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政教育背景下90后高校生社会实践

时间:2022-06-04 10:01:00

思政教育背景下90后高校生社会实践

“90后”大学生逐渐取代“80后”成为高校受教育的主体,全球化格局、社会转型、时代变迁与生活变化赋予他们鲜明的时代特色。因此,作为“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社会实践的设计和实施必须符合受教育者的个性特点,满足受教育者的发展需要,才能切实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实施。“90后”大学生群体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第一,自信、理智,自我认知趋于成熟;第二,个性各异,自我意识较明显;第三,需求多样、务实,现实主义特点突出;四是厌烦乏味和枯燥,喜好生动与探索。如何针对“90后”个性特点,创新社会实践,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面临的一项迫切课题。由此,我们对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四所高校的“90后”大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发放调查问卷1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167份;并访谈高校团干12名,社会实践指导教师10名,学生30名;走访了部分党政部门和企事业单位。通过一系列实证调研,总结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一、“90后”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期望值分析

(一)符合“90后”大学生追求自我、自信、平等、民主的现代特征

“90后”绝大多数是成长于社会经济条件有较大改善的独生子女,是家庭给予最多宠爱、最多培养、最高期望的一代。特定的时代背景和上海的国际化都市的大环境造就“90后”大学生拥有更加开阔的人生视野以及独特的分析问题的角度,注重自我,平等、民主意识强烈。调查显示,分别有59.93%和64.17%的大学生认为自己是自信和个性张扬的;53.42%的同学认为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融洽,互相理解,像朋友一样”;32.25%的同学赞同“生活中追求的主要是自由和独立,希望以自己的方式行事,不受组织规章约束”。由此,传统的灌输式或命令式的教育,必然不能为当今的“90后”所接受,在平等氛围中通过自身的感悟达到对他们思想的引导,反而具有更好的作用和效果。因此,民主、平等的现代元素,是“90后”大学生对社会实践的基本要求。

(二)迎合“90后”大学生个体对个性及不同需求的追求

“90后”大学生追求个性、有主见。因此,不同个性的“90后”个体对同一载体的效价不同,对同一目标的期望值也不同。在调研中,我们得出以下数据:67.47%的同学认为社会实践丰富了假期生活,68.67%的同学认为社会实践了解体验了社会;57.83%的同学期望通过社会实践“结交朋友,培养合作精神”;不同的学生个体热衷参加不同性质的活动载体,有的倾向理论学习、学术科研,有的喜欢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丰富多彩、具有多重选择是对社会实践的最起码要求。

(三)满足“90后”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及能力的需求

人生目标明确已成为“90后”大学生所公认的特征之一。在激励的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他们,需求更为多样和务实。调查显示,分别有50.63%、55.7%、58.23%的同学喜欢专题班团会、社团活动、社会实践这样的思想教育方式。他们认为通过参加不同活动,比上课受益更多,能力也能获得更大的提升。因此,社会实践应满足“90后”大学生提升综合素质及能力的需求。

二、当今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大学生社会实践现状分析

但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还存在一系列问题,实践育人的理念没有达成共识,安于现状重复开展活动的现象比较突出,每年开展此项工作带来的疲劳式懈怠和应付情绪普遍存在,社会实践的形式途径急需探索和创新,实践育人的合力没有形成,大学生社会实践的实效性有待增强。

(一)不符合“90后”学生个性发展需求,学生积极性不高,参与率参差不齐

就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现状而言,仅有极少同学主动考虑假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对于学校统一组织的社会实践,上海各高校学生参与程度差别较大。究其原因,当前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模式千篇一律,内容流于表面,不能满足“90后”大学生不同层次和多样化的需求,从而不能保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二)不能满足学生提升能力的要求,社会实践专业性不强,专业教师参与程度不高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过程中,应有思政教师在实践立意及相关操作细节方面提供支持,若开展与专业相关的实践工作,更需要专业教师参与并提供专业方面的指导和建议。

而现行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对社会实践指导教师的工作量和教学成果缺少相关认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吸引更多的教师特别是专业教师的加入。虽然目前仍然有相当一部分教师以极大的奉献精神投入到对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指导中,但是如果将所有学生纳入到社会实践活动的教学管理中,现有师资力量将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也将会成为未来普及社会实践教育的瓶颈。

(三)活动经费主要依靠高校支持,无法满足社会实践广泛普及的需要

目前大学生社会实践的经费主要来源为高校相关专项拨款,对获批项目给予一定金额的支持。如上海师范大学,每年大约50-100个项目审批通过,获批项目分为自筹经费项目、一般支持项目和极少重点支持项目,目前每年能够保证给予支持项目500-5000元不等的经费。由于相当一部分社会实践需要异地开展,并进行调研、援建,这笔经费对于大多数实践团队而言,只能解决部分路费问题,无法全面解决食、宿、行等具体问题,更无法保证实践深入有效的进行。又以每组团队8人-10人计,全校最多有800-1000人参加社会实践,与全校数万人相比,参与的学生覆盖率相对较低。

三、加强“90后”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探索

当今,大学生社会实践进入了科学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和新变化,探索大学生社会实践新模式,创新大学生社会实践形式,激活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力,已成为推动大学生社会实践科学发展的现实需要。

(一)遵循“三结合”原则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完善培养方向,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生动性和渗透性

根据“90后”大学生个性特点和大学生社会实践要求,遵循“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相结合、理论学习与课程实践相结合、校内平台与校外平台相结合”的“三结合”原则搭建社会实践平台,分别进行平台建设。

1.内容务实,社会实践与思政教育相结合在指导学生社会实践工作中,应注意结合国情、现情,聚焦基层一线,强化体验式教育,创新社会实践模式,从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如2010年上海世博会,高校实行全员育人,以各种方式向学生介绍世博会,积极推进爱国主义教育。由此,“90后”大学生成为世博志愿者最主要的社会力量,同时,上海各高校大学生以各种方式参与世博,仅上海大学就有8000多名学生参与各类理论调研、社会实践工作。通过社会实践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培养爱国情操,同时也克服社会实践中浮于表面的形式主义之风。

2.形式创新,理论学习与课程实践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同学们进一步加强对理论学习的理解和认识,最终将理论融会贯通。如在纪念建党90周年期间,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城市建设与安全工程学院学生运用专业知识,搭建了一大会址、遵义会议小楼、延安宝塔等10个中国共产党前进道路上的重要地标建筑模型,在动手动脑的过程中,用心体会到党的辉煌历程,完成一次爱国主义教育。

3.保障有力,校内平台与校外平台相结合校内平台与校外平台相结合,不可偏废其一。校内平台从理性上开展教育,校外平台从感性上加以引导。强调大学生“只有深入到基层、群众中,才能加深对社会的认识,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高校应注意引导“90后”大学生走出校门,走入基层和农村,在社会实践中体验生活、认识国情和了解民意,深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然性和科学性,从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开放性和渗透性。

(二)建立制度,建设基地,加强教师指导,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和长效性

应从三方面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和长效性:其一,完善制度设计。首先,高校应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成立领导小组,并制定配套文件,从人、财、物等给予大力支持;其次,把大学生社会实践课纳入教学计划,把社会实践经费纳入人才培养成本,有针对性的加强社会实践课程体系的探索,按照课程化管理的方式推动社会实践的有效开展,变短期活动为长效教育,从而科学、有序的推进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发展。其二,建立实践基地。高校要发挥学校的主体作用,联合社区、企事业单位建立各级实践基地,结合“90后”关心、关注的社会热点、难点问题,引导学生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切实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时效性和常态化。其三,加强专业教师指导。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不够成熟,专业知识比较薄弱的问题,在学生实践过程中,尤其涉及科技创新模块,应吸纳实践指导教师及专业教师加入,提供内容及方法的指导,并实施合理的考核或考查等评价机制。如华东理工大学历年要求各学科教授、专业任课教师与班级、学生团队结对子,完成大学生科技创新实践项目。专业教师的指导不仅提高了学生实践质量,满足了学生提升能力的需求,同时,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科学联合,保障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规范性和长效性。

(三)校“社”共建,构建校园覆盖格局,确保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和全员性

校“社”共建模式是借鉴美国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理念,它更强调大学生作为一个自然人,对服务社会,及社会对大学生服务的相互体现。首先,联合社会基金、公益组织,解决学生活动经费的匮乏,并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如上海市每年开展“知行杯”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牵手爱心行”、“三下乡”等系列实践活动;其次,积极拓展社会教育,一切具有道德教育职能的组织或部门,如政府、机关、传媒、企业、社区等都应参与到引导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活动中。同时,大学生利用高校独有的科技资源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从而形成联动效应,确保全员育人。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的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当今社会关注的热点。社会实践应注重建立长效机制,满足“90后”大学生丰富多样的实践需求,在实践中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