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论文9篇

时间:2022-09-02 08:30:55

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论文9篇

第一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自身建设探析

近些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中外上市公司爆发出越来越多的财务造假丑闻,使得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逐渐进入人们探究的视野,进而成为中外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和研究的焦点。上市公司是否能够健康发展,取决于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认识是否准确,上市公司内部控制问题反映是否清楚。这样才有助于中小投资者做出理性投资决策;同时,也有利于上市公司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使公司内部控制制度自身建设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建设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的明确

如果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责任主体得到了明确,就能从根本上明确经理层和董事会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应承担的责任。在中国目前的现实背景下,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需要保障董事会的独立性,因为公司信息的披露由董事会负责,监督由监事会负责,监事会有权对公司披露的内控信息进行评估。如果公司的内部控制分工得到明确,公司管理层会十分注意他们的决策与股东的权益是否一致,有没有超过风险评估标准,公司股东对管理层的内部控制职责更加清楚,此时管理层的内部控制活动的评价与监督才能更加有效。

二、规范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一)内部自评报告的披露形式的统一

目前,一些上市公司将内部自评报告披露在年度报告“内部控制”一章中;有些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在监事会报告或者“公司治理结构中”。因此,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应当为上市公司提供标准,对企业必须披露格式予以规范,以提高信息的有效性。体现在披露形式层面上,为了减少上市公司逃避披露责任的概率,建议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作为单独报告,以文件形式列出。内控自评报告、注册会计师鉴证报告和其他信息均是企业内部控制信息不可或缺的部分。

(二)内部自评报告的标题的统一

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载体是内部自评报告,内部自评报告的标题一般要统一。标题可以统一为“某公司某年度自我评估报告”,公司名称一般要用公司全称。

(三)内部自评报告的评价依据的明确

作为一份好的自我评价报告,首先要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其次还要有统一的、具有比较好的可操作性的评价依据,用此依据可以对内部自评报告进行监督和修正。从市场对样本数据的统计分析来看,上市公司所在板块的运作指引可以作为内部自评的依据,沪市上市公司应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指引》作为自评依据,深市创业板、中小企业板块和主板上市公司出具内自评报告应分别以《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主板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深圳证券交易所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为依据,证券市场上的这些运作指引均是在《企业内部控制评价指引》的框架下制定的,具有更直接、更规范的操作性。

(四)统一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内容

根据相关专家对上市公司相应样本数据的分析,上市公司在披露其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时应对其内容进行大幅度删减和添加。首先,删除摘抄内部控制规范里有关内部控制建立的目标与原则和与年报重复的有关公司概况的内容;其次,添加可量化的评价标准细则表,即在每项评价标准细则后面赋予一定分值,按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不同程度对其进行打分,将各项分数加起来得到的综合分数进行量化考核,这样可以在企业间、行业间形成良性的参照,同时更好地促进企业之间的竞争意识,对政府相关部门和投资者对内控制度进行监督有更好的促进作用。鉴于沪深两市以及各板块都出具运作指引,其内容规范表述不一,应当对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格式及内容给予模板参考。在对各运作指引所要求的内容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自评报告的内容应由如下几方面构成:①董事会对内控报告真实性的相关声明;②内控评价工作的整体概况(遵循内控五要素框架);③内部控制评价的范围、依据、方法和程序;④公司上年度内控缺陷的整改情况;⑤当年度内控缺陷认定情况;⑥内控的评分标准;⑦对本年度内部控制缺陷拟整改措施;⑧内控有效性的评价结论;⑨会计师事务所发表的审计意见。

三、内部控制鉴证报告的规范

注册会计师作为公司的外部监督者,是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评价主体之一,应当在客观公允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内控的有效性出具鉴证报告。考虑内部控制信息的可比性,一是要规范鉴证报告的评价依据,建议选择更为适当的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审核依据;二是要规范鉴证报告的内容,即报告题目(统一)、审核对象、审核依据(统一)、评估截止日期、收件人、管理层及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审核意见、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定义及范围,以及会计事务所的名称、地址、盖章和报告日期。最后,应强制性的要求公司每年都邀请会计师事务所对上市公司内控的有效性出具鉴证报告。年度终了,公司要向社会公众公布其年度内控鉴证报告病附送独立董事、监事会对公司内控自评报告发表的意见书,保荐机构对内控自评报告的审核意见书及年度内控自评报告。

作者:牛秀粉 单位:河南经贸职业学院

第二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建设研究

一、引言

上市公司的普遍的经营和财务活动关系到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代公司管理体系中将内部控制赋予了极其重要的功能,因此上市公司必须建立起以内部控制为核心的管理体系才能适应时代和经济的发展。内部控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因为它贯穿公司经营的各个方面,对于每个很小的细节都会产生约束的作用。健全的内部控制体系是会有助于公司运营的良性循环,而薄弱的内部控制不仅不会产生正作用反而会拉低公司的管理水平。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不合。制度的构建是一项管理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石,对于内部控制来说其对于制度的依赖更是表现得十分明显。内部控制制度是将公司的运营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加以考虑,其中对于财务工作的内部控制是其中最为重要的环节,这是因为公司的运营包括材料的采购,费用的支出以及产品的销售等环节都离不开资金在其中的运转。然而在我国上市公司并未对于内部控制的制度建设工作给予足够的重视并且构建的内部控制的水平较低。首先,内部控制作为较为先进的管理经验在进入我国上市公司的管理体系中的时间还较短,很多上市公司还未形成相当的内部控制经验并基于此来制定相应的制度。此外,在市场风云变幻的现今,内部控制制度也是一个需要跟随着市场的环境以及公司的情况不断更新的过程,然而在上市公司中却将内部控制制度延续使用多年但很少或者完全不做出任何调整。上市公司存在漏洞的内部控制制度会导致其效力的降低,甚至是制度的形同虚设。在上市公司庞大的经营体系中这些漏洞就会在很多意想不到的环节对其产生巨大的影响,直至导致上市公司整个的管理崩溃。

(2)内部控制的风险管理职能薄弱。内部控制中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对于已知风险的防范以及对于未知风险的发现和及时的应对。因此风险管理的理念也是应当在内部控制中相融合的。上市公司在其监管部门的各项管理监督之下存在着很多的压力,比如对于公司信息定期以及及时的披露,公司的财务报表以及财务状况必须符合社会公众的期待,上市公司必须具有相应的研发创新活动来使得投资者对于其日后的经营活动充满信心等。在诸多压力的共同作用下,上市公司往往会形成一种风险偏向的经营与投资的策略,同时在内部控制中将风险意识抛之脑后而是希望通过各种显而易见的成果来向社会展现其实力。如加大研发投入但实际上对于该投资的前景以及盈利情况并未有很好的估算。此外上市公司的董事会形同虚设也给其内部控制带来的极大的风险隐患。在我国上市公司的重大决策时,能够做出决定性选择的是掌管公司的大股东。而对于小股东以及外部的独立董事而言并没有什么发言权。这种对于决策和监督的削弱就会使得大股东为了追求自身的利益而置公司的整体利益与不顾,使公司的决策面临着巨大的风险。

(3)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应用有限。定期出具财务报表是上市公司所必须遵循的规定并且出具的财务报表必须经过注册会计师的审核,这就是外部审计。上市公司面临着将财务成绩呈现给社会公众的压力,因为不仅仅亏损的财务报表最终会导致上市公司的退市,更会影响投资者对其的投资热情并且由此引起股价的变动。与外部审计相对应的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环节,其存在着外部审计完全无法比拟的优势。内部审计作为上市公司的一个职能部门能够全方位的参与到公司的经营活动之中,对于公司的各项运营都能够及时的进行审计活动。此外,内部审计还能够获得较外部审计更为充足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公司的内部控制活动的有效性进行评价。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的上市公司并未对内部控制活动给予足够的重视,内部审计制度尚未建立或者形同虚设是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上市公司加强内部建设的措施

(1)构建完善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作为内部控制活动的初始环节,上市公司必须注重对于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活动。首先,上市公司应当结合本公司的所有权形式以及经济特点,制定适应本公司特点的内部控制制度。然而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上市公司现有人员可能难以完成相应的工作,基于此上市公司可以选择借鉴现有的经验以及聘请外部的咨询人员协助进行内部控制制度的构建。此外,上市公司还应当根据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对制度进行更新,这样才能保证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不断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不会阻碍公司管理水平的提升。在构建起内部控制制度的基础上,上市公司还不能放松对于制度的实施。因为再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只有实施起来才能具有意义,才能对上市公司的活动形成有效的管理。

(2)提高内部控制在风险管理中的职能。风险管理的理念是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中必须要时刻铭记的。首先,上市公司应当加强员工的风险意识,这是风险管理活动顺利进行最基本的保障。在公司形成一种风险防范意识是公司管理能力进步的一大体现。内部控制制度中本身就存在着风险的意识,其对于风险的意义就是在制度现有的体系内能最大限度的防范风险,并且在内部控制制度之外能够及时发现未知的风险并且能够对此采取相应的对策来应对风险。此外,内部控制中风险管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也是关系到内部控制的重要因素。优秀的风险管理人才不仅仅是内部控制制度坚定的执行者,更是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地做出相应的风险对策。

(3)重视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中的作用。上市公司应当充分利用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活动中将会产生的不可比拟的积极作用,在内部审计部门的设立、人才的引进以及内部审计制度的构建方面,上市公司都不可掉以轻心。首先,上市公司应当设立相对独立于其他部门的内部审计部门,并且该部门直接受董事会的直接领导。这样才能保障内部审计在实施过程中的独立性,以避免相关的利益人员对内部审计施加的影响最终导致内部审计活动的无效甚至干扰公司的正常活动。此外,上市公司还应当积极的引进内部控制的人才。因为任何的管理活动都是以人来实施的,内部审计人员的素质的高低就决定了内部审计质量的高低。优秀的内部审计人员能够根据内部审计制度行事,而且能够根据已有的工作经验以及自身的职业判断不断地完善内部控制制度。最后,内部审计还应当有完善的制度体系作为行动支撑。良好的内部审计制度是一切活动实施的前提,在对于上市公司各个岗位人员的责任和权利进行规定的基础上对内部控制形成足够的配合程度的制度。

作者:任菊华 单位:广联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西安分公司

参考文献:

1.李媛媛.上市公司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研究.经济研究导刊,2013(09).

2.董泽宇,永春芳.浅谈如何加强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1).

第三篇:上市公司货币资金内部控制问题探讨

货币资金是在经营活动中,在流通过程时保存在货币状态下的资金,它是一种流通工具,也是企业资产的重要构成部分,主要包括现金,银行存款和其他货币资金等。货币资金是在企业资产中流动性最强最活跃的资金,是企业的重要支付手段和流通手段,因而是流动资产的审点。

1.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方法

1.1职责分离控制法

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控制是指对于相关的职务,必须进行分工负责,不能由一个人同时包办兼任。这一控制制度使经济业务在处理时,有关人员能够互相制约、相互监督,做到职责区分、内部牵制。具体包括:①现金、银行存款收付业务授权与经办相分离。②现金、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经办与审查相分离。③现金、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经办与记账相分离。④现金、银行存款票据保管与银行存款记账人员相分离。⑤现金、银行存款票据保管与印章保管相分离。⑥现金、银行存款日记账和总账的记账相分离。⑦现金、银行存款记账与审核相分离。⑧现金、银行存款收付款凭证保管与银行存款日记账记账相分离。

1.2授权与审批控制法

授权控制是指单位各级工作人员必须经过授权和批准,才能对有关经济业务进行处理,未经授权和批准就不允许接触这些业务,这一控制方式使每一个过程、环节责权明确,使某些事件在发生时就得到了控制。授权控制要求规定各级管理人员的职责范围和业务处理权限,同时也要求明确各级管理人员所承担的责任,使他们对自己的业务处理行为负责。如建立现金、银行存款的内部控制制度,首先就要确立授权与批准的制度,即现金、银行存款收付业务的发生需要经单位主管人员或财务主管人员审批,授权具体的人员经办,审批一般以签字盖章方式表示。该过程保证了现金、银行存款的收支业务要在授权下进行。

1.3货币资金管理控制法

每笔货币资金的收付都必须经会计人员认真审核,审查其手续是否完备、数字是否准确、内容是否合理合法。对一切现金、银行存款应及时入账,加强稽核工作,并对货币资金定期进行盘点清查并与银行进行对账,做到账账相符、账实相符。在核算和管理货币资金的过程中,认真审查货币资金的收付凭证,货币资金授权批准制度的执行情况,重点检大货币资金支出的授权批准手续是否健全、是否存在越权审批的行为、是否存在货币资金业务不相容岗位混岗的现象。同时检查支付款项印章的保管以及有价证券和票据的保管情况。

1.4货币资金预算控制法

货币资金预算的控制就是通过对现金投资或现金使用的预算,帮助企业获得最大的收益。其主要手段是对货币资金的收支预测和货币资金预算的编制。通过较为详细和较为远期的现金收支预测和货币资金预算来规划出期望的收入和所需的现金支出,可精确地规划企业现有闲置资金是否进行投资以及经营中需要借款的额度和时间,以充分发挥资金效用和盈利能力。通过对货币资金收支预算在执行中的调节,有利于企业货币资金收支不断保持平衡,从而对货币资金的来源和使用加以控制,使企业在预算期内保持一个合理的货币资金余额。

2.上市公司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2.1货币资金内部控制职务分工不明确

绝大多数的上市公司,董事长认为自己是公司的一把手,应当对公司的人事权与财务权起到极大的作用。然而,这极大地剥夺了财务管理人员行使财务职责的权利,不利于保障经营目标的实现,妨碍了企业对日常收支监督的独立自主性,模糊了管理人员的职责,而且导致企业管理者不仅要执行预算又要对预算执行监管,削弱了职能部门的财务收支监管能力。

2.2财务人员素质及业务水平问题

作为企业财务控制的主体,会计人员业务水平与职业素质的高低尤为重要,但一些上市公司会计出纳人员存在专业技术水平低下,会计基础工作不规范,学习能力不高等现象。这些因素都会或多或少的对内部控制有效执行造成困难。

2.3货币资金内部授权审批控制方面

随着全球经济快速发展,上市公司只有不断扩大、控股和投资各种行业的子公司,才能适应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与多元化的发展。大多数母公司所在地与子公司所在地不属于同一个地区,区域的不同与领域的差异导致了管控的复杂性。但是由于各个子公司成立或投资时间的长短、地域、领域、思想等因素的影响,对各个子公司的权利划分不一样。母公司的经营理念、经营目标、战略计划、企业文化等难以根本性的贯彻到各个子公司中,而子公司在重要经济元素中例如人才、财物中与总公司缺乏交流。因此针对公司的实际情况,应在现有的基础上强调集权,严格加强子公司的控制,从严治企。

2.4货币资金财务系统管理不够严格

财务系统控制,是指运用简单的会计方法与手段,将会计核算与监督系统相结合进行控制,以多种会计业务的收集、记录、加工和输出信息为基础,帮助各种内部控制岗位的信息相互交流,保障各个控制岗位间能进行有效制约和联系。上市公司货币资金管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资金收支管理业务的漏洞,比如:“坐支”现象不容乐观、票据“前后联次”不一致、撕毁票据或盗用凭证、虚开发票,虚开内容、错记金额,贪污现金等;二是银行收支管理业务的漏洞,比如擅自涂改银行对账单、私自背书转让、多头开户,截留公款等。

3.完善上市公司货币资金内部控制的措施

3.1建立和完善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

第一,岗位分离制度。包括不得只批准一个人对财务专用章进行保管;专职出纳职员须严格负责资金出入情况及保管状况;出纳应与审批人员进行高位分离,严格执行审批规章;出纳不能既登记又保管总分类账两项业务;资金盘点人员与资金收支人员应当分离;出纳人员必须与监管人、审批人及档案保管人分离。第二,增强货币资金完整性的控制。包括往来账核对的控制;发票、收据的控制;银行对账单的控制;其他货币资金的控制。第三,增强货币资金保管的控制。包括严格控制每日现金的存放数量;会计人员应当每日盘查现金是否相等;出纳人员必须保障货资金的保管和收支业务有效进行,未经公司领导批准的人员不应接触资产;所有原始凭证都应当按照编号使用,不得跳号,依次填写,作废的凭证应盖上“作废”章后保管,已开出的原始凭证应当全部留用;经常盘点现金与银行的账单,及时发现问题并纠错。

3.2建立严格的授权审批制度

授权审批制度,即公司管理人经过授权批准后才可以处理所有经营业务,否则不能接触此项业务。实施该项制度,一是要掌握各个经济业务的授权审批程序,二是必须建立健全授权审批的检查规章。公司应当对待监督授权制度用严肃的态度,以确保资金的安全性。

3.3加大监督制度的执行力度

上市公司应增强对货币资金的监控,在公司内部应当设置单独的审计部门和相应的审计人员,使内控严格实施。在公司外部应当设置其他负责监督的机构和人员审计,不得将监督制度流于形式。公司必须建立健全的资金监管制度,明确所有人员的责任,经常对其进行突击检查;检查保管票据情况,是否出现票据管理纰漏;检查资金审批制度的执行状况,是否存在不正常操作;检查有关责任岗位人员的安排情况;检查印章保管情况,查看错误使用行为。

3.4加强会计人员的职业培训

首先,公司必须把财务人员的素质教育放到重要地位,应经常对财务人员进行短期业务培训,提高其工作能力。其次,公司应经常性地以提高业务水平为出发点对会计人员进行中长期培训,增强其业务能力。再次,开展各种具体案例的教育讲座,加强会计的职业道德素养和责任意识。最后,营造学习氛围,鼓励会计人员自学不断更新专业知识,对优秀会计人员进行奖励,提高其工作的积极性。“得控则强、失控则弱、无控则乱”。上市公司货币资金内部控制体系不仅是保证企业经营效益的需要,更是企业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赖以生存的必备条件。转变经营观念,增强控制意识,提高管理水平,建立健全上市公司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保障货币资金内部控制制度的有效实施,不仅有助于企业的健康成长和可持续发展,也能够保证国家对企业的宏观控制。

作者:张静 单位:西安财经学院

第四篇:上市公司财务报表重述与内部控制

一、财务报表重述概述

(一)财务报表重述的概念

2002年,美国会计总署将财务报表重述定义为财务报表的重新描述,是指企业对前期公布存在错误的财务报告进行重新表述。近年来,我国学者也对财务报表重述进行了研究,将其定义为对前期存在差错的财务报告进行更正的过程。因此,本文认为财务报表重述是指企业对前期已经公布的存在差错的财务报告进行重新确认和表达的一种事后行为。

(二)财务报表重述的原因

1、资本市场的压力。我国证券法规定,上交所和深交所对财务状况存在异常公司的股票可以进行特别处理。正是这种压力,使得上市公司在财务状况出现异常的年度会对财务报告进行重新表述,以降低退市风险。2、融资需求。股东和债权人会利用财务报表来了解公司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当公司有融资需求时,财务报表就变得尤为重要,公司往往希望融资成本最低,于是为了满足股东和债权人对公司的期望,公司就有可能重述财务报表。3、管理层的自利行为。现代企业中普遍存在问题,而薪酬契约被认为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企业通过给予管理层股票期权或其他形式的股票来激励管理者,管理者为了提高公司的盈利能力,保持公司股价的持续上市,从而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的动机会促使他们对公司的财务报告进行“粉饰”,从而做出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行为。4、内部控制缺陷。企业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保证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企业承担着向投资者提供有利于其做出最优决策信息的职责,因此企业必须加强内部控制的风险评估,预防财务报告的差错。因此,内部控制存在缺陷会增大财务报表错报和漏报的概率,引发企业的财务报表重述。

二、内部控制的概述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定义为:由企业管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的,为了实现控制目标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因此,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应该对内部控制不断进行优化。

(二)内部控制的要素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将内部控制基本要素概括为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要素,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内部环境是内部控制的基础,内部环境除了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等机构的设置外,还应该包括企业文化、审计委员会、人力资源管理等制度的制定等内容。风险评估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风险评估主要包括内外部风险的识别与应对。企业的风险识别包括了对企业内外部风险的识别。风险应对则是对识别出来的风险采取相应的措施并进行调整的过程。控制活动是实施内部控制的重要手段,主要包括对不相容职位、企业投融资、销售与采购及子公司的控制等活动。信息与沟通是内部控制的重要条件,企业通过内外部的沟通能够使信息得到有效传递,降低外部利益相关者与企业间信息的不对称。因此,为促进内部控制的有效运行,企业必须建立和维护信息渠道,保证信息的畅通。内部监督是实施内部控制的可靠保证。企业除按国家规定建立日常的内部控制监督制度外,还需要对具体业务进行专项监督,并根据内部监督的结果出具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

(三)内部控制的目标

1、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及有效利用,使企业各项生产经营活动有序进行,避免企业可能遭受的经济损失。2、保证会计及其他内部管理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和及时性。避免因误导性陈述、虚假记载和未按期披露可能造成的损失。3、保证企业管理当局制定的各项经营政策和管理制度得到有效执行。4、尽量使成本和费用降到最低,压缩不必要的成本、费用,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5、预防和控制可能出现的各种弊端和错误,及时、准确地采取相应措施,以防止因重大差错和舞弊造成的损失。

三、财务报表重述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财务报表重述是企业对前期编制违法会计准则相关规定的财务报表进行重新表述的行为;而内部控制的主要目标是保证财务报表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因此,我们可以认为内部控制存在缺陷是企业财务报表重述的原因。

(一)财务报表重述受到内部控制的影响

内部控制作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之一,会影响企业对外公布的财务报告。良好的信息和沟通系统可以提高内部控制的效率,但是如果企业管理薄弱,会导致财务与经营的分离。内部监督在内部控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有效的内部监督能够保证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从而减少财务重述。

(二)减少财务重述是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

内部控制的目标之一就是要保证财务报告信息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而财务报表重述作为对前期差错的更正,显然违背了内部控制的这一目标。

(三)财务报表重述反映了内部控制缺陷

财务报表重述作为公司对外公布的信息之一,它在反映公司财务状况的同时,也会让报表的使用者了解到公司的内部运作情况,从而使得投资者推测出公司内部治理机制存在缺陷。

四、结论及启示

(一)结论

内部控制在保证财务报告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企业在制定内部控制制度时,应以成本效益为原则,充分考虑自身的财务状况和经营特点,保证财务信息的质量。内部控制能够有效的抑制企业财务报告舞弊和差错行为,提高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有效降低财务重述。因此,建立和健全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的重要任务。

(二)启示

造成企业财务报告重述的原因很多,但内部控制是其中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企业应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制度,同时相关监管部门应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的监督,使内部控制得到有效发挥。为了尽可能的降低企业财务重述现象,应充分发挥好“高管薪酬”这把双刃剑,一方面对高管实施有效激励,另一方面强化高管对企业财务报告真实性负责的责任,充分发挥其在内部控制抑制财务重述中的作用。

作者:张梅仙 朱海群 黎艳平 单位:云南民族大学管理学院

第五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

虽然我国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已基本完成,但在现阶段,内部控制系统仍是一个复杂的、可靠性差的体系,上市公司信息披露中的内部控制信息仍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随着越来越多的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越来越重视。有效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利于增加投资者的信心,促进市场经济的良性发展。

1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随着相关法规的出台、监管力度的加强以及企业对信息披露的重视,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建设逐渐趋于完善化,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状况得到了较大改善,但仍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不完整2)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的评价标准不统一3)对内部控制缺陷的披露较少4)缺乏独立董事和监事会发表的独立意见5)缺乏审计机构注册会计师意见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出现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如下:1)受我国上市公司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的影响一方面,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是由改制的国有企业而来,国家是这些企业的所有者并承担起监督管理的责任,但是出于各种原因,政府并没有很好的履行对这些企业的监督管理职能;另一方面,我国的民营企业大都是家族式企业,即使上市后也仍然如此,一股独大的现象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的角色定位错综复杂。正是这种股权结构的存在,使得公司的经营者对公司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以及信息的披露都不够重视。2)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认知不足公司的高层管理者对内部控制缺乏足够重视和全面认识,甚至还会有某种偏见和误解。另外某些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内部控制报告披露大多时候是进行重复叙述,信息披露内容真实性匮乏,可提取的有用信息较少。3)信息需求者对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需求不足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进行自愿披露的动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企业外部投资者对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上市公司的外部投资者通常分为机构投资者和中小投资者。但我国的证券市场是以中小投资者为主体并逐步在向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市场过渡。由于机构投资者受到外部环境因素以及自身规模的限制,其规模无论是从绝对数量还是相对数量来看,都只占很小部分的比例,对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显得十分有限。而中小投资者最关心的是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股票的涨跌,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不足,由此公司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自愿披露内控信息的动力也不足,披露多流于形式。4)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相关规范缺失近几年我国先后颁发了多部关于内部控制规范、指引、条例等等,这些法规相互联系、相互交叉但又各不相同,特别是在信息披露的形式、格式、内容范围、详略程度等方面没有一个统一的规定和标准,导致很多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时显得随意性很大,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也显得真实性不足,信息含量较低或者根本就没有价值,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信息使用者的决策。5)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监管不力目前,我国证券市场的监督体制还不完善,监管机构的职能作用也没有完全发挥,执行手段不到位,特别是对那些未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或者未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工作的上市公司仅仅是轻微的通报批评或者谴责了事,起不到应有的监管作用。另外,由于缺乏违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的法律惩处,上市公司即使没有按照相关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披露信息,也不会受到任何法律惩罚,这在一定程度上会纵容这些上市公司漠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规定,披露假信息或者干脆不披露内部控制信息。

2完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措施

2.1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一个上市公司如果具有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那么就可以为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提供良好的制度基础和环境保证。针对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都由国有企业改制而来,存在一股独大的局面,公司的治理结构有不合理、效率低下的情况,上市公司应根据《公司法》和《上市公司治理指引》的规定,理清产权关系,明确所有权与经营权之间的关系,让上市公司和控股股东保持应有的独立性,减少内部干预。同时还需要加强监事会的监督管理力度,使监事会发挥应有的监督审查作用以及制定有效的经理激励机制,达到优化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真实有效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目的。

2.2改变管理当局对待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态度

长期以来,大部分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报告的披露都有抵触情绪,主动性不强,认为披露信息只会增加其披露成本,要是披露了内部控制的缺陷,更会导致公司的负面影响。因此这种矛盾的心态使得很多内部控制不完善的公司不敢对外公开内部控制的缺陷,害怕给外部信息需求者造成不好的影响,继而会影响到公司的信贷和融资。所以监管部门应引导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抱有正确的心态,督促上市公司建立健全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促进企业不断加强自身的经营和管理。除此之外,上市公司之间还可以采取通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对比交流方式借鉴成功经验,吸取失败教训,让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而有效运行。

2.3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中小投资者最关心的是公司的盈利能力和股票的涨跌,而机构投资者则关心的是公司长期的成长性和发展前景。从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资本市场成功经验可以看出,只有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的主体才会增加对上市公司外部信息的大量需求,上市公司才会有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的动力。首先,要壮大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为机构投资者队伍不断注入新鲜的血液,通过引入新的投资机构、吸引大量境外投资机构以及那些具有长期投资需求的机构投资者进入证券市场来壮大机构投资者的队伍和力量。其次,是要加强机构投资者自身内部建设。加强机构投资者自身素质建设和正确的投资观念,完善其内部法人治理结构以及内部控制机制,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机构投资者的监督,使其具有合规资金进入证券市场,并按照投资收益人的最佳利益履行委托人义务。再次,是要批准大量的机构投资者上市。我国可根据国内实际情况适当借鉴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逐渐放开对券商直接融资对象及规模的限定,允许那些达到要求和条件的券商通过公开发行上市,拓宽券商的融资渠道。

2.4统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容及格式

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以及审核报告需要建立统一的标准和格式,同时还要对内部控制评价报告的具体格式和内容范围都做出详细的规定,才能使得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达到统一化、明确化和详细化,从而减少内控报告的随意性和模糊性,提高其实用性和可比性,让外部信息使用者得到有用的、可靠的、真实的信息。从公司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以及审核报告的内容格式来看,应包含标题、审核对象、收件人、依据及评估截止日期、内部控制的定义及范围、内部控制的固有局限性、管理层及注册会计师的责任、审核意见、注册会计师的签名和盖章、会计师事务所的名称、地址及盖章、报告日期。另外注册会计师的审核意见需要有两点内容:(1)管理层对内部控制的评价在所有重大方面是否公允;(2)对企业与财务呈报的相关内部控制在所有重大方面保持了有效的内部控制发表意见。

2.5加强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监督力度

如果缺乏严格的监管措施或者是监管部门监督不到位,那么再多的法律法规、规章条例都是形同虚设。因此,证券监督部门加大监督力度,对那些违反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规定的上市公司进行处罚。同时,监管部门还应当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自我评估报告、审核报告以及注册会计师的鉴定意见进行严格审查和监督,让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报告鉴定负相应责任。

作者:王亚君 单位:山东法官培训学院 

第六篇: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问题探讨

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

根据近年来对企业年度报告、内控自评报告和注册会计师鉴证报告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状况的观察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的问题和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信息披露不够规范

根据财政部、证监会的监管要求,2014年所有主板上市公司应在披露年报同时,披露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及注册会计师出具的财务报告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从程序规范来看,绝大多数上市公司均出具了自评报告和审计报告。但从内容规范来看,部分上市公司未遵循有关监管规定,存在披露要素遗漏情况。例如仅提示存在重大缺陷或缺陷数量,但未披露具体内容;或提示存在内部控制重大或重要缺陷,但不对其是否属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或非财报内部控制加以区分。披露格式和范式并不统一,内容编排随意性较大,披露内容也多为有所选择的进行披露。

2.信息披露主动性和自愿动机不足

统计分析发现,基本上所有上市公司均披露治理层对于内部控制自评报告及审计报告,但仍存在个别上市公司仅在年度报告中提及内部控制评价内容,而未按照监管规定,披露自评报告。此外,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主动性和自愿动机不足,部分上市公司内控信息披露的内容都流于形式,且在重点内容部分,如内部控制评价的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缺陷和内部控制缺陷拟整改措施等,缺乏实质性内容,语义模糊,内容不祥,使得信息质量较差。

3.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不够恰当

上市公司存在较为普遍的对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的不恰当运用。具体表现在部分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披露不完整,未披露如何区分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缺陷或非财报缺陷;较多的上市公司未区分定量或定性缺陷认定标准,也未对重大和重要的内部控制缺陷认定标准进行详细定义。另一个较为突出的表现是,缺陷认定标准缺乏可比性,相同行业、相近规模的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缺陷标准差异较大。

二、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表现出的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可以由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所涉及的利益主体角度考虑,分别从信息披露的主体、信息披露内容的使用方和监管层三个角度分析出现的问题。

(一)上市公司缺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动机

公司财务特征、披露成本、治理结构以及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等削弱或影响了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动机。

1.上市公司隐瞒企业未来绩效潜力的动机

根据信号传递理论,高质量的企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机强于低质量企业,原因投资者可以根据企业披露的内部控制信息,对于企业的经营状况、企业绩效和盈利前景做出预测。对于绩效优异上市公司,充分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减少资本市场有关自身的信息不对称,树立并展示良好的公司形象,增强投资者对企业美好前景的信心,由此可以提高企业价值。而反之,绩效较差的公司管理层和治理层出于维护公司股价稳定,保全企业价值的考虑,就可能选择较少的实质性内容披露,来减少暴露企业内控缺陷和经营风险的可能,从而可以隐瞒不甚理想的企业绩效。

2.上市公司出于衡量披露成本的考虑

《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在提及企业建立内部控制体系时,指出企业应该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建立和实施内部控制。而对于内部控制的信息披露,上市公司同样会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斟酌选择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方式和详细程度。对于上市公司而言,内部控制评价的显性成本包括内部控制自审成本及购买注册会计师鉴证服务的外部审计费用,而收益仅仅是企业行为合规、并不十分突出的市场良好形象和投资者信心,因此,其会出于压缩开支减少费用的考虑,选择不详细的披露方式,或不披露内部控制自评报告。

3.上市公司管理层缺乏内控意识

毫无疑问,如果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内控意识较强,注重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且内部控制体系运行良好,其一般都会有足够的动机去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以在市场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增强投资者信心。而当上市公司管理当局缺乏内控意识时,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多是在有关内控法律法规或规范的强制要求下所做的,因此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质量自然就较差。

(二)投资者对于内部控制信息需求意愿不强烈

从投资者角度考虑,主要是缘于投资者对于内部控制信息需求意愿的强烈程度。当投资者对内部控制信息需求意愿强烈,就会形成市场压力,驱动上市公司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而且意愿越强烈,披露动机越强,内容质量越高。但是我国目前资本市场的投资者以个人投资者为主,其在与上市公司的市场谈判中本身处于弱者地位,且作为信息源发出信息或表达意愿的能力有限,并不能形成强有力的倒逼机制,提高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动机;此外,多数个人投资者的投资目的以短期套利为主,缺乏对于所选投资企业的企业价值和发展状况的长期关注,因此自然也就缺乏对于内部控制信息的需求。因此,投资者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有限的需求意愿,也是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当前内控信息披露率较低、披露质量较差的的原因之一。

(三)监管机构监督和指导作用未完全发挥

目前来看,上市公司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所采纳评价指标来自于财政部会计司编制的《企业内部控制规范讲解2010》中的“内部控制评价核心指标”,在实务中由于该评价指标体系推出时间相对较晚,更侧重于指导性作用,企业将其应用于实际操作中会存在一定的误差和不适用性。因此,从监管机构角度而言,出台更具可操作性或对上市公司实施更加规范具体的指导行为,引导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将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出现的格式和范式不统一、信息质量较差的问题。

三、完善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建议

(一)增强企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机

从短期看,有效增强上市企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动机应该重视提高公司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上市公司管理当局应该转变以往仅仅为合规而进行内部控制建设或信息披露的意识,关注内部控制在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完善企业合规程度和增强财务报告可靠性方面的正面作用,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抱有正确的心态,积极推进企业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或改善,让内部控制得到有效运行,从而增强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信心和动机,改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从长期看,完善独立董事机制,强化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独立性,推进内部审计工作的进行和监事会所属审计委员建设等措施,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亦对改善当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所帮助。

(二)投资者要提高对企业内部控制信息需求意愿的强烈程度

提高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需求意愿的强烈程度,可以实现某种意义上的“用手投票”,即投资者追捧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较多且内控完善的企业,放弃或减持不披露内部控制信息或披露不规范的企业,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使得上市公司充分斟酌考虑投资者的诉求和意愿,增强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动机。这可以通过新闻媒体、行业监管机构等组织加强舆论宣传和观念普及来实现,也是对投资者内部控制理念和意识的提高。此外,还可以考虑通过大力培养机构投资者,让机构投资者成为资本市场力量主体,包括投资机构、合格境外投资机构、基金组织等,由其代表广大投资者诉述需求意愿,推动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常态化和规范化,解决当前信息披露中存在的问题。

(三)监管机构充分发挥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监督和指导作用

短期内应加强对不规范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行为的处罚力度,对违反强制信息披露规定、刻意隐瞒内部控制重大缺陷或虚假内控信息的上市公司,监管机构应该采取更严厉的惩处措施,提高企业违规成本,从而加大监管机构对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约束力度,促进上市公司更为规范的内部控制信息。从长期来看,应充分发挥监管机构对于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指导作用,适时出台相应的规范文件,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格式、内容以及缺陷认定标准进行规范,来提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质量。此外,监管机构应该充分考虑行业和业务规模等标准,尽量实现内部控制评价和缺陷认定标准的可比性。

作者:刘国威 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第七篇: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思考

从全球看,许多国际知名大型公司都因指控涉嫌假账而被调查和处罚,令人难以置信,许多在国际上享有声誉,具有良好职业声誉的高层管理人员,为何不顾公司制度、法律准则,利用公众的信任,成为制造假账的主角。其中最著名也是最令人震惊的事件之一就是美国的金融次贷危机,导致本次事件的直接原因就是在美联储为了刺激美国房地产市场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的情况下,许多机构为了自身利益而忽视了对次级抵押贷款市场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制度标准,仅凭计算机程序对贷款人资质做出评估,最终导致雷曼兄弟公司,贝尔斯登资产管理公司等多家房贷机构巨亏,其原因在于,利益使许多金融机构忽视内部控制机制,导致风险控制机制失效,致使公司破产。

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相关概述

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是上市公司根据内部控制对本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一定标准的有效性评价,采用报告的形式提出意见并提供给外部信息使用者,让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更好的利用该信息。

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及意义

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有以下几个方面:上对下、下对上、内对外、外对内。上对下要求有一个良好的沟通途径,应该做到要有沟通记录;下对上信息沟通主要强调的是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要保证信息可以传递到企业的各个高层;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内部控制机制有效的运行。同时设立举报电话和举报人保密制度可以更好的监督企业,这样可以防止举报或投诉违规异常事件的出现;同样内对外信息沟通也强调信息的准确性,它服务于投资人、债权人、客户、供应商、中介机构和监管部门等;外对内信息沟通要有专人负责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确保可以最大限度的为企业发展所利用。

2.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意义。首先上市公司实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可以调高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可以发现财务中的舞弊行为。其次,外部信息使用者可以通过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得到提供财务报告以外的与决策有关的信息,进而帮助了信息使用者进行决策。最后,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可以降低成本,也可以提高企业管理局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并加强内部控制意识,从而更加重视了内部控制机制。

三、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存在问题。就目前我国大部分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内容方面,都太过注重模式化,没有更多有价值的内容去填充,所以一个企业自认为他拥有一个完善的内部控制机制,但是实际上却只是一个空壳子,严重缺乏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自愿性,虚有其表,并没有针对此项机制制定一整套完整的计划,也没有去仔细的研究这套机制究竟能给企业带来什么好处,自身企业到底哪方面对此项机制有需求,所以就没有去深入的研究,仅仅只是顺应经济趋势去建立了这项机制。

2.原因分析。

2.1监管不善的原因。如果上市公司没有按照规定进行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而使企业获取了小部分不法利益,这就会使企业更加目无法纪的无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重要性,这样造成了经济市场的混乱,而法律没有明确的规定去制止这一行为,就会造成我国经济秩序的落后。所以我们要从法律这个硬性条件方面去规范上市公司内部控制。

2.2实行机制不统一。虽然近年来我国为了加强内部控制体系标准的建设,也相继出台了文件,但是这些文件中的内容在具体的操作层面没有给出指导性意见,这样就造成了不同的单位在实务操作方面出现了混乱。制定、执行、监督在不同的上市公司中对内部控制各有不同,所以说有关信息的披露也就不同了,这样就会造成很大的工作量,浪费资源,也减缓了企业的发展速度。所以,证监部就应该对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格式、内容有一个具体的规定,这不仅利于企业发展,还利于投资者了解,信息使用者采集分析信息内容。

2.3没有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注册会计师是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进行监督的重要角色,上市公司的审计工作量大,内容复杂,但是关于这种方面的专业人才又特别少,所以要注重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业务能力,职业道德意识,以便日后严格执业。而在我国颁布的有关此项机制的文件中,并没有具体的内容操作标准,所以注册会计师究竟根据什么标准进行评价就成为了一个大问题。

四、改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途径

1.加强监督管理。监管是很重要的一步,证监会及相关部门要对恶意披露误导投资者的上市公司和涉及人员,进行严厉的处罚。并且也要对上市公司没有监管到位的证监会及相关部门进行整顿处理,使其真正认识到信息披露的重要性,正视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还要进一步加强注册会计师对信息披露时的评价审核制度。做到一个方方面面无死角,无空子可钻的监管力度。

2.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在前面的文章中就已经阐明了我国现行的内部控制机制严重需要一套完整的、具有很强操作性的内部控制评价体系,这样一来企业管理人员就可以凭借这套标准再结合企业自身情况,定期的进行自我评价,去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改进。这样说来有了一套硬性标准,是在内部控制标准体系刚刚起步的阶段给企业一套模板,使企业更好操作实行,这样就提高了企业操作的积极性,帮助企业建立这套体系而并不是做样子,是真正利于企业发展。

3.重视注册会计师的作用。注册会计师对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的鉴定业务缺乏导致了注册会计师的职业风险增加,同时也不利于信息使用者利用内部控制所披露的信息去工作。所以,要重视注册会计师所进行的工作,因为注册会计师的加入可以提高管理层的控制意识,强制性的披露可以督促企业尽快去改进自身的缺点,减少不利的消息公之于众,不利于企业形象。

五、结语

我国证券市场规模正在逐步扩大着,为了可以使证券市场健康的发展,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各上市公司的监督和管理,才可以使企业的各项活动至于政府和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从而促进企业改进内部控制系统,并且会提高会计信息质量,这样才能防止和发现舞弊。同时,也要提高内部控制的管理意识,从而提高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并且满足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信息要求,维护他们的合法利益。我国证券市场才能被有效的维护其稳定和发展,以促进我国经济朝又好又快的发展进行着。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在经济发展中越来越重要,内部控制机制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财务舞弊事件的发生,促进了公司营运机制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提高了企业管理层的风险防范意识,提高了企业财务报告的可靠性、透明性,有利于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企业就可以做到的,更要依靠政府等强制机制去完善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机制,加强企业管理层的自觉性,企业员工的责任性,证监会的监管力度社会各个阶层的人共同努力,去营造一个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环境。

作者:葛彤彤 单位:西京学院

第八篇:我国上市公司的内部控制环境分析

一、引言

众所周知,内部控制对一个企业的发展至关重要。而在内部控制所包含的五大要素中,控制环境又居于首要地位,是其他四个要素的基础。它是一种无形的氛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企业所有成员的控制意识。内部控制环境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企业内控制度能否能得以有效执行,并会进一步影响到企业战略与目标的实现。然而,在近几年深沪两地上市公司披露的年度财务会计报告和会计事务所为上市公司出具的内部控制审计报告中,我们发现许多上市公司都由于内控环境存在缺陷导致了内控制度失效。因此,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二、内部控制环境概述

1.内部控制环境的概念界定

关于内部控制环境的含义,当前比较公认的仍是美国COSO委员会在《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中所做出的界定,该报告中认为内部控制环境是指对建立、加强或削弱特定政策和程序效率发生影响的各种因素。

2.内部控制环境构成要素

通过大量阅读发现,在影响较为广泛的几种内控理论中,对于内控环境的阐述很多是有交叉重叠的。因此,本着“去异存同”的原则,我将它们进行糅合与梳理,对内部控制环境的构成要素做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总结。内部控制环境可以分为:(1)外部环境。外部环境主要是指社会的经济形势、市场体制、法律政策、道德环境及外部监管等。(2)内部环境。内部环境因素主要分为①管理者的经营理念与内控意识②治理结构③组织结构与权责分配体系④企业文化内外环境都很重要,但由于外部环境属于不可控因素,是企业自身不可控制和改变的,而内部环境是可控的,且从根本上影响着企业内控实施的有效性,所以,对于企业来说,应当把内部环境因素作为关注的重点。在下文对我国上市公司内控环境存在问题的分析中,我们也只着重于其内部环境因素。

三、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存在的问题

1.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淡薄

一个企业的管理者,尤其是高层管理者,他对内部控制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公司的态度和行为,进而决定了企业内部控制的效率和效果。当前,我国上市公司中的许多管理者仍未能很好地理解内控的重要性,对其重视不足。有些管理当局从自身来说就不愿设立适当的内控制度,还有些管理者虽设置了一定的制度,却将自己排除在制度之外,使其成为一堆不能实际发挥效用的纸上文件。

2.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

所谓治理结构,一般是指公司的董事会、股东、监事会与经理层之间所形成的有关权责分配、激励约束与权力制衡的关系。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还不是很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股权结构失衡,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股权结构决定了企业控制权的分布。而在我国的上市公司中,有很多社会股东都是来源于民间的中小散户,也由此形成了“控股股东股权比例过大,中小股东股权比例比较分散”的现状。在这种“一股独大”的股权结构下,控股股东很可能会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肆意干涉公司事务来为自己谋便利,这对内控环境的建立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2)董事会与管理层重叠,独立董事流于形式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仍存在董事长与总经理由一人担任,委托关系不明晰的问题。原本董事长应代表董事会监督制约经理层以维护股东权益,但二职合一后,该功能就彻底失效了。另外,我国的一些上市公司虽按照证监会的规定引入了独立董事制度,但却未能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

3.组织结构体系不适应企业发展

一个公司的组织结构是支撑其得以运作的“骨架”,直接影响到企业内部信息的流动与运行的效率。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组织结构大多呈现“垂直化、职能化”的特点。“垂直化”使得公司内的信息在纵向等级结构中进行传递,而在这个过程中,信息流很可能会受到来自任何一个层次的制约与阻碍,导致信息遗漏甚至失真。“职能化”在一定程度上明晰了公司部门各自的职责,但同时也可能导致不同的部门形成各自的“小团体”,不利于他们相互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4.企业文化凝聚力不够

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的经营理念、精神追求和道德风尚。但目前在我国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两大问题:一是不注重文化建设或是将其片面的理解,认为只要进行一些宣传教育、开展一些活动就足够了,这样员工们并不能真正的从心底接受。即使制定出了各种制度,也不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执行氛围。二是公司本身形成了一定的文化氛围,但在执行过程中不注意维护,导致员工意识逐渐淡薄甚至缺失,用文化凝聚企业的想法也化为泡影。

四、优化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的主要措施

要想从根本上拥有一个有效、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就要同时兼顾外部环境与内部环境。外部环境的优化主要是靠国家和政府来进行,内部环境是企业可控的,其优化应当依靠企业自身的努力来完成。通过上述对我国上市公司内部控制环境现存问题的分析,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善:

1.提高管理者的内控意识

要想真正地加强管理者的内控意识,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内部控制对企业发展的重要意义。经济学中假设人都是“理性”的,有着“趋利避害”的本性。上市公司的管理者们应当认真学习内部控制相关理论,这样才能意识到内部控制的好坏是公司经营成败的关键,从而制定出有利于公司发展的内控制度。另外,管理者更要从自身做起,严格遵守制度,并带领全体员工一起创建一个良好的内控环境。

2.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通过完善企业内部的治理结构,能够促进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司其职,有效制衡,有利于内部控制环境的改善。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我认为上市公司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改进:(1)改善股权结构,发挥内部监督作用一方面要降低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将控制权分散,由几大股东共同掌握,有效降低控股股东权力过于集中,肆意干涉公司事务从而侵害中小股东利益的风险。另一方面,要加强监事会的职责权限,发挥其内部监督作用,促使董事会及管理层更好的为股东服务。(2)突出董事会职能,健全独立董事制度针对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内部董事会与经理层人员有所重叠的问题,应当推行“职务不兼容”制度,有效保证董事会监督作用的发挥。另外,还要大力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做到独立董事薪酬的发放不直接与公司挂钩,可以通过国家统一核准发放。

3.推动企业组织再构造

企业应当制定既符合自身特点又适应其发展的良好组织结构。我国上市公司组织结构方面现存的问题是机构臃肿、信息沟通不畅、运行效率低下。对此,上市公司应当将其“精简化”,减少层级,实行“层次少,幅度宽”的扁平化组织结构。这样就可以加快信息传递速度,降低信息失真的可能性,使意见沟通渠道顺畅化,从而提高决策效率。此外,还应加强公司内各部门之间的合作与交流,增强横向协作关系,促使它们齐心协力,共同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

4.建设优良的企业文化,增强凝聚力

企业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潜移默化而又深刻地影响着整个企业内部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情况。从这个层面看,企业的内部控制环境也是企业文化塑造的一种结果。一个企业的凝聚力越强,其内部控制的基础也就越扎实。上市公司首先应当加强文化建设,构建具备自身特色的“核心价值观”,让员工们拥有一个共同的目标与信念,从而产生对公司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另外,在文化推行过程中要注重实效,维护好已形成的良好氛围,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为内部控制的实施提供一个优良的环境。

五、结论

内部控制环境制约着其他内控要素的实现与效果,是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否得以有效执行的关键。而通过以上的论述,我们可以认识到当前我国上市公司在内部控制环境方面仍存在许多问题,文章也从影响内控环境的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两个方面给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在今后的发展中,我国的上市公司能够真正的重视内控环境的改善,为内控制度的有效实施提供保障。

作者:高芳 单位:河南大学商学院

第九篇:上市公司所属行业与内部控制关系研究

一、导论

上市公司作为信息公开的经营实体,会以各种形式定期向社会公开报告自身经营状况,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监督。上市公司公开披露各种数据,信息使用者可以从中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当然,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注重的经营方面不同,向公众展示的信息侧重点也不同,但纵使行业不同,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同样的问题,正如行业违规现象在各行各业中都屡见不鲜,内部控制问题也存在于各个行业中。本文将要研究的问题是:不同行业的内部控制究竟有什么样的不同表现?哪些行业更容易出现内部控制问题?是否有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报告作为证明,就表明该公司不存在内部控制问题呢?本文对国泰安数据库2008-2015年的上市公司内部控制违规公告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对上市公司的行业种类与内部控制情况进行研究。

二、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内部控制是在一定环境下,为提高经营效率、充分有效地获得和使用各种资源、达到既定的管理目标,而在单位内部实施各种制约和调节的组织、计划、程序和方法。内部控制缺失或得不到有效执行都会造成企业内部管理混乱、经营效率低下、资源配置不合理,从而阻碍企业战略目标的实现。拥有良好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企业持续经营,防范经营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风险、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三、研究内容及数据分析

(一)研究思路

根据数据库中的信息加工整理得到7年间上市公司被公告出内部控制有问题的企业,将所有被公告企业进行汇总,计算出它们各自所属行业被公告的总次数,被公告次数越多表示该行业内部控制做的越差(本文假定被中国证监会等机构公告出内部控制有问题的企业即为内部控制差的企业),从而得出哪些行业相比其他行业而言,内部控制方面存在更严重问题的结论。另外,通过对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企业进行分析,将事务所出具的各种意见类型进行汇总,探讨是否被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企业就表明其严格按照有关规定的要求,在经营过程中实施了良好的内部控制机制。

(二)研究涉及行业及各行业被公告次数

本文研究的内部控制违规上市公司涉及的行业以及被披露出内部控制存在问题企业所属行业的次数分别是:保险业19次、餐饮业19次、仓储业18次、道路运输业90次、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216次、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420次、电信广播和卫星电视传输服务业48次、房地产业398次、房屋建筑业6次、纺织服装业63次、非金属矿物制品业226次、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业2次、公共设施管理业50次、航空运输业44次、黑色金属矿采选业16次、黑色金属冶炼及延加工业104次、互联网和相关服务54次、化学纤维制造业67次、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499次、货币金融服务业78次、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630次、家具制造业12次、建筑安装业2次、建筑装饰和其他建筑业49次、教育业3次、金属制品机械和设备修理业2次、金属制品业128次、酒饮料和精制茶制造业101次、居民服务业2次、开采辅助活动业22次、科技推广和应用服务业1次、林业9次、零售业236次、煤炭开采和洗选业95次、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加工业24次、农林牧渔服务业6次、农副食品加工业102次、农业45次、批发业169次、皮革毛皮羽毛及其制品和加工业19次、其他服务业7次、其他金融业11次、其他制造业62次、汽车制造业220次、燃气生产和供应业19次、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295次、商务服务业86次、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业17次、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20次、食品制造业75次、水的生产和供应业40次、水上运输业97次、铁路运输业12次、通用设备制造业277次、土木工程建筑业128次、卫生业8次、文化艺术业3次、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业31次、橡胶和塑料制品业144次、新闻和出版业46次、畜牧业34次、医药制造业402次、仪器仪表制造业60次、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18次、有色金属矿采选54次、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176次、渔业29次、造纸及纸制品业85次、住宿业21次、专业技术服务业37次、专用设备制造业392次、装卸搬运和运输业38次、资本市场服务业93次、租赁业1次、综合业23次。

(三)数据分析及结论

本文的数据涵盖8年的公告信息,共公告出披露了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内部控制有问题的企业7523次,涉及75个行业,而这些被公告的企业在该审计期间被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审计意见类型的有7356个,其他的也由事务所出具了保留意见或带事项段的无保留意见123个,而出具否定意见与无法表示意见的只有44个,这说明了虽然由会计师事务所出具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也不能保证企业的内部控制符合规范的要求,并且,能按照《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执行的企业少之又少,甚至能说是只是个例。需要补充说明的是,被公告出没有披露内部控制审计报告的有问题的企业有9367次,这表示,虽然内部控制审计报告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有效,但是相对于根本不敢披露该报告的企业来说,可信力稍强一些。个中原因也不难解释,上市公司之所以会披露内部控制信息,一般是因为监督层的施压,而不是自愿主动去披露,因此,他们在披露内部控制信息的时候是一种被动的态度,这很难保证披露内容能够据实反映公司内部控制执行的情况,并且罗列出的问题一般也是无关紧要的,这就导致披露与否没有实际意义,违背了政策初衷,因此,建立一个有效运行的内控机制对于信息的充分披露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王言言 单位:青岛大学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