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价值实现探究

时间:2022-03-04 03:16:08

高职公共艺术教育价值实现探究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与公共艺术教育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上具有本质、行动和价值上的一致性,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在推动学生创新创业素养提高方面具有积极作用,文章从公共艺术教育在立德树人、培育创新精神、培养创新能力、增强创业信心、把握创新规律等角度分别阐述其价值。

关键词:公共艺术教育;创新创业;人的发展;价值

2015年国家发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定位为将其打造成推动中国经济继续前进的“双引擎”之一。随即,创新创业热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创新创业教育也乘着政策的东风在包括高职院校在内的高校中迅速提升了热度。近几年来,有关创新创业教育方面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关于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界定林林总总,但无外乎强调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训学生掌握创业方法、完善学生的综合素质、从而促进人的发展和社会的发展等等,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的培养,这在学界基本上形成了一种共识。然而现实情况是,由于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历史欠账较多,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学方法手段、师资力量、课时保障等很多方面都存在很多问题,需要寻求突破。高校公共艺术教育被认为是广泛开展审美教育的一种形式,即通过艺术知识的讲授,运用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文学、戏剧、电影等艺术手段,着重对人们进行的情操教育,是集娱乐、欣赏、基本知识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1]。我国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始于20世纪初,由于种种原因其发展断断续续,70年代末年清华大学及北京外国语大学在国内率先设立公共艺术教研室,开启了公共艺术教育的新阶段。经过这些年的研究和实践,形成了基本的结论:公共艺术教育对于学生思维的开发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教育对象的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有助于完善教育对象的健康人格、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已经并将进一步发挥不可或缺、不可替代的作用[2]。由此可见,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在促进人的发展上具有本质上的一致性,在培养人的路径上具有行动上的一致性,在塑造人的品质上具有价值上的一致性。因此,我们认为公共艺术教育能够发挥其独特的作用,可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发展。在授课过程中,有意识地突出艺术创作及艺术作品所体现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及创造过程,以此能够促进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高职院校同样如此。

一、树立优秀品德方面的价值

从哲学的角度讲,艺术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从根本上说,公共艺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意识形态上的影响和引导。黑格尔认为“艺术美是由心灵产生和再生的美”,艺术作品是艺术家用艺术的表现手段将生活中发现和感受的美与个人思想融为一体加工而成,具有高度的概括性、思想性,通过再现的美影响人们的心灵。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所教授的内容以古今中外各个艺术门类的经典作品为主,具有强大的感染力,所传播的是社会、伦理、道德等方面的精神,如中国传统绘画中所表达的儒家文化体现进取的文化主旨,仁、义、礼、智、信的做人标准,积极向上、建功立业的人生观;所弘扬的是以“真善美”为主的社会正能量和主旋律,能够对学生起到润物无声的教化作用,达到以美启善、以美启德的目的,从而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根本要求。德国哲学家康德说,对自然美怀有直接的兴趣永远是心地善良的标志,当学生浸淫于经典艺术作品中,领略它们散发的的历史内涵和人文情怀时,既可以增长知识、提高品味,感受美的真谛,又可以陶冶情操、修身养性,树立优秀的品德。蔡元培先生曾提出“以美育代宗教”,强调的是艺术活动对受众精神世界产生思想启迪的重要作用。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所鉴赏的作品主体是具象的、可感知和可触摸的、能产生情感上的共鸣的,良好的审美活动作为情感领域、精神世界的活动,能够帮助人们获得心理及情感的能量,从而产生内心的正能量。比如人们经常性的接受传播儒家思想的艺术作品,不自觉地就接受了“有为”思想,就会重视个人对他人、对社会的责任与使命,重视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

二、培育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方面的价值

创新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在学生的心里种下创新的种子,培养创新人才的首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建立自觉的、强烈的创新意识。人们常说“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体现的就是艺术创作的创新过程,一部艺术史实质上就是一部创新史,艺术家开展艺术实践的过程就是持续创新的过程。因为艺术作品所传达的精神是独创的精神和超越自我的精神,学生在欣赏艺术精品时一定会被作品所表达的情感所打动,了解艺术创作的过程后一定会被作品所体现的创新所折服,从而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美国国家教育科学院曾做过一个问卷调查,在回答什么知识最有用时毕业1-5年的答案是“基本技能”,毕业6-10年的答案是“基本原理”,毕业11-15年的答案是“人际关系”,而毕业16年以上的则是艺术最有用,可见人的职业发展在完成基本的积累后需要艺术素养来支撑突破。许多著名科学家都是艺术爱好者甚至本身就是艺术家,达芬奇的成就不仅在科学上,艺术上的成就更甚之,爱因斯坦的音乐爱好伴随其一生。我国许多科学家也都具备艺术上的爱好和修养,运10副总设计师、C919设计专家组成员程不时拉起悠扬的小提琴的情景令人耳目一新、经久难忘。康尔认为公共艺术教育在唤醒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开发创新潜能、训练创新思维、认知创新规律和借鉴创新方法等方面大有可为[3]。人们在欣赏艺术作品获得直观感受时,会不自觉地进行思考从而获得艺术精神所带来的触动。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完全可以实现用艺术精神来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而对于有创业意向的学生来说,这种锻炼也正是对以后创业所做的重要铺垫。

三、培养创新能力方面的价值

众所周知,艺术教育具有启智的功能。公共艺术教育所开展的音乐、美术、影视、戏剧等方面的课程内容,能够激发、锻炼学生的形象思维、发散思维、跳跃思维,提高想象力,这对于学生打破定向思维,重新认识事物,开展创新活动具有很好的启迪作用。教育学家普遍认为,“创造力是人人具有的潜在能力,是人类普遍存在的能力”[4]。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提出,人的七种智力中至少有四种与艺术有直接联系[5]。康德认为“美的艺术需要想象力、悟性、精神和鉴赏力。”人类的创新来源于丰富大胆的想象,想象是一切创新和灵感的源泉所在。无论是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马云的互联网商业实践、还是人类飞天梦想的实现,都是在想象的前提下进行的。由此可见,想象本身就是一种创新的基础。历来,论中国画学的“气韵生动”,赖“迁想妙得”有以致之,画家的“想象力”出于“迁想”,也是画家“神思”的基础。齐白石的水墨画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绝妙的构思,体现了作者丰富的想象力和高深的艺术修养,令人拍案叫绝。有学者认为创新能力主要体现在想象力、观察力、判断力等思维层面的显在能力,“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说的就是受众在欣赏过程中注入自己的思想和情绪,通过主观能动性形成自己的判断,实际上欣赏的过程就是理解艺术家创造的过程。那么从这些方面入手,无疑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有效路径,而这正是公共艺术教育所长,艺术活动发现美、感受美进而创造美,锻炼的就是这些能力。有学者研究得出结论:在充分的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成绩测验之间,存在着稳定的正相关关系。高职院校所开展的公共艺术教育具有强大的美的渗透力和感染力,不仅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趣,还能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智慧,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增强创业信心方面的价值

一件好的文艺作品就像阳光雨露一般启迪人的思想、滋润人的心灵、陶冶人的情操,能够扫除颓废、萎靡、烦躁、消极等负能量,给人的内心世界注入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等正能量。这些“真、善、美”的化身,帮助人们洗涤心灵、升华精神、健全人格,在很大程度上起了心灵“抚慰剂”和“柔顺剂”的作用,教人们以诗意的视角看待世界和人生,以豁达的心态直面困难与挫折[6]。由于学习和赏析的主体是人,所以一定会结合自身的认识、阅历、思想,潜移默化地形成自己的心理优势。通过老师的讲授,使学生感受并能够理解艺术家创作过程的艰辛,从而建立充分的信心迎接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高职院校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是传续人类文明瑰宝的宏大课题,不仅体现在提升学生的审美品味上,更重要的是锻造着学生的文化之魂,它能够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教会学生开启人生的智慧之门。学生学会了用哲学的高度、宏观的视角、艺术的眼光去看待世界和人生,反观过往以致展望未来,使人生活得从容不迫、自信坦荡。

五、把握创新规律方面的价值

艺术作品所体现的所谓“个性”,实质上就是艺术家不断推陈出新创造的结果。古今中外艺术家通过大量的实践总结了很多规律,这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体现智慧的、创新的规律。比如说循序渐进的规律、矢志不渝的规律、曲折发展的规律。李白诗句“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以抽刀断水喻举杯销愁,体现的艺术创作中的类比思维;《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物托事体现的“兴”正是“各美其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再比如,康德美学提炼出四个基本原则:一是令人感到愉悦的,却不带任何利害关系;二是不凭借概念却具有普遍性;三是具有无具体目的的合目的性;四是虽然是主观的,却带有必然性。这些规律总结对创新活动都有借鉴意义。另外,艺术史的学习在这方面也具有特别的意义,因为它概括的是人类的艺术思维和实践,依托的是艺术作品及其相关背景乃至宏观的历史和文化[7],当然具有宏观的指导作用。任何时代的艺术家都是站在时代思想前沿、引领时展潮流的。高职院校通过公共艺术教育,使学生在宏观上了解历史的文化思潮、了解创新的变化规律,借古通今、借艺兴创,从而实现用创新的方式把握当下,更好的实现个人价值、推动社会发展。

六、结语

公共艺术教育是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孵化器,是滋养心性塑造灵魂的营养品,是孕育民族精气神的基因库,是激发创新意识的催化剂。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存在诸多的一致性,高职院校应加强体制建设营造良好的公共艺术教育环境,加大投入推动公共艺术教育大众化,重视师资培养推动鉴赏与实践教学相结合,协同推进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并轨发展。实践将会越来越多地证明公共艺术教育是锻炼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加强公共艺术教育是培养创新创业人才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效途径,随着高职院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开展不断完善和发展,这种隐性的作用会越来越明显地展现出来。

参考文献:

[1]苏玲,曾艳,贺才琼.深化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103-105.

[2][3]康尔.论公共艺术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J].江苏高教,2006(01):113-115.

[4]孟万金.心里传统——全人发展的教育根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5]缪胤,霍力岩.多元智力理论与艺术教育的回归——美国“艺术推进”课程及其对我国艺术教育的启示[J].比较教育研究,2003(03):65-70.

[6]邵陆芸.我国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阵地拓展研究——以高校公共艺术课程为切入点[J].中国大学生就业,2016(08):34-38.

[7]宋喆.基于协同创新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专业建设研究[J].艺术百家,2013(S1):341-343+245.

作者:戴广东 冯思 单位:南京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