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板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时间:2022-03-05 10:50:20

中小板企业内部控制论文

一、研究假设与样本数据

(一)研究假设

1.股权结构因素。(1)管理层持股比例。上市公司管理层包括首席执行官、监事、执行董事及其他高层管理人员。对管理层实施股权激励,可以缩小人与委托人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成本。公司管理层持股比例越大,越能促使人站在委托人的立场上尽可能详细地披露公司财务、内部控制等相关信息,从而达到公司价值最大化目标,故提出假设3: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管理层持股比例正相关。(2)第一大股东性质。我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制度对大型国有上市企业有其特殊要求,人们会更加关注国有企业的问题以及道德风险问题,信息披露越充分,存在的问题就会越小,因此国有公司更有动力和压力向公众披露其内部控制信息,故提出假设4: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第一大股东性质为国有的正相关。(3)股权集中度。股权集中度是衡量上市公司股本结构中股权集中程度的指标。若股权集中度较高,则大股东便有足够的动机和能力收集相关信息以监督管理层行为来降低成本,公司管理层也就没有足够的动力和压力去披露更多的信息。此外,对于股权集中度高的公司,控股股东和小股东之间经常会出现利益不一致,在缺乏外部监督的情况下,控股股东可能为了自身的利益会采取牺牲小股东利益的行为,因此当公司股权集中度高时,公司披露的信息会减少。若公司股权集中度较低,股东对管理层的监管就比较薄弱,便会要求管理层充分披露公司内部控制等相关信息,故提出假设5: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股权集中度负相关。2.公司运营因素。(1)资产负债率。资产负债率是衡量公司偿债能力的重要指标,该比率低的公司具有较好的偿债能力,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的可能性较小,因此资产负债率低的公司就有较强的意愿进行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以反映公司良好的经营情况,而那些资产负债率高的公司势必会较少地披露信息以掩盖其财务困境,故提出假设6: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负债比例负相关。(2)销售收现率。销售收现率是指销售收现金收入与营业收入的比值。销售收到的现金越多,说明经营活动越顺利,因此企业愿意披露的信息也越多,所以提出假设7: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销售收到的现金正相关。(3)每股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每股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是期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与流通在外的普通股股数的比率,简称为每股现金余额。企业置存的流动资金多,给公司带来的投资机会也越多,其财务作假的可能性就越小,因此,企业越倾向于披露更多的公开信息。故提出假设8: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每股现金余额正相关。3.审计机构因素——审计意见类型。上市公司的年报必须经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并出具审计意见,审计意见类型包括标准无保留意见和非标准审计意见两大类。一旦公司年度报告被出具非标准审计意见,说明注册会计师认为这家公司的年度财务报告出现了问题,低质量的会计信息间接反映出该公司内部控制存在不足。一般情况下,上市公司不会主动披露对公司不利的信息,因此审计报告类型是影响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的重要因素,由此提出假设9: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审计意见的类型正相关。4.其他影响因素——上市时间。从信息披露的需求来看,新上市的企业由于在公开信息披露方面经验较少,而上市之初需要面对较高的监管和披露要求,同时作为资本市场的初入者需要积极主动地向市场传递信号,因而倾向于披露更多的内部控制信息,因此提出假设10: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上市时间负相关。

(二)样本选择及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中小企业板披露2013年财务报告的653个公司,利用国泰安数据库以及中国注册会计师、巨潮咨询网、深圳交易所等相关网站收集数据,首先运用Excel进行初步汇总计算,然后利用SPSS19.0软件进行进一步统计分析,在实证中采用了描述性统计、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来检验相关假设。

二、研究设计实证分析

(一)变量设计与模型的构建

1.变量设计。综合以上假设,所选取的中小板企业内部控制信息披露影响因素的变量如表1所示。2.实证模型构建。本模型中被解释变量为定类变量,不满足传统的多元回归的条件,在实证模型的构建方面,本文借鉴国内外学者在研究定类变量时所采用的Logistic回归模型。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1.描述性分析。(1)回归模型中所涉及的二分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数据见表2。从表2可以看到:653家公司中有536家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占总样本的82.08%,其中404家公司详细披露了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报告,占总样本的61.87%,说明具备内部控制自我评价条件且愿意进行内部控制自我评价的公司的数量还是比较多的。在披露年度财务报告的653家公司中,出具标准审计意见的有646家,比例为98.93%。第一大股东属于国家股的公司数量是53家,占整个样本的8.12%,而91.88%为非国有上市公司,表明在中小板市场国有企业并不多。此外,653家公司中有285家公司设置了审计委员会,占总样本的43.65%,超过半数的企业未设置审计委员会,表明中小板上市公司对内部控制的重视度还不够。(2)回归模型中所涉及的连续性变量的描述性统计分析数据见表3。表3数据表明:管理层持股比例最小值是0,最大值是72.94%,平均值是6.25%,可见在中小板管理层持股的比例不是很高;股权集中度最小值是1,最大值是93.58,平均值是5.79,表明在中小板股权集中的比例不是很大;监事会规模最小值是2,最大值是12,平均值约是3.5,监事会的规模在3人左右;上市时间最小值是0,最大值是7.52,平均值是2.79,表明中小板企业上市时间都不是很长;资产负债率最小值是0.01,最大值是0.93,平均值是0.32,说明中小板企业中资产负债率差异较大;销售收到的现金最小值是40.08,最大值是170.98,平均值是97.18,说明中小板企业销售收到的现金差异较大;每股现金余额最小值是0.02,最大值是16.17,平均值是2.45,说明中小板企业每股现金余额也不是很多。2.变量间相关性分析。通过变量间的person相关系数分析可知:内部控制披露信息在0.01的显著性水平下与资产负债率、上市时间负相关,与每股现金余额正相关,与假设相同。资产负债率较高的公司一般财务状况不是很好,因而不愿多披露与内部控制有关的信息;上市时间较短的公司因为有较高的监管和披露要求,因而披露信息的质量要高一些;每股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越多,说明经营状况越好,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高。内部控制信息披露与管理层持股比例、监事会规模呈负相关,与假设相反,可能是管理层持股的比例越大,其在公司的股权结构中的作用就越大,就越不愿意披露较多的关于公司内部的信息;而在我国的公司中,虽然设置了监事会,但是由于企业的治理往往由董事长说了算,监事会并没有起到相应的作用。3.回归分析。依据统计学原理,只要各自变量间的相关系数不超过0.8,则这些自变量就不会对多元回归方程产生多重共线性的影响。从表中的相关矩阵可以看出,各自变量间相关系数的绝对值为0.00~0.399,其绝对值都没有超过0.8,表明各自变量不存在多重共线关系,不影响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因此上述自变量均可同时纳入回归模型。本文利用的是logistic回归中的线性回归来进行检验,得到的数据如表5。在该多元回归方程中,在SPSS19.0中利用前向逐步回归法对该多元方程进行分析,最终进入模型的有4个变量,它们分别是监事会规模、销售收现率、每股现金余额以及上市时间。监事会规模、销售收现率、每股现金余额、上市时间在0.01水平上显著,相关系数分别为-0.221,-0.022、0.223、-0.253,资产负债率、股权集中度、审计意见类型、董事会规模、是否设置审计委员会、管理层持股比例没有进入模型,与预期不同。

三、研究结论

1.中小板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其监事会规模、销售收现率、每股现金余额和上市时间显著相关。其中,中小板上市公司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与监事会规模正相关,即监事会规模越大,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越多;与每股现金余额正相关,即每股现金余额越大,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越多;与上市时间负相关,即上市时间越短,其披露更多的内部控制信息;这三个影响因素符合预期,但与销售收现率负相关,即销售收到的现金越多,其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越少,与预期相反;资产负债率、管理层持股比例、第一大股东性质、股权集中度、独立董事比例、是否设置审计委员会、审计意见类型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水平的影响不显著。对于第一大股东的性质,本文做出的假设没有得到实证的检验,表明第一大股东的性质对于相关信息的披露没有很大的影响。这对中小板的发展是有利的,越来越规范的操作会减少一些次要因素的影响,能够使相关信息使用者更好地了解公司的相关情况,做出正确的投资决策。2.上市公司的股权越集中,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越低,但未能得到实证的检验。原因是股权分置改革后,我国资本市场逐步规范,证券监管机构对中小板资本市场的监管力度加强,相关制度得到有力执行,大大减少了大股东利用信息优势损害小股东利益的行为,这对于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而言,应该是个可喜的现象,有利于中小板上市公司树立诚信的社会形象,获得更多的社会认可,对吸引更多的资金融入中小板以及对中小板的长远健康发展十分有利。3.至于是否设置审计委员会没有通过实证的检验,可能是因为在我国公司治理架构下,公司的治理情况往往由董事长说了算;虽然设置了监事会,但在公司的治理过程中,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4.在披露的2013年的年度报告中,审计意见为标准的比例达到了98.93%,这个比例是相当高的,表明审计意见披露情况中的差异越来越小,其对内部控制信息披露的影响也就不是很明显,因而标准的审计意见并没有增加内部控制信息披露质量。

作者:张建儒侯雪晨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