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时间:2022-02-28 09:13:19

高职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

摘要:优秀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基本条件。文章通过调查高职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并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从构建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体系的角度探索加强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和措施。

关键词: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体系

职业素养是从业者在职业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内在品质和外在行为方式,反映的是一个人在对待工作时所表现出的责任、态度和韧度,属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范畴。具备优秀的职业素养是大学生在职业生涯中提升自身竞争力的基本条件。为了落实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笔者从实证主义的角度出发,旨在通过对高职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的调查分析,以及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探索加强殡葬专业学生职业意识、职业素质的途径和措施。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研究主要针对高职殡葬专业学生的职业素养现状及职业素养教育。在综合众多学者关于职业素养观点的基础上,笔者认为,职业素养可从职业知识和技能、职业道德、职业品行三方面进行构建。职业知识和技能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职业道德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遵守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职业品行则包括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意识以及职业习惯等。高等职业教育首先要教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全面提升学生的素养。

(二)研究方法

1.文献法

笔者首先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对有关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及职业素养教育的文章进行了阅读研究。笔者发现,当今高职院校已经认识到职业素养教育的重要性,很多教育工作者都结合具体的专业对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现状、职业素养教育现状进行了分析,并对加强高职学生职业素养的途径进行了研究。

2.问卷法

笔者从殡葬专业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两方面来考察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状况。一方面,笔者直接或者通过网络向已经毕业的40名毕业生发放了调查问卷《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调查表(毕业生卷)》,这些毕业生分布在殡仪馆、殡仪服务中心、墓地等多家殡葬单位,收回有效问卷37份,有效率93%。另一方面,笔者直接或通过网络向殡葬单位(包括殡仪馆、墓地等)发放了调查问卷《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调查表(用人单位卷)》30份,收回有效问卷30份,有效率100%。

3.访谈法

一方面,笔者对10位殡葬职工进行了访谈(其中5位殡仪馆职工,5位墓地职工),从行业的角度了解殡葬行业的职业素养要求以及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状况。另一方面,对10位殡葬专业毕业生进行了访谈(其中5名殡仪馆职工,5名墓地职工),从毕业生的角度了解他们对于当前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的意见和看法。

4.分析法

结合调研结果和殡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当今高职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进行了分析。

二、高职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现状调查

(一)殡葬专业学生对自身职业素养现状的认识与评价

1.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调查的基本情况。从调查情况看,学生普遍担忧自己目前的职业素养水平,急需通过多种途径加强与改善。数据显示,超过5成的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概念和内涵缺乏了解。57%的学生对现有的职业素养水平和学校教育效果不满意。在职业素养的培养途径上,学生选择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实训学习、学生活动等的分别占24%、23%、15%和14%。

2.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知识和技能的调查分析。职业知识和技能是指从业者在职业活动中应具备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是能否胜任工作岗位的最基本条件。通过对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一方面,只有60%的学生能熟练掌握专业技能,剩下40%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专业技能掌握不扎实,不能完全胜任殡葬行业各项工作;另一方面,认为职业技能与实际运用结合紧密或相符的学生才占50%,学生实际工作情况与所学技能不完全相符。而且在实际工作中,面对困境能控制自己行动的学生仅占40%。由此可见,学生在职业技能上习得不精,实际运用能力不足,缺乏独立思考与独立开展工作的能力。

3.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道德的调查分析。职业道德是具有特定职业特征的道德规范和准则,是职业人在从事一定的社会职业中遵循并表现出来的较稳定的思想与行为特征。本文从忠诚、责任心、服务意识和团队精神四个指标来考察。结果显示,学生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调查结果显示只有45%的人愿意在现在的单位长期工作;社会责任心方面的测评结果也不高,只有52%的人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在与人合作层面,58%的学生认为自己能客观处理事物,做好服务工作,很好地与人合作。

4.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品行的调查分析。职业品行包括职业理想、职业兴趣、职业意识以及职业习惯等。(1)职业理想是对职业的选择以及渴望达到的职业境界。调查显示,大多数学生的职业理想不明确,虽然大多数毕业生选择在殡葬行业就业,专业对口就业率高,但55%的学生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缺乏展望;(2)职业兴趣是人们对于从事某种工作的愿望和兴趣。通过调查了解到,绝大多数学生都是自己选择专业,因此95%的学生都表示愿意从事自己的专业;(3)职业意识是指对职业劳动认识和评价的情感态度。数据显示,在所调查的殡葬专业毕业生中,57%的学生职业素养意识模糊,55%的学生对未来职业发展认识不清,44%的学生缺乏对职业相关法律的了解。在对毕业岗位的认识上,高达80%的学生倾向于从事管理岗而不是基层岗位,85%的学生首先考虑工作条件和经济报酬。调查结果表明,大部分学生对职业价值认识不准确,尤其是在行业发展与自身发展的关系上;(4)职业习惯是人在职业活动中的具体行为。一般认为,对职业习惯的测评是以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为依据的,因为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属于意识层面,只有借助具体的行为表现才能测量出。因而,职业习惯这一维度的数据是由职业意识与职业道德两个维度的数据相互交织和相互渗透的。调查还显示,75%的大学生认为需要借助多种途径培养职业习惯。

5.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需求的调查分析。通过调查发现,80%的学生认为应从大一开始就系统开设职业素养培训课;对于职业素养培养途径,排名靠前的是企业学习和社会实践,调查结果显示,40%的学生认为应该通过进入企业一线学习,来培养自己的职业素养,还有30%的学生希望通过参与各种社会活动来提升自身的素养。可以看出,企业实习是学生最期望的职业素养提升途径;从培养内容上,位居前列的是职业化心态和人际关系。由此可见,作为从事特殊行业的殡葬专业学生,对于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和期望较高。

(二)殡葬行业对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的认识与评价

1.殡葬行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要求

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结果,我们发现殡葬行业对实习生和毕业生在职业素养方面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爱岗敬业,富有事业心和责任感。踏实肯干、具有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大学生在行业和工作中立足的必备要求。在与企业师傅的交谈中,有的师傅谈到,殡葬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有些学生刚入职时可能专业技术不够硬,但是能够干一行爱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坚韧不拔,最终获得企业的青睐。有个别学生虽然头脑灵活,能说会道,但是这山望着那山高,频繁跳槽,最终无法得到行业的认可。第二,吃苦耐劳,有积极进取、勇于拼搏的精神。调查发现,对待工作积极主动,具备吃苦耐劳精神的大学生总是会受到殡葬企业的青睐。殡仪馆中的化妆、整容、火化岗位,墓园中的插花、刻碑以及销售岗位,都需要付出极大的辛劳,因此只有具备吃苦耐劳的优秀品质才能适应特殊岗位的工作要求。第三,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能力。个人的专业技术能力是其能否胜任本职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殡葬工作中的防腐、整容、墓碑设计、碑文纂刻等都需要精湛的技术,因此如果想从事相应的殡葬技术工作,必须有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第三,有较好的团队合作精神。企业要求个人在团队中懂得尊重他人,建立并维护团队协作关系,使整合的团队能够产生最佳的业务效益。调查发现,由于毕业生中绝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团队合作意识不足,在工作岗位上存在人际交往不良的现象。第四,遵纪守法,诚实可信,具有服务意识。作为服务行业,殡葬行业的服务宗旨是“逝者安息,生者慰藉”,这就要求殡葬工作者具有强烈的服务意识,要遵纪守法,诚实守信。在当今效益观念盛行、功利行为增多的情况下,曾经出现过个别大学生私收买墓定金的行为,或是不尊重逝者及家属的行为,这也体现出大学生职业素养有待进一步提高。

2.殡葬行业对毕业生职业素养的评价

通过调查我们看到,殡葬专业毕业生专业对口就业率高,殡葬行业对毕业生总体情况也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对于殡葬专业毕业生的满意率为90%。在交谈中,殡葬企业工作人员告诉我们,工作技能不够娴熟可以在以后的工作中慢慢学习,但是思想品行却是胜任职业的道德保证。大学生必须具备优良的职业素养,吃苦耐劳,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才能在工作岗位上站稳脚跟。通过调查,殡葬专业毕业生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不愿立足一线工作,缺乏吃苦耐劳和奉献精神。有的毕业生好高骛远,过于看重工作环境和待遇,不安心本职工作,缺乏奉献意识和吃苦精神。第二,跳槽频繁,缺乏忠诚意识。有的毕业生对企业不忠诚,思想不稳定,容易受人鼓动,频繁跳槽,一年之内换好几个单位。用人单位对此类行为非常不满。第三,团结协作意识不强,缺乏团队精神。有些毕业生以自我为中心,只能别人服从自己,不能很好地适应别人,乱打小报告,瞎传闲话,在单位造成不良影响。第四,职业心理素质和适应能力差。有些毕业生存在从众心理,缺乏自我判断能力,在工作中缺乏毅力,看到现实工作情况与心理预期有差距,或在工作中碰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就打退堂鼓,不能很好地适应工作岗位。

三、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教学一线的殡葬专业教师,笔者参与了大量的专业调查及人才培养方案调研与编制工作。结合高职殡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现状,可以看到当今高职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一)重分数轻素质的传统教育不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为迎合高考需要,我国传统教育采取应试教育方式,注重学生分数的提高,而忽视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学校、家庭以及学生本人都缺乏全面提升综合素质的意识,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高职院校提升学生职业素养的难度。尤其是殡葬专业学生,目前中国大陆开办殡葬教育的大学都属于高职教育,选择殡葬专业的学生大部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综合素质一般,学习成绩较差,因此在职业素养的培养过程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二)缺乏系统性设计和统一规划,职业素养培养体系不够健全

作为社会管理与服务类的高职专业之一,殡葬专业开设较晚,发展不够成熟,很多方面还处于探索阶段,对于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缺乏系统性的设计和统一的规划,职业素养培养体系还不健全,学校教育还是偏重职业技能的培养,学生素质发展不平衡,需要进一步探索和研究。

(三)职业素养培养模式单一,缺乏专业特色和职业特色目前,高职院校很多专业的学生职业素养教育都做不到真正与专业相结合,其课程一般由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讲授,主要采取课程讲授、专家讲座、企业参观等教学模式,内容空泛,缺乏专

业特色和职业特色,针对性不强,实用性差。殡葬专业也存在着相同的问题,授课教师不一定能够了解学生特点,职业素养教育无法与学生所学专业相结合,使得学生对企业、社会和自我的认识欠缺,难以整体提高学生职业素养的期望值。

四、构建高职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体系,努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教育对于培养职业道德情感、提升职业素养水平、完善职业综合素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鉴于目前高职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现状,殡葬教育者应加强研究,不断探索,深度挖掘职业素养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促进殡葬专业学生职业素养提升

教学与产业脱节是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面临的现实问题,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和途径。现代学徒制作为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形式,在实现教产结合、促进高职学生职业素养培养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在现代学徒制教学模式下,一是要注重学生形象与企业职业人形象的对接,通过不断的练习塑造职业形象,提升职业气质,提高学生职业意识;二是班级管理模式与企业管理模式相对接,学校和企业各自指定一位班主任,由两位班主任共同对学生进行管理和辅导;三是班级制度与企业制度相对接,根据企业管理方式,班级管理实行公司业绩考核制,对学生学习、团学活动、宿舍方面的表现等打分汇总,实施达标创优量化考核制度。

(二)将职业素养教育真正纳入殡葬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高职毕业生就业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目前高职教育在安排教学内容时和实际教学中过于重视专业技能培养。殡葬专业要想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必须将职业素养教育真正纳入人才培养方案,明确培养对象、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通过规范专业课程建设,实施职业素养的专业渗透。

(三)加强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一方面可以聘请专业的就业指导老师或有经验的殡葬行业工作人员进行职业素养课程的讲解,另一方面要加强对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老师的培训。在实施专业教学过程中,明确渗透职业素养教育的任务及要求,专任教师在教授专业知识的同时,配合对专业介绍、行业分析和岗位描述等来强化学生对职业素养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自觉修养的内在动力。

(四)丰富殡葬专业职业素养教育的方式

一方面,殡葬专业在进行职业素养课堂教育时应该采取尽可能丰富的教授形式,除了基本的理论讲解外,可以采取案例教学,从正反两方面举例以教育和启迪学生;另一方面,殡葬专业教师要按照真实的职业情境进行设计和改造,设法满足职业素养对真实职业情境的需求,将职业素养教育纳入学习实训的教育范畴。

(五)创建科学合理的殡葬专

业学生职业素养考评体系殡葬专业教育要对毕业生做好职业素养信息反馈工作,一方面可以与合作企业取得联系,由学生所在企业对其职业素养进行客观评价,了解其职业素养教育效果;另一方面可以对毕业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走上工作岗位后的适应情况,从而发现职业素养教育中存在的不足,并以此为依据对人才培养方案和职业素养教育内容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有效促进学生职业道德和品行的培养。

作者:翟媛媛 单位:北京社会管理职业学院生命文化学院墓园管理与规划设计教研室

参考文献:

[1]鲁伟.用人单位对高等职业院校毕业生评价的调查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13(10).

[2]何玲霞,曹正明.高职学生职业素质状况调查研究[J].职业•下旬,2013(7).

[3]徐军.校企合作背景下高职院校职业素养教育研究与实践[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

[4]张箴.高职学生职业素质养成策略分析[J].现代工贸商业,2014(20).

[5]王红岩.高职生职业素养培养策略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