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思考

时间:2022-04-29 10:42:17

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思考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过:“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强调“礼乐并重”的教育观念,认为艺术可以陶冶人的情操和性情,使人的心灵得到净化,放松人的身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的通知(教体艺厅[2006]3号)明确指出“公共艺术课程是我国高等教育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普通高等学校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公共艺术课程教学是普通高等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当前,高职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半壁江山”。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高职专科类学生招生人数占所有大学招生总数的40%以上。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与高职院校其他公共课程一样是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素质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有着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目前各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建设情况令人堪忧。

1.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现状分析

笔者走访和调研了30所高职院校,对照教育部办公厅于2006年3月下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发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主要存在五个问题。1.1开设课程门类少。《方案》中提出:“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包括《艺术导论》、《音乐鉴赏》、《美术鉴赏》、《影视鉴赏》、《戏剧鉴赏》、《舞蹈鉴赏》、《书法鉴赏》、《戏曲鉴赏》。任意性选修课程包括:作品赏析类,如《交响音乐赏析》、《民间艺术赏析》等;艺术史论类,如《中国音乐简史》、《外国美术简史》等;艺术批评类,如《当代影视评论》、《现代艺术评论》等;艺术实践类,如《合唱艺术》、《DV制作》等。”据调查,高职院校公共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的开设主要有音乐、舞蹈、美术、戏曲、文学和影视6类课程组成,而真正开课在5类以上的低于50%。大多数选择其中3门开课,或者通过开设《艺术概论》《艺术鉴赏》等课程将6类课程内容融入其中。至于《方案》中所提到的任意性选修课程的开课情况更是少之又少。公共艺术课程开设的覆盖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很多院校的公共艺术课不直接面向全体供学生选择,而常被限定只对某个专业或某个年级开设,很多学生根本没有选择机会。直接导致多数学生无学习公共艺术的机会,更无法谈艺术素养提升。1.2高质量课程匮乏。《方案》中提出公共艺术课程的课程目标是“通过鉴赏艺术作品、学习艺术理论、参加艺术活动等,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了解、吸纳中外优秀艺术成果,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发展形象思维,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据调查发现,高职院校重视专业教育和技能培养,轻视公共类课程的特征十分明显。公共艺术课程处于被边缘化状态,在学校精品课程、优质课程建设以及教学成果奖评定中难有一席之地。课程建设整体水平较低,教师积极性不高,高质量课程十分匮乏。1.3课程管理不规范。公共艺术教育课程大多是限定性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或通识教育选修课。大部分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的开设都是由教师本人申请,所在教研室、教学系(二级学院)审查同意后上报,学院教务处组织专家组审批。在审批后,基本上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特别是无公共艺术教育教研室的高职院校,这种现象十分突出。上课时间通常都安排在周三下午、晚上或周末,学生缺课现象比较严重。1.4课程结构不合理。据调查,很多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结构设计完全依托自身的师资情况,缺乏整体设计。一是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比例不协调。多数院校偏重理论课程,实践课程和技能课程相对较少,有的院校几乎全部是理论课程。二是课程间缺乏明显的逻辑关系。各院校的公共艺术课程开课时间或者集中于大一年级,或者是每个学期都开设,所有课程处于平行并列的位置,之间无逻辑关系,无法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无法实现因材施教。1.5教学设施不完善。公共艺术教育课程需要特定的教学场所,特别是实践和技能类课程。很多高职院校缺乏专用的艺术教室,如:音乐教室、绘画教室等,公共艺术课的实践训练场所不固定,设备不专业,教师和学生像游击队员。非艺术类高职院校在保障课程教学设施的活动场地更是匮乏,没有普通学生进行艺术实践的空间。

2.合理构建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的建议

教育部在延安举行学习贯彻落文艺工作座谈会讲话精神五周年座谈会上强调:新时代推动学校美育朝着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有持续的方向前进,重点打好“三大攻坚战”。一是打好深化教学改革攻坚战,做到“三聚焦”,即课程建设聚焦开齐开足上好、教学改革聚焦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美育实践活动聚焦人人。二是打好改善办学条件攻坚战,做到“三强化”,即多措并举强化美育教师队伍、依据标准强化场地设施配备、精准施策强化教育脱贫攻坚。三是打好完善评价机制攻坚战,做到“三推进”,即学生评价要推进艺术素质测评、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评价要推进“硬指标”考评、政府评价要推进问责制实施。可见,课程建设对于提升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实效性非常重要。基于国家重要会议精神及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现状问题,笔者建议从增设课程门类,推进课程建设,规范课程管理,完善课程结构,加大设施投入五方面着手,合理构建课程体系才能充分提升公共艺术课程的教学成效。2.1增设课程门类,满足选课需求。高职院校的学生一般来自不同地区,所接受的艺术教育水平有差异,对公共艺术课程学习的需求也不同。因此,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宽泛的课程选择范围。笔者建议在以音乐、绘画、舞蹈、文学、戏剧、雕塑、影视、设计八大艺术门类为基本框架下,不断将各门类中最新的内容引入课程,构建涉及面更广、内容丰富的课程体系,让学生有充足的选择机会和宽泛的选择范围。充分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借助其信息量大,知识面广,更新速度快等特点,依托尔雅、泛雅、爱课程等课程平台,为学生提供便捷的学习途径,保障学生的课程选择范围和权力。2.2推进课程建设,实现质量提升。各高职院校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形成科学合理的顶层设计。各地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加强对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工作的考核,即要推进“硬指标”考评。将公共艺术教育的品牌课程建设、精品课程建设、教育教学成果等列入其中,为从事公共艺术课程教学的教师提供平台和机会。要求教师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课程品质,打破单纯的艺术理论知识教授、技法技能指导,通过参观、活动、竞赛、沙龙等体验式教学,引导学生去感受和体验,激发学生对艺术和文化学习热情,以提升教学效果。2.3规范课程管理,提升教学成效。各高职院校要成立专门的公共艺术课程管理部门和教学机构。如:公共艺术教育中心,公共艺术教研室。对公共艺术教育的重要环节如:课程体系建构、教学目标设定、教材编制与选用、教学方法手段、教学效果评估等,有专门部门和专人负责。管理部门为从事公共艺术教学的教师们提供一起研讨、互相交流、共同提升的空间和平台。规范对公共艺术课程学分的认定,加强对教师日常教学的考核,避免学生缺课现象的发生。2.4完善课程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一是做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衔接。艺术类课程的学习既需要理论指导也需要实践探索,二者缺一不可。因此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要注重两者的衔接,既要有美学原理和艺术欣赏的理论知识,又要有适当的艺术体验和实践实训。二是将课程内容进行分层分类。高职院校公共艺术课程的授课对象是来自不同地区的非艺术专业的学生,他们的艺术修养基础,文化知识背景,所接受的教育水平,个人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因此需要对授课对象和课程内容进行分层分类。课程的内容设计充分遵循大学生的认识规律,依据由简到繁,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逻辑规则。在学生选课时,为其提供课程说明,让其客观理性地针对自身实际选择适合的课程,因材施教,最大化满足学生个性需求。三是将艺术素质测评内容融入课程教学。为保障高职院校美育工作目标的实现,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高尚的道德情操,塑造美好心灵,建议将艺术素质测评内容列入课程之中,解决高职院校学生因生源差异导致的艺术素质基础差异的问题。2.5加大设施投入,营造艺术氛围。学校管理层要重视公共艺术教育工作,加大人、财、物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依据公共艺术教育课程的需要,建设专用的教学场所。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稳定的、有保障的教学场所,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艺术氛围。特别是非艺术类高职院校,更要加大教学设施设备的投入,为教师和学生提供最基本的进行艺术实践的空间,帮助非艺术类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培养高雅的审美品位,提高人文素养,促进其更好地学习专业课程,实现专业教育与艺术教育的良性互动。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至关重要,是其开展公共艺术教育的主要途径,是促进高职院校大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的重要渠道,是培养新时代高素质人才的必由之路。各高职院校要解决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必须从增设课程门类以满足学生选课需求,推进课程建设以实现质量提升,规范课程管理以提升教学成效,完善课程结构以优化教学内容,加大设施投入以营造艺术氛围五方面着手,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感受美、表现美、鉴赏美、创造美能力的提高,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丁析.关于艺术课程学科综合之思考[J].艺术百家,2006(2).

[2]宋晔.隋新.谈普通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体系建设的新思路[J].艺术研究,2010(4).

[3]庞海芍.大学公共艺术教育面临的困境与出路[J].中国高教研究,2005,(12).

[4]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教育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

作者:经松 陈月容 单位:江苏农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