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出版单位集团化建设策略

时间:2022-11-24 09:48:53

学术期刊出版单位集团化建设策略

2021年5月18日,、教育部、科技部印发《关于推动学术期刊繁荣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指出,要推进期刊集群化集团化建设,[1]打造一批世界一流、代表国家学术水平的知名期刊,[2]为我国学术期刊发展提出明确要求并指明了方向。经过20多年实践与探索,国内一些集群化集团化刊群已成规模并取得显著成绩,积累了丰富经验,部分学术期刊出版单位正在积极筹备或建设集群化刊群。集群化集团化已成为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我国高校学术期刊集群化集团化建设现状

我国“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术期刊数量多、质量高,集群化集团化建设业绩显著,是我国高校学术期刊重要出版单位,对中国学术期刊发展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笔者以“双一流”建设高校学术期刊集约化出版单位为样本,通过访问官方网站等方法,统计其集群化集团化期刊管理单位名称、定位、管理方式、期刊类型和数量等指标。统计显示,有75所高校实施了期刊集约化管理,其中由出版社统一管理的35家、期刊社统一管理的40家。

1.定位与名称

75所高校官网显示,对集群化集团化期刊管理单位的定位属性包括直属附属单位、业务部门、服务部门、教辅机构等11种,其中40所高校对其定位属性为直属附属单位,其他的定位属性还有业务部门、服务部门、教辅机构等。40所高校成立期刊社等机构,对期刊实施集约化管理,此类管理单位名称中最多的是期刊社,其次是期刊中心;35所高校通过出版社对期刊实施集约化管理,此类管理单位名称为出版社(出版集团)期刊社(期刊中心、期刊部),出版社大多数被定位为直属附属单位,期刊集群化管理部门不作为高校二级机构。

2.管理模式与类别

高校期刊社的期刊集群化管理模式主要有三种,一种是对所有期刊集群化管理,一种是对部分期刊集群化管理,一种是对少量期刊进行业务指导。从期刊类别上看,分为大学学报类、专业期刊类、大学学报与专业期刊类三种。高校出版社的期刊集群化管理模式绝大部分按照出版社二级单位管理。从期刊类别上看,有大学学报类,如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仅管理学报;有专业期刊类,如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大学学报与专业期刊类,如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

3.集群模式与影响力

高校期刊集群运行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出版社类集群。由出版社对人财物、出版流程、产品营销及数字化建设等统一管理,如中南大学出版社,这种模式优点是书刊等多媒融合,易于发挥集团化优势。二是期刊社类集群。这种模式易于发挥刊群合力。三是学会类集群,指学会主管、高校代管并主办的学科集群,这种模式易于形成行业效应。我国现有学术期刊6468种,其中科技期刊4958种,平均每个出版单位出版期刊1.16种,[3]“双一流”建设高校期刊数量较多,集群化集团化起步较早、管理水平高、影响力大。如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经过5年发展,期刊出版规模增长了3倍,集群化建设成效开始显现。[4]但从整体来看,我国高校学术期刊集群化起步普遍较晚、办刊规模小,学术传播力弱,影响力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4.专业化发展与编制体系

75所高校期刊数量、种类大都不同,但相同的是均有学报。随着期刊专业化发展需要,学报英文版改版数量最多。如西安交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学报英文版均进行了专业化改版。《上海交通大学学报(英文版)》从2021年开始重点出版医工交叉领域的论文。[5]一些学报为突出专业化发展更改了刊名,如《东北师大学报(教育科学版)》改为《现代中小学教育》等。[6]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单位依靠母体的学科优势持续提升期刊学术水准,作为集群化集团化出版单位有能力对刊群实施专业化管理。部分出版单位进行了成功探索。如陕西师范大学1985年对8种专业期刊实行集群化管理,2010年成立出版总社有限公司,专业化管理水平快速提高,所有期刊均为全国学术期刊、先后26次入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目录,现已成为全国学科种类齐全、专业特色突出、社会影响广泛的学术期刊方阵。但从行业发展看,我国学术期刊整体专业化水平仍有待提升。从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看,人员编制有三种形式,一是事业编制,实行定编定员制。二是企业编制,当前高校单独企业编制的出版单位较少。三是事业与企业共存的编制体制,有灵活的用人和薪酬机制。

二、我国高校学术期刊集群化集团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1.定位不利于期刊高质量发展

高校学术期刊是学术期刊出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理论创新和科技进步的重要力量。高校对学术期刊出版单位的定位和管理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期刊的发展命运。《意见》提出,“教育科研单位要将所属学术期刊出版工作纳入本单位科研创新工作予以统筹考虑”。[7]而据统计数据显示,高校基本上将其定位为直属附属单位或管理服务部门、校办产业部门、教辅机构等,作为学校独立二级部门进行管理,而没有把学术期刊纳入学校主体部门,归属“科学研究”范畴。学术期刊集约化管理单位不是主要直接从事科学研究的单位,而是专业服务科学研究的出版机构,[8]对推动学校科研工作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大部分高校学术期刊的定位不利于学校教科研事业发展,也不利于期刊扩大影响力和提升学术引领能力。

2.整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

统计数据显示有75所高校实施了学术期刊的集群化集团化管理且已初见成效,也具有了一定规模,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力提升较快。如清华大学出版社期刊中心随着集群化集团化建设不断完善,树立了“清华”学术期刊品牌;上海交通大学期刊中心体现了交大学术优势,大幅提高了刊群的学术话语权。总体来看,我国部分高校对学术期刊实施了集约化管理,但大部分只有几种刊或一种刊,规模不大,实力不强,出版和学术引领能力有限,难以适应建设一批导向正确、品质一流、资源集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学术期刊集群的要求。[9]从国际知名出版集团发展来看,学术期刊出版是其主干业务,可用“大而强”概括。如爱思唯尔出版集团(Elsevier)出版2960多种、施普林格出版集团(SpringerGroup)出版3000多种高质量学术期刊。[10]目前我国学术期刊集群与国际知名期刊集团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尚缺乏能够代表中国科研水平的品牌期刊,做大做强任重道远。

3.集群化集团化影响力不强

2018年1月18日,美国报告称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学术论文产出国。[11]然而,发表在我国SCI期刊上的论文占比只有约2%,绝大部分在国外。我国学术期刊总体影响力不强的现状与我国快速增长的科研产出已明显不相匹配。[12]我国学术期刊总体水平不高,出版能力不强、影响力有限,高校学术期刊亦是如此。国际知名出版集团期刊学术影响力大,吸引力强。如牛津大学出版社超过75%的期刊至少在一个学科中位列前1/2。[13]而目前9000多种SCI期刊中,中国期刊只有241种,[14]中国期刊小、散、弱,同质化现象明显,[15]导致大量高水平论文奔流国外,我国学术期刊发展困境增大。

4.高校学术期刊集群专业化发展不够

我国高校学术期刊大多数是综合性学报,涉及学科多,专业化程度低。从稿源供给角度看,缺乏专业学术团队的强力支撑,稿源的专业性持续支持明显不够;专家办刊主体地位缺失,多由编辑部独立办刊,虽有期刊编委会,但职能发挥不充分,没有激发专家办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统计结果看,大部分高校对学术期刊全部或部分实施集群化专业化管理,而一些高校仍是“一刊一部”模式,很难做到专业化运营与管理。反观世界知名期刊出版商,如剑桥大学出版社平均每个编辑负责10种期刊,队伍精练高效,专业化分工清楚,编辑环节流程明晰,生产和营销市场化专业化程度极高。在这方面,我国高校学术期刊集群化集团化专业化发展差距仍然较大。

三、我国高校学术期刊集群化集团化建设发展路径

1.推动高校学术期刊集群规范运行

明确期刊出版单位为高校科研机构。把学术期刊出版单位归口为科研单位有利于高校科研事业发展,也有利于期刊高质量发展。高校可据情赋予学术期刊出版单位部分教学科研任务,有条件的可招收研究生或加挂特色研究院牌子,以提升学术期刊学科研究能力;作为科研单位,可与相关学院联合办刊,既提高服务学校“双一流”建设水平,又强化期刊集群化集团化出版能力。陕西师范大学在出版总社加挂陕西师范大学基础教育研究院牌子、出版总社与相关学院共同办刊,将集群化集团化建设纳入学校深化改革和事业发展之中。推动集群化集团化建设规范运行。从统计情况看,75所高校实施集约化管理的规模和水平差异较大,急需规范管理,加速推进集群化集团化建设。《意见》在国家决策层面对集群化集团化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在实践层面亟待各期刊主办单位发挥主导作用,推动学术期刊集群化集团化建设规范运行。对高校学术期刊出版单位而言,一是要根据自身特色和优势,推动资源高效配置,打造具有自身特点的学术期刊集群模式,如浙江大学的“一核多点,集群发展”建设策略;二是重视学术期刊集群机制建构,为刊群集约化发展创造有利环境,如上海交通大学设立高水平学术期刊资助项目,优化集群环境机制;三是强化队伍和制度建设,为学术期刊集群选好“班子”、配好骨干、配套政策,在职称评定、薪酬发放等方面重在考核办刊业绩和出版技能。

2.加强高校学术期刊集群出版能力建设

高校应制定科学合理的近、中、远期发展目标与规划,配套管理制度,推动学术期刊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迈进。体制机制。高校应健全期刊准入退出机制,整合优质资源,扩大学术期刊集群规模,实施专业化管理,从制度上保证高水平刊群生命延续,创设做大做强高校学术期刊集群化集团化的动力机制。核心能力。针对高校学术期刊集群规模不大实力不强的情况,高校期刊应发挥自身学术聚集、集群和管理模式优势,以高质量专业化期刊植入学科前沿,及时报道学科发展动态,形成核心能力。通过扶持、培育有较大学术影响和实力的期刊高速发展并作为集群核心和标杆,发挥良好的示范和带动效应,有效加快集群整体办刊能力提高,推动集群化集团化期刊整体快速发展。管理制度。高校学术期刊集群内部机构之间分工明确合理,相互合作,互补互动,激发动能,释放潜能,加快技术革新和经营创新,实现双赢多赢,提升集群整体效率并产生外部规模经济效应,实现集群化集团化期刊高效发展。保障政策。充分利用国家赋予期刊出版行业的优惠政策,积极申请“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和“哲学社会科学精品期刊资助计划”等重大项目,并争取高校支持和配套政策。抓住抓紧期刊发展难得的良好机遇,深化学术期刊群内部改革,提升集群化集团化期刊的综合实力。人才政策。高水准期刊编辑是学术期刊最为关键的发动机,是决定期刊成败的主因。从统计分析看,高校虽已赋予期刊出版机构灵活的用人机制,但还应主导制定有较大吸引力的编辑人才政策,在薪酬待遇、职称评定、上升空间等方面制定有吸引力的配套政策。

3.提升高校学术期刊集群学术影响力

品牌建设。期刊品牌是一种无形资产,是经营好刊物的第一要务,也决定期刊的未来发展空间。[16]高校学术期刊集群应着力建立集约化期刊品牌,提升学术引领能力;以内容质量提升期刊品牌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推动学术期刊高质量发展;积极主动推动数字化转型,聚力推进融合发展平台建设。主业建设。我国有35所高校的学术期刊集群是由出版社管理的,作为出版机构的一员,被当作“副业”经营管理的现象依然存在。要建设真正的期刊集群或集团应坚持“以刊为本”的经营战略。在这方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制定“一刊引领,专业开发,多元发展”战略,刊群“两个效益”增速明显,连续三年获评社会效益优秀单位,2019年比2015年刊群净收益提高了3倍。服务链建设。一是强化作者服务链。主动提供“出版后”服务,增加作者与期刊的黏性。同时,设置符合我国国情的论文处理模式,让优秀作者愿意持续投稿。二是强化行业服务链。邀请行业专家参与审稿,扩大期刊的行业影响力;为合作单位提供出版或科研支持,互利共赢;创建自己的数字平台,为读者提供一站式服务;通过线上线下培训、研讨会等方式强化与作者读者的联系,聚集学术和出版资源。

4.聚力高校学术期刊集群专业化发展

提升专业化发展支撑力。一是专业化的政策体系支撑。国家高度重视学术期刊发展并制定了专业化发展战略,刊群应有效发挥国家顶层设计的专业效能,用好用足国家对期刊业的优惠、扶持政策,推进集群化集团化建设。二是高校对集约化期刊的支持力度。争取高校对学术期刊专业化转型的认可和支持,建立现代期刊管理制度。三是专业研究团队的支撑。期刊应与其建立密切联系,提供全程专业服务以增强黏性。四是市场支撑。不能仅停留在前端市场,要向中后端市场推进,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行业服务,通过行业服务拓展办刊资源。强化刊文专业化水平。一是期刊定位专业化、特色化,从统计情况分析高校学术期刊中一大批是综合类学报和综合类专业期刊,应按照各自优势精准定位,形成“专、精、特、新”发展方向。二是刊文内容专业化、前沿化。加强优质内容传播能力建设,通过高质量专业内涵形成学术辐射力,增强对作者读者的吸引力,不断提高期刊内容质量和社会影响,是期刊专业化建设的首要任务和不变追求。提高人才专业化能力。一是编辑专家化。学术期刊编辑必须是行业专家,能透析行业研究成果和动态,具有较强的编辑策划与把关能力。二是编辑分工专业化,可将学术期刊从学科分工为功能分工,突出专业化程度,确保编辑工作的专业度,提升编辑主题、专题策划与政治导向、学术质量和价值取向的把关能力。三是考评专业化。建立一套质量统一的综合指标质量评估体系,是集群化集团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提升专业化运营效率。我国期刊市场化程度不高的重要因素是集约化程度不高。目前国家正在采取强力措施推动集群化集团化发展,高校学术期刊应抓住机遇,通过资源整合、集约管理、资本运作、集团运营、产业化经营,提升学术期刊专业化运营效率。一是建立专业化经营机制,依托优势品牌建立生产经营产业链,专业化运转,提升出版服务能力;二是实现市场化运营,期刊只有创建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期刊品牌,在市场中占据优势位置,才能确保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