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所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1 17:29:48

科研院所范文篇1

一、目前科研院所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预算编制中存在的问题

1.有些科研院所的财务预算包含的内容不够全面、完整,未按照科学事业发展计划和其内部财力的承受范围逐项计算编制,而且对科研项目中的相应科目未按轻重主次预算,从而造成预算编制不够合理。

2.科研院所财务工作人员在制定财务预算时,仅对于科研项目支出、科研经费收入及成本支出做出预算,而对于其资本性支出和现金流量等方面没有做出充分的预算编制。

3.财务管理机制不健全,缺乏规范有序的预算审批程序。有些科研项目主要负责人在进行项目预算编制的时候,由于对预算编制缺乏一定的认识,又没有与财务管理部门及时沟通,导致其预算内容较简单,再加之时间仓促,为了能够及时上报,就使得编制程序不够规范,审批不严谨,缺乏规范性。

4.对科研项目预算缺乏有效的控制和监督。科研院所考核制度不完善,在财务预算编制与实施过程中,不能严格按照日常的预算管理内容进行监督控制,导致超预算的情况时有发生,项目负责人往往针对科研项目合同编制预算,而实际支出大部分脱离预算,不能及时应对突发事件进行预算管理措施,从而发挥不了预算的最大作用。

(二)成本预算中存在的问题

由于科研院所的行业特殊性,其成本核算的对象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例如,以课题为成本对象的核算办法,虽然能够调动科研人员对争取科研经费的积极性,但是由于单个课题经费较少,工作人员不足,不能集中力量对重要项目进行分析研究,其弊端显而易见;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科研管理部门的经费来源渠道多样性,有些部门片面强调专款专用、专项核算,致使有些相同科研项目按照几个成本对行核算,出现核算错误的情况发生,导致财务信息缺乏真实性、准确性,成本预算失真。

(三)资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固定资产管理与实际不符。根据现行科研院所会计制度中的规定,对固定资产的核算管理只要求进行账面原值的核算,不计折旧价值,通过提取基金的方式来保证固定资产的更新与维护。固定资产账面原值,未反映固定资产的磨损,而只是虚增资产总量价值(虚增资产总量价值泛指资产负债中净资产指标),不能切实、有效地反映资产的实际状况。成本不包括折旧费用,使其成本核算相对不够完整、准确。固定资产的账面价值与净值,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导致价值的差异,甚至朝着背离的方向发展。

2.内部控制不完善。科研院所由于是国家科学事业单位,不同于其他大中型企业,其仪器设备的购置没有采用请购、审批、合同订立、采购、验收、付款等环节来进行合理、规范的控制,缺乏统一的购置安排,其购置程序较简单,造成购置价格较高、购置设备重复等资源浪费。采购回来的物品没有专门的资产保管部门来负责保管,大多数是哪个课题组采购的,就放置于哪个实验室,虽然有时会指定一些科研工作人员管理,但是他们也只是对如何使用、如何操作及保养维护等进行管理,而对于整个科研院所的资源配置方面无法进行安排协调。

二、解决科研院所财务管理问题应采用的对策建议

(一)全面建立预算管理体制,采用“零基法”编制预算

“零基法”指的是一切从零开始编制的预算,在编制年度预算时,以科学规范的定额为基础,同时考虑职能和任务的变化,根据占用的经济资源、人员配备等各方面客观因素来确定资金使用额度,它不受上一年决算的影响,可以提前编制下一年度的预算计划,从而保证预算编制的及时性。对科研项目预算编制应当同时编制来源预算与支出预算,如果多个单位共同承担负责一个项目的研究工作时,应该同时编制列出各个单位承担的主要任务和经费预算支出等,再由项目总的承担单位负责汇总上报,坚持经济合理性、政府相符性等原则。预算管理的关键环节是执行与控制两部分。财务管理部门应该认真执行各项财务预算,严格按照执行规定,对预算审批签字环节把好关,对于不符合财务管理制度的预算审批中出现的一些支出项目,一律拒绝付款与报销。

对于预算的内部控制,有关预算执行的职能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应该组织好项目预算的实施工作,对部门内的预算工作进行不定期地追踪、检查,及时了解和掌握预算执行情况,对于执行中出现的与预算不相符的内容,要认真分析其原因,及时调整预算。财务管理部门也要定期进行分析考评,及时跟踪了解经费开支进度、数目等,如发现执行中出现问题,要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一一解决,从而提高预算管理水平,保证工作顺利进行。

(二)建立、完善成本预算制度,突出财务部门的重要性

一个良好、全面的成本核算制度包括成本核算方法与程序的确定、成本预测与分析等。科研院所财务管理部门要建立全面组织成本核算制度,合理安排其具体工作内容,根据其科研项目的特点,确定合理的成本对象,进行成本预测、编制成本预算、确立成本控制目标。同时,明确划分项目的基本事业经费开支,不得分摊到成本项目的经费范围内,应该合理分摊间接费用,做到账目清晰。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建立实物资产管理的岗位责任制

科研院所范文篇2

参加人员既有科研院所的领导,很高兴参加省委科技工委、省科技厅一年一度的科研院所长联谊沙龙。今天的沙龙是一种形式上的创新。也有设区市的科技局长,这不仅为在科研院所创造了交流合作的机会,也使基层科技管理工作者与中省科研机构负责人站在同一个平台,思想上相互启迪,思路上相互借鉴,共谋科技发展。本次沙龙选择当前统筹科技资源的重大实践问题作为主题,对于做好“十二五”开局之年的各项科技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过去的一年,科技工作卓有成效

年,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科技工作坚持以应用为导向的自主创新战略,大力开展“关中—天水经济区”统筹科技资源改革调研,稳步推进“13115”科技创新工程,启动科技资源中心建设,大力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各项工作进展是显著的,成效是明显的。我省主持和参与的27个项目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技术合同成交额首次突破100亿元,年度科技进步指数52.9%,位列全国第八、西部第一。科技系统的各类科研院所,包括各市科技局、省科技厅直属事业单位也都取得了改革发展的新成果。正是因为大家的辛勤努力,为全省的科技事业增了光、添了彩。为此,我代表省政府对科技系统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表示亲切的慰问!

二、新的一年,科技工作任重道远

考虑至少有十项工作要做:一是构建具有西特色和竞争力的创新体系;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孵化;三是科技产业化基地建设;四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关于统筹科技资源。科研院所要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倡导者、培育者;五是促进产业聚集和园区发展;六是持之以恒的增强区域自主创新能力;七是广纳科技领军人才,要利用“”百人计划”三秦学者”科技新星”等各类计划吸引人才,培养和用好人才,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八是认真落实关于统筹科技资源、鼓励创新创业的政策;九是相应调整现行的科技管理制度;十是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跨入新的发展阶段。今年是十二五”开局之年,去年我省国民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省委省政府确定了科学发展,富民强省”主题,要求我加快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更加关注民生,让三秦父老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1月召开的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上,赵正永省长指出,十二五”期间西要充分激活科技教育潜能,实现“西制造”向“西创造”转变。如何激活科技教育潜能?理解是西是科技教育大省,但大而不强。省的科教资源存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军民之间、研发与应用之间的分隔、分离现象。如何统筹好、利用好、使其发挥最大效用,始终是省委、省政府着力破解的难题。

三、坚定信心,继续深化科研院所改革

一方面,解决这些问题。要求科研院所积极适应市场的需求和变化,不断创造规模化、产业化的新技术和新产品;另一方面,要求我发现、培养、造就一大批既身怀绝技,又善管理、会融资的科技型企业家。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中国重型机械研究院的成功,印证了这个道理。同时,对于科技人员而言,不仅要把技术写在论文里,更要紧密结合生产实践,转移转化技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科学技术真正服务于社会、贡献于社会。希望大家坚持不懈的解放思想,敢于突破,敢于超越,保持科技系统又好又快、和谐稳定地发展。

转制科研院所基本建立起了以产权清晰、职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为特征的现代企业制度,自年月启动科研院所转制工作以来。经营理念、运营体制、科技创新能力、产业化水平等方面发生了可喜变化,研究与开发、科技成果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院所的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产业化规模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与此同时,转制科研院所仍然面临诸多发展的瓶颈和问题。一是领军科技人才匮乏,特别是集新技术、管理和资本运作能力于一身的科技型企业家稀缺;二是科技创新平台整体水平较低,中省之间,高校、院所、企业之间,科技资源共享程度不高;三是新型企业文化没有完全建立,科技人员归属感不足。同样,事业单位和市县科技工作也存在人才短缺、科技服务能力不强等问题。

四、进一步加强市县科技工作

科研院所范文篇3

目前,我国科学研究机构除中国科学院系统的研究机构外,行业科研院所都转制为科技企业。科研院所企业化转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面对生存和发展压力,科研机构把更多的精力和注意力聚焦在市场上,客观上造成科技创新能力不同程度上的削弱;科技创新向两翼化发展,高新技术和基础研究力量有所削弱,可持续发展后劲不足。

国家监管的十几家行业综合性科研机构,是科技创新的主导力量,但目前在机构设置、职能定位、运行机制等方面,与科技自身发展规律仍存在一定的不适应性,需要从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入手,加快建立现代科研院所制度。

行业前沿、关键、共性技术的研发,代表一个行业乃至整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国家应在行业应用基础研究、高技术研究等社会公益研究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机制,并在科研条件建设上加大支持力度,继续发挥院所在国家科技创新体系中的骨干作用。

要注重内部改革。重在理顺内部机制,形成管理科学规范、行业服务职能健全完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运行机制。

建立科研机构开放合作机制。通过政策引导等手段,加快建立和完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企业多层次的科研体系,形成开放合作的机制。强化科研机构的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技术服务的核心作用,发挥高等院校在基础研究领域的重要作用,进行重大科技难题攻关。

科研院所范文篇4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财务助理制度;构建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政府对农业的发展更是高度重视,近年来对农业科研经费的投入逐年上升,农业科研院所的研究项目也随之增多,为促进科研单位稳定、快速发展,国家出台了各类政策对农业科研的创新发展进行推动,但科研人员需要面对科研经费使用时的一些程序、规定以及各类检查,各个环节的不同问题把“科研人员逼成会计”,不能专心从事科研工作。为了让农业科研人员潜心从事研究,将科研项目经费管好、保证科研项目资金高效利用,“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解决这一问题,实施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成了关键,科研财务助理制度能够加快农业科研院所科学发展的步伐,使财务管理工作得到全新升级,科研工作高效完成。

1农业科研院所实行科研财务助理制度的背景

为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世界科技强国,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多出高水平成果,落实国家推进科技领域“放管服”改革,国家相关部门颁布了《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国发[2018]25号)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科研院所建立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是落实文件精神,顺应形势发展需要的一项举措,是切实可行的,农业科研院所建立健全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是适应财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需要,是规范科研经费管理、提升科研资金使用效率的重要途径。

2农业科研院所实行科研财务助理制度的意义

2.1有利于创新服务方式。在不执行科研财务助理制度时,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项目资金从预算编制到项目验收都由科研人员完成,而科研人员对相关财务制度和流程不够熟悉,票据不合规、支出不符合项目预算要求、超预算支出等现象频频出现;科研院所建立科研助理财务制度后,可由科研财务助理牵头完成项目资金的预算编制工作,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科研财务助理监管资金使用及预算执行情况,创新了服务方式。

2.2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科研人员在任务重、工作繁忙的情况下,还要花费很多的时间处理一些繁杂的事务性工作,不能专心搞科研,这样不利于科研事业的发展,建立科研财务助理制度,将科研项目经费日常管理工作交由科研财务助理完成,把科研人员从繁琐的事务中解放出来,将更多的精力放在科学研究上,这也是响应国家政策的需要。

2.3优化单位人才队伍建设。科研财务助理属于复合型人才,是单位领导、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联系的桥梁,与一般的助理有所区别,科研财务助理不仅要懂得财务知识和项目管理知识,还要熟悉项目流程,要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和沟通协调能力,具备较高的职业道德和较强的责任心,培养出合格的科研财务助理,有利于农业科研院所人才队伍建设。

3农业科研院所财务助理制度的构建

3.1科研财务助理岗位设置。科研财务助理人员的配备可根据项目经费的规模来确定,承担大项目多的农业科研单位可设置多个岗位,服务于不同的团队(项目组);经费较少的项目,可以几个项目组联合设置一个科研财务助理岗位。科研财务助理可以由在编人员或外聘人员担任,农业科研院所可根据单位实际情况灵活掌握。

3.2科研财务助理任职条件。科研财务助理要有一定的文化水平,懂得多方面专业知识,了解科研团队运行基本情况,熟悉科研管理及财务管理的相关政策、制度等,有较强的责任意识、服务意识以及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有较好的职业操守,要有较强的学习能力和管理能力,才能胜任科研财务助理岗位,更好地为科研人员服务。

3.3科研财务助理的岗位职责,3.3.1组织参与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科研财务助理应同项目组成员共同分析项目整体经费需求和支出预算计划,完成项目经费的预算编制工作,提高项目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满足科研任务的需要,将审核后的预算方案向本单位及相关主管部门申报。

3.3.2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与执行。科研财务助理应及时掌握各个项目的经费使用与预算执行情况,全程参与、监督项目经费使用过程,推动科研项目经费的预算执行进度,提高科研项目资金的使用效率。如果项目在执行过程中需要进行预算调整,要按照相关规定及时履行预算调整报批手续。

3.3.3费用的报销。在项目执行过程中,科研财务助理负责办理各类需要报销票据的审批手续等事宜,如采购过程中的审批手续、为科研人员办理出差前的审批手续,以及按照相关规定提供订票及安排住宿等工作。科研财务助理要掌握相关政策及费用标准,对项目经费支出的合法性、合理性及规范性进行前期审核,对各类报销票据进行前期审核,以免取得不合规票据而造成损失。3.3.4落实采购计划与采购管理。科研财务助理应按照相关规定,根据团队(项目)科研任务需要组织并编制政府采购、进口仪器设备等的采购计划与预算,及时向本单位财务部门申报,完成购置申请及合同签订工作,并协助有关部门完成采购货物的出入库、验收、登记工作。

3.3.5科研项目财务检查。科研财务助理应与财务部门沟通,对各个项目进行定期检查,核对账目,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分析、汇总,向相关人员报告;协助团队(项目)负责人做好各级审计、科技部门等机构的检查、审计等工作。3.3.6科研项目验收工作。科研财务助理负责完成科研经费使用的归集,编制和上报科研项目的财务决算报告,整理、复印财务验收需要的原始单据,配合会计师事务所完成项目审计工作,完成项目相关资料的整理、归档工作。

4落实好科研财务助理制度的若干思路

4.1农业科研院所领导重视。农业科研院所领导及科研人员要认识到科研财务助理制度的出发点,是促进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改革,是继续贯彻落实中央“放管服”政策,是农业科研院所实现良性发展的重要途经。科研财务助理可以解决科研人员科研任务重、事务多的矛盾,为科研人员减负,使科研人员专心业务研究,为项目实施和验收提供保障。

4.2选好科研财务助理。要正确认识科研财务助理的岗位职责,科研财务助理的工作不是没有技术含量,不能简单的认为只是“跑跑腿、报报账”,选择能够胜任的人选,要有不厌其烦的态度,要考虑应聘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一定的专业素养,要做好新制度和新政策的宣传工作,做好项目经费的使用参谋,发挥科研财务助理在科学研究工作中的重要作用,保证科研项目开展的稳定性和延续性。

4.3重视科研财务助理的业务培训。要加强科研财务助理的履职能力,就要定期的组织学习交流、加强业务培训。科研财务助理需要懂得财务会计、内部报销制度、科研项目管理政策、合同管理等相关知识,要随时学习新制度、新政策,不断更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才能跟得上科学研究工作的改革步伐。农业科研院所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聘请相关专家对科研财务助理进行财务知识、科研管理、经费审计等业务培训,也可以组织科研财务助理到其他单位、合作单位交流学习优秀经验,以便更好地开展科研工作。

4.4建立健全人事考核晋升机制。农业科研院所应当建立完善的科研财务助理考核评价激励机制,包括职称晋升、年度绩效等,由于科研财务助理的日常工作比较繁琐,很难量化,该机制对科研财务助理的工作应当进行全方位考虑,考虑科研财务助理所管理的科研经费的规范性情况,经费的规模与科研任务的完成情况,结合科研财务助理的实际工作业绩,给予一定的倾斜,增强工作成就感,调动积极性,以便更好的投入到科研财务助理工作中。

5结语

科研财务助理制度的建立和应用,为农业科研院所科研项目资金管理提供了新的路径,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是农业科研财务管理的管理模式由“事务型”向“服务型”转变的重要改革,可以让科研人员带来更多的农业科技成果,为我国的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贡献力量。农业科研院所一定要认真学习相关文件精神,结合本单位实际,落实好科研财务助理工作,真正做到“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Z].2016-07-20.

[2]国务院.国务院关于优化科研管理提升科研绩效若干措施的通知[Z].2018-7-27.

[3]崔惠绒,徐亮,鲍洋,等.加强科研机构科研财务助理培养工作的思考[J].管理观察,2017(02):65~66.

[4]刘玉秀.对农业科研单位财务助理制度构建的思考[J].天津科技,2018,45(02):3~5.

[5]崔楠楠.农业科研单位财务助理制度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9):119~120.

[6]罗瑛.浅析科研财务助理制度[J].农业科研经济管理,2018(01):28~30.

科研院所范文篇5

1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制度建设

制度的设立是一个事物生存的土壤,合理完善的制度是科研团队建设的有力保障。首先科技创新团队的组织架构要持续稳定。依据本单位的发展规划,着力解决工作中的实际问题。

1.1人事制度

团队的基本要求是人,团队的创新能力主要还是人才的质量决定的,合理完善的人事制度是人才发展的有力保障。制度的合理应该坚持科学、公平、竞争的原则。所谓科学就是合理的利用人才资源,使人尽其用,达到人才的最优化使用。所谓的公平,就是在科学活动中做到一切从项目研究出发,一视同仁、合理公平、不偏不倚。这样可以避免一些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到团队,保证团队的人员素质。所谓竞争,是指优胜劣汰,高能者进入到团队中,优化团队的创新能力。

1.2薪酬及分配制度

科学合理的薪酬及分配制度可以调动团队成员的创新积极性。科研院所的薪酬待遇,一般由基本工资、科研项目津贴、单项奖励等组成。设置合理的科研项目津贴是科研团队创新的强大动力,科研项目要根据不同级别和难度,设置不同的标准,对科研团队中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员、重点研究人员、辅助人员区别设置标准是关键。这就要求设立标准人员要懂项目,充分听取项目团队意见,制定出适合各类项目团队的薪酬分配方案。单项奖励适用于某一重大攻关项目或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奖励。

1.3科研项目管理

科研项目管理通常是科研院所最重要的管理制度之一。从项目的申报、项目立项、项目实施、项目验收、成果转化等都有明确的制度规定。当然,如何让制度规定更贴近本单位的发展,以及科研工作者能力的实现,就需要科研管理人员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认真思考、合理制定。

2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队伍建设

目前的科研团队管理基本上还是按照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项目团队往往分属不同的部门,由于长期以来贯性思维的影响,普遍存在各自为营,互相之间沟通协作会出现一些问题,大多数团队负责人虽然是某一领域的专家,但对于行政管理,组织沟通能力缺乏,对于团队成员的选择、任用、分配、激励等缺乏经验,这样使得团队的凝聚力不强,不能很好的协同合作,导致团队的绩效下降。

2.1规范团队科研人员的行

为科研创新团队应该根据实际需要制定相应的人员管理规定,团队负责人应重视人际关系的协调,让科研人员有归属感,使他们互相理解,共同合作以达到共同目标,让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相融合。从而为了团队的荣誉而努力奋斗。

2.2提高团队科研人员的创新效率

创新团队成员,分属不同专业方向,术业有专攻,从技术上互相补充,相互支持,彼此受益。提高队员的工作热情,使队伍更团结,促进工作的高效。减少不必要的内耗造成的工作延误,这样协同发展能产生比个体更好的效率。

2.3通过团队科研人员交流

协作发现新的增长点与普通的团队相比,科技创新团队的科研人员通过项目课题,相互间交流沟通的频率大大增加,分工合作增进了彼此的了解,分享各自的成果,完成研究项目的同时,也有利于研究成果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发现了新的增长点。

2.4农业科技创新团队的文

科研院所范文篇6

一名留学多年的莘莘学子,在重科院领导的多次感召之下,怀着一颗报国之心,我于年1月回到了故乡为国效力。开展工作不久,我院党支部多次组织座谈、讲座、参观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帮助海外学子更多的和其他党员同志交流,更快的融入新的工作环境,更好的发挥自己的力量。特别是开展“创先争优”活动之后,党支部专门组织了创先争优精神的传达和学习讨论会,帮助我了解该活动的内涵和重要意义。也让我逐步认识到该活动不仅是激励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奋发进取、建功立业的重要前途,而且也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和共产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一项重要措施。

在国外留学的几年来,组织生活已经是一个陌生的词语,但回到重科院之后,我无时无刻都体会到党的关心和爱护。有一次,为了攻克一个技术难题,连日连夜的加班,更谈不上有什么假期,家里3岁多的孩子也只能全部托付给父母。当孩子脆生生的问“妈妈,你什么时候回来?”眼泪就忍不住的往下掉。那个时候,我觉得有些迷失,有些开始怀念国外清新的空气和悠闲的生活。这时候,党支部的领导及时发现了我的情绪波动,和我促膝长谈,一方面帮我解决很多生活上的问题,一方面也让我了解到了更多优秀党员的光荣事迹。这些都让我更加修正和明确了奋斗目标。当我再次遇到技术攻关难题和应用推广困难的时候,我会时提醒自己,作为一名党员,肩负着的是时代赋予的使命,要做到的只能是吃苦在前、享受在后。

通过党支部组织的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各位党员之间的交流和帮助,我学到了很多创先争优活动中所展示出来的好的精神、风貌和方法,并尝试对其进行学习和优化,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通过一系列的活动,我深刻体会到了创先争优活动非常有利于增强党支部的活力、提高党员素质、提高党支部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以及促进各项工作任务的完成。我院党支部组织的一系列创先争优活动以及典型事迹学习等活动,帮助我增强了“争”“创”意识,自觉形成了一种你追我赶的局面;同时党支部还每月组织相关的点评和座谈活动,解决大家在创先争优活动中所遇到的困难和迷惑。

通过创先争优活动,我越来越感受到党员应该是平凡而普通的,需要继承的是默默无闻的贡献和宁静致远的衣钵;然而党员也应该是特殊而优秀的,需要拥有的是渊博的知识和先进的思想,更需有具备奉献的精神与感恩的情怀。作为一名科研人员,我将积极秉承创先争优活动的精神和宗旨,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增强自身的技术实力和创新能力,同时,还要虚心向其他党员同志学习,学习好的工作理念和创新思路。总结好的创新技术方法和工作方法,带领我们的技术团队为我院的发展贡献力量。

科研院所范文篇7

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过程是在相关科技管理部门的主导或参与下完成的,由科研院所的科技管理部门担任主要的科技管理任务,运用管理科学理论和方法,对科研院所的人力、物力、财力、制度、信息等各类科技资源进行优化配置、获取更大科技产出的过程。在归纳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过程基础上,进一步探讨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问题。科技管理是科研院所内部的管理和服务,贯穿于整个科技和管理创新活动的始终。科技管理活动是在科技管理制度、科技管理信息、科技管理人员、科技管理设备的基础上,以科技需求为起点,科技成果供给为终点,包含了科技计划管理、科技实施管理、科技成果管理在内的全部科技活动过程。在管理过程中,科研院所表现出来的管理职能运用程度直接影响到科技管理过程的有效性。正因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活动对科技活动产生重要影响,因此其科技管理效果,亦可表述为科技管理绩效,对科研院所的科技活动发挥重要的影响作用,可归结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高低与能力发挥程度。根据以上分析,结合管理学理论,对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进行准确界定。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是指科研院所对科技活动的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组织特征。这种稳定的组织特征是在科技管理活动中表现出的一贯的组织文化、行为规范、评价标准等,能够被组织成员所认同并共同遵守,进而对科研院所科技活动施加影响。

二、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构成

关于科技管理能力的研究成果并不多。吴洁、尹宁研究了科技管理人员能力评价体系构成,认为科技管理人员能力评价指标包含品德修养、知识素质、工作能力和获得信息能力等四个方面;刘洁、麻戈提出科研管理综合能力的概念,认为科研管理综合能力是指在科研活动中制订、执行科研计划,了解和研究有关学科进展,组织科研活动顺利实施,对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进行高效率、低成本的全方位管理的能力。并把科研管理综合能力可以划分为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李晓航认为科研管理部门的地位和作用、科研管理人员、科研经费、科研管理制度、现代化科研信息设备等构成高校科研管理能力;王作军认为科技管理能力关键在于科技管理部门和人员的预测力、决断力、执行力、控制力、协调力表现出来的整体管理和创新能力;吴林妃等研究了农业科研管理能力提升问题。认为科研管理能力由业务能力和关键能力构成,业务能力是从事农业科研管理所需要的必须业务知识和技术,关键能力有获取与利用信息的能力、分析判断与决策能力、创新能力和独立制订计划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交往合作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等构成;李志巧针对研究型大学科研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结构,提出能力素质优化策略。在综合国内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科研院所职能的特殊性,本研究提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构成要素。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包括知识能力、文化能力、工作能力、信息能力四部分构成。这四种能力要素既相互联系又互为独立,在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体系中缺一不可,是科研院所科技活动顺利完成的基础要素。知识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基础能力要素,是保障科技管理工作顺利进行的基本条件,是科技管理行为的物质基础,涵盖了掌握科研管理理论与方法,通晓国家科技政策和制度、熟悉科研院所的专业技术知识等等,涉及科技管理的各类必要约束条件。文化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中的社会制度文化、组织制度文化等,也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前提和基础,保证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在思想和行为方面发挥作用应遵守的准则和规范。具体包括组织协调、合作交往、适应转换、责任精神等。信息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中运用各类信息资源的能力要素。科研院所进行的科技活动必须时刻关注知识和技术的发展方向,理解和把握内外部信息状况,不断收集、识别、加工、吸收、运用各类科技信息资源,调整和控制科研院所科学技术研究活动。工作能力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中为管理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保障的程度,是科研院所进行科技管理水平提升的突破方向,也是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的制约因素,是在知识能力、文化能力、信息能力共同作用基础上升华而成的能力。综上所述,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各个构成要素之间既是相互独立的能力要素,但这四个能力要素也直接或间接地相互制约和相互促进,形成了一个稳固的网状结构的科研院所科技管理能力结构体系,为科研院所科技管理活动顺利开展提供了稳定而有效的平台。

三、结语

科研院所范文篇8

关键词:农业科研院所;绩效管理;必要性;可行性;着力点

自从20世纪90年代引入绩效管理的理念以来,我国的科研机构逐步开展了绩效考核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绩效考核制度,对促进科技创新、提高科研绩效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近几年来绩效工资制度在科研机构的广泛实施,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体系并由此上升到绩效管理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从国内外的发展趋势来看,绩效管理制度已广泛应用于发达国家的科研机构,而在我国的科研单位中正处于探索实践阶段。本文围绕绩效管理的核心理念,结合农业科研单位的特点,在准确把握绩效管理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农业科研单位推行绩效管理的必要性、可行性与着力点,以期促进农业科研院所更好地推行绩效管理制度。

1绩效管理的内涵

准确理解绩效管理的基本内涵是成功推行绩效管理制度的基础。

1.1绩效

绩效(performance),从字面上解释就是指业绩和成效,但其原意远比字面含义丰富和宽泛得多。绩效到底包含哪些内容,至今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界定。究其原因,一方面在于组织的多样性而缺乏普适性的评估尺度,另一方面在于绩效的概念随着研究与实践的发展而在内涵与外延上不断发生变化[1]。因此,对于绩效内涵的把握,既不可模棱两可,也不能千篇一律,而应结合特定的组织,在特定的环境与时段下,从系统和发展的眼光,综合考虑绩效的多因性、多维性、动态性、层次性等特点而作出符合组织发展战略、发展阶段与发展目标的界定。不过,目前普遍公认的一点是,无论赋予绩效何种内涵,都是为了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从绩效的层次来说,绩效可分为组织绩效、团队绩效和个人绩效,其中组织绩效是通过组织战略目标的分解而形成的,而团队绩效则是对组织绩效的细化,个人绩效又是对团队绩效的进一步细化,所以个人绩效、团队绩效、组织绩效是层层递进、同为一体的关系,其中组织绩效是通过团队绩效和个人绩效来实现的。对于科研机构来说,由于其科研活动具有的探索性、长期性、动态复杂性和不确定性等特点,决定了其绩效内涵和标准的独特性和复杂性。为便于理解,科研机构绩效(即组织绩效)可简单定义为有效使用其各种资源投入,并提供与机构目标相一致的科研产出与服务的能力[2]。相应地,团队绩效可定义为团队对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业绩贡献以及团队成员满意感与团队协作能力,可细分为科研团队绩效、管理团队绩效等;个人绩效可定义为个人履行岗位职责的工作态度与工作行为,以及对实现团队或组织既定目标的业绩贡献,可细分为科研人员绩效、管理人员绩效、后勤辅助人员绩效等。

1.2绩效管理

相对于绩效,绩效管理(performancemanagement)因其重在管理而在概念上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一般是指各级管理者和职工共同参与、促进绩效持续改进、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循环管理过程,包括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估、绩效反馈等4个重点环节。绩效管理强调的是全过程管理,一个完整的循环管理过程结束,然后就转入下一阶段目标的制定,进行下一个循环管理过程。根据绩效的层次,绩效管理也可相应分为组织绩效管理、团队绩效管理和个人绩效管理。这3个层次的绩效管理形成一个有机的绩效管理体系,层层相扣、密不可分.与绩效相对应,绩效管理的核心目的就是为了持续提高各个层次的绩效,最终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对于科研机构来说,组织绩效管理是指上级组织对本级科研机构的绩效进行管理的过程;团队绩效管理是指本级科研机构对内部团队的绩效进行管理的过程;个人绩效管理是指内部团队对个人的绩效进行管理的过程。1.3绩效管理与传统绩效考核的主要区别(1)侧重点不同。传统绩效考核侧重于对过去绩效的评判,强调事后的评价,而绩效管理侧重于全过程的信息沟通以及对未来绩效的改进与提升,强调事先的互动协调。(2)过程环节不同。传统绩效考核是管理过程中的局部环节和手段,一般仅包含年初计划制定和年终考核两个环节,而绩效管理则是一个完整的管理过程,包含上述4个重点环节。(3)考核体系不同。传统绩效考核是以工作分析为基础的静态考核,绩效指标笼统粗放(德、能、勤、绩、廉),多为定性指标,而作为绩效管理核心环节的绩效评估是融入组织战略目标的动态考核,绩效指标具体细化,多为定量指标。(4)最终目的不同。传统绩效考核的主要目的是为薪酬调整、奖金发放、职务晋升、职称评审等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提供重要依据,而绩效管理除了为人力资源管理措施提供依据外,更重要的目的是通过绩效反馈改进,促进绩效提升与能力开发。可以说,从传统绩效考核上升到全面绩效管理是管理理念的深刻变革,体现了管理思想“从科学管理到人本管理”的转变,管理手段“从行政约束到沟通激励”的转变,管理基点“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的转变[3]。

2农业科研院所推行绩效管理的必要性

对于农业科研院所推行绩效管理,至少有以下3点需要。

2.1建立现代农业科研院所制度的需要

当前,我国正在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着力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推进科技创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农业科研院所,承载着推动农业科技创新率先进入世界先进行列的重任,必须紧跟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大潮,加快内部科研机制改革创新,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培育和建立现代院所制度,推进科研院所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向世界一流科研院所迈进。绩效管理作为当今世界应用广泛的先进管理思想和方法,理应成为科研机制创新和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明确提出,公益性科研机构要按照“职责明确、评价科学、开放有序、管理规范”的要求加快建设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其中,“评价科学”是促进现代科研院所制度建立和运行的关键。而绩效评估作为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就是要构建一套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价体系,对组织、团队及个人的绩效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这与“评价科学”是不谋而合的。因此,有人认为,绩效管理是现代科研院所人事管理工作的核心职能[4]。

2.2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的需要

从2010年开始,包括农业科研院所在内的我国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其目的是为了建立完善的收入分配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激励导向作用,最大程度地调动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促进个人、团队与组织的绩效不断改进与提高,为社会提供更好的公益性服务。推行绩效工资制度的前提是进行客观公正的绩效考核。但绩效考核的结果不可能只运用于工资收入分配,还要与奖励晋升、岗位调整、培训开发等其他人力资源管理措施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发挥好绩效考核的“指挥棒”作用。绩效考核和绩效工资仅仅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环节及其结果的运用,其实质还是要推行全面绩效管理,通过绩效计划、绩效实施、绩效评估和绩效反馈等各个环节,激励引导各个层次的行为朝着有利于组织目标实现的方向发展,从而不断提高管理与服务水平,最终实现个人绩效、团队绩效和组织绩效的共同提升[5]。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推进,农业科研院所的公益性定位将更加明确,届时推行绩效管理制度的时机也将更加成熟。2.3推动工作落实的需要世界新一轮农业科技革命已露端倪,抢占农业科技制高点的竞争日趋激烈。与此同时,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面对国内外农业科技竞争的态势与我国农业现代化对科技的迫切需求,农业科研院所肩负着越来越大的竞争压力和艰巨繁重的科技创新任务,需要采取超常规的管理手段和更有力的管理措施,加大工作落实力度,推动院所快速发展、跨越发展,在激烈的农业科技竞争中赢得先机、争取主动。绩效管理制度实际上就是一种抓工作落实制度。通过推行绩效管理,可以将院所发展目标和工作任务进一步细化,层层分解到下一级单位、部门、团队甚至个人,加强资源整合、督促检查、沟通协调、评价激励,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和干部职工形成推动院所发展的强大合力,保障既定的工作任务落实到位、抓出成效。

3农业科研院所推行绩效管理的可行性

发达国家科研机构绩效管理的成功推行、国内科研机构的探索实践以及部分农业科研单位的试点,都为农业科研院所推行绩效管理提供了有益借鉴。

3.1国外有经验

绩效管理在发达国家已被证明是提高科研绩效的有效工具。其标志性事件是1993年美国政府颁布的《政府绩效与结果法案(GPRA)》,将所有联邦机构纳入绩效管理的范围,为其国立科研机构实施绩效管理确立了法律基础。每一个政府科研机构,都要按照该法案的要求制定本机构未来5年的战略规划(每3年修订1次)及其分解形成的年度绩效计划,并对年度绩效计划的执行情况及5年战略规划的总体效果进行评价,形成年度绩效评价报告,提交政府有关部门进行审议,审议结果直接与机构经费预算挂钩[6]。对于研究机构尤其是从事基础研究的研究机构能否按照该法案的要求实施绩效管理,一开始就引起了很大争议;但经过几年的探索与实践,尤其是针对基础研究的特殊性,美国有关部门出台了具有指导性的评价策略,采取了更加灵活、更加科学的评价方法,如采用近期直接产出指标与长期综合指标相结合,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同行评议与指标评价、国际比较等其他评估手段相结合等[7]。在GPRA基础上,美国政府分别在2000年和2002年对联邦研究机构制定了R&D投资标准和项目分级评价工具(PART)作为具体的项目评估工具,使美国科研机构的绩效管理体系逐渐步入了科学化与规范化的轨道[8]。其他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美国,探索建立了各具特色的科研机构绩效管理体系,对引导调整战略定位、提高科研绩效、实现国家科技发展目标发挥了重要作用。

3.2国内有探索

在政府部门对所属科研机构探索方面,2011年甘肃省在全国率先对省属公益类与开发类科研院所分别实施绩效考核,并将其考核结果作为下一年度安排预算及计划项目的重要参考依据[9];2014年,甘肃省修订了绩效考核指标,突出了公益类院所的面向市场服务能力和开发类院所的产业发展水平,使考核更加符合不同类型科研的特点[10]。2013年,浙江省委托第三方研究机构,突出研究成果质量与成果转化导向,首次对31所省属科研院所近3年来的创新绩效进行了评估,对科研院所发现问题、查找差距、促进改革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11]。在科研单位自行探索方面,中国科学院和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分别是研究所绩效评价和研究所绩效管理实践的代表。中国科学院研究所评价始于1993年,历经多次调整,已形成相对完善的评价方法与评价体系,从全院大排队评价转变到研究所分类评价,从数量评价转变到质量评价,从单纯的成果评价发展为既有成果评价、又有目标完成情况评价[6]。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从2005年开始在院属单位试行年终绩效考核制度,建立了以职能、影响力和发展潜力为核心的绩效评价体系[12];2010年开始转向绩效管理,建立了由关键绩效指标、重大事项指标和科研环境满意度组成的三位一体的绩效指标体系,并在下属单位试点[13]。

3.3农业科研单位有试点

农业部于2010年率先在内部司局试点绩效管理制度,2011年将试点范围扩大到部属事业单位,2014年在试点基础上制定了《农业部直属事业单位绩效管理实施办法(试行)》,要求从2015年开始在部属事业单位全面推行。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作为科研机构的代表于2011年先行在院属淡水渔业研究中心开展绩效管理试点,2012年在院属研究所全面试行绩效管理,根据自身战略定位和法定职责,构建了基于结果与过程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绩效管理体系,有力地推动了年度目标任务和重点工作的落实,对激励和引导院属研究所“抓机遇、重产出、育人才、促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指标设置上,采取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相结合,按照职责履行和公共目标任务两个主项共设置了科技创新、技术支撑、人才队伍等10个一级指标;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细化,形成二级指标,并根据院所年度工作重点进行动态调整。在年终绩效评估上,采取指标评估与满意度测评相结合、自评估与评估小组核实相结合的多元评估方式,并根据全年进展情况与年终评估结果,形成全院年度绩效管理报告。在绩效评估结果运用上,采用了优秀通报表彰、作为所领导班子年度考核参考、与绩效工资挂钩等多种形式[14]。

4农业科研院所推行绩效管理的着力点

农业科研院所既不同于企业,也有别于其他公共机构以及其他领域的科研机构,其成功推行绩效管理的关键在于遵循农业科研规律,吸收借鉴国内外科研机构的做法与经验,把握绩效管理的重点与难点,建立一套符合农业科研特色的绩效管理制度。

4.1制定清晰可行的战略规划

战略目的是实施绩效管理的首要目的,实现战略目标是实施绩效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制定战略规划则是实施绩效管理的前提。否则,绩效管理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制定战略规划不仅要依据组织使命与职责,提出既符合实际、又令人振奋的战略目标,而且要有清晰的路线图与充足的资源保障。相比于目前我国农业科研院所制定的5年发展规划,有相当一部分束之高阁,成了“摆设”,未能成为未来发展的指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实施其规划有太多的不确定性,保障措施笼统而不明朗,所设目标能否实现没有底。这样的规划在实施过程中将会大打折扣。当然,确保战略目标实现的所有条件都要“万事俱备”,也是不现实的,但至少要提出实现战略目标的“万全之策”,或者说提出的措施通过努力是可能做到的。此外,还有一点需要提及的是,根据国内外绩效管理的经验,战略规划在实施过程中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要依据实施的具体情况和出现的新形势新问题进行适时调整和修订,以体现实事求是和与时俱进的精神。

4.2建立可操作的绩效指标体系

制定绩效计划是绩效管理的起点和基础环节,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就是结合战略目标建立可操作的年度绩效指标体系。这里涉及到如何层层分解绩效目标和设置绩效指标等2个难点问题。绩效目标的分解要有利于战略目标的实现。创新农业科研体制机制,增强院所科研活动的调控能力与手段,是绩效目标的层层分解并与战略目标保持一致的重要条件。否则,在当前科研项目仍是竞争性项目占主体的情况下,绩效目标的分解就会游离于战略目标之外。中国农业科学院依托科技创新工程,打破原有科研框架,重新构建了全院“学科集群-学科领域-研究方向”3级学科体系,实现了全院“一盘棋”的科研布局,很好地解决了绩效目标难以层层分解传导的问题。绩效指标的设置要符合农业科研活动的规律。由于科研工作在很大程度上是创造性的,其研究成果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对于农业科研来说还具有明显的公益性、区域性、长期性等特征,因此科研绩效尤其是基础研究的绩效不能一味追求量化,以免过多关注短期结果而挫伤创新的积极性。对于近期目标和应用性研究可以多采用定量指标,而对于长远目标和基础性研究则宜采用定性指标。同时,指标的完成时限要视指标的性质而定,有些指标未必是当年指标,可以是跨年度指标或需要多年完成的指标。

4.3强化持续的绩效沟通

绩效管理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上下级持续沟通、协同推进的过程。可以说,持续沟通是绩效管理的灵魂;否则,绩效管理就形同虚设。持续沟通体现3层含义。一是体现全过程沟通。沟通贯穿于绩效管理循环系统的始终,在绩效计划制定、绩效实施、绩效评估、绩效反馈等每一个关键环节都是上下级之间互相沟通、达成共识、共对困难、携手推进、同享成果的过程。二是体现不间断沟通。在绩效管理的每一个环节,上下级之间往往不只进行一次沟通,而是要根据绩效进展随时沟通。沟通方式灵活多样,书面报告、定期会议、一对一面谈、工作间歇交谈等正式或非正式的方式皆可。三是体现双向平等沟通。不仅下级要主动向上级汇报绩效进展,反映遇到的困难,寻求工作支持,而且上级要随时指导和帮助下级工作,主动过问绩效进展,及时发现问题,纠正可能的偏差。目前,科研院所的行政化倾向仍然比较明显,管理方式基本还是以采取由上向下布置任务的行政手段为主,往往开一次部署会、一次推进会、一次总结会就算万事大吉了;但由于缺乏双向持续沟通的氛围,上级的意图并不能得到下级的充分理解,下级的想法也不能得到上级的充分了解,这就造成了上下级认识上的落差,从而对推进绩效计划构成了极大障碍。

4.4开展客观公正的绩效评估

绩效评估,又称绩效考核或绩效考评,是绩效管理的核心环节。它是依据制定的绩效指标及其评估标准对院所各级绩效目标的完成情况进行评估。评估的最终结果,能否接近客观实际,获得普遍认可,至少应在评估主体的多元化、评估方法的综合化、评估手段的信息化等“三化”上下功夫。评估主体的多元化有利于避免评估主体单一带来的较大偏差。评估主体不仅可以是被评估者自己、上级、同级、下级,还可以包括相关人员组成的评估小组或专家组、独立第三方评估机构,甚至上下游合作研究单位或企业代表等。对于农业科研院所,评估主体还可包括直接接受技术指导服务的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等农业经营主体。任一评估主体都有一定的优势与不足,采用多个评估主体参与评估,可以取长补短,获得更加客观、公正、全面的评价结果;但参与的评估主体越多,工作量也就会越大。实际评估时,究竟以采用几个评估主体为宜,需根据评估的内容与条件而定。评估方法的综合化有利于提高绩效评估的准确性。科研绩效评估方法可分为定性评估(或同行评议)与定量评估(或指标评价)等2种基本方法。这2种评估方法各有千秋,其中定量方法适合短期性绩效评价,定性方法适合长期性绩效评价或综合水平比较评价。对于农业科研院所的绩效评估,应将2种评估方法有机结合起来,既要通过定量评估评价其目标完成情况,又要通过定性评估评判其长远目标的实现程度以及在国内外同类科研机构中的科研实力。评估手段的信息化有利于提高绩效评估的效率。绩效评估需要收集大量的数据或原始资料作为基础信息,如完全依靠人工的方式,不仅要消耗大量的人力与物力,而且可能会导致数据信息的不完整甚至不真实,从而影响绩效评估的质量和效率。利用现代信息化技术,建立绩效评估网络信息平台,不仅可以即时收集、和整合绩效信息,增强绩效信息的透明度,而且可通过建设相关数据库长期采集和积累数据,开展纵向与横向比较评估,为本单位科学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4.5注重绩效评估结果的全面运用

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是保证绩效管理取得实效并得以持续开展的关键因素。对于传统绩效评估的结果,农业科研院所一般仅用于绩效奖金方面的激励,而很少用于职务职称的晋升、职业的培训教育等方面。但与传统绩效评估不同,现代绩效管理着眼于实现组织的长远战略目标,强调的是持续提高组织、团队和个人的绩效。其绩效评估结果的运用是全面的,不仅用于绩效奖金激励,而且还用于职务职称晋升、职业培训教育、职业发展规划等各种有利于提升个人绩效的激励手段,以最大限度地发挥绩效评估的激励导向作用。注重开发个人的潜能和可持续发展是绩效管理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绩效评估,上级可以发现下级在能力上的不足,据此提供学习培训和职业发展的机会,促进其从业能力与胜任能力的进一步提升,从而使其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更强的能力投入到下一期绩效计划的实施,为整体绩效的完成奉献持续不断的动力。

参考文献:

[1]方振邦,孙一平.绩效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0.

[2]张义芳.政府科研机构绩效评估及相关制度分析[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6,23(12):5-7.

[3]何琪.从绩效考核到绩效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理念的发展[J].社会科学论坛,2007(8):97-103.

[4]余宏俊.论现代科研院所的绩效管理[J].科研管理,2002,23(3):90-93.

[5]罗明忠.全面绩效管理才是绩效工资改革的实质[N].南方日报,2009-09-09(A15).

[6]李晓轩.我国国立科研机构绩效评价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科学院院刊,2005,20(5):395-398

[7]龚旭,夏文莉.美国联邦政府开展的基础研究绩效评估及其启示[J].科研管理,2003,24(2):1-8

[8]刘莹,张大群,李晓轩.美国联邦科研机构的绩效评估制度及其启示[J].中国科技论坛,2007(9):140-144

[9]杜英.甘肃:率先实行科研院所绩效考评[N].科技日报,2011-05-03(1).

[10]李欣瑶.省属科研院所分两类考评绩效[N].甘肃日报,2014-04-12(2).

[11]浙江省科技厅.浙江首次开展省属高校、科研院所创新绩效评估[EB/OL].

[12]李永进,刘梅英.科研事业单位的考核与薪酬管理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9,29(11):207-209.

[13]杨冠灿.“市科研院院属事业单位绩效管理体系”顺利通过课题验收[EB/OL].

科研院所范文篇9

1.1仪器设备增加,实验室面积不足

随着国家科研投入加大,科研院所承载的项目及课题不断增多,大型仪器设备购置不断增加,相当部分的科研院所实验室面积不能满足科研需求,仪器设备摆放密集,有限空间变得更加拥挤,水电等公共设施负荷加大,存在明显的安全隐患。另外,对于新购置的一些大型仪器设备,购置前缺少仪器布局规划,仪器设备购置后由科研人员随意摆放至实验室内,缺少安全、环境的综合论证。

1.2科研工作量大,夜间实验增多

加快科技创新步伐,促进科技跨越发展,是科研院所新时期的发展目标,科研工作没有捷径,需要以大量的实验工作为基础,这就促使科研人员要加大精力投入。时间有限情况下,部分实验室出现了连续运转的状况,过夜实验增多,夜间操作人员容易产生精力不集中,忽视安全操作等情况,急需制定相关制度来保障夜间实验的安全性,如夜间实验操作需最少两个人,加强相互督促等。

1.3实验室分散,药品信息难掌握

科研院所科研活动一般以课题组为主体,课题组人数不多,拥有自己的实验室,有相对独立的科研实验空间,实验室较为分散,在实验室内的科研活动基本由课题带头人来安排,不会经过处室或研究所等上级部门审核,以至研究所对这些实验室的安全监管非常困难。另外,由于实验药品购买基本上都是课题组自行购买,管理部门很难掌握到药品信息,对于一些剧毒药品的购置和管理也容易出现疏忽和漏洞。

1.4实验室开放共享,人员流动性大

资源共享是新时期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发展的核心目的,科研院所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特别是大型仪器设备基本都列入了科技部计划司、财政部科文司和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中心联合的《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发共享目录》,科研院所实验室普遍坚持“开放、流动、联合、竞争”的运行机制,可以使实验室吸引优秀人才,发挥群体优势,参与国际竞争,有利于提升实验室的整体实力,但同时也增加了人员的流动性,对实验室安全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

2国外及港台地区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美国、英国及中国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学及科研机构十分重视实验室安全管理,大部分设有环境、健康和安全部门,有浓厚的安全与环保管理文化,高效安全的管理组织构架,硬性的准入制度,完善的教育和培训体系,为保护人员、财产的安全、建设优美环境开展大量工作,为各个实验室和研究中心提供各种有关环境和安全方面的服务[6]。

2.1国外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美国和加拿大的高校对实验室安全的重视体现在防患于未然,非常重视实验室安全教育,但不会单独设立实验室安全管理,而是将所有技术层面的安全问题统一管理,包括建设许可论证、空气质量管理及动力工业车辆管理等问题,这种模式虽然人力资源和设施投入较大,但行动综合管理效果显著,事故处理能力强,行动能力强[7-8];澳大利亚联邦政府及各州政府都有相应的法律法规来管理与安全和健康有关的各项事务[9],高校一般都有一套以职业健康和安全操作为准则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设置职业健康与安全部,由校长直接负责,各学院院长兼任职业健康与安全主任,学院的各研究室主任对下属的实验室安全负总责[10],实验室管理非常细,普通工作日、周末及假期、过夜实验操作都有一套严格的监管措施[11];英国牛津大学实验室的安全管理条例和规章制度基本涵盖了各安全领域,包括防火安全、设备安全、化学品安全、机械加工安全、放射性安全、生物安全、常规安全、特殊工种安全、意外防护安全等[12];日本高校非常重视环保安全工作,每所大学都设有环保安全教育必修课程,这种浓厚的安全、环保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校园中的每个人,形成了一种安全、环保的良性循环[13];新加坡大学非常重视“安全文化”理念,以人的健康、安全为各项工作开展的前提,一般建有2个专门组织负责安全管理工作,一个是实验室安全和生物安全委员会,一个是环境与健康安全办公室,大学内所有的项目负责人需要通过学校安全部门的认证和许可才能够开展相关科研工作[14]。

2.2港台地区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

中国香港高校在成立初期就把安全管理作为所有运转的重要元素,用定量的指标数据反映实验室安全状况,开展实验室安全状况的评估,掌握情况,对危害与风险做出预测,各部门、各级别的教职员工每年必须做绩效考核,安全职责能否达到标准是考核的重要内容之一[15-16]。中国台湾高校为了确保实验室的安全卫生与环保,设立多个不同层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机构,一是学校安全卫生与环保委员会,二是学校安全卫生及环保中心,三是科、系、所安全卫生及环保小组,四是各实验室安全卫生及环保责任人[17]。另外,香港及台湾的高校都十分重视校际之间实验室安全管理方面的做法和经验交流,使高校实验室的安全和环保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提高[6]。

3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重点

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作为科技创新基础保障的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更应受到倍加重视。综合国内外实验室安全管理经验及现阶段我国科研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中亟需解决的问题,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组织体系

科研院所一般是以研究院为主体,以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所为分支的综合性科研机构。实验室安全管理要通盘考虑、全院协调,从环保、健康、安全出发,由院领导任院安全管理委员会主任,组织制定全院长远的安全管理目标,建立完善全院的安全管理体系,规范安全管理流程。各研究所成立所级安全委员会,根据实际情况制定详细、实用的实验室管理办法,负责协调联络院和各级实验室开展安全检查、培训等工作。各实验室由所在的课题组负责安全管理,再设立安全管理员,根据实验室自身特点及仪器设备状况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指导开展实验的相关人员进行安全操作。

3.2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

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很多方面,每一个方面都需要制定相应的安全管理制度,采取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18]。(1)建立实验室准入制度是排除人为引发安全问题的最有力措施,准入制度对准备进入实验室开展实验的一切人员适用,包括初次进入本实验室的研究员、教授、客座及学生等。准入制度可以通过实验室准入考试来实现,考试内容包括:院所实验室安全管理办法、实验室基本情况、实验室内仪器设备操作规程、废弃物处理、实验楼内安全撤离通道、突发情况应对方法、危险化学药品订购程序等。(2)结合固定资产管理建立仪器设备购置人安全负责制度是对仪器设备安全操作及维护的保障措施。科研院所仪器设备一般由科研人员根据需求自行购买,购买人对仪器设备的性能及操作规程比较熟悉,仪器购入后,资产录入购置人名下,通过建立仪器资产购置人安全负责制度,能够进一步督促相关人员对仪器的使用状况进行监管,为仪器安全操作增添一份保障。(3)建立实验室安全自检档案制度,是排除实验室安全隐患的关键措施。安全排查,定期自检,并形成安全自检报告,存档,能够及时发现问题,排查安全隐患。自检内容包括水电线路老化排查、实验药品放置、废弃物处理、压缩气瓶使用及防护等。为督促自检制度的定期实施,各级安全管理委员会要建立定期例会、检查通报和绩效评估制度等,将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体系进一步完善。

3.3建立实验室安全文化培育体系

一位安全管理专家说过,短期安全靠运气,中期安全靠管理,长期安全靠文化[19]。安全文化和其他文化一样,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柔韧性和持久性,能够以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安全文化建设就是培养自觉意识和安全能力的过程,科研院所的安全文化是指在组织和实施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安全意识、安全态度、安全责任、安全知识、安全能力、安全行为方式的总和[20-21]。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烘托一种文化有人会认为是小题大做、无辜渲染,实际上实验室的安全文化能够逐步影响到整个单位的安全意识,改变科研院所的整体安全环境,通过安全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约束规范功能和传播功能,来提高全体科研人员的综合安全素质,抓好科研院所实验室的安全生产工作。

3.4建立实验室安全管理联动运行机制

建立多部门协作管理机制,实验室安全管理涉及的部门比较多,包括实验室平台管理、后勤保障管理、安全保卫管理、仪器设备的资产管理等。安全管理过程中要明确谁牵头、谁组织、谁执行,要将各部门的安全负责人联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形成协作机制。整个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要以熟知安全问题具有极强安全责任意识的技术人员为主,组织体系内要定期召开会议,讨论管理过程中问题,对管理办法及相关制度及时修正调整。建立与上级主管部门的联动机制,院所安全管理部门与市级环保局、消防局及公安局形成联动,定期邀请上级管理人员对实验室的药品库、放射源、压缩气瓶等危险物品进行检查,对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安全操作培训。如发现安全隐患,及时纠正,并限期整改,杜绝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

4结语

科研院所范文篇10

关键词:物流;可视化;信息平台;协调处理机制

物流是企业生产制造正常进行的基本保障条件之一,是贯穿企业整个生产与销售全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集研发与制造于一体的科研院所,研发领域的多元化、产品技术的先进性与订货合同周期的严肃性带来了物流的多样性与复杂性,物流管理任务比常规的批量制造企业更加艰巨,高效的物流管理对科研生产的顺利进行尤为重要,精确、快捷的物流保障在科研院所的产品交付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一、思考与建议

科研院所的物流管理包括计划、研发、采购、配送、生产、装配和调试等环节,各环节物流的持续改善可以提高其整体效率,下面笔者就结合自己的工作经历,谈谈对提高科研院所物流管理效率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努力实现物流管理流程透明可视化,做到实时、有效的管控物流管理包括实物流和信息流的管理,只有两者协调一致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物流运行状况。科研院所的物流管理流程一般起始于物流需求计划的提出,一项物资从需求计划提出到完成安装、调试,形成成品要经历各种复杂的物流状态,历经需求计划、采购计划、采购合同、物资在途、到货待检、检验验证、登记入库、在库保管、在库复检、发放配送、精密加工、电子装联、安装调试和总装联试等各个环节,每个环节中还有很多中转搬运过程,以及中间入、出库过程。所有这些节点与过程都涉及两个重要的问题:(1)物流与信息流的一致性问题;(2)物流信息的实时、全面展示问题。只有物流与信息流达到高度一致,且在任意操作终端上随时可以查询到所需信息,操作者和管理者才能清楚地了解任意时刻的物流运行状态,了解所需物资已流转到哪一个节点,并掌握所有的相关信息,包括数量信息、检验信息、批次信息、套装关系、加工状态和调试状态等。只有这样,操作者和管理者才能在心中有一张清晰的产品各层次的物资状态网络图,才能有效管控科研生产计划和物资保障工作,做到有的放矢,协调有序。彻底杜绝操作现场查看实物,再手工核对物流信息、修正物流信息的现象。实现这一目标除了要有高效的信息化平台作为支撑,还需实现信息平台与业务操作的高度一体化,建立有效的业务操作规范,将对业务的管控流程固化在信息系统中,严格规定信息采集的时间要求和上下游数据的相互制约与衔接关系,杜绝业务操作和信息记录两张皮的现象。这样,才能确保物流和信息流的一致性,实现整个物流管理过程的可视化,使所有物流资源和运行状态清晰透明,为实施有效地管控提供有力支持。

2.明确职责和办法,建立高效顺畅的问题协调处理机制因科研院所型号研制产品多、质量要求严、计划进度紧,保障业务在任何一个节点遇到障碍都会影响整个物流流程的进展。在业务中发生资源冲突时,或遇到需要上下游部门协商解决的问题时,特别是遇到几个部门职责边缘的问题时,往往会出现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的现象,最终影响整个产品周期。为了解决以上问题,在日常业务中迫切需要建立一套解决问题的办法和流程,特别在重大产品或多产品集中加工生产的关键时期,物资保障是否及时到位已成为完成任务的首要因素之一,更需要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问题协调和解决机制,成立一个由各职能部门熟悉业务的人员组成的虚拟组织,明确各种情况下的业务处理规范,在需要协商处理问题时集中办公,高效率地解决科研生产中的瓶颈问题,统一管理物资资源,做到各部门任务清晰,风险管理重点突出,为科研生产提供合理、准确、及时的物资保障。

3.以人为本,培育“一切为科研生产服务”的企业文化在一切管理活动中,人是最根本也是最关键的因素,在物流管理活动中更是如此,积极向上、主动作为、善于改进、团结合作的人员队伍是提高物流管理效益的基础和保证。计划、采购、仓储等部门作为科研生产的服务保障部门,首先应树立主人翁精神,以服务科研生产为己任,恪尽职守,尽心尽力做好本职;其次在工作中一定要换位思考,急科研生产所急,想科研生产所想,站在用户的角度,感受他们的困难,思考我们能做什么,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倾听需求,帮助设计师和加工人员解决物料需求方面的一点一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赢得更多的调试和加工时间,随时随地积极响应科研生产中的物资需求,把全心全意做好保障工作作为一种理念与习惯,在员工中培育“一切为科研生产服务”的企业文化。

二、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