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钢琴作品创作历程

时间:2022-05-03 03:02:00

早期钢琴作品创作历程

钢琴艺术起源于西方,在进入中国短短的两百余年时间里,尤其是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的钢琴作曲家不断吸收西方钢琴音乐的形式与技巧,同中国民族文化相互融合创作出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作品,不仅是对古代音乐进行延续,更在传统单音体系上发展出复音思维为特征的艺术表现形式,使我国钢琴艺术得到了不断丰富、繁荣与发展。

一、20世纪初的钢琴作品创作

20世纪初期,中国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历史变革,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使当时爱国进步青年在思想意识上产生了重大转变,在推动中国文化界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中国音乐文化事业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音乐教育和音乐文化活动全面展开,音乐创作开启了新的篇章。此时的音乐家从学堂乐歌时期的师法日本,将目光完全转向了欧秒H音乐,开始尝试用西方先进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突破中国传统以单音体系为主的创作手法,注重和声、旋律、调性布局的运用,与中国独特的古典诗词和韵律伴奏相结合,创作出富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曲。1915年,中国钢琴音乐创作先驱赵元任先生在《科学》杂志上发表了《和平进行曲》,作为我国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钢琴创作,赵元任在作品中有意识地将欧洲和声与中国民族音调有机地结合起来,迈出了中国钢琴音乐创作的第一步。赵元任的创作具有中国化的特点,作品大多选用徐志摩、胡适、刘半农等创作的新诗,富有生动鲜明时代气息的同时又具有浓郁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保持中国传统音乐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善于借鉴西方近代多声部音乐的创作手法。同时,他非常注重歌词与歌曲自然妥帖的高度结合,创作的曲调既流畅优美,又能琅琅上口,1926年创作的钢琴伴奏曲《教我如何不想他》就是他最具有代表『生的作品。同时期另一位重要音乐家,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者萧友梅先生也陆续发表了《哀悼引》、《新霓裳羽衣舞》、《夜曲》等作品。1916年发表的《哀悼引》是为了纪念黄兴、蔡锷的逝世而创作的,以管弦乐曲的形式创作,以钢琴曲的形式正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作品在旋律和声等方面都力求中国化,这点非常难得。《新霓裳羽衣舞》在保留中国化的同时,在和声音调技法上的运用也更为专业。萧友梅将西方音乐中的诗歌、旋律、钢琴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融合于中国民族音乐的创作实践中,对中国后来的钢琴音乐创作有较大影响。值得一提的是,萧友梅还致力于编写音乐教材并在1925年完成《钢琴教科书》,1927年时与蔡元培等人创办中国第一所专业音乐学院——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将中国的钢琴水平提高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开辟了由高等音乐学校来培养音乐专业人才的新道路。2O世纪初是中国钢琴艺术起始阶段,钢琴作为舶来品的音乐艺术,在表现中国风格时必然会经历一个由试探摸索到成熟的尝试过程。这时期的中国钢琴作品创作处在一个学习阶段,创作手法相对较为简单,风格略显平淡,在曲式结构、和声构思和艺术风格上带有明显的模仿西方音乐创作的痕迹,尚不能与中国传统文化完全融合,但仍散发着耀眼的艺术光芒。

二、20世纪3o年代至建国前的钢琴作品创作

20世纪30年代至建国前,中华民族经历了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两个重大的历史时期,中国一直处在动荡不安的局面,时代种体裁的音乐创作之中,这时期音乐家所创作的钢琴作品,在中国化的原则上,将中国传统与民族音乐运用得更加纯熟,并充分发挥西方音乐技法的优势,使这时期钢琴作品大多富有时代精神并得到了新的发展,创作出了一批质量非常高,真正意义上的中国钢琴作品,从而成为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中一个重要的历史时期。同时,由于上海国立音乐学院的成立,我国的专业音乐教育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以黄自、贺绿汀、丁善德为代表的学院派作曲家。30年代美籍俄国著名钢琴作曲家齐尔品来到中国,为中国传统音乐深深吸引,并于1934年委托萧友梅征求有中国风味的钢琴曲。这次比赛的获奖作品包括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摇篮曲》;老志诚的《牧童之乐》《摇篮曲》;俞便民的《小调变奏曲》;江定仙的《摇篮曲》6首作品。其中,贺绿汀的获奖作品《牧童短笛》以简洁、层次分明的创作手法和简约、清新流畅的音乐词汇,将旋律和节奏紧密结合,成功地模仿出了中国民间乐器笛子的特色,犹如一幅意境悠远、清新淡雅的中国水墨画,描绘出宁静美丽的乡村生活。这部作品运用西方的音乐理论,却使之完全融合于中华民族艺术内涵之中,将西方音乐理论与中国本土艺术文化作了完美的结合,是中国近代钢琴作品创作中的重大突破,可以说是我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完全意义上的中国风格的钢琴作品,极大地推进了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发展,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与贺绿汀同在上海国立音乐学院学习,并首演过其作品《牧童短笛》及《摇篮曲》的著名音乐家丁善德在40年代时创作出《春之旅》、《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等具有代表性的钢琴作品。《春之旅》是丁善德正式出版的第一部作品,在西方传统的作曲技法与中国民族音乐相结合的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使之在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的同时充分显示了独特鲜明的音乐个性。1948年丁善德又根据藏族民歌谱写了具有浓郁中国特色的《中国民歌主题变奏曲》,这些作品都表达作者向往光明和乐观向上的爱国思想,在当时颇具影响力。1946年在鲁迅艺术文学院音乐系任教的瞿维,根据民间舞蹈及戏剧等艺术形式改编创作出的钢琴曲《花鼓》,成为40年代一部重要钢琴曲。这部作品以安徽《凤阳花鼓》为旋律,用锣鼓的节奏贯穿全曲,表现了民间热烈、欢腾的歌舞场面,用钢琴这种西方乐器成功地表现了深厚的中国乡土气息,开拓了钢琴创作的新局面。无论是质量上还是数量上,中国钢琴作品创作都有了空前的发展四m。

三、建国17年间的钢琴作品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进行了全面的社会建设,音乐创作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出现了大量反映新社会新生活的作品。这时期的音乐作品题材广泛多样,丰富新颖。我国各地多姿多彩的民歌也被利用,经过精心的设计与艺术处理之后成为钢琴作品创作的素材,在保存中国民族音乐朴实与豪放风格的同时,又具有了清新雅致的艺术特征。这时期中国的钢琴音乐创作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据不完全统计,从建国到1966年这17年间,正式出版的作品达到235首以上。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上海音乐学院执教的丁善德,在建国初期创作了几部反映新中国时代气息的钢琴作品,如《第一新疆舞曲》《快乐的节El》《第二新疆舞曲》等。其中《第一新疆舞曲》《第二新疆舞曲》都是利用新疆的民族音乐素材而创作的,真实地反映了新疆人民的生活与精神面貌,是将民歌曲调与西洋音乐手法结合的完美典型。在《快乐的节日》中,丁善德运用中国民族五声调性的和声织体,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新中国儿童美好幸福的生活。我国著名的作曲家桑桐在这时期也创作出不少优秀的作品,包括1952年创作的《内蒙古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七首》、1954年创作的《序曲三首》、1959年创作的《随想曲》《三十二首苗族民族主题钢琴小曲》等。其中《内蒙古民歌主题钢琴小曲七首》是桑桐的形式,从各个方面反映了蒙古人民的思想与生活,与桑桐本人在1947年创作的钢琴作品《在那遥远的地方》一样,都是将民歌作为素材,运用多种创作手法和音乐语言来表现乐曲的内涵,在中国民歌和声变奏、和声语言、和声织体等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使音乐具有了新的内涵,并于1957年在第六届国际青年联欢节的参赛作品中获得了创作铜奖。这个时期还出现了许多优秀作品,如江文的《乡土节令诗曲》、马思聪的《三首舞曲》《粤曲三首》、陈培勋的《卖杂货》《旱天雷》、汪立三的《蓝花花》《小奏鸣曲》、田丰创作的《高山族组曲》、储望华的《翻身的El子》、殷承宗的《快乐的哕唆》等等较有代表f生的钢琴作品。进入后,中国钢琴音乐的创作、演出、教学几乎全面瘫痪,发展受到了严重破坏。在这种狭窄的音乐创作空间下,钢琴音乐人依旧创作出钢琴伴唱《红灯记》这一将样板戏与京剧艺术结合起来的作品。这种钢琴改编曲的艺术形式下,诞生了如储望华的《甘洒热血写春秋》、崔世光的《松花江上》、王建中的《百鸟朝凤》《梅花三弄》等作品,成为时期专业音乐创作沙漠中一片难得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