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时间:2022-03-18 02:46:54

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摘要:文章首先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及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然后阐述了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及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最后提出了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

高等职业教育已经在我国得到了巨大的发展,根据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10年,高等职业院校已经为我国培养了近8000万名毕业生,已经成为中高级技术人才的主要来源。高等职业院校作为技术人才的主要培养场所,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学生的技术培养,更要重视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断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满足社会的需求。

一、高职院校学生的心理特点

第一,自卑与自负并存。许多高职院校的学生存在一定的自卑感。在这种情况下,在高职院校的学习过程中,一部分学生会在教师和以前同学面前表现出极为不自信的状态。同时,为了掩饰内心的自卑,常常在新同学面前、陌生人面前的表现过于自信,以彰显自己的能力。这种极为矛盾的心理,极容易导致其心理产生不平衡。第二,依赖与孤独并存。高职学生正处于自我统一性确立的特殊时期,其内心充满了冲突和不安,尤其是当其认识到理想和现实之间不一致的现状的时候,其内心的不安就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同时,在这一特殊的年龄段,高职学生难以通过人际交往等形式,对其进行有效的情感迁移。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其出现内心矛盾之后,就会通过不妥的言论或者不妥的行为进行表达,造成了人际关系的矛盾。第三,网络依赖与现实冲突。高职学生由于在现实生活中具有较强的挫败感,而在这种情况下,常常将自己置身于网络之中,在网络世界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但是由于高职学生长期沉浸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反而会丧失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1]。

二、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目前,多数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心理健康教育还存在一定的不足之处,表现为以下几点。(一)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新生教育中。目前,高职院校在对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其教育工作的目标为“预防———咨询督导———诊断治疗”,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筛查———跟踪———矫正”的心理健康教学模式。在具体进行的过程中,主要是对所有的新生进行心理健康普查,并根据普查的结果,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并在此基础上针对心理普查筛选的结果,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心理辅导。但是这种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会让心理健康的学生认为这只是针对心理有问题的学生而进行的辅导,以至于其在后期的学习过程中,违背了心理学的积极价值取向。同时,这种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并未使每位学生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二)师生关系不对等。目前,在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仅仅将学生定位为受教育者,而将自己作为心理健康知识的传授者,在具体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仍然是采用传统的授课模式,单纯地向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理论知识传授。同时,在这一过程中,由于师生之间的关系定位不恰当,使学生在面对心理辅导教师的时候,难以敞开心扉,无法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三)目标定位片面。目前,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将教育目标定位为“预防学生心理问题,促进学生心理健康”。这种片面的定位目标下,主要是针对学生消极、负面的心理状态进行调节。而对于积极开发学生心理潜能、提高其承受能力和受挫能力、帮助其形成乐观的学习和生活态度等,难以实现[2]。

三、积极心理学的内涵及其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

(一)积极心理学的内涵。积极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内一门新兴的学科,起源于20世纪30年代,并于20世纪60年代,得到了一定的发展,直到20世纪末期,经过70余年的发展,积极心理学才开始广泛出现。所谓的积极心理学,就是致力于对普通人的活力和美德进行研究,并积极挖掘个人的内在潜能和建设性力量,努力拓展积极因素的形成途径。具体来说,积极心理学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第一,积极乐观的情绪体验,例如,愉快、兴趣、满意、爱、幸福感、快乐、乐观等,并在积极乐观情绪的基础上,探讨情绪体验的机制和影响;第二,积极的人格特征和品质,例如,自尊、坚持、力量、宽恕、美德、勇敢、合作、自制、热情、善良、正直、感恩等,并探讨积极人格特征和品质的形成过程;第三,积极的社会体制系统,即如何促进社会工作环境、家庭关系等,以促使个人形成积极客观的态度,促使其积极乐观成长[3]。(二)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下,心理健康教学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无法实现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最终目的。而在此基础上,对高职院校的学生实施积极型心理健康教育,则是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的突破和发展,旨在培养学生优秀的品质和美好的心理,最终开发学生的积极潜能,并促使学生个体的和谐发展。在具体的积极心理学教育中,更加关注人生中美好的一面,更加注重塑造学生美好的、积极的品格,这是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无法实现的。

四、基于积极心理学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一)转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丰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基于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理念,对积极心理学的教育理念进行充分的挖掘,并将其充分应用到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中。首先,学校在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将积极教学理念贯穿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并在积极心理学的视野下,用积极的途径培养学生积极的品质,并用积极的思想浇灌学生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等。其次,在心理教学课程内容设置上,要加强积极心理学的挖掘,让学生对其经过系统地学习和把握之后,逐步将其应用到生活和学习中。再次,对心理健康教育的群体进行正确定位,不再是单纯地服务于心理不健康的学生,而是面向所有的学生,全面挖掘所有学生的积极潜力,帮助其塑造积极的品格,使其形成一个积极的人生。最后,高职院校在开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时候,必须要突破传统形式较为单一的方式,充分结合学生的兴趣点,积极开展各种活动,让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增强其积极体验,进而实现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的目的[4]。(二)调整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目标。针对传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固有模式和工作形式,在实施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其教育目标进一步进行调整,不断形成一个三级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第一,发掘培养。充分依据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在实施积极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将挖掘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作为首要目标。具体来说,高职院校可以通过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使学生在其中获得积极的体验,并使学生获得认同,增强其有效的情绪体验。在此基础上,不断发展和挖掘学生的情绪管理能力,使其逐步形成积极的价值观。第二,辅导咨询。在积极性心理健康教育中,高职院校的心理辅导咨询不再是简单的心理问题矫正,而是让学生在体验追求设定目标的过程中,体验到快乐,并增加其幸福感。通过这种正向的刺激,进一步减少学生的负面情绪堆叠,增加其正向情绪体验。第三,积极预防。在基于积极心理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积极做好预防工作,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不断提前,使之成为心理品质构建。在这一过程中,必须要将增进个体积极情绪体验和培养个体自尊作为主要的途径,教师可充分进行积极品质构建活动的设计、组织和实施评价等,并为学生创造一个积极的行为环境,引导其追求更高层次的生活目标。(三)营造积极的环境,加强学生的积极品格教育。一方面,在对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学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营造一个积极的环境。首先,建设积极的校园环境,无论是校园的硬件设施,还是文化、制度建设都必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因素,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其次,构建良好的师生和生生关系,塑造一个平等、融洽的人际关系,以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品质;最后,教师作为学生的榜样,也必须要具备积极向上的品格,能够向学生传递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5]。另一方面,在对学生进行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学生的学习、情感、人际交往、人生意义、职业发展为主要内容,积极开发学生的潜能,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品格。具体来说,在实施积极品格教育中,可以通过开设“宽恕和感恩”“幸福”“坚强”“乐观”等专题,积极挖掘学生潜在的积极品格,并指导学生对事件进行归因训练,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人格。(四)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高职院校教师在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认识到教师和学生之间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不断成长、不断发展的个体。基于此,必须要积极改变传统的师生不对等关系。这就要求在具体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要对自己的位置进行重新定位,充分认识到自己是为学生提供服务的群体,帮助学生构建积极的心理品质。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要以尊重的态度、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位学生,努力形成一种和谐的心理健康教育氛围,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6]。

综上所述,高职院校的学生处于成年的早期阶段,对自我缺乏正确的认识,对未来比较迷茫,对高职院校的生活不甚适应,以至于其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常常陷入毫无意义的心理问题中,严重影响了高职院校学生的全面发展现象。基于此,必须要改变传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充分利用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知识,改变心理健康教育理念,调整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目标,完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等,全面实现高职院校学生的积极心理健康教育,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何雪芬.积极心理学对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启示[J].教育教学论坛,2018(45):53-54.

[2]赵欣欣.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现代化,2018,5(42):369-370.

[3]任攀宇.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研究[J].才智,2018(22):148.

[4]王艳.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路径探析[J].中国高新区,2018(11):45,47.

[5]唐颖彦,徐丽.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8(12):24-25.

[6]李玉.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高职院校心理健康服务体系建设[J].数字通信世界,2018(3):283.

作者:郭淑芬 单位:阜新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