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艺术教育路径研究

时间:2022-04-10 10:33:22

高职艺术教育路径研究

摘要:技术和艺术历来就是相辅相成、交相互补的。在当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应根据工匠精神和艺术教育的契合性,凝聚各方合力,通过艺术类课程建设、创新艺术教育形式、打造高水平艺术师资团队等路径,将工匠精神理念融入艺术教育,以提升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实现艺术与技术的完美结合,适应新时期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

关键词:工匠精神;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路径

倡导工匠精神和开展艺术教育都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在当前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融入“工匠精神”理念是适应新时期我国实现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需要,也是提升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自身需要。它能培养高职学生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精益求精,不断改善、提升职业技术水准;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职业精神素养。“工匠精神”理念下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应不断创新教育形式,采取有机结合的方式,探索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与“技术”相结合的教育路径。

一、“工匠精神”内涵及其与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契合性分析

(一)关于“工匠精神”的内涵发展。中国人历来崇尚能工巧匠的创作。相传早在上古时期,就有了火的发明为燧人氏“钻木取火”的传说。《国语•晋语》中也记载到:“炎帝以姜水成,为姜姓之祖也,火之为瑞,亦未审也。”远古时代,中华民族始祖身上体现出来的“工匠精神”,首要的是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敢为人先的创造精神。这种精神使中华后裔在与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摆脱愚昧和野蛮,追求先进与文明,使华夏民族获得了高度的团结和统一。此后中华文明的发展过程中,各种能工巧匠的发明创造层出不穷。春秋时期,鲁班发明了木工工具、农业器具等,被视为工匠的典范与祖师;东汉发明地动仪的张衡和他“约己博艺,无坚不钻”的科研精神成为人类历史上的宝贵财富;隋朝的赵州桥,唐代的唐三彩,北宋的《梦溪笔谈》,明朝的《天工开物》,清代的园林建筑等等。这些凝聚着匠人心血的发明和技艺都极大地方便和改变了后世子孙的日常生活,也形成了中国工匠独特的“工匠精神”。2016年,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后,“工匠精神”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新时期中国“工匠精神”有其新的内涵,主要有以下三点:1.专心工作的敬业精神“敬业”就是“专心致志以事其业”,就是用一种恭敬严肃的态度对待自己的职业和工作[1]。我国工业化初期为克服条件简陋技术落后而提倡的艰苦奋斗的“大庆精神”;在国外技术全面封锁的情况下,为增强国家实力需要而出现的“两弹一星精神”;在当前互“联网+”时代潮流中涌现的中国企业家精神等,都是千千万万中国普通劳动者立足平凡的岗位,把职业当作事业来干的敬业精神的集中体现。2.专注坚持的执着精神中国正处在经济转型期,由于受到各种思潮的影响,很多人的心态都比较浮躁。面对快速发展的互联网社会,我们需要更多真正能专注事业的人,能默默地坚持做好平凡工作的人。在新一轮全球工业革命来临之际,专注坚持的执着精神正是中国现代工匠精神的内涵之一,是当前中国想要建成名副其实的“制造强国”的重要保证。3.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中国中小商业企业协会的一份研究资料显示,在500多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产量居世界第一,但在一些领域,一些“中国制造”成为“质次价廉”的代名词。提升产品品质、树立自主品牌,“工匠精神”所蕴含的精益求精正是当前中国迫切需要的。目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正是中国经济的新引擎。在弘扬精益求精的创新精神的当下,我国所有企业和行业都应努力不懈、持之以恒地追求这种精神。(二)“工匠精神”理念与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契合性。1.有共同的实施主体和对象谈到“工匠精神”和艺术教育,人们第一印象认为前者更倾向于理工科、技术技能类,后者是艺术类,两者属于不同的学科和领域,看上去关联不大。但在高职院校中,倡导“工匠精神”和开展艺术教育都是高职院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两者的实施主体都是高职院校。同样,倡导“工匠精神”和开展艺术教育的对象都是高职在校大学生。两者在教育实施主体和教育对象上的一致性,为“工匠精神”理念与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契合提供了天然的基础和广阔的空间。2.追求价值目标同向一致高技术技能型人才需要敬业精神,艺术领域的工作者同样需要敬业精神;制造优质产品需要静下心来一丝不苟地执着工作,容不得半点松懈,而“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也反映出艺术技艺的训练同样需要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工匠对自己的产品和技能追求精益求精和不断创新,艺术领域的艺术家们也在追求将某一艺术才能练到炉火纯青、追求对艺术作品的不断创新和超越。由此可见,“工匠精神”和艺术教育追求的目标是如此惊人地一致,“工于专技”和“工于专艺”两者都致力于追求共同的价值目标。3.“技”“艺”交融两者互补。技术和艺术历来就是相辅相成、交相互补的。离开艺术的审美只追求技术的纯熟,这样的技术难免太机械化、过于死板,缺乏人性的光辉和美感;离开技术只谈艺术,特别是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其导向性、功能性和与专业的结合性也难以发挥作用。在当前全社会大力弘扬“工匠精神”的背景下,将“工匠精神”理念融入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中,可以强化艺术教育的价值和导向,让弘扬“工匠精神”找到新的载体;高职院校通过艺术教育,可以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这一能力对于未来技能的提升和升华都将具有积极的作用。倡导“工匠精神”和开展艺术教育都应根据高职生的特点和需求,结合当前社会经济发展新的要求,采取有机的结合形式,以实现“技”“艺”交融两者互补。

二、当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艺术教育是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不断发展,高职院校开始逐渐关注学生的艺术教育,在艺术教育方面也或多或少地为学生提供许多学习和了解国内外优秀艺术文化的途径。比如,有的院校通过开设音乐鉴赏、电影文化等艺术类选修课程,通过课堂渠道让学生学习国内外优秀文化艺术;有的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歌唱类、语言类、绘画类主题活动,丰富了高职学生的课余艺术生活;有的通过第二课堂、名家讲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了鉴别美的能力;有的通过学生艺术类社团活动,增强广大高职学生的艺术兴趣,等等。通过开展艺术教育及相关活动,为高职院校营造了高雅健康、积极活泼的校园文化氛围,很大程度上推动了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但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当前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仍然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艺术教育高职特色不够鲜明,教育内容过于大众化。健全的艺术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技法的教育,也是一种更全面的文化素质教育,对大众化背景下的高等职业教育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而高等职业教育具有鲜明的“高”和“职”的特色,目前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除了进行大众化教育外,很少反映高等职业教育的特色,艺术教育和专业建设、技能训练方面的结合和融合较少,教育内容也没有过多考虑到高职学生的行业、专业特点,过于大众化,缺乏高职特色。(二)艺术教育形式不够创新,教育环境和设施落后。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形式除了课堂教学外,主要是开展各类校园文化活动。但总体来说,“内容多、花样多”形式却缺乏创新,不管是教学手段还是活动形式都还比较传统,没有很好地直接对接新时代高职学生的新需求。教学环境方面,高职院校在艺术教育设施、设备方面重视程度和投入经费远远落后于实训基地和实训室的建设。要想拓展学生的艺术技能,就需要开展艺术教育实践类课程和训练,而舞蹈表演、器乐演奏、健美操、绘画、歌曲演唱等实践性较强的技巧课和训练,无论从学校经费投入、教学场地和器材方面都有很高要求,目前高职院校在这些方面的硬件条件相对来说比较落后。(三)艺术教育课程设置不够科学,教学缺乏专业指导。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艺术教育与专业学科教育相比处于比较边缘的地带。很多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仅仅是通过开设选修课来完成的。在艺术教育课程的设置上不够规范和科学,往往是根据申报选修课教师所学专业情况来开设相关艺术教育的课程。在教育教学内容上更是缺乏专业的指导。部分高职院校对于艺术教育重视程度不够,对于授课教师提交的教学文件和资料重在检查是否齐备,而疏于对教学内容的关注和审核,这就导致很多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课堂五花八门,有的听听音乐、有的放放电影,艺术教育蜻蜓点水,流于形式,没有达到艺术教育的本质要求。(四)师资队伍不够专业,团队建设亟待加强目前,除开设有艺术类专业的高职院校外,大部分高职院校承担艺术教育的教师都是专兼职结合,且以兼职教师为主力军。这些教师所学专业不一定是艺术类专业,艺术专业能力也参差不齐。有的教师即便所学是艺术类专业,但现从事的工作也与所学专业无关。这样的师资团队确实不够专业,加上高职院校对于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培养重视程度不够,很多承担艺术教育的教师工作以后几乎没有进一步训练和学习提升自己专业能力的机会,全靠“吃老本”,因此,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师资团队建设亟待加强。

三、“工匠精神”理念下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实施路径

(一)结合高职特色,将“工匠精神”纳入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教育已不是培养单纯的专业人,也不是培养单纯的职业人,而应该是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精神素养的社会人。[2]在当前国内经济转型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的背景下,企业越来越看重高职毕业生除技能之外的职业精神,尤其是职业态度[3],“工匠精神”就是其集中体现。因此,结合高职这一鲜明的特色,高职院校的艺术教育应不同于一般艺术类院校的艺术技法教学或单纯的美学理论学习,它应该是具有高职特色的新型艺术教育。“工匠精神”理念的融入就是这一新型艺术教育最鲜明的特色。事实上,将“工匠精神”理念融入高职院校艺术教育内容中,一方面能适应新时期我国实现产业经济转型升级的战略要求,另一方面也是提升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自身需要。它能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对产品品质的追求,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精益求精,不断改善、提升职业技术水准;它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敬业态度,进而提高职业精神素养。因此,作为我国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高地,高职院校要主动将工匠精神纳入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灵活多样的艺术教育活动,使学生的职业素质、能力素质、精神素质得到提高,从而促使其全面发展。(二)结合专业特色,构建适应高职院校需要的艺术教育课程体系。高职院校要结合本校实际,特别是要结合开设专业的情况构建艺术教育课程的基本模式,科学合理地设置艺术教育课程标准,制定符合本校学生基础的教学计划和教案,建立保障艺术教育运行的机制。根据调查走访各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现状,笔者认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课程体系可以由公共艺术鉴赏选修课、与专业建设相关的艺术基础课、业余艺校艺术技能课和第二课堂艺术活动实践课四个板块构成。公共艺术鉴赏选修课对全院学生开放,主要开设“音乐鉴赏”、“电影艺术鉴赏”等大众性艺术教育鉴赏课程,旨在普及和提升高职学生的艺术鉴赏素养。与专业建设相关的艺术基础课在本专业学生中开设,比如土木类专业学生可开设“美学鉴赏”课程,汽车专业学生可开设“汽车文化”课程,航海和海乘专业学生可开设“形体舞蹈”、“健美操”课程,等等,旨在在专业与技能教育的同时,强调艺术与技术相融,使学生知识更全面,成长为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高技能应用性人才。业余艺校艺术技能课针对有一定艺术技能基础的学生,成立学院合唱团、军乐团、舞蹈队等,对这部分学生开展技能培训,旨在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学生艺术团体。第二课堂艺术活动实践课针对各艺术类社团会员,由社团组织相关艺术培训和各类活动,旨在让有艺术兴趣爱好的学生有接受艺术培训学习的机会和实践展示的舞台。(三)追求卓越文化,创新教育形式将“工匠精神”与艺术教育完美融合。“卓越”是一种状态,“追求卓越”是一种精神。高职院校艺术教育追求至善至美,艺术上更是追求卓越;“工匠精神”要把每一件单调的事情重复做一百遍做到极致,同样是在追求卓越。卓越文化代表着专心致志、坚持执着、锲而不舍的“工匠精神”。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大力弘扬卓越文化,创新教育形式,在潜移默化中将“工匠精神”与艺术教育完美融合,在技能训练的日积月累中渗透对美的思考、对卓越的追求。比如通过“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让高职大学生欣赏专业乐团演奏的优美乐曲的同时,感受演奏家们“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对艺术坚持不懈的精神;通过“桥模专业技能比赛”,既考察高职桥梁专业学生计算水平的精准程度、速度和动手能力,还要将桥梁外观造型是否符合美学鉴赏作为评判标准之一;通过“大学生文化艺术节”,加强活动宣传,把“工匠精神”中独具匠心的精神巧妙地融入艺术节各项活动中,引导高职大学生张扬个性、放飞青春和自我;通过参加各级各类艺术比赛等活动,把“工匠精神”中的创新与改革精神融入到艺术作品的创作和表演中;通过主流媒体和网络、微信等新媒体形式,开展多层次、全方位的宣传活动,营造“工匠精神”与艺术教育完美融合的良好校园文化环境和氛围,大力倡导“技艺融合”的高职特色校园文化。(四)追求精益求精,打造高素质艺术教育师资团队。在“工匠精神”理念下,高职院校要以精益求精的标准打造高素质的艺术教育师资团队。一方面要求从事艺术教育的工作者牢固树立“工匠精神”理念,把“工匠精神”作为自我艺术专业能力提升和教学水平提升的要求,追求精益求精,坚持“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以精细化的教育教学方式自觉践行“工匠精神”,提升艺术教育工作者的品德修养,实现“德艺双馨”。另一方面,要不断改进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路径路线,遵循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内在规律,尊重高职学生的内在特点,在充分了解与掌握高职院校实际情况和高职学生个体差异和现实需求的基础上,开展分层分类的艺术教育,提升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技艺融合”。此外,还要建立相关的保障机制,加强激励,完善对艺术教育工作者的考核与激励机制,开通艺术类教师职称评审、职务晋升等发展通道,重视艺术教育工作者的队伍建设,激发每一位艺术教育工匠的工作原动力,为高职院校艺术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团队的保障。

参考文献:

[1]刘文韬.论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培养[J].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2(3):14-17.

[2]王飞,沈小勇.理念与模式:技术教育人文化的实践探索[J].铜陵学院学报,2010,9(4):117-118.

[3]李梦卿,任寰.技能型人才“工匠精神"培养:诉求、价值与路径[J].教育发展研究,2016,36(11):66-71.

作者:侯钫 王蓉霞 单位:1.四川音乐学院 2.四川交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