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情绪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8 03:07:16

积极情绪

积极情绪范文篇1

1积极情绪体验内容简介

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重要理论内容之一,研究主题主要涉及幸福感、快乐、乐观、爱、高兴、兴趣、满足、自豪、情绪平衡等。目前有两个研究重点,即幸福感和快乐。对于幸福感,有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与技术体系,分别是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其中主观幸福感是目前幸福感研究的主流。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与个性特点、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社会关系、经济健康状况等有关。近年来国内外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多,重点大都集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上,如生活事件、人格因素、金钱观念、文化、健康、社会支持以及信仰等。快乐虽然作为积极情绪体验的一个研究重点,但并没有很细致的研究,目前所得到的也只是一些结论性的内容。

Lyubomirsky比较了快乐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并未被意识到。快乐的人对社会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不敏感。DMBuss提出提高人快乐程度的建议: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并发展亲密友谊;选择一个与自己在价值观、兴趣、人格特性等方面都相似的配偶;适当设立一些期望值,他们的实现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和快乐。很多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快乐进行了研究,如与收人水平、人际关系、信仰、生物进化之间的关系等。

2讨论

2.1主观幸福感本土识别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它的影响因素也较复杂。目前对主要的影响因素的单项研究只是为了研究目标的明确化和研究内容的细致化。此外,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和解读需要考虑东西方文化价值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加以识别和提取,先本土化而后运用。

生命各个阶段的基本发展是有区别的,以致幸福感资源有年龄阶段的差异。如老年人与青少年的幸福感来源是显然不同的,对于青少年来说,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的一句表扬的话语可以让其感知得到肯定,积极的情绪动机被唤起,而幸福感就随之增加。老年期即生命晚期的基本发展问题是完善感和绝望感,其中个人完善感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对经济现实的恐惧和体力与情绪依赖的恐惧,不过许多老年人只要能够生活在适度的经济安全和相当的健康状态中,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支持是其最重要的幸福感资源。

此外,幸福感资源也有身份地位以及地域性的差异,如父母和子女、教师和学生、以及公司企业老板和员工、国家领导人和监狱服刑人员之间的幸福感资源的不同。中国家庭本位观念非常强,做出一番成就往往不是为了人生的自我实现而多半是为了光耀门相。因此,中国父母主观幸福感相关的最主要的是子女是否成才、争气、听话以及子女是否孝顺,甚至自己过得是否幸福无关紧要,只要子女过得好,他们就会满心欣慰。中国父母给予子女的是最无私的爱,子女才是他们的幸福感的资源。抚养子女成才本身就是父母体验到的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很多人实际上已经把培养子女作为终生追求的一项事业,这其中真正渗透的是自我实现满足的幸福感。

2008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前十名依次分别是:杭州、宁波、昆明、天津、唐山、佛山、绍兴、长春、无锡、长沙,表明幸福感地域性的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似乎不是很明显。常说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域的人往往有相似的人格特征和生活理念。另外,地域性的差异还体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国外学者对幸福感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幸福感较强。然而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中国城市老人的生活也显得较为安逸,而农村中进城务工的人员逐渐增加的同时,留守老人和儿童也在增加,老人几乎要承担所有的日常生活负担,年龄、体力与生活负担形成反差,因而降低了幸福感。

2.2快乐情绪的本土识别

D.M.Buss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指出快乐既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更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国外学者对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积极心理学把快乐作为积极情绪的重要研究内容显然有价值强加之嫌。情感的满足和获得途径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之上的。并不是每个民族或者每个国家都把追求快乐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同样金钱也不是快乐的催化剂。尽管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有所抬头,但毕竟占据不了中国人人生观和生活观的主流。东西方的价值取向的差异决定了其快乐资源的不同。西方个人主义的快乐来源显然是狭隘的,而相比西方,中国集体主义的快乐资源显然是较丰富的。因此,中国文化背景下有关快乐的研究是比较复杂的。

3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之间的转换

积极情绪范文篇2

关键词:激发积极情绪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要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果,必须激发学生的学习乐趣和思考的积极性,这些方面的调动主要取决于学生的情感控制。所以,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把握教学技巧,传输知识和调动情感因素要有机结合,积极创造有利因素,发挥学生的好奇、好胜、好强的心里特点,通过各种方法和途径,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情绪,从而达到有效教学的作用。

一、拟情境、引情绪

任何一节课的开头都很重要。开头就要将学生的学习情绪调动起来,否则整堂课就会处于被动的状态,那么设计一个和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不失为一种好方法。因为创设数学情境,可以引起学生更多的联想,诱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从而自主、快乐地学习新知识。

例如,在教学《毫米和分米的认识》时,我先从网上下载了动画片《西游记》播放给学生看,看到上课铃响时才停播。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的是大家喜欢的动画片,这里面最神通广大的是谁?今天我们就请孙悟空和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

生齐:好!

师:那么孙悟空的宝贝有什么神奇的地方呢?

生:金箍棒,会变大变小。

师:没错,下面我们来看看。

(显示金箍棒变化的片段,学生表露出更开心的激情。)然后要求学生把不同长度的“金箍棒”量出来。

(学生都在快乐的活动中进行小组合作操作,组长做好记录,气氛十分活跃,然后学生汇报情况)

就这样很轻松的导入了新课,可以说激活了全班小朋友的学习情绪,整堂课始终处于活跃状态。

二、起争辩、引情绪

“争辩”是双方或多方对同一问题持有不同意见而自我辩护。在课堂中适当的唇枪舌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情绪。我们教师要把握学习中的某个重点、难点或似是而非、含糊不清的问题,保证能够引起争辩的可能,当出现不同意见后,教师要善于引导,让学生展开讨论,学生在群体中探究、相互研讨中萌发灵感,发现新知,激发思维的火花,进而使学生明辨是非,得出正确结论。在争辩当中,高潮迭起,充分的激发了学习的积极情绪,也使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得到最大的发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二年级《解决问题》教学片段:

“在一个正方形操场的四周种24棵树,平均每边种几棵?”问题一抛出,就有很多同学举手,大多数回答说:6棵,理由是:根据除法的意义把24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6,所以24除以4等于6棵。此时,原本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也觉得说的蛮有道理的,也想放下了手,我就补充了一句,操场的四周像什么形状(长方形)。这时,机敏的同学立即举手,说我有意见我有意见……课堂又沸腾起来了,他们说是7棵,理由:每一边上两头的树与另一边两头的树是同一棵,有的还画出了图形,说明长方形4个顶点是每两边共有的。就这样,他们据理力争、各抒己见,使堂课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最后通过大胆的讨论,真的得出两种方案啊(一种四周角上种树的7棵,一种四周角上不种数的6棵),也出于我的意料。

三、设悬念、引情绪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好奇是儿童的天性,有意识的设疑、激疑能引起学生积极思考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紧紧地吸引学生,引领学生进入主动学习探索的过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们可以提这样的问题:佳佳今年12岁,可是她只过了3个生日,你知道这是怎么回事吗?怎么会有这种情况?那是不可能的呀?学生疑窦顿生,情绪高涨,对问题产生了“疑”,心里出现了悬念,这就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兴趣。然后教师要抓住时机指出:等你们今天学习了新知后,就知道怎么回事了。这样就把学生推到了主动探索的主体位置上,使学习的主体性和有效性得到的保障。

四、提精问、引情绪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说过:“教师的语言素质在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效率”。可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提问的语言表达能力的水准将制约着课堂教学质量的高低。一个恰当而耐人寻味的问题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唤起好胜心和创造力。

如在教学圆的认识一文中,特别是巩固和运用圆心到圆周上任何一点的距离都相等的这一知识时,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如果自行车的车轮设计成长方形、三角形或者椭圆形,可不可以啊?当我问题一抛出时,很多学生就笑了,还有的连连摇头都说不行的。就接着追问,那为什么啊?课堂中马上活跃起来,同学们七嘴八舌的的议论纷纷,展开讨论,最后就很顺利地运用圆的特征来解释这种现象,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有了深刻的认识并掌握。相反,如果教师直接问学生,自行车的车轮为什么设计成圆形?大多学生虽能运用圆的特征来解释,但没有出现长方形及三角形的车轮,就不能把圆和长方形、三角形、椭圆形等图形的特征进行比较,也没有发挥学生通过想像的途径来区别图形之间的关系,很难清晰的建立图形之间的知识结构。

五、创开放、引情绪

开放一词,包含的意义很广,我这里讲的开放不是作业开放也不是问题开放,而是教学中要面向全体学生,让学生有参与课堂学习的机会、有尝试教学的机会、有表现自己观点的机会,还有组织提供课堂素材的可能。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课堂是学生的课堂,而不是教师讲解阵地,让学生体会到课堂中有自己的一份子,对课堂产生亲切感和融入感,激发学习的情趣。

如教学“元、角、分的认识”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利用平时了解商店购物的情境来表演和叙述对人民币的基础知识;教学“长方形、正方形的认识”时,课堂中就先让同学们尽情的说、尽兴的画,让每个同学都有表现自己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动手动口,这样建立起来的知识才有牢固性;教学长度单位的认识时,先让学生了解家里到学校的距离、教室门口到学校大门口的距离、篮球场的长宽……。让学生根据实际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还他们学习主人的地位,先不要肯定也不要否定,而是让学生各抒己见,如果出现了独到的见解,教师应该给予鼓励,充分赞扬其爱动脑的、仔细观察的好习惯。这样一来,学生的思维得到了放飞,个性得到了张扬,思想解放了,思路开阔了,也就有了更进一步的创新。

积极情绪范文篇3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情绪本土识别幸福感

一、积极情绪体验内容简介

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重要理论内容之一,研究主题主要涉及幸福感、快乐、乐观、爱、高兴、兴趣、满足、自豪、情绪平衡等。目前有两个研究重点,即幸福感和快乐。对于幸福感,有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与技术体系,分别是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其中主观幸福感是目前幸福感研究的主流。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与个性特点、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社会关系、经济健康状况等有关。近年来国内外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多,重点大都集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上,如生活事件、人格因素、金钱观念、文化、健康、社会支持以及信仰等。快乐虽然作为积极情绪体验的一个研究重点,但并没有很细致的研究,目前所得到的也只是一些结论性的内容。

Lyubomirsky比较了快乐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并未被意识到。快乐的人对社会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不敏感。DMBuss提出提高人快乐程度的建议: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并发展亲密友谊;选择一个与自己在价值观、兴趣、人格特性等方面都相似的配偶;适当设立一些期望值,他们的实现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和快乐。很多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快乐进行了研究,如与收人水平、人际关系、信仰、生物进化之间的关系等。

二、讨论

1、主观幸福感本土识别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它的影响因素也较复杂。目前对主要的影响因素的单项研究只是为了研究目标的明确化和研究内容的细致化。此外,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和解读需要考虑东西方文化价值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加以识别和提取,先本土化而后运用。

生命各个阶段的基本发展是有区别的,以致幸福感资源有年龄阶段的差异。如老年人与青少年的幸福感来源是显然不同的,对于青少年来说,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的一句表扬的话语可以让其感知得到肯定,积极的情绪动机被唤起,而幸福感就随之增加。老年期即生命晚期的基本发展问题是完善感和绝望感,其中个人完善感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对经济现实的恐惧和体力与情绪依赖的恐惧,不过许多老年人只要能够生活在适度的经济安全和相当的健康状态中,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支持是其最重要的幸福感资源。

此外,幸福感资源也有身份地位以及地域性的差异,如父母和子女、教师和学生、以及公司企业老板和员工、国家领导人和监狱服刑人员之间的幸福感资源的不同。中国家庭本位观念非常强,做出一番成就往往不是为了人生的自我实现而多半是为了光耀门相。因此,中国父母主观幸福感相关的最主要的是子女是否成才、争气、听话以及子女是否孝顺,甚至自己过得是否幸福无关紧要,只要子女过得好,他们就会满心欣慰。中国父母给予子女的是最无私的爱,子女才是他们的幸福感的资源。抚养子女成才本身就是父母体验到的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很多人实际上已经把培养子女作为终生追求的一项事业,这其中真正渗透的是自我实现满足的幸福感。2008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前十名依次分别是:杭州、宁波、昆明、天津、唐山、佛山、绍兴、长春、无锡、长沙,表明幸福感地域性的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似乎不是很明显。常说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域的人往往有相似的人格特征和生活理念。另外,地域性的差异还体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国外学者对幸福感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幸福感较强。然而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中国城市老人的生活也显得较为安逸,而农村中进城务工的人员逐渐增加的同时,留守老人和儿童也在增加,老人几乎要承担所有的日常生活负担,年龄、体力与生活负担形成反差,因而降低了幸福感。

2、快乐情绪的本土识别

D.M.Buss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指出快乐既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更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国外学者对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积极心理学把快乐作为积极情绪的重要研究内容显然有价值强加之嫌。情感的满足和获得途径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之上的。并不是每个民族或者每个国家都把追求快乐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同样金钱也不是快乐的催化剂。尽管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有所抬头,但毕竟占据不了中国人人生观和生活观的主流。东西方的价值取向的差异决定了其快乐资源的不同。西方个人主义的快乐来源显然是狭隘的,而相比西方,中国集体主义的快乐资源显然是较丰富的。因此,中国文化背景下有关快乐的研究是比较复杂的。

三、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之间的转换

积极情绪范文篇4

论文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情绪;本土识别;幸福感

1积极情绪体验内容简介

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重要理论内容之一,研究主题主要涉及幸福感、快乐、乐观、爱、高兴、兴趣、满足、自豪、情绪平衡等。目前有两个研究重点,即幸福感和快乐。对于幸福感,有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与技术体系,分别是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其中主观幸福感是目前幸福感研究的主流。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与个性特点、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社会关系、经济健康状况等有关。近年来国内外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多,重点大都集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上,如生活事件、人格因素、金钱观念、文化、健康、社会支持以及信仰等。快乐虽然作为积极情绪体验的一个研究重点,但并没有很细致的研究,目前所得到的也只是一些结论性的内容。

Lyubomirsky比较了快乐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并未被意识到。快乐的人对社会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不敏感。DMBuss提出提高人快乐程度的建议: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并发展亲密友谊;选择一个与自己在价值观、兴趣、人格特性等方面都相似的配偶;适当设立一些期望值,他们的实现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和快乐。很多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快乐进行了研究,如与收人水平、人际关系、信仰、生物进化之间的关系等。

2讨论

2.1主观幸福感本土识别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它的影响因素也较复杂。目前对主要的影响因素的单项研究只是为了研究目标的明确化和研究内容的细致化。此外,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和解读需要考虑东西方文化价值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加以识别和提取,先本土化而后运用。

生命各个阶段的基本发展是有区别的,以致幸福感资源有年龄阶段的差异。如老年人与青少年的幸福感来源是显然不同的,对于青少年来说,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的一句表扬的话语可以让其感知得到肯定,积极的情绪动机被唤起,而幸福感就随之增加。老年期即生命晚期的基本发展问题是完善感和绝望感,其中个人完善感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对经济现实的恐惧和体力与情绪依赖的恐惧,不过许多老年人只要能够生活在适度的经济安全和相当的健康状态中,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支持是其最重要的幸福感资源。

此外,幸福感资源也有身份地位以及地域性的差异,如父母和子女、教师和学生、以及公司企业老板和员工、国家领导人和监狱服刑人员之间的幸福感资源的不同。中国家庭本位观念非常强,做出一番成就往往不是为了人生的自我实现而多半是为了光耀门相。因此,中国父母主观幸福感相关的最主要的是子女是否成才、争气、听话以及子女是否孝顺,甚至自己过得是否幸福无关紧要,只要子女过得好,他们就会满心欣慰。中国父母给予子女的是最无私的爱,子女才是他们的幸福感的资源。抚养子女成才本身就是父母体验到的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很多人实际上已经把培养子女作为终生追求的一项事业,这其中真正渗透的是自我实现满足的幸福感。

2008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前十名依次分别是:杭州、宁波、昆明、天津、唐山、佛山、绍兴、长春、无锡、长沙,表明幸福感地域性的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似乎不是很明显。常说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域的人往往有相似的人格特征和生活理念。另外,地域性的差异还体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国外学者对幸福感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幸福感较强。然而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中国城市老人的生活也显得较为安逸,而农村中进城务工的人员逐渐增加的同时,留守老人和儿童也在增加,老人几乎要承担所有的日常生活负担,年龄、体力与生活负担形成反差,因而降低了幸福感。

2.2快乐情绪的本土识别

D.M.Buss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指出快乐既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更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国外学者对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积极心理学把快乐作为积极情绪的重要研究内容显然有价值强加之嫌。情感的满足和获得途径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之上的。并不是每个民族或者每个国家都把追求快乐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同样金钱也不是快乐的催化剂。尽管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有所抬头,但毕竟占据不了中国人人生观和生活观的主流。东西方的价值取向的差异决定了其快乐资源的不同。西方个人主义的快乐来源显然是狭隘的,而相比西方,中国集体主义的快乐资源显然是较丰富的。因此,中国文化背景下有关快乐的研究是比较复杂的。

3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之间的转换

积极情绪范文篇5

摘要:目前积极心理学的观点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同和支持,然而积极心理学的大部分实证研究都是在西方文化背景下进行的,因此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和应用需要考虑中国传统文化的背景,核心内容也需要在这背景下识别和提取。文章就积极情绪体验在中国的本土理解做了阐述,并对消极情绪和积极情绪之间的转换提出疑问,认为两者之间是否存在转换机制是一个值得探讨的内容。

一、积极情绪体验内容简介

积极情绪体验是积极心理学重要理论内容之一,研究主题主要涉及幸福感、快乐、乐观、爱、高兴、兴趣、满足、自豪、情绪平衡等。目前有两个研究重点,即幸福感和快乐。对于幸福感,有两种不同的研究范式与技术体系,分别是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幸福感,其中主观幸福感是目前幸福感研究的主流。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与个性特点、控制源倾向、自我概念、社会关系、经济健康状况等有关。近年来国内外对它的研究越来越多,重点大都集中在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上,如生活事件、人格因素、金钱观念、文化、健康、社会支持以及信仰等。快乐虽然作为积极情绪体验的一个研究重点,但并没有很细致的研究,目前所得到的也只是一些结论性的内容。

Lyubomirsky比较了快乐和不快乐的人,发现他们在认知判断、动机和策略上都有所不同,且这种不同经常是自动化的,并未被意识到。快乐的人对社会比较信息较那些不快乐的人不敏感。DMBuss提出提高人快乐程度的建议: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并发展亲密友谊;选择一个与自己在价值观、兴趣、人格特性等方面都相似的配偶;适当设立一些期望值,他们的实现会给人带来很大的满足和快乐。很多研究者也从不同的角度对快乐进行了研究,如与收人水平、人际关系、信仰、生物进化之间的关系等。

二、讨论

1、主观幸福感本土识别。

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它的影响因素也较复杂。目前对主要的影响因素的单项研究只是为了研究目标的明确化和研究内容的细致化。此外,对于影响因素的研究和解读需要考虑东西方文化价值的差异,在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加以识别和提取,先本土化而后运用。

生命各个阶段的基本发展是有区别的,以致幸福感资源有年龄阶段的差异。如老年人与青少年的幸福感来源是显然不同的,对于青少年来说,老师在全班同学面前的一句表扬的话语可以让其感知得到肯定,积极的情绪动机被唤起,而幸福感就随之增加。老年期即生命晚期的基本发展问题是完善感和绝望感,其中个人完善感的主要障碍之一是对经济现实的恐惧和体力与情绪依赖的恐惧,不过许多老年人只要能够生活在适度的经济安全和相当的健康状态中,家庭成员和朋友的支持是其最重要的幸福感资源。

此外,幸福感资源也有身份地位以及地域性的差异,如父母和子女、教师和学生、以及公司企业老板和员工、国家领导人和监狱服刑人员之间的幸福感资源的不同。中国家庭本位观念非常强,做出一番成就往往不是为了人生的自我实现而多半是为了光耀门相。因此,中国父母主观幸福感相关的最主要的是子女是否成才、争气、听话以及子女是否孝顺,甚至自己过得是否幸福无关紧要,只要子女过得好,他们就会满心欣慰。中国父母给予子女的是最无私的爱,子女才是他们的幸福感的资源。抚养子女成才本身就是父母体验到的一种自我实现的方式,很多人实际上已经把培养子女作为终生追求的一项事业,这其中真正渗透的是自我实现满足的幸福感。2008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前十名依次分别是:杭州、宁波、昆明、天津、唐山、佛山、绍兴、长春、无锡、长沙,表明幸福感地域性的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似乎不是很明显。常说的“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一个地域的人往往有相似的人格特征和生活理念。另外,地域性的差异还体现在城市与乡村之间,国外学者对幸福感的研究结果表明老年人幸福感较强。然而随着生活水准的提高,中国城市老人的生活也显得较为安逸,而农村中进城务工的人员逐渐增加的同时,留守老人和儿童也在增加,老人几乎要承担所有的日常生活负担,年龄、体力与生活负担形成反差,因而降低了幸福感。

2、快乐情绪的本土识别。

D.M.Buss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指出快乐既是人类追求的目标,更是人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种心理机制。国外学者对快乐与金钱的关系、快乐与信仰的关系做了大量的研究。积极心理学把快乐作为积极情绪的重要研究内容显然有价值强加之嫌。情感的满足和获得途径是建立在一定的价值观之上的。并不是每个民族或者每个国家都把追求快乐作为人生的追求目标,同样金钱也不是快乐的催化剂。尽管随着改革开放,我国社会和经济的飞速发展,以及中外文化的交流和融入,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倾向有所抬头,但毕竟占据不了中国人人生观和生活观的主流。东西方的价值取向的差异决定了其快乐资源的不同。西方个人主义的快乐来源显然是狭隘的,而相比西方,中国集体主义的快乐资源显然是较丰富的。因此,中国文化背景下有关快乐的研究是比较复杂的。

三、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之间的转换

积极情绪范文篇6

关键词:高中地理;积极情绪;认知冲突

新课标要求高中地理课堂要充分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充分满足了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双重方面的需要,学生只有在行动和心理层面上达到共鸣,才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并建立强大的学习意志,从而实现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积极情绪概述

情绪是指个体对客观世界的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它源于个体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自身需要的态度和体验[1]。个体由于体内外刺激,能够满足自身需要而产生愉快、满意、振奋等感受的情绪就是积极情绪。反之,产生忧虑、悲伤、痛苦等感受的情绪则为消极情绪[2]。在高中地理课堂中,关注学生的认知及情绪需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能使学生精神集中,思维敏捷,充满动力。而消极情绪则使学生精神涣散、思维迟缓,学习感到索然无味[3-4]。

二、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情绪的培养

(一)构建融洽的师生关系,提升学生的学习快乐感。高中生自我意识进一步增强,情绪敏感且不稳定,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学生课堂学习中重要的情感支持,教师的鼓励和关心能满足中学生被肯定和被尊重的心理需要。教师在与学生互动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到平等、尊重、鼓励和肯定,教师尤其要多关注后进生,为他们设置难度适宜的题目,给他们眼神上的关注和口头上的鼓励,增强学生对地理学习的信心。同时,地理课堂内外,教师都要用饱满的情绪感染学生,用真挚的情感关爱学生,加深师生之间的了解,使学生产生“向师性”,从而提升学习的快乐感。(二)利用认知冲突,引发求知欲望。课堂教学中,教师提出的教学目标所引起的新的认知需要与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知识储备之间矛盾,这是学生对知识产生兴趣的内在动力。教师设计恰当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主动在新旧知识之间、不同学科之间、专业知识与社会生活经验之间建立联系。通过知识联系引发学生认知冲突使学生自觉地进行知识迁移,启发学生不断思考和探索,帮助学生形成探究意识,并激发学生的积极情绪。例如,在学生学习掌握了地表冷热不均是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原因后,引导学生思考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季风环流是怎样形成的,这样有利于新旧知识的融合。夏季风和冬季风的不同风向是生活中常见的地理现象,借助初中物理所学的比热容和气压差知识对此现象进行解释,得出我国的季风环流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实现学科知识的交叉学习。(三)追求学科价值,满足学生成就感。知识的收获与思维的发展能使学生在体验成功和满足的同时极大增进学习的信心和动力。学科知识应用到实践生活中,不仅能实现地理学科的社会价值,还能提升学生学习的成就感。风雨的形成、气候的变化、城市的发展、人文的差异等身边的地理事物和现象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应随时收集有用的地理信息,在授课的过程中引用生活中的地理事物和现象来分析地理知识,引导学生用地理知识解释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例如,学生在学习了冷锋、暖锋的知识后不能只是呆板地记忆锋面图,而是要认识冷、暖锋与人类生活之间的联系,分析“一场秋雨一场寒,一场春雨一场暖”这句地理谚语的现实意义,做生活中的“天气预报员”。(四)营造开放的教学环境,构建轻松课堂。地理学科的研究对象是各种各样的地理环境,地理教师应尽可能地营造开放的环境,创设新颖的教学情境,开展多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有更多机会走出课堂,开阔学生的视野,发散学生的空间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不拘于教室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将知识与自然社会环境相联系,利于学生理解、记忆知识。例如,教师引导学生通过社会考察了解当地风土人情,为家乡工农业发展建言献策;通过研学旅行看山川大地,学习地质构造、水文、地形知识等。

三、结语

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契合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认知,扩展学生思维,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主动性,使学生的认知和心理得到良好的发展,有利于提升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在不同的课堂情境中,教师应积极探索并灵活选用恰当的方式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

参考文献:

[1]孟昭兰.人类情绪[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9.

[2]郭小艳,王振宏.积极情绪的概念、功能与意义[J].心理科学进展,2015(5):810-815.

[3]芭芭拉•弗雷德里克森.积极情绪的力量[M].王,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积极情绪范文篇7

优势理论和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是积极心理学在发展中形成的最具影响力的理论研究成果。在特殊教育中,由于每个学生自身都具有潜在的性格优势和智力特点,教师在教学中可针对学生的自身特点进行个性化的教育,提高学生的学习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性格优势的充分发挥。优势理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身特殊的优势条件和优势性格,在教育中要根据学生自身的优势实施教学,充分激发他们的潜能,促进他们自身个性的发展。积极心理学中的优势理论在特殊教育中的运用,能够帮助学生提高积极情绪和自信水平,让学生在教育学习中逐渐完善自身能力,激发他们自身潜能的发挥,促使学生自身价值的实现。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的应用可以为人类提供许多积极的情感体验,减少人们生活中的消极情绪,让人们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保持内心的放松与平和。当人们在恶劣的环境中产生消极的情绪时,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不仅可以帮助人们应对消极的情绪,使人们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眼前的恶劣环境,从而为未来的发展做好准备。扩展性和建构性是积极情绪扩展建构理论的两个基本功能。积极情绪的扩展功能可以帮助人们在消极情绪的产生后,通过对特定行为的扩展来使人们有更广阔的思维空间和行动范围。在积极情绪扩展功能基础上的进行叠加实现的建构功能可以帮助每个个体建构更持久的身体、心理、智力和各种社会资源。

二、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在我国特殊教育中的应用

我国特殊教育的对象一般为身体或心理上有残缺的人群,这些人由于自身生理上的原因或家庭、社会的影响,使得他们比正常的学生更容易产生不适当的行为或消极的情绪。这些消极的情绪和行为多表现在孤独、恐怖、焦虑和缺乏归属感等心理问题,受这些消极的情绪影响也会使得这些学生往往缺乏人际交往的能力。把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情绪拓展构建理论运用于特殊教育中,就会预防或减弱消极情绪对学生的影响,给学生带去良好健康的心理状态,提高学生的身心免疫力。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作为积极心理学中的重要理论研究成果,对我国特殊教育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在我国的特殊教育中运用积极情绪拓展建构理论不仅对学生有积极的作用,还可以让教师在教学中受到积极情绪的影响,促使他们更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积极情绪在学生心理上的重复和积累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提高他们的创造力。同时也会促使学生人际交往关系的改善,实现学生的健康成长。教师在开展特殊教育的过程中,要加强积极心理学理论知识的运用,为学生提供充足的积极情绪资源,引导并帮助学生保持良好、真诚的积极情绪。

三、积极心理学理念在特殊教育中的建构路径

积极情绪范文篇8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高中生德育;实效性;策略研究

积极心理学是对人的积极心理进行研究的一门学科。它通过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发现人的积极人格,并帮助人们用积极的力量追求幸福。积极心理影响人的情绪和生活体验。研究中发现,积极情绪之间存在着很强的关联性,即一种积极情绪能引发人的其他积极情绪的出现。直白地来讲,快乐与不快乐的人在认知、行为、思维方式等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情况是不一样的,并且这种表现他们本人并没有意识到,是具有自发性的。因此,积极心理学强调人在现实中保持快乐应该具备积极的主观感受和乐观的态度。同样,积极的环境对人的积极心理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引导的作用。

一、积极心理学在高中生德育中的意义

1.引导和激发学生的积极力量。心理学家曾经证实:积极情绪能够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高中生在学习中积极情绪的主要来源是因成功完成学习任务产生的满足感,因受到表扬产生的喜悦等。积极情绪的产生能够直接地影响学生的求知欲。如在学习过程中经常受到老师表扬的学生能够进行有效的自主学习。这表明,积极心理能够引导和激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力量,促进自我的发展。2.帮助教师审视学生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提倡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人。积极心理学引导下的教学工作中,教师能够挖掘每个学生心中的积极力量,并结合学生的特点引导其积极力量的发展。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发现学生身上的优点并且鼓励学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积极力量。3.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积极心理学强调注重人的积极人格和品质的形成。高中生德育的目标也正是培养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分析并解决问题,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积极心理学有助于对高中生德育工作的开展。在高中生德育过程中通过积极心理学的引导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

二、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中生德育实效性的策略

1.培养高中生积极人格。人的发展是身体成长和精神成长共同构建的。在学生的教育过程中不仅仅要重视他们知识和技能的提升,同样也要重视他们生活态度、个人性格以及价值观的发展。因此,高中生的德育过程应该注重学生的人格塑造,注重培养学生的积极人格。积极人格的培养能够提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信心,引导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展现自己的主体地位,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增强学生的积极性。2.构筑教师积极人格。教育工作者自身的积极品格会直接影响学生积极品格的形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积极情绪的培养。一方面要不断增强自身的专业素养,丰富教学内容;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自我修养,重视自身的表现。通过自身积极人格的构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展现自身的人格魅力,能够直观地影响学生的积极情绪形式。3.组织积极心理建设活动。在积极心理学中,积极情绪的体验能够积累生活经验促进人的成长发展。积极体验一方面是指人的感官愉悦,在身体满足需要解除紧张感的一种放松体验。另一方面是指人的心理享受,是人打破自身固有的某种自我平衡时所产生的积极体验,即个体所做的超越自身的原有状态后所带来的一种体验。积极心理学重视现实生活动个人积极品质的形成的作用,追求实现高中生将德育课堂中学习到的内容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指导自身的行为。因此,在高中生德育过程中,组织积极心理建设的相关活动,增加并积累学生积极情绪的体验,有效促进学生积极人格的形成。高中生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在高中生德育中以积极心理学构建学生的积极人格,对学生的成长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孟维杰,马丽.积极心理学视野下高校德育模式反思与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5).

积极情绪范文篇9

研究者2009年5月5日进入PsychoINFO数据库进行检索,以“积极心理学”(PositivePsychology)为检索词,检索到以积极心理学为关键词(keyword)的文献共712篇,以积极心理学为研究主题(subject)的文献886篇。最早关于积极心理学的文章发表于1882年,即Ribot,T.A.的研究《记忆的疾病——积极心理学的发展方向》。但1997年前以积极心理学为研究主题的文献仅有8篇。绝大多数的文献发表于1997年之后。在886篇文献中,以“情绪”(emotion)为关键词的文献57篇,文献摘要中含“情绪”一词的文献有106篇。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近11年,其中对情绪的研究是不容忽视的主题。

积极心理学在塞里格曼等人大力倡导之下,众多学者对积极心理学的有关概念,如:幸福生活、积极体验、积极情绪、积极个性特征等,以及如何应用和完善研究方法、理论构建及实践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国内的主要的心理学刊物中以积极心理学为主题的文章较为集中在积极心理学的定义、基本理论、产生、应用等方面。对其思想来源的追述及其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批评、反思的论述还很欠缺。

要深入了解积极心理学的思想,需要全面了解其理论演变形成,学习用批判的视角剖析其理论的合理性和可行性。因此,有必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搜集和分析文献,帮助我国学者全面地了解对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发展及其现存问题的争议。

一、对积极心理学的基本问题的讨论

pton总结了积极心理学三个研究维度:从主观层面(Subjective)上看,积极心理学关注积极的主观态度(SubjectiveStates)或积极的情绪,包括个体对自我和未来的建设性的想法,力量感、生命力、自信等;在个体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关注个体的积极品质或坚韧持久的行为模式;在群体和社会层面上,积极心理学关注发展、创造性和积极持久的制度。总结2000年以来的英文文献,对积极心理学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及其作用的讨论;对其理论创新性的讨论;对研究方法的合理性、可行性的讨论;在心理治疗应用中的效果及其机制的讨论等方面。

1.对“幸福生活”的含义的讨论

追求幸福生活是人类发展过程中长期探讨的问题。回顾历史发展,不难发现在不同社会阶段会周期性地回归到对“理想的人”和“幸福生活”(thegoodlife)这些问题的讨论上。而对于什么样的生活是好的、幸福的,在不同时期和不同文化背景中有不一样的标准或理解。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人通过不同的方式寻找快乐。因此对幸福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到达幸福生活的彼岸的讨论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在积极心理学理论中,“幸福生活”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与他人的积极联系、积极的个人品质、高质量的自我生活调节能力。追求幸福生活是全世界的人都一直在关注的问题,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在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情境下也是不同的。积极心理学认为他们的共同之处在于将幸福看作个体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时获得的情绪体验,个体是否具有实现目标的能力,则取决于个人及其在家庭环境中经验的积累。

由于个体对生活的追求不同、目标各异,实现理想的方式方法也各不相同。是否可以简单地将“幸福生活”的标准建立在实现个人生活目标这个基础之上,有待于讨论。塞里格曼曾提出心理变态者在连环杀人案中获得快意,恐怖分子袭击高楼大厦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他们都实现了自己所追求的幸福生活。从个人意义上来说,犯罪分子从反社会行为中获得乐趣,实现了他们自认为的自我价值,而却摧毁了他人的幸福生活。这种幸福的获得以他人的痛苦为代价,由此引发了对幸福生活的标准是否只具有个人意义而超脱于社会道德准则之外的讨论。对积极心理学对“幸福生活”的理解简单化,是心理学家们对其理论首先提出的质疑。

要确定“幸福生活”的内涵,不能脱离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标准,虽然对幸福生活的理解和实现的途径、方式具有鲜明的个人特点,但又不仅仅是个人理解和体验的问题,个人的幸福感还与他所爱的人的康乐状况相关,因此也与所处的社会情境相关。何谓理想生活,单靠心理学这一个学科并不能作出完整的解答。讨论幸福生活的内涵和意义,不可能回避价值概念,不可能有脱离社会文化情境的所谓“价值中立”或“不带价值判断”(“valuefree”neutrality)的立场。对幸福的理解总是扎根于文化的土壤中。

2.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创新性的讨论

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一个健康的人应不仅是无病或虚弱,还应包括具有积极的状态。历任的美国心理学协会主席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罗杰斯倡导关注人积极的一面,就连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也对如何创造理想的人这一研究议题着迷。从积极心理学家提出的理论看,与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有很多相近之处,如:强调个人向好的追求,强调好的个人品质具有治愈功能,强调幸福生活等。积极心理学家宣称他们不同于人本主义心理学及其创新之处在于,他们的理论是建立在大量研究基础之上,是更科学的,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却没能发展起来一套研究模式。他们还抨击人本主义心理学是一厢情愿的自我陶醉和反科学的。

如果积极心理学如其所言是“关于积极主观体验,个体的积极品质和积极的制度的科学”,那么这些体验、品质和制度是否具有可以超越时空和文化差异的普适性(GrantJewellRich.2001)?积极心理学的理论植根于北美意识形态和文化传统,并与先前的追求提升健康、快乐和适应的运动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因此有学者认为它不过是个人主义和实现“美国梦”的现论版(Becker,Marecek2008)。

有研究指出积极心理学更像一种经济上的炒作行为而非学术研究,它的理论解释将科学狭隘化、简化,它不仅拒绝进行深入的心理学研究、批判和接受现存的人本主义理论的观点,也拒绝跨文化的心理治疗运动和非西方模式的心理学的影响(EugeneTaylor2001)。

在对于性格力量的论述中,积极心理学提及的优秀品德主要有:智慧与知识、勇气、爱、公正、节制与超越。而早在维多利亚时代,社会就强调一个优秀的人应具备荣誉、秩序、勇敢、责任等品质。对个体积极性格品质的重视并非始于积极心理学,在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国家都曾强调个体不同方面的积极品质。

回顾已有的研究,虽然前人的很多研究并没有用积极心理学这样的名词,但他们的研究内容无疑是积极心理学的内容。例如苏格拉底的快乐说中提到乐观地生活,实现一个人的自然本性。因此,积极心理学如何在已有理论的基础上传承和创新,是需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3.对积极情绪的影响力的讨论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对积极情绪及其在心理治疗中的应用有相当多的论述。但早在殖民时期新思潮(NewThought)运动中就指出积极情绪的治愈功能。也就是说积极情绪会影响人的生理和心理状态并非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发现。

积极情绪是否如其研究所示具有如此强大的功能,足以匹敌消极情绪或消极事件的影响?这是醉心于积极情绪研究的学者应该全面研究和思考的问题。大力强调积极情绪的作用的B.L.Fredrickson’s(1998,2001)拓展并建立了积极情绪理论。他宣称人们每天体验的复杂情感可以成为导致不同结果的个人资源。有研究以139个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将他们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随意安排进入对爱和好意的冥想。结果显示冥想活动产生了积极的情绪体验,进而产生了广泛的个人资源,如增加对生活的目的和意义的认识,社会支持,减少疾病症状。从而可预测参与者提高了对生活质量的满意度,减少了抑郁症状。

但RoyF.Baumeister等人却提出了不同看法。他们在2001年所作的综述性研究中,从人们对事件的反应、亲密关系及一般人际关系、情绪、记忆、信息加工、儿童发展、社会支持、形成印象、偏见、反馈等方面,对比了1940~2001年间的大量研究资料,发现人们对消极事件的反应比对积极事件的反应要强烈得多,相同强度的消极情绪比积极情绪的影响更深更持久;积极的沟通方式对人际关系具有建设意义,但消极的沟通方式更具有破坏亲密关系的力量,人们也往往倾向于记住消极的信息;人们往往更趋向于回避消极情绪体验,而不是增进和持续积极情绪体验;儿童所处的学习环境中不良事件的影响比积极事件要大得多,学坏比学会做好事容易;坏的刺激比好的刺激更容易给人留下深刻持久的印象。也就是说,消极情绪和消极反馈比积极的更具冲击力,消极信息的传播比积极信息更彻底,个体回避消极的自我定义的动机比追求积极的自我定义要强。比起好印象和积极的看法,坏印象和偏见容易形成并不易改变。在大量的心理现象中,很难找到好的力量强于坏的力量的证据来支持积极心理学的理论。

Rathunde认为,可能消极情绪会调节和巩固积极情绪的后果,但Fredrickson认为人们也许在获得积极体验时并没意识到自己积累了应付生活事件的技能和资源,而只有遇到困难,产生了消极情绪之时才会用到并强化了这些积累(BarbaraL.Fredrickson,2000)。

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如何相互作用,积极情绪如果在维护心理健康和产生心理康复效果中起到主要作用的话,它们又是怎么起作用的呢?目前的研究似乎还未能对此作出解释。

4.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效性的讨论

积极心理学家试图通过科学的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的方法,来解决本研究领域中的问题。例如,对以上提及的性格力量,积极心理学研究者们已经编制了两个自陈式量表,即:行为价值量表和青少年行为价值量表,对这些性格力量进行评估。但问题在于人的体验和感受建立在不同的标准和经验基础上,具有如此强烈的主观性,是否可以通过数量来测量?

叙事的方法虽然具有强烈的个体特点,但又模糊,难以比较和界定。例如对积极心理学在治疗应激障碍中的普适性,因为其研究对象的样本小,而遭到质疑。塞里格曼声称要像实验心理学家那样小心谨慎地在不同类型的科学证据、假设、阐释和应用中选择那些突出积极因素的内容,发展出更适合测量和界定积极行为和促进价值观和技能形成的心理测量方法迫在眉睫。

5.积极心理学在心理治疗中的研究和应用

积极心理学在新千年对上个世纪那种关注人性的消极面和力图消除生活中的消极影响的态度和做法提出了挑战。9?11事件后,有治疗师应用积极心理学原理,激发当事人的乐观心态和对今后生活的希望,大大减少了当事人的不良心理症状。对20世纪50年代到2006年6月间公开发行的四本主要的咨询心理学杂志——咨询心理学杂志(theJournalofCounselingPsychology)、咨询心理学家(TheCounselingPsychologist)、职业评估杂志(theJournalofCareerAssessment)和多元文化心理咨询和发展杂志(theJournalofMulticulturalCounselingandDevelopment)中任选20%(1135篇)研究论文的分析结果显示,对成就、应付方式、创造性、共情、情商、自我实现、乐观主义、积极情绪、自我信念、生活质量等积极心理现象的关注在20世纪50年代仅有16%,21世纪后的几年里在JCP的研究论文中最高达到56%。21世纪的这几年,这四本杂志中平均有29%的研究关注积极心理现象,其作者鼓励学者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上,加强和拓宽理论和实践研究。

在积极心理学之前,对心理治疗取得成效的因素的研究就指出:治疗师通过利用来访者已有的积极体验和在咨访关系中建立起来的信任和安全、愉快的沟通方式,促进了来访者的转变。积极心理学更强调了积极体验和积极情绪在促进来访者转变中的重要作用,引发了对积极情绪研究的热潮。

针对以上研究趋势和积极心理学对积极情绪的观点,Russell和Fosha(2007)指出,过分地强调积极情绪可能只是起到暂时缓解痛苦和将个体面临的复杂问题简单化,并不能起到实质性的作用。好的心理治疗应具有的特点之一是:治疗师关注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哪种情绪在什么情况下由另一种情绪而产生,以使治疗师能更明了治疗过程中发生的细微变化。对心理治疗过程来说,这两种情绪是缺一不可的。治疗过程就好比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在跳着你进我退的舞步,在二者较量的过程中来访者实现心理康复。

积极心理学如何从理念到实践应用在心理治疗之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因为要通过改变来访者的态度来改变其行为是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积极心理学有什么好的办法来实现帮助人们实现以积极的态度来生活这一目标呢?目前虽然有理论的指导,但是还需要对如何实施进行大量实践研究。

二、关于积极心理学的讨论对我国心理学相关研究的启示

以上的这些研究为我国学者提供了更全面的了解和探讨积极心理学内容的借鉴。与国内现有对积极心理学的介绍相比,国外现有的研究对积极心理学的态度和看法并不像国内的学者这样“积极”。从另一个角度来看,这些质疑和提问无疑会帮助积极心理学走向深入和完善。因此,研究者客观、辩证地看待积极心理学现有的理论及相关实践,同时也启发学者在我国开展相关主题的研究。

1.立足本土文化开展对积极心理学的研究

现有的国内外研究已经提出了明确的建议,改变以往重在治疗心理疾病的态度,以发展和预防的眼光,着眼于心理学的研究和应用。积极心理学启发和激励学者开展了对“幸福”这样的主题进行大量研究。在近年对积极心理学理论的传承问题的讨论中,可以了解到积极心理学并不是首次提出人具有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和能力,也没有首次发现积极的情绪及其作用,其理论的提出是建立在长久以来多个学科对什么是健康的人、理想的人、如何做理想的人等研究基础之上的。只有植根于历史和文化的研究,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和应用才能有更好的将来。如,在对生活质量的理解上,我国的传统文化以“福禄寿喜”四字进行了简要概括,而西方文化中强调个人实现和自我决定,可见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对何为幸福的理解是不同的。因此,我国学者在进行相关研究时,应注重发掘本国的文化内涵。

2.开展对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如何各自发挥功能、相互作用的机制的研究

全面看待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的影响和作用,在研究积极心理现象的同时,不盲目乐观,不能忽视对消极因素的研究,不片面夸大积极情绪等积极心理活动的作用。应看到消极情绪也具有意义,不必持避之唯恐不及的态度。如果来访者在转化消极情绪的过程中获得控制感,就实现了心理治疗的价值。例如,在中国的佛学思想中的“空”,就是一种通过自我反思,以顺其自然、接受现实的态度将生活中的消极影响化解的途径。

积极情绪范文篇10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积极心态;心理素质;教育方法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宗旨就是帮助大学生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心态,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素质建设,进而推动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健康发展,增加大学生幸福感。积极的人并不一定富有,但一定能够感受快乐和幸福,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调节大学生的心理状态,使其始终处于积极乐观的心态,有效提升大学生追求幸福、感受幸福的能力。

1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1顺应现代大学生心理发展要求

现代社会中的孩子享受着优裕的物质生活条件,他们本应尽情享受幸福和快乐,但受当前教育体制的影响,大学生心理失衡现象却较为严重。为了改变这一状况,高校教师可谓绞尽脑汁,他们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但这也造成了教师对那些无心理问题的大学生的忽略,极大地影响了大学生对幸福的追求和感受。从积极心理学的认知来看,心理学就是对各种缺陷、伤害等进行研究、治疗,并充分挖掘人类潜能的科学,心理学是一项包含健康、教育、娱乐、疾病等多项内容的科学。心理学家们发现“,幸福计划”能够帮助青少年摆脱绝望,提高学生的乐观情绪,减少焦虑和烦躁,缓解网络沉迷、攻击行为等方面问题,它作用于不同种族背景的青少年。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教育必然发展趋势,它让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更加完善,推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性发展。

1.2和谐社会的构建离不开积极心理学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自身的和谐,社会繁荣和稳定时期人们就更加注重品质和美德培养,而这也推动了社会的繁荣、富强、和谐,这是一个良性的社会循环过程。积极心理学的核心目标就是理解帮助人们获取主观幸福感和幸福。我们所说的幸福、幸福感指的是积极情绪、积极因素状态,诸如喜悦、欣慰等等。积极情绪能够帮助我们赢得更好的关系、更强生命力的机会,开阔人们的创造性思维,更容易引发人们的创造性、灵活性。积极的人能够更快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他们拥有更加高尚的道德品质。积极情绪影响着人生活的态度,也是人们益寿延年的秘诀。因此,开展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教育课程,就是帮助大学生更好地体验生活、感受生命、顺应社会时代的发展,该项教育课程的开设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有着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

1.3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课程标志着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逐步完善

我们必须要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明确自身教育任务,才能够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心理健康教育使命应从以下三点进行总结归纳:第一,治疗精神疾病;第二,缓解心理压力,增添人们生活的幸福感和充实感;第三,充分挖掘人自身的潜能。自二战之后,大多数心理专家主要研究了人的消极方面,将心理教育重点放在了心理问题的发现和治疗上,这就造成了心理教育方向的偏移。从积极心理学角度来看,预防就是为了尽早发现问题或是避免问题的发生所做的各种提前的防范措施。而促进健康指的是通过提高个体能力,提高其自觉增强生活品质的意识和态度。做好心理问题的解决和预防工作的同时,不断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并教会大学生掌握心理调节方法和能力,增强大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生活满足感,使其始终能够对未来充满希望,积极向上,能够充分发挥自身能动作用,不断挖掘自身潜能,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

2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2.1不断提升大学生个人优势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不应停留在心理问题的发现和解决上,而应放在对大学生人格的健全和完善方面,不断在大学生身上寻找闪光点,挖掘其积极力量,用欣赏的眼光去对待每一名大学生,充分挖掘、激发大学生的积极力量,帮助其摆脱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让大学生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和想象,提升大学生的积极情绪和价值感;诱发大学生学习动机,激发大学生思维创造力和想象力,提高大学生对环境的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教师应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去关爱自己、关爱他人,提高大学生的抗压能力,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大学生成为一个利己利人、遵纪守法、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积极向上乐观的人。我们要善于发掘大学生的积极面,无限放大其积极向上的一面,让其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让美德和品格优势成为其一生用之不尽的精神宝藏。

2.2诱导大学生的积极情绪

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方法就是诱导,其作用在于不断挖掘个体心理资源,使其成为支撑人们生活工作的内在心理影响因素。诱导积极情绪能够扩建认知领域功能,提高心理抗压能力,提高自身心理恢复能力,扩建个体生理资源。积极情绪是心理健康品质形成的关键,是人与人之间建立信任感的基础。2.3关注大学生的成功心理健康被认为是大学生成败的关键,是人生成功的基础。因此,我们应当树立以心理健康、成功教育为导向的工作目标,重视对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和内在潜力的挖掘。各高校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大学生的幸福和成功的指南。

2.4培养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我们应当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大学生的成长和发展问题,充分挖掘、调动大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尽可能地减少负面情绪对大学生的影响,帮助大学生取得成功。我们要善于利用外部因素影响,让大学生感受到尊重和认可,不断提高大学生自身价值期望,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帮助大学生做好人生规划,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群体适应能力,使其能够成为一个有价值、有目标的积极个体。

3以积极心理学为导向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注重幸福教育,围绕积极情绪、积极优势等中心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充分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做好课程教学设计。全面评估积极大学生心理资源,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开展积极心理咨询活动,挖掘大学生自身积极潜能,增加其正能量。积极心理不是要完全消灭负面情绪,它是一个以积极情绪打败或完胜负面情绪、正能量占优势的状态。我们主张未来,而不是纠结过去,过去是固定不可逆的,但是未来充满选择和改变。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不断激发学生的积极能力,使其能够更好地展现自我,开创未来。

综上所述,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正面能量,使其能够不断感受生活中的快乐,并以积极乐观的态度不断实现其自身社会价值,成为一个有担当、有责任心、积极乐观向上的社会主义合格人才。因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要重视对积极情绪的引导和激发,重视对学生积极品质的培养,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作者:钟平 单位:黑龙江科技大学学生处

参考文献:

[1]孟维杰,马甜语.诠释与转换:积极心理健康及其当解[J].心理科学,2012,(0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