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研讨

时间:2022-05-05 05:17:00

完善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的研讨

【摘要】随着社会信息化的发展,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信息技能,培养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公民。然而,课堂教学是学生掌握技能,培养信息素养的主阵地。根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如果教学中能正确把握学生的差异性,把握教学方法的差异、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进行有的放矢的教学,学生就能高效地掌握技能,形成信息素养。

【关键词】优化信息技术课教学方法研究

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广泛重视,教育要培养出具有一定信息素养的学生,能对信息进行分析、交流、处理、解决。在信息社会大背景下,教师(特别是信息技术教师)责任责无旁贷,培养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

课堂教学是学生知识能力形成的最重要途径,课堂中不仅有教师答疑解惑、更有学习的伙伴,形成一个特殊的、很好的学习环境。每当学生在课堂中遇到困难,有教师的指导、同学的帮助,遇到的困难迎刃而解,这种双边交流合作的过程,就按照控制论的观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形成一连串周而复始的“反馈——矫正”的闭合回路,才能获得最优化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但是“教有千法”,何种教学方法对提高学生信息技术能力起到最优化的效果呢?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吗?如果有差异,到底有多大的差异?为什么会产生差异呢?这一系列的问题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关键要素。因此教师要正确把握不同的教学方法之间的差异,才能保证教学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教学效率。本文从以下几方面分析优化教学方法:

一、分析学情是优化教学方法的基础

为了科学分析地分析何种教学方法适合何种学生,何种教学目标适合哪种教学方法,先对学生进行分析研究,具体研究方法如下:

(一)科学的研究方案给优化教学方法提供根据

A、方法:对实验学生进行初测,然后进行实验,最后进行测定。时间一个学年。

B、对象:学校四年级五个班,共275人。

C、实验方法:对四年级的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初始状态的测试,然后在教学中对不同班级的学生实施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进行信息技术的情感培养、知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最后进行测验结果统计,统计好的数据进行分析,总结出运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能力。

实验步骤:a、对实验的班级进行初测,计算出不同的班级的初始情况;

b、对不同的班级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法;

c、实施制定的教学方法;

根据以上的实验步骤,通过实验操作,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状态地研究,得出以下材料以及材料分析。

(二)、分析研究结果给优化教学方法提供了选择

根据不同的班级实行相对应的教学方法,有选择的选定常见的教学方法,这五种教学方法分别是:A类(任务驱动为主的教学方法)、B类(自学为主的教学方法)、C类(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D类(讨论为主的教学方法)、E类(尝试为主的教学的方法)。同样地,以A类教学方法为主的学生称之为A类学生,同理:分别是B类学生、C类学生、D类学生和E类学生。

下面从对学生信息技术情感培养、知识能力(知识掌握)和操作能力(基本技能)三方面入手,进行单方面的总体数据分析,进行分析。

1.五类学生在情感培养方面测试结果平均分的统计图:

从此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五类学生的情感方面,总体上D类的学生总体上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比较浓厚;而其他几类学生相对比较均衡,说明其他几类教学方法在对学生进行情感培养的方面差异不明显。

2.五类学生知识能力方面测试结果平均分统计图:

此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五类学生的知识能力方面,C、E类学生在知识能力总体上要优于其他学生,说明这两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知识能力上的效果优于其他的教学方法,如果进行知识能力方面的培养C、E两类教学方法比较好。

3.五类学生操作能力方面测试结果平均分统计图:

此统计图中可以看出五类学生的操作能力方面,总体情况相差不大,D类学生稍微优于其他学生,说明这种教学方法在培养学生操作能力方面效果较好。

4.五类学生情感培养方面测试结果标准差统计图:

此图说明:总体情况上说明E类学生的离散情况相对比较大,说明这类学生两级分化程度比较大,喜欢信息技术的学生和不喜欢信息技术的学生在情感上表现的反差较大,这样不利于我们的教学,我们的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此选择的教学方法适合全体学生。

5.五类学生知识能力方面测试结果标准差统计图:

此图说明:总体情况上说明B类学生的离散情况相对比较大,说明这类学生两级分化程度比较大,B类学生在掌握知识的情况表现的反差较大,自学为主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自觉和不自觉地学习,对知识地积累相差是比较大的,因此知识能力方面产生了较大的反差。同样的,这种教学方法相对于其他教学方法更显得不利于学生知识能力的全面提高。其他几种教学方法的离散程度表现不大,表现较均衡。

6.五类学生操作能力方面测试结果标准差统计图:

此图说明:总体情况上说明C、D、E类学生在操作能力方面的离散情况相对比较大,E类学生在操作能力方面的离散程度最大,说明这几类学生在操作能力方面两级分化程度比较大,E类学生的操作能力离散程度最大,C、D、E类学生在学习信息技术时,认真的学生和不认真的学生在操作能力方面就明显地显现出来;B类学生在操作能力方面的离散程度小于其他的学生,自学为主的教学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通过自觉和不自觉地学习,虽然不同学生对知识地积累相差是比较大,但在总体的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上相差不大,说明在自己的学习下,可能由于信息技术的操作性比较强,而且自学信息技术难度比较大等特殊的情况,总体在操作能力上表现比较均衡。

二、分析教学法差异是优化教学方法的根本

以上各种统计表和各种统计图表明,信息技术教学中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掌握的信息技术的知识、能力,在情感方面有很大的不同,这些不同是由于不同的教学法形成的,因为不同的教学实现的教学效果是不一样的,合理分析教学法的差异是优化教学方法的根本:

(一)任务驱动法:教师要在学习的总体目标的框架上,把种目标细分分成一个个小目标,把这个小目标再细化为一个个任务,这样给学生一个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有这个明确的学习任务,学生必须亲自上机时间操作,整堂课都围绕实现这个任务目标而努力。培养了学生运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设计任务时要注意学生的特点,知识的接受能力,没有老师大量时间的讲解,学生在知识能力方面掌握表现一般,因为实现这个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并不是很扎实,因此教师进行任务的设计时,要以“学生为中心”,充分考虑任务的难易程度。在运用信息技术任务驱动教学中,设计的教学情景要求多样化,以防学生对学习产生乏味情绪。同时尽量考虑到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自学法:因为信息技术是一门综合性的课程,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不仅要求学生很好地掌握信息技术地理论知识,而且,把所学地知识应用于操作实践之中去,立即可以在生活实际问题中得到检验。然而,信息技术有很强的逻辑性、处理问题要求周密、严谨;同时,信息技术有艺术感觉能力的要求,比如:处理画图和动画,形象地设计,审美水平地体现。这些都影响着学生整个信息技术地能力。通过自学信息技术虽然能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但一些基本技能的掌握比较薄落,缺少练习的时间,学生需要把大量的时间应用于知识的理解,相对来说,他的练习时间就减少了。还有枯燥乏味的自学,很难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少部分学习很认真或者对信息技术很有兴趣的学生能较好掌握,但这样的教学离我们全体的素质教育相差太远。

(三)讲授法:是教师对知识进行系统地讲解,是一种最常用和最古老的教学方法,通过合乎逻辑的分析论证、生动形象的描述,学生在比较短的时间中获得较为全面系统的知识。同样新兴地信息技术学科,特别是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地教学(比如:计算机的发展、计算机的组成原理、还有一些计算机操作知识等方面的讲解),这对学生来说是一种接受性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对知识能力的培养明显优于其他的教学方法。但教师要注意在课堂教学中知识讲解的同时,尽量缩短时间,如果讲解的时间过长造就缩短了学生练习的时间,这样,学生的练习时间相对减少,操作能力方面的培养就不能显露出来。

(四)讨论法:由于信息技术课中能够给学生带来很多美妙的动画、漂亮的图片、和一些很有创意的编排等等,这样学生都能积极参加教学活动,集思广益,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加深了学生对内容的理解,这样能激发学生学习的洗过扭曲,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下,提高学生学习的情绪,能拓宽学生的思维,能把以前的知识运用起来,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因此,运用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在情感表现和操作能力方面表现出很明显的差异,说明学生比较喜欢这种教学方法,喜欢宽松的学习环境,能和自己的同学讨论学习,当然这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也有很大的关系,因为学生很多课的学习完全凭借自己的兴趣,学生地主要特点是好奇、好动、喜欢新奇、有趣地事物,这些是为学生探讨、创造提供有利地源泉,俗话说:兴趣是最好地老师。激发学生的兴趣有利学生知识能力和操作能力的培养。

(五)尝试教学:让学生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学生的操作水平比较好,因为通过尝试练习,能知道自己在哪个方面存在着问题,心中产生的疑惑,再通过老师的讲解示范,学生的听课效果就更加认真了,掌握情况较好,也能培炎学生的积极性。作但由于大量时间的练习,学习基本知识的时间显得比较紧张。同时如果学生的学习不是很自觉,就浪费一些尝试练习的时间,因此,学生间的能力差异程度较大,容易出现两级分化现象,教学中要尽量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

以上是信息技术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但在平时中各种教学方法之间并非独立应用于课堂教学中,信息技术各方面能力的培养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学生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进一步提高获取、处理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选择是优化教学方法的体现

教学内容是学生掌握信息技术,行成信息素养的载体,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使用教材,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要吃透教材,领会教材教学内容的编排意图,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考虑学生实际,做到密度恰当、难易适当。教师要善于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于一些知识性比较强的,比较抽象的内容可以选择讲解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很快地理解内容,例如:学生学习计算机基础知识、信息的传递、pascal语言、C语言等,这些内容枯燥乏味,只能选择讲授法让学生理解,以至于不易失去趣味。对于一些操作性强的内容,比如“作曲大师、ACDSEE、powerpoint、word、动画制作等,可以选择一些尝试教学法、任务驱动法,让学生在练习中掌握技能。

在教学中,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高效掌握技能,培养信息素养。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智能水平、生活经验、学习习惯等,都是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调查研究学生的实际情况;同时了解各种教学方法的优缺点;以及根据教学内容,合理正确选择教学方法。优化教学方法是一个系统工程,只有综合考虑,充分考虑各种相关因素,才能达到理想的程度。

参考文献:

1、《教育新理念》袁振国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2、《现在教育技术》祝智庭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版

3、《教育统计学》王孝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4、《教学论》李秉德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5、《素质教育实施方法》崔相录山东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