扶贫事迹材料范文10篇

时间:2023-03-20 07:17:52

扶贫事迹材料

扶贫事迹材料范文篇1

XXX,是一位对工作孜孜不倦和富有奉献精神的县委扶贫干部工作者。但凡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个实干家,在工作XXX骨子里就有那么一股子拼劲。他常说在其位,谋其政,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扶贫工作开展以来,XXX同乡镇扶贫工作队和乡村干部一起同吃同住,进入基层进行走访座谈,访贫问苦,帮助积极争取项目,为贫困群众工作做了许多实事好事,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一、公正排查,精准扶贫

扶贫工作的重点在于“精准”,确保扶贫项目落实到真正贫困农户中,在扶贫对象排查上XXX严格按照“六个精准”的总体要求,在执行“十退出”标准的同时,充分考虑无房(危房)、重病、残疾、因病返贫、因灾、因学致贫、无劳动能力等困难家庭实际情况。为了深入了解贫困户家庭情况,XXX不分节假日还是双休日,不分炎炎烈日还是寒冬腊月,到贫困户家中调查走访,每到一户,XXX都坐下来和他们谈心,仔细询问贫困户的收入和支出情况,详细了解贫困家庭生产生活情况、劳动力技能状况、子女就学和最期盼解决的问题。和他们相处的时间长了,所有贫困户情况他是一清二楚,为贫困户的排查和信息采集提供了真实详细的资料。

二、全心全意,爱心扶贫

俗话说“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对于贫困户的来说,他们心理较脆弱,尤其是对于那些因残、因病致贫的贫困户心理更为脆弱,有些甚至于接近崩溃的边缘,为此XXX同志在落实各项脱贫措施的时候十分注重对这类贫苦户的心理疏导和精神扶贫,用爱心为他们送去温暖。去年8月份,五保户王某查出胃癌,无钱住院做手术,XXX得知后第一时间提出由自已出钱垫付住院费用,并且在一个多月的住院期间,他经常利用自已休息时间去医院看望王某,与王某亲切交谈,鼓励他战胜病魔,树立信心,王某的入院、出院、医药费报销等手续都是他办理的。村里的许多老人在谈到XXX时,都亲切的说道“本应该儿子做的事XXX全给做了,他就是我们大家的贴心好儿子啊”。

三、严于律己,以身作则

扶贫事迹材料范文篇2

正处于转型期的辽宁老工业基地,多年积累的矛盾较为突出,困难群众比较多。全省150多万城镇居民处于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农村有190多万贫困和因灾返贫人口;阜新、朝阳、抚顺、本溪等资源枯竭地区,困难群众更为集中,不少职工家庭是双下岗,有的家里有长期病号,一些家庭的孩子因贫而辍学……

这些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时刻牵动着各级党政领导同志的心,牵动着全省人民的心。帮助他们吃饱穿暖,渡过难关,既是党和政府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实践“三个代表”的具体体现,事关社会稳定大局。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从2001年年初开始,省委、省政府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在全省上下掀起了一场规模空前、遍布城乡的扶贫帮困活动。两年来,从机关到企业,从地方到部队,从集体到个人,从刚懂事理的儿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都积极投身到这场轰轰烈烈的帮扶活动中来。一双双温暖的手,一颗颗火热的心,一片片真挚的情,共同汇成了一片爱的海洋。全省城乡大地,到处涌动着进万家门、解万家困、暖万家心的股股暖流,一段段感人至深的生动故事和一个个催人泪下的动人场面,展示了社会主义大家庭互助互济、团结友爱的良好风尚。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当务之急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察其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情绪,关心群众疾苦,首先把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安排好,是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职责,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客观要求。省委、省政府对此高度重视,全力组织实施。

两年来,省委、省政府始终从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高度,积极推进扶贫帮困工作。省委数次召开常委会议进行认真研究,省政府多次召开常务会、省长办公会具体落实,省人大、省政协、省军区等几个班子全力支持。省委、省政府及有关部门先后下发了27个文件,对扶贫帮困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目标要求,对扶贫资金物资的管理分配和检查监督,对完成情况的考核验收和表彰奖励等,都做了明确规定,全省扶贫帮困工作既轰轰烈烈,又有条不紊、扎实有效。

省委书记闻世震、省长带队,一次次地深入贫困地区和困难企业访民情、察民意、解民忧,亲切慰问困难群众,将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困难群众家中。

全省先后组织14.1万人组成3.9万个工作组,节日期间深入到城乡困难居民家中,走访慰问困难群众;广大机关干部识大体、顾大局,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对困难群众的深厚感情,无私奉献,忘我工作。省民政厅、财政厅、计委、经贸委、农业厅等数十个扶贫帮困行动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积极参与,密切配合,全力推进。各级新闻宣传部门积极行动,广泛宣传,弘扬正气,营造氛围,为扶贫帮困行动提供了强有力的舆论支持。

在各级党委、政府的精心组织和全省人民的热情支持下,全省的扶贫帮困活动,很快由集中性捐赠活动扩展为医疗扶贫、教育扶贫、“双百村”开发扶贫等多种形式,受助对象也由困难群众延伸到共和国的老功臣,其广度和深度在辽宁历史上前所未有,两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在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以至保证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全省共筹集扶贫帮困款物33亿元,帮扶、救助特困群众1100多万人次。

———为城乡“三老”、特困户新建解困住房3.5万套;拨款2400万元,对建国以来省级以上基层和一线劳模实施补助。

———组织8次大规模医疗扶贫行动,派出2488支医疗队,诊治病人4.7万人次,其中大病、重病2.3万人次,全省所有农村县的大部分乡村全部受益。

———捐建希望小学129所,资助贫困学生56483名;组织100个科技扶贫服务队,帮扶科技企业500家,培训农民11.8万人。

———“双百村”扶贫开发覆盖5万户贫困农户,受益人口近20万人,实现人均增收400元,14万人已初步摘掉了贫困帽子。

……

我们的社会不仅要成为充满发展活力的社会,还要成为充满爱心的社会。社会各界积极参与、踊跃捐助,使广大困难群众充分体验到了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开展社会性捐赠扶贫活动,对帮助广大困难群众渡过难关,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两年来,省委、省政府精心组织,全省上下积极响应,一场场饱含深情的集中性社会捐助活动持续不断地在辽沈大地展开。中华民族日久弥新的爱心与美德积淀,在新的历史时期一经引导,便得以迸发释放,构成了一幅幅全社会同舟共济、互助互济的动人画卷。

各级党政领导率先垂范,带头捐赠。全体机关干部积极参与,倾情奉献。他们把党和政府对困难群众的关爱之情洒向每一户贫困家庭、每一个贫困群众。两年来,县以上机关的广大干部绝大多数都自愿捐出了两个月的工资。仅在2002年春节期间的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和省政协机关的集中捐赠站上,就捐助扶贫款30.2万元,棉衣、棉被等2400多件。鞍山市公安系统荣获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称号的23个单位、299名个人,自愿将他们的23万元奖金全部捐出。丹东武警部队140名来自全国最贫困地区陕西省安康县的战士,用他们节省下的生活津贴费每人捐款40元。

国有企业在扶贫帮困中发挥了重要作用。2001年,辽河油田、华锦集团、华油实业公司等企业各捐款100万元,鞍钢集团捐赠物资折款110万元。乡镇企业、民营企业也积极参与,鞍钢宝得轧钢有限公司捐款270万元,大连大杨集团捐款200万元,还有12家企业捐款在100万元以上。大连双盛园餐饮公司黄淑卿大妈已年过七十,几年来共领养了18名孤儿,已累计捐助资金和物资800多万元,又特意购买了100吨白面亲自送到朝阳,并为走访的3户特困户送了慰问金。

社会充满爱心,会极大地凝聚人心,迸发出巨大的精神力量。阜新退休干部乔德龙5个子女全部下岗,生活困难,主动捐款200多元。葫芦岛市1942年参加革命的伤残军人许传普,85岁了,生活并不富裕,捐了300元钱和一件棉大衣。本溪铁路幼儿园5岁儿童杨晶园,把自己喜欢的10件衣物捐给了贫困家庭的小朋友。

在广泛开展大型集中捐赠的同时,全省还建立了一个由省、市、县(市、区)、街道、社区五个层次组成的经常性社会捐助接收服务体系,沈阳市还推出了“扶贫超市”的新形式,使捐助者捐赠有门,受助者接收有序,为营造全社会关注贫困、各界人士热心助贫的良好氛围提供了条件。两年来,全省经常性社会捐赠达到293.8万人次,接收各种捐赠款物1.03亿元,使85.1万贫困群众受益。

各级政府动真情,办实事,在财力比较紧张的情况下,积极追加预算,加大扶贫投入。到目前,省政府已拿出扶贫帮困专项资金6.99亿元,并明确今后每年要增加50%。各市及县(市、区)也千方百计加大投入,想方设法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全省上下还开展了市帮市,区帮县,机关、企事业单位帮乡村的对口帮扶活动。沈阳、大连、鞍山、盘锦4个经济状况比较好的市,每年都对口支援阜新、朝阳、铁岭市大量的款物。抚顺、本溪、锦州、营口、辽阳等市也积极响应省委、省政府的号召,两年来共援助资金和各种扶贫物资1.16亿元。沈阳市委书记张行湘,大连市委书记孙春兰,亲自带领慰问队伍,把资金和物资分别送到阜新和朝阳两个对口市,表达了两市人民对困难地区的深情厚谊。实施教育扶贫,既帮助众多莘莘学子圆了读书梦,也为众多困难家庭点燃了脱贫致富的希望治贫先治愚。开展教育、科技扶贫,为困难群众送知识、送科技,是实现脱贫致富的根本性措施。

省委书记闻世震、省长多次强调,扶贫帮困要注意帮助孩子成才。一个家庭把一个孩子培养起来了,就能挑起家庭的重担,支撑起一个家庭,就能够从根本上实现脱贫致富。

两年来,省、市、县三级政府共同筹措扶贫助学专项资金4622万元,其中仅2001年当年就资助特困生89036人;发放“寒窗基金”资助金3369.9万元,使13869名辽宁籍特困学生全部顺利进入全国各个大学校园;发放助学贷款1.55亿元,帮助2.54万名贫困家庭的学生圆了大学梦;省政府拨款1000万元,对省属高校中家庭生活标准处于所在地低保线以下的大学生进行“爱心助学”。同时,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向贫困地区中、小学捐赠计算机800多台,各类图书、药品、学习用品35万多元。

2002年,省教育厅在全省范围内发起了资助5万名家庭特困学生就学的扶贫助学活动,当年就筹集助学资金1270万元,使全省56483名已经失学和正在面临失学的特困学生重返课堂或未失学。

为不使一个孩子因家庭贫困而辍学,抚顺市推出了“一个都不能少”的爱心助学募捐活动;丹东市举办了“爱的奉献”扶困助学大型募捐义演;阜新市通过“同唱一首歌”活动进行捐资助学。

社会各界也纷纷伸出了援助之手,锦州市宝地房地产开发公司捐资100万元,并决定今后每年要根据企业利润情况进行投入,设专户存储,所获利息专门用于资助贫困学生。抚顺市顺城区深抚房地产开发公司田凤礼,一次与10名初中生结成对子,并表示要一直资助他们读完大学。

一系列的爱心助学活动,使一些因家庭困难而上不起学的学生圆了自己的大学梦,对党和政府充满感激之情,纷纷表示,一定要刻苦学习,做一个有用之才,将来报效国家,报答社会。

为改善农村小学的教学条件,2001年12月22日,省政府作出了在全省农村捐建60所希望小学的决定。倡议发出后,大连华农集团、北京保健食品公司等众多企业积极响应,热情参与,共捐建希望小学129所,是原计划2倍多,并全部在当年交付使用。

授人以鱼,只供一餐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益无穷。在大力实施教育扶贫的同时,全省上下也加大了科技扶贫的工作力度。2002年,全省先后组织省直12个厅局及66个科研、推广、教学单位的1000名科技人员,组成100个科技扶贫服务队,奔赴全省74个涉农县(市、区)开展对口科技扶贫帮困活动,共落实科技扶贫项目100个,科技示范户5000个,帮扶科技企业500家,培训农民5万人次,一大批农民成为农村脱贫致富的科技带头人。医疗扶贫既为广大患者解除了多年的痛苦,更为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从根本上摘除了穷根。

在贫困户当中,许多家庭是因病、因残致贫的。因此,省委、省政府十分重视医疗扶贫工作,强调要通过帮助贫困户治病,实现稳定脱贫。

两年来,全省卫生系统以城乡特困人群中的老党员、老干部、老劳模、特困户、荣转军人、五保户等患病人员为重点,先后组织了8次大规模的医疗扶贫活动,派出2488支医疗队,医疗人员23915人次,入户46956户,诊治病人468410人次,其中诊治大病、重病23150人次,带回支援单位诊治的病人2348例,免费发放药品价值1289.4万元,减免各种诊治费用1008.4万元,服务范围覆盖了全省所有县的大部分乡村,既为广大患者解除了多年的痛苦,更为因病致贫的困难家庭从根本上摘除了穷根。“光明工程”成功地对朝阳县1498例白内障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脱盲率和脱残率分别达到100%和95%,成为全国第一个无白内障障碍县。许多家庭“一人复明,全家脱贫”。

朝阳市吕桂珍、刘彩莲母女二人均为严重白内障患者,经服务队医务人员精心手术,视力恢复良好,有了脱贫希望。母女俩跪在地上流着眼泪说:“感谢党,感谢政府,感谢大夫重新给了我们生活的勇气,我们终于能和正常人一样生活了,今后也不会再受穷了!”彰武县一位参加过抗美援朝的70岁老兵,患白内障多年,生活不能自理,经治疗复明后,十分激动,连声感谢党和政府的关怀和关心。

为巩固医疗扶贫行动成果,为农民兄弟留下一支不走的医疗队,省卫生厅作出了由省内19所著名大型三级甲等医院以及沈阳、大连、鞍山、抚顺四个市对口支援我省贫困地区县医院的决定,同时要求各市组织本地区的县级以上医疗机构重点支援县分院、中心卫生院、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乡镇卫生院,提高农村医疗卫生机构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

在全力组织集中性医疗扶贫的同时,全省还积极开展了日常送医下乡活动。两年来共援建农村卫生室373个,援助受援单位实施新技术362项,举办医务人员培训班933个,培训农村卫生技术人员2.4万人次;派出下乡医疗队2022支,医务人员下乡13287人次,诊治病人33.8万人次,实施手术1346例,赠送医疗器械药品价值1199.4万元,有效提高了农村的医疗卫生水平,为农村脱贫奠定了基础。“三老”是共和国的功臣。两年来,全省先后为城乡“三老”、特困户新建解困住房3.5万套,新建、改建高标准光荣院14所、敬老院89所。

辽宁作为全国解放战争的主战场、抗美援朝的最前沿和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老工业基地,老军人、老劳模、老党员多。善待这些共和国的功臣,给他们一些实实在在的帮助,是各级政府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不忘革命传统,弘扬时代精神的具体体现,承载着我们对老一代创业者、建设者的感激和尊重。

为安排好这些老人的生活,让他们幸福地安度晚年,省委、省政府从2001年开始,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大规模的以城乡“三老”为主要对象的建房助贫活动。匆匆步履,款款深情。为把“三老”建房工作落实好,省委书记闻世震、省长多次深入到建房一线工地指导工作或现场办公。每次到基层调研,都要察看建房情况,与喜迁新居的老同志亲切交谈,倾听他们的意见。他说,我们要让“三老”都住上好房子,使他们老有所安、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真切地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这既是“民心工程”,也是精神文明的“橱窗工程”,一定要把好事办好。

在省委、省政府的精心组织和各市的共同努力下,2001年当年就使农村的1万户老烈属、老伤残军人和老复员军人喜迁新居。2002年,全省又为城市居住困难的老劳模、老先进人物、立功受奖老复员军人、国有企业老厂长、老车间主任、老技术骨干等建房2万套,为农村“三老”、优抚对象及特困户建房5486套。两年当中,3.5万套住房顺利建成,3.5万户城乡“三老”和农村贫困户喜迁新居。看着崭新的砖瓦房,老人们乐得合不拢嘴,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动人场面催人泪下。

82岁的本溪满族自治县草河口镇老复员军人李永库,去年把孙子送去参军。今年政府为他建了120平方米的高标准新房。老人激动地说:“党没有忘了我们这些老兵,不但给我们送来了手表、锅盆和衣被,还给我们建了新房。我永远忘不了共产党。”本溪市溪湖区张其寨乡特困户赵忠业一家三口,搬进了政府为他家新建的大瓦房后,失明的妻子程丽娟激动地说:“父母留给我们的是茅草房,共产党给我们的是大瓦房,我打心眼里感谢党、感谢政府。”

沈阳市于洪区高花镇老复员军人关升仁,由于家庭困难,36岁的儿子还没有娶上媳妇。去年在政府的资助下盖起了三间砖瓦房,儿子也娶上媳妇了。住进新房当天,特意将一副“建新房感谢共产党,住新居不忘政府恩,共产党万岁”的对联挂到了新房的门上。大石桥市永安镇老复员军人贾滋源,在新房门上也郑重地挂了“谢党恩不忘抗美援朝一老兵,保晚节时刻富而思进无暮年,革命幸福”的对联,表达自己对党和政府的感激之情。

在扶贫帮困工作中,全省还先后投资6985万元,新建、改建、维修14所高标准光荣院,新增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床位1820张,实现了一市一所高标准光荣院的目标;投资2.6亿元,建设89所高标准敬老院,新增建筑面积18.17万平方米,改扩建1.79万平方米,新增床位9795张。“双百村”开发覆盖贫困农户5万户,受益人口20万人,当年实现人均增收400元,其中14万人的人均纯收入已经开始超过1200元的省定脱贫标准。

救济式扶贫只能缓解群众一时的生活困难,要从根本上改变贫困地区的落后面貌,必须发展生产力,搞开发式扶贫。为加快贫困地区脱贫步伐,2002年3月,召开省长办公会议,落实省委开发式扶贫的要求,确定了以“双百村”扶贫开发为重点,整体推进全省扶贫工作的思路,并明确提出,实施开发式扶贫是一个事关全省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大战略,而“双百村”扶贫则是一个大战役,一定要切实抓好。

一年来,省财政共安排专项扶贫开发资金6120万元,市财政配套1661万元,引导社会资金、金融资金和农民自筹资金1.57亿元,全面启动了206个重点贫困村开发式扶贫大会战。

“双百村”扶贫开发,使受助地区广大干部群众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他们发扬艰苦奋斗、吃苦耐劳精神,苦干实干,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努力改变贫困落后面貌。

清原满族自治县大苏河乡南天门村171户农户家家有项目,已建成标准化牛舍73栋,养牛500多头,种植中药材540亩。新宾满族自治县木奇镇台沟村组织村民发展股份制养鹿,年底每个农户分红300元,余下的资金用于扩大再生产,目前鹿场办得红红火火。凌源市三家子乡宣杖子村山多地少,从去年4月份开始大干3个多月,投入人工12万个,资金超过百万元,硬是劈山建棚、挖河套建棚,异地取土垫1米多厚,建棚230个,艰苦奋斗场面十分感人。阜新蒙古族自治县紫都台乡宝合堂村196户农户中有192户实施退耕还林还草,人均植树100多棵,造林种草1381亩,成为市、县退耕还林还草的先进典型;他们还通过向有关部门争取资金,先后为10户危房户改建房屋,为18户移民户建上了新房。

“双百村”扶贫开发效果明显。全省206个村当年实施和完成种植业、养殖业、林果业等十大类扶贫项目达752个,覆盖贫困农户4.98万户,受益人口达19.98万人,人均纯收入增加400元左右,其中有14万人达到或超过了人均收入1200元的省定脱贫标准,开始摘掉了贫困帽子。

为解决偏远山区群众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以至生存难问题,我省还实施了移民搬迁式扶贫。两年来,省、市、县三级财政分别按3000元、5000元、3000元组合配套,对每个移民贫困户补助1.1万元。共完成移民6500户,21450人,各级财政共投入移民扶贫资金7150万元,使80%的贫困户永久脱贫。

“不仅决心大,行动快,措施得力,而且声势大,工作实,效果好,干部群众都受到了教育。”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这样评价辽宁省的扶贫帮困活动

遍布我省城乡的大规模扶贫帮困活动,经过两年多来的不懈努力,已逐步建立起了由社会捐助、对口帮扶、医疗扶贫、教育扶贫、科技扶贫,以及“双百村”开发式扶贫、移民搬迁扶贫等多途径、多渠道、多形式组成的扶贫帮困工作体系;建立了由各级党政主要领导负总责,帮扶对象明确,任务目标具体,工作进展有序,管理制度严格,奖罚责任分明的扶贫帮困运作机制。扶贫帮困工作正在走向经常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党和政府倾心倾情关心人民群众,人民群众就心甘情愿地响应政府的号召,与人民政府同呼吸、共命运。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扶贫帮困活动,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也就保证了社会的安定,特别是确保了前所未有的社保试点的顺利推进。近两年来,全省124万下岗职工平稳实现向失业保险并轨,就是因为广大职工相信,不管身份怎样变,党和政府的关心不会变,人民政府依然是人民群众的依靠。扶贫帮困活动也锻炼了干部队伍,转变了机关作风。两年来,先后有210个先进集体、208个先进个人和44个先进工作者得到省委、省政府的表彰奖励,有20名在扶贫帮困行动中作出突出成绩的优秀公务员立功受奖,为全社会做出表率。

我省的扶贫帮困活动,引起《人民日报》等新闻媒体的关注,做了广泛报道;也得到了上级领导的高度评价。民政部部长多吉才让批示:“辽宁省的这次扶贫帮困行动实在是太好了,不仅决心大,行动快,措施得力,而且声势大,工作实,效果好,干部群众都受到了教育。按中央的要求,各地都应做。”民政部常务副部长范宝俊说:“辽宁开展的扶贫帮困活动声势大,思路新,经验好,把部门行为变成了政府行为,把零碎工作变成了系统工程,这在全国是独一无二的。”

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为加快全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步伐,今年全省又进一步加大了扶贫帮困力度。省政府于今年春节前夕,一次性专门下发了11份文件,对下一步扶贫帮困工作作出了具体安排:

———拿出1.3亿元专款补助各市,为大龄下岗职工购买公益性岗位10万个。

———组织100个科技扶贫队、1000名科技人员,推广100项致富技术,无偿赠送科技图书300万册。

———组织200个医疗队、1000名医生,深入到贫困户,治疗重病1000例,诊治病人10万人次以上。两年内使全省4.5万名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

———出资2500万元,市、县配套1000万元,资助贫困家庭中小学生;省“寒窗基金”规模扩大到2760万元,扶助特困大学生入学;安排1000万元,开设“爱心助学”窗口,为特困大学生提供伙食补助;组织社会力量,捐建60所希望小学,并资助5万名特困学生。

———安排1.6亿元资金,对400个村实施开发扶贫。

扶贫事迹材料范文篇3

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办案处处长包德顺同志扶贫工作先进事迹材料

地处兴安盟北部的突泉县学田乡利民村,曾经是一个穷得出了名的地方。过去有民谣称:“小小利民村、祖辈靠山根、种田全靠雨、常年穿背心”,贫困程度可见一斑。该村距乡政府所在地13公里,总面积2.42万亩,辖2个自然屯,3个村民小组。现有农户255户,994人。其中贫困户132户,社会救济户18户,全村人均收入1450元,贫困户人均收入800元。由于经济落后,财力匮乏,利民村基础设施及教育发展极为落后,全村没有一条象样的路,晴天车子一过,黄尘滚滚,后车观前车,黑车转眼成了黄车;雨天土路则成了泥浆路,车子进得去出不来。农民以玉米、山芋等粗杂粮为主食,生活相当贫苦。

2005年末,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办案处处长包德顺同志做为扶贫专干进驻利民村开展扶贫工作。一年中,在他的协调下,在利民先后派驻6名厅处级扶贫干部,办实事10多件,领导现场办公30多人次。一年来,在区政府办公厅的大力支持下,在包处长及全村干群的共同努力下,利民村的经济和社会面貌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理思路深情绘蓝图

“晴天白苍苍,雨天水汪汪”,面对利民这片贫瘠的土地,面对利民1千多干群满怀希望的目光,2006年,自治区政府办公厅的有关领导多次来利民村调研和帮扶,区政府办公厅办案处处长包德顺工作队员更是明确表态,“不脱贫不脱钩,不达小康不撤兵”,他们来到利民刚放下行里,就一头扎进乡村、走村串户,访贫问苦,调查了解农民现状,及时掌握农民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理清扶贫工作思路,制定详实的扶贫工作计划。在工作重点上,坚持扶贫与扶智相结合,通过请本地先进典型现身说法,组织到外地参观学习等形式,组织基层干部和群众代表到先进地区参观学习,帮助干群换脑子、理路子、出点子,从而激发干群致力致富的内在活力;在资金投向上,坚持效益优行、择优扶持,不搞“天女撒花”,无论是主导产业还是一般产业,不论是社会事业项目,还是经济发展项目,只要当地干群自身有积极性,项目有效益,有市场的,就尽力帮扶;包德顺处长围绕三年达小康的目标,将扶贫工作重点放在为民办实事上。他在深入调查研究和多次论证后,认为要让利民人民彻底摆脱贫困,必须采取强根固本的方法,决定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工程、绿色产业、畜牧养殖、资源生态、科技文化工程来构筑利民村通道路、教育、经济的主骨架,开创利民村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

办实事情暖百姓心

呼和浩特离突泉县学田乡利民村至少2000里地,不到半年间,包德顺处长驱车前往利民村三次,最长的一次在利民村工作了半个月。为了不给村里增加负担,包处长一直都住在乡政府招待所,乡招待所距离利民村13公里,并且全是沙石路,而他每天都骑着自行车往返,乡领导考虑包处长的身体,安排专车送他上帮扶点,可他坚决不用。他说:“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享福的”,这是一个老共产党员用行动来实现他在党旗下的誓言。半个月的时间,他骑着自行车走遍了利民村的山山水水,为新村部选村址、查看水库及水利枢纽工程、查看庄稼的长势、落实新打进的地块、走访贫困户、督促建设中的脱水蔬菜厂的进度等等,他事必恭亲,尽职尽责。

他还参与制定了《自治区政府办公厅包扶利民村2006-2008年发展规划》,规划中有九个项目达成意向,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工程、绿色产业、畜牧养殖、资源生态、科技文化等工程来构筑利民村交通、教育、经济的主框架,以此开创经济发展的崭新局面,包处长曾表示力争用三年的时间把利民村的经济搞好,让群众的生活水平提高。06年初,他运来了四吨面粉,发给利民村的贫困户,并且补助50亩大田种植的生产资料费用,每亩100元;补助50亩蔬菜种植的生产资料费用,每亩100元。在了解到一名贫困大学生因家庭条件不好面临辍学时,包处长亲自前往家中劝导,并答应他支付入学期间的全部费用。朴实的话语,率直的作风,让利民村的干部群众深深的感动了。在他的帮助下,更多的贫困户种上了好地,并表示用非常的热情把好地种好,干群的关系更加密切,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进一步提高。

调结构铺就小康路

扶贫事迹材料范文篇4

被残疾人称为“好帮手”、“贴心人”的县残联党组书记、理事长阙柳松同志,年至年曾兼任第一届县残联理事长,年月,一纸调令又将他调到残联任理事长。到残联后,他所面对的一项重点工作就是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但他很快进入了角色。功夫不负有心人,阙柳松同志带领全县残疾人工作者实施的“松阳县残疾人扶贫攻坚”工程得到了组织和社会各界的认同:年被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等国家部委评为“全国残疾人扶贫工作先进单位”。年来,他凭着强烈的事业心和工作责任感,怀着对残疾人,特别是被贫穷的锁链羁绊着的那些贫穷残疾人的一片诚心、爱心和热心,竭尽工作,默默奉献,连续几年被评为县级先进工作者。

他,是一位古道热肠和充满事业激情的扶残帮困工作者。

到残联后,阙柳松同志是怀着对残疾人的深厚感情投入到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中去的。带着这种感情,使他产生了为残疾人扶贫解困工作奔走呼号的源源动力。刚巧在年县残联开展了一次全县贫困残疾人调查工作。当时,松阳县乡镇的贫困人口多,家境贫寒的残疾人也多。据调查统计,全县有贫困残疾人名,占全县贫困人口总数的。面对众多贫困的残疾人,特别是在下基层时听到那些连温饱都成问题的残疾人那强烈而悲切的呼声时,他的心灵被震撼了,一种强烈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油然而生,深深感到自己肩上的重任,他暗下决心,一定要竭尽全力帮助贫困残疾人摆脱贫困。

由于当时县残联是个不起眼的小单位,资金相当缺乏,扶贫资金就更不用说了。面对如此困境,他深知残联一个单位的力量是渺小的,恰似一滴水珠,沧海一粟,只有数不尽的水珠汇入“扶贫攻坚计划”的大海,才会产生翻江倒海的力量。于是,他把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作为实施该计划的突破口来抓,运用电台、报刊、电视等新闻媒介,宣传实施“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的主要内容及意义。为了筹措残疾人扶贫基金,他多次跑县委县政府找领导。他积极主动的工作作风深深地感动了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年月县委办县政府办联合发文件号召全县干部职工开展了向“残疾人扶贫解困基金捐一天工资,献一份爱心”活动。他的真诚,他的耐心细致、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也感动和激发了全县广大干部职工节省下自己的“一天工资”将爱心献贫困残疾人的热情,加入“扶残助残”的行列。这次捐款,为扶持残疾人打下了基础。同时,发动机关部门和企业单位与中小学校的贫困残疾学生和贫困残疾人家庭子女结成长期帮扶助学对子,这些学生每学年人均能得到元的捐助资金,保障他们顺利完成学业。

大东坝镇二滩坝村一位近不惑之年的盲人梅立科,从小双目失明,而妻子是个精神病人,女儿又不是亲生的,家庭经济毫无来源,是乡村里出了名的贫困户。年月,阙理事长知道这一情况后,让工作人员找上其家门,并亲自与大东坝镇领导协商,送他去参加了盲人按摩培训。如今,老梅在残联的帮扶下开了家盲人按摩院,生意日益红火。面对阙理事长的帮助与支持,他感慨地说:“阙理事长是我生命中碰到的最重要的人,没有他,我真的以为这个世界永远是黑暗的。”

多年来,阙柳松与残疾人广交朋友,建立了“血肉”、“鱼水”关系。他的真情深深触动了松阳的残疾人,他们有话愿跟他讲,有困难愿找他帮忙,都把他当成贴心的“娘家人”。这种真情,是最撩人心弦的。

他,是一位对工作孜孜不倦和富有奉献精神的扶残帮困工作者。

阙柳松同志干工作有一股子拼劲,凡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个实干家。他常说在其位,谋其政,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好。

经过他的努力,县政府相继出台了残疾人优惠政策、扶助残疾人若干规定及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形成了县乡两级残疾人服务社的组织网络,以上措施办法的出台,为残疾人扶贫攻坚计划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政策扶持,残疾人真正得到了实惠,有名贫困残疾人享受减免照顾,残疾人的整体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逐步提高。

年以来,残联围绕扶贫计划的总体目标,根据松阳县的山区特点,通过“万人结对”、“万人种养、共奔小康”及“进千村万户、扶贫奔小康”等扶贫行动,走出了一条有松阳特色的扶贫之路。期间,为了更深入地了解贫困残疾人的状况,先后开展了三次全县性的贫困残疾人情况调查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对象调查。在调查过程中,阙柳松同志爬山越岭,走进千家万户,有时要走山路多华里,晚了就在残疾人家中住宿,与残疾人同吃同住,有时一住就是几天几夜不回家。

在扶贫帮困的路子上,阙柳松认为“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如果让更多的残疾人学得一技之长,则可以带动一大批人勤劳致富。于是,他想方设法开展送科技下乡扶贫活动,每年免费在乡镇举办—期残疾人科技培训班,组织残疾人进行香菇、名茶、干水果、蔬菜类的培育管理,畜禽类的养殖技术以及电器维修、缝纫、理发业和工艺品加工等内容的培训。广大残疾人通过培训,掌握一技之长,走上脱贫致富路,我县的残疾人开发的种养业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扶贫事迹材料范文篇5

××同志有着长期的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多年来始终坚持为农村服务。担任××市交通局党委书记、局长以来,他认真贯彻省、市关于扶贫开发工作的一系列安排部署,他不断强化帮扶意识、健全工作机制、拓宽帮扶思路、落实帮扶项目、解决农村实际困难,坚持以解决广大贫困村群众行路难问题为重点,不断加大交通扶贫开发工作力度,积极实施交通扶贫开发工程,通乡路、通村路、农村乡镇客运站、停靠站、江南乡等一批交通扶贫工作均取得一定成效,为全市扶贫开发整体工作做出积极贡献。

一、深入调查研究,谋划扶贫开发工作思路

为了准确把握目前农村交通状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交通扶贫开发工作,他经常轻车简出,深入县市、乡镇、村屯调查研究,进行了认真、细致的调研摸底,农村广阔的土地留下了他的足迹,通过深入调查研究,掌握了第一手资料,他对县乡基本情况、经济发展现状、全市农村公路状况、群众脱贫愿望和扶贫开发规划等有了很深刻的认识。在他良好的工作作风,务实的工作态度的带动和感染下,我局参与扶贫开发工作的全体同志动真情、动真格,真扶贫、扶真贫,真抓实干、埋头苦干。进一步确立了扶贫开发工作思路,找出问题症节,找准致贫原因和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制定出台了“××市农村公路年远景规划”和“××市农村公路发展五年规划”,科学合理的确定了我市农村公路建设的目标、规模、重点、技术标准及实施程序。全面改善农村的交通条件,为农村脱贫致富奔小康创造良好的交通条件。

二、健全工作机制,确保帮扶工作稳步推进

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他确立了我局总体帮扶工作思路、推进策略、工作重点和工作机制,贯彻“统筹协调、发挥优势、形成合力”的工作方针,并较好地坚持了定期走访调研、定期分析情况、定期讲评工作、定期通报情况的“四定”制度。成立了领导小组,明确了各自分工,发挥了部门和行业优势,形成了工作合力,落实了责任,层层抓好落实,一级抓一级,措施有力,狠抓落实,使扶贫工作越来越深入,措施越来越有力。做到了思路一起谋、工作一起做、成果一起出。几年来,在他的带领下,我局有多人次深入各乡镇、村屯调查研究、落实帮扶项目,开展送温暖活动,解决实际问题。通过他的表率作用,我局对交通扶贫倾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并制定最优惠的政策,创造最好的施工环境。确立了以提升市、县、乡、村公路通行条件,促进与外界沟通为重点,积极申报项目,经过他和工作人员多次跑省进京,争取建设计划,落实工程建设资金,争取资金,加快公路建设步伐。

三、谋划发展思路,构筑交通先行发展战略

承接“九五”公路建设的强劲发展之势,他以大气魄、大手笔,结合我市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抓紧组织实施交通扶贫开发项目,加快公路运输主通道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公路建设的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工作思路,明确了加大投资的办法。在交通扶贫开发基础设施建设中,做到早规划、早部署,早安排,早启动。切实加快××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在全市行政村村村通公路的基础上,实现乡乡通油路;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改善路面质量为重点,以提高乡村公路通达深度、扩展完善区域公路网络为中心,改建主干线公路、骨干通道为二级公路,扩大油路覆盖面;升级改造乡村道路,提高技术等级;修通环县公路通道。形成以××为中心,以二、三级干线公路为骨架,以县乡、乡乡公路为分支,以乡村公路为延伸,以环县公路为框架的四通八达、互联辐射的全市公路交通网络。

四、全面开工启动,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在他的带领带,全市交通系统广大干部职工努力工作,奋发进取,从××年开始到××年,计划完成个乡(镇)与所在县(市)用次高等级以上等级公路相连接,使我市等级路面硬化的乡(镇)从现在的个增加到个,占乡(镇)总数的,力争用三年的时间完成建设公路里程公里以上的规划目标。××年已完成公里,到××年底共完成公里,占总里程的。已用次高等级以上等级公路连接的乡(镇)达到个,占规划目标的%。受益人口增加近万人,为县域经济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交通条件。××年,全市通乡公路建总投资亿元,设计划总规模公里,计划竣工公里(××至省界公里为年工程)。续建××至省界、××至××、××至××、××至××、××至××、××至××等条通乡公路,总计公里。新开工项目总投资亿元。建设条总计公里,××区至××公路、××区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至××公路。××年我市计划建设通乡公路公里,分别是××至××公里、××至××公里、××区至××公里、××至××公里、××至××公里、××至××公里,计划总投资万元。在改善农村候车环境方面,他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为了改善农民提高出行条件,××年将建设个乡镇客运站、个农村客运停靠站。现已完成立项准备。通过完善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提高服务水平,将极大的改善农民出行条件。

五、坚持标本兼治,促进农村经济稳步发展

扶贫事迹材料范文篇6

XXX是一位地道的农民,他的出身,使他身上印有许多广大劳动人民群众许多的优秀品质,他的创业史就是一个新时期农民的奋斗史。他从来就没有被困难生活所吓倒,也没有向困难低过头,他始终相信,他能够用自己的自强不息打出自己的一片天空。从那以后,他就利用自己的一切可利用时间,加强理论学习,坚持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思想和邓小平理论,用科学思想观来武装自己,用马列主义的理论来改造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他的思想逐渐的成熟起

艰苦创业,闯出一片天。XXX同志在XXX年怀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投入到了自己的第一次创业之中。这时他的人生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创业经验欠缺,创业资金不足,承受的社会压力很大,他全顶住了。创业的成功使他取得了人生的第一桶金。富了以后,他从未忘记家乡的父老乡亲,他常说:“家乡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是我立业的根本、是家乡的父老乡亲看着我长大,我一定要为家乡的建设贡献自己一点微薄之力”。只要群众因为结婚、上学等拿不出钱时,他都给予主动的帮助。他这几年几乎承包了自己家里哥、妹、亲戚等因为上学、大病而拿不出的钱,他全力解决周围需要他帮助的人,周围群众都说:“这个娃富了有良心,他对我们比亲人还亲啊”。

XXX同志是一名优秀的企业家,更是一名时时刻刻用实际行动来回报社会的优秀慈善企业家,他用责任、良心和善良诠释了一个成功男人努力回报社会的光辉形象。他以自己高贵的品质作了一些不平凡的事情。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党教导我们为人民服务的宗旨的内涵,也许他不为大家所熟知,但他会永远留在人们群众的心目当中。

在遇到金融危机时,他经常是这样解释自己的经营管理决策的:大环境我们是没有能力改变的,但企业的小环境却是人为打造的,因为宏观经济政策和特殊因素造成的企业不景气,我们无话可说,倘若由于管理不当造成的企业管理混乱和经济效益下滑,则是企业领导人的失败。他做事一丝不苟,雷厉风行,事事以身作则,表率在先,这种作风也深深地感染和影响着其他成员。大家上下同心、恪尽其职,遇事集体商量,民主决策,成绩共享,风险共担,敢于负责。他支持并积极参与各项活动,使企业的各项文体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企业文化建设增强职工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他是从基层走上来的老总,企业的兴衰他是见证人,对公司的员工有着深厚的感情。他时刻关心职工的生活,总是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提高员工的福利待遇,引导员工建立正确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品位。为离退休员工建造娱乐活动室,让老职工老有所乐;建设规范的家属住宅小区,打造文明整洁的居住环境;逢年过节还为员工送去物质与精神上的关怀,让员工心情舒畅;特别对生产一线人员,在工资、奖金、福利待遇等方面都给予特别的关爱;员工家有大事小情,生老病死他都不忘到场送去企业以及他本人的问候;对部下更是关怀备至,总是在最需要的时候,给部下带来惊喜,使部下产生“士为知己则死”的愿望。

在企业管理工作中,他主张并一贯坚持“依法治企”与“以德治企”相结合,他认真学习、宣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积极参加理论学习,谈感想、谈体会,写文章。为了摆脱企业亏损的困境,他认真研究宏观环境,提出搞好增供扩销工作。

扶贫事迹材料范文篇7

提到XX,XX县居民和许多乡村群众并不陌生。不了解他的人,只知道他是XX县南安板鸭厂厂长。了解他XX的人,更清楚他是一名热心公益事业、乐于奉献的创业者。今年36岁的XX是XX县政协委员。自2002年6月他任XX县南安板鸭厂厂长以来,他经过数年拼搏将经营的板鸭厂发展成为带动当地数千户农民共同致富的产业龙头。

其实,早在10多年前,XX就已经将“创业”和“扶贫”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用他自己的话说:“在自己的创业路上,如果能够带动乡亲们致富奔小康,让乡亲们过上幸福生活,这将是我最大的心愿。”为了这一个朴素纯真的心愿,风雨几十年,他从未放弃过。如今,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扶贫济困故事,印证了深藏在自己内心深处的火热的扶贫济困情怀。

经营板鸭扶贫救困

XX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初中毕业后,XX开始学习南安板鸭的制作技术。头脑活络的他迅速开始南安板鸭的规模生产和销售。2002年6月,XX任XX县南安板鸭厂厂长。在他的领导下,XX县南安板鸭厂在产业化发展的过程中,充分利用产业带动性强、辐射面广的特点,积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促成了县内10余家板鸭加工企业迅速崛起,板鸭产业已成为该县促农增收的重要支柱产业。同时,XX在管理企业时依托众多的养鸭专业户和板鸭加工企业,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近年来,XX县扶贫办发起私营企业家参与扶贫济困“功德”工程。XX第一个响应号召积极参与。在一次下乡了解毛鸭养殖情况中,XX认识了青龙镇双联村困难户王忠厚。看到这位55岁的老人借钱买鸭苗,XX心里很不是滋味。他下定决心,一定要利用经营的板鸭厂带领贫困户走上发家致富的道路。XX主动要求县扶贫办将他定为青龙镇双伏村10户贫困户的帮扶企业家。今年,他又主动为这10户贫困户捐赠了30000元发展资金,为他们提供种苗、饲料等。

在与白鸭养殖户打交道时,细心的XX发现,很多农户因为缺乏资金养殖规模难以扩大,还有一些贫困户想从事白鸭养殖,却没有无力购买鸭苗和饲料。企业应该有责任感带领群众脱贫。XX开始思考如何带领乡亲们共同致富。一个大胆的想法在他的脑海里酝酿并迅速付诸实践。他决定,采取“公司+基地”、“公司+农户”等经营方式及“基地带动小户、总厂带同类企业”等措施带动乡村致富。他采取“五包”方式帮富养鸭户。实行“五包”,即包供鸭苗、包饲养成本、包技术指导、包回收成鸭、包保护价收购。同时对贫困养鸭户实行重点帮扶,与之签订毛鸭养肥、防疫承包合同。对于技术不过关的养殖户,XX还专门请来专家为农户授课,发放致富信息。在这些方法的推动下,XX引导并直接带动全县2600余户农民成为养鸭专业户,与农户签订放养合同,带动全县养鸭户迅速走上脱贫致富路,仅去年一年,该厂共放养鸭苗200余万只,使养殖户户均收入达到1.5万元。

此外,XX还对有合同关系的养殖户,给予资金支持。近两年来,XX共发放无利息借款200余万元,帮助养殖户发展立体种养模式,壮大养殖规模。在XX的扶持下,XX县多个基地造就200余户“双栖农户”。XX管理的板鸭厂在全县4个大乡镇设有鸭苗专业养殖基地,接收当地200余户农民在农闲时入厂务工,农忙时耕种土地。2008年,XX扶持的“双栖农民”实现人均年收入9000元。饲养毛鸭需要大量的稻谷,XX与当地农户建立长期固定的稻谷供需关系,毛鸭育肥所需的稻谷全部由当地农民供应,以高于粮食保护价进行收购,保障了粮农们的利益。2006年10月,该厂联合周边10余家同行企业牵头组建了毛鸭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合作社,XX每年帮助全县困难户消化300万羽毛鸭。

情系社会慈善事业

“谁说只有自家的孩子才疼爱?谁说只有政府和学校才为贫困群众的衣食而操心?”作为XX县民营企业发展的排头兵,XX对此深信不疑:“只要一个成功的企业家始终拥有一颗真诚的爱心与一份博大的胸怀,给寒窗学子们带来物质和精神上的双重鼓励并非难事。”事实上,因为对社会慈善事业的情有独钟,才有了他一次次对贫困人们的爱心帮扶,并使受其帮助的困难户一次次浸润在无比的温暖和亲情中……

2002年,XX在XX电视台获悉,该县内良乡魏小寒,品学兼优,不幸患有白血病,但因为家里经济拮据,不得不停止治疗。那天,他亲自驾车颠簸几十公里山路,来到魏小寒家中,了解到魏小寒的病情,XX鼓励她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并当场捐赠了500元钱。

2004年11月,XX收到一封求助信。写信的人与他素不相识。阅读信件后,XX了解到求助者是一名身患尿毒症的宁都县政协工作人员。XX毫不犹豫地向信封提供的账号汇去了200元钱。他的朋友知道这件事后,提醒他要多长得心眼,小心骗子。XX却淡淡地笑了笑说:“200元钱表达我的一片心意,希望能够帮助到需要帮助的人。”

创办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XX,情系社会慈善事业的情怀更加真挚、热烈。他关心家乡教育事业。为了争取让更多的学生从小拥有一个较好的学习教育环境,2002年,XX在东门小学百年校庆上捐款200元。2004年,XX县南安镇新民村修建村道。XX获悉后,主动捐助了3000元。XX还十分关心家乡的文化体育事业发展。为了支持体育事业发展,2009年5月,XX向XX县体育局捐赠了20000元用于设施建设。他还向XX县篮球协会捐款15000元。

诚信经营服务社会

在XX领导下,南安板鸭厂生产的产品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南安”牌板鸭系列产品被认定为国家合格评定质量达标放心食品,产量逐年递增,具有较强经济实力,成为XX县的纳税大户。由于经济效益良好,不欠税、不欠薪、无劳务纠纷、无亏损、资产负债率低于50%,该厂先后被赣州市工商局认定为守合同、重信用AA企业,被农业银行赣州市分行评定为客户信用等级AA级。

XX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南安板鸭厂位于县城效区章江河畔,厂区环境优雅,绿树成荫,周边的古井河水含有多种矿物质及腊味元素,令育肥中的毛鸭骨脆肉嫩,保持如此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得益于南安板鸭人在产业发展中注重环保,致力发展现代化生态农业。该厂选择的毛鸭育肥基地,均属河滩和丘陵之间,地势平坦,往来人畜较少,可有效防止毛鸭染上传染病。养殖过程中产生的排泄物,经过全面消毒处理后全部提供给当地农户,可为1.5万亩果园提供肥源,为该县的生态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对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少量废水,则通过污水处理进行净化处理,实现循环使用。

为将XX的板鸭产业成为了扶贫的有力抓手,在XX的倡导下,XX县成立了板鸭协会。板鸭协会设南安板鸭厂内,XX同志任XX县板鸭协会会长。XX同志每年都组织协会会员召开座谈会,研讨板鸭行业的发展趋势,并组织会员到各板鸭厂进行实地考察。为XX板鸭产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在发展板鸭生产的同时,XX同志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坚持以人为本,已吸纳下岗职工60人,建立了员工保障制度,为员工缴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切实保障了员工的合法权益。

以身示范带头扶贫

2002年6月任XX县南安板鸭厂厂长到如今,XX己坚忍不拔的毅力,走出了一条勤劳致富之路,并无私地为群众服务,多次荣获“优秀企业家、捐资助学先进个人、先进纳税户”等光荣称号,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面对社会各界的赞誉,XX动情地说:“企业小的时候,是自己的;企业大了,就是社会的。回报社会是一个企业、一个企业家应有的胸襟。”

凭借这份胸襟,多年来,在广大的群众眼中,他是一位情系家乡的慈善家;在诸多同仁眼里,他又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实干家。“慈善家”和“实干家”的双重评价,背后更多的是大家对他的信赖和钦佩。基于此,2003年他当选为XX县政协委员;2004年XX当选为赣州市政协委员。

扶贫事迹材料范文篇8

一、政治立场方面

始终坚定马克思主义立场,坚定人民立场,自觉加强理论学习,不断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对照自己、改造自己、提升自己。他认真学习贯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党忠诚,热爱人民,始终树牢“四个意识”,始终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

二、工作实绩方面

在扶贫战线工作十余年来,时时刻刻为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问题而心力交瘁,为改变县的贫困旧貌而呕心沥血,为增加农牧民收入而费尽心机。县的乡亲们总说道:“志刚夏列(藏译:兄弟)一年365天,几乎就有360天扑在工作上,有300天走窜在乡村”,县贫困村遍布他的足迹,对于全县各乡镇的贫困现状,应对措施,他心里有本明白帐。

作为一名扶贫干部,他常常废寝忘食、夜以继日的扑在工作上。他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一名共产党员、人民公仆的应有的职责和担当。面对他对工作的态度,朋友们都说他疯、同事们嫌他傻,但他知道扶贫工作大于天,心里的委屈只有自己往肚子里咽。然而正是他的“疯”和“傻”换来的是全县扶贫工作的高效率和高质量。春风化雨暖民心,点点滴滴都是情,满腔热忱地为民用心想事、用心谋事、用心干事的事迹赢得了乡亲们的好评,他多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州劳动模范”“优秀党支书记”““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面对组织的信任、群众的赞赏,他却坦然的说:“组织把我安排到这个位置上,我仅仅是履行了自己的工作职责,但我所做的工作与组织和群众的期望与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我唯有把成绩转化为工作的动力,进一步做好各项工作,以更加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组织的培养和群众的信任,这样才对得起养育我这片山山水水!”。

县是部级深度贫困县和藏区维稳工作重点县,全县发展、稳定、脱贫任务繁重而又艰巨。许多人望而却步,但却为能亲身参与这样重要的历史时期而深感自豪。他有着长期的基层农村工作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牧民疾苦,为改变家乡贫穷落后的面貌,他冒风雨、翻雪山、与贫困群众敞心扉、同吃住只为掌握真实的一手的资料,以便“对症下药”;他也许学历不高、记性不好,但是他经常采取独创的“微信自己与自己对话”的方式,将老百姓的困难诉求、将工作的重点要点通过发送给自己的方式时刻提醒自己;他时常告诫身边的,在工作中不能只学历高、能力强,关键还要看心,只要有一颗为民服务的心,解决问题的心,真抓实干的心,什么困难都不会压倒我们。在他的带领下,脱贫攻坚方面截止2018年末,全县累计完成了98个贫困村退出,2629户12476名贫困人口脱贫任务,贫困人口减至3265人,贫困发生率降至5.13%。他通过方方面面的扶贫措施,让贫困人民“住上了好房子、过上了好日子、养成了好习惯、形成了好风气”,让县贫困群众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如今的大地上,坑坑洼洼的泥泞路变成了平坦通达的水泥路,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变成了繁花掩映的小洋房,广种薄收的田地变成了孕育财富的产业带……在的农村牧区,一幕幕跃动着希望的画面,描绘出这个贫瘠山乡在扶贫开发浪潮中发生的变化。这一切,无不倾注着他的心血和奉献!

冰冷的数字,不能完全概括他那为扶贫事业倾注的热情,为了农牧民早日脱贫致富,他怠慢了父母,辛苦了妻子,委屈了孩子,也忙坏了身体。繁忙的工作,使他无法答应带年迈的母亲去旅游;工作任务重,家务事基本上全部移交给了妻子,妻子累倒生病,他也从未请假陪伴;他的孩子小,但他却不能给与孩子应有的父爱,孩子的学习他顾不上辅导,孩子的生活他无法关心,他整日的早出晚归,有时孩子连他的面都见不到。在他的言传身教下,扶贫开发局的们都以苦为乐,团结进取,认真开展各项工作任务。

面对成绩,总是谦虚的说:这些成绩和荣誉是大家共同取得的,是全局干部职工、全县奋战在脱贫攻坚一线的干部和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扶贫工作大力支持的结果,成绩和荣誉只能代表过去,扶贫工作还任重而道远,要实现早日脱贫,还需要我们坚持党的宗旨,继续开拓进取,真抓实干,奋发工作,勇于担当,努力开拓县扶贫工作新局面。

三、廉洁自律方面

扶贫事迹材料范文篇9

疫情防控,她是敬业防控员。刚上任第一书记不久,便遇到肺炎疫情,**深知疫情的严重性,主动担负起**村防控工作的重要责任,她第一时间赶到村里,同“两委”干部设置劝返点,每一次经过**村的劝返点,你总能看到她戴着口罩为村民测温、登记的身影。全村开始实行出入证管理后,出现了部分无法进村的无出入证返乡人员,高婉秋与村两委便耐心向其做好解释劝返工作,同时对进村的各类人员进行逐一排查,建立出入人员信息台账,及时上报每日工作动态,广泛进行防疫知识宣传,不断提高村民的防控意识。

农产品滞销,帮助销售送货忙。疫情期间,停止赶集和封闭式管理使得蔬菜滞销的农户们惆怅了起来。手里的蔬菜、禽蛋卖不出去,贫困户廖辉玉、刘素琼、彭先全、蔡光云心急如焚。“既然群众有困难,那我就要第一时间去解决”。为了解决贫困户滞销的蔬菜和禽蛋,高小二的“绿色杂货铺”开业了。高小二先是把农户的新鲜蔬菜滞销的信息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动员亲戚朋友以及同事开展消费扶贫。接着她积极主动的去寻找销售渠道,和企业、相关部门协调。功夫不负有心人,**农商银行最终决定定点在**村贫困户家采购食堂所需蔬菜,并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绿色杂货铺采取直供模式,每天早上高小二都会在接到“订单”后精准“进货”,为了保持“货源”的绿色新鲜,她走入田间地头,钻进果蔬大棚,挑选采摘。和菜农一起把新鲜蔬菜禽蛋清洗、分装好后,开着自己的私家车给顾客送货上门。“这么多年,你终于还是变成了货车”,高小二这样调侃自己的车。“同志们,你们的菜到啦!”在镇政府院子里,每天下午你总是能够听到她“外卖到货”的喊声,细心的“高小二”会在每一个袋子上标注购买人、购买数量以及价格,确保送货零误差。大家总说,这可是咱们的VIP送货服务啊,其他地方可没有能够送菜上门的服务!不愁售卖渠道,村民们足不出户就能将农产品销售出去,高小二的“绿色杂货铺”货源越来越丰富,客源也越来越多。截止目前,已帮助**村30余户农户累计售出1000余斤农副产品,帮助贫困户创收万余元,最大限度降低了疫情对贫困户的收入影响。

春耕助农,活跃在田间的“红马甲”。疫病防控的特殊时期,也是春耕生产的关键时期。为助力春耕生产,**组织镇青年志愿者组成 “助农服务队”分赴田间地头,引导当地群众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同时,有序开展田间管理和春耕备耕工作。志愿者们穿上红马甲,深入到田间地头帮助农户们开展春耕生产,收蔬菜、打菜籽,一个个年轻的“红色”的身影活跃在田间地头,仿佛是那星星点点的火苗,又像是在绿树丛中绽放的花朵,在一片新绿中焕发着强大的生命力与感召力。

关爱儿童,她孩子眼中的高老师。疫情期间,学校不断延迟开学时间,孩子们在家中自学、上网课的效果总是不太理想,肩负着第一书记和团委书记的双重责任,**便组织**镇青年志愿者服务队成立了“关爱留守儿童小组分队”。在**的带领下,志愿者们数次走入留守儿童家中,既当老师又做朋友,对孩子们进行心理疏导、作业辅导,帮助孩子们上网课,了解他们的生活学习状况,考虑到上课容易造成视觉和注意力的疲乏,她还和志愿者们一起,带着孩子们一起玩游戏,时不时地发出阵阵欢快的笑声,以实际行动关爱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镇团委负责人表示,“志愿者服务队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还发展了一批“小队员”,娃娃们不仅开朗了,而且还会主动告诉爷爷奶奶做好个人防护。

扶贫事迹材料范文篇10

一、了解村情吃透精神,明确工作任务、方法、纪律

镇村位于县最东头,紧邻卫运河。两委班子5人,党员21人。全村198户,925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75户、贫困人口678人,耕地700亩。2011年经镇政府推荐,县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同意,被省政府确定为2012-2016年扶贫开发工作重点村。工作组扶贫以来,认真学习《驻村干部工作职责》、《驻村干部工作制度》、《驻村干部工作纪律》,明确今年驻村扶贫工作的总要求、目标任务、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工作纪律,解决“工作为什么”和“工作怎样干”的问题。

二、认真调研,搞好工作谋划

驻村工作组采取到村民田间地头、同村民一块儿锻炼劳动、平时见面打招呼拉家常等方式,在调研过程中进行了实地走访,并与村干部及村民代表进行了面对面座谈,详细了解了村情民情,询问村中老干部、老党员对村脱贫致富的想法计划,针对该村存在的经济结构单一、无集体收入、思想保守、发展思路不清等问题,与村“两委”成员进行多次研究、修改,制定了《村扶贫开发工作方案》、《村产业发展计划》。通过多次论证和召开村民代表大会,一致同意把奶牛养殖作为村民脱贫致富的重点项目。

三、真抓实干、不怕吃苦,各项工作稳定推进

(一)疏堵并举、确保了村环境卫生整洁。一是在村里建了5个垃圾池用于垃圾的日常倾倒;二是与村“两委”一起制定了《村环境卫生村规民约》,倡导村民人人遵守。动员村“两委”成员、老党员、保洁员进行督促,发现村民不文明现象及时制止,对不听劝阻者报经村委会进行必要的惩罚。经过治理,现在的村民都能自觉遵守村规民约,文明程度大大提高,街道经常保持干净卫生。

(二)增收致富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依托该村奶牛养殖项目,打造养殖、加工、销售、服务“四位一体”的高标准奶牛养殖基地,扶持贫困户达到170户。同时,每年收储玉米秸秆30万吨以上用于奶牛养殖,既解决了秸秆综合利用的难题,又扶持贫困户增收致富。

(三)卫生室建设进一步提升。已购置了常用药品,配了一名村医,使村民诸如感冒、发烧、磕磕碰碰等小病再也不必到镇上或县里进行治疗,切实解决了村民的就医难问题。

(四)村委会办公设施得到改善。经与村委会协商,县主要领导指示,县政府办公室在办公经费中挤出部分资金为村委会增置桌椅,粉刷墙壁,改善办公条件,打造为民服务的舒适环境。

四、送温暖,做好事、凝聚起了民心

(一)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密切民族感情。由于村中回民较多,七月初三为开斋节,我们购买了鲜花等物品送到回民群众家里表示祝贺,回民群众阿訇幽默地说:“感谢汉族兄弟对回族同胞的关心!”

(二)慰问老党员和贫困群众,密切党群政群关系。中秋节前夕,我们购买了米、面、油等物品送到老党员、贫困群众手中。老党员拉着我的手说:“你们过节都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老同志,我们也要象你们一样继续多干工作,发挥余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