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

时间:2022-02-14 09:42:37

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

【摘要】从国家的政治主张和政治体制上来讲,中美两国是有很大差异的,其各自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也由于内部因素的差异而各有不同。本文分别阐述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深入分析讨论中国和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间的差异,以便在继续发挥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优势的基础上,借鉴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成功经验,从而促进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中美高校;方法;比较

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说法是这一学科在中国共产党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精炼总结出来的专有名词,不过并不代表思想政治教育仅在我国存在。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每一个政策制度下的国家对其的看法都有所差异,我国学界所指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美国通常被人们叫做公民教育,二者具有一定程度的相似性,但是在具体教育目标、方法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不同。本文仅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这一角度入手,对比分析我国和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取长补短,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高。

一、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开设通识教育课程,注重课堂教学渗透。美国的地方分权制度导致全国范围内没有统一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标准化要求,不同的学校、地区能按照自身的具体状况来设置不同的课程,非常灵活多变。即使中央政府并不强制要求各学校设置教育通识课,但各校仍会设立,主要课程有约三门思想品德课,3-5门政治理论课。大学生们在这些课中,受到所学知识潜移默化的影响与教育,逐渐接受并养成美国体制下的社会价值观[1]。(二)实行宗教灌输,发挥宗教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就依托宗教来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或者说将宗教的教义和观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而言,世界范围内表现最为明显的就是美国。大部分美国高校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时候会向学生灌输基督教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借着上帝的名义,以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为根本目标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特别是由教会筹办的大学,就更会强制设置一些有关圣经的课,进一步结合宗教信仰去影响大学生的三观,同时,教会性大学历史一般比较悠久,非常善于用宗教的力量来影响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三)重视“隐性教育”,重视心理引导。美国高校擅长借助其社会上强大的资本力量,毫不吝啬基础设施建设投入,通过创建浓厚的环境和校园氛围来潜移默化地对学生施加影响,从侧面隐性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使其在心理上完全认同美国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资本主义价值观教育。同时,几乎全部的美国高等院校都会专门为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的场所机构,美国的心理医生收入很高,十分受人尊重,大学里的心理医生的专业水平也十分过硬,通过对学生的困难,心理问题等进行解决和疏导,用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上的一些障碍,由此可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四)注重主观意识,运用灵活的教育思想与方法。在美国,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变通较多,不同的学校采用的方法理念都有所差异。比如说一所学校的校长可以按照学校的独到之处和其本身的见解来选择自己认为最好的教育方法,教授课程的老师亦是如此。美国的课堂教学并不是一味的灌输式学习,老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将自己的思想观点展现给学生,让大学生自己主动思考选择。不仅如此,美国对于历史方面的传授也比较社会、通俗,课程设置亦是多姿多彩。

二、中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注重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灌输式教育方法。我们国家单纯对原理论述的灌输教学并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从古至今都是如此。在课堂上,学生主观发挥的机会较少,全程大多都是老师一味的讲,学生一味的记,并在课后自己理解消化。我们国家的高等院校也都将《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述》以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四项思想政治理论课纳入高等院校在校生的公共选修课中,并设有统一的课时、学分和考核机制。这一类课程设计的目的带有很强的政治色彩,知识点较为乏味,老师在教授知识点的时候也很少与学生互动,课堂教学氛围呆板,很难达到预期效果。(二)注重社会实践,强调以实践来检验真理。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之外,我国高校也同时主张大学生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设立奖学金或将实践报告作为课程考核标准等方式鼓励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促使大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将课堂学习的各种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放到具体的实践中,使得书本上的知识被大学生内化于心,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并外化于行。(三)表扬模范,发挥示范作用。我国高校向来重视对传统美德的宣扬教育,并主要依托校内各级团组织定期开展的团课来开展。各级团组织对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进行评审、考核,选出学习、生活等校园各个领域的先锋模范进行表彰,使富有正能量事迹和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具象成学生们身边真实存在的人物,一方面通过对先进的事物和大学生加以鼓励和表彰,这既能使得学生的内心受到鼓舞,在被外界肯定的同时信心也会倍增,这对其今后的发展是非常有利的。另一方面号召其他学生学习,进而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受到他们的感染,通过表彰典范的方法由点到面带动全体大学生形成比学赶帮的良好德育氛围[2]。

三、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法的异同点

(一)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法的相同之处。首先,中美两国的教育方式都属于思想灌输。都在学校中设立了不同的有关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而且教学的主要方式都是灌输式的课堂讲授的方法,注重直接的灌输,重视课程的教学工作。其次,都注重多种教育方法的协调配合。当今思想政治教育都呈现出社会化趋势,十分注重社会,家庭,学校教育的相互协调,形成目标一致,相互配合共同发力,最大程度将学生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做好的良性循环。再次,都较为关注教育的多元发展。因为学校教育越来越趋向于与社会同步接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也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方式,在保障经济的增长,保障国家长治久安等方面都起到很大的积极作用。(二)中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方法的差异。首先,我国更倾向于灌输式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把课堂上的理论教学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方法,而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并且没有做到因材施教,采用“一刀切”的传统方法。而美国更加注重隐性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采用间接的、潜移默化的教育方法,更加符合学生的实际情况,从而更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第二,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更注重课上的理论学习,相对轻视课下的社会实践教育。中国高校往往通过直接的课堂讲授传递思想政治知识,缺乏师生间的互动和对学生的指导性教育,易导致理论与实践脱节。而在美国,各个高等院校在对学生的道德品质进行评价的过程中,都较倾向于社会实践,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养成良好品质与社会责任感。第三,中美两国对于宗教的立场完全不同,直接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观点上的巨大差异。我国的基本政策有明确要求,要政教分离,这就使得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可能结合宗教的教义和宗教德育方法。但是美国则恰恰相反,他们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时候,正好是结合了宗教的助力,从而影响学生思想道德观念的发展[3]。

四、美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对我国的借鉴意义

在对中美两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进行深入具体的分析比较之后,不难看出,我们国家的优势还是较为独到且突出的,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起源于中国共产党革命战争时期的军队教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长期实践中也证明了对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巨大正确性,但也能认识到其中的许多不足与缺陷,我们有必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包容借鉴美国的一些优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一)重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我国始终都非常重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不过由于我国的政治文化背景与西方国家的人本、自由等主张还是有所差异的,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过于强调集体的重要性,从而忽视了个人的发展。我们可以采用美国的互动教学方式,加强大学生与老师之间的教学互动,积极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方向,实现枯燥的填鸭式的课堂变为教师与大学生良性互动平台的改造,调动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同时应该重视学生的心理问题,积极与大学生沟通,疏导学生的心理障碍,还要完善心理咨询体系机制,将长期以来形同虚设的心理咨询室物尽其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使其正规化,还可以开展更多的咨询活动,举办文体活动,开展调查问卷,鼓励学生进行心理咨询。(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就是实效性差,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教育方法单一,我们主要的方法就是采用说服教育以及思想灌输,通过强制的硬性规定去使得接受教育的人遵守各项规定,十分容易引起大学生的不满。美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方法灵活多样,注重了隐性和显性教育的结合。挖掘一切可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载体,这就很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要不断拓展新的教育途径和方法,融合渗透,丰富载体,营造环境。最主要的是要注重社会实践的重要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到实处,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更多地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相结合。(三)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美国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队伍都是经过严格培训的,有着一套完备的培训流程。现阶段,大部分高等院校在思想教育课程的设置和考核大多都只是应付,其教育的专业性以及效率和质量并无法得到保障,若一直维持这种形式主义的状况,最终会对大学生个人乃至社会都产生危害。因此,我们在进行队伍建设的过程要充分借鉴美国这一点,既要确保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专业素质过硬,也要提高团队合作创新的意识和能力,大力提倡创新,构建有时代特征并且富有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体系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使学术研究和工作实践结合起来。这样更有利于促进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熠晔.当代中美两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比较[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10,(2).

[2]理查德,弗拉克斯.青年与社会变迁[M].北京:北京日报出版社,1989.

[3]《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百问百答[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1,(11).

作者:王春朝 单位:东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