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院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13:56:41

科研院范文篇1

一、省属改制科研院所基本情况

(一)改制院所基本情况

全省19家省属改制科研院所大部分创立于二十世纪的五、六十年代,研发领域涉及化工、轻工、冶金、机电、建材、建筑、丝绸、纺织、造纸、电子技术、计算技术、测试技术、广电、中药、微生物、粮食等本省的主要支柱产业。几十年来,这些科研院所在行业共性技术应用、“四技服务”、成果转化中发挥了关键作用,为全省民营经济发展及浙江的科技进步和相关行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截止到**年底,省属改制科研院所在职正式职工2278人,其中:高级职称385人,中级职称618人,硕士以上学位的118人,大专以上学历的1500人;离退休职工1900人,其中:离休干部66人,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1034人;总资产17.92亿元,净资产6.84亿元,其中固定资产4.51亿元;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7.7亿元,利税总额1.71亿元。

改制前这些科研院所均为国有全资科研院所,其中3家为公益类科研院所,16家为开发类科研院所;3家直属省科技厅管理,其余都隶属于相应的厅(局)或产业集团。改制后,除1家为股份有限公司外,其余18家均为有限责任公司。

(二)改制院所取得的成效

在浙政〔**〕1号文件及相关政策正确引导下,省属改制科研院所在院所体制和运行机制创新等方面积极实践、大胆探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产权制度改革初见成效。

浙江省属科研院所公司制改革与产权制度改革同步实施,是全国起步较早的省份。目前,省化工研究院因其子公司争取上市,职工持股会股份被国有资本收购,重新成为国有独资公司外,其他省属改制机构都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多元投资的股权结构。到**年底,省属改制科研院所注册资本总额3.57亿元,其中国有资本占63.41%,自然人占27.95%,其他资本占8.64%。国有资本仍处绝对控股的有7家,全部退出的有2家。除省广电研究所、造纸研究所中有社会法人资本占省属改制机构总注册资本5.62%外,其他非国有股权主要由职工自然人或职工持股会投资,占总注册资本30.98%,职工持股总额达1.1亿股,人均4.86万股。

产权制度改革推动了各改制科研院所内部运行机制的完善。各单位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了企业会计制度,全部参加了养老、医疗、失业等社会保障体系,部分单位实行全员劳动合同用工制度。

通过产权制度改革,部分改制科研院所活力明显增强。如省轻工研究所、冶金研究院等单位承担的纵横向科研任务数、科研生产规模、发展速度均比改制前有较大幅度提高。

2.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区域(行业)创新平台逐步建立。

近年来,依托省属改制科研院所设立了日化工业表面活性剂、电子电器特种新材料、表面组装技术、农药等省级重点试验基地;化工科技、粉末冶金、泵及控制、红外图像等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省化工院创建了国家南方农药创制中心和国家ODS替代品工程中心,成为全国唯一拥有两个部级中心的地方科研院所。这些部级、省级重点试验基地、研发中心经过国家、地方、院所的多年投入和培育,不仅极大地促进了省属改制科研院所自身创新能力的提高,而且已成为本省的区域或相关行业的创新平台,全省重要的科技创新资源。

省属改制科研院所所属的化工、冶金、轻工、食品、机电、建材、微生物等15个省级技术检测机构经过资产剥离、装备更新、业务拓展、机构完善,检测服务范围进一步扩大,相应的检测能力代表了全省的最高水平;化工、机电、食品、日化等检测机构还通过了国家实验室认可,把服务范围扩大到全国,逐步走向国际化。另一方面,作为大型仪器相对集中的省属改制院所及其技术检测机构,将实验与检测服务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公共服务平台的优势,积极为中小企业及社会提供产品、实验数据检测服务,提高大型仪器公共服务能力。

目前,省属改制科研院所有50多项技术仍保持或正成为国内领先,有的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如化工院的ODS替代品、新农药创制技术,省轻工所的表面活性剂,冶金院的电子电器特种焊料、电工触头技术,机电院的树脂砂、铁型覆砂铸造工艺、风力发电技术,舞台所的舞台设施设计、舞台机械、舞台调光等技术,服装中心的服装CAD技术,粮科所的米糠副产品综合利用技术等等。红外热成像技术不仅处于世界先进水平,多个产品填补国内空白,而且产品进入国家的国防及安全领域。这些国内领先技术,既是科技人员长期潜心研究的成果,又是各个院所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的基础,它构成了省属改制院所的核心能力。

3.科技产业发展条件逐步改善,部分院所产业发展速度加快。

改制以来,不少院所积极寻求科研与产业的拓展空间,努力改善科研场地、装备条件。化工、冶金、轻工、造纸、中药、舞台、机电、测试等院所先后都异地购置了新的科研、生产基地,新基地总面积达910亩,超过了省属改制科研院所原有占地面积的总和,已建和在建的科研、生产、办公设施达16.23万平方米。而且,这些基本建设投入主要依靠院所自筹资金和银行借贷资金。在新基地的建设过程中,普遍都进行了装备更新、环境美化,院所形象得到相应提升。科研基础条件的改善为科技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部分改制院所的科技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产业领域不断拓展。轻工所先后在湖南邵阳、大连建立生产基地和子公司,使表面活性剂产能提高到3.5万吨/年;省化工院以控股的“蓝天公司”、“禾田公司”为依托,分别在杭州、金华、上虞、遵义等地建立产业化基地,扩大产业规模;冶金院在建德建立不锈钢研发生产基地,向特种钢研发领域拓展;中药所在富阳参股中新药业,将成果产业化,并建立中药材种子基地;计算所与印度国家信息技术学院合作开展IT职业教育;机电院的风力发电机组和交通机电工程技术等都有长足发展。

4.科技与经济的结合度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不断提高。

据统计,**到**年,省属改制科研院所累计承担各类科研、技术服务项目901项,通过省部级以上鉴定94项,获省部级以上成果奖29项,获得国家专利17项,在国外或国内核心期刊175篇。

近年来,省属改制科研院所积极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技术研究、电动工具和水泵等企业实施CIMS示范工程、数码印染及在线监控等一些关键、共性问题的解决;参与全省最长高速公路隧道“大溪岭—湖雾岭”隧道机电工程总承包、杭州湾跨海大桥钢结构技术服务等一批重点工程建设;参与“七艺节”舞台效果保障等省内重大活动;参与UT斯达康建筑支护倒塌等重大事故技术调查;参与科技扶贫,派遣科技特派员等,不断为全省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发挥积极作用。同时,改制院所的技术检测机构每年承担政府安排的1万余批次各类产品定期检测任务,为提高全省相关行业产品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取得较好社会效益的同时,省属改制院所自身也不同程度地获得经济效益。**年到**年累计实现技工贸总收入47.2亿元,**年达到17.7亿元,比改制前增长1.7倍;累计实现利税4.35亿元,**年达到1.71亿元;技工贸总收入超亿元的已有4家。

(三)改制院所面临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当前改制科研院所面临的困难和问题,主要集中在创新能力、发展后劲、运行机制及离退休人员管理等方面。

1.规模偏小,科技投入力不从心。

由于历史原因,改制前大部分院所的规模都比较小。目前,省属改制院所在职职工平均为120人,在50人以下的有5家,最少的只有7名职工;有9家院所固定资产在1000万元以下,其中设备资产在500万元以下的就有13家。折旧、住房公积金、五大保险等开支较改制前骤然提高,运行成本不断增加,使个别院所出现亏损,如剔除相关政策优惠,还将有7家亏损。许多院所相当部分的仪器、设备老化,科研设施的配套能力不够,受到资金、科研生产场所紧缺等因素制约。**年,有5家改制院所因科研生产场所严重不足,花1700余万元租用了2万多平米房屋。各院所面临的困难和压力都很大。

另一方面,浙江包括财政在内的社会资金对科技活动的投入也相对不足。**年浙江省科技活动经费相当于GDP的1.88%,只有全国平均水平的65.5%;相比江苏的2.71%和上海的4.61%,显得偏低。

2.科技人才队伍不稳。

改制时一批科技人员提前退休,部分科研机构出现人才断层现象;现有科技人员的年龄结构和专业结构不够合理,特别是高层次人才不足;高校、未改制院所、好企业的人才竞争,对改制院所人才队伍稳定造成压力,不少技术骨干流向收入、岗位相对比较稳定的大专院校;作为企业化管理的科研机构,经营管理人才匮乏,特别是战略设计、市场经营和生产管理等能力虚弱,相应人才引进困难。

3.运行机制尚未完善,产权改革仍需深化。

虽然,部分科研院所改制后在内部功能完善、组织结构调整和运行机制转换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由于职工长期在事业体制下形成的惯性思维根深蒂固,管理力度难以到位。部分科研机构在技术、产品、市场、行业等一系列战略定位上过于宽泛或模糊,发展方式随机,制约了核心能力的培养,使原有科研储备、科研人才等比较优势逐渐下降。有些科研机构长期处于低层次、小规模的发展状态,缺少可以规模化的核心产品,发展速度缓慢。

4.离退休人员管理及相关问题比较突出。

随着机关公务员工资体系与事业单位分离,并拉开差距,且机关离退休人员随在职公务员待遇变化而变化,加大了省属改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与机关离退休人员的待遇差,如货币化分房补贴、同城待遇、削峰填谷等。同时,事业单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他们作为改制院所的离退休人员,暂时进入了企业养老保险体系,由此产生的思想问题比较突出,离退休人员集体上访、越级上访的情况在各单位普遍存在,耗费了主要负责人的大量精力,影响了正常的工作秩序。

二、全国改制科研院所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年,原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部、委(局)所属242家科研院所率先转制,**年建设部等11个部门所属134家科研院所实施转制,先后两批376家科研院所已于**年底以前全部完成工商注册。目前,地方开发类科研院所已有800多家完成了工商注册工作,占机构总数的80%以上。

据科技部在**年初对276家转制科研院所的调查,大部分科研院所发展速度加快。2002年转制科研院所实现总收入303亿元,比**年增长31.8%;实现利润18.5亿元,比**年增长35%;总收入过亿元的有50多家,有4家总收入超过10亿元。技术创新能力和面向行业的技术扩散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增强,2002年承担国家项目经费18亿元,比**年增长18.4%;通过“四技服务”等横向科技收入55.4亿元,比**年增长23.9%。

但是,从中央到省属改制科研院所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推进缓慢。到目前仅有20%左右的改制院所实行了产权制度改革。**年初,国务院转发国务院体改办、科技部、财政部、国家经贸委《关于深化转制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的若干意见》,但试点工作至今尚未启动。**年2月1日开始实施国资委、财政部第3号令,国有资产转让必须公开拍卖,改制院所进行产权制度改革的积极性受到影响。

(二)国家及部分省市值得借鉴的有关改制政策介绍

——产权制度改革方面。江西省对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的转制院所,经批准,可从1993年以来国有净资产增值部分中提取不超过30%的比例作为股份,奖励给有贡献的职工,特别是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对转为股份合作制企业的小型科研院所,经批准,可从国有资产中划出不超过本企业净资产的30%,以红股的形式分配给原单位正式职工;经批准,允许本单位职工(个人、合伙)和社会力量购买国有小型科研院所,本单位职工有优先购买权和优惠政策等。

——税收等优惠政策方面。中央属转制科研机构的免征土地使用税、房产税和企业所得税政策执行到期后,再延长2年期限。广东省也明确有关转制过渡期的扶持政策顺延至2009年12月31日。

——培育创新能力方面。国家设立了“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江苏、黑龙江、贵州等省市都先后制订了本省市的《科研院所技术开发研究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对省属改制科研院所定向支持;江西省明确转制后的科研院所享受政府扶持科技型企业的待遇。

——离退休人员政策方面。对中央属有正常事业费的转制单位,转制前离退休人员不再执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从**年开始,由财政部门按统一的补助标准和现有经费渠道安排所需资金;江苏省根据上述精神四个厅局联合发文参照执行;江西省在改制文件中就明确:转制前已经离退休的人员,原离退休金的计发办法不变,经费供给渠道不变;广西将改制前离退休人员(含提前退休人员)的工资纳入省级机关结算中心统一发放。

——住房补贴问题。江苏省规定:省属转制科研院所1998年11月30日前参加工作的老职工,住房补贴资金首先从本单位售房款中列支,不足部分,转制前已离退休的职工由省级住房补贴资金财政专户全额负担,在职职工(原在册在编人员)按2002年12月31日前实际工作年限计发的住房补贴部分从省级住房补贴资金财政专户中解决,其余部分由单位自行负担。

——医疗待遇问题。河北省明确:转制前退休人员(含提前退休人员)在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基础上,参照国家公务员医疗补助政策,实行医疗补助。其中提前退休人员未达法定退休年龄前缴纳的基本医疗保险费用个人负担部分由本人缴纳,单位负担部分所需经费列入省财政预算。

三、深化改革与发展的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一)基本思路

在今后一个时期内(至少在“十一五”期间),省属改制科研院所深化改革和发展的基本思路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创新为根本,紧紧围绕落实“八八战略”、打造“平安浙江”、建设科技强省、增强我省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要求,着力在明确战略定位、优化发展方式、深化体制改革、完善运行机制、整合创新平台、提升辐射能力、增强发展后劲上下工夫,使绝大多数改制科研院所,不但自我发展能力显著增强,而且成为我省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全省的科技进步作出新的贡献。

(二)深化改革与发展的主要内容

1.牢固树立省属改制科研院所在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地位。

省属改制科研院所是省级科研机构乃至全省区域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业科技工作的重要载体。省属改制科研院所要按照科技部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行业科技工作的若干意见》精神,充分发挥行业科技工作对全省经济建设工作的先导和支撑作用,在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模式探索、行业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和应用、行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等方面义不容辞地承担义务,寻求突破。

2.合理调整结构,增加研发投入,提高创新能力。

改制院所在机构设置、科研力量安排、研发装备投入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科研机构的特点,合理调整结构。在研发内容上,既要注重引进、消化、吸收先进适用技术,更要开展自主创新,提高创新能力。

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对省属改制科研院所的投资力度。一是加大政府科技投入的力度,定向支持省属改制科研机构的研发工作;二是具备一定自我发展能力的科研院所要在总收入中留足科技开发基金,反哺科研开发;三是积极争取国家各个系统的科研经费,鼓励社会资金对科研院所的投入,拓展研发经费渠道。

探索科研院所及其技术检测机构的大型仪器作为公共服务平台的合作共用新机制。

3.深化运行机制改革,完善现代院所管理制度。

省属改制科研院所要在内部运行机制和产权制度两个方面进一步做好改革的文章。

要逐步实现内部组织真正转型。按改制科研机构的要求合理配置科研、生产、营销力量;确立适合自身特点的管理思路,理顺与下属机构的权力、责任、利益关系;彻底打破“铁饭碗”、“铁交椅”,全面实行劳动合同用工制度和岗位聘用制度,并建立新型的劳动关系和有效的约束机制;彻底打破“大锅饭”,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内部分配机制,特别是鼓励创新的激励措施;进一步转变干部、职工的思想观念,立足自身、立足创新、立足长远,使内部机制运转顺畅、高效。

鼓励省属改制科研院所采取多种途径,引入社会资本完善产权结构;支持主要经营者、技术及管理骨干将他们的命运与科研院所的命运结合得更为紧密;继续鼓励在深化产权制度改革中技术、管理等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

4.选择适合自身特点的发展战略,优化发展方式,实现做大做强。

各改制院所要进一步理清各自的发展思路,根据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发展环境,选择发展战略和优化发展方式。

鼓励科研院所大力发展科技产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集中资金培育拳头产品,培育在市场上甚至在国际上有竞争力的标志性商品;要紧紧围绕制造业信息化、服务业电子化、生物技术示范、纳米技术应用等科技领域,积极为全省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供技术服务。通过做大做强科研院所,不断增强科研院所的自我发展能力、创新能力和技术服务的辐射力。

5.高度重视人才工作,实现改制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

省属改制科研院所要坚持以人为本,通过创建人力资源管理新机制,推动改制科研院所可持续发展。

一是要根据创新活动需要积极引进各类人才。把实施科技项目作为识别、培养和集聚人才的有效载体,通过个别与团队式引进、调动与柔性流动相结合等方式,不断壮大科研院所的人才队伍,增强科研开发后劲。

二是要培养与使用相结合,尽量做到人尽其才。要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营造“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氛围。

三是探索现代科研院所人力资源管理机制。包括注重实绩的人力资源甄选机制;实施适量淘汰的竞争机制;建立利益共同体的协作机制;推行“工作—学习”的创新机制;依靠规范制度的约束机制;以绩效为依据的薪酬分配机制;完善社会化的保障机制等。

四、推动省属改制科研院所深化改革和发展的若干建议

(一)继续引导、鼓励省属改制科研院所深化改革和发展

浙政〔**〕1号文件的有关意见和政策主要针对**期间,以后怎么办没有阐述。因此,2006年以后包括省属改制院所在内的科研机构如何深化改革和发展,需要很好研究。一方面,结合“十一五”科技规划制订,对省级自然科学研究与开发机构进行合理规划,有效配置科技资源;另一方面,制定引导、鼓励科研机构,特别是省属改制科研院所深化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和政策,使省属改制科研院所能够摆脱发展制约因素,更加健康地发展。

(二)在引进大院名校过程中要重视利用省属科研院所资源

到省外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过程中,一方面希望能够与提升现有省级科研机构创新水平相结合,引导省级科研院所与大院名校联姻,加强省级科研院所的产学研合作;另一方面,要整合科技资源,避免重复投资,希望将资金投向适当向省级科研机构倾斜,重点支持依托省属科研院所建立的重点实验室、试验基地、省级高新技术研发中心、博士后工作站、技术检测机构等技术创新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支持这些创新条件平台引进人才、更新设备、完善设施等。

(三)设立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资金

参照国家对中央属改制科研院所的政策以及兄弟省市的做法,建议制订《浙江省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从财政用于科研院所的事业费中划出一定比例,设立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专项资金,并按照“科学评估、择优支持、合理安排、专款专用”原则,重点支持省属改制科研院所以开发高新技术产品或工程技术为目标的应用开发研究、应用高新技术项目贷款的贴息、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的经费补贴等。

(四)继续给予税收等优惠政策扶持

参照《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延长转制科研机构有关税收政策执行期限的通知》精神,建议《浙江省全面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实施意见》(浙政〔**〕1号)中有关税收优惠政策相应延长2年,即到2007年底为止。

建议在“十一五”期间,省属改制科研院所的国有资产收益作为应付红利继续留在科研院所使用。

改制前参加工作的在职职工社会保险财政补贴资金,2006年后,按现行办法每年递减10%,继续给予补贴,直至财政补贴递减到零。

(五)鼓励改制科研院所深化产权制度改革

在深化改制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时,既要鼓励社会资本投资科研开发,完善产权结构,也要允许科研院所的在职职工通过资产评估、国资委批准等法定程序,协议受让国有资产;或国有资产挂牌交易时,原持股职工可不参加交易竟拍,同等情况下有优先购买权,支持主要经营者、技术及管理骨干持大股,与科研院所共命运。

(六)妥善解决改制前院所在职职工相关待遇问题

省属改制科研院所改制前的在职职工,除国有资产全部退出的少数院所职工身份已经置换外,其他院所改制前的在职职工身份都没有转换。因此,建议对他们在改制前在事业单位的工作年限给予一次性补贴(适当的年金补贴),由原单位通过当地社会保险经办机构转入本人的基本养老保险个人帐户,以提高退休后的待遇,所需经费在国有资产权益中列支。

省属改制科研院所改制前在职职工的货币化分房等政策拟按其他未改制的科研院所享受同等待遇。

(七)妥善处理改制前离退休人员的待遇保障问题

设立省属改制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专项资金,制订《浙江省科研院所离退休人员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建立改制前离退休人员(含改制时提前退休和2005年底前按法定年龄退休)的长效保障机制,主要解决离退休人员的“待遇差”、医疗保障、活动及管理经费、抚恤经费等。

参照中央属改制院所和兄弟省的做法,建议从2006年1月1日开始,省属改制科研机构的离退休人员不再执行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调整办法,其离退休待遇调整纳入国家统一的事业单位离退休费调整范围,社会保险经办机构只负责发放2005年底按规定标准核定的基本养老金,以后不再增加。2006年以后的待遇差由离退休人员专项资金开支,并由离退休人员原单位负责发放。

科研院范文篇2

关键词:科研;青年;独立学院

独立学院的产生是办学模式的突破和创新,适应高等教育发展需要,是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投资多元化条件下应运而生的新生事物。如今,独立学院的发展迈向了较成熟的阶段,但毕竟是摸索下的发展,难免于受各种条件的限制,其社会影响力以及吸引力仍然与普通高校有差距,因此,在致力于改革转型,研究教育资源合理配置的同时,独立学院必须将教学质量与内涵建设视为学校发展的主题。要实现宽阔平坦的发展之路,与区域内其他院校的竞争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硬件资源和政策支持的同等条件下,内涵优势显得尤为重要。

一、科研发展的现状与价值

学校的科研水平由教师队伍决定,独立学院在师资来源上有共同的特点,从年龄结构上看,一部分刚毕业走出校园走上讲台的年青教师居多,多数25岁左右,另一部分从公办高校退休后再上岗的老年教师较多。从职称结构上看,初级职称和讲师职称的青年教师居多,有教授职称的老年教师较多。很明显,独立学院缺乏的是中间年龄阶层和中高级职称教师队伍,而这个层次是一个单位里的主力军,也个人是产出成果的黄金期,更是学校各个方面可持续发展及新老交替的纽带,他们精力充沛,经验富足,在各个部门和专业里面起到带头作用的,可以说是高校社会影响力的驱动器。目前年龄梯队和职称梯队的中间断层现象,正是大家所说的“两头大中间小的”结构状态。独立学院特有的这种教师结构下的科研情况怎样,是值得了解探讨的。扳指算来,第一批青年教师在独立学院已经经过了十多年的发展,对他们科研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是合理可行和极有时代意义的。如今教育部提出向应用型高校转型,有些省已经落实学校报名、主管部门权衡审批的方式进入应用型行列。独立学院如何提高学生质量,如何做应用型高校中的佼佼者,更需要大量的理论研究与技术探讨。在应用型领域中建立科学的、完善的、有效的科研氛围,建立与应用型毕业生相应的教师学术研究,能力教育研究,实践平台建设研究是不可缺少的。多年来独立学院往往普遍存在注意争夺生源,注意了短期效益,而忽视内涵建设与科学研究的长期性与必要性。积极的科研建设,配套的统计与分析,对学校总结科研,促进改革发展具有现实意义,对于新时代下独立学院科研工作建设发展的导向也有具有理论和学术上的创新意义。

二、开展研究的理论依据

教育部对独立学院的发展出台了政策鼓励,同时也下达了规范建设与发展的系列指导性文件,同时学院之间的市场竞争也日益增强,如果没有特色与内涵的发展成绩,很难在竞争中跻身前列。科研水平与学校科研成果的社会影响力,承载了一个学校树立品牌发展目标的重要评估指标,品牌立校的思想路线,就要求重视青年教师科研能力,支持科研条件的改善,这是内涵竞争发展的重要条件。了解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分析科研状态,促进科研工作的发展,才能不断促进教师吸收新思想更新观念,改善知识结构,才能相应做好教育研究与科学研究的课题,保障教学质量上的推陈出新。在三本院校发展十来年的今天,科研能力是一个什么样的水平状态,决定着高校未来的发展,也可以说,青年教师的发展就是学校的发展,青年教师的未来预示着学校的未来。因此,提高青年教师科研创新能力,是学校特色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我国发展三本院校特色模式,是改革开放形式下的教育创新与实践。虽有专家对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状况的表示过担忧,极少有深入的研究,往往停留在表面推测,简单谈及青年教师科研的某一方面。只有从独立学院实例着手,分门别类对成果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图表走势图,对长时期的科研动态跟踪,立体对比,才能分析出青年科研动力因子、了解科研瓶颈、总结科研优势,最终实现发展科研对策。

三、确定科研分析的目标与内容

根据独立学院的实际状况,围绕教师结构特点与科研工作发展规律,在掌握全校青年教师科研态势下,了解科研发展脉搏,例如对近五年以来40岁以下青年教师科研工作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提出了提高青年教师科研工作能力的初步对策与建议,将来为学校制定科研活动计划提供依据,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理论参考,首先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科研工作基本情况。1.研究队伍概况及结构分析。2.近5年科研工作基本情况。

(二)青年教师科研工作现状分析。1.青年教师论文、获奖、项目等成果统计。2.青年教师科研动力因素分析。

(三)当前存在的问题、主要原因分析及下一步工作设想。

(四)培养青年教师科研能力对策建议。在数据统计上以全院教师科研成果为对象进行统计,科研涉及论文、专著、教材、个人获奖、辅导学生获奖、各级纵向项目申报与获批、横向项目主持与合作等方面,分门别类进行对比统计的办法,做到数据全面真实准确,图形分析直观易懂。对科研动态跟踪统计立体对比,分析出青年科研动力因子,了解当代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瓶颈与优势.

四、树立清晰的研究思路

1.坚持科学发展观展,全面客观公正的分析青年教师科研态势。

2.走访兄弟院校科研处相关部门,了解科研开展状况,学习吸收国外青年教师培养经验,深化本课题的研究。

3.本课题研究有必要聘请高等教育的专业教授、学者组成专家顾问小组,共同讨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发展的意义与困难。

五、寻找科学的研究方法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过程中,实践阶段课题验证,其主要方法如下:

1.比较分析法:研究内容之间的数据比较,形成研究成果。

2.实地调研法:根据学校实际通过实地调查研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

3.案例解剖法:以典型的项目申报数据,深度剖析青年教师申报积极性与动力因子,比较归纳,获得研究结论。

4.信息处理法:充分利用信息资源和网络收集资料,横向比较同类院校科研数据,进行信息处理,佐证和补充本课题研究。在科研手段上将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导入本课题研究中,运用直观信息图形、信息图表对本课题研究予以理论的佐证,使人一目了然,清晰、明确的得到全新的视觉形象。动员广大青年教师参与配合课题研究,透过现象统计研究对象本质,采用图表对应文字分析小结,通过数据指标与动态走势进行总结陈述,并立体式的联系几年来学校的发展以及重点工作的辐射作用对青年教师科研的影响等,分析青年教师在独立学院连续的五年中科研综合情况。

六、实施调查研究的建议

(一)分配任务

启动调研工作之前,首先确立本课题科研小组成员,根据项目参与人员工作特点及个人能力组织成员结构,分别承担课题研究不同的工作,根据课题阶段的难易度分解课题,分配课题任务。二是发挥院部科研秘书基层作用,按照课题研究需要统一收集整理资料,对缺漏材料展开二次收集工作,确保上交材料充足。三是定期组织课题研究进度会议,讨论工作进展,化解滞留问题。四是按照计划整理数据并完成阶段性论文,如青年教师如何有效申报纵向课题、青年教师怎样科学使用数据库资源、当代青年教师怎样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等。经过统计研究分析,逐渐形成结论分析报告。

(二)阶段安排

科研院范文篇3

一、理顺支部工作

1、做好改选新支部的分工

院支部通过改选产生的新一届支委,由党支部书记、组织委员、宣传委员三人组成,并进行了工作分工。

2、做好科研体制改革后党支部的遗留工作

由于2013科研院进行了事业单位体制改革,原有五个党支部只保留了院机关党支部,其余支部的党员关系将转入分属的行业主管部门。院党支部将协助党委做好其余党员组织关系接转和其它遗留工作。

3、建章立制、建档立卷

为进一步加强党员意识,制定党支部相关规章制度,规范党员组织纪律;支部工作和党建工作情况形成专卷

二、坚持政治学习制度,加强党员干部思想教育

全体党员在坚持自学的基础上,每月集中学习讨论1至2次,每次学习时间不少于2小时。主要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认真学习党和国家重要文件、重要会议精神和重要文献,学习国际和国内重大时事政治,正确认识国际国内形势,及时掌握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学习现代化科学技术和科技管理知识,不断拓宽知识面和增加知识量,提升党员干部的理论水平、政治觉悟和工作能力。

三、结合院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理想信念宣传和教育

1、开展好学教活动

开展学习教育活动,把广大干部的思想进一步统一到“三个代表”的要求上来,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把服务群众作为基本任务和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增强自觉性与责任感。开展悬挂党旗国旗、佩戴党微标志活动,使每个党员时刻牢记自己的身份,工作在前、享受在后,处处做好党员表率作用。

2、做好结对帮扶工作

院支部结对帮扶“挂包村”大门村支部,党员结对帮扶村党员和村困难户,采取1+1+2结对帮扶方式,开展送政策、送知识、送科技、送温暖活动,每年春节前,院及结对帮扶人员开展慰问。

3、做好党建等系列活动

结合我院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加强理想信念宣传和教育,充分发挥党员模范带头作用,强化服务意识,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党性修养,立足岗位做贡献;落实党务公开,推进支部党风廉正建设;认真坚持“”等党建工作各项制度,定期组织召开支部党员大会和上好党课,弄好民主生活会;培养和发展党员,组织“七一”党的生日纪念活动。

4、做好宣传和信息上报工作

善于总结支部工作经验,发现党建工作闪光点,宣传群教活动中涌现的典型人物与事迹,表彰工作中的先进人物,及时报送支部工作信息。

四、做好党费收缴工作

组织委员按照党费缴纳规定,定期收缴党费,登记造册并按时上缴上级组织部门。

科研院范文篇4

关键词: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素质;提升

前言

独立学院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向大众化教育的产物,在不断发展壮大的背景下,要求教师在科研能力方面不断提高。但由于独立学院历史较短,多数院校还未对科研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同时独立学院的专任教师多为青年教师,他们大多年轻有热情,都是刚刚踏出校门的硕士生、博士生,但却更为注重教学,缺乏科研经验,科研水平也不高,这些都成为制约独立学院整体科研能力提高的关键性因素。因此,对提高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路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青年教师科研水平提升对独立学院发展的意义

(一)从独立学院教学质量角度

独立学院的发展本身以教学为核心,所有工作都体现在育人理念方面。而如何在教学质量上不断突破,便需依托于科研能力提高,教与研在关系上更表现为相辅相成。科研需以教学作为主要动力,而教学又要通过科研水平的提高使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进一步完善。现行独立院校发展中,中坚力量主要集中在青年教师上,其能够将更多学科发展动态以及较为先进科研成果融入具体教学活动中,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全面拓展。因此,提升教师科研能力,对推动独立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1]。

(二)从独立学院社会形象角度

独立学院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得益于其较高的知名度,这种知名度除学生就业率外,更表现在学校整体科研水平上。因此,独立院校应将发展的关键定位在科研工作方面,通过科研水平的提高使教学质量得以改善,增强学校活力。这样才可使学院社会形象得以提升,吸纳更多优质生源。作为院校科研工作的主体,青年教师科研素质高低将直接影响学校的整体形象,是院校发展的关键性因素[2]。

二、当前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面临的困境

(一)青年教师教学任务过多

从当前独立学院发展现状看,对于科研工作给予的重视与投入并不多,大多领导多认为院校发展关键在于学生质量方面,做好教学安排即可。这种背景下,院校教师在科研时间上受到极大的限制,更多的精力将投入到教学任务的方面。据相关研究表明,现行大多独立院校所有专业课程中,由青年教师主讲与辅导的课程至少为70%,青年教师多疲于上课、备课以及教学辅助上,造成教学与科研的割裂。另外,尽管独立院校中不乏较多年长教授,但由于其本身在院校内有相应的职务,任务量较大,而且无需考虑评职称,这样在科研方面不具备较强的动力,也无法为青年教师提供有效的科研指导。因此,过多的教学任务与院校领导对科研的忽视成为当前院校科研水平提高面临的主要困境[3]。

(二)不合理的科研考核标准

关于科研考核工作,部分院校未将其按入具体考核范围内,无法调动青年教师参与科研工作的积极性。即使有部分院校将科研成果纳入考核体系内,但在成果要求上较低,使科研质量与科研成果的运用难以得到保障。而从青年教师自身角度,科研活动的开展目标旨在职称晋升以及提高薪资待遇等,这样科研工作多在评职称阶段进行,许多成果都拼凑而成,质量较低。因此,院校科研考核机制的缺失与教师科研知识的缺乏不利于教师综合能力的提升。

(三)青年教师科研认识不足

青年教师是独立院校科研活动的中坚力量,但现行很多教师多停留在科研与自身无关的错误认识上,认为教育科研的主体应为学者、专家等人,而自身仅做好教学工作即可。这种错误的认识将导致青年教师无法深入理解更多知识内容,更无谈及创新教学内容,制约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如国外学者雅斯贝尔斯对于高校科研曾提出,高校科研主体应界定在教师方面,个人科研素质是决定教师教学能力的关键。其充分说明教师综合素质中科研能力的重要性,忽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很难带动高校科研水平的提高。事实上,产生这种现状的原因有许多,如刚步入教师岗位的教师通常在基础理论知识方面较为扎实全面,但在学术累积上却较为缺失,若独立院校忽视适时引导,青年教师很难有效开展科研工作。因此,青年教师科研意识的薄弱也是当前独立院校科研水平提高面临的主要困境[4]。

三、青年教师科研水平提升的具体路径

(一)建立有梯队的科研团队,加强对内、对外的交流合作

立足于当前独立院校科研现状,首先要求进行“老带少”科研团队的构建,其主要指以院校学科为依据,由不同学科专业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为青年教师做向导,形成一个特色的科研团队。该团队在年龄职称结构上较为合理,且能够达到不同专业知识互补的目标。同时,为使团队科研能力提高,院校还需加强对外交流合作,如各类学术讲座的开展,直接由知名讲师进行座谈讨论,以此拓展青年教师视野。另外,在对外交流活动中,院校可采取与企业合作的形式,分批次组织青年教师参与企业实践活动,这样有利于教师实践能力、科研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且保证青年教师能够认识社会发展动态,使日后科研工作与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相应的指引方向[5]。

(二)做好青年教工作任务的合理安排

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任务的合理安排应建立在领导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的基础上。独立院校领导应正确认识教学与科研的相辅相成关系,通过青年教师科研素质的提高带动院校的整体发展。在此基础上需考虑对教学与科研任务进行合理安排,尤其注意对于刚步入岗位的青年教师,应避免分配过多教学任务,其将使科研时间被完全占用。可结合青年教师的身心发展特征,如思维拓展能力较强、活动开展中热情较高,对此可将相应的科研工作安排给青年教师,以此实现教师科研能力与独立院校科研水平的共同提高[6]。

(三)高效科研评价体系的构建

科研评价体系的构建主要需从三方面着手,即:第一,从科研管理部门角度。科研管理部门应做好科研信息的收集,将相关课题内容及时提供给青年教师,确保其在主持或参与课题等方面有更多的机会。若涉及课题申报内容,要求管理部门以及资深老教师对青年教师选题做好评价分析,防止因选题过于盲目而导致申报失败。第二,考评机制的构建。作为现代各行业企业中应用的“双刃剑”,考评机制是否有效将决定青年教师科研活动开展的动机。在考评制度完善中应做到将科研成果按入院校相关考核体系中,确保青年教师能够正确认识到教学并非为院校发展的唯一工作。且在衡量评价中,对于教师的科研成果以及课题申报人员都需给予相应的奖励。第三,院校应进行课题的设立。院校可直接进行的科研资助基金的设立,使青年教师在课题参与上更具动力。且对于科研能力提升较快的青年教师,直接提供物质奖励,这样教师科研水平的提高将得到保障。除此之外,与评价机制相关的工作还体现在科研管理方面,要求独立院校结合自身实际发展状况,寻求最优的科研管理方式,并构建相应的管理制度与运行机制,确保各项科研活动能够有效开展。

(四)科研人员市场经济意识的树立

独立院校在科研工作方面起步较晚,对市场科研内容等往往不具备敏锐的洞察力,部分科研工作者在客体研究等方面极为被动,许多研究成果多采取拼凑前人研究成果等方式,无论市场经济意识或创新能力都比较缺失。因此,科研人员应摒弃陈旧的机械被动的服务思维套路,树立市场经济意识,不但要了解本校的科研工作,还要了解全省乃至全国的科研发展形势,以及国家科技发展的方针与政策,为青年教师提供最新的科研咨询,提供更好的服务。另外,青年教师自身也需保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及时了解当前社会中科研活动发展方向,将更多先进成果融入具体研究中,这样才可促进青年教师科研水平的不断提升[7]。

四、结论

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提升是独立院校发展的必然要求。实际培养教师科研能力中,应正确认识教师科研水平对院校教学质量、院校社会形象等方面的意义,立足于现行独立院校科研工作现状,寻找青年教师任务过多、考评机制不合理以及青年教师认识不足等问题出现的根源,在此基础上构建相应的科研团队与考评体系,合理安排教学任务并保证科研人员具备较强的市场经济意识,这样才可实现青年教师科研能力与独立院校科研水平共同提高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邢娟妮.独立学院科研发展困境及管理特色探索[J].南昌高专学报,2009(3):10-12.

[2]李玉志.提高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紧迫性与对策分析[J].辽宁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83-88.

[3]何茂炳,玄黎娜.论加强独立学院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管理评论,2011(4):41-42.

[4]张园,张萍.论独立学院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108-109.

[5]张恩志.提升民办院校科研水平的路径探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10(3):171-172.

[6]焦蓬蓬,郭依正,周游.独立学院科研工作现状与对策建议[J].技术与创新管理,2012,33(5):506-508.

科研院范文篇5

首先需要明确的是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的科研水平的比较对象,以及由此比较而衍生的主要矛盾。目前,多科性大学艺术学专业已经与老牌美术、艺术院校和科研院所实现三分天下的态势,这一点可以从全国艺术科学研究最高级别项目———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艺术学项目的申报情况中看出来。当然这也与多科性大学内艺术学院总量及相应师资队伍总量较大有直接关系。目前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研主要问题是相当数量多科性大学致力于按照国际通行的评价标准提升国际排名的努力中贡献不足。换句话说,大量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研水平与校内兄弟学科比较显得薄弱。大多数文献也指出这一问题:“艺术学专业的科研水平和科研能力有了一定的提升,但是从整体水平来看,和文学、历史、政治等大学科相比差距还是非常明显的。”这又与艺术学成为学科门类时间短的大背景,以及这些专业成立时间短的小背景有关。当然,多科性大学按照理工科或社会科学的规范要求来管理艺术学科的科研工作,也是该领域主要的矛盾爆发点之一。

二、二级学院是提升艺术学科研水平的关键层级

当前关于提升艺术学科研水平的研究不少,但多将问题指向艺术学由于自身强调灵感与形象思维,注重技法实践,而造成的科研意识淡薄与科研能力不足等内因,或指向重视程度不足、管理方法不当、经费投入匮乏等外因。在解决路径上也提出了转变科研观念,提升师资素质,健全激励机制等长效解决方案。但是在当前形势下,相关对策的建议对象主体身份往往是含混的。似乎分别是提给教育主管部门、校级科研管理机构,还有一些似乎直接提给艺术专业教师,建议对象身份含混使得相关建议很难落实。部分对策建议以学科为主要着力点强化科研,因为“学科建设状态及指标是体现一个学校在国内外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内外大学排名的主要依据。科研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构成,学科建设水平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依赖科研的支撑。”这一建议更适合历史悠久,特色鲜明的老牌美术学院和艺术学院提升科研水平。相比之下,当前在中国多科性大学内,提升艺术学专业科研工作的重点应当是学院。因为相当数量多科性大学艺术学专业都是将若干专业并入一所艺术学院。学院一级作为基本的教学科研单位,有的设专职科研副院长、科研秘书,可以充分发挥重要作用。而且在当前形势下,艺术学科研水平的提升不是单纯的学术问题,而是牵涉到战略规划、行政管理、人事聘用和本科教学的系统性综合问题。然而,就艺术学科研发展状况来看,相当数量的学院在艺术学科研工作中的地位严重弱化,不能主动探索包括多个学科方向在内的学院总体科研战略,不能很好地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不擅长与校内兄弟学院进行跨学科联合研究,组建高水平团队。这是制约当前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研水平的关键问题之一。因此,从很多方面来看,二级学院都应成为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研发展的主体。国内有很多这方面的成功案例可供借鉴。

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提升科研水平的经验及其启示

面对艺术学科研领域挑战不断增加的新形势,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代表的部分综合大学内的艺术学院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推动转型,通过内部挖潜和外部联合来寻求突破,其中的成功经验值得国内同行借鉴。在艺术学科研领域,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前身中央工艺美术学院虽然有坚实的基础和传统优势,但在整体并入清华大学后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事实上学院整体经历了很长一段时间的阵痛,艺术思维与理工科大学的管理模式艰难磨合,甚至产生了一系列在国内知名度颇高的新闻热点事件。但学院一直坚持正确的事业改革与发展方向,路越走越宽。特别值得关注的是,早在21世纪的第一个10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就开始了自己坚定的研究型发展转型过程。2010年常务副院长郑曙旸就在《装饰》杂志上撰文指出,在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中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为什么要走研究型定位的发展战略。他认为清美正处在一个从教学研究型向研究型发展的关键时刻。提出以“开放”、“包容”、“创新”、“科学”为目标,确定了三个发展方向:“以信息时代为背景的产品开放方向”;“以城乡建设为载体的环境优化方向”;“以文化遗产为基础的艺术创作方向”。在此目标基础上的具体策略是“一要优化管理系统实现开放”;“二要推动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三要整合专业的方向”。在此基础上,在2012年的第三轮全国一级学科整体水平评估中,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设计学名列第一,艺术学理论并列第三,美术学名列第四,再一次证明了学院在全国设计界的地位。正是在学院的科研转型大战略下,各分部、系开始结合自身优势积极推动科研工作服务社会经济发展。以一般意义上传统手工最为浓厚的雕塑系来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相继主持修编了《北京市经济开发区整体雕塑规划》《郑州市整体雕塑规划》等横向科研项目。这些科研工作有鲜明特点:一个是跨学科的,改变了以往城市雕塑规划编制的话语权由规划专业主导的局面,使城市雕塑规划更多考虑艺术的内在客观规律,达到更高艺术质量。另一个是实现科研项目为社会经济服务的目的,为繁荣城市文化,满足人民群众日益提高的精神文化需求做出贡献。

四、艺术学二级学院科研工作的着力点

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科研转型来看,学院对于综合大学艺术学科研发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重视程度高低、路径选择是否得当,都直接关乎艺术学科在多科性大学内部的发展。关于学院在顶层、中层、基层三个层面应当发挥的作用,有以下几点需要予以特别关注。1.顶层设计:积极配合学校,加快推进分类工作当前高等教育“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教育主管部门大力推动高校分类工作,许多高校已经明确自身在应用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中的选择。学校层级的发展战略选择需要各学院的支撑,反过来也会引导和塑造各学院的自身发展,不能主动适应学校总体战略的学院必定会陷入被动局面。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积极向研究型转型,离不开清华大学研究型大学的定位以及向国际领先水平冲刺的大背景。而如果所在大学向应用型大学发展,人才培养就是其最基本职能,但也必须明确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定位,也就是“以解决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为导向,积极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咨询服务和决策建议。”因此,对于多科性大学内的艺术学院而言,应当主动与学校总体发展战略对接,明确自身发展方向,避免徘徊和纠结,并积极争取学校为艺术学专业的科研工作提供财力支持。学院还应根据自身发展,向学校提出符合自身需要的人才聘用的标准,向校级科研管理部门建议采用更为符合艺术学特征的绩效管理办法或专业职务晋升体系,以改变单纯依靠项目、论文来衡量艺术学专业教师科研水平的现象,将更广泛的艺术展演活动奖项纳入评价体系。从宏观层面看,作为促进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研工作发展的行为主体———艺术学院,更要主动探索艺术学科研工作的改革与发展机制,探索如何让艺术学科研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研究艺术学科研如何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文化产业在促进社会生产力水平提高方面发挥作用,不断促进经济发展,美化社会生活环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必要的支撑,实现与社会需求的对接,令科研的投入产生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2.中层的着力点:积极与兄弟学院合作,开展跨学科研究,寻求知识新积累点如前所述,多科性大学中的艺术学学科在科研上的不足,更多是在与学校内其他学科进行横向比较中得出的。不可忽视的是,很多学校的艺术学学科都对这种比较持消极甚至抵触的态度,认为这是忽视艺术学特性的行为举动。但是艺术学科既然走出美术院校和艺术院校,来到多科性大学中,在一个平等平台上同场竞技就是必然的。“艺术学科尽管本身存在种种可能的‘特殊性’,但除其之外的各学科,也都有着各自的‘独立态度’,而严谨的‘评价’及‘标准’,却又非是要求过分凸显‘独立性’而放弃‘公共目标’,否则人群的知识产出,将永难有基本公平、可靠的纵向与横向的比较和评断。”所以,如果转换思维模式,将巨大的压力转化为动力,从跨学科视角审视当前艺术学科研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不难发现问题都是由于缺少前期理论研究铺垫,各路研究人员在互不通气,又不掌握正确方法的前提下进行低水平重复研究造成的,特别是不能与多科性大学中其他专业联手协作攻关,研究方向不明确、特色不突出造成的。事实上,所有新知识都阐发于学科边缘。这一事实在艺术学与科技、经济、管理日渐融合的时代更为突出。如果能够突出院际联合,鼓励不同学科间改变以往互不通气、闷头做科研、低水平重复的现象,从交叉/综合领域申报高级别项目应当是一条越走越广的科研道路。就如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院长郑曙旸指出的:“核心问题,就是实现最大限度的学科交叉。学科交叉的背景在于清华拥有的资源,甚至连国外的学校都看到这个资源,我们现在只是没有突破。”3.基层工作目标:充分发挥艺术学教师科研主动性,组建科研团队艺术学专业教师是艺术学科研工作和教学工作的主力军,也是各种措施的着力点。艺术学科研工作具有所有科研工作的共性,但与自然科学相比又有显著不同。比如对设备依赖程度更低,虽然近年来数字媒体等领域科研工作对数字化工作站等昂贵设备需求较大,但总体而言,艺术学科研对设备的要求仍然相对较少,这一特征体现的还是非常明显。所以,要提升艺术学科研工作水平,关键是做好人的工作。因为“艺术科学研究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创造,尊重人才,努力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从这个角度上说,相较于将更多精力放在教学的系、教研室层级,二级学院有充足条件,调动多方面资源提升学院科研水平。与学校科研管理部门相比,学院的院长或科研副院长大多是艺术专业出身,对艺术学科研工作的本质规律有更深的认识,对所在单位教师的能力、兴趣、潜质有更准确的认识。所以学院如果能够在校科研管理部门的业务指导下,在科研管理上投入更多精力,就有可能对艺术学科教师进行更具个性化的科研能力辅导与科研方法训练,对有潜力的科研项目进行早期培育,对有合作倾向的院内外教师群体进行科研团队的培养,协调专业、年龄、专业技术职务等因素配置团队成员,使团队成员能够更好地优势互补,发挥出最大潜力。

五、结束语

综上所述,多科性大学艺术学科有必要以二级学院为基础,客观评估自身科研状况,从理论、应用不同方面着手,进一步考虑科研工作良性发展策略。有志于提升校内艺术学科研水平的学校,也应当赋予学院更大的权力和自由度。同时,对于艺术学院主管科研工作的院长或副院长人选,应当更为重视科研能力与协调组织能力。只有学院层级能够准确判断形势,积极根据学校统一部署,结合兄弟学院优势推进艺术学科研工作,才能有效扭转对多科性大学内艺术学科研水平能力有限评价的偏见,使艺术学科能够从兄弟学科中汲取先进科研精神和方法,遵循更加科学的艺术学科研究与发展规律,构建更加完善的科研管理体系,从而推动艺术学科研向更高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莉.高校艺术专业科研现状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6).

[2]张健.科研发力,学科提升———谈艺术院校科研管理对学科建设的作用[J].艺术研究,2014(11).

[3]郑曙旸.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的研究型定位[J].装饰,2010(6).

[4]曹雨平.应用型大学供给侧改革,改什么怎么改[N]光明日报,2016-6-26.

[5]连冕.国际艺术学科科研创作评价体系研究综述[J].求知导刊,2014(6).

[6]全国艺术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办公室.全国艺术科学“十一五”研究状况及“十二五”发展趋势调研报告(三)[J].艺术百家,2011(1).

[7]高建群,胡新宇,刘晓艳,等.高校学报对学科建设的促进作用[J].学报编辑论丛,2013(10).

[8]马丽.清华美院简介[EB/OL](2013-10-09).http:blog.sina.com.cn/s/blog-7779138b0101f8hx.html.

[9]华梅,刘一品.天津市属高校艺术学专业科研现状、形成原因及对策[J].中国轻工教育,2015(6).

科研院范文篇6

一、转制有苦有甜

改制前条件比较好的农机研究院、水力机械科、粮油科研所的负责人反映,经历多年转制,有苦有甜。转制转变了观念,市场竞争意识、危机感增强了,建立和推行企业化管理制度,本单位经济增长了,基础建设加大了,职工收入增加了。*农机研究院,总资产由转制前的2938万元增至2007年的5374万元;2007年实现产值、营业收入、利税分别为7100万元、5860万元、403万元,分别是转制前1999年的5.12倍、5.17倍和6.01倍;职工年人收入从改制前的13740元,增加到2007年的38500元,增长了1.8倍。*水力机械研究所,2000—2007年,累计实现收入3333.55万元,利税365.57元;2007年收入852.60万元,与改制初的2000年相比,技工贸收入增长29.45倍,总资产增长3.67倍。从本单位这个层面来说,改制是成功的。但从另一个层面来说是失败的,即投入科研的力量(参与科研的人员减少、科研经费减少)减弱了,科研课题减少了,科技创新水平降低了,科研成果特别是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少了。以农业机械研究院来说,转制后成为年产值8000万元的企业,这个数字对*GDP的贡献是微不足道的。但是作为*唯一的农业机械研究院转制后,却无法集中力量从事农业机械科研工作,导致我区农业机械科研水平下降、科研成果减少、农业机械化落后,这对*来说,损失将是无法估量的。从这个层面来说,改制是不成功的。

二、转制后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流失严重

据五个科研院所统计,转制后共流失科研人才368人,其中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151人(正高5人、副高55人、中级称91人),博士3人、硕士12人。尤为突出的是*海洋研究所,2004年转制前的科研人员为114人(正高3人、副高7人、中级59人、初级18人、其他27人,博士1人、硕士10人、学士49人),至2007年,只有科研人员17人(正高1人、副高3人、中级13人,硕士3人、学士14人),已调离人员中,有9名成为博士、10名成为研究员(教授),成为区内外有关院所和高校中坚力量。*生物研究所,转制以来共调走20人,其士1人、正高2人。*农业机械研究院,转制后先后调走科研人员69人(副高29人、中级40人)。人才流失,削弱了科研力量。

(二)科研力量减弱,科研成果数量明显降低

转制后,迫于生存的压力,研究院所要安排大部分科研人员从事开发创收和市场,减少了从事科研工作的人员。据统计,转制前五个科研院所投入科研工作的科研人员为287人,转制后科研人数仅为153人,是转制前53.31%;转制前五个科研院所每年获得的科研成果为47项,转制后仅为23项,是转制前的48.94%。*农业机械研究院专职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从转制前的60多人,锐减为目前的10人。

*

(三)科研事业遭受重大影响

由于转制前各个科研院所的转制条件,如技术成果储备、成果转化的难易、进入市场的准备、资产的数量、以及人员结构等情况的差异,因此,转制后科研受到的影响程度也大不一样。反映比较突出的是*海洋研究所和*生物研究所。*海洋研究所转制后没有事业编制,科研骨干留不住,高端人才无法引进,海洋研究领域在逐步收缩,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无法进行,迫于生存压力,不得不把主要精力集中于海水领域短平快项目开发,科研和科研成果水平下降。

*生物研究所反映,该所本来就属公益性很强的农业科研机构,存在着转为科技型企业的先天不足。资产原值为469万元,实际上仅有290万元,无土地使用权,无房屋产权,无生产基地,转企断奶后,一下子走了2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科研工作十分困难。在科技厅的支持下,只能组织留下还没有走的科技人员,承担一些公益性的科研项目,但鉴于生存所迫,绝大部分科研人员都要投入开发创收的生产第一线,对基础研究课题已无力承担。

*农业机械研究院、*水力机械研究所和*粮油科学研究所也反映,转制后,考虑开发生产和市场活动多了,考虑科研和技术服务少了。据*农业机械研究院统计,2000年以来共有79项成果通过省部级鉴定,而属于转制后研究鉴定的只有5项,获省部级各种奖励的有25项(次),而属转制后的却是空白。

*

(五)普遍反映税收负担太重

一是转制免税开征不从实际出发,开征的时间是以注册登记的日期算起的,文件下达后不久有的科研院所就注册了,但尚未转制,可到真正转了制,免税期就要过了,没有真正享受足期的免税待遇。

二是土地使用税和所得税负担太重,各种税收使本来就起步维艰、在存亡线上挣扎的科研转型企业确难以承受。

(六)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虽然科研院所转成科技型企业后,有的单位在经济上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应该看到生产出来的这些产品一方面技术含量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另一方面经营分散,规模偏小,效益有限;再就是对科研单位经济收入作出贡献的主要不是本科研院所研发领域的产品,与科研院所所挂的招牌极不相称。再加上高水平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缺乏和资金的严重短缺,企业的发展前景令人担忧。

三、几点建议

(一)要进行公益类的农业科研单位的定位调整

大家认为,科研体制改革经历了几年,现在应很好总结,认真思考科研体制改革的得与失,对科研院所的地位与作用重新估量,重新调整我区科研体系建设的思路。五个转制的农业科研院所,均属公益类的农业科研单位。如*海洋研究所和*生物研究所的人员专业构成、学科优势以及开展的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绝大部分都是属于涉农的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范畴的,是为农业、农村、农民和社会公益服务的,也确实为*农业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他们是典型的涉农公益类科研机构。在转制过程中被划分为技术开发类院所,成为科技型企业后,基础差,生存困难,原有人才大量流失及新的人才难以引进,出了科研成果要进行推广,也是产生社会效益为主。为了更好地发挥他们的学科优势,使之更好地为*经济社会服务,建议政府在深化改革中,明确定其公益类科研单位的性质,恢复其事业编制,归口业务主管部门,按事业单位管理。

(二)重点实验室给予相应的事业编制

五个科研院所在这几年中,都先后在承担一些国家研究项目中建立了一批重点实验室和中心。分别有:*农业机械研究院的“*农机生产力促进中心、企业技术中心”,*海洋研究所的“海洋生物重点实验室”,*水力机械研究所的“*农业灌溉新技术重点实验室”,*生物研究所的“生物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和“*生物质产业工程技术中心”,*粮油科学研究所的“*木薯综合利用开发重点实验室”等,建议在科研院所事业编制未能恢复之前,能给予这些重点实验室事业编制,财政拨给相应的人员经费和科研经费,以利于研发工作的开展。

(三)改制院所的税收优惠

政府在税收方面继续给予优惠,将所得税免征期再延长几年,给转制院所再扶一扶。

(四)增加转制科技型企业创新资金的投入

希望政府继续关注转制科研院所成果转化产业化工作,加大支持力度,特别是资金、政策上给予支持。

科研院范文篇7

关键词:高校;科研管理;优化

随着中国高校教育事业、教育体制的不断发展与改革,高等学校的教育方向也在改变,已经从培养学生的教学型方向,慢慢向教学和科研并重的方向转变,以实现高等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的三大职能。科研管理工作已经成为高等学校工作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管理工作对高校科研成果的产生也起到了推动作用,健康、有效的科研管理,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的科研氛围,为科研人员提供有力的后勤保障工作。高校科研工作重要性日益提高,因此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也要不断地提高和改进。现有的科研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有的机制发展,因此进一步提高科研管理的效率和水平,制定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高校二级科研管理体系需要加快推进,也就是校院二级科研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职责;管理理念转变,服务意识强化;科研管理共享平台的建立,信息化管理的实现;优化科研管理过程,提高管理效率;建设优质管理队伍,提升管理水平。

1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现状

教育部、财政部和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印发的《关于高等学校加快“双一流”建设的指导意见》中,提出了“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升科学研究水平”,激发高校教师队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高校教师的自主创新性,对高校教师的科研创新能力提出新的评价机制。近年来,科研能力的强弱已经与教学能力成为共同衡量高校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科研能力在高校竞争力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科研能力的强弱,也决定了高校未来的发展方向。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直接关联到高校科研成果的产出、成果的转化,因此提高高校的科研管理工作迫在眉睫,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已经凸显。目前高校科研管理工作在逐步向二级学院转移,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有待进一步的提升,二级学院科研管理工作普遍存在以下问题。

1.1管理理念、服务意识缺乏

高校科研在研究成果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高校科研管理的水平、管理理念、服务意识,对科研人员工作的提升及科研创新,有着积极的引导、协调的作用。作为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直接实施者与参与者,高校二级学院应该建立管理科学、管理规范的科研管理队伍,应根据自身发展的实际,加强制度建设,适时推进科研管理体系创新,激励科研人员创新。科研管理秘书是科研管理工作的基础人员,负责组织、协调和传达各项科研任务,协助分管领导处理常规的科研事务,沟通协调,并及时联系各方将科研任务和科研信息传达给所有科研工作人员,服务好科研工作者。因此科研管理者的专业素养、道德水平等也是关系到科研管理工作的主要因素。科研管理者和科研人员之间通常缺乏足够的参与、沟通和回应。科研管理者一人要承担多项工作,管理人员明显缺乏,工作专注度不够。学校应该给二级学院按照教师的比例配备合理的科研管理人员。目前我们主要存在的问题就是管理人员缺乏,一人要对接多人,难免会出现工作漏洞,沟通不畅,对接不及时。科研人员对管理人员的“按规章办事”理解为束缚和不近人情,管理人员因缺乏正确的角色定位而对服务对象表现出强硬、冷漠或敷衍了事的态度。在这种被动和消极的氛围中,严重影响管理工作成效的提升。

1.2信息化程度低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如何将最新的数据信息整合、分析、提炼,能够快速、便捷的服务科研管理人员,提高其工作效率,是目前面临的主要困难。信息数据更新不及时,不能做到数据库内的数据大家共享,方便查阅。科研秘书的工作量大,工作复杂琐碎,但也蕴含着诸多科学管理的理念和技巧,信息化程度低严重阻碍工作效率的提升,很多时候是在重复工作,浪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科研信息的重复和更新缓慢、科研数据更新不及时,都会导致信息的准确性不足。如果采集的科研数据信息不准确,在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工作时,不仅事倍功半,还会降低数据的准确性及可信度,导致数据判断错误。其次,科研信息的数据库与其他部门工作难以共享,导致科研材料和信息重复填写、提交,降低了数据库的使用效率及共享的程度。信息的使用效率低,也会阻碍科研管理工作的创新。科研信息应该做到共享,既方便了管理者也方便了各位科研人员。

1.3管理水平缺乏专业性

“重科研、轻管理”是目前高校普遍存在的现象,高校把主要精力放在科研人员身上,各类政策也是向科研人员倾斜,忽略管理人员。大家对科研管理人员还停留在上传下达的层面,科研管理人员与科研人员之间相互脱节。很多高校的科研管理人员同时还兼任其他行政管理岗位,在实际工作中,既要负责科研管理工作,又要对接其他部门处理繁杂的事务,因此很难把全部精力都放在科研管理上,必须要在科研管理与其他岗位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大部分高校依然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现象,极少重视科研管理人员业务的提升。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多为非管理专业人员,并且多数人在上岗前未能得到系统而专业的培训,因此既缺乏专业的管理理念,也缺乏专业而先进的工作经验和管理方法,造成了科研管理专业度的缺乏。同时,二级学院科研管理人员与同行交流、获得培训的机会及其缺乏,工作能力提升空间不足,导致工作专业性不足。此外,科研管理工作对工作人员业务能力的要求极具多样化,它既包括语言表达能力,也包括文字写作能力,更包括一定的财务统计能力。因此,高校行政工作岗位变动的直接后果就是工作交接后新的管理人员缺乏科研管理工作经验,无法立即适应科研管理工作,由此给科研管理工作带来阻力。

2高校二级学院科研管理的优化

高校二级学院(系)的科研管理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学校和各科研人员的连接纽带,理解和深化学校的管理思路,并根据学科的特点进行全方位的长短期的规划,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2.1完善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制度、管理模式

在二级科研管理模式下,确立校院(系)两级组织间的权利与责任的划分,厘清学校与二级学院(系)的权责关系。学院作为高校的二级科研单位,学院应该根据本单位的科研情况相关的办事流程、申报和实施细则,应根据人才结构,细化项目的申报制度。建立规范的科研管理制度,将有利于科研管理流程的优化与协调,各个环节的有效连接,避免管理工作中的混乱,为高校科研工作的正常开展做好保障,营造良好的科研学术氛围。

2.2提高二级学院的科研管理信息化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市场经济的发展,信息化和大数据的应用成为了时代的主题,加快信息化的管理有助于推动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和高效;科研管理人员应该精准有效的分析科研管理数据,充分掌握高质量的信息技术,掌握最新的信息内容,以便对科研工作进行有效的调控和分配,,及时通知科研人员,做到对接顺畅,使得科研管理工作高效运转。高校应该进行统一和标准化的数据信息平台搭建,激励科研人员完善科研信息,及时更新相关数据,加速数据的管理和信息的共享。

2.3树立人本观念,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的工作激情

学校应努力协助二级学院(系)建设一支有素质有热情的的科研管理队伍,充分调动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给予管理人员提供更好的工作前景与规划,让工作人员有激情,有干劲,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工作中。目前从事科研管理工作者大部分为租赁人员,流动性较大,不有利于科研的管理队伍稳固。只有重视科研管理,才能有效提高高校科研管理,完善科研管理体系。科研管理人员要具有管理、服务的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自身的服务意识,为科研人员营造一个良好的竞争氛围。选拔善于创新的人才,充分调动科研人员参与科研及成果转化的创造性和积极性。

2.4加强科研管理队伍建设,提升科研管理人员素养

对于优秀的科研管理人员,学校、学院应给予奖励,充分调动科研管理人员工作的积极性。良好的管理水平和专业素养是决定科研创新管理的重要因素,学校应加强科研管理队伍的业务培训,为科研管理人员提供更多的学习、交流机会,提高管理专业知识。加强科研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先进的管理理念要和高素质的管理人才相适应相匹配。将优秀的高学历、高素质人才补充到科研管理队伍中去,重视科研管理人员的再教育,制定出多种形式的培训教育;可以采取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建立多样化的激励制度,做到奖惩分明,责权利明确;关心科研管理人员的生活条件,减少与科研人员收入的差距,科研管理人员进取心和积极性的调动,科研管理队伍的稳定,都有助于推动科研管理工作的发展。

2.5加强科研成果的转化

科研院范文篇8

关键词:清产核资;产权界定;资产评估;资产剥离

科研院所作为事业单位在国家的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1999年以来,广西27个技术开发类科研院所在改革拨款制度、人事和分配制度以及扩大院所自主权等方面进行了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没有真正触及传统体制的内核,大多数院所仍然游离于企业之外,科技成果产业化的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发展。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院所的管理弊端开始显现出来,发展遇到“瓶颈”,主要表现在经营机制不灵活,管理粗放,资产结构不会理,历史包袱沉重等,导致经营困难,经济效益低下,缺乏市场竞争能力。因此,建立有利于科技进步的经济体制和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科技体制,科研院所产权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由于科研院所有自己的历史发展原因,因此改革也和国有企业改革有所不同,但利用好国有资产和资源进行重组和结构调整,建立符合“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的目标是一样的。科研院所必然经历清产核资、资产评估、资产剥离和不良资产的核销、产权界定和验资重组等环节工作。由于目前的国有资产管理体系还不够健全,因此在改制过程中,根据政府制订的政策和措施,财务部门要认识到科研院所改制的紧迫性、严肃性和艰巨性,依法操作,认真对待、积极采取措施处理好相关的有关财务问题,确保国家、企业、职工三者的利益,防止资产流失。

1信息提供

会计是企业决策者的参谋,会计的目标是提供对决策有用的会计信息。从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看,会计信息应当是真实的、可靠的、符合投资者的利益、有利于预测未来现金流量的。通常,一个企业会计是通过其财务报告提供企业资源的使用状况、资源的要求和资源变动等方面的会计信息的。

科研院所改制既要对国有资产出资人负责又要对企业本身及未来的投资者负责,还要对广大职工切身利益负责,因此在科研院所改制过程中的会计信息显得非常重要和非常敏感,财务部门必须提供有效的会计信息。主要包括:(1)对政府和企业单位有利作出改制所采取方式方法和时间决策而需要评价改制企业单位的财务状况、获利能力等信息资料;(2)能满足企业投资决策和未来投资者的投资决策的需要,而对企业的生产经营计划和财务预测等信息;(3)有利于对国家反映企业资产改造情况、资产重组情况和国有资产保值情况的信息资料等。(4)有利于财务重整等的财务会计管理有关沿革文件、档案信息资料。

2清产核资

科研院所由于历史原因普遍存在着“家底不清”的情况,因此,清产核资是科研院所改制前期不可缺少的且非常重要的基础工作,做好了彻底的清产核资大量准备工作,整个改制工作就能顺利完成。清产核资工作主要包括有:(1)认真对企业单位会计账面种类资产及债权债务进行非常细致地清查核实,对清查出来的资产损失,包括坏账损失、存货损失、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损失、担保损失、投资的股权损失或债权债务损失以及经营证券、期货、外汇交易损失等,要按国家有关企业资产损失管理的规定,报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后进行核销,由企业净资产承担,计入资本公积、盈余公积、本年利润等权益科目。充分利用好国家给予的优惠政策,经国有资产管理等部门审查批准后将那些潜亏、吊账、坏账损失和不良资产等划出留在原企业,冲减核销。将优良资产、有效资产等划入新企业,使新企业甩掉包袱,轻装上阵。(2)对原科研院所单位账外资产也要认真进行清查,防止个人利用在改制之机侵吞、挪用企业资源,造成企业国有资产流失。其中包括财产物资和应收账款、对外投资等债权债务。清查出来的账外资产要报经有关部门同意后及时纳入企业改制资产范围,计入营业外收入、资本公积、本年利润等科目。

3产权界定

在改制过程中,科研院所必须按照《公司法》的要求,在完成内部资产清查后,经主管部门审核,进行资产产权界定。资产产权界定涉及到国家、企业、其他投入和职工的合法的权益,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工作。搞好国有资产产权的界定,对于防止国有资产流失,维护国家和其他产权主体利益,充分调动资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促进改制后的企业建立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对国有资产产权界定工作应当坚持“谁投资、谁拥有产权”的原则,由各级国有资产监管机构与有关部门依照法定程序和标准进行,财务部门应积极配合做好产权界定工作,根据界定结果,明确各投资主体的权利、责任和利益。

4资产评估

国有资产评估是改制的科研院所单位必经的重要环节。国有资产评估工作涉及到国家和各方面的经济利益,是一项政策性很强、很敏感的工作,因此我们应当坚持真实性、科学性和可行性等基本原则,在监督部门的领导下,委托由资产评估中介,对企业占有的国有资产依照法定评估程序和评估方法进行评估。财务部门积极配合,及时提供全面、准确、真实的资产资料,在政府和国有资产监管部门核准后,财务部门应当尽快进行相关的账务处理,及时调整相关的资产账面价值,差额部分扣除应交所得税后计入资本公积科目。

如自评估基准日到院所改造为公司制企业设立登记日的有效期内,原评估资产数量有增加的,增加部分实际价值确认增加账面价值;因实现利润而增加的净资产,应上缴国有资本持有单位,或经国有持有单位同意,作为改制后公司企业国家独享资本公积管理,或作为国家股存在,或折价给其他投资者进入改制后公司股份;如果企业原评估资产数量减少,减少部分不再调整账面价值;因经营亏损而减少的净资产,由国有资产持有单位补足,或由改制后公司企业用以后年度的国有股份应分股利补足。

5资产剥离

科研院所企业改制,不得将国有资本低价折股或低价转让给经营者及其他职工个人,造成国有资产流失。资产处置方式有不同方式,可分为:(1)企业实行整体改建,将改制企业全部资产转入公司制企业,其原国有资本应按评估结果全部折算为国有股份,进入改制后公司企业;(2)企业实行分立式改制的,应按转入改建后公司制企业的资产、负债等经评估结果全部折算为国有股份,由原企业国有资本持有者持有,亦可由存续企业持有;(3)企业实行合并式改制,经评估后的净资产折合的国有股份,合并前各方如属同一投资主体,应由原共同的国有资本持有单位一并持有;如分属不同的投资主体,应由合并前各方原国有资本持有单位分别持有国有资本。

国有资本持有单位对没有纳入改制企业范围的剥离资产,如果是具备经营条件的,可由存续企业或另组企业法人,独立核算,依法经营承包。如果不具备经营条件的可分别处置:(1)留在原企业参加政策性破产,拍卖所得依法为解除劳动合同职工支付经济补偿金和缴付社会保险费等;(2)整体出售,即以评估结果为作价基础,向其他单位和个人,所得出售收益应作本期损益处理;(3)无偿移交,即与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协商后,无偿移交给当地政府管理,相应核减改制企业的国有资本。

6验资重组

科研院范文篇9

今年上班开始,我院就按照帮扶活动要求,特别是结合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及州委督导组的要求,及时召开会议研究部署2014年“走基层”活动。近期院主要领导又带领班子全体人员和相关科技人员,深入对口帮扶村现场调研、了解群众疾苦、问需问计于民。

一、已开展工作

(一)“挂包帮”村已开展的工作

2012年来,我院帮扶活动开展了以下工作:

1、根据工作要求,在现场调研基础上,建立了包含民生诉求、困难群众、结对帮扶等内容的工作台账。

2、通过实地调研和从当地村民的愿望出发,为乡村引进优良青脆李、脆红李苗木共2100余株,引进优良青脆李、脆红李嫁接枝条共2000余枝;购送苗木修枝、嫁接专用工具60余套;带领村两委会班子共6人次到、两地生态土鸡养殖场现场学习土鸡饲养技术,掌握林下养殖技术,两年累计购送优良土鸡3200余只、饲料3.5吨送达该村养殖,覆盖全村117户;考虑到该村属高半山寨,结合乡打造羌人谷旅游业的契机,开展了山羊选育工作,对基础群进行选优去劣,劣的进行育肥淘汰,同时交换种公羊进行更新换代,鼓励大力发展生态养羊。

3、围绕帮扶工作,大力开展科技培训

(1)开展青脆李、脆红李种植、培植和病虫害防治技能实地培训3期,共培训人员100余人次。培训种养殖能手30人、明白人70余人。编制和发放科技资料200余份。

(2)开展生态土鸡养殖技术培训3期,培训人员120余人次,培养技能手120人次。编制和发放宣传资料160余份。

(3)开展高半山山羊优化养殖技术实地培训2期,培训人员60余人次,培养养殖技能手50人、明白人60人。编制和发放宣传资料120余份。

(4)在乡的联合、垮坡、阿尔等村也开展了相应的实用技术培训,培训人员100余人次。编制和发放宣传资料100余份。

4、开通科技服务热线

为便于村民及时有效解决劳动生产中的技术疑难,院与村开通了科技服务热线,将科技人员的姓名、专长、联系电话制成明白卡,张贴于村民的门上,便于村民技术咨询,全年已累计受理咨询80余次。

5、做好群众思想工作

在村民中积极宣传党的好政策,进村开展“中国梦”主题宣讲等活动,倡导他们爱国爱党爱自己,鼓励他们发扬自力更生、勤劳致富的优良作风。

6、开展慰问活动

每年春节前,开展走访特困户、贫困老党员等慰问活动,两年共对十户贫困户发放慰问金三千多元。

7、2014年3月初,院班子深入帮扶村就今年帮扶工作进行了对接,达成了许多实质性的共识。同时,在村民中宣传了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重大意义。

二、“双联村”已开展的工作

1、成立组织机构。根据中共委办公室«关于印发‹州直部门(单位)参与联系指导县和基层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我院2014年“双联”工作联系点为绵?镇村,我院领导高度重视,迅速成立了“双联”工作领导小组负责与州政协、绵?镇、村及其它两个联系单位的联络及上传下达工作,并为该村编制了科学的发展规划。

2、实地调研。自去年12月份以来,我院领导班子先后两次到村实地调研,共收集到反映饮水难、行路难、产业扶持等三方面的意见和问题共计10余条。调研材料1份。

3、积极汇报、多方争取。我院将收集到的问题意见认真梳理提交班子研究,竭力解决,不能解决的积极向上级联系部门及领导反映。

(1)2014年3月初,我院已协助绵?镇村向民委申报《绵?镇村入户路及污水处理》项目20万元,目前项目正在办理中。

(2)积极与村对接,及时梳理出2014-2016年“双联”工作重点项目7项报州政协达扎·尕让托布旦拉西降措副主席。

(3)加强认识,统一思想。会同州威师校和州林业筑路处扎实做好“双联”各项工作。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开展“走基层”活动面不够宽,内容不够丰富。

2、可发挥资源少。由于单位性质所定,大多仅限于送科技、送书籍,送资金、送项目很难。

3、解决实质性问题难度大。从目前收集到的意见和建议来看,老百姓大多提出帮助解决饮水、道路修建等关系民生实际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不仅仅需要大量的资金做支撑,还需要多个部门的协调,否则,这些问题最终就只能停止在项目申报书阶段。

四、2014年工作安排

(一)加强关心关爱职工

院领导成员应经常深入职能部门,了解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共同寻求解决办法;关心职工,了解职工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尽量帮助和解决。

(二)“挂包帮”村主要工作

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要求,通过对两年帮扶工作经验的总结,今年的主要工作是:

1、建立院与村更紧密帮扶、两个党支部结对帮扶、两个支部党员与党员结对帮扶、机关干部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和科技帮扶的长效机制。目前,已建立帮扶台账。

2、院班子及本单位党员干部和科技人员每季度至少去一次帮扶村走访调研、收集社情民意,了解群众疾苦、问需问计于民。

3、每年至少安排不低于两次送科技、送技术进村活动,以缓解村民对科技入户、入地和“最后一公里”的需求。

4、对帮扶村提出的需求,在我院能力范围的全力予以支持,超出我院能力范围的积极予以汇报争取。

5、每年春节前,院及结对帮扶人员将开展慰问活动。

6、每年底院党委将对“走基层”活动进行总结,对好的经验进行推广,对工作中表现好的先进个人予以表彰。

(三)开展“双联”工作

1、继续做好我院“双联”村——绵?镇村饮水工程改造项目的落实和后期项目开展工作。

2、建立完善村建立民生诉求、困难群众、稳定工作“三本台账”,细化到一户一页、一社一册,做到村情社情、户情民情、期盼愿望、问题困难“四个知晓”。

3、在州政协副主席的统一领导下,认真做好各项帮扶工作,并及时上报。

4、每年至少安排不低于两次送科技、送技术进村活动,以缓解村民对科技入户、入地和“最后一公里”的需求。

(四)大力开展全州范围内科技“走基层”活动

1、进行科技咨询、送科技服务。

科研院范文篇10

本文从分析科研院所知识型员工激励的现实困境、产生原因起笔,然后结合知识型员工的概念、特点,以及玛汉•坦姆仆的四个激励因素,运用理论工具,综合分析有效激励知识型员工的对策。灵活运用人本管理、学习型组织、科研院所文化等前沿科研院所管理理念及全面薪酬战略,来激励知识型员工这一新型工作群体。

二、基于知识型员工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F.Drucker)对知识工作的定义是:利用知识与技术提高生产率,使知识具有生产性、生产力特点,从而对管理理论产生重要影响的知识管理活动参加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尤其是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工作又有了新的内涵,即以知识和技术的应用与创新为主要特色的经营管理活动参与过程。知识型员工(知识工作者,KnowledgeWorker)是知识经济时代下形成的新型工作群体。知识型员工具有以下特点:他们拥有很高的专业技能和持续的学习能力,具有很强的创新能力和战略思维能力,其工作过程难以直接监控,工作成果难以具体衡量,在知识型员工团队中领导与被领导的界限模糊,并且知识型员工更看重精神方面和成就方面激励。

知识经济时代科研院所的生产经营管理发展为知识型的管理,简称为知识管理,它包括对人的管理和对信息的管理,它是体现“以人为本”的管理。知识管理有利于科研院所信息处理能力与员工的创新能力相结合,进而增强科研院所的研究能力及应变能力。

所谓激励,就是组织通过设计适当的外部奖酬形式和工作环境,以一定的行为规范和惩罚性措施,借助信息沟通,来激发、引导、保持和归化组织成员的行为,以有效的实现组织及其成员个人目标的系统活动。激励机制包括物质激励,参与激励,工作及发展激励。

西方知识管理学家玛汉•坦姆仆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了激励知识型员工最重要的四个因素:个体成长(约占总量的33.74%)、工作自主(约占30.51%)、业务成就(约占26.69%)、金钱财富(约占7.07%)。由此看,尽管金钱财富对知识型员工的重要性不容忽视,但是如果能尽量满足他们的个体成长、工作自主和业务成就的需要,则对他们的激励更加有效。

美国心理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erick.Herzberg)根据人在工作中是否感到满意的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分门归类提出了“双因素论”。有关组织的政策和鼓励、监督、工作条件、人际关系、薪金、地位、职业安定以及个人所需等因素,赫茨伯格称之为“保健因素”;另一方面是人们对诸如成就、赏识、艰巨的工作、晋升和工作中的成长、责任感等因素,是一种“激励因素”。对知识型员工来说,保健因素是其基本需要,但是工作、成就、成长等方面的需要更重要,亦即只有靠激励因素来调动知识型员工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其工作的效率。

三、科研院所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现状

现今社会的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社会对科学技术和信息的渴求,一方面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宏观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国与国之间界限变得模糊,空间距离已不是很重要,这为知识型员工的流动提供了可能。科研院所中出现了知识型员工流动过频及跳槽现象,造成科研院所对知识型员工的管理难以控制。另外,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工作过程难于监控,工作成果难以衡量,个人绩效难以评定,考核标准难以设定等。这些问题都是由以下原因引起的:

1.理念与员工管理体系滞后。知识经济时代,科研院所的核心是人才,这就要求人力资源管理必须主动抛弃传统的管理方式,运用组织的共同价值观和经营理念,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和不干预的气氛,给员工更多的授权,让他们成为工作的主人,不断学习,不断提高。但是在许多科研院所的实际管理中,知识型员工的管理并未得到充分的关注和高度重视,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尚未被科研院所管理层所广泛接受。

2.管理者对知识型员工的地位认定:1)重视组织价值,忽视个体需要。许多科研院所把知识型员工及其他人力资源看作组织运作过程中的投入要素,看重这种投入要素对组织目标的贡献价值,而忽略了知识型员工这种特殊生产要素自身目标价值的实现;2)重使用轻开发。科研院所环境的不断变化以及长远目标的制定,都要求科研院所对现有人才进行知识更新,发掘现有人才的潜能以保持科研院所发展后劲。因此,人才开发的重要性是显而易见的。但是,目前很多科研院所在人才开发上不同程度存在“短视症”,没有相应的人才教育、培训机制。

3.薪酬制度及激励机制的缺陷:1)薪酬制度欠合理。许多科研院所对知识型员工的报酬一般采用基薪加奖金或基薪加提成的办法,明显不能满足知识型员工的多样化需求,也无法满足科研院所长远发展对留住人才的需求;2)激励机制欠完善。由于知识型员工自身的工作特点和个性特点,给传统的工作环境,人际关系,合作环境等带来冲击,但是创新的激励体制尚不健全,知识型员工无法得以科学而有效地激发。

四、科研院所知识型员工的激励策略

首先,留住知识型员工

知识型员工具有很强的流动意愿,要留住知识型员工就得提高员工的忠诚度,建立科研院所与知识型员工之间良好的诚信关系。其中包括:

1.健全教育培训机制。管理大师彼得•德鲁克曾说,员工的培训与教育是使员工不断成长的动力与源泉。在知识经济时代,这种培训与教育也是科研院所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重要条件。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实现目标的能力,为承担更大的责任、更富挑战性的工作及提升到更重要的岗位创造条件。

2.建设良好的组织环境。知识型员工要成长、自主和发展,需要有一个健康、和谐的工作环境和自主创新、有团队精神的文化氛围;充满个性魅力的知识员工是科研院所最宝贵的资本,是科研院所创新发展的源泉。要吸引个性化的知识员工,除了尊重他们的个性,更重要的是增强科研院所自身的魅力。科研院所和知识型员工共同建设学习型的组织和个人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

其次,稳定知识型员工

1.建立系统的绩效考核体系,包括:1)合理规划员工的工作。知识型员工独立性强,拥有较为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技能,能进行有效的自我管理,科研院所管理者要结合员工的职位和该职位与科研院所战略的联系,合理规划员工的工作,对员工的工作范围有一个合理的界定和描述;2)加强与知识型员工的沟通。科研院所管理者应与知识型员工就以下几点保持更为密切和有效的沟通:科研院所的战略目标,员工的职位说明书,具体的绩效目标,绩效管理过程和绩效评估的结果运用;3)强化绩效反馈。科研院所管理者表现对知识型员工的尊重最重要的方式就是对其员工进行绩效反馈,即把自己对员工绩效表现的看法及时具体地告诉员工,让员工感受到科研院所管理者对自己的关注;4)评估员工的贡献。在绩效周期结束时,科研院所管理者要评估员工的贡献,对员工进行有效的绩效评估。

2.完善管理机制。1)科研院所要遵循“以人为本,尊重人性”的管理理念,给知识型员工以充分实现个人价值的发展空间;2)充分授权,提高知识型员工的参与感和责任感;3)对知识型员工实行分散化的管理方式和有人情味的管理措施;4)推行弹性工作制,科研院所应经常对员工工作给予肯定并及时反馈,使知识型员工及时修正自己的行为,增强其工作自信心。

3.薪酬激励。为满足科研院所知识型员工的薪酬需求,目前科研院所普遍推行“全面薪酬战略”的支付方式。全面薪酬战略是指科研院所将支付给员工的薪酬分为“外在”的和“内在”的两大类,两者的组合即为“全面薪酬”。外在薪酬与内在薪酬相互联系,互为补充,构成完整的薪酬体系。实践证明,由于知识型员工对科研院所的期望和需求是全面的(包括物质需求和高度的精神需求),因而实施“全面薪酬战略”是实现对科研院所知识型员工全面激励的有效模式。

五、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