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事业单位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4 02:54:41

科研事业单位

科研事业单位范文篇1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激励办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科研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尤其需要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如何建设一套能够让科技人员充分施展才华、团结合作、不断创新的人文环境是转制科研事业单位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组织管理、薪酬激励、人力资源开发、组织文化几个方面提出笔者对人才激励方法的一点看法。

1、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

科研事业单位转制首先要处理好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把技术从科学中分离出来,使之与经济紧密结合,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技术工程体系,创造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组织环境。

产学研合作一直被认为是提高科研效率,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途径。科研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后,在企业还不足以承担创新主体的过渡期,推进技术创新更需要加强种创新所需要的创新要素的组合。这种机制应该建立在以产权为纽带的全面开放的基础上,包括资源的共享、人才的共享、研发基础设施的共建,并逐渐消除产学研在技术创新合作过中的各种壁垒。在运作机制上可从原来的科研成果购买制、项目开发委托制向课题制、招标制以及技术要素参与收益薪酬、技术股权、技术期权等方式转变。这些转变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已经进行了试行,在加强产学研合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需要进一步突破的是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进一步加强合作,以股份制等形式加快公共创新基础条件的建设,如孵化器、重点实验室以及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开发中心等。

2、其次转制后要迅速建立灵活的薪酬激励体系

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是严重束缚组织活力的问题,在科研事业单位的人员分工不是非常细致科学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非常严重。转制后,科技型企业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打破的原来的年功、等级薪酬体系,在薪酬体系的设计上,考虑更多由于促进科技进步,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因素,譬如内在的激励因素:工作挑战性、技能挂钩工资和外在的激励因素:业绩挂钩工资、工作条件等。

重构科技人员的薪酬激励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研究制定明确、具体和规范的科技人员在其职务发明中享有的合法经济权益的政策和法规,以此作为技术成果实现商业价值后科技人员获取实际经济利益的政策和法律依据。在兼顾各方权益的情况下,应注意体现向技术创新者个人倾斜。

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淡化学历、文凭、职称、称号、资历与个人待遇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取消普遍性的政策规定,放开对企事业单位内部薪酬的审批管理,提倡以实际工作能力、实际工作业绩和竞聘的岗位确定待遇。

要在企业积极推行人力资本制度。激励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科技人员个人利益的多少应主要依靠其科技成果商业价值的大小,即主要是靠企业支付,而不是靠政府奖励和给予。只有做到了这一点,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才会充分调动起来,科技主攻方向才会更准确,低水平重复研究才会避免和减少,真正优秀的人才才会向科技生产第一线聚集。在产权激励方面,可从净资产增值部分提取一定额度,以股份的形式奖励给有较大贡献的在职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鼓励本单位职工出资购买部分或全部国有资产。鼓励技术、管理要素参与薪酬,建立科技成果股权投资和收益制,积极推行股份期权制,以吸引人才和稳定队伍,调动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此外,积极探索课题费用承包制、年薪制等多种形式,实行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改造,依靠体制创新,形成坚强的人才保证体系。

下面详细探讨了转制后科研单位的薪酬激励办法。

2.1.科研事业单位转为科技型企业的薪酬激励办法

科研单位转为科技型企业,这是目前市场经济环境对科研单位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个要求,运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激励理论,在用人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后,提出了适合研究所特点的分配方案,并逐步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1.2.对最高管理者的分配激励—实行岗位补贴

在激励机制上保证最高管理者的责权利的统一,使他们在承担巨大的风险、责任之后,能够得相应的报酬,以保证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应该对所级党政领导实行岗位补贴。

2.1.3.对中层管理者的分配激励—实行岗位年薪制

目前,我国科研单位实行的是所长负责制,单位中层管理者均由所长实行聘任制,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做到了中层管理者“能上能下”,在科研单位中,中层管理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工作目标是明确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层管理者实行年薪制比较合适的。

2.1.4.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分配激励—实行岗位报酬制

专业技术人员是科研单位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科研单位生存和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专业技术技术人员内部的分配必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切实把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责任、贡献、绩效等与其收入挂起钩来,并兼顾公平,实行岗位报酬的分配模式能较好地发挥分配的激励作用,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骨干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1.5.对技术工人的分配激励—实行按劳取酬制

科研单位的绝大多数工人技术比较全面,一专多能,不仅一个人能承担多工种的加工任务,有些工人还能根据科研任务的要求,进行技术革新,采用劳动定额与辅助奖励的方法能较好地激励工人多干活,且乐于钻研技术。

2.2.科研单位转制为股份制企业的激励办法

科研单位转制为股份制企业,这是科研单位的最终出路,在股份制的新型运作机制下,有必要运用科研单位转制后的激励机制模型,寻求适应此类科研单位的激励办法。股份制型的科研单位,其激励办法主要是运用经济作杠竿,实现对员工和管理者的激励。

2.2.1.员工的激励办法—员工持股激励

员工持股计划,属于企业整体奖励计划中的一部分,是企业员工有权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并有权利参与到企业内部的管理,即“企业财富是员工创造的,企业利润首先要回报员工”。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性,科学的分配机制是一项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竞争和抢夺人才的一项重要手段。

2.2.2.高级管理者的激励办法—股票期权激励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优秀企业家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以致于出现了国有企业优秀企业家政治地位不高、经济待遇偏低的现状。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设计出激励和约束完善的机制来让企业家们得到科学而有效的激励呢?答案应该是股票权办法。

股票期权是指企业给予员工的一种权利,该员工凭此权利在一定时间内以一个固定的价格购买企业一定数量的股票,股票期权主要用于激励高层管理人员和特殊员工,对公司具有特别贡献或掌握核心竞争能力的员工,它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在:

有利于单位可持续地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使激励成本在极力强度相同的情况下降低到最小;有利于吸引外部的投资;有利于克服经营人员的短期行为;有利于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降低成本。股票期权对企业家和特殊员工的激励力量相当强有力,它是一个符合企业家和特殊员工的合理预期的制度,值得转制后的科研事业单位去探索、实践。3、建立持续性的人力资源开发平台

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地集中在人才与技术的层面时,有效利用知识型员工的智力资本、知识资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是在招聘环节做到宽口引进、多层次吸引,摒弃唯文凭论、唯技术论,着力于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整合水平,保证人才梯队的合理布局。同时要加快科技研发人员的身份转换,完善企业内部的岗级规划。

其次要提供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培训,是科技开发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水平、更新观念的重要途径。目前,科研事业单位在培训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偏向于短期行为,缺乏目的性。转制后的科研事业单位应该设立专项员工教育基金,立足企业发展,将培训的目标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并围绕企业发展不断创新及拓展培训内容,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探索创新的培训形式;并将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紧密结合,拓展培训的深度和内涵;进一步与激励挂钩,搭建起学习型团队的构架。科技型企业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适合自身的有挑战性的工作。这种心理上的成就欲、满足感也正是事业上的激励。企业应尽可能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环境与机会。企业可以采用工作轮换方式,内部公开招募制度,让专业人员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培养跨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另外,引入职务设计技术,为重要的人才设计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以“扬其长、避其短”,这也是提高专业人员的工作满意程度,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方法。在这方面,国内的科研事业单位已经走出了一些新路。

4.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要塑造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保证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建设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科研事业单位需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持之以恒地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并引进和推动先进的文化,从优秀走向卓越。

作为科技型企业,最应该突出的企业文化就是鼓励创新,创新文化是科研事业单位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摒弃传统落后文化,是研究所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认识与实践其科技价值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与整体价值观念相对应的科研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

建立创新企业文化要结合科研单位的特点,进一步消化、融合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企业文化理念,探索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有科技企业特色的文化价值理念。创新机制的建立、用工制度的改革、薪酬激励体系的改革等,都离不开价值理念这个基础。

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还要树立以下一些理念:团队融合理念。团队精神是科研事业单位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当今科研事业单位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个性的任何创造与发明无论如何也离不开整体,任何一个人、一个课题组、一个领域甚至一个研究院的单打独斗都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科技事业的发展急需力量的整合。团队融合理念是指价值观上的融合,是要在充分尊重个体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靠的是企业文化的力量,而不一定是行政的力量。资源共享理念。资源共享是最大化发挥科技开发潜力的平台,是构成科研事业单位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结束语:本文研究了探索了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的激励方法,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企业的激励办法不是单纯和唯一的,而是几种办法的相互融合。同时,不同企业的特点和所处的行业不同,也没有一个适合于任何企业的激励办法,企业采用何种激励办法,应该根据企业的组织目标、所处的环境、员工的构成等等,来综合考虑,来促进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建敏等译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案例精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杨剑白云著激励导向的薪酬设计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4]彭剑锋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李严锋、麦凯编著薪酬管理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王璞主编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实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作者,2003

[7]刘正周编著管理激励北京: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科研事业单位范文篇2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激励办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科研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尤其需要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如何建设一套能够让科技人员充分施展才华、团结合作、不断创新的人文环境是转制科研事业单位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组织管理、薪酬激励、人力资源开发、组织文化几个方面提出笔者对人才激励方法的一点看法。

1、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

科研事业单位转制首先要处理好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把技术从科学中分离出来,使之与经济紧密结合,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技术工程体系,创造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组织环境。

产学研合作一直被认为是提高科研效率,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途径。科研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后,在企业还不足以承担创新主体的过渡期,推进技术创新更需要加强种创新所需要的创新要素的组合。这种机制应该建立在以产权为纽带的全面开放的基础上,包括资源的共享、人才的共享、研发基础设施的共建,并逐渐消除产学研在技术创新合作过中的各种壁垒。在运作机制上可从原来的科研成果购买制、项目开发委托制向课题制、招标制以及技术要素参与收益薪酬、技术股权、技术期权等方式转变。这些转变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已经进行了试行,在加强产学研合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需要进一步突破的是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进一步加强合作,以股份制等形式加快公共创新基础条件的建设,如孵化器、重点实验室以及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开发中心等。

2、其次转制后要迅速建立灵活的薪酬激励体系

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是严重束缚组织活力的问题,在科研事业单位的人员分工不是非常细致科学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非常严重。转制后,科技型企业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打破的原来的年功、等级薪酬体系,在薪酬体系的设计上,考虑更多由于促进科技进步,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因素,譬如内在的激励因素:工作挑战性、技能挂钩工资和外在的激励因素:业绩挂钩工资、工作条件等。

重构科技人员的薪酬激励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研究制定明确、具体和规范的科技人员在其职务发明中享有的合法经济权益的政策和法规,以此作为技术成果实现商业价值后科技人员获取实际经济利益的政策和法律依据。在兼顾各方权益的情况下,应注意体现向技术创新者个人倾斜。

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淡化学历、文凭、职称、称号、资历与个人待遇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取消普遍性的政策规定,放开对企事业单位内部薪酬的审批管理,提倡以实际工作能力、实际工作业绩和竞聘的岗位确定待遇。

要在企业积极推行人力资本制度。激励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科技人员个人利益的多少应主要依靠其科技成果商业价值的大小,即主要是靠企业支付,而不是靠政府奖励和给予。只有做到了这一点,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才会充分调动起来,科技主攻方向才会更准确,低水平重复研究才会避免和减少,真正优秀的人才才会向科技生产第一线聚集。在产权激励方面,可从净资产增值部分提取一定额度,以股份的形式奖励给有较大贡献的在职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鼓励本单位职工出资购买部分或全部国有资产。鼓励技术、管理要素参与薪酬,建立科技成果股权投资和收益制,积极推行股份期权制,以吸引人才和稳定队伍,调动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此外,积极探索课题费用承包制、年薪制等多种形式,实行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改造,依靠体制创新,形成坚强的人才保证体系。

下面详细探讨了转制后科研单位的薪酬激励办法。

2.1.科研事业单位转为科技型企业的薪酬激励办法

科研单位转为科技型企业,这是目前市场经济环境对科研单位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个要求,运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激励理论,在用人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后,提出了适合研究所特点的分配方案,并逐步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1.2.对最高管理者的分配激励—实行岗位补贴

在激励机制上保证最高管理者的责权利的统一,使他们在承担巨大的风险、责任之后,能够得相应的报酬,以保证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应该对所级党政领导实行岗位补贴。

2.1.3.对中层管理者的分配激励—实行岗位年薪制

目前,我国科研单位实行的是所长负责制,单位中层管理者均由所长实行聘任制,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做到了中层管理者“能上能下”,在科研单位中,中层管理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工作目标是明确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层管理者实行年薪制比较合适的。

2.1.4.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分配激励—实行岗位报酬制

专业技术人员是科研单位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科研单位生存和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专业技术技术人员内部的分配必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切实把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责任、贡献、绩效等与其收入挂起钩来,并兼顾公平,实行岗位报酬的分配模式能较好地发挥分配的激励作用,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骨干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1.5.对技术工人的分配激励—实行按劳取酬制

科研单位的绝大多数工人技术比较全面,一专多能,不仅一个人能承担多工种的加工任务,有些工人还能根据科研任务的要求,进行技术革新,采用劳动定额与辅助奖励的方法能较好地激励工人多干活,且乐于钻研技术。

2.2.科研单位转制为股份制企业的激励办法

科研单位转制为股份制企业,这是科研单位的最终出路,在股份制的新型运作机制下,有必要运用科研单位转制后的激励机制模型,寻求适应此类科研单位的激励办法。股份制型的科研单位,其激励办法主要是运用经济作杠竿,实现对员工和管理者的激励。

2.2.1.员工的激励办法—员工持股激励

员工持股计划,属于企业整体奖励计划中的一部分,是企业员工有权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并有权利参与到企业内部的管理,即“企业财富是员工创造的,企业利润首先要回报员工”。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性,科学的分配机制是一项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竞争和抢夺人才的一项重要手段。

2.2.2.高级管理者的激励办法—股票期权激励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优秀企业家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以致于出现了国有企业优秀企业家政治地位不高、经济待遇偏低的现状。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设计出激励和约束完善的机制来让企业家们得到科学而有效的激励呢?答案应该是股票权办法。

股票期权是指企业给予员工的一种权利,该员工凭此权利在一定时间内以一个固定的价格购买企业一定数量的股票,股票期权主要用于激励高层管理人员和特殊员工,对公司具有特别贡献或掌握核心竞争能力的员工,它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在:

有利于单位可持续地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使激励成本在极力强度相同的情况下降低到最小;有利于吸引外部的投资;有利于克服经营人员的短期行为;有利于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降低成本。股票期权对企业家和特殊员工的激励力量相当强有力,它是一个符合企业家和特殊员工的合理预期的制度,值得转制后的科研事业单位去探索、实践。3、建立持续性的人力资源开发平台

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地集中在人才与技术的层面时,有效利用知识型员工的智力资本、知识资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是在招聘环节做到宽口引进、多层次吸引,摒弃唯文凭论、唯技术论,着力于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整合水平,保证人才梯队的合理布局。同时要加快科技研发人员的身份转换,完善企业内部的岗级规划。

其次要提供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培训,是科技开发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水平、更新观念的重要途径。目前,科研事业单位在培训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偏向于短期行为,缺乏目的性。转制后的科研事业单位应该设立专项员工教育基金,立足企业发展,将培训的目标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并围绕企业发展不断创新及拓展培训内容,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探索创新的培训形式;并将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紧密结合,拓展培训的深度和内涵;进一步与激励挂钩,搭建起学习型团队的构架。科技型企业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适合自身的有挑战性的工作。这种心理上的成就欲、满足感也正是事业上的激励。企业应尽可能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环境与机会。企业可以采用工作轮换方式,内部公开招募制度,让专业人员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培养跨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另外,引入职务设计技术,为重要的人才设计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以“扬其长、避其短”,这也是提高专业人员的工作满意程度,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方法。在这方面,国内的科研事业单位已经走出了一些新路。

4.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要塑造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保证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建设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科研事业单位需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持之以恒地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并引进和推动先进的文化,从优秀走向卓越。

作为科技型企业,最应该突出的企业文化就是鼓励创新,创新文化是科研事业单位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摒弃传统落后文化,是研究所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认识与实践其科技价值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与整体价值观念相对应的科研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

建立创新企业文化要结合科研单位的特点,进一步消化、融合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企业文化理念,探索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有科技企业特色的文化价值理念。创新机制的建立、用工制度的改革、薪酬激励体系的改革等,都离不开价值理念这个基础。

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还要树立以下一些理念:团队融合理念。团队精神是科研事业单位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当今科研事业单位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个性的任何创造与发明无论如何也离不开整体,任何一个人、一个课题组、一个领域甚至一个研究院的单打独斗都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科技事业的发展急需力量的整合。团队融合理念是指价值观上的融合,是要在充分尊重个体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靠的是企业文化的力量,而不一定是行政的力量。资源共享理念。资源共享是最大化发挥科技开发潜力的平台,是构成科研事业单位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结束语:本文研究了探索了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的激励方法,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企业的激励办法不是单纯和唯一的,而是几种办法的相互融合。同时,不同企业的特点和所处的行业不同,也没有一个适合于任何企业的激励办法,企业采用何种激励办法,应该根据企业的组织目标、所处的环境、员工的构成等等,来综合考虑,来促进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建敏等译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案例精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杨剑白云著激励导向的薪酬设计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4]彭剑锋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李严锋、麦凯编著薪酬管理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王璞主编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实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作者,2003

[7]刘正周编著管理激励北京: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科研事业单位范文篇3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新政府会计制度

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不断推进以及科研事业单位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对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进行深化改革并与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相关细则进行对接成为规范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提升科研水平以及优化科研事业单位资源配置的关键举措。在以往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处理和财务管理工作中存在着财务不规范、预算管理不科学等一系列问题严重影响了其财务规范性和自身管理水平的提升[1]。在这种情况下,新政府会计准则的颁布和落实对科研事业单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预算管理制度的完善以及相关固定资产核算的方式的变革,有利于在在规范和简化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的基础之上提升其财务信息的真实性。

1科研事业单位财务问题

随着我国对科研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国家对事业单位的科技研发以及创新经费投入越来越多,但是以往政府会计准则所采取的收付实现制已经不能够满足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发展的现状,主要存在下面几方面的问题:不能够准确地反映科研事业单位实际的资产状况:区别于企业单位性质,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不仅包括建筑、设备等有形资产,还包括了价值更高的无形资产,传统的政府会计准则在对科研事业单位进行资产核算时往往只对固定资产进行核算,并没有科研成果等无形资产并没有做到精准的核算并入账,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来说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被减少[2]。无法真正地反映科研事业单位的成本:科研事业单位在日常运转过程中除了需要进行日常的管理费用支出以外,还需要对创新研发和科学研究投入大量的资金以及购买相关的非货币资产,这就导致科研事业单位在进行会计核算时不能够及时的将当期的费用计入核算,形成结余,不能够真正的反映科研事业单位的运转成本以及研发成本[3]。会计标准体系不统一:由于传统的政府会计准则并没有针对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制定固定统一的会计核算体系,导致不同的科研事业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财务报告并不相同,不利于对同一类型的科研事业单位进行比较分析,缺乏比较标准。

2新政府会计准则的变动

面对传统政府会计准则中存在的问题以及科研事业单位在运转中存在的问题,新政府会计准则对以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完善,对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产生重要影响:新政府会计准则为进一步规范科研事业的会计核算提供了基础:新政府会计准则改变了以往的以收付实现制为会计核算基础的方法,根据科研事业单位的性质在收付实现制的基础上采用权责发生制,这样可以更好地反映科研事业单位的经费使用以及折旧核算[4]。新政府会计准则有利于进一步反映科研事业单位的资产真实情况以及运转成本:新政府会计准则对科研事业单位的日常经济活动进行核算并且对其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进行核算,有利于进一步反映事业单位的资产和管理成本。新政府会计准则为不同类型的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提供了基础:新政府会计准则为科研事业单位的会计核算以及财务报表的编制进行了规定,对事业单位具体的核算范围以及计量方法进行规定,有利于统一会计报表编制并进行同类型事业单位比较。

3科研事业单位财务水平提升路径

根据新政府会计准则的要求,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应当从以下三个方面对接新政府会计准则:加强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培训:新政府会计准则对以往的会计核算方法以及核算范围进行了修订,应当及时的加强对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人员的培训,使其及时了解新政府会计准则的相关细节变动。加强监督:随着国家对科研事业单位的科研经费以及创新经费投入的增加,需要对经费使用进行严格的监管和控制,防止出现经费浪费和不规范使用的现象出现。完善相关财务管理制度:科研事业单位应当根据新政府会计准则的要求建立一套涵括财务管理制度、执行制度以及审计制度在内的会计制度,确保会计核算以及财务工作有据可依。

4结语

为了进一步研究和探索科研事业单位深化改革背景下其财务管理工作如何进一步与新政府会计准则进行对接,首先对以往科研事业单位在执行政府会计准则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其次,对新政府会计制度对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工作产生那些影响进行分析;最后,对科研事业单位在新政府会计准则的要求下进一步提升其财务管理水平提出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1]财政部会计司有关负责人就印发《政府会计准则第5号——公共基础设施》和《政府会计准则第6号——政府储备物资》答记者问[J].财务与会计,2017(17):9-12.

[2]沈麟,杨晓莲.基于新政府会计制度的科研院所事业单位固定资产核算与管理[J].科学咨询(科技•管理),2018(07):55.

[3]谢发霞.政府会计准则的实施将引起行政事业单位管理创新的研究[J].中国国际财经(中英文),2017(24):46-47.

科研事业单位范文篇4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体制改革激励办法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也是科研事业单位的核心竞争力,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尤其需要加强科技队伍的建设,如何建设一套能够让科技人员充分施展才华、团结合作、不断创新的人文环境是转制科研事业单位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通过组织管理、薪酬激励、人力资源开发、组织文化几个方面提出笔者对人才激励方法的一点看法。

1、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首先要建立科学的组织管理机制

科研事业单位转制首先要处理好科学与技术的关系,把技术从科学中分离出来,使之与经济紧密结合,建立起一个完整的技术工程体系,创造一个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组织环境。

产学研合作一直被认为是提高科研效率,加快科研成果产业化的重要途径。科研事业单位企业化转制后,在企业还不足以承担创新主体的过渡期,推进技术创新更需要加强种创新所需要的创新要素的组合。这种机制应该建立在以产权为纽带的全面开放的基础上,包括资源的共享、人才的共享、研发基础设施的共建,并逐渐消除产学研在技术创新合作过中的各种壁垒。在运作机制上可从原来的科研成果购买制、项目开发委托制向课题制、招标制以及技术要素参与收益薪酬、技术股权、技术期权等方式转变。这些转变在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实践中已经进行了试行,在加强产学研合作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目前需要进一步突破的是在创新能力建设上进一步加强合作,以股份制等形式加快公共创新基础条件的建设,如孵化器、重点实验室以及区域支柱产业的技术开发中心等。

2、其次转制后要迅速建立灵活的薪酬激励体系

在长期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大锅饭”和“平均主义”是严重束缚组织活力的问题,在科研事业单位的人员分工不是非常细致科学的情况下,这一问题更是非常严重。转制后,科技型企业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打破的原来的年功、等级薪酬体系,在薪酬体系的设计上,考虑更多由于促进科技进步,有利于技术创新的因素,譬如内在的激励因素:工作挑战性、技能挂钩工资和外在的激励因素:业绩挂钩工资、工作条件等。

重构科技人员的薪酬激励机制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要研究制定明确、具体和规范的科技人员在其职务发明中享有的合法经济权益的政策和法规,以此作为技术成果实现商业价值后科技人员获取实际经济利益的政策和法律依据。在兼顾各方权益的情况下,应注意体现向技术创新者个人倾斜。

要深化人事制度改革,淡化学历、文凭、职称、称号、资历与个人待遇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取消普遍性的政策规定,放开对企事业单位内部薪酬的审批管理,提倡以实际工作能力、实际工作业绩和竞聘的岗位确定待遇。

要在企业积极推行人力资本制度。激励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科技人员个人利益的多少应主要依靠其科技成果商业价值的大小,即主要是靠企业支付,而不是靠政府奖励和给予。只有做到了这一点,科技人员技术创新的积极性才会充分调动起来,科技主攻方向才会更准确,低水平重复研究才会避免和减少,真正优秀的人才才会向科技生产第一线聚集。在产权激励方面,可从净资产增值部分提取一定额度,以股份的形式奖励给有较大贡献的在职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人员。鼓励本单位职工出资购买部分或全部国有资产。鼓励技术、管理要素参与薪酬,建立科技成果股权投资和收益制,积极推行股份期权制,以吸引人才和稳定队伍,调动科技人员和经营管理者的积极性。此外,积极探索课题费用承包制、年薪制等多种形式,实行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制改造,依靠体制创新,形成坚强的人才保证体系。

下面详细探讨了转制后科研单位的薪酬激励办法。

2.1.科研事业单位转为科技型企业的薪酬激励办法

科研单位转为科技型企业,这是目前市场经济环境对科研单位的要求,为了适应这个要求,运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的激励理论,在用人制度改革—实行全员聘用制后,提出了适合研究所特点的分配方案,并逐步推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2.1.2.对最高管理者的分配激励—实行岗位补贴

在激励机制上保证最高管理者的责权利的统一,使他们在承担巨大的风险、责任之后,能够得相应的报酬,以保证他们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因此应该对所级党政领导实行岗位补贴。

2.1.3.对中层管理者的分配激励—实行岗位年薪制

目前,我国科研单位实行的是所长负责制,单位中层管理者均由所长实行聘任制,用人机制比较灵活,做到了中层管理者“能上能下”,在科研单位中,中层管理者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其工作目标是明确的,在这种情况下,对中层管理者实行年薪制比较合适的。

2.1.4.对专业技术人员的分配激励—实行岗位报酬制

专业技术人员是科研单位最宝贵的人力资源,也是科研单位生存和发展最关键的因素,专业技术技术人员内部的分配必须引入竞争激励机制,切实把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责任、贡献、绩效等与其收入挂起钩来,并兼顾公平,实行岗位报酬的分配模式能较好地发挥分配的激励作用,调动专业技术人员尤其是骨干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2.1.5.对技术工人的分配激励—实行按劳取酬制

科研单位的绝大多数工人技术比较全面,一专多能,不仅一个人能承担多工种的加工任务,有些工人还能根据科研任务的要求,进行技术革新,采用劳动定额与辅助奖励的方法能较好地激励工人多干活,且乐于钻研技术。

2.2.科研单位转制为股份制企业的激励办法

科研单位转制为股份制企业,这是科研单位的最终出路,在股份制的新型运作机制下,有必要运用科研单位转制后的激励机制模型,寻求适应此类科研单位的激励办法。股份制型的科研单位,其激励办法主要是运用经济作杠竿,实现对员工和管理者的激励。

2.2.1.员工的激励办法—员工持股激励

员工持股计划,属于企业整体奖励计划中的一部分,是企业员工有权分享自己的劳动果实,并有权利参与到企业内部的管理,即“企业财富是员工创造的,企业利润首先要回报员工”。为了激发员工的创造性,科学的分配机制是一项重要手段,同时也是竞争和抢夺人才的一项重要手段。

2.2.2.高级管理者的激励办法—股票期权激励

长期以来我们忽视了优秀企业家对企业发展的巨大推动,以致于出现了国有企业优秀企业家政治地位不高、经济待遇偏低的现状。那么究竟如何才能设计出激励和约束完善的机制来让企业家们得到科学而有效的激励呢?答案应该是股票权办法。

股票期权是指企业给予员工的一种权利,该员工凭此权利在一定时间内以一个固定的价格购买企业一定数量的股票,股票期权主要用于激励高层管理人员和特殊员工,对公司具有特别贡献或掌握核心竞争能力的员工,它的优越性集中体现在:

有利于单位可持续地吸引和稳定优秀人才;使激励成本在极力强度相同的情况下降低到最小;有利于吸引外部的投资;有利于克服经营人员的短期行为;有利于推动产权制度改革;有利于降低成本。股票期权对企业家和特殊员工的激励力量相当强有力,它是一个符合企业家和特殊员工的合理预期的制度,值得转制后的科研事业单位去探索、实践。3、建立持续性的人力资源开发平台

当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更多地集中在人才与技术的层面时,有效利用知识型员工的智力资本、知识资本是解决问题的关键。首先是在招聘环节做到宽口引进、多层次吸引,摒弃唯文凭论、唯技术论,着力于提高企业的内部管理,提升企业内部人力资源的整合水平,保证人才梯队的合理布局。同时要加快科技研发人员的身份转换,完善企业内部的岗级规划。

其次要提供有计划有组织的培训。培训,是科技开发人员更新知识、提高水平、更新观念的重要途径。目前,科研事业单位在培训方面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培训体系不健全,培训偏向于短期行为,缺乏目的性。转制后的科研事业单位应该设立专项员工教育基金,立足企业发展,将培训的目标与企业发展的目标紧密结合,并围绕企业发展不断创新及拓展培训内容,根据企业发展战略,探索创新的培训形式;并将培训与人力资源开发紧密结合,拓展培训的深度和内涵;进一步与激励挂钩,搭建起学习型团队的构架。科技型企业员工更在意自身价值的实现,并不满足于被动地完成一般性事务,而是尽力追求适合自身的有挑战性的工作。这种心理上的成就欲、满足感也正是事业上的激励。企业应尽可能为员工提供实现自我的环境与机会。企业可以采用工作轮换方式,内部公开招募制度,让专业人员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培养跨专业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发现最适合自己发展的工作岗位。另外,引入职务设计技术,为重要的人才设计相关的具体工作任务,以“扬其长、避其短”,这也是提高专业人员的工作满意程度,充分发挥作用的重要方法。在这方面,国内的科研事业单位已经走出了一些新路。

4.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要塑造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

企业文化是保证企业长久发展的基石,建设和推动企业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任务,不可能一蹴而就,科研事业单位需要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持之以恒地发扬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并引进和推动先进的文化,从优秀走向卓越。

作为科技型企业,最应该突出的企业文化就是鼓励创新,创新文化是科研事业单位在继承传统优秀文化的同时,摒弃传统落后文化,是研究所在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中,认识与实践其科技价值的行为过程中所形成的与整体价值观念相对应的科研精神及其表现形式的总和。

建立创新企业文化要结合科研单位的特点,进一步消化、融合历史上形成的优秀企业文化理念,探索符合本单位实际的、有科技企业特色的文化价值理念。创新机制的建立、用工制度的改革、薪酬激励体系的改革等,都离不开价值理念这个基础。

在鼓励创新的同时,还要树立以下一些理念:团队融合理念。团队精神是科研事业单位文化的基础和核心,也是当今科研事业单位文化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个性的任何创造与发明无论如何也离不开整体,任何一个人、一个课题组、一个领域甚至一个研究院的单打独斗都不可能在竞争中取胜,科技事业的发展急需力量的整合。团队融合理念是指价值观上的融合,是要在充分尊重个体价值的基础上实现价值的融合。这种融合靠的是企业文化的力量,而不一定是行政的力量。资源共享理念。资源共享是最大化发挥科技开发潜力的平台,是构成科研事业单位整体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

结束语:本文研究了探索了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的激励方法,在现实社会中,一个企业的激励办法不是单纯和唯一的,而是几种办法的相互融合。同时,不同企业的特点和所处的行业不同,也没有一个适合于任何企业的激励办法,企业采用何种激励办法,应该根据企业的组织目标、所处的环境、员工的构成等等,来综合考虑,来促进科研事业单位转制后企业又好又快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斯蒂芬·P·罗宾斯著,孙建敏等译组织行为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案例精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

[3]杨剑白云著激励导向的薪酬设计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

[4]彭剑锋饶征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李严锋、麦凯编著薪酬管理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2

[6]王璞主编人力资源管理咨询实务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作者,2003

[7]刘正周编著管理激励北京: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1999

科研事业单位范文篇5

关键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与改革

2017年10月21日,农业部规划设计院农村能源与环保研究所副所长沈玉君表示:“农业发展对于我国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意义深远,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职能都应该有效发挥。”本文从财务管理角度,分析判断当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面临的工作困境,以现状问题为基础视角,探究合理、科学的策略建议。

1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现状

目前,我国特别重视农业科研技术的开发与创新,所以在政策导向上,会给予这类型企业优惠政策和发展空间,如:专项拨款、技术奖励等,但是随着我国市场经济逐步与国际接轨,很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已经明显出现了漏洞和不足,如:观念陈旧,财务管理方式传统、复杂,财务人员业务水平低,财务管理信息准确性、预见性不足等。据统计,在很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入不敷出”的现象非常严重,甚至有很多企业都是依靠政府拨款和其他企事业单位支持来维持运营,随着这种经营现状与农业科研企业的特征存在一定关系,但究其根本,还是因为这些企业的财务管理没有达到科学、规范及有效的标准。在理论方面,事业单位企业不重视预算,预算结果与实际发生支出相差甚远,从财务报表和数据上不容易发现问题;从实践上来看,事业单位的制度规范、监管控制、管理系统升级等工作都没有做到位,导致很多科研经费虚报、套现、滥用,以上这些现象如果无法有效处理,那么会对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发展造成严重的干扰和影响。

2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改革策略

综上讨论发现,财务管理的改革对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来说势在必行,应该予以高度重视,为确保单位的资本利益获得保障,其财务管理工作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加以完善。2.1加强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综合素质。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就财务管理工作对部门专业人员、岗位职员进行技能培训,如:票据的粘贴、登记、核算、监督等,除此之外,财务人员还要了解农业科研项目的成本预算、支出与后期财务监督等各项工作,例如农业科研项目立项之后,应当由财务管理人员与科研小组一起就项目的前期、中期及后期投入进行精准预算、测算,通过严格审核的方式,确保科研项目推进的过程中每一笔经费支出都能够在财务管理的前提条件下有效推进。同时,财务人员也需要协同单位其他工作人员,围绕农业科研项目等相关工作执行自己的监督职责,这点要求单位定期对财务管理人员进行能力考核、意识培养及监督等。只有财务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管控意识达标,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才能够从根本上获得进步。2.2优化规范财务管理制度和要求。“职权分工制度”一直是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比较推崇的一种管理模式,它要求每名财务人员都有明确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责任,在透明化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中对企业各项财务工作进行管理。但是从实践角度看,这一管理模式的落实效果并不好,为此,单位要对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和要求进行细化和优化,例如:严格资金审批程序,每一项科研资金的审批、拨款都需要项目相关负责人和部门主管签字确认,同时由2~3名财务管理人员联合签署责任书,以确保资金审批无舞弊、有失其科学性的情况。又如:以内部监管、外部协调监控的方式,聘请其他专业财务审计部门的员工,对单位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审计评估,以“净化”单位内部财务管理相互勾连的不正之风。在科学的监管体系和要求下,不仅财务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够得到实时监督,财务管理工作也能获得有效保障。

3财务管理理念的创新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要创新财务管理理念,抛开原有思想的桎梏,从创新发展角度,学习市场中其他大型企业和新兴企业的财务管理办法,如:引入大数据、创建信息化管理平台、简化财务管理记账程序等,新的方法和途径能够使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更加流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财务管理工作效率。虽然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以技术为发展根本,但是管理亦重要,因为只有稳定了“后方”,前方战线上的技术科研人员们才能以积极进取的心态去努力奋斗。

4结语

财务管理之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但就目前来看,大多数事业单位还没有对财务管理工作的改革抱有积极、正确的思考态度。随着现代管理经济理念的涌入,事业单位能够在切实发展中得以践行。

参考文献

[1]李云峰,武忠玲.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问题浅析[J].会计师,2017(23):40-41.

科研事业单位范文篇6

[关键词]管理会计;内部控制;科研经费管理;农业科研事业单位

1前言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作为农业科技力量的核心,在中国经济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事业单位分类改革逐步到位,国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政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对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要求越来越高。农业科研单位应深度融合财务与业务,由传统的财务会计向管理会计延伸,实现财务转型,推进农业科研创新,促进农业科研事业单位持续发展。农业科研单位应用管理会计具有重大的意义。1.1农业科研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是进一步深化会计改革的需要。财政部近年来大力推动管理会计建设,《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4〕27号)明确了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目标;《管理会计基本指引》(财会[2016]10号)指出应用管理会计应包括应用环境、管理会计活动、工具方法、信息与报告四要素。《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财会[2016]19号)把推进管理会计广泛应用作为主要任务之一。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积极推动会计工作转型升级,进一步发挥会计工作在战略管理、预算管理、成本管理、营运管理、投融资管理、绩效管理、风险管理等方面的职能作用,提高管理水平和经济效益,提高理财水平和预算绩效,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1.2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是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的需要。(1)随着科研体制改革的不断推进,农业科研项目经费来源日益增多:有各级财政部门的直接拨款例如中央专项资金,各级政府职能部门的纵向拨款例如农业部、科技部、市农委、市科委、人社局专项资金,社会投资的各类横向经费等。科研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对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2)农业科研项目经费管理难度较高。农业科研因受气候变化、区域差别、植物周期、自然环境等影响,不确定因素较多;项目经费使用具有不确定性、不稳定性、突发性等特点,财务人员对项目不了解,无法对预算编制进行指导,与科研人员缺乏有效沟通,无法根据执行进度对预算调整进行指导,最终预算流于形式。(3)近年中央和地方加大对农业科研资金投入,同时增加了一系列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加大了对农业科研资金专项检查审计力度。《国务院关于改进加强中央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的若干意见》(国发〔2014〕11号)指出应当不断提升科技专项资金的管理水平;《关于进一步完善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等政策的若干意见》(中办发〔2016〕50号),明确改进中央财政科研项目资金管理。基于上述背景,响应国家政策,进一步完善农业科研项目资金管理,为促进农业科研创新,加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会计建设迫在眉睫。

2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科技投入不断增加,农业科研条件得到改善,但资金管理能力仍比较薄弱,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科研经费不合规使用的现象屡有发生,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2.1管理会计意识欠缺。(1)全面预算管理意识薄弱。领导大部分是搞科研出身,科研人员多重视自身业务,预算编制时只考虑项目能否获批,各科目预算与实际偏离,造成一个项目内有的科目有支出没预算、有预算没支出、支出多预算少、预算多支出少,随意违规调剂,临近项目结题验收时,试图寻求财务调账,降低财务核算质量和效率。(2)财务会计分配价值,管理会计创造价值。目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上主要为了应付外部审计、税务申报、上级统计等,还停留在传统的财务会计阶段;管理会计相对落后,没有充分发挥在单位战略规划、经营决策、过程控制、业绩评价等方面的作用。(3)经费监管不到位。长期以来对农业科研经费管理模式简单,与科研活动多样性相矛盾,乱象时起、贪腐案件频发;个别单位用没有实质业务的发票合同套取科研经费,报销非科研任务承担人员差旅费,编名目发放劳务咨询费,利用外拨转移经费等,监管流于形式。2.2相关制度配套缺乏。目前许多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尚未建立完善的制度体系。有的单位仅有一套从开业沿用至今的财务制度,条款已老旧过时,无法适应新的情况,或只是基本概括模糊界定,未针对具体经济业务;有的下属单位一味执行上级文件,没有针对本级特殊情况细化规定;有的单位为了应付检查才有了内控手册,仅仅是满足上报内控年报的需要;无风险意识、无视薄弱环节、轻视管理漏洞,制度缺失导致管理会计工作缺乏指导。2.3内部控制不完善。(1)内部分工不合理、不相容岗位没有分离、关键岗位缺乏监督。个别单位会计兼出纳、出纳兼记账、采购兼保管;支票、银行印鉴、财务章由一人保管;未定期对资产进行清查盘点,未按规定处置资产导致国有资产流失;建设项目未严格履行招投标程序,挤占挪用套取建设资金;合同未实现归口管理,对合同履行情况缺乏监督;内部制约机制不健全、给个别贪污舞弊以可乘之机。(2)内部控制制度形式化、流程不合规。内控制度制定过程中领导不重视,其他部门不参与,只有财务部门张罗;未严格执行现金管理办法,未做到日清月结,严重坐支;内部审批制度对权限的界定比较粗糙,未规定一把手审批的上限,未界定金额巨大的情况下是否需要由领导班子集体决策通过等,单位领导“一言堂”,许多决策都是“拍脑袋”,缺乏内控意识。(3)内部监督浮于表面,缺乏有效的监督控制。受人员编制、办公经费等条件的限制,一些单位很难设立独立的内审机构,财务人员“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有些单位虽然设立了内审部门,但权限受制,严重影响了履职的独立性,难以发挥其监督作用。2.4绩效管理不成熟。评价体系不成熟,无公开透明评估机制,无量化考评标准,没有发挥激励先进、鞭策落后的导向作用。对职工年终评价、对岗位业绩评价受人为主观因素干扰较大,通常以获得经费多少衡量业绩,农业科研一般要经过长期实验、反复论证、短期成果不显著,评价结果显失公平,严重打击了农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对科研项目的绩效考核单一片面,项目的绩效评价变成简单的财务审计,仅看项目是否超支、报销单据是否齐全,忽略了工作内涵,或因评价人员专业性有所欠缺,导致无法有效评价科研成果的价值,轻视研发深度,周期长、见效慢、公益性的关键领域研发投入不足。2.5信息化水平落后。一方面,目前单位管理应用系统较多、功能分散,无法实现信息的集成和共享,沟通成本高,易形成“信息孤岛”。面向管理会计的信息化程度较低、管理混乱,通用软件开发水平滞后、技术落后,虽然建立了财务账套、固定资产管理、档案管理、科研项目管理、收费管理等系统,但主要为满足各部门基础统计需要,各系统无法对接,信息分散、难以共享,使用者相互隔离,管钱的不知道预算,管项目的不知道支出进度,管合同的不知道合同执行情况,阻碍了管理会计发挥及时分析控制的作用,更无法实现管理会计决策和预测的职能。另一方面,频繁使用网络给信息安全带来了隐患,网络病毒易导致财务数据丢失或财务系统崩溃,财务信息的安全问题不容小觑,面对新的风险,单位应有强大的信息技术软硬件做坚实后盾。2.6财务人力资源不足。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主要职责是科学研究,科研人员为主,财务人员为辅。财务核算普遍单一、不进行成本分析、不做战略规划,财务人员知识结构老化,业务能力、管理水平都有待提高。以基础核算人员为主,仅仅满足日常报销审核、财务收支、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编制报表的需要;管理会计人员少,在草拟单位财务会计制度、解答财经法规、检查预算执行、税收筹划、内部控制、投融资管理、控制风险等方面能力不足;高端会计人员更少,难以了解单位的全营运过程、协调各职能管理部门的工作、为单位重大决策统筹全局。

3全面推进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会计体系建设

3.1提高管理会计意识。(1)单位要明确“一把手”主体责任,对管理会计的体系建立实施和有效运行负责;捋顺内部授权审批流程,明确界定重大事项实行集体决策和会签制度;建立信息内部公开制度,防范滥用权力,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牢笼,形成“不能腐、不敢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建立“一把手”牵头,分工明确、各部门协同合作的组织架构,有条件的单位还可以设立专门的管理会计部门。(2)单位要重视全面预算管理。管理会计信息体系一种较好的载体形式就是预算体系,围绕战略落地推进全面预算管理。流程上,科研人员科学编制预算、与财务部门充分沟通协调,批复额度范围内开支,提高预算执行力;组织架构上,设立全面预算领导小组、财务预算处(科)、预算执行各责任主体,该责任主体是下属单位或各处室,进行分级管理;编制方法上,转变原固定预算引入弹性预算,在定期预算基础上增加滚动预算,避免增量预算短板采用零基预算。(3)加大制度宣传和培训力度,管理会计的应用落到实处。会计研究对于重大项目如农业科研类基建项目和大型仪器设备采购,管理会计应全程参与,从预算概算、支持决策、保障资源、防范风险、核算决算等方面进行精细化管理,为完成农业科研任务创造积极条件。3.2完善相关制度配套。(1)建立系列财务管理制度,涵盖单位经济各层面。不同来源经费单独立项,分开核算专款专用,不能截留收入私设小金库;提高资金利用率,盘活沉淀资金;厉行节约,制定包括会议、培训、差旅、公务交通、因公出国、公务接待等经费管理办法,避免超标准支出或违规发放补贴;加强资产管理,制定含货币资金、存货、固定资产、无形资产、投资融资等国有资产管理办法,含存货计量、验收、领用和清查制度、现金支出、国库集中支付、公务卡管理;制定政府采购招投标、合同档案、科研成果转化激励等业务管理规定;农业科研以项目的方式开展,还应制定包括市级和国家项目经费使用、财政资金结转结余等管理办法。(2)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构建内控组织架构,单位负责人作为内控第一责任人,建立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由“一把手”担任组长,结合业务特点,明确管理层决策、执行、监督等权限职责,将权力与职责落实到各责任单位,形成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机制;贯彻执行“三重一大”和集体决策联签制度。运用组织结构图、业务流程图、岗(职)位说明书、权限指引等内部控制制度相关文件,便于职工正确履行职责。(3)建立绩效考评激励机制。行政事业单位的管理也离不开价值管理,经费就是价值的存在形式,提高价值管理意识,创新农业科研经费管理模式,利用管理会计工具,为经费期中审计、结题验收提供量化财务指标,同时结合研发的社会效应、难度潜力、影响深度等非财务指标,进行考核评价,优化激励结构。3.3建立健全内控体系。《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规范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财会[2015]24号),推动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开展内部控制建设。加强内控建设,保护国有资产安全,维护公众利益,规范经济秩序、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公共服务能力、实现科学治理,有利于推进管理会计的应用;应用管理会计提高行政事业单位管理水平,为决策提供可靠的支持,防止领导过度使用权力,有利于防范舞弊,反过来促进内控建设。(1)设置关键岗位、不相容岗位分离。在职责分工和业务流程方面,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决策、执行、监督有效分离、权责对等;实行岗位责任制,进行轮岗,控制关键岗位。(2)建立适合本单位的内控制度、合理设计控制流程。全面梳理经济活动全过程,实行全面控制;建立风险定期评估机制,把握重要风险点,关注重点领域;由单位审计和财务部门牵头,建立各部门沟通协调联动的机制;形成内部控制手册,在单位内部宣传和贯彻。(3)设置内部审计、内部纪检监察部门。进行内部监督检查和自我评价;建立内控监督长效机制;加强对执行内部控制规范情况的监督检查,3.4加强成本绩效管理。(1)降低行政成本。建立成本管理制度体系,包括费用报销制度,责任成本制度等;应用管理会计有利于提高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资金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盘活沉淀资金。实施战略成本管理,从战略高度,为决策服务,既要减低成本,也要深谋远虑,进行必要的科研创新投入,提高单位核心竞争力;财务人员要加强与科研人员的沟通,了解农业科研的特点,熟悉项目流程,降低流程成本;整合资源,集中采购降低采购成本;做好事前预测、事中管控,降低质量成本;提高成本意识,降低行政成本,发挥管理会计价值创造作用,实现科研事业单位的长足发展。(2)《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资金管理办法》(财科教〔2016〕113号)第六条指出要注重对于资金绩效的评价,需要进一步构建全方位的科学的评价体系。可以利用平衡计分卡模型进行绩效评估;依据管理会计信息,设置定量和定性标准,合理评价战略规划实施情况,对执行结果进行考核,完善激励机制;推进绩效评价工作,设置绩效目标评价指标,建立奖惩机制,将评价结果作为考核依据,将考核结果与绩效挂钩,严格问责机制。推行绩效管理,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3.5应用信息化技术。与大数据的融合是“互联网+”时代管理会计最重要的特征,互联网+广泛应用、信息化高速发展,管理会计应加快建立信息化平台,利用信息技术对管理会计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传递,分析财务与非财务信息,支持重大事项预测、规划、调整、决策等。加强网络安全控制,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建立多层次安全防护体系,保障财务信息系统的安全。以预算管理为例分析怎样避免“信息孤岛”现象,首先农业科研管理部门将批复的预算录入系统,进行指标分解,任务下达;各职能部门按各自的职责和权限随时查看经费结余、按预算科目申请支出;经过授权审批,由财务人员生成凭证登记账务;合同管理部门及时查看合同执行情况、更新档案数据;综合各职能部门的工作,共享财务和非财务信息,提高分析能力,实现预警报警功能,加强决算管理,确保决算数据真实、完整、准确,决算分析及时有效,形成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机制。3.6建设会计人才队伍。(1)设科研财务助理。科研经费从立项到编制预算、执行预算、结题验收审计都离不开财务的全程参与。有条件的课题组应聘请科研财务助理,将科研人员从烦琐的财务事务中解脱出来,全心投入科研。(2)培养高素质的会计人才、由核算型向管理型转变。单位可从调整工资结构、加大培训经费投入、增加职务岗位等方面提供支持;会计人员应努力提升自身素质,做好财务管理服务,不断积累专业技能,提高理财能力、统筹全局能力、财务分析能力,为单位的资本运作、发展规划、长期成本管理等提供专业指导,为管理会计发展提供智力支持,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4结语

农业发展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2017年农业部印发了《“十三五”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提出“十三五”期间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总体思路,不断提升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协同创新水平和转化应用速度,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这就要求聚焦科研人员关心的问题,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科研事业单位在推进管理会计应用过程中应遵循科研活动规律和预算管理要求,完善管理政策,梳理管理流程,改进管理方式,强调放管服,放管结合,优化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全面推进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应用管理会计,解决科研经费管理难题,服务农业科研活动,促进农业科研创新。

参考文献

[1]财政部.关于印发《会计改革与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的通知(财会[2016]19号)[Z].2016.

[2]于增彪.管理会计概念的重新界定[J].会计之友,2018(3):6-10.

[3]谢志华,程恺之,敖小波.会计目标与管理会计的性质和体系[J].财务研究,2017(2):3-15.

[4]顾惠忠.中航工业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经验[N].中国会计报,2016-04-01.

[5]杨世忠.管理会计的逻辑(六)———价值管理与价值分析[J].财会通讯,2016(13):5-7.

[6]王兴山.管理会计发展新动力[J].新理财,2016(z1):97-98.

科研事业单位范文篇7

1.1对于内部审计工作不够重视

由于农业科研事业单位不重视审计工作,也没有做好审计工作的监管,导致审计工作小错不断,甚至有些工作人员觉得审计工作就是为了挑他们的毛病,所以他们就与工作人员作对,审计工作就无法顺利的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不仅是为了监控单位和部门的运营,还是帮助领导改变运营现状、完善运营管理工作的举措,让单位和部门严格的按照法律规定去运营,以保证农业科研事业的健康发展。正是因为农业科研事业单位还没有意识到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所以单位和部门觉得没有必要按照内部管理的制度进行工作,这种思想是错误的,单位和内部的审计工作不只是为了检测出错误,而是替单位的领导作出正确的决定,促进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

1.2工作人员的素质有待提高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了解自己工作的责任和意义,重视内部审计,内部审计工作才能更好的展开。但是许多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没有意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有些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不愿意协助工作,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所以内部审计人员只是做做表面工作,他们觉得这样既维护了和谐的关系,也不会对单位的运营产生不好的影响,正是因为审计工作人员抱着侥幸的心理,才会导致错误的发生,影响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运营。从事内部审计工作的人很多,但是不是所有人都具有专业的素养,这就导致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对自身的工作不负责任,致使内部审计工作频频出错,例如,2000年至2004年,全国内部审计机构共完成审计项目198万多个,其中查出损失浪费420.9亿元,产生这一问题的主要原因就是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不够,不能更好的监管财政与运营。

1.3内部审计工作有待加强

很多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审计工作还停留在资金收入支出的监管上,审计工作覆盖的不够全面,还要有很多的地方需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审计工作的主要内容还是财务的核算、支出收入的明细检查等,花费大量的时间去考察的是财务报表的可靠性,掌握资金流动的去向,了解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财务状况和资金的使用,其工作内容过于形式化,内部审计工作的水平提高不上去,成效也不是很明显。很多时候是为了应付上级的要求才加大内部审计的监管,平时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使得内部审计人员没有形成负责的工作态度,工作是马马虎虎,得过且过,降低内部审计工作对于各个部门的监管力度,有很多的人明知道自己的做法的不合理的,但是也去做,对于农业科研事业的发展和单位的运营产生很大的影响。

2完善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有效措施

2.1重新认识内部审计工作的意义

由于审计工作没有被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领导所重视,所以也没有严格管理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内部审计工作也没有被大家所重视,也没有积极地配合内部审计工作,也降低了内部审计的地位,打消了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想要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各个部门积极配合内部审计工作,首先上级要重视内部审计工作,将审计工作的大力展开,让各部门深入了解审计工作的重要性,当所有部门的工作人员意识到审计工作的重要意义的时候,才会积极地配合内部审计工作,内部审计工作才得以顺利进行。

2.2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

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需要具有高素质、高能力的工作人员,可以通过学习活动来提高工作人员对于内部审计的认识,提高工作人员的精神文明,确保工作人员有足够的知识和能力。在内部审计人员的挑选上也要严格对待,不要因为紧缺内部审计管理人员就随意聘用,尽量保证聘用具有专业素质的内部审计人员,内部审计人员可以充分发自身的能力、利用自身的学识来管理好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学以致用,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只有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内部审计人员才能最大限度的做好本分工作,以积极向上的工作心态监管农业科研事业单位的内部审计,形成良好的工作氛围,帮助上级更好的管理。

2.3加大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监管力度

为了确保农业科研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就要加大对于内部审计工作的管理力度,严格监管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约束工作人员的行为,监视工作人员按照相关的政策和内部制度进行内部审计,遵守法律,保证内部审计工作的正确进行。加大内部审计的管理力度可以保证工作人员的审计过程,让工作人员紧张起来,了解到自己工作的重要性,当出现违法乱纪的行为时可以及时发现,进行补救并严肃处理违法人员,提高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

3总结

科研事业单位范文篇8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经济合同;合同管理

随着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入,科研事业单位改变服务对象和经营范围,逐步向市场化转变。这意味着单位需要签订更多的合同,抵御更多的合同风险。科研单位大多重技术、轻管理,在此背景下,加强合同管理成了不容忽视的问题。为了提高科研事业单位的合同管理水平,总结现阶段实务中存在的问题并具体分析解决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一、科研事业单位合同管理概述

在市场经济中,合同是各主体从事经济活动、取得经济利益的纽带,合同不仅会给经济主体带来利益,更可能带来风险。合同风险贯穿于选择供应商、谈判、合同签订、合同执行等各个环节。单位及管理人员为保障自身的合法利益、预防合同纠纷,需要开展合同管理工作。科研事业单位的主营业务是有组织、规模化地开展跨学科、跨领域的交叉融合性科研活动。科研事业单位的业务复杂、综合性强,涉及技术专业化、定制化程度高,合同条款动辄牵扯国有资产甚至国家机密。因此,科研事业单位的合同管理不仅要起到保障经济利益的作用,更具有保障科研活动顺利进行、维护国有资产安全的重要责任。这使得科研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重点与其他经营单位的重点不尽相同。

二、科研事业单位合同管理的主要问题

(一)合同管理与财务管理未做到相辅相成。1.合同管理对财务管理的促进作用有限。科研事业单位的合同管理工作部分由财务资产部门负责,目的是通过合同管理保障财务管理的质量,降低财务风险。目前,科研事业单位合同的签订流程是由科研部门提出采购申请,报上级主管领导或科技处审批,经过谈判确定合同条款后,将合同交财务资产部盖章并归档。研究部门是签订合同的主要推动者,是事前管理的主体,财务资产部门在此过程中负责融通资金、负责审核盖章。财务部门审核并盖章的环节是合同事前管理的最后一个环节,合同审核人员由于不参与前期的谈判,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的协作性不强,财务部门的工作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没有办法在合同谈判之初就介入,无法深入了解合同,无法及时防控潜在风险。许多在谈判中可以控制的问题没有得到必要的重视,容易造成财务风险。比如,谈判人员不熟悉经济业务,导致付款比例、付款时限脱离实际,可能为财务部门合理调度资金留下隐患。或者,从产品上无法区分是材料采购费用还是加工费用,科研成本无法分摊,不利于财务管理。2.财务管理的结果尚未对合同管理提供帮助。科研事业单位通常将各研究部门划分为不同的会计主体。与企业利用财务管理手段计算投资项目的收益类似,科研事业单位也可以利用财务管理手段规划研究项目的进展,有效地为科研项目提供现金流量。财务管理环节包括财务预测与预算、财务决策与控制、财务分析与评价。在实际工作中,财务资产部收到合同盖章申请后,首先,确认部门是否有足够的预算;其次,辨识合同申请手续是否完备,合同条款是否存在歧义,付款条件是否约定清楚;随后为合同盖章、登记合同台账,并按科研部门实际采购进程预付合同款或核销;最后,及时整理各合同执行情况。在上述过程中对合同的审核以法律层面为主,不能体现财务决策对于合同管理的帮助作用,并不能从投资回报等财务决策的角度审核合同内容。(二)合同管理意识及能力不足。科研部门通常重视科学研究,可能忽视经营管理和风险防控,进而导致单位内部控制薄弱,产生财务风险甚至社会信誉风险。实际工作中,不同部门的权益保护意识不同,合同风险的防范力度也不尽相同。若经手人合同管理意识淡薄、缺乏法律意识和风险意识,可能无法识别出合同法律关系中的漏洞,为合同的执行埋下隐患。合同管理意识不强会导致科研部门人员对合同管理的作用存在误区,认为是人为制造障碍拖慢办事效率,不利于保证合同管理的质量。在签订合同前,各部门的科研人员根据需求自行与供应商谈判。但是科研人员通常不具备专业的法律与财务知识,不具备熟练的谈判技巧,在审阅合同条款时不够仔细,用对方的合同模板签订合同,甚至任由供应商修改本单位的合同模板。在合同审核方面,审核人员由于专业知识欠缺或不了解科研部门的需求等问题,采用较为模式化的审核标准,不能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没有识别出需要修改的条款,没有提出合适的修改意见,也为合同的执行留下潜在风险。(三)保护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意识不足。科研事业单位的合同包含大量内部信息,有些项目甚至还涉及国家机密。因此,保护科研事业单位的信息安全与知识产权至关重要。在审核合同的过程中,发现有合同没有约束保密责任。如果合同中不列明双方的保密责任,一旦发生信息泄密,后果是不可挽回的。另外,在实际工作中出现了保密协议签订对象不明确的情况。如,科研部门同集团公司的分公司签订技术合同,分公司不具有法人资格,其民事责任由公司承担。因此,在与分公司签订保密协议的同时,需要总公司与分公司共同出具业务说明,阐明两公司的关系、在项目中的具体分工、应承担的保密责任。履行合同的过程也是实现知识流动和技术转移的过程,如果合同的约束力度不强很可能造成知识产权流失。在谈判中,双方会约束技术或产品的知识产权甚至衍生技术的知识产权的归属。曾有技术合同草稿中约定,合同衍生的开发成果及知识产权归双方共同所有,且上述成果的所属权不因合同结束而发生变化。这意味着,如果单位继续研究,另一方可继续享有较多数量的衍生研究成果。但合同总价中并未包含衍生技术的研发成本,这就埋下了合同纠纷的隐患,甚至造成研究部门资产的流失。(四)审查合同不够灵活且关键要素较多审核人员在审查时以通读为主要方法,同时考虑关键事项的合理性。关键事项是否合理的判断标准主要来自审核人员的专业知识及工作经验,范围相对固定。科研事业单位合同数量较多、项目内容多样,除了付款方式是核心内容外,每个合同的风险点不尽相同,模式化的审核方法可能与灵活的经济实质不匹配,导致审核意见不完整。合同审查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关键点很多,审查合同中主要发现的问题有如下几个方面:1.补签合同或倒签合同。科研部门的合同负责人因着急或其他原因,在合同签订生效之前就要求对方履行合同,在合同履行后补签合同。这种现象本身与合同管理的逻辑相悖,而且随意性较大。一旦出现供应商产品不达标等纠纷,将给单位带来较大风险。2.合同日期不能反映经济业务实质。合同签订时间应晚于上级领导审批通过的时间,早于开具发票的日期。实际工作中存在合同时间线混乱、有悖逻辑的情况,如遇纠纷等特殊情况,无法证明审批表或合同签订日期是否伪造,无法界定责任人,甚至可能造成合同无效。此外,实务中也存在合同中的收货时间过于笼统或早于合同签订日期的情况,可能导致验收出现争议、科研部门无法按时收到产品等情况,不利于科研顺利进行。3.合同文本条款不完整。审查合同时曾出现条款不完整,缺少验收方式、质量要求和保证条款、索赔条款、违约责任、知识产权和保密义务等内容的情况。一旦出现纠纷,采用诉讼的方式解决争议将影响科研进度,可能为单位带来损失。4.合同条款逻辑不通顺。以采购合同为例,部分采购合同需要附技术协议,技术协议中的条款应与合同正文保持一致,或说明当技术协议与合同发生冲突时以哪一部分为标准。在审查合同时曾遇到技术协议与合同正文的质保期不一致的情况,可能留下隐患。(四)合同履行监控不到位。科研事业单位的研究内容是行业前沿,项目覆盖领域多、定制化程度高,合作方复杂且具有专业性的要求。同时,实验本身具有不确定性,许多技术开发的项目存在目前不可预见的风险。合同履行过程中经常出现合同中未约定的事项,可能为科研单位带来损失。目前,合同履行监控大多局限于在是否及时付款、能否按时验收、能否按时收到发票这几个方面,对执行过程中的法律风险关注甚少,没有设计突发性合同风险的防控与应对措施,及时处理合同履行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较弱。(五)合同台账功能单一,信息提供不及时。在科研部门将合同交给合同管理部门归档后,合同管理部门即财务资产处会登记合同台账,并根据借款、核销情况跟进合同履行进度。合同台账以科研部门的付款申请为登记基础,存在实际付款进度与合同约定不符的情况。此外,由于科研事业单位有提交借款单、报销单两种付款申请方式。科研部门由于沟通不畅等原因,无法及时提供发票,以借款的方式要求财务部门付款。采纳合同金额100%的借款单可能造成预付账款虚增、材料或固定资产虚减的情况,可能带来坏账或不利于资产管理。但现有的合同台账以付款情况作为判断合同执行情况的标准,从归档信息中无法直观地判断材料或资产是否核销入账,信息反馈不及时。报销单应与合同台账结合起来。

三、科研事业单位合同管理主要问题的应对措施

一是提高法律意识,开展专业知识培训。科研部门的工作人员或经办人大多是理工专业,没有接受过法律、财务、营销方面的专业教育。单位应鼓励相关人员积极学习法律知识,定期宣传合同纠纷案例,开展合同谈判、法律知识等方面的讲座,让职工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认识到合同管理对于保障科研顺利进行的重要作用。同时,单位可以通过开展合同风险座谈会的形式,让每一位职工认识到合同管理需要每个人结合自己的岗位工作职责识别风险、共同制定风险防控措施。二是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强化合同管理部门的主导地位。合同管理部门即财务资产处应与科研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各科研部门可以设置合同管理员,负责本部门需签订的合同,了解情况、识别风险、跟踪合同的履行情况,并定期向所级合同管理员汇报。合同管理部门应强化在事前管理中的操控力。对于金额较大或重要性水平较高的合同,财务资产部应派专人参与合同调研、谈判等全过程。三是健全合同管理制度,规范合同审批流程。目前,各科研事业单位都出台了合同管理制度,但各单位应结合实际问题及时修改管理制度中的漏洞。主管合同管理的部门应联合科技处等相关部门,采用穿行测试等方法,调查现行的合同管理制度是否存在问题,提高制度的可操作性。同时,合同管理部门也应加强合同履行过程的监督力度,及时跟踪合同的执行情况,建立合同履行异常的报告机制并设计处理预案,及时处理合同履行过程中的问题,避免发生合同纠纷。此外,合同管理部门还应完善合同台账,建立合同台账与材料、固定资产明细表的勾稽管理,实时监控合同的审批率、备案率、履行率、终结率各项指标,丰富台账的功能。四是强化保密意识,完善信息保密制度。鉴于科研事业单位的合同较其他单位面临更高的保密要求,单位应定期强化员工的保密意识,完善保密条例,定期开展保密检查。对合同内容设置保密级别,并严格限制可以接触涉密合同的人数,确保可接触人员均为涉密人员。此外,随着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执行线上业务审批流程、信息流程、档案管理流程,可能为信息盗取提供了捷径,单位可能面临较大的信息泄露风险。因此,科研事业单位也应该增强内部局域网、涉密网的防护力度,预防失密、泄密的情况,防患于未然。

参考文献:

[1]曹文斐.科研事业单位合同法律风险防范浅析[J].法制与社会,2020(6)

[2]李合英.高校经济合同管理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

[3]李雨薇.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体系构建及信息化案例分析[J].财会月刊,2019

科研事业单位范文篇9

关键词:新形势;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资金管理

随着经济发展,国家对科研事业单位的资金投入也不断增加,在新形势下,科研事业单位科研项目的财务会计也愈发重要,被社会大众所关注。本文主要对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建议,以便为科研事业单位提供借鉴。

一、科研事业单位在财务会计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相关制度不健全,协作受限。国内科研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管理通常需要多个部门协作进行管理,涉及项目预算编制、申报、研究活动、资金管理、会计核算、内部控制及审核、考核及决算、结题等,多个部门一起协作,才能支撑科研项目的有效运转。但从实际情况来看,很多部门间的协调比较差,相互之间的沟通不顺畅,甚至存在严重脱节的情况。比如在对某一科研项目的预算进行编制时,一些单位财务部门竟然没有参与到编制环节,进而不能真正了解项目情况,对项目的预算、审核、分析、监督缺乏支撑和理解,不能准确进行会计核算,项目信息记录存在缺失,进而导致资金管理存在很大缺陷。(二)预算与实际支出状况不符,制度管理不系统。科研项目一般而言都要根据项目的需求,编制相应的预算,但项目自身实际研发时存在较多的不确定情况,特别是一些周期非常长的项目,那么整个项目实际所需资金花费就很难准确预估,导致项目资金实际支出和项目预算有很大差异,而且一些项目预算在编制时,对实际成本缺乏基础的数据以及具体指标,导致后续缺乏依据,课题组编制预算就不能对整个项目成本进行客观的反映,而且一些单位为争取相关项目,在竞争时承担大量配套的资金,但单位实际资金的来源却比较有限,进而造成项目编制的预算与实际支出有很大差异。此外,各种项目资金管理实际上也没有完整和统一的制度,项目的实际任务、经费的使用结构和方向也有很大差异,一些项目的开支相对宽泛,另一些的限制则比较严格,造成执行项目时必要的支出无法得到合理解决。而且制度方面还存在认识不足的现象,不少科研事业单位认为,财政部或上级领导部门以及对资金管理制定了不少规则和办法,经费在立项与审批时也有相应的约束,相关人员只要遵守并执行就可以了,不必再另外制定自身的管理制度,而且一些单位即便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制度,但制度本身比较粗化,一些关键环节比较笼统,造成制度更多的只是形式,缺乏有效发挥管理作用。(三)科研项目内部控制与监督制度不完善。一些科研事业单位对项目的内部控制认识不够,缺乏专门的内控制度,协调机制也存在问题。项目管理部门对课题的立项与结题进行组织,对科研实际进展状况进行记录,对实际成果负责,而项目承担部门则对项目进行申报,进行研究,并按照预算对经费支出进行安排,财务部门则是开展会计核算,对预算情况进行监督,对项目进行控制,最终进行决算。这种复杂的情况导致科研事业单位对内部控制方面比较困难,监督也非常麻烦,管理相对松散,内部审计也存在一定的缺失,主动审计经费的情况比较少,或即便开始了审计,大多也是事后审计,对经费实际使用过程缺乏有效监督,无法及时发现经费支出时存在的问题,整个监督效果相对较差。

二、提高科研事业单位财务会计质量的建议

(一)健全相关协作机制。科研事业单位项目资金的管理涉及众多部门,需要各部门联合开展工作,需要建立一套健全的相关制度,使整个项目申报、具体实施以及资金管理、评价考核等方面都有明确规定,还要对不同部门在各个环节的职责进行科学规范和明确,施行责任制,不同部门需要定期进行沟通,在项目启动时财务人员必须要参与到预算的编制环节,进而确保预算更加科学。提高单位领导重视程度,加强领导对财务风险的防范意识与能力,制定完善的制度,并严格按照制度执行,为科研项目管理奠定基础。(二)加强预算编制与控制。预算编制对整个科研项目来说都非常重要,在某一新项目进行启动前,可聘请专家对项目组、管理人员以及财务等进行专业培训,对科研项目中涉及的规则制度以及办法进行针对性解释,比如“十三五”科研项目在启动时,请科技部专家对“十三五”122会计研究ACCOUNTINGRESEARCH项目中编制预算相关情况进行仔细讲解,关注新预算编制的不同之处以及关键环节等,经过专家讲解及互动后,科研人员基本上会对预算的编制有了初步了解,而财务人员也会有更深的认识,进而能更好地对编制预算的关键环节进行把控,确保编制预算工作能够有序、顺利地开展,推动资金预算管理的科学性与有效性,使制定出的预算成本更能满足科研需要。与此同时,重视让财务人员参与到项目申报的过程当中,跟进项目申报进度,了解项目申报过程中的问题,及时进行问题处理,切实掌握项目的实际情况,保障预算编制的准确性。而且在对预算进行编制时,要对项目执行期间可能出现的各种支出以及费用进行全面考虑,要对预算进行细化,对具体的收支额度进行核定,对支出用途和方向进行明确,财务人员在项目跟进的过程中,对于资金的处理要做到合理有序,专项资金也要细化至具体的项目中,要从效率方面提升对科研成果的作用,有效降低成本。(三)完善内部控制和监督。项目资金的使用需要受到严格的控制与监督,科研事业单位要对财政部或其他国家部门下达的相关文件精神进行有效落实,和本单位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内部控制制度进行整合,对制度中存在的不足进行完善,强化资金监督管理,进而建立与本单位相适应的内部控制体制。科研事业单位资金管理要想科学运转,就需要加强内部控制和监督,平日就要注意对到款的资金状况进行整理,这样可以使项目管理得到有效衔接,确保项目能够有效开展,也能够为单位领导人员提供财务方面的可靠信息。项目在结束或结题时,管理部门需要及时通知单位的财务部门,项目负责人要对相关项目的结算手续等进行办理,然后按照规定填写结算情况表,如果发现资金还有结余,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处理,防止出现长时间挂账的现象。对没有正当理由,超越期限不办理结算手续的项目,监管部门需要增强意识,加大对这些情况的监督,要对整个项目的全过程进行有效监督,特别是项目实际执行时,各种财务支出的监督,要确保支出合理。监督时也要善于发现存在的问题,根据问题实际轻重情况,告知相关人员及时进行整改,还需要加大对违规现象的惩罚,进而避免贪污腐败现象的出现。(四)规范科研核算体系,提高财务人员的综合能力。相关部门在进行核算体系的制定过程中,应重视与国内科研发展水平相契合,切实保障核算体系的实效性,为今后的财务人员的工作提供坚实的制度保障。科研事业单位需要加强人才培养,要定期对财务人员进行培训,学习科研经费管理方面新的政策、制度以及办法等,财务人员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提高对经费管理的认识和重视,对各种新的政策进行理解和消化,进而在实际工作中有效发挥作用,对科研项目的成本进行准确计算,确保财务数据精确。财务人员也要积极主动,在项目启动前,结合实际情况及核算体系,主动对项目情况进行了解,积极参与到预算编制环节,进而使预算能够满足科研需要,也符合财务管理制度,单位也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考核,对合格的人员可以给予一定的奖励,不合格的则给予一定的惩罚,进而提升财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切实发挥财务人员在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作用。(五)借助信息化平台,有效解决财务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对科研事业单位来说,财务部门对项目资金进行核算应该是非常及时的,但目前现实中存在滞后现象,主要原因还是各部门沟通不顺畅导致的,加上缺乏有效沟通的方法,进而使很多财务方面的信息流转非常慢。要想对其进行解决,可以建立综合化的信息平台,在这一平台内,不管是项目预算状况、实际进展或者项目实际花费的资金以及项目带来的效果等都能够进行展示。可以将这一平台分成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是数据化信息,这主要涉及项目的基本信息,各种财务信息包括实际财务支出和收入等具体的信息数据。第二部分是研发的流程,这里主要包括项目实际进展状况、预估结束时间以及研发人员数量等信息。第三部分则是决策层面,这里主要对研发时涉及的各种重要决策信息进行公示与记录,借助这几个层面的信息展示,单位财务人员可以在第一时间对资金动态和流向等进行掌握,并对资金进行有效记录与审核,确保资金管理的科学性。

总之,对科研事业单位来说,科研项目资金管理非常重要,需要引起相关人员的重视,要针对科研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采取有针对性的财政手段,建立完善的资金管理制度,提高财务人员综合水平,进而使科研单位能够降低成本,为社会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朱利艳.科研事业单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实践与思考——基于基层科研事业单位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现状[J].预算管理与会计,2020(06):12–15+18.

[2]陈晓燕.科研事业单位项目财务管理现状及对策浅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9(21):71–72.

[3]段婷婷.军工科研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管理——项目成本管控[J].财会学习,2019(29):127–128.

科研事业单位范文篇10

关键词: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常见问题;改进措施

在我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理念推动下,加大国家科研工作力度,促进我国各项基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是我国科研事业单位的核心工作内容。随着国家新的发展战略定位、财政科技投入的大幅增加,对科研单位的财务管理也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为了保障科研工作的顺利完成,单位财务管理人员应利用全面有效的会计核算措施,完善财务制度体系,解决当前科研事业单位会计核算中的常见问题,为科研工作及单位正常运行提供有效的财务支持。

一、合理规范使用科研项目资金,加强科研项目资金管理

科研项目资金是科研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核心内容,也是当前事业单位财务问题多发地带。因此,应利用有效的财务核算工作,合理规范科研项目资金使用方法与过程。制度规范模式。在管理制度制约下,会计核算人员以制度内容为基础,制定资金使用规范并予以执行,可以极大的提高规范工作效率与质量。同时制度规范模式,可以极大地避免核算工作者与资金使用者,因资金使用歧义问题造成矛盾与纠纷的出现;过程规范模式。资金使用与核算过程的规范,可以保证科研资金全面核算管理的实现。过程规范管理的开展,将资金使用与核算过程划分为几个阶段,并由专人对每个过程进行责任管理,实现财务人员对资金使用与核算过程的掌控;细节规范管理。细节问题是造成资金管理问题过程必须注意的内容。如资金审批签字与用章顺序;资金使用原始单据管理情况;财务印章管理人员等细节内容的规范,都有利于资金管理质量的提升。

二、利用资产总额精确清算措施,改进应收应付款核算问题

由于事业单位长期存在资产总额中应有应付款以及其他资产构成混乱问题频现,进而影响了应收与应付款核算的顺利完成。所以会计核算人员,需要采用精确清算措施理清单位资产总额与具体内容。做好资产账目核算。会计核算人员首先需要对资产账目中的内容进行仔细核算,清晰账目的资产总量;对资产实务进行精准清算。核算人员对单位资产内容进行精细准确的清算工作,对于固定资产、无形资产等较难清算的内容,聘请专业评估人员进行资产评估,以获取精确地资产数据;将账目资产与实际资产数据进行核对并逐一进行清算,对于账目中的资产问题结合资产实际价值进行完善;在清算完成后的资产账目支持下,对资产负债科目中应收应付款按照科研项目、固定资产经营等核算内容进行单独设立核算账目,解决当前科研事业单位应收应付款核算不清问题。

三、提高往来款项核算质量,改善收入环节核算问题

科研事业单位,由于受到体制影响财务收入组成较为复杂,包括财政与上级补助收入、事业收入、经营收入以及其他收入等各种收入内容。由于其组成过于复杂,造成了当前科研事业单位收入款项核算效率低、质量差等问题出现。科研事业单位的收入核算与往来款项核算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所以会计核算人员利用以下措施提高网络款项核算质量,进而改善收入核算问题。做好收入款项分类登记。财务管理工作者对于收入款项内容需要做好分类与账面登记工作。分类工作是指会计人员将收入的款项,按照款项来源与作用合理分类,特别是对于来源相同但分属不同收入内容的款项(如同一用户支付的本期应收款与下期预付款),进行合理分类核算保证款项数据准确。而登记则是将分类完成的款项进行账目登记,为核算的进行提供账目数据支持;往来款项定期核算。虽然在会计管理制度中没有明确要求往来款项需要定期核算,但是为了提高其核算质量,科研单位会计管理者需要自主定期开展核算工作,实现会计应收、预收款项内容清晰,保证收入核算的开展。

四、加强资产管理,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资产,减少资产流失

当前单位财务会计管理的核心内容中,减少科研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占据着重要位置。为了加强资产管理工作提高其管理有效性,会计管理人员利用资产合理配置以及提高资产利用效益方法,减少资产流失问题的出现。合理配置事业单位国有资产。国有资产流失管理工作,首先需要解决的是科研事业单位资产管理混乱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单位会计人员在前期理清资产内容的基础上,将资产进行合理配置,保证资产管理者责任与收益平衡,进而保证资产管理责任管理到位,同时收益核算效率与质量得到保障;提高国有资产利用效率。国有资产利用效率的提升,可以很好地增加资产收益实现资产升值,进而避免了资产流失问题出现。国有资产利用效率的提升,需要财务工作者做好以下工作。首先合理规划资产使用效率,避免资产长期呆滞;其次挖掘资产内部潜力实现资产隐形升值;最后合理开展资产经营,实现资产收益的稳步提升。

五、结束语

面对传统会计工作遗留问题,以及国家提出的事业会计改革要求,科研事业单位会计人员在保障科研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上,以提高单位会计管理质量为目标,坚持实效性地健全与完善单位会计核算工作内容与环节,促使科研事业单位会计管理工作更加科学与合理发展,为我国基础科学水平的提升提供动力。

作者:孙文雨 单位: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北海研究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