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同心育机制如何提升积极心理品质

时间:2022-05-06 15:09:12

协同心育机制如何提升积极心理品质

【摘要】为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学校积极构建“一体两翼”的协同心育模式。我校以学校教育为心育主阵地,优化校园心育环境,提升教师心理素养,举办校本特色活动;以“家长成长营”和“好爸妈学堂”为抓手,不断创新家庭教育模式;搭建社会教育大平台,携手社会心理服务,依托社区研学资源,不断拓宽渠道,全方位构建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的育人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协同心育;积极心理品质;可持续发展

教育部在2012年修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指出,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他们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也明确要求,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重视青少年身体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可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坚定生活信念、提高幸福感,不断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等是新时代的必然趋势。结合学校教育实际,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学校积极构建“一体两翼”的协同心育模式,以学校教育为心育主阵地,创新家庭教育模式、搭建社会教育平台,不断拓宽渠道,为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促进学生身心和谐与可持续发展。

一、加强学校教育主阵地,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学校教育是育人的主阵地,为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学校要充分发掘心育特色,建设校园心理健康教育实践基地,成立心育工作室,开发校本特色心育课程,开展多彩的学生心理社团活动,不断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一)优化校园心育环境

校园环境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积极的校园环境布置和文化氛围,将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提升。学校设立市级达标心理辅导室,为学生提供个别心理辅导、团体心理辅导的场所,为学生的心理健康保驾护航。在专业的场所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活动,是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提升的有力渠道。除此以外,学校的电子屏、宣传展板向学生推送心理小贴士、心灵寄语,使学生在校园中时时能感受到正能量的传播。同时,校园内建有适合放松心情的足球公园、足球场,适合劳动休闲的行知耕乐园等校园景点,让学生能够在多元的环境中尽情地活动,在活动中不断提升实践能力和积极心理品质。

(二)提升教师心理素养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领路人,教师的专业素养、心理素养将直接影响学生的成长。为完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服务体系,加强全员健康、全员育人,增强教师对学生常见心理问题的识别,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以及提升对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能力,学校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心理培训活动,通过讲座、沙龙研讨、团体心理拓展等给教师及时赋能,使教师在关注自身心理健康的同时,更好地呵护学生心灵的健康成长。课堂是教师和学生的主要活动空间,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场所让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地渗透到学科教学中,除了要开足、上齐心理健康课以外,还要充分发掘各学科的心理资源,将学科渗透与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在发展学生智力和创造力的同时,进一步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掘学生的心理潜能,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

(三)举办心育特色活动

学校立足办学特色,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培养学生珍视生命、热爱生命的心理品质,让学生在活动中获得成长,不断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而使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得以不断提升。在心理健康教育主题月活动中,学校通过开展主题班会、心理讲座、团体心理辅导等活动,解决学生的困惑。通过观看心理电影、参加绘画解压等体验性心理活动,学生能尽情放松自我,达到良好的心理状态。学校通过设立心理辅导委员,成立“小先生”朋辈关怀小组,让每个学生都能随时找到身边的心理支持资源,助力学生的健康成长。学校在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教育元素,如在“入学仪式”“成长仪式”“毕业典礼”等仪式主题教育活动中,让学生树立远大理想,展望美好未来,力争成为有责任、有担当的好少年。以学生社团为载体,优化学校“读书节”“体育节”“艺术节”等项目形式,如在“陶花芬芳”读书节活动中,开展阅读心理读物读书分享会;在秋季校园运动会上,举办趣味性团体拓展运动项目;在“六一文艺会演”上,开展校园心理剧表演。这些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创造展示自我、互动交流的综合性平台,促进学生个性化成长。

二、创新家庭教育新模式,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依赖学校提供专业的教育和服务,还离不开家庭教育这个学生成长的摇篮。只有进一步强化家校合力育人,为家长的发展提供支持,我们才能从根本上助力学生身心成长。

(一)“家长成长营”,提升育儿水平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进一步提升家长育儿水平,学校举办“家长成长营”活动,为家长提供小学阶段家庭教育指导课程体系,系统、全面地进行家庭教育指导。对面向全校性的家长学校讲座活动,进行进一步细化,开设针对不同家长需求的成长营系列活动,如“家有二宝”“学科指导”“亲子阅读”等专项成长活动,打造家庭教育的新模式。家长们在新的理念引领下,能够更好地了解孩子成长阶段出现的各种问题,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让家庭教育更有温度,更有深度。

(二)“好爸妈学堂”,发掘育人资源

学校也充分发掘家长资源,成立“好爸妈学堂”,让有一技之长的父母走进校园、走进教室,成为讲师,为学生带来别开生面的社会课程,打造“好爸妈学堂”精品课程。例如,从事食品安全的家长走进课堂,给孩子们讲述食品安全的重要性;退伍军人家长走进课堂,为孩子们讲述光荣的参军经历;地方民族电梯企业的技术人员走进课堂,为学生讲述电梯的发展历程。这些鲜活的经历无不让学生眼里闪现求知的火花,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也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在此基础上,学校也要不断拓宽学生的实践场所,走出学校,走向社会,如走进当地企业、工厂、超市、饭店等,体验不同岗位的工作。不同的职业带来的生活体验,丰富了学生的生活实践,锻炼了学生的生活能力,使学生在社会实践中不断磨炼意志、锻炼能力,不断提升核心素养。

三、搭建社会教育大平台,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生命体都具备被动激发潜能和主动发展的能力。当前,除了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也要为学生的成长营造积极的社会环境,才能全方位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一)携手社会心理服务

为满足学生心理发展的需要,不断提升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学校应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和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个性特征。全社会都应该积极关注和关心特殊学生,如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孩子等的心理健康,为他们提供及时的心理干预,保证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假期中,各社区、村委纷纷响应国家号召,办起了家门口的暑期托管班。在暑托班中,学校心理教师、心理社工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音乐、绘画等艺术课程的熏陶,手工、机器人等实践课程的体验,充实了学生的暑期生活,与学生的心理服务实现无缝对接。另外,各社区也积极行动起来,设立心理辅导室、心理辅导活动中心,让学生能够在家门口享受到心理咨询、心理辅导服务。此外,为保障学生的心理健康,除了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外,还包括他们的父母、祖辈甚至亲人、朋友以及生活的社会环境,学校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媒体等平台和渠道,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只有根据社会不同人群的身心发展特点,设置具体的心理健康服务内容,才能提高全民心理健康素养,营造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成才的社会环境。

(二)依托社区研学资源

学校充分利用社区资源,整合校外实践基地。学校通过研学活动、体验活动等,汇聚区域亮点,设计研学特色路线,为每个学生提供实践平台,使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知识、磨炼意志、锻炼才干,进一步提升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学校通过“探寻红色基因”路线,传承红色基因,点燃信仰之火。如吴江烈士陵园、黎里柳亚子纪念馆等红色基地线路,学校让学生通过参观、演讲、舞台剧、小导游等多样化的形式开展研学活动,传承红色革命精神。学校还通过“美丽乡村”路线,让学生感受江南乡村文化,体验幸福吴江生活;通过同里北联村、汾湖东联村、震泽“苏小花”等乡村田园实践路线,让学生体验浸润式乡村生活,感受劳动的苦与乐,加强对学生的劳动教育;通过“我身边的古镇”线路,如同里古镇、黎里古镇、震泽古镇、芦墟古镇等古镇线路,让学生体验古镇文化,通过戏曲演绎、阿婆茶文化、古镇建筑风格研究等实践活动,传承古镇文化,打造古镇名片;通过“国家小主人”研学路线,以国家电网、华衍水务、人民法庭、消防中队、公安局、交警中队等国家职能部门为体验路线,让学生作为国家小公民,体验治理过程。综上所述,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学校就必须健全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发挥学校心理教育主阵地作用,不断提升和完善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让每个生命体都具备被动激发潜能和主动发展的能力,通过多种形式、多种渠道给予学生不断的积极体验,不断发掘每个个体的潜能,发展学生的积极人格,不断提升学生的积极品质。

【参考文献】

汤妮,汤燕.小学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方法的建构[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19(2).

作者:韩璐 单位: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莘塔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