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活动对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作用

时间:2022-08-30 11:30:51

社团活动对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作用

【内容摘要】社团活动是高职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思想的根本载体,在高职院校教育实践中具有不可替代的育人作用。尤其在素质教育理念推广视域下,社团活动助力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与形成,推助学生全面性的发展,从而彰显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开展及实践的意义性。对此,依据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概述,分析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对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价值,提出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对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实践路径。

【关键词】社团活动;积极心理品质;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

社团活动是基于学生共同爱好及兴趣的视域下,自主、自觉、自愿组成的,是一种群体性的学生组织活动模式,在学生综合性发展中彰显不可替代的功效。积极心理学推广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及形成被提上日程,而社团活动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性。因此,在高职院校教育教学中,应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导向,开展社团活动,提升社团活动引领及教育功效,促进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与形成,从而彰显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实践的价值,也提升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概述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是归属于积极心理学范畴,是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情况,以积极心理学为引导,借助具体的活动载体模式,将学生态度引向正面、积极、向上的层面,使学生拥有正确的自我认知、自我管理能力,更在面对困境中勇于向前,并取得胜利,从中获取幸福感与归属感。从心理学层面分析,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可分为积极的情绪情感、积极的自我认知以及积极的意志品质、积极的人际关系等。而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具有积极性、创造性、稳定性、适应性的特点。

二、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价值

(一)促进学生自我完善。高职院校开展社团活动,可促进学生自我完善,使学生更好地认知自我、理解自我,以此提升自我。一是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可正确地看待生理中的自我。学生生理上的自我认知,包含对自身体重、容貌、性别、身材以及身高等外在形象的了解。例如:学生参与到舞蹈社团活动中,知晓自身的体重以及身高外在的形象不达标,以积极心理学为引领,通过大跳、下腰等动作的训练,使自身达到社团活动参与的标准,也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二是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对自身社会自我具有一定的认知。学生在社会发展中进程,应对自身在社会发展中的自我进行认知。通过社团活动,学生置身于社团活动中,与其他学生一同进行交往,知晓自身存在的不足,诸如人际交往不足问题、语言沟通能力不足问题等,通过一系列的训练,并以积极心理学为引领,帮助学生走出阴霾,与其他学生一同活动,进而增强学生社会能力,使学生在社团活动中感受到关爱,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态势。同时,学生在社团活动中,也可客观地看待自身,自我评价也逐渐提升,有助于学生调整心态,促进自身错误观念的转变,助力学生成长,更好地凸显社团活动育人的价值性。(二)提升学生交际能力。交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心理层面上建立的一种关系与距离,人际交往也与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具有密切关联。个体具有良好的心理态势,可助力其建立优质的人际交往关系,使其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游刃有余,更好地展示自身,也带动其他人际交往的个体,通过相互促进,实现共同进步与发展的目的。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具备,对其未来专业化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提升学生就业能力的一大要素。而高职院校依托于社团活动,可提升学生人际交往能力,促进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一方面,在社团活动中,为学生提供情境交互的场地,学生通过一同游戏、讨论、实践,可具有充足的时间进行交往,使自身融入到团体氛围中,逐渐改善自身情绪,调整自身心态。尤其针对人际交往能力不佳的学生,其通过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可与一些兴趣相投的学生一同组队、一同实践,在实践中放松心情,与他人构建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另一方面,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中,社团活动以一种公平、公正的开放性原则,促进多数学生融入到其中,使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相互尊重、相互促进,既完成社团活动任务,也从中收获志同道合的朋友,使学生从中获取幸福感,促进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与培养。(三)释放学生压力。在学生发展进程中,就业压力、学习压力、生活压力、交友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干扰着学生,这使部分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学生,感到身心疲惫,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而学生置身于社团活动中,可以参与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释放学生的压力,并从中获取乐趣。一方面,借助社团活动,可转移学生目光,使学生融入到活动中,获取较多的积极心理学信息,并通过积极心理学信息内容的引领,将学生引向积极的发展方向进程,也促进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另一方面,学生可在社团活动中,以积极心理学为引领,学会释放自身的情绪。诸如:在歌唱、跳舞以及绘画等社团活动中,可借助唱歌、跳舞以及绘画的手段,宣泄自身的情绪,并以自身情感为导向,将自身情感植入到艺术活动中,赋予艺术活动生命力,使学生从中获取自由感、幸福感,彰显社团活动开展的价值性。

三、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实践路径

(一)重视社团活动的开展。在高职院校教育实践中,社团活动的开展,助力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基于此,高职院校应重视社团活动的开展,提升社团活动的开展成效,也促进学生融入到社团活动中,从而以社团活动的开展推助学生全面性的发展。一是高职院校加强社团活动的研究,明确社团活动在培养学生积极心理品质中的价值,以此推动社团活动的进一步开展。例如:深入研究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与社团活动开展的关联,在此基础上,助推社团活动的实施。二是在社团活动开展中,加强社团活动的宣传力度,提升师生重视度,扶持多社团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融入到自身喜欢的社团活动中,以社团活动的开展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三是高职院校针对社团活动的开展,重视软硬件设施、设备的供给,提供社团活动场地,促进多元的社团活动有序的开展。(二)加强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高职院校社团活动的开展,其在助力于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中,可通过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实现。马克思认为,人的一切行动都与大脑关联密切,大脑是行动的指挥所,大脑发出指令,促进个体行动的实施。而通过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加强学生思想的引领,使学生认知社团活动,也知晓自身具有积极心理品质的重要性,从而更为积极主动地融入到社团活动中。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一是依据高职院校思政理论课堂,开展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促进学生融入到其中,使学生获取较多的心理学知识信息。二是加强学生“三观”的教育,广泛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主题活动,诸如诚信教育、感恩教育、道德观教育、审美教育等活动,延伸思想政治教育载体与空间,激发学生的潜能,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整体素养的培养,使学生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是提升学生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积极性,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的革新,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社团活动的融合,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更为多元化,也提升社团活动开展的针对性、引领性,进而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同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可融入积极心理学知识信息,发挥心理学的教育成效,加强学生思想、心理的教育,提升学生心理建设能力,培养学生乐观、积极的心态。(三)丰富社团活动内容。在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开展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可通过丰富社团活动的内容来实现,提升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实践与实施的质量。同时,开展丰富的社团活动内容,也为学生参与到社团活动提供保障,使学生根据自身意愿参与到多元的社团活动中,促进社团活动的实践,让学生从中获取较多的知识内容、技能内容以及能力内容、素养内容,彰显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实践的价值性。一是开展学习型的社团活动,树立自主学习理念,将传统的“让我学”改变为“我要学”的学习模式,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使学生自主参与到社团中,通过学习提升自身综合能力。二是开展娱乐型的社团活动,使社团活动更为形式多样,增强学生参与到社团的积极性。例如:在社团活动中,融入心理健康管理及积极心理学信息内容,打造形式多样的社团活动,包含文体社团活动、晚会社团活动等,丰富学生课余时间内容,并以社团活动为导向,成为校园一道靓丽风景线。三是开展服务型的社团活动,以志愿者、服务者为导向,树立无私奉献的精神,使学生更好地服务于需要帮助的人们,使学生从中获取幸福感,形成积极心理品质。(四)延伸社团活动载体。在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开展中,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可延伸社团活动的载体,使社团活动从多路径进行开展。一是开展心理健康管理的社团活动,促进社团活动与心理健康管理工作融合,提升社团活动的教育性,进而促进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二是将社团活动融入到校园文化中,打造校园文化平台,并以心理健康教育内容丰富校园文化内容,以校园文化为引领,增强学生对积极心理学的认知,为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奠定基础。三是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网络社团活动,诸如借助多媒体平台,开展讨论型、学习型的社团活动,使学生从中获取较多的知识信息,达到以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目的。

四、结语

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对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作用实践,可依据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的价值,以社团活动的实践为导向,加强高职院校教育的引领,促进社团活动的良好开展,使学生融入到社团活动中,促进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形成及培养,以此达到高职院校社团活动开展的意义性。因此,在高职院校社团活动中,应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形成为目标,促进社团活动针对性、有效性实施,并发挥社团活动的育人性,助力学生成长与发展,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丁文洁.心理辅导在高校辅导员工作中的应用[J].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4:78~79,90

[2]岑吉,覃勋,韦宁荣,王晓玉,陆薪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积极心理品质与焦虑、抑郁情绪及生活质量关系的研究[J].心理月刊,2021,16(10):44~45

[3]陈娟,赵秀娟,张兴瑜.“5P”模式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与实验研究[J].教育观察,2021,10(18):125~128

[4]杨利,昌杰,张浩,刘俊彤.基于Xgboost算法的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预测及影响因素分析[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21,21(1):52~56

作者:李厚仪 王晶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