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计划十篇

时间:2023-03-30 05:42:59

扶贫计划

扶贫计划篇1

一、总体目标

2018年村集体收入达到8万元以上,贫困户实现“一超过(人均纯收入超过3300元)、两不愁、三保障”,达到户脱贫,整村达到“两个确保、两个完善”标准。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切实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落实“一岗双责”制,强化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

二、 扎实开展基层党建工作,履行基层党建工作责任

一是建立“一岗双责”制。从严教育管理党员,严肃党内政治生活,抓好党员作风建设,建立村支部成员“一岗双责”制,要求三个支部成员在做好自己业务工作的同时,分别包干1-2个党小组,负责指导、监督党小组日常工作。二是强化主体责任。深刻领会党章、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和任务,强化支部执行上级党组织决策部署坚定的主体立场,担负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三是常抓宣传教育。利用召开支村两委会议、党员组长会议和进组入户的机会,抓好党员日常教育管理。组织党员学《党章》,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和《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等,时常通报违纪案例,真正做到宣传教育常抓不懈。四是扎实开展基层党组织活动。从制定村党建工作计划、党员管理和党建基础3个方面入手,扎实推进两学一做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推行基层党组织五化建设和落实“三会一课”制度,积极开展党员主题日活动,争取排镇前列。

扶贫计划篇2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就精准扶贫工作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精准脱贫为主基调,特色产业为主路径,助农增收为主目标,进一步解放思想,创新扶贫开发思路,加大帮扶力度,完善交通、水利、电力、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村级落后面貌,实现贫困户脱贫致富奔康。

二、基本情况

村位于县城西北部,距县城10公里,幅员面积7.83平方公里,辖13个农业社,现有农户840户,人口3264人,村道路11.3公里,耕地2624亩,荒芜率达66%以上,林地9000余亩,堰塘48口,有效蓄水量20万立方米,农民收入主要以种植、养殖和外出务工为主。通过精准识别,全村有贫困户152户480人。

三、帮扶计划

为切实抓好精准扶贫、脱贫攻坚工作,围绕“产业覆盖到村,道路覆盖到社,能力提升覆盖到户”的工作思路,通过致贫原因分析,并结合本村及贫困户的实际情况,实施如下帮扶计划。

(一)活动阵地建设的帮扶

村活动阵地修建时间较早,为瓦木结构,房屋陈旧,2015年我局拔帮扶资金近10万元用于阵地建设。一是对村办公室和计生三结合办公室进行简单装修;二是购买了办公用品和更换了办公设施;四是新建50平米砖木结构的村会议室1间。2016年在村阵地建设上计划再投入部分资金,彻底改善办公环境,提升办公条件,完全满足当前服务党员群众的需要。

(二)村级班子建设的帮扶

为加强村级班子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服务能力,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将从制度建设、班子后备力量的培养等方面予以指导。

1、帮助建立健全一套规范的工作制度。一是建立和完善党建工作责任、党建工作例会、党建工作述职、党建工作评议等制度;二是建立和完善党务公开、政务公开、财务公开、民主管理、民主议事、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等制度;三是建立和完善党员联系群众、为民服务全程、村干部轮流值班制度。

2、帮助村“两委”加强后备干部培养。从致富带头人、外出返乡党员和本村大学毕业生中培养后备干部。

3、帮助选优书记配好班子。结合2016年村“两委”换届,大力实施“人才回引工程”,继续加大外出务工人员和经商人员群体中选拔“两委”班子成员的力度,确保新一届村党支部全都是“双带”型带头人,力争是年轻化、具有创新意识、文化层次较高为主体的村干部队伍。

(三)基础设施建设的帮扶

1、交通:加大道路建设上的帮扶力度,彻底解决村村民出行难的问题。一是村直通县城最近的公路(朱家河至仁和场段)共4公里,在2016年与村委一道做好项目规划,并与交通、林业、农业等部门积极衔接,争取项目资金,并开工建设,尽早竣工,以此加快村农副产品的流通,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二是本村3、4社未通社道路,为方便村民出行,改善行路条件,指导完成3、4社的社道路2公里的建设。

2、水利:水利设施滞后,现共有48口堰塘,全部都是病塘。渠堰9公里都属土堰,全部瘫痪,不能使用造成全村灌溉用水艰难,积极与水利部门联系,争取他们从项目、资金和技术上的支持。

3、电力:电力设施滞后,现有5台变压器,11公里高压电线,低压线大面积老化,破股线严重,给电力安全带来了极大的挑战,为此将积极与电力部门沟通协调,彻底解决存在的隐患。

4、信息网络:有线电视和网络信息严重滞后,外界新鲜事物不能及时接收,信息闭塞,生产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积极与广电、移动公司联系,让他们在资金、技术上帮扶村改善其基础设施。

(四)产业发展的帮扶

积极推进产业扶贫,围绕全县“六大”产业,以花椒和核桃作为村的支柱产业,帮助贫困户致富奔康。

1、强化招引。结合村花椒、核桃产业及水产养殖的优势,并编制科学的项目规划,大力宣传“回引创业”及精准扶贫的相关政策,鼓励和引导有志青年回乡创业,扎根农村,把帮扶方式由“输血型”转化为“造血型”。

2、创新机制。目前村已成立了“泉莲水产养殖合作社”1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合作社﹢贫困户”、“公司﹢基地﹢农户”等模式,以帮扶基金方式,通过与银行对接,给予贷款,合力银企助推扶贫产业发展。

3、有效培育。积极向农业、林业部门对接,大力争取项目资金,扶持村里的产业和专业合作社的发展,2016年,力争培育种植和养殖大户各3家,专业种植和养殖能手20人;制定股权量化政策,鼓励农户以土地入股合作社,保底分红、二次返利等方式,真正实现贫困户增收。

4、项目引导。一是指导贫困户发展“五小经济”,力争今年村152户贫困户家庭养殖家禽6500只,牲畜500头,水产养殖60亩,莲藕50亩。二是针对村民种植和养殖技术的短缺,加大村民技能培训,提高其种植、养殖技术,全年计划举办种植、养殖和科普知识等培训3期,培训500余人次,让村民真正掌握一门技能,帮助他们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增收,提高经济收入逐步改善生活质量。

(五)新村聚居点建设的帮扶

按照新村建设的要求,积极协助镇党委争取和实施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整合新村建设、危房改造和易地扶贫搬迁等项目资金,动员贫困户自力更生,投资投劳,确保贫困户危房改造的顺利实施。

1、调查摸底制计划。与村“两委”一道征求贫困户的建设意愿,区分轻重缓急,详细制定年度住房改造计划和实施方案,并将计划精准到户和人,确保村不漏户,户不漏人,切实做到改建有规划,实施有计划。

2、全面统筹制方案。按照“政府引导,群众自愿,因户施策”的原则,对自愿搬迁的贫困户统一到规划的聚居点,对有意愿改建的贫困户实行改建,以因户施策的方式,改善所有贫困户的居住和生活条件,确保贫困户家家都有安全住房。

3、村民参与制制度。落实群众参与和工程监督制度。积极组织群众全程参与工程建设和监督管理工作。从聚居点选址、户型设计、工程预决算、资金的筹集、建设资金的使用等各个环节上,都必须要有广泛的群众参与与监督,确保整个工程的建设在阳光下进行。

(六)以节日慰问的方式进行帮扶

继续在春节对特困户进行帮扶慰问,送去党组织的关怀与温暖。2015年,我局组织2次到村慰问,并送去了慰问金和物资2万元,2016年将继续开展慰问帮扶活动,全年计划送去慰问金和物资2.5万元。

扶贫计划篇3

村委会2016年脱贫扶贫计划一:

根据汉家岔镇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署安排,结合本村实际情况,特制订本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以强民,富民、奔小康、打造生态文明乡村为主线,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注重特色产业发展,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建设经济强村,与全镇全县全省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

二、基本原则

(一)突出重点,精准扶贫。加大对建档立卡贫困社和贫困户的扶持力度,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向建档立卡贫困社和贫困户的发展倾斜。坚持基本政策精准到人,帮扶力量精准到户,基础建设(产业)精准到村组。

(二)政府主导、农民主体、社会参与。镇政府对脱贫工作负总责,把脱贫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鼓励农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充分调动广大农民自主创业、发展生产、建设美好家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增强农民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和自我服务的能力;广泛动员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

(三)齐心协力,合力推进。各社、各单位要根据本规划,积极向上级主管部门争取资金、项目,在制定政策、分配资金、安排项目时要向8个建档立卡贫困社倾斜,形成工作合力。

(四)统筹兼顾,科学发展。坚持脱贫与建设美好乡村相结合,与生态建设、环境保护相结合,与招商引资相结合。充分发挥田头特色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提倡健康科学,生活方式,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三、总体目标

按照三年实现脱贫,五年同步小康的总体目标,到2017年实现8个重点贫困社脱贫。基本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与全县平均水平相等,确保贫困发生率低于8%,全面摆脱贫困。

(一)农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201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2532元,到2017年达到3500元,年均增长15%。规划期内,贫困人口由 2014年的1640人下降到2017年的317人,贫困发生率由77.8%下降到8%以内。通过扶贫开发,力争本村村民整体经济年收益与当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步增长,到2017年,人均纯收入3500元以上的农户达到90%以上。

(二)基础设施不断加强。2017年实现农村水泥公路到组率达80%;解决2106人农村饮水安全问题,安全率达到99%,配套完善村级供水设施;农户沼气入户率达到60%以上。到2017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主要指标达到国家规定目标。

(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九年义务教育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阶段教育入学率达到99%以上。建立健全村级卫生室及配置合格村医,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确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98%以上,确保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及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实现全覆盖,医疗保障水平全面提高。城乡公共文化、广播影视服务体系基本完善。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实现人口均衡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普遍提高,生活质量大幅提升。

(四)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到2017年,村庄绿化率达到76%以上,卫生厕所使用率达到60%以上,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农民集中居住区垃圾实行统一收集处理,村社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90%,小流域治理率达到70%以上,坡耕地水土流失综合治理率达到75%以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40%以上,绿化率达50%以上,生态区得到有效保护。预警、监测、应急、救援系统功能齐全,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

(五)乡风文明程度大幅提高。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党风廉政建设、民主法制建设、乡村治理和精神文明建设。农民法制意识不断增强,村民自治能力进一步提高。到2017年,政务公开、村务公开、党务公开率达到100%,村民自治、民主法制创建面均达到95%以上。

(六)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扎实推进。认真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努力建设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本领过硬的骨干队伍、功能实用的服务场所、形式多样的服务载体、健全完善的制度机制,到2017年实现四有目标的基层服务型党组织达到100%。加强村级为民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实行村干部集中办公和背包服务、网格化服务,到2017年建成较为完善的基层便民、为民服务体系。

四、主要建设任务

(一)着力加强特色农(林)业建设。

坚持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实施 一村一品,努力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围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村建设,着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促进农民持续增收。

1.建设特色农业产业基地。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依托优势,因地制宜,做大做强本村特色产业,到2017年,发展党参、黄芪和柴胡等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0.9万亩。

(1)做大做强传统产业

全膜玉米:进一步做优做强全膜玉米种植。按照环境生态化、园地清洁化、基地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的要求,大力发展高产、抗旱、优质和生态的全膜玉米产业基地。因地制宜,以朱母生态观光点为主线,大力发展村级生态旅游文化。

马铃薯:着力建设标准化生态马铃薯产业园,加快改造低产马铃薯品种。到2017年,发展高产优质生态马铃薯3000亩。

生态养殖:到2017年,年出栏生猪200头,小尾寒羊羊5266只。

(2)大力推广成熟产业

小杂粮:以荞麦、大豆、胡麻等主要传统品种为主,引进、开发、示范和推广,进一步优化品种结构,提高产量和品质。到2017年,计划发展小杂粮种植900亩。

(3)积极培育新兴产业

枣树和核桃:到2017年,发展枣树、核桃产业园1745亩,拓展农民增收途径,提高农民收入。

2.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规范、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和壮大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到2017年,培育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 5家,发展家庭农场10家,培育各类专业大户50户。建立农业龙头企业和规范、示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名录制和优胜劣汰机制,引导各类项目资金扶持名录内的经营主体。

3.实施精品名牌战略。鼓励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各类经济实体开展三品认证。到2017年,中药材等特色农业基地实现无害认证全覆盖,有机产品认证达到1个,有机产品认证基地达到200亩。初步建立农产品品牌培育、发展和保护体系,加快形成创建一批、提升一批、储备一批的农产品品牌发展新格局。培育一批如中药材等产业的新兴品牌。

4.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强基层农林技术推广体系建设,提升技术推广能力,强化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积极支持基层农技部门牵头创办试验、示范基地。

5.提升农村劳动力素质。围绕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有技术、懂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提升农民素质,促进特色产业发展。依托职业技术培训机构,根据区域外劳动力市场需求,采用校企联合等方式开展订单式定向培训。鼓励农村受训劳动力参加劳动部门举办的职业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

(二)着力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

1.努力改善交通条件。坚持把贫困村道路建设作为重点,加大支持村际道路和通组水泥路建设力度,提高农村公路安全水平和服务能力。修建通组道路里程41.3公里,实现组组通路的目标。

2.努力加强城乡建设。以村址为中心,坚持内疏外拓,强化生态保护,打造乡村景观,完善公共设施,增强集镇功能,加强文明创建,提升人居环境。

3.加强农村安全饮水和农田水利建设。遵循科学规划、综合治理、用养结合、防止污染的原则,加强农田集水工程改造提升,提高防汛抗旱能力。到2017年,使现有农田集水工程排涝灌溉作用得到有效发挥,实现农村安全饮水全覆盖。

4.加强农村供电和通信条件建设。到2017年基本建成安全可靠、节能环保、技术先进、管理规范的新型农村电网。加速实现无线通信信号全覆盖,消除自然村、交通沿线和旅游景区通信盲区,实现通信全覆盖;加强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

(三)着力改善民生。

1.大力实施教育扶贫工程。大力发展学前教育、巩固发展义务教育、积极普及高中教育、全力支持职业教育,提高教育的整体质量与效益,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争取国家政策,积极推进学校标准化建设和教育信息化建设,注重改善偏远贫困村的教学条件,全面实施教学点教育资源全覆盖项目,结合对口帮扶工作,加大对特困生的帮扶力度,进一步提高群众对学校的满意率。

2.积极推进农村文化建设。加快建设农村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动文化下乡进社区,支持兴办各类群众文化团体,鼓励文化志愿服务。充分挖掘本地传统特色文化、体育项目,组织群众参与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特色文化、体育竞技活动,丰富群众的文化体育生活。

3.加快发展农村医疗卫生。全面落实建立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健康教育、传染病防治、预防接种、儿童保健、孕产妇保健、老年人保健、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管理,完善医疗服务体系。群众获得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更加均等,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扩大农村免费公共卫生服务和免疫范围,加强人畜共患疾病、结核病等传染疾病及地方病的防治。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对村卫生室全覆盖,缓解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完善乡、村两级医疗卫生和计划生育服务网络体系及信息化手段,加大对村级卫生室及人才培养支持力度,加大对计划生育扶贫对象扶持力度。

4.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按照个人缴费、集体补助、政府补贴的原则,巩固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成果,逐步提高农村养老保险金。做到五保户应保尽保,符合低保条件的农村低收入人口全部纳入低保,巩固提高农村医保水平,完善农村,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制度。大力推进五保户、特困户危房改造、扶贫搬迁和生态移民工程。

(四)着力建设美好乡村。

1.加强环境保护。加大农村饮用水源地保护力度,加强引用水源地保护区监督和管理,制定保障饮用水安全应急预案;积极推进农饮工程及引用水源保护工程建设,加大对农村水质监测频次,确保农村引用水安全。加强生活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大力推行农村生活污水集中和分散相结合处理模式及农村垃圾分类,实现垃圾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处理。大力实施农村清洁工程,建立户保洁、村收集、乡转运的农村生活垃圾处理模式和保洁制度。

2.努力实现乡风文明。按照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要求,以文明户评比、文明创建等为载体,大力弘扬三苦精神深入开展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文明创建和建立农民书屋,大力宣传好人好事,积极倡导文明新风尚,农村、迷信活动明显减少,农民整体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3.加强农村民主与法治。开展多种形式培养村干部,努力提高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和两委班子整体素质,完善村民自治机制,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不断提高村民自治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和一事一议制度在民主决策中的作用;开展经常性的法律法规知识宣传教育;积极引导农民学法、懂法、守法,按法律法规办事,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4.加快美好乡村建设。重点选择王马山、胡圈、邵坪、朱母等中心村庄,采取一次规划、分类指导、分步实施的办法,建成环境优美、产业鲜明、生活舒适、管理民主、邻里和睦的美好村庄。

五、保障措施

(一)健全组织保障机制。坚持党政一把手负责制,切实加强对全村脱贫工作的领导,统揽全局,凝聚力量,有步骤的推进规划实施。具体由村扶贫开发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村脱贫工作的组织领导,扶贫开发领导小组负责全乡脱贫工作日常事务。各社要成立工作小组,村主要负责人任组长,实行单位帮扶联系村、干部包户的工作模式,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动员、精心组织、倾情帮扶。加强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建设,落实激励政策,把广大党员干部的思想统一起来,把全村人民的力量凝聚起来,努力形成脱贫摘帽的良好氛围和强大合力。

(二)创新精准扶贫工作机制。

1.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机制。创新贫困人口识别方法,确保底数精准;规范贫困人口识别程序,确保流程精准;强化公示、公开,确保对象精准。

2.创新建立分类机制。紧扣贫困成因、贫困程度梳理分类,因社因人分类施策,确保成因精准、类别精准、施策精准。在尊重群众意愿的情况下,做到滴灌精准、措施得力、脱贫有望。

3.创新建立规划机制。立足村情实际,注重与减贫摘帽、同步小康指标相衔接,实事求是制定工作规划,确保目标精准;在推动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着力提高村级经济发展,进一步改善生态环境和村容村貌,提升村民素质和村风文明程度,真正实现民富村强,确保思路精准;针对贫困村自然条件,尊重群众发展意愿,力求规划内容和举措细化到每个项目、每家每户,做到措施精准。

4.创新建立动力机制。注重通过会议动员、入户引导、参观学习等形式宣传政策、发动群众,增强自我求变、自我发展的信心,确保宣传动员精准;从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着手,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社会保障等方面优先排列其帮扶需求,确保需求意愿精准;尊重群众意愿,顺应群众期盼,回应群众关切,将知情权、决定权、管理权交给群众,确保主体地位精准。

5.创新建立管理机制。建立贫困村和贫困户管理系统,做到户有卡、村有册、乡有管理系统,确保对象管理精准;建立监测评估体系,对各类扶贫资源到村到户、贫困村经济社会发展、扶贫对象就业增收情况、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等情况进行监测评估,准确反映扶贫成效,确保成效评估精准。

(三)创新农村管理体制机制。

1.推进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着力提高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民主化水平。探索农村资源资产化、资产资本化、资本股份化的有效实现形式。允许农民以出租或入股相关产业项目经营主体来获取租金或分红,让农民从集体三资市场化运营中获取更多收益。在不改变林地集体所有权和林地性质、用途的前提下,允许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规范流转林地承包经营权,鼓励农民通过入股分红、专业合作等方式,积极开展规模经营、集约经营,促进林农实现长期增收、森林生态保持良好。鼓励村级依托现有资源通过开发、租赁、入股、经营等多种形式发展集体经济,带动农民增收。

2.推进农村土地和林权制度改革。明晰农村土地和集体林权财产权属,支持农民从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林权的流转中获得财产性收入,大幅度提高农民在土地增值收益中的分配比例。加快推进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宅基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积极争取土地整理项目,稳步规范推进城乡土地增减挂钩,鼓励支持农民开展土地复垦和整理,实现土地效益最大化,增加农民收益。完善土地征用程序和补偿机制,妥善安置失地农民。继续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深化各项配套制度改革,进一步明确林权主体,理顺经营关系。

(四)健全多元投入机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县项目资金支持,广泛吸纳企业和社会资金参与,主动争取在外人员捐资援建。同时,动员受益群众合理出资,形成脱贫奔小康建设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广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通过采取民办公助、以奖代补、项目配套、实物补助等措施,引导农民群众自愿投资投劳,广泛吸纳民间资金。同时整合现有的各方面农村建设资金,实行统一规划、统筹使用、性质不变、渠道不乱,充分发挥资金的聚集效应,实现群众参与最大化、资源利用最大化、综合效益最大化。

(五)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坚持推行政务、财务公开,接收社会监督,杜绝暗箱操作。坚持项目资金实行专户储存,专账、专人管理,专项拨付,增强透明度,并实行年度资金审计和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确保资金运行安全,发挥最大效益。对违规违纪行为,一经查实,依照有关规定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六)健全考核奖惩机制。将脱贫奔小康工作纳入目标综合考核和干部考核的重要内容,并建立脱贫奔小康工作考核奖惩制度,对先进村和单位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不力,完成任务差的相关责任单位和责任人给予严肃处理。对8个建档立卡贫困社制定统一的普惠政策资金扶持方案和考核方案。建立干部包村包户考核制度,将考核结果与单位和个人评先评优相结合。

村委会2016年脱贫扶贫计划二:

整存脱贫扶贫开发规划

一、xx村概况

xx村位于xx乡南端,距秀山县城36公路,东接平马、西连官庄,距乡政府驻地4公里,有水泥硬化公路连通,交通便利。全村幅员面积6.8平方公里,下辖5个村民小组,335户,1236人;有耕地面积2665亩,林地面积3882亩。2010年全村人均收入4598元。

全村平均海拔680米,位于xx头组的梳子山最高海拔1366米,是xx河的源头所在;xx村因离县城较远,具有xx、空气、土壤、生态等地理优势,适宜发展种植业,因广种金银花、白术等中药材,被誉为中药材之村。

二、贫困现状

(一)客观环境差

xx村位于川河盖下,多为山地,土层薄,坡度大,土壤贫瘠,受地理因素限制,全村土地零散,造成土多田少、田地灌溉不足等问题,传统农业增收困难。

(二)基础设施落后

1、道路交通。全村5个村民小组有4个村民组通有通组公路,两个村民小组通有水泥硬化路,但由于地理条件特殊,地势高,阳雀坳组通组路迟迟未能动工,群众的出行和生产受到一定的困难。

2、农田灌溉、水利设施。xx河虽然横穿全村,但由于xx村海拔高,地理条件特殊,河流无法满足农田灌溉的要求。xx村二堰修于1998年,但由于年久失修,加上自然灾害的影响,无法引水灌溉,迫使部分粮田改旱,影响群众生产。

3、农村住房。由于居住条件恶劣,农民收入水平低,加之历年火灾、雪灾、风灾影响,全村仍有危房户 户。老式木房数量大,砖瓦房比例只有30%。

4、卫生、服务设施。目前xx村尚未能建立合格的卫生室,现有的门诊室和药房都设在农户家中,条件简陋、设备简单、药品单一,只能对简单的伤风感冒进行治疗。便民商店货源不足,货品单一,不能满足群众日常要求。

三、20xx20xx年扶贫开发目标任务

围绕《秀山县整村脱贫工作目标》,按照八有、四通、三解决的要求,2011-2012年xx村要实现以下八个目标任务:

(一)人均纯收入在2010年的4598元的基础上在增加2000元,达到6598元, 实现户均拥有1-2个农业产业,95%以上农户有较稳定的增收来源,90%以上农户实现万元增收。

(二)全村所有村民小组通组公路,80%村民小组实现硬化公路连接,完成全村16000米人行便道建设。实现畅通任务。

(三)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全面消除危房户,实现砖混结构住房比例60%以上。

(四)疏通xx村二堰,完成低效农田改造。

(五)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合率达到95%以上;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农村低保;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达到80%以上。

(六)完善村卫生室,实现治疗室、药房隔离,完善医疗设备、保障药品齐全。

(七)建立规范整洁的农家便民超市,保障货品充足,品种齐全。

(八)建设强有力的基层组织,完善村级活动室,室内设施,活动开展正常。

四、20xx-20xx年扶贫开发项目

为实现上述目标任务,从该村实际出发,两年计划建设项目15个,总投资46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100万元,上级级部门帮扶资金158万元,群众投劳折资207万元。分年度实施如下:

(一)20xx年项目:计划建设项目9个,总投资215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农民投劳折资及自筹98万元,上级部门解决67万元。

1、基础设施

(1)道路建设:①硬化河坝组到xx头组通组公路1.5公里。需财政扶贫资金15万元,农民投劳折资及自筹20万元,上级部门解决20万元。②硬化河坝组、旧屋基组人行便道8000米。需财政扶贫资金16万元,农民投劳折资及自筹16万元,上级部门解决16万元。

(2)堰渠整治:维修xx村二堰 4公里。需财政扶贫资金5万元,农民投劳折资及自筹6万元,上级部门解决5万元。

(3)农房改造:完成农村危旧房改造,全面消除危房户,实现砖混结构住房比例40%以上。需财政扶贫资金10万元,农民投劳折资及自筹10万元,上级部门解决10万元。

(二)产业发展

(1)中药材发展:新增金银花种植面积650亩,总面积达2500亩,新增种植户20户,种植户达280户。建立白术种植基地,新增白术种植100亩。需上级部门解决6万元,农户自筹6万元。

(2)养殖业发展:新增500只以上规模土鸡养殖大户5户、2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2户。实现年出栏土鸡4万只,年出栏生猪1800头。需上级部门解决10万元,农户自筹40万元。

(3)筹办中药材合作社1个,主要为群众种植金银花、白术、泽泻等农产品提供种植技术、种子、产品销售、病虫害防治等服务。

(4)申办扶贫互助资金协会1个,有效解决农户产业发展的资金瓶颈,更大的满足群众发展产业的要求。

(5)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劳务培训2次以上,累计参训400人次以上,发放资料800余份,需财政扶贫资金2万元。

3、社会事业:

完善村卫生室,农家便民超市。需互助扶贫资金2万元。

(二)20xx年项目:2012年计划建设项目7个,总投资250万元,其中:财政扶贫资金50万元,农民投劳折资及自筹109万元,上级部门解决91万元。

1、基础设施

(1)道路建设:①新修旧屋基到阳雀坳通组路1500米。需财政扶贫资金8万元,农民投劳折资及自筹11万元,上级部门解决12万元。②硬化xx头组、姚家坡组、阳雀坳组人行便道10公里。需财政扶贫资金20万元,农民投劳折资及自筹20万元,上级部门解决20万元。。

(2)农房改造:改造农村老式木房,实现砖混结构住房比例60%以上。需财政扶贫资金20万元,农民投劳折资及自筹20万元,上级部门解决20万元。

(3)农村通讯:实现有线广播电视、程控电话全覆盖。需上级部门解决20万元,农户自筹5万元。

(二)产业发展

(1)中药材发展:新增金银花种植面积500亩。新增白术种植100亩。需上级部门解决5万元,农户自筹5万元。

(2)养殖业发展:新增500只以上规模土鸡养殖大户5户、20头以上生猪养殖大户2户。实现年出栏土鸡6万只,年出栏生猪2100头。需上级部门解决12万元,农户自筹48万元。

(3)劳动力转移培训:组织专业技术培训、劳务培训2次以上,累计参训400人次以上,发放资料800余份,需财政扶贫资金2万元。

3、社会事业:

建立藏书超过500册的农家书屋1个。需上级部门解决2万元。

五、效益分析

上述项目按规划实施后,至2012年,全村的生产生活条件将得到较大改善,农民收入将有显著提高。

(一)基础设施

全村所有村民小组通组公路,完成全村18000米入户便道建设;全面消除危旧房改造,砖混结构住房比例60%以上;旱涝保收的基本农田达到300亩,户平达0.9亩。

(二)产业发展

到20xx年,全村金银花种植面积达到3000亩,白术基地400亩;土鸡养殖达到年出栏6万只以上,生猪养殖达到年出栏2200头;所有青壮年劳动力掌握1-2门脱贫致富的知识和技能,合理输送400名农村剩余劳动力。

至20xx年底,全村实现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达到6598元,户均增收1万元以上,实现农户万元增收。

(三)社会事业

完善村卫生室,规范农家便民超市;农村建卡贫困户基本销号;医保覆盖率达95%以上,养老保险率达80%以上;村两委班子和谐,各项制度、机制健全,村规民约完善。

六、主要措施

一是建立健全机构。加强对xx村扶贫开发工作的领导,由乡长刘玉忠同志任该村扶贫工作领导小组组长,分管领导张波为副组长,抓好项目规划、统筹协调及项目实施。

二是广泛发动群众。在积极争取上级部门支持的同时,广泛发动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采取一事一议办法发动农民筹资投劳,搞好基础设施及社会事业建设,加快产业调整步伐,改善居住环境。

扶贫计划篇4

扶贫资金类别:财政扶贫资金项目

项目编号:1

项目性质:新建

项目申报单位:农业局 项目立项日期:2004年9月1日 项目审查或批复文件:

项目单位:十堰郭玉蛟科技有限公司

法人代表:郭玉蛟

乡设施农业建设项目

一、申请理由

位于十堰东南西部,有3个行政村,9个村民小组,65户农户,人口206人,全乡耕地面积3952亩,人均占有耕地200亩,人多地少,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为切实改变这一状况,增加农民收入,我们充分利用紧邻城和320国道,交通便利,水土条件适宜种植瓜果蔬菜这一优势条件,在十堰大力推广温室大棚,就目前已建成大棚来看,经济效益十分明显,但是由于建设大棚的投入较大,单靠本乡的财政和农民集资建设有一定困难。因此,为有效拉动城乡经济发展,切实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我县特申请财政扶贫资金在十堰社区建立设施农业项目。

二、项目概要

2007年—2008年在实验建立设施农业项目主要申请国家财政扶贫资金进行建设,重点在十堰的喀拉巴格林(3村)、阿克库克村(5村)、阿热买里村(8村),恰克月库村(9村)、古勒巴格村(2村)、尤喀克霍加村(7村)、喀拉巴什粮台村(11村)、喀拉巴升村(15村)共八个村新建温室大棚60个,资金总投入60万元,项目工期2007年1月-2007年11月。

三、项目提出依据

第一,地理环境好十堰地理位置紧邻车城,交通便利,因此,很早就开展了设施农业,目前全乡有大棚总数36个,而且农户也都有一定的温棚栽植技术和经验。

第二,生产环境好 十堰土壤、水肥条件较好,农民平均文化素质较高,乐于接受,使用新技术、新生产方法。

四、项目内容及规模

①2007年开始动工新建实验喀拉巴格村(3村)、阿克库什村(5村)、阿热买里村(8村)、恰克日库依村(9村)的设施农[你阅读的文章来自:126]业项目。其中喀拉巴格村新建大棚7座,阿克库村(5村)新建大棚10座,阿热买里村(8村)新建大棚8座,恰克日库依村(9村)新建大棚7座,每棚标准建筑面积为70×10m(长×宽),每棚预算为10000元,建筑工期为2007年4月-2007年10月。

②2006年动工新建十堰古勒巴格村(2村)、尤喀克霍加村(7村)、喀拉巴什粮台村(11村)、喀拉巴什村(15村)设施农业项目。其中古勒巴格村新建大棚7座,尤喀克霍加村新建大棚7座,喀拉巴什村粮台村7座,喀拉巴什村7座,每棚标准建设面积为70×10m(长×宽),每棚预算为10000万元,建设工期为2006年4月-2006年10月。

五、项目的管理方式和实施计划

1、设施农业建设是促进农民增收,切实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有效途径,为确保建设工作正常开展进行,县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将直接对此项目进行监管。

2、严格资金管理,保证专款专用 项目建设资金由扶贫办统一管理,实行报帐制,保证工程质量和资金使用,确保专款专用。

3、严格招投标,确保工作质量 对于设施农业温室的建设工程要求较高,为此,我县将公开招标,坚决使用有建设资质等级的施工队伍,严把质量关,确保工程质量。

实施计划 建设项目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筹备建设华龙3村、5村、8村、9村设施农业土建工程,时间2007年1月—2007年4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对天龙3村、5村、8村、9村温棚建设及项目开始实施建设,时间2007年4月—2007年10月。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工程完工后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验收,时间2007年10月—2007年12月。

第二部分: 第一阶段:筹备阶段。筹备建设对华北2村、7村、11村、15村设施农业土建工程,时间2006年1月—2006年4月。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对西北2村、7村、11村、15村温棚建设及项目开始实施建设农业土建工程 时间2006年4月—2006年10月。 第三阶段:检查验收阶段。工程完工后,对工程质量进行检查验收,时间2006年10月—2006年12月。 六、扶贫效益分析 我县开展设施农业已有两年,经过两年的调研得出结论:一个棚种一茬早熟西、甜瓜,可收入3—4千元,两年可收回建棚投资,而农民经过培训后,种植一茬早熟西甜瓜,可收入5—6千元,加上一茬夏菜,每棚收入可突破万元,当年即可收回建棚成本,经济效益十分可观,并且,高收入可大大刺激农民学习新技术,使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社会效益极好,是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的一个有效途径。

扶贫计划篇5

一、基本思路

以精准脱贫为核心,把握完善科技扶贫体系,以点带面的科技扶贫总体布局和县乡联动、精准发力的工作方法,以提升能力为主攻方向,以创新驱动和全面小康为目标,全面推进21个乡镇建立完善科技扶贫服务体系,以年度计划脱贫的贫困村为重点,努力建设一批科技扶贫示范村和科技扶贫示范户。精准制定科技扶贫措施,围绕我县优势资源开发和特色产业发展,加强关键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应用,加强人才支持、技术培训、科学普及、民生改善和平台建设等,努力推进我县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和全面小康。

二、主要目标

(一)推进科技扶贫示范体系建设。建立省级科技扶贫示范村2个、10户示范户;建立县级科技扶贫示范村4个、20户示范户。

(二)加强科技扶贫服务平台建设。建立1个县级科技扶贫专项服务平台,积极探索“自主建设、投资多元、功能综合”的建设模式,实施“政府指导、企业运作、院校参与、农民受益”的运行机制,联动形成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带动贫困群众脱贫致富。

(三)提升特色产业技术支撑。以64个贫困村为重点,围绕“特色果、绿色菜、道地药、生态畜”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开发转化新品种1个、新技术2项,转化先进实用科技成果2项,打造一批能复制、可推广、有示范性的成果转化样板。

(四)加大科技人才支撑力度。依托“县校合作”机制,联合县农牧水务局等涉农部门,精心组织,强化监管,继续选派科技特派员、乡土专家深入全县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以及64个贫困村等,有针对性进行科技扶贫服务,提高贫困群众种养殖技能和水平,为脱贫攻坚提供智力保障。

(五)构建科技普及培训体系。有效整合各级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建立一支由省州农业专家、县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土专家”、“田秀才”等组成的多元化、多层次“农业专家顾问团”,分类分片区全覆盖开展农业技术扶贫行动。乡镇为每个贫困村确定一名农技员作为联系人,负责日常技术服务工作,协调顾问团专家开展技术帮扶。年内开展科普活动10次以上,培训农牧民6000人次以上。

(六)大力加强科技致富明白人培养。立足各村发展农业产业优势和实际情况,积极培养本村、本地科技致富带头人。培养农村科技明白人213人(64个贫困村每村2人、85个非贫困村每村1人)。2016年计划培育128农村科技明白人。

(七)强化科技服务民生工作。探索推广贫困乡村民生科技,联合相关部门、乡镇在人口健康、生态保护、防灾减灾等领域研究推广先进适用技术2项以上。

三、重点任务

(一)积极构建科技扶贫示范体系。按照省科技厅科技扶贫方案要求,全面启动镇村、村等2个省级科技扶贫示范村和乡村、乡村、乡村、乡村等4个县级科技扶贫示范村、培育30户示范户。摸清现状,抓紧拟定科技扶贫示范村、示范户科技扶贫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加强科技服务专项平台建设。坚持分类指导、分级组织、分步实施,依托县生产力促进中心建立1个县级科技扶贫专项服务平台,依托64个贫困村建立64个科技特派员服务站点。

(三)提升特色产业技术支撑。一是培育推广一批新品种。以特色水果、绿色蔬菜、道地中药、生态畜禽”为重点,推广一批优质、高产、专用的突破性新品种。以生猪、肉牛、山地土鸡等家畜家禽为重点,开展品种改良推广,培育壮大地方优势品牌,支持发展现代特色农业。二是集成转化一批新技术。加强贫困乡村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等成果转化,优化特色产业结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三是探索完善一批新模式。建设一批产业特色鲜明、带动农民增收的示范基地,推进现代农业规模化发展。探索三产融合的全产业链增值模式,加强技术链协同攻关,构建一二三产融合产业技术支撑体系。探索企业带动技术脱贫模式,把吸纳贫困户作为重要内容,扶持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专业大户、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引导农户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等建立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

(四)加大人才支撑力度。联合县级相关部门和省内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等,继续实施“三区”科技人员计划和科技特派员计划,选派科技人员到贫困乡、村提供精准科技服务。以64个贫困村为重点,组建由省州农业专家、县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乡镇农业技术人员、“土专家”、“田秀才”等组成的“农业专家顾问团”,分类分片区全覆盖开展农业技术扶贫行动。

(五)构建科学普及和技术培训体系。争取省州科技扶贫培训项目支持,与县农牧水务局、人社局等单位共同为64个贫困村各培养2名科技明白人,85个非贫困村各培养1名科技明白人。

(六)全面推进科技扶贫示范村建设。认真制定扶贫工作规划,积极争取和落实各级科技项目和资金,强化措施、分类指导、逐年实施,在2016年至2020年期间,在镇村、村,乡村、乡村、乡村,乡村开展科技扶贫示范村建设,探索在新形势下,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实现助农增收和整村脱贫致富的新模式、新方法。

1.村:由农牧科技人员,对村当年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做好贫困户年度扶贫工作规划;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道地中药材、土鸡、藏香猪养殖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社,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科普培训,组织贫困户参加各类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20人次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5户。

2.村:由农牧科技人员,对村当年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做好贫困户年度扶贫工作规划;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发展道地中药材、土鸡、藏香猪养殖产业,组建专业合作社,深入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和科普培训,组织贫困户参加各类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20人次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5户。

3.村:由农牧科技人员,对村当年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做好贫困户年度扶贫工作规划;引进紫山药新品种新技术,通过科技扶贫项目示范带动,大力发展紫山药产业,深入开展种养殖技术和科普培训,组织贫困户参加各类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20人次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5户。

4.村:由农牧科技人员,对村当年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做好贫困户年度扶贫工作规划;通过中药材种植企业示范带动,示范推广羌活、瓦布贝母等中药材规范化、标准化种植技术,发展道地中药材产业,深入开展技术和科普培训,组织贫困户参加各类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20人次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5户。

5.村:由农牧科技人员,对村当年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做好贫困户年度扶贫工作规划;通过中药材种植企业和种植大户示范带动,发展瓦布贝母产业,深入开展技术和科普培训,组织贫困户参加各类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20人次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5户。

6.村:由农牧科技人员,对村当年生产、生活状况进行调研,做好贫困户年度扶贫工作规划;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组建专业合作社,通过企业示范带动,发展高山绿色蔬菜产业,推广海椒、洋葱等优质高海拔种植蔬菜品种;深入开展技术和科普培训,组织贫困户参加各类培训班4期,参训人员20人次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户5户。

(七)大力加强民生改善。配合县级相关部门,在全县开展大骨节病等地方病防治技术研究及集成示范。开展川西北生态沙化治理、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农村面源污染治理等技术推广,加强地震预警、山洪泥石流滑坡灾害等减灾技术研究与示范,构建区域防灾减灾技术防控体系。

四、进度安排

(一)制定工作计划(2016年1月1日-3月25日):深入调研,明确扶贫对象,摸清扶贫对象的现状,制定年度科技扶贫工作计划。

(二)工作准备阶段(2016年3月26日-4月10日):组织人员撰写科技扶贫材料,申报科技扶贫项目和资金,动员扶贫对象,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以及其他科技扶贫相关工作,确保扶贫工作顺利推进。

(三)攻坚阶段(2016年4月11日-10月31日):组织人员全力推进科技扶贫各项工作,保质保量按期完成年度工作任务。

(四)自查验收阶段(2016年11月1日-11月15日):按照年度工作计划查漏补缺,根据省、州要求严格组织自查工作,形成自查报告。

(五)成果提交阶段(2016年11月16日-12月31日):根据省、州统一安排,按照计划提交科技扶贫年度工作成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科技扶贫组织领导。建立全县科技扶贫组织体系,成立县级科技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县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县科技和知识产权局、县农牧水务局、县环保和林业局主要负责人任副组长、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任成员,主要负责全县科技扶贫工作的统筹部署,定期研究科技扶贫工作,指导科技扶贫专项行动计划实施,解决科技扶贫工作中的重大事项。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县科知局,负责科技扶贫专项行动计划的日常工作。

(二)创新科技扶贫投入机制。除精准脱贫专项资金专项用于项目建设外,积极争取省、州科技扶贫专项资金,主要用于特色资源培育与研发,培养213名科技明白人等。2016年度组织县内企业、专合组织等预拟定上报省、州科技扶贫项目申报书5项以上,拟申报项目资金220.00万元,预计2016年投入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和科技服务平台建设资金130万元。同时,健全科技金融长效对接机制,引导社会、金融、资本投入,形成支持科技扶贫的多元化投入机制。鼓励和支持信贷风险补偿、科技担保等多种金融模式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

(三)改进科技扶贫项目管理。配合省州科技主管部门,在保证财政资金安全高效使用前提下,降低门槛,简化程序,优化服务。申报条件上,放宽申报人资格,逐步取消项目资金配套,鼓励科技人员牵头与民营科技企业、专合组织联合申报实施项目;支持方式上,实行无偿支持、后补助、贷款贴息、转移支付等;项目管理上,优化经费科目设计,注重绩效考核。

扶贫计划篇6

认真制定完善贫困村脱贫计划,结合新一轮扶贫工作规划,科学制定各贫困村的帮扶规划,特别是要做好做细做实精准扶贫试点村的发展规划。以下是和大家分享的驻村干部扶贫计划材料资料,提供参考,对你有所帮助,欢迎你的阅读。

驻村干部扶贫计划材料一

201x年县__局驻__镇魏x洲村精准扶贫工作队,在高家堰镇党委、政府的领导下,经过今年下半年的艰苦奋斗,该村精准扶贫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实现了预期目标,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为此,现将工作情况如下:

一、基本情况

__村,11个村,1100户,3020人。乡、村、组三级联动,严格按照“三审两公示一公告”全部录入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

二、工作措施

(一)健全组织,精心组织。

一是组建机构。乡政府高度重视,及时调整充实了以乡委书记王xx任组长,班子成员、各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的__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在扶贫办,由扶贫办主任负责贫困人口精准识别、建档立卡、动态管理及今后的精准扶贫精准管理的领导、组织、协调、检查、督查等工作,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第一责任人,驻村干部为具体责任人,切实做好入户调查,表册填报,结对帮扶、政策解释、矛盾化解,夯实基础,助推发展等工作。二是制定方案。按照上级要求,结合__村本地实际,广泛征求党政机关,村组和社会各方面的意见建议,最后经乡领导小组认真研究制定了《__乡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实施方案》。三是精心部署。乡领导、各村委支书、主任召开了精准扶贫工作再动员再部署再落实会议,全乡上下达成了共识,统一了思想,理清了思路,明确了责任。四是认真培训。方案印发,范围控制后,我村支书主任与各村委支书、主任、扶贫办干部及各驻村工作组组长参加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培训会,会上传达学习了中央和省、市、县对开展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指示和要求,并对实施方案进行了认真的讲解和说明,统一了思想,明确了职责,细化了程序。对“三审两公示一公告”识别程序,对入户调查登记表的填写,特别是针对识别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登记表名词解释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培训,让每一名干部把政策吃准、吃透,吃深,提升了工作质量和水平。

(二)广泛动员,营造氛围。

为了扎实做好贫困户识别工作,宣传精准扶贫建档立卡的相关政策。宣传建档立卡政策规定,把政策讲清、把程序讲透,把要求讲明,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限度的满足了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调动了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的参与热度,营造了优良的工作氛围。同时,在民主评议开始前,各村将申请表发放到每一户群众手中,重点告知申请条件和程序,通知召开群众会的时间和地点,召开群众会时,我村干部反复宣讲相关政策。

(三)试点先行,创新机制。

按照省办确定的“农户自愿申请——村民小组民主评议——村委会和驻村工作组审查公示——乡镇(街道)审核公示——县政府审定公告”5个步骤进行,我村干部与全乡各驻村干部、各村党组织书记和主任到现场观摩,并提出意见和建议,进一步完善了识别程序和步骤。民主评议会按照“宣传政策——解释评议办法——通过评议办法——贫困申请户发言(自诉贫困原因)——群众投票——监票、计票——当场公布票数”的程序进行,最后根据群众投票结果,按得票多少的顺序,结合控制范围,确定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我村严格按照“三审两公示一公告”的要求,结合范围控制全面完成了贫困村识别和贫困户识别。

(四)严格程序、化解矛盾

我村严格按照省、市、县、乡要求,坚持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严格工作流程,认真完成了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同时,对因个别家族势力明显或其他原因选出的不符合条件的农户,驻村工作组深入群众,进行调查核实,坚决取缔;对民主评议结果持有异议的个别群众,负责做好调查核实和解释工作;对弄虚作假、优亲厚友等侵害群众利益的违纪违规行为,严肃查处并全县通报。由于政策宣传到位、程序执行严格、群众工作做细,杜绝了以权谋私、优亲厚友行为的发生。整个过程中,县领导小组办公室未收到一起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上访或信访。

(五)抢抓时间,录入微机。

参加完“全国扶贫对象建档立卡信息采集系统”录入培训会后,我村高度重视信息录入工作,一是及时召集__村挂村干部召开了信息录入工作培训会,并有针对性的对系统录入容易出现的错误和问题,需要注意的事项进行了培训。二是要求“两有三强”(有优良的工作作风,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工作能力强、协调能力强、服务认识强)的干部专门从事录入工作。三是在信息录入改为网上更新后及时通知扶贫站干部蹲点县办修改更新,利用中午和晚上系统空闲时间加班录入。在有限的时间内,化的更新了__村贫困户信息数据,较好的完成了我县贫困户的信息录入,确保了贫困户信息的正确率和完整率。

三、存在的困难和下步工作打算

我村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面临一些较为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我村现有贫困人口基本公共工程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交通条件恶劣,是扶贫攻坚的硬骨头。县、乡两级财政困难,又无村级集体经济,导致部分边远山区基本公共工程建设几乎是空白,从而造成了越贫穷,越落后的现状;二是在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中,外出务工人员流动性太多,经常失联无法核定其务工生活情况;受农村低保的影响,被调查农户也存在瞒报收入的现象;同时,由于部分贫困户因自身懒惰导致贫困,其他因病因灾致贫群众意见较大;三是受范围控制的限制,非贫困村的贫困人口不能实现全覆盖;同时,低保人口在个别村多于贫困人口;四是由于发改、住建、农业等干部职工较多的部门帮扶公路沿线的非贫困村,残联、妇联、科协等干部职工较少的单位帮扶两山偏远的贫困村,但贫困村的贫困户又远远多于非贫困村,导致无法达到“一帮一”结对帮扶的要求。

下步,我们将在继续完善精准扶贫建档立卡工作的基础上,认真做好结对帮扶,制订帮扶措施,探索建立扶贫信息化系统。一是及时调整贫困村的联建部门,按照大单位大部门帮扶贫困村,小单位小部门帮扶非贫困村的方法,结合识别出的贫困户情况按照县级干部“一帮六”,科级干部“一帮五”,股级干部“一帮四”,一般干部“一帮三”的方法明确结对帮扶干部;二是严格按照“六个到村到户”的要求认真制定完善贫困村脱贫计划,结合新一轮扶贫工作规划,科学制定各贫困村的帮扶规划,特别是要做好做细做实精准扶贫试点村的发展规划。

驻村干部扶贫计划材料二

紧紧围绕“看真贫、扶真贫、真扶贫”和“六个到村到户”、“六项行动计划”总要求,通过对双联村致贫原因分析,结合驻村工作组开展工作情况、村支“两委”的工作部署、召开党支部会议与村民大会以及逐户走访村民了解的情况,为尽快解决贫困问题,使双联村群众尽早脱贫致富,特制定以下帮扶计划。

一、基本情况

双联村位于务川自治县浞水镇东北方,东与茅天镇接壤,西与浞水镇鹿池村接壤,南与浞水镇青茶村接壤,北与浞水镇鹿池村、重庆市彭水自治县龙塘乡接壤。

双联村地形主要以山地、小型盆地为主,山间平地较少。气候以亚热带季风为主,适宜水稻、玉米、高粱、土豆、红薯等粮食作物生长。土壤以富含氮、磷、钾等元素的沙土土壤为主,适宜烤烟、核桃、辣椒、中药材等经济作物生长。水源较少、辖区内无大江大河流过,个别地方人、畜饮水困难。

双联村是浞水镇十个村镇之一,共有人口3439人,耕地面积3795亩,现有干部7人,其中农村干部4人,共有5个党支部,4个自然村,14个行政组。其中桥地坪组是双联村政治、文化中心,田坝组、上茶组、双竹组以发展烤烟为主,水碗坪组以发展水果为主,化力组以发展核桃为主,且有金银花种植大户刘宋兵等,双联村农业产业经济发展势头好,这将加速双联村奔小康,走向富裕、文明、法制、民主的生活。

二、贫困状况

一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居住条件边远落后。辖区内4个自然村,14个行政组,其中10个行政组处在高坡和半高坡地带,这些村边远偏僻,分布不集中,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群众生产生活十分贫困,靠农田土为生,自给自足,无生活来源,生活条件极差。如火烧岩、化力、屋基坪行政组存在部分零散分布,人数多、贫困度深。201x年,期末农村人口3439人。调查扶贫对象为184户920人,约占全村总人口的27%。二是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返贫现象突出。前进组、沙坡组自然灾害频发,泥石流、干旱、冷冻害等灾害时有发生,给农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返贫现象严重。三是贫困人群中有部分无脱贫能力,脱贫形式严峻。部分聋哑人、癫痫病人、残疾人、智障人等,他们基本上没有劳动能力,完全依靠家人和政府关怀生存。四是发展相对滞后,财力紧张,财政保障及扶持能力弱。双联村地处边远,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低、总量不小,发展不足,财力投入扶贫开发非常有限,依靠财政救济可谓杯水车薪,需要上级部门的财政扶持。五是社会民生事业落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投入不足。农村教育设施薄弱,村级小学已经没落。农村医疗卫生事业亦困难重重,双联村村级卫生室设备普遍简陋,药品不齐全,重大患病无法及时在村里治疗,使得大病只能出村,给老百姓生活带来负担,致使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问题较为突出。

三、致贫原因分析

对双联村贫困状况的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资金紧缺,种植技术缺乏,严重制约产业发展;二是贫困人口分布广,居住条件边远,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三是自然灾害频发,生存环境恶劣,返贫现象突出;四是传统农业耕种观念更深蒂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十分艰难;五是受交通、地理位置和历史发展等因素制约。

四、急需解决的主要困难

一是加大双联村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通村、通组、串户路硬化、危房牛栏拆除改建、农田水利设施等基础设施建设,美化农村环境,提高农村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完善双联村村的教育、医疗、文化、卫生、通讯等民生设施。二是加大对贫困户扶贫到户帮扶力度。辖区内共有贫困户184户,贫困人口920人,需要在资金、制度、人员等方面加大扶持。一方面对精神病、残疾等无能力脱贫患者在制度上给予长期的基本生活保障,对一般贫困户帮助解决饮水、吃穿等衣食住行等问题;另一方面帮助贫困户实现就业,帮助贫困人群脱贫致富。三是增加扶贫项目支持双联村实施整村推进。改善贫困村生产生活条件,促进贫困人口增收脱贫,给予扶贫项目资金支持,实施整村推进计划。四是加大产业扶持力度。农村融资体系落后,农民融资困难,农户产业规模化的巨大阻力,同时可以帮助完善产业发展所必须的其他硬件设备,如道路、水电等。五是加大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力度,提升他们自我发展的能力和水平。同时积极加大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技能培训,增加其收入。

五、帮扶计划

通过对双联村致贫原因分析,结合本村村情民情,为尽快解决贫困问题,尽早脱贫致富,使双联村广大老百姓过上小康生活,制定以下帮扶计划。

一是产业发展。针对该村群众缺乏资金和技术,结合土质和海拨等条件,计划每年实行轮作,在田坝、水碗坪、双竹、上茶园、四合头5个组实施烤烟种植2000亩,对种植大户进行扶持,需要烤房修建、供电等费用问题;计划在水碗坪组实施柑橘种植400亩;计划在水碗坪组实施金银花种植500亩,对种植大户刘宋兵进行扶持。二是技能培训。针对田坝、四合头等5个组的种植大户、村民技术缺乏,计划举办烤烟、金银花、柑橘等种植技术培训。三是基础设施建设。道路围绕产业建设,为切实解决广大种植户运输难题,计划硬化青茶村至双联村村公所7公里通村道路,需投入资金880万元,同时修建鹿池村至双联村四合头组烟基路12公里,需投入资金220万元,可解决涉及14个组789户3439人的出行问题;计划实施硬化桥地坪组至田坝组3公里通组公路,需投入50万元,同时可解决涉及1个组92户403人的安全出行问题。

六、工作要求

(一)要积极协调、精心安排,积极争取部门支持,帮助种植户协调贴息贷款和产业扶贫项目资金,切实解决帮扶计划中需要解决的困难和问题。

(二)村“两委”和驻村工作组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充分认识做好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重要性、复杂性和艰巨性,将此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负责本村精确扶贫结对帮扶工作的组织协调和落实,确保精准扶贫结对帮扶工作不走样。

扶贫计划篇7

期间,我市有4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乡镇,33个扶贫开发重点村,5个老区乡镇,其中2个重点老区乡镇,被省政府列入“插花”贫困地区。期间,我市在基本实现整体解决温饱的目标基础上,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和《省农村扶贫开发规划》,结合我市实际,及时制定了《市农村扶贫(扶苏)开发规划》,确定了“建立扶贫开发长效机制,使无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温饱有保障,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能自食其力,稳步提高生活质量,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有较大改善,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打好基础”的工作目标任务,坚持开发式扶贫,始终把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作为基本对象,不断加大工作力度,加快脱贫致富进程,不断缩小地区发展差距,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全面进步,贫困面貌大有改观。

(一)扶贫开发取得明显成效。

期间,共争取各级财政扶贫资金2209万元,对贫困地区农民收入的提高,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贫困人口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作用。全市农村在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有了较大的改观。从年到年底前,全部解决了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

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明显提高。年以来,共解决了4300多户1.42万余人的脱贫问题。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721元,比年增加4230元。农村低保制度建立和完善,使农村低保人口得到应保尽保。建立了农村特困户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助制度,所有特困户由政府财政支助免费参加新农合。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特困救助制度、特困学生助学制度,使救助对象100%得到救助,特困学生救助率达100%。

贫困地区产业结构明显优化。5年来,共扶持重点村、贫困户产业化基地经济作物27377亩;扶持建设高效经济园4460亩,实现了贫困户人平一亩经济林。到年,全市柑桔产量达到42.02万吨,茶叶产量达到8290吨,生猪年出栏76.2万头,贫困地区经济结构逐步由单一性转向多元性。

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5年新建维修“断头路”、“晴雨路”67条、438公里,新修和改造通村水泥路1088公里,基本实现村村主干公路硬化。建水窖水池1008个,铺设供水管29.5万米,完成末级渠道新建及整治14.3万米,修建U型水渠2.7万米,使农村贫困农户用水难问题基本解决。搬迁贫困户和地质灾害户522户、2067人,使“三不通”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基本得到移民搬迁,逐步走上致富路。危房改造3035户,85%以上贫困人口居住的危房基本消除。

贫困人口文化素质有所提高。5年来,通过市乡两级开展的农民实用技术培训和贫困群众科技培训,已使60%以上的贫困户掌握1~2门适用技术。通过实施“雨露计划”,对农村贫困劳动力进行转移就业培训,共转移安置农村贫困劳动力2600多人。

(二)“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挑战:一是农村贫困人口规模依然较大。按年的扶贫标准,年底全市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3.37万人,按现行新的扶贫标准,全市贫困人口数量将有新的增加。二是农村脱贫人口脱贫根基不牢。虽然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两项制度”的实施,解决了全市贫困人口温饱问题,但其收入水平较低,抗风险能力较弱,一遇自然灾害等风险,极易返贫。三是贫困现状更具多样化复杂化。由于一些制度性的障碍和新的致贫因素如城市化、工业化进程中农民失地、市场波动减收等,贫困现状更具复杂性;山区与沿江发展的不平衡,造成贫困差距加大。四是扶贫投入不足。扶贫开发脱贫成本增大,扶贫投入需求与供给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这些情况表明,“十二五”时期我市扶贫开发面临的任务依然十分坚巨,改变贫困地区面貌需要作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十二五”时期面临的机遇:一是扶贫开发工作更加重要。同志明确指出“扶贫开发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国家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将更加注重区域协调发展,更加注重“三农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对老少边穷地区发展和扶贫开发将给予更大的支持。二是社会保障制度更加完善。国家实施的新农合、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和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作了兜底性的制度安排。三是贫困地区发展环境更加宽松。国家中部崛起战略的实施和我省“两圈一带”建设,为老区贫困地区加快发展带来了机遇。四是依法扶贫目标任务更为明确。《省农村扶贫条例》的全面贯彻实施,为依法扶贫、组织和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创造了良好环境。这些有利条件,是我市继续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工作并取得更大成效的基础。

二、“十二五”时期扶贫开发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到2020年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这一战略目标,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以整村推进为纽带,一手抓贫困地区发展,一手抓扶贫政策到户,实行专项扶贫、部门扶贫、社会扶贫、党政干部帮扶与群众自立有机结合,帮助贫困人口加快脱贫致富步伐,提高自我发展能力,扶持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加快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1、扶贫对象减贫主要目标。到2015年,扶贫对象收入有来源,基本做到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养老有保障,贫困代际传递得到有效遏制,农村绝对贫困现象基本消除。对没有劳动能力或基本生活常年困难的贫困家庭按规定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重点帮扶,使其户均建成1项特色产业项目或其它稳定增收项目,就近向外转移1个劳动力,有1个科技明白人,确保年人均收入递增400元以上,70%以上的低收入贫困户完成生态家园建设。全市每年解决贫困人口脱贫3000人以上。

2、重点贫困村建设主要目标。到2015年,每个被纳入重点扶持的贫困村建有1-2个能够带动贫困户加入、激励其主动创业、合作服务的专业合作社组织,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本地平均增长水平;全面完成村级主干公路硬化后的组级公路硬化;巩固村内群众安全饮水;贫困户土坯住房逐步改造为预制房;改善农村医疗条件,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制度不断巩固,贫困人口大病得到有效救助;生产生活条件和村容村貌明显改善;基层组织战斗力明显增强。

3、重点贫困(老区)乡镇扶贫开发主要目标。到2015年,对7个重点插花贫困乡镇和2个重点老区乡镇的45个村实施整村推进,实现全乡镇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特色主导产业带动作用明显;基础设施建设完备,环境优美、生态和谐;各项社会保障有力,群众安居乐业;区域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幅度高于全省平均增长水平。

(三)项目规划

1、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在潘家湾、王家畈、聂家河、五眼泉、姚家店、高坝洲、红花套7个重点插花贫困乡镇和松木坪、枝城2个重点老区镇的45个村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项目。一是实施产业连片开发及精品园建设项目。重点是围绕全市农业发展四大片区即优质柑桔示范区、优质高效农产品示范区、优质粮油现代化农业示范区、高效茶叶示范区的产业布局目标,在王家畈乡、潘家湾土家族乡连片开发建万亩高效茶叶示范区,在五眼泉镇等地为核心连片开发优质高效农产品示范区,在松木坪镇东七村为核心扶持建优质粮油现代化农业示范区,在枝城镇等地建万亩优质柑桔示范区。二是改善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兴修通组公路。三是实施改善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项目。重点解决整村推进村内无自建能力的贫困户土坏房改造或危房改造,力争5年内使400户贫困户住房得到改造,使其安居乐业。

2、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围绕重点贫困村及其它贫困地区贫困户水、电、路及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进行规划投入。到2015年,对全市重点贫困村贫困人口的安全用水工程进行巩固建设,对500名贫困人口进行扶贫搬迁,对100户退耕还林贫困户进行生态移民。

3、提高贫困户能力建设项目。

--努力提高贫困人口基本素质。根据贫困人口培训需求,一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实用技术培训,围绕为全市每一个贫困农户培养一个科技明白人,户平一亩多经园得到较好管理的总体目标,实施扶持贫困地区贫困户的科技扶贫工程。二是有针对性地开展转移技能培训,围绕为全市贫困农户家庭35周岁以下的富余劳动力提供一次转移培训就业机会的任务,开展“雨露计划”培训。

--认真做好两项制度衔接。对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在建档立卡的基础上,实行全面的扶持政策,通过扶贫开发和低保制度予以全面覆盖。对有劳动能力的扶贫对象,通过项目扶持提高其自我发展能力,加快脱贫致富;对没有劳动能力以及生活常年困难的贫困人口,通过低保救助方式保障其基本生活需要。-2015年,在全市组织实施200户的扶贫到户能力建设工程,扶贫项目直接扶持到户,帮助其发展生产、提高能力、增加收入。

4、促进老区经济社会发展项目。围绕扶持老区地区的文化、教育、卫生、广播电视、通信等社会项目的建设进行规划投入,帮扶老区经济社会项目发展。

5、贫困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扶贫贴息贷款项目。围绕全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争取扶贫贴息贷款,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发展,努力实现就地安置贫困人口打工就业的目的。

三、实施“十二五”扶贫开发规划的主要措施

(一)完善专项扶贫开发政策,提高扶贫开发水平

1、增加财政扶贫开发投入,优化资金使用结构。要把扶贫专项资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逐年增加扶贫资金投入总量,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财政扶贫投入增长机制。市政府继续在市级财政预算中单列安排本级配套的扶贫专项资金(年安排150万元),并根据市级财力增长情况逐年增加。调整和优化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结构,突出扶持重点,将80%的财政扶贫资金用于支持整村推进村扶贫开发项目,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和住房保障。

2、大力实施产业开发扶贫,着力构建脱贫长效机制。重点扶持贫困村发展市场前景好、具有比较优势、辐射千家万户的特色产业,形成市场竞争优势,成为农民稳定增收的来源。“十二五”期间,全市扶持贫困地区兴建和改造2万亩特色产业基地。强化龙头企业的扶贫责任。农业产业化扶贫龙头企业的产业基地应主要建在贫困村,覆盖70%以上的贫困农户,辐射和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经济结构、促进贫困劳动力就业、增加贫困农民收入。加强市场主体建设。大力发展贫困地区农村经济合作组织,发挥各种合作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经纪人等在带动贫困农户和协调龙头企业方面的中介纽带作用。拓宽产业化扶贫领域。积极开展招商扶贫、乡村旅游扶贫,培植贫困地区新的经济增长点。

3、大力实施“雨露计划”,着力提高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将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作为培训补贴对象,重点开展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职业教育培训、留守贫困劳动力生产技术培训和贫困村农业产业化发展急需实用人才培训。通过扶贫再补贴,鼓励贫困家庭新生劳动力接受高、中等职业技术教育,提高职业技能和增收能力,根除贫困代际传递。改革转移培训实施方式,实行“指导计划、培训到户、直补到人”,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运行机制,培训对象转移就业率达到100%。“十二五”期间,每年为500个贫困户和科技示范户聘请农业技术员进行技术服务承包,5年力争扶持到1000户贫困户和1000个农业科技示范户,每年参与扶持贫困地区贫困户的农业科技培训2000人次,5年培训转移贫困劳动力1000人。

4、大力实施扶贫搬迁,着力改善贫困群众生存发展条件。对生态保护重点地区、生存条件恶劣地区、地质灾害严重地区、贫穷偏僻边远山区实行易地开发、扶贫搬迁,努力改善贫困人口生存与发展条件。根据搬迁户的贫困程度确定不同的补助标准,重点向最贫困的搬迁户倾斜。补助对象必须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将扶贫搬迁与生态移民、农村危房改造等项目结合起来,整合相关资源,明确建房标准,创新安置模式,完善配套设施和生产条件,确保贫困户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可致富。

(二)发挥部门扶贫开发作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

市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按照“十二五”扶贫规划的要求,结合各自职能,充分发挥各自优势,在项目资金、物资、技术、人才等方面优先向老区贫困地区倾斜,着力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市发展改革、民族宗教、财政、金融、交通、国土、林业、水利、环保、电力、广电、通信、邮政、教育、文化、卫生、计生、科技、农业、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民政、建设、能源等部门,要在项目资金分配、受益群体、投入强度等方面向贫困区域倾斜,促进均衡发展、共同富裕。“城乡互联、统筹共建”联点部门要按照统一部署,认真做好驻村帮扶工作,每年为老区贫困地区联系村办1-2件实事。

(三)动员社会各方力量,积极参与扶贫开发

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组织要结合各自职能和特色,组织开展青春富康行动、巾帼扶贫、残疾人扶贫,提高扶贫开发实效。发挥老促会、扶贫基金会、扶贫协会、慈善总会等社团的作用,引导多方资源支持贫困地区发展。动员和组织志愿者到老区贫困地区开展扶贫济困活动。科研单位、医疗机构等公益性事业单位要充分发挥行业优势、技术优势、人才优势,对口支援贫困地区学校、医院和技术服务站所建设,每年组织专家团到贫困乡村开展技术咨询、健康答疑、坐诊问病等活动。引导“百企反哺”工程的企业与贫困村建立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村企共建”双赢合作机制,到贫困村兴办基地、领办产业、创办企业,带动集体经济收入增加和农民增收。

(四)健全党员干部与贫困户结对制度,使帮扶工作常态化

坚持“1321”(1名县级领导,带领3个部门,连续2年帮扶1个重点贫困村完成整村推进规划任务)帮扶贫困村工作机制,完善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工作机制,使帮扶工作常态化、科学化。组织党政机关党员干部与贫困户实行“一对一”帮扶。落实“三帮一扶”措施,即帮助转变思想观念、帮助制定脱贫致富规划、帮助提高素质能力,扶持建起一项当家产业或致富项目,做到扶贫扶本。各级政府要把组织党员干部帮扶贫困户作为一项应尽的责任和义务,纳入工作责任制管理范畴,实行定期考核,不脱贫不脱钩。

四、加强扶贫开发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

(一)落实扶贫开发领导责任制。继续实行“一把手”负总责的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重点老区乡镇和插花贫困乡镇主要领导要围绕扶贫开发的目标任务,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探索新路子,对本区域内的的扶贫开发工作要亲自布置、协调、督促、检查,确保各项扶贫政策和帮扶力量落到实处。依据本规划,市政府对承担扶贫开发工作任务的各乡镇政府签订责任状。依据责任状和全省党政领导干部扶贫开发工作责任制考核办法,每年实施乡镇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扶贫开发责任制考核,把扶贫开发工作进展快慢、效果好坏作为主要领导政绩评价的重要依据。

(二)制订各地扶贫开发规划和专项规划。各乡镇要按照实事求是、综合设计、因地制、分类指导原则,制订本地扶贫开发规划,将相关指标分解细化到村,确保规划的科学性、指导性和实践性。

(三)强化扶贫开发项目资金监管。各地要按照“项目跟着规划走,资金跟着项目走,监管跟着资金走”的要求,落实重大扶贫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建设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实行项目、资金公告公示制度和扶贫项目资金县级报账制。扶贫部门负责扶贫项目的筛选、立项、申报、审核、备案工作,要建立扶贫项目库管理制度,年度扶贫项目主要从项目库中选择,严禁随意调整扶贫项目。完善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和绩效考评体系,依据《省农村扶贫条例》赋予的职权,定期开展执法检查和督办检查,加强对项目资金的审计监督,严肃查处挤占、挪用、贪污扶贫资金的行为。

(四)加强扶贫开发文化建设。认真研究新时期扶贫开发事业面临的新情况,加强扶贫开发理论研究,推动实践创新。把扶贫开发文化建设作为开创扶贫开发新局面的重要任务抓实抓好。积极做好扶贫开发宣传工作,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扶贫开发的浓厚氛围。

扶贫计划篇8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县委关于双联行动及精准扶贫工作的决策部署,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夯实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确保到20XX年全县实现整体脱贫目标,xxxx县统计局特制定如下工作计划。

一、总体目标

按照县精准扶贫协调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安排部署,我局联系的是xx乡xxx村二组1户、六组3户、七组3户、九组12户、十组1户,共计20户。金河村地处偏远地区,基础条件较差、产业发展单一、群众思想落后,要改变贫困落后的面貌,实现既定目标,必须以群众思想观念转变为根本,依托项目建设,立足夯实发展基础,狠抓产业发展。因此,20XX年度深化双联精准扶贫工作要以“四个围绕”

为总体目标:围绕观念转变,狠抓农民培训;围绕夯实基础,狠抓基础设施建设;围绕能人带动,狠抓产业结构调整;围绕增强基础组织凝聚力、战斗力,狠抓村集体经济发展。

二、工作任务

1.帮助做好春耕备耕各项工作。当前,备耕春耕生产在即,县统计局将及时组织帮扶干部深入村组农户抢抓农时,围绕各地春耕备耕亟需解决的问题,积极帮办让群众满意的实事好事。一是了解群众春耕生产需求。协助村组开展春耕备耕情况调查工作,进村入户做好春耕意向调查,全面掌握农作物播种计划,以及种子、农机、农资等备

耕情况和实际需求。二是帮助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指导农民了解掌握农业生产信息及市场价格等行情,统筹安排好种植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促进种植业转方式调结构,确保增产又增收。三是帮助做好春耕物资的保障工作。协助村组农户做好种子、农机、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等物资的准备工作,保障春耕生产农资充足供应。

2.深入宣传惠民政策,引导农户树立产业发展信心。广泛宣传中央和省、市、县委强农惠农富农一系列政策举措。县统计局将组织帮扶干部深入联系村联系户,采取一对一宣讲、发放宣传册等形式,认真宣讲党的、三中全会和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深入宣传上级关于今年农村工作特别是深化双联精准扶贫的各项部署要求,用通俗易懂地语言开展面对面宣讲,让农户深入了解中央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大方针政策,知晓“五个一批”精准脱贫战略和“1+17”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政策、“1236”扶贫攻坚行动、“853”挂图作业措施,深入理解20XX年实现整体脱贫、20XX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总体目标,使各项政策广为人知、深入人心,使农民群众在熟悉政策中运用政策,促进各项政策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3.精准发力,认真制定好任务书、时间表、施工图。帮扶干部深入联系村户,通过与乡村干部群众座谈等方式,掌握脱贫攻坚基本现状,全面了解群众生产生活和家庭收入等情况,认真倾听群众愿望,梳理分析群众发展生产、增收致富面临的实际困难和脱贫需求,共同商讨帮扶计划,对接落实

“1+17”精准扶贫政策和“853”精准脱贫管理办法,围绕培育富民产业、改善基础设施、强化民生保障、提升致富能力、加强金融支撑等工作重点,研究确定帮扶项目、脱贫计划和帮扶措施,制定双联行动“任务书、时间表、施工图”,找准致贫原因,协调落实到户的精准脱贫政策。

4.真心实意,认真解决特殊困难群体群众的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单位组织帮扶干部将为农村因病因残因子女上学致贫群众、“三留守”人员、长期患病和智障人员家庭等特殊困难群众,开展多种形式的关心关爱和救助活动,帮助落实社会救助、最低生活保障、大病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政策,解决生活中面临的突出困难和春耕生产中遇到的物资、资金、劳动力短缺等最紧迫、最直接问题,协调落实精准扶贫小额贷款,满足困难群众春耕备耕生产需求,确保不误农时,聚焦富民产业培育和加快农民增收,以扎实有效的工作成效赢得群众的满意。

三、保障措施

一是形成联动机制。

为保证各项工作落到实处,要加强衔接配合,形成联动的工作机制。我局具体负责各类项目的衔接、争取,村上和联户干部要相互配合做好群众的组织发动工作。

二是加强组织领导。

统计局深化双联精准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成员要结合各自分管工作,抓好深化双联精准扶贫工作任务落实。领导负责项目规划的编制和项目落实;干部职工要加强与联系户的沟通,做好政策宣传和情绪疏导工作,使联系户真正成为脱贫致富的“带头人”。

扶贫计划篇9

银行业扶贫工作计划【一】

一、总体目标

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以赣南苏区同步进入小康社会为统领,全面做好贫困群体的金融服务,初步建成全方位覆盖贫困群体的普惠金融体系。

(一)金融扶贫开发体系日趋完善。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推动商业性金融机构网点持续下沉,不断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着力消灭金融服务盲区,争取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乡)。

(二)信贷投入总量持续增长。通过创新金融产品,逐步加大对贫困户和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信贷支持力度。力争每年全市涉农贷款增量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增速高于各项贷款平均增速。

(三)融资结构日益优化。通过加强对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上市培育,鼓励引导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债券市场进行融资,拓展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渠道,实现直接融资规模同比增长。

(四)风险保障体系逐步健全。通过创新发展小额信贷保证保险、特色农业保险、医疗、养老等保障保险,充分发挥保险行业在精准扶贫中的作用和地位,健全贫困群众的风险保险保障体系。

(五)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创新精准扶贫担保模式,破解贫困群众无抵押、无担保的瓶颈;努力推进贫困群体金融知识普及,推进诚信文化建设,使贫困地区金融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优化。

二、基本原则

(一)着力增强贫困群体“造血”功能。坚持以产业发展为引领,通过完善金融服务支撑,促进贫困群体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贫困群体“造血”功能。

(二)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坚持市场化和政策扶持相结合,以市场化为导向,以政策扶持为支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坚持统筹兼顾与因地制宜相结合。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金融精准扶贫的决策部署,立足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体的实际,各县(市、区)和各金融机构根据产业特点、资源禀赋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按照因地制宜原则,创新扶贫开发金融服务方式。

三、政策措施

(一)完善面向“三农”的金融服务体系。推进普惠金融,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尽快完成农信社改制为农商银行工作目标,推动涉农银行业机构开展类似于农行“三农金融事业部”模式改革,引导邮储银行加快乡村营业网点布设步伐,鼓励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向乡镇延伸;纵深推进农村支付服务环境建设,加快银行卡助农取款服务点行政村全覆盖工作,切实满足偏远农村各项支农补贴发放、小额提现、转账等基本服务需求,消灭金融服务盲区,争取实现基础金融服务不出村、综合金融服务不出镇(乡)。鼓励在重点或大型乡镇设立专业支农的小额贷款公司。鼓励人保财险、中国人寿等保险机构完善乡镇营销服务部的布局,创新保险机构在乡镇行政村的服务方式。

(二)引导信贷投放向贫困群众和贫困地区倾斜。以我市油茶、脐橙、花卉苗木、养殖等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农业产业等为扶持重点,鼓励各银行业金融机构特别是农发行、农业银行、农信社(农商银行)、村镇银行、邮储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加快扶贫金融产品和业务创新,加大对有条件的贫困农户小额农贷投放力度,扩大贫困农户贷款覆盖面,大力实施产业金融扶贫;积极搭建平台,有效对接国家开发银行等扶贫开发贷款,重点支持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基础设施建设扶贫;针对扶贫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种养大户、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创新推出切合实际的信贷产品,重点支持“公司+合作社+贫困户”、“龙头企业+基地+贫困户”等产业发展模式,切实加大对其信贷支持力度,实施就业金融扶贫;落实好现有国家济困助学信贷扶持政策,对当年被全日制大专以上院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提供生源地助学贷款支持,加大对农村校舍改造等项目贷款的支持力度,开展教育金融扶贫;支持农村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改扩建等项目贷款,开展保障金融扶贫。

加快推进农村“三权”抵押贷款的推广运用,在全市推广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适当扩大对林权、果园证抵押贷款的额度,延长贷款期限,实行优惠利率;适时探索开展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工作。赣州银行、农信社每年要新增不少于3亿元的扶贫专项贷款额度。涉农金融机构要做好“财政惠农信贷通”的发放工作,各金融机构在同等条件下要优先满足扶贫对象的信贷需求,加快扶贫贷款的审批流程,充分保障扶贫对象合理续贷需求。确保涉农贷款增量高于去年同期水平、增速高于全市贷款平均水平。适当提高对扶贫贷款的风险容忍度。配合“雨露计划”、“金蓝领工程”等就业扶贫措施,加大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对贫困家庭成员的信贷支持力度,享受小额担保贷款相关贴息政策。

(三)借力资本市场推动扶贫开发。建立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直接融资后备库,支持符合条件的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到新三板和区域性股权市场挂牌融资。鼓励和支持符合条件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发行企业公司债券、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多种债务融资工具,扩大直接融资的规模和比重。筹建覆盖四省九市的区域性农产品交易市场。对油茶、脐橙等我市优势农产品设立期货品种开展研究论证。探索筹建扶贫产业发展基金,重点支持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

(四)建立保险行业精准扶贫长效机制。鼓励保险行业积极参与精准扶贫工作,结合贫困户的特点创新保险产品和服务。开拓农村小额信贷保证保险产品,推动实现农民小额贷款“手续简便、无抵押、无担保”。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农业保险工作,推进油茶、茶叶、花卉苗木、水稻、生猪等地方特色优势农业保险,力争加快将柑橘(脐橙)、烟叶、油茶、白莲等农业保险纳入中央、省级财政补贴范围;创新发展天气指数保险、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新兴产品。关注特殊人群的保险保障,积极发展大病补充医疗保险;推广低保、五保、残疾人、重点优抚对象的意外保障制度;探索对失地农民养老保障的新模式。鼓励保险机构降低保险费率,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区)由财政出资为贫困户购买补充医疗保险等保障保险。

(五)创新精准扶贫担保方式。将贫困户和扶贫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列入“小微信贷通”的重点支持范围。由市县财政统筹资金,组建赣州市扶贫开发担保机构,为扶贫对象等提供贷款担保,免收担保费用;提高对扶贫开发担保机构代偿损失的容忍度,对扶贫开发担保机构的代偿损失,由市政府、各县(市、区)政府、扶贫开发担保公司、协作银行按比例共同承担。

(六)加快推动精准扶贫金融知识普及。搭建市、县、乡三级金融培训平台。充分发挥市委党校、市金融研究院以及驻市高校的平台作用,面向各金融机构开展小额信贷业务和技术等方面的培训,提升金融服务水平;面向基层干部进行农村金融改革、小额信贷、农业保险、资本市场等方面的宣传培训,提高运用金融杠杆的意识和能力;借助县、乡两级平台(如,农民培训学校),对贫困群体开展专项金融教育培训,提高贫困群体的诚信意识,使农民学会用金融致富,当好诚信客户。

四、组织保障

(一)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强化政府部门与银证保等金融机构联合,进一步完善横向协作机制。由市金融局牵头、市财政局、市扶贫办、赣州银监分局、人民银行等政府部门以及驻市各金融机构共同参与的整体联动机制。建立金融精准扶贫联席会议制度,组织相关部门定期或不定期召开会议研究部署相关工作计划,统一具体宣传内容和口径,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和困难,有效凝聚各部门的力量和资源,形成金融支持精准扶贫整体合力。

(二)健全管理制度。市农业银行、农信社(农商银行)、村镇银行、邮储银行等涉农金融机构要本着利民、便民、惠民的原则,制定金融扶贫工作实施办法;各县(市、区)也要结合实际,制定符合当地实际、操作性强的实施方案和管理办法。

(三)建立考核机制。建立金融支持精准扶贫考核评估制度,明确考核目标,把日常考核和年度考核有机结合,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对行动迟缓、工作不力、措施不当的部门进行通报批评,并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对落实到位、成绩突出、成效显著的部门进行表扬、表彰。单列扶贫信贷指标,作为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支持地方经济发展考评奖励的重要依据之一。

银行业扶贫工作计划【二】

自20xx年三年以来,我行认真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分行统一部署,在市、县扶贫办的具体指导下,紧紧围绕县域经济发展大局,进一步深化扶贫开发和惠民行动工作,注重办实事、讲实效,在平舆县射桥镇东关村村委的积极配合下,中国邮政储蓄银行河南省分行牢记工作职责,围绕帮扶工作各项目标任务,针对射桥镇东关村现状,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从解决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着手,充分发挥邮储银行行业优势,做到了思想上帮扶、行动上帮扶、感情上帮扶,从开展“献爱心 送温暖”活动,到协助射桥镇东关村解决贫困人口温饱和增加低收入人口经济收入问题,从加强基础设施、发展农村经济到改善村容村貌、促进乡风文明,都倾注真情、竭尽全力地为帮扶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圆满完成了定点帮扶的各项工作计划和任务,为推进射桥镇东关村扶贫开发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了干部群众的一致好评。现将定点扶贫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作开展总体情况

(一)领导重视,机构完善

定点帮扶工作是省分行为实施综合治贫,全面推进贫困乡村基础设施条件改善和社会事业发展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邮储银行河南省分行历来高度重视定点帮扶工作,成立了以孙栋副行长为组长的扶贫工作领导小组,明确专人具体分管,工作组下设办公室,确定办公室主任为联络员,每年年初制定《河南省分行驻村定点帮扶工作计划》,解决贫困乡村实际困难。

(二)定期报告,解决困难

我行将定点帮扶工作放在重要位臵,建立了定期报告制度,河南省分行党委每月听取一次定点帮扶工作汇报,及时解决帮扶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省分行党委书记、行长刘虎城要求定点帮扶工作不搞形式,不走过场,让广大农民兄弟享受改革开放的成果。

(三)率先垂范,带头帮扶

党委成员每季度至少一次深入到定点帮扶村了解帮扶情况,慰问帮扶村困难群众。省分行领导还定期看望帮扶工作队员,并在生活上照顾工作队员,工作上支持工作队员,政治上关心工作队员,做到了“队员当代表,单位做后盾,领导负总责”的“三位一体”保障机制。

(四)深入调研,增强动力

帮扶队员在年初就及时深入到村组、农户、田间地头查看实况,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农村经济工作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找准切入点,坚持“摸实情、办实事、解疑难”的工作方法,制定详细的工作计划,确定各个时期的工作重点和任务;帮助群众改善基本生活条件,拓宽增收致富门路,提高基本素质,增强发展能力;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借助外力、激发内力、提升实力,努力实现突破,力争在产业发展上形成新格局,在农民生活水平上实现新提高,在乡风民俗上树立新风尚,在乡村面貌上呈现新变化。

二、多措并举,做好帮扶

在帮扶中,我们立足做实事,围绕“五难”(生活难、务工难、就医难、子女上学难、外出务工人员维权难)精心组织、多措并举、多轮驱动,不断丰富帮扶内容,增加帮扶形式。

一是加强宣传引导,加大信贷支持力度。我行自成立以来,始终以缓解城乡居民融资难为己任,充分发挥遍布城乡的网络优势,积极探索有效服务广大城乡居民及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金融产品,大力发展各类贷款业务,具体包括小额贷款、小额贷款、扶贫贴息贷款等等。贷款用途从生产领域扩大到消费领域,服务对象更广泛,产品要素更灵活。

结合东关村的实际情况,我行因地制宜,不断加强信贷政策指导,大力推广“小额贷款”等贷款品种,有效提高农民工贷款可获得性。我行信贷员坚持“八不准”制度,对客户提供贴心服务,并不断改进贷款流程,建立了限时审批限时发放的“绿色通道”。同时,我行积极与市县有关部门合作推出“再就业小额担保贷款”、“小额扶贫贴息贷款”等项目,进一步丰富贷款品种,持续扩大信贷覆盖范围,使更多的农民能够得到资金支持。截至目前,邮储银行已累计发放贷款10亿元,其中2012年3亿元、2013年3亿元、2014年4亿元,为农民创业脱贫提供了资金支持,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是积极帮扶困难群众。先后帮扶了当地的50个贫困家庭,定期为他们送去了米、油、杂粮等慰问物资,共近10万元。期间,我行选派骨干工作人员到村、到组、到户,进行了大量的群众走访,了解群众疾苦,切实解决当地群众的生产和生活困难。

三是认真落实省委指示精神,贯彻宣传科学发展观精神,举办4期科学发展观宣传报告培训会,并送给该村科学发展观资料近百套。

四是进行法制宣传,开展法律知识送上门活动。在帮助贫困户脱贫致富的同时,我行还对定点帮扶东关村农户开展普法教育,进行法制培训,发放法制宣传资料,帮助村民提高了法律意识,帮扶对象全年无一例违法现象发生。

三、目前存在的问题

扶贫工作开展三年来,在各级部门指导下,形成了一系列紧密结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扶贫项目,但还存在项目较少、单一的问题。

四、下一步工作措施

1.理思路。根据当地实际广泛征求帮扶村广大干部群众意见,因村制宜,认真分析该村的优势、劣势在哪?如何发展帮助帮扶点理清今后发展的思路,使帮扶点干部群众明白向哪发展,如何发展?

2.建班子。继续加强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党组织建设,使村级班子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领路人,帮助他们开阔视野,提高素质、转变作风,增强为群众服务意识,使之成为富民强村的带头人,先进文化的传播人,广大群众的贴心人。为所住村留下一支永远不走的工作队。

扶贫计划篇10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有关扶贫开发一系列讲话精神,按照自治区、地区的工作部署和 市扶贫工作会议精神,切实提高扶贫开发工作成效,确保2020年我乡贫困村、贫困人口全面脱贫。

二、基本原则

(一)坚持突出重点原则。因地制宜,重点突出扶持贫困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做到“输血”和"造血”相结合,确保贫困群众步入平稳协调发展的良性轨道。

(二)坚持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兼顾,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有机结合起来,努力使贫困村的基础设施条件、产业结构、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和提高。

(三)坚持项目带动原则。针对贫困村的村情实际和贫困户的个体差异,选择和实施合适的项目,对贫困户区别对待,不在资金安排上搞平均主义,让项目覆盖绝大多数贫困户,真正让贫困户受益。

(四)坚持多元化投入原则。在扶贫投入上,要整合资源,整合资金,调动社会投入和民间资本,凝聚多方力量,拓宽投入渠道。

(五)坚持自力更生原则。把贫困群众的自力更生与国家的政策扶贫相结合,充分调动贫困群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改变消极畏难情绪,提升精神状态,内外结合,改变贫困而貌。

三、工作目标

(一)总体目标

通过“四个一批”,到2019年基本消除农村绝对贫困现象,xxxx口不愁吃、不愁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都有保障,贫困人口人均纯收入及增长幅度高于全县平均水平;村级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等达到或超过全县平均水平,村级集体有稳定的经济收入来源。

(二)年度主要目标

2015年:全乡减少贫困人口xxxx。

2016年:全乡减少贫困人口xxx,着力解决贫困问题。

2017年:全乡减少贫困人口xxx,基本消除贫困问题。

四、主要任务

(一)实施产业发展带动工程。重点解决贫困村无支柱富民产业的问题。积极发展特色种养业,对全乡红枣、石榴、油桃、畜牧羊等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产业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在产业组合上,注重长短结合、主辅配套、产加销和种加养衔接,实现贫困村有一个主导产业,不断拓宽贫困户增收渠道,壮大贫困村集体经济。

(二)实施基础设施完善工程。重点解决贫困村、贫困户水、电、路、讯、房等基础设施落后的问题。实现村主干架渗率100%,无水利死角,确保贫困群众饮水安全;农村电网改造率100%;村主干道和村到组道路硬化率100%;移动电话、电视信号、网络覆盖率100%;改造全部土坏房,消灭全部D类危房;建设好村级卫生室、活动中心、便民超市等公共设施,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切实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实施就业帮扶培训工程。重点解决劳动力就业难的问题。通过开展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等农民实用技术培训,提高农民种养技术、整体素质和脱贫致富技能。大规模开展农村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和创业培训,建立覆盖对象广泛、培训形式多样、管理动作规范保障措施健全的职业培训工作新机制,到xxx现培训xx人次,确保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名劳动力有稳定的工作岗位和稳定的收入,确保每位贫困农村家庭大学毕业生都能及时就业。

(四)实施就学帮扶雨露工程。重点解决贫困户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整合雨露计划、农村义务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寄宿学生生活费补贴,实现义务教育入学率100%,三类残疾儿童入学率100%,确保每个贫困村、贫困户的小孩不因贫困而失学、辍学,确保凡是被高校录取的贫困家庭大学生都能顺利毕业。

(五)实施就医帮扶救助工程。重点解决贫困家庭就医难、就医贵的问题。继续推行并完善村卫生室“双十模式”,实现基本药物制度全覆盖;提高新农合报销比例和大病医疗救助标准;完善自然灾害救助机制,采取政府帮扶、慈善救助、村民互助等形式,帮助困难群众,防止群众因病因灾返贫。

(六)实施村风民风提升工程。重点解决贫困村、贫困户思想涣散、情绪消极的问题。鼓励贫困户贫困人口克服消极慵懒的思想,重拾生活的信心,提高自我发展的能力;倡导贫困群众树立“健康生活生活健康”的生活理念,远离黄、赌、毒。

    五、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由xx任组长,党委副书记、xx任第一副组长,xxx党委委员xx任副组长的乡扶贫开发攻坚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副乡长xxx担任,具体负责扶贫开发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管理工作。各村也要把扶贫开发攻坚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相应组织机构,村支部书记作为扶贫开发工作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形成“上下联动、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机制。

(二)健全帮扶机制。建立健全“办点干部包村、村干部包组、村组党员干部和企业负责人或种养大户包户”的帮扶工作机制,对贫困村实行“一对一”结对精准扶贫。明确办点领导帮扶办点村,1名乡镇干部驻点帮扶1个贫困组,1名村组党员干部和1名企业负责人或种养大户帮扶1户贫困户。对每个贫困户都要建档立卡并填写好《扶贫登记册》,做到每户一卡、每组一册、每村一档。乡党委派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帮助贫困村制定三年脱贫工作计划,明确脱贫时限和要求。

(三)保障经费投入。整合民政、农业、水利、国士、城建等部门的项目和资金,发挥资金的集聚效应和最大效益;加强与上级扶贫部门的沟通与衔接,加大地区及市级扶贫开发资金争取落实力度,按和市级规定足额配套地方财政扶贫开发资金,确保全乡扶贫开发工作顺利推进;动员社会各界广泛参与扶贫开发工作,凝聚各方力量,拓宽投入渠道,积极争取社会投入和民间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