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文化范文10篇

时间:2023-03-19 19:52:27

社团文化

社团文化范文篇1

关键词:大学生体育社团;主体内化;学校体育

高校体育社团是高校大学生们由于喜爱某种体育运动项目自发的组织在一起(不分年级、不论院系),在学校团委指导下社团成员自愿遵守组织内部的章程,并定期开展体育社团活动的非盈利性群体[1]。大学生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文化的扩展与延伸,它是一种富有成效的体育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大学生的身心素质的发展,而且也会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改善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大学生体育社团是现代体育体制下一种重要的体育组织形式,尤其在培养校园文化方面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研究采用文献法、调查法和访谈法,在赣州三大高校随机抽取15个体育社团,300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取现场发放与回收的形式,共发放调查问卷300份,收回295份,对赣州高校体育社团现状及对体育文化主体内化的影响进行研究。

1赣州高校体育社团现状

调查发现,赣州各大高校体育社团包括:篮球协会、健美操协会、羽毛球协会、武术协会、排球协会、乒乓球协会、网球协会、舞龙舞狮协会、体育舞蹈协会等等。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主要以大二大三的学生为主力军,并且有充足的新生力量可以加入社团。各大高校体育社团项目具有民族性、大众化、时尚化、易开展等特点,如舞龙舞狮、乒乓球、羽毛球、健美操等运动项目。1.1赣州高校体育社团特点。1.1.1自发性特点。赣州市高校体育社团所开展的运动项目一般均兼具民族性、娱乐性、观赏性和竞技性特点,是由全校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发组织起来相互学习与交流。其次,对不同项目同一运动明星的崇拜,如勒布朗²詹姆斯、费德勒、克里斯蒂亚诺²罗纳尔多等,驱使学生自发形成特定群体,参与运动项目,进行体育锻炼。再次,大学生自身所具备的活力和朝气,使得最初由体育特长生参与的运动项目逐渐扩展为以班级为单位、以院级为单位,最终吸纳全校志同道合的学生自发参与,学生参与体育社团的自发性行为是促使体育社团不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促使体育社团活动由点及面、由少及多、由内到外,在校园文化中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1.1.2时代性特点。随着社会和时代的不断进步与发展,使得各大高校对人才培养模式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高校不再把分数当作评判学生好坏的唯一标准,因为现在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社会更加看重的不再是个人的智商,而是对情商、社会适应能力、为人处事等各个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而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不仅可以增加学生的运动能力,强身健体,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并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锻炼组织协调应变能力。体育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会随着社会的进步而呈现时代性特点,体育社团时代性的特征,促使校园文化不断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为进步0。1.1.3多元化特点。调查发现,学生对参与体育社团活动所带给自身的体验和价值取向具有很大的差异性。其中43%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带来快乐感和满足感;27%的学生认为参加社团活动可以减轻压力、放松心情;15%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可以提高自身运动技能,完善自身运动技术;不过也有7%的学生认为社团活动是浪费时间。学生参与社团活动所带给大学生多元化的特点,不仅可以丰富大学生活,提高校园体育热情,促进体育社团的进一步发展又对体育社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得社团活动要不断适应学生需求,满足学生日益发展的需要,促进社团活动更加丰富多彩。1.2体育社团成员结构特征。如图1,调查显示,高校体育社团成员主要是大二大三的学生,大一刚进校门的新生,他们对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并且拥有极大的热情,且每届新生报到时许多社团刚好是期刚好招募新成员的时候。大一学生对各种目不暇接的体育社团充满浓厚的兴趣,其中大部分社团招新时为了拉拢人气,往往没有过多特别的要求,只要有兴趣,都可以自愿参加,因而往往一个学生通常会参加多个社团,新生过多加入虽然一方面会为社团补充新鲜的血液,但另一方面也会造成很多问题,需要引起社团管理人员的注意。就目前来说,高校还没有实行体育社团的锻炼与实质性的体育教学相联系起来,训练效果不明显,没有相应完善的奖惩措施,导致后期随着积极性的降低,社团真正的发展会遇到瓶颈。因缺乏学分激励,积极性的降低,往往历练过的学生不愿继续留下来,导致社团发展出现青黄不接的局面。而到临近毕业的学生他们纷纷忙于专业论文以及找工作等,没有过多时间考虑社团的事情,也基本不会继续呆在社团了,就算有留下来的,也只是负责简单的传、帮、带等辅助性的帮助,导致体育社团活动开展以及继续发展会遇到许多困难,如何正确处理体育社团新生和老生问题是社团发展亟待解决的难题,这会深深制约社团的进一步发展。1.3体育社团核心成员产生方式。体育社团核心成员的产生,对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起到非常重要的辅助作用,核心成员是社团活动有序开展以及促进社团进步的参与者、建设者,他们一方面要负责日常体育活动的组织,另一方面还要为社团发展出谋划策,并且核心成员还在教导学生主动地承担相应责任,自觉履行相应义务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调查发现,赣州主要的三大高校体育社团的核心成员产生方式基本都是通过自荐或者他荐产生的,辅之于推荐或者学校任命和学校相关部门任命而产生的。1.4赣州高校大学生主要从事的体育社团运动项目一般而言,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受学校体育设施、专业老师以及环境所影响较大。因此三大高校的大学生在所从事的体育项目上存在一定差别。从表1可知,江西理工大学属于工科类院校,男生居多,多喜欢从事一些带有对抗性的运动项目,且近年来学校发展势头正猛,体育设施逐渐完善,并且学校健美操专业闻名全国,因此,学校的篮球、健美操、以及舞龙舞狮等运动项目学生参与性居多;赣南师范大学属于师范类院校,且最近刚刚由学院改名为大学,师资力量比较雄厚,体育氛围比较浓厚,因此该校的竞技类运动项目相对来说学生参与更多,如羽毛球、篮球等;而赣南医学院属于医学类院校,学生一般而言比较内敛,他们更喜欢安静一点的运动项目,如瑜伽、羽毛球等。这也恰恰也可以用来评定不同院校所培养的学生个性以及体育设施完善以否的指标。

2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体育素养形成的影响

2.1体育社团是学校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精神的核心就是校园文化,大学校园体育文化是大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彰显大学独特文化品位和精神的重要载体,有着独特的教育功能。体育社团在校园文化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高校体育社团作为一种文化传播的媒介,已经日益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有效开展的最具活力和影响力的工具,成为学生课外体育活动开展的中心。利用体育社团这个重要载体,对于活跃、传播、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都有很大的优势,既可以满足学生对体育活动多样化的需求,又可以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有利于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养成。2.2体育社团是学校体育教育一体化的载体。学校体育是以学生为主要活动对象、以增强学生体质为主要目标、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为促进学生身心协调发展,把学生培养成一定社会所需要的人而开展的体育活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发挥体育社团在学校体育教育一体化当中的建设性作用,体育社团不仅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运动素质和身体素质的提高,而且还有利于学生基本运动技能的掌握与完善;既提高了学校文化的发展与繁荣、又培养了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且体育社团骨干还是体育老师的得力帮手,不仅有利于体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而且还可以培养一些优秀社团成员,帮助体育老师进行有效的体育管理。总的来说,体育社团进一步丰富了学生的体育文化生活,使得学生的校园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活跃了学校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3参与体育社团对大学生交往能力的影响

3.1体育社团是培养学生干部的基地。体育社团是造就优秀学生,为高校培育多才多艺的人材的主要阵地,其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办事”的构造目标和“门生之家,干部之校,师生之桥”的角色定位而展开的运动。无论是在丰富校园课余生活,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还是在保护学生切身利益,维持校园融洽稳固方面,都发挥着积极有力的作用。深入挖掘高校体育社团的发展潜质,切实提高体育社团干部的综合能力,有利于打造和发展高校人材培育基地,有利于带动整个大学生群体综合素质的普遍提高。3.2体育社团是学生之间良性互动的中介。高校体育社团作为校园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进行互动与交流的重要平台,在促进师生情感交流中扮演重要角色,并且体育社团还具备调节功能、服务功能和监督功能等,是学校管理学生的重要衔接点。体育社团可以充分发挥其导向作用,通过长期性的社团活动,在社团内部成员之间、社团与学校之间进行有效沟通,可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体育社团活动已成为各大高校领会大学生思想动态需求的最主要、最真实的载体。体育社团的进步,有利于高校精确的掌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转变工作的思路,提高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性,不断完善校园文化工作效率与成效。3.3参加体育社团可以提高学生的交际能力。调查发现,学生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有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提升。由于大学生在体育社团中可以接触到很多本专业之外的同学,这样可以扩大学生的人际视野,丰富人生阅历。学生在社团活动中可以学会如何与人交往、学会如何互动创新、学会公平竞争、学会如何做人,从而极大的培养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有利于他们在今后工作学习生活中少走弯路,更好的融入社会这个大家庭去。

4参加体育社团对大学生心理方面的影响

4.1体育活动可以调节学生的生活节奏。大学生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对于提高学生对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创造性,促进体育教育事业改革的进步与深人发展,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同时它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体育精神与体育价值,改变学生对社团文化的认识,有助于活跃校园文化气氛,丰富校园文化生活,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节奏与作息、学习规律。总的来说,体育社团文化这已成为学生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4.2消除疲劳,疏导心理。体育社团活动生动地体现了作为文化传播载体的健康性、互动性和娱乐性的同时,但也不缺乏竞技性和观赏性。学生通过参加体育社团活动,可以使学生将学习上的压力与生活当中的不愉快转移到社团活动中,因而能使部分生理和心理机体得到暂时的调整与休息,从而消除学生的疲劳、减轻学生生理和心理压力、以及消除学生心理障碍等方面有着重要的益处。4.3体验乐趣,缓解压力。(上接第154页)学生参加社团活动大部分都是因为对社团充满好奇,并且在体育社团当中可以充分释放自我,加上没有考试压力以及不需要直接和老师进行交接工作等一系列障碍与压力,因而学生往往可以获得很多体育课中所得不到的自在感与获得感,学生也更容易体验到运动所带来的快感,从而使自己身心得到愉悦。通过对参加体育社团的学生的抽查发现,大部分同学表示通过参加体育社团使自己性格更开朗、心态更加平和,为人处事更加得体。学生既体验了乐趣,又能够舒缓压力。4.4可以帮助和调节学生的自闭行为。自卑心理是指一种性格的缺陷,表现为对自己的能力和实力评价太低,害怕面对新生事物,同时还偶尔伴有一些特殊的情绪的一种行为。众所周知,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个性,不同的个性会引导不同的人格,自闭行为很大部分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自信所导致的,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生活中所缺乏的自信可以通过体育社团活动加以弥补,且体育社团活动可以改变学生的人际交往模式,培养良好的自信,使学生正确的审视自己。

5建议

加强大学生体育社团的专业指导,使社团活动正规化。体育社团的管理部门应为大学生体育社团配备指导教师,对体育社团所开展的活动提供指导与改进意见,促进社团活动更加有序健康地开展。拓宽体育社团组织形式,培养学生参与体育的兴趣。提供物质保障,满足大学生健身娱乐对于场地设施的需求,为开展各项体育活动提供良好地外环境。高雅的体育文化氛围和深刻的体育实践体验,濡化体育人文知识和精神,通过大学生主体的感知、选择、整合、内化为其在人格、品德、审美及社会化方面的发展。利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观念和行为,利于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太原市普通高校大学生体育社团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D].中北大学,2017.

[2]钱宏颖.高校体育社团活动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浙江体育科学,2005.

[3]冯宇等.新时期黑龙江高校体育社团发展路径初探[J].体育科技,2014,35(3):12-13.

[4]俞宏建.高校体育社团产生的背景及其特征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23-24.

[5]曲天敏,李巧灵.河南省高校体育社团的管理模式—基于组织资源的配置研究[J].体育学刊,2008(5):68-71.

社团文化范文篇2

一、高校学生社团分类和学生社团文化的主要特征

学生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以一定爱好为纽带,以一定的活动为内容,以社团为阵地开展的群体文化。近年来,学生社团由过去零星自由的小规模状态发展到现在的与多学科广泛交叉,朝着多层次、多渠道、多品味、多形式的方向发展,成为校园文化一道亮丽的风景线。纵观高校社团文化的全貌,不难发现主要表现为四种类型和四个特征。

所谓四种类型是指按照学生社团的性质、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来确定。第一种是政治思想型社团。如,大学生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会、“两弹一星精神”研究会等具有较强的政治色彩。这类学生社团往往是由一些思想要求进步的学生组成。第二种是专业学习型社团。主要是基于某一专业或某一新知识的共同兴趣而组成的学生群体。学生中的电脑协会、考研协会、文学社和英语协会等当属此类。第三种是娱乐型社团。包括健身强体的各种体育协会、愉悦心情的音乐、书画、器乐等学生艺术社团。第四种是服务型学生社团。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家教服务社、公关礼仪服务队都是以一定形式或义务或有偿为他人提供服务。

学生社团是多姿多彩的。上面四种类型只是粗略的、相对的分法。实际上,一个社团也许同属不同的型类。各个高校学生社团数量不同,规模也不相同,就是同一个学校的不同社团也呈现多样性。据调查,高校学生有六成以上参加了各种社团活动。一个社团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上千人,其人数之多,参与面之广,影响之大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态势。这主要是学生社团的特征使然。其一,学生社团具有自发性。学生社团不需要组织动员,也不需要行政安排。学生基于相同的爱好、志趣,由学生自己发起,经过简单的申请程序,便可组成一个社团。其二,自主性。学生社团的宗旨、活动内容、成员的权利与义务、申请与加入均由社团自身决定。虽然学生社团要接受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指导,遵守学校相关制度,但这并不影响其自主性。其三,专门性。爱好、志趣是社团赖以成立的基础和纽带。它决定了社团具有专门性。爱好不一,志趣不投是很难组成一个社团的。学生由于爱好相同参加同一个社团,由于爱好不同参加不同的社团。但如果一个人有多种爱好,可同时加入几个社团。其四,松散性。学生社团是以自愿为前提,以爱好和志趣为纽带,活动具有灵活多变的特点。虽然社团也有章程,对社团成员有一定的约束,但这种约束力是很限的。对一个具体活动,参不参加、参加多久,成员具有较大的选择性和自由度。同时,由于活动场地不固定,活动方式多种多样,组织结构相对松散,所以,相对班团组织而言,学生社团具有松散性。

学生社团的自发性、自主性、专门性和松散性给学生获取知识、锻炼才能、发展个性、提升素质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从而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呈现出朝气蓬勃的局面。

二、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

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是指学生社团在学校德育实践中所起的作用。表现为学生社团文化对学生思想品行、能力素质、知识积累和情操培养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

1教育导向功能

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推进,社会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学生作为校园文化的主体,其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和行为方式也会发生深刻的变化。在相互激荡的文化冲击和多元的文化选择中,他们大多具有求新、求异、敢于追求、敢于探索特点。如果说课堂是教育培养学生的主阵地,学生社团则是必不可少的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的延伸。由于学生社团紧贴学生生活,且较少外来干预,容易激发广大学生的积极性。特别是社团活动的非功利性,学生参与完全是基于内在需要,学生在社团中的感受,容易对其产生深刻的影响。

又由于学生社团活动置于党组织的领导和团组织的直接指导下,所以,它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发挥着特殊的作用。一方面可以借助学生社团这一重要载体为实现教育目标服务。如,开展“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社团,就可以使学生社团在传播先进思想,弘扬先进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另一方面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又是锻炼学生品质、培养学生情操的重要形式。社团的教育功能还体现在学生对社团活动的选择性。学生在参与多样的活动中,通过比较、分析、体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来选择自己所需要的精神食粮,达到自我教育、相互教育的目的。

2素质拓展功能

教育家们普遍认为,大学培养的学生应具有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四个方面素质。学生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为大学素质教育的开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了广阔的天地,是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一是促进了专业学习,开拓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通过社团活动,人们可以交流学习经验,传递学习方法,传播新知识,培养学习兴趣,补充课堂学习,完善知识结构。二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全面素质。学生社团是第二课堂的补充,担负着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重要任务。各种社团活动的开展能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为增长社会知识,锻炼社会才干提供重要渠道。社团活动的不断创新又能激发大学生灵感,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水平。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个性得以展示,才能得以发挥,自身价值得以实现,综合素质得到提高。三是促进学生心身协调发展。素质拓展既包括文化素质教育,又包括创新能力的培养,还包括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的增强。学生社团既给活动创造了条件,又为学生交流情感提供了机会和方便。尤其是愉悦心身的社团被人们称之为学生心灵的驿站。社团的自主性为学生沟通情感,排除不良心理创造了自由空间,促进学生心理素质不断提高。而以体育运动为宗旨的各类体育社团又为学生健身强体提供了切实有效服务。

3凝聚激励功能

社团的凝聚激励功能主要是指学生社团文化对学生具有向心力、凝聚力。它能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激情,鼓励人们团结协作,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和竞争意识。在兴趣和爱好的纽带中,学生社团对学生具有较强的号召力。人们团结在社团里,为社团的成长壮大而努力,为共同的事业而合作,表现出强烈的集体观念、团队精神和协作精神。社团活动促进学生相互交往,增进友谊,培养成员对社团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校园文化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其中的各项文化科技和艺术体育竞赛是重要内容。学生社团在各项竞赛中又扮演着重要角色。校园里推出的演讲、书画、文艺演出以及各类体育竞赛等各项活动大多少不了社团的参与。相当多的活动还是由社团来组织。社团与社团之间存在竞争,同一个社团的成员之间为了争金夺银进行激烈角逐。竞争使校园文化精品涌现,也让学生中各类优秀分子脱颖而出。既活跃了校园文化,又培养了学生的才干。既增强了学生的集体观念,又培养了学生竞争能力,激励学生奋发成才。4内化自律功能

学生社团产生和发展都是基于学生自愿以及自觉遵守成员认可的社团章程。社团约束机制比较软,其凝聚力、向心力主要依赖成员的观念内化和自律意识。因此,社团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培养了学生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而且这种责任意识和自律意识较之学校其它规章对学生更具认同感。学生从社团活动中所获取的知识、体会、认识、思想,形成对人对事物的看法容易内化为自己的观念。在社团文化中,一次竞赛、一个创意、一刹那的灵感都有可能烙印在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维方式、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同时,在社团活动中形成的内在观念又反过来外化为自觉行动,用以指导学习和生活。所以,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的“三自”功能在学生社团文化中得以充分体现。

三、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进一步挖掘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

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后勤社会化和学分制的全面实施使学校办学规模越来越大,随着学校选课制的普及,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班级被打破。学生更多地生活在公寓里,活跃在学生社团中。因此,创造条件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进一步挖掘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是高校德育工作者的共同使命。

1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挖掘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党的十六大报告强调,要大力发展先进文化。发展先进文化,就是要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校园文化是社会主义文化的组成部分,学生社团文化又是校园文化的生力军。所以,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先进文化的要求,社团文化应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所谓弘扬主旋律就是要弘扬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思想。尤其要多开展旨在弘扬和培育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爱国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的社团活动。所谓提倡多样化就是要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创造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社团文化精品。青年学生历来有开风气之先的光荣传统,我们既要弘扬民族传统文化,又要与时俱进,学习人类一切优秀文明成果,弘扬时代精神。当前,学生社团文化从总体上看,主流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是娱乐性活动多,思想性活动少;大众化活动多,高雅精品活动少;文体类活动多,学术性活动少。要改变这种状况就必须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按照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四以”要求,坚持思想性、艺术性、学术性、娱乐性相结合,注重强调学生社团的教育功能;坚持雅俗共赏,打造精品,多层次,多形式,引导社团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坚持先进性与群众性相结合,以优带劣,以好带次,形成百花齐放的局面。这样,学生社团文化就能反映青年学生多样需求,贴近时代脉搏,符合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其育人功能就会得到充分实现。

2加强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挖掘学生社团文化的德育功能必须加强和规范学生社团管理

社团文化范文篇3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价值导向

一、引言:

高校社团作为高校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传承、发扬校园文化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高校校园内,社团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团体,随着校园文化不断丰富多彩,社团的组织形式、队伍结构、构成成员等越来越多元化,其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越来越突显,尤其在思想价值引领、校园文化浸润、团体力量凝聚、实践活动育人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1]这就需要高校高度重视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其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意味着高校要加强社团建设,做好顶层设计,加大在社团建设方面的经费投入,鼓励并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团、参与社团活动,让学生在理论学习与实践锻炼中深入领会和切身体验社团活动及其所在的校园文化,通过对校园文化的感受和体验,坚定自身的文化自信。从文化自信视域来看,我国高校社团具有哪方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重要意义?当前高校社团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存在哪些问题?以及如何对这些问题进行有效改进?这些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重要意义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高校学生团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校园文化传播与创新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方面是不可或缺的。从文化自信视域来看,高校社团拥价值引领功能、凝聚激励功能、文化浸润功能等三个功能。文化自信视域下强化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1.价值引领功能与

基础教育阶段相比,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在学习、生活等各方面都具有较强的自主性,他们通常通过自律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但许多大学生往往因自律能力较低而产生思想、行为偏差。高校通过社团活动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坚定文化自信、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高校社团具有辐射性和发展性,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引领学生群集的价值取向,使其朝着社会所规定的方向发展,并产生一种较为普遍的影响力。因为社团在运行中传递的道德观念和价值理念,能以某种稳定的方式影响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使其与社会所期待的相一致。[2]也就是说,高校社团在运行过程中能够通过自身辐射出更大范围的作用与功能,从而对整个大学生群体产生价值观引领,这是高校社团与各种类型组织所不同的鲜明特征。因此,作为大学生校园文化组成部分的高校社团,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不同的社团活动来了解学生的兴趣爱好、思想状态及行为特长等。

2.凝聚激励功能学

生社团有着自己的规章制度与宗旨,其宗旨决定了社团未来发展的方向,也是社团的中心任务。从文化自信视域来看,高校社团具有凝聚激励功能。社团中的成员虽然有着不同的道德品质、思想观念、政治素养、生活方式等,但由于其参加方式多为自愿,,因此社团成员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即为实现社团的使命与宗旨服务,这使得学生社团及其开展的活动对成员产生一种向心力、凝聚力和相互激励的作用,并且社团的宗旨与章程也会激励成员锐意进取、奋发向上,使成员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提高团队竞争意识与协作精神。大学生社团以兴趣、爱好为纽带,开展的活动对其成员具有较强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各成员在社团及其活动中能深刻地感受到自己应承担的责任与主人翁地位,他们会为社团的发展壮大不断艰苦奋斗,并贡献自己的力量与聪明才智。[3]高校社团有自身独特的文化,在该文化氛围中各成员都确立了较强的文化自信理念。从文化自信视域来看,在开展社团活动的过程中,所有成员在领导者与组织者的指挥下齐心协力、分工协作共同实现社团的目标,并在这个过程中感受社团文化及实现目标带来的认同感、归属感、自豪感。

3.文化浸润功能高

校校园文化是在学校教育环境中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的一种具有校园特色的文化,是一种精神氛围和团体意识,它以大学校园为主要空间,以青年大学生为主体。高校社团作为校园文化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其重要意义有以下四方面:第一,是反映校园文化的重要窗口,第二,展现校园特色与风格,第三,是建设校园文化的重要力量,第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进程。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社团反映校园文化,发挥文化浸润功能。从育人功能来看,学生社团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往往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类型多元的相关文化主题活动,弘扬传统文化精神、发扬现代文化品质、传承优秀文化精髓,为激发大学生使命感与责任感创造良好环境氛围,为青年学生搭建弘扬国家情怀、增强文化观念的重要平台。[4]作为学生团体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社团每年或每学期、甚至每个月都会定期或不定期举办校园“文化”系列活动,通过文化知识竞赛、相关文化主题讲座、观看传统文化电影等多种形式活动为全校师生提供凝聚力量、沟通感情、拓展素质的平台,让师生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浓郁的环境中深受文化陶冶,并塑造和培育先进的校园文化。

(二)文化自信视域下强化高校社团思想政治

教育功能的重要意义从文化传承角度来看,高校在传承、发展和创新文化方面发挥重要功能。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社团不仅有助于传承和创新校园文化,还有助于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充分发挥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不仅有利于促进高校立德树人目标的有效落实,还有利于学生社团育人功能的充分发挥,促进立德树人与社团育人有机融合。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是学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补充,在参与社团的过程中学生深受制度约束、享受团队福利、耐受挫折失败、感受集体力量、增长才干,这在丰富学生课余文化生活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交流沟通、团结协作的能力,培育了学生认同校园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素养,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5]作为高校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高校社团管理实际上就是对社团中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即就是不断充实大学生学习生活、丰富经验、积累知识的过程,让青年大学生在深层接触校园主流文化的过程中学习更多优秀文化精髓,增强文化自信。

三、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高校社团是校园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还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然而,现阶段我国高校社团在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中遭遇了诸多困境。一是高校对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地位重视不够,指导工作不到位;二是高校社团组织管理缺乏规范性,存在较强的随意性;三是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缺乏灵活性,内容与形式单一。

(一)高校对学生社团在思想政治教育

工作中的地位重视不够,指导工作不到位作为学校团体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学生社团在推进校园文化发展、提高大学生社会实践能力与综合素养、拓展学生课外活动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随着对校园文化建设和大学生课外活动重视程度的提高,高校不断提高社团工作的经济投入与扶持力度。但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看,高校对学生党员、学生会、共青团等正式学生团体的重视程度更高,对学生社团的政治教育功能重视程度不够,如在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对学生社团思政教育功能资源的挖掘和利用不够深入;对学生社团在思政教育中作用和学生社团本身发展特点的理论研究不足;对学生社团文化功能的挖掘不够充分等等。高校社团通过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类型多元的实践活动,不仅可以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和校园生活,拓宽学生的交流渠道和互动空间,还能够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但从现实来看,许多高校学生社团因骨干成员存在社会经验不足、实践能力缺乏、认识有局限、文化自信不足等问题,导致在社团工作中缺乏整体规划与具体安排,开展的活动有效性与持续性不足。[6]虽然绝大多数学生社团都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但指导教师大多无限顾及学生社团,缺乏对社团文化的深入理解,导致学生社团工作缺乏有效的指导。在这种情景下,许多高校社团活动都是学生自发组织和开展的,学生无论在认识、经验还是能力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导致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没法得到有效发挥。

(二)高校社团组织管理缺乏规范性,存在较强的随意性

高校社团在学校团委的领导下,具有自我管理的功能,其民主、的管理模式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社团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其在参与社团活动的过程中发挥自身优势、实现自我价值。但从现实来看,虽然健全的规章制度是有效发挥高校社团思政教育功能的重要保障,但许多高校社团在建立之初就已经有自己的管理规范与制度章程,但在运行过程和具体操作中因缺乏相应的监督机制而出现自发性、随意性等现象,再加上社团内部结构松散,学生在参与社团活动时存在管理混乱、甚至无人管理的局面,更不用说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作用的发挥情况。另一方面,在高校扩招与发展过程中,学生社团的类型、数量、规模不断增多,社团的管理难度不断提升,许多学生社团在运行中存在管理不善、组织混乱、执行不力、文化自信不足等问题。[7]还有一些社团因缺少健全的制度与规范的规章,对社团成员的约束力、规范性不足,使得学生开展的活动缺乏规划性与计划性,在具体执行过程中往往存在诸多困难,如:缺少固定的活动场所、在遇到冲突时不断改变活动地点或时间,缺乏自身值得信赖的文化,不仅打击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还影响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缺乏灵活性,内容与形式单一

学生社团是有效落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发挥着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但从当前来看,我国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不够灵活,其内容与形式都相对比较单一,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难以有效发挥。首先,实践主体缺乏灵活性。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看,大学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主体,在思政教育中扮演双重身份,高校社团在组织团体活动或引导学生参与团体活动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其真正成为团体活动的主人。但从现实来看,社团成员无论在参与各项活动、加入社团,还是考核评价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如一些社团负责人能力较低、后期人员流失严重、部分成员入社动机功利化、入社目的随意等,严重影响实践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破坏社团向心力与凝聚力,制约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其次,实践内容比较单一。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技能,形成自身独有的知识结构与文化素养,还要养成良好的道德观念、思想品质、政治信念等,对青年大学生来说,拥有理性和判断能力,能够以正确的、科学的价值观进行事实判断是非常重要的。高校社团作为一种非正式组织,其实践活动具有随意性。从内容安排来看,许多社团实践活动在内容安排上重娱乐、轻思想,重形式、轻内容,重消遣、轻文化,未能将实践活动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有机结合,使得活动内容相对比较单一、深度不够,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文化功能都未能得到有效发挥。[8]再次,实践形式灵活性不足。高校社团作为一种重要的学校团体,在丰富校园文化和校园活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看,当前许多高校社团思政教育实践形式缺乏灵活性,如过于注重“理论灌输”“显性教育”;形式过于单一或过于追求活动形式;活动目的功利化、浮于表面等,严重影响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充分发挥。

四、文化自信视域下强化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途径

从文化自信视域来看,强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需从四个方面着手:一要坚持正确思想导向,确保社团建设的正确方向,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入社的目的与意义;二要完善社团组织规范,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确保社团思政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三要激活社团实践活动,丰富实践内容与形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四要培育社团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凸显育人内在优势。

(一)坚持正确思想导向,确保社团建设的正确方向

从思想政治教育视角来看,社团成员入社的动机与目的影响其参与社团活动和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当前部分学生在入社目的与入社动机方面存在盲目性与功利性,这就需要社团指导教师与负责人做好学生入社前的宣传与引导工作。健全的党团组织有助于大学生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视域下,注重党团组织建设,发挥党团组织作用,确保正确思想方向。在一些活动比较丰富、影响力比较大、发展相对成熟的社团中建立党团支部,将社团自身建设与发展和党团支部建设有效结合,坚持正确思想导向,充分发挥党团组织作用。高校要有效发挥学生社团中党团支部的重要作用,引导其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使其成为有效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用同一标准对学生社团中的党团支部和其他基层党团组织进行考核,鼓励广大优秀社团成员积极加入党团组织,使其成为党团组织的得力助手与可靠后备军。同时,要充分发挥社团中党团组织的思政教育功能和带头引导作用,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组织保障。[9]通过入社前的动员大会、学姐学长经验交流会、心理座谈会等方式,引导学生明确自己入社的目的与意义。

(二)完善社团组织规范,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的落实与高质量发展的推进,大学生社团在规模与数量上不断增加,成长态势持续增强,并形成了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但与此同时,很多学生社团在建设与管理中存在一些问题。现实看,我国高校社团无论在参与社团活动、入社动机还是考核评价、组织管理方面,都存在一定随意性,其成员波动较大。这就需要不断完善社团组织规范,借鉴其他社团先进管理经验,营造良好社团环境,强化社团建设与管理,加强社团管理力度,增强社团的组织性、纪律性与约束力,防止成员盲目开展社团活动。首先,制定完善的社团相关规章制度与规范章程,建立健全社团管理运行机制,为社团工作的开展提供重要的制度保障,确保各项社团活动及其其他相关工作的有效运行。其次,构建完善的社团激励与考评制度。作为高校校园里一个独立的团体,大学生社团不仅要有完善规章制度和管理机制,还要有健全的考评与激励机制。即社团指导教师和负责人等要根据学校要求和社团发展实际,制定适合本社团发展的、完善的社团奖惩制度、考核评比制度及准入机制等,对社员在社团活动中的表现及参与情况进行记录,并将其与奖学金评定、推优入党等挂钩。[10]再次,建立健全社团监督机制。高校社团作为一种校园团体,各项事务的进行都需要进行监督管理,具体可以实行社团联合会从宏观上对社团进行管理,学生会社团部则从微观上对社团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

(三)激活社团实践活动,丰富实践内容与形式

作为传播校园文化的重要主体,学生社团有助于丰富校园文化。从文化自信视域来看,激活社团实践活动,丰富实践内容与形式,有助于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有效发挥。首先,要激活实践主体。一方面,学校要重视学生社团,加大资金投入与监管力度,增强对学生社团的支持,在确保学生参与主体性的同时,还有加强对社团干部与成员的认可。另一方面,社团自身要加强建设,增强社团吸引力和凝聚力,创办品质化的活动,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在社团中找到适合的位置,并在交流、讨论、实践和体验中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其思想道德素养。[11]其次,要丰富社团实践内容。要把握社团活动内容的方向性、思想性与政治性,审查实践活动内容与主题,融入科学理论与先进文化。在选择和处理社团活动内容时,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满足学生成长需求与发展期待,并围绕、关注和服务学生,在社团活动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性信念教育和道德法制教育。再次,丰富社团实践活动形式。高校社团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选择恰当的教育形式,不仅要进行理论教育,还要开展实践教育,丰富实践活动形式,采用多元化的教育方式,实现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的有效结合。

(四)培育社团文化,凸显育人内在优势大学生

社团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更是高校学生团体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和校园文化传播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需要高校着力培育社团文化,营造良好环境氛围,凸显育人内在优势。首先,高校要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社团文化资源,进一步丰富社团文化内涵。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极正面的社团文化不仅有利于学生社团文化的建设和社团实践活动的开展,还有利于社团成员向心力的增强和社团活动影响力的提升。高校在创建学生社团时应明确其规划目标和发展主旨,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领社团发展,用具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社团活动引领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和丰厚的文化素养,培育学生的归属感与荣誉感。其次,高校要打造社团特色文化,创建自身品牌。高校社团在运行过程中要充分各成员专业优势,有效结合专业知识学习与实践应用,向外延伸“第一课堂”,为深化知识理论提供实践平台,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与实践应用能力。再次,注重“以人为本”,营造民主、和谐的社团文化氛围。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学生处于主体地位,坚持“以生为本”的教育理念是高校社团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保障。[12]因此,高校要营造和谐的社团文化,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社团成员的主体性。

参考文献:

[1]邢梦潺.大职教观视域下的思政教育重点与路径探析[J].北京财贸职业学院学报,2022(1):63-67.

[2]周纯,吴仲明.论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4):76-78.

[3]赵雷.浅析高校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理论观察,2012(2):139-141.

[4]杨增岽,汤明月,李晓雪.高校国防类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提升———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例[J].北京教育(德育),2018(Z1):74-77.

[5]李之团.文化自信视域下高校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教育观察,2019(35):33-35.

[6]黎进.关于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思考[J].湘南学院学报,2012(1):111-114.

[7]孔宪巍.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实现[J].长江丛刊,2018(12):239-240.

[8]任虹静.充分发挥大学生社团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J].职业技术,2019(8):50-53.

[9]于扬.高校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实现的基本途径[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11):149-150.

[10]周纯.高校学生社团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冲突与融合研究[J].长春大学学报,2019(2):45-48.

[11]周贤君.论高校学生社团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及其实现途径[J].高等农业教育,2017(2):44-47.

社团文化范文篇4

(一)研究现状

1、少先队作为广大少年儿童的群众组织,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少先队组织历来注重少年儿童的独立自主和实践创新,在长期的实践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文化个性——“少先队的自动化”。其作为少先队的“灵魂”体现在少先队工作的方方面面。

2、少先队的社团文化作为少先队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丰富了少年儿童的生活、培养了他们的兴趣爱好、扩大了他们的求知领域、增加了他们的交友范围、丰富了他们的内心世界,在少先队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健康向上、正面引导的作用。它体现了不同学校、不同发展状况的少先队各自的特色,开发少先队的社团文化是少先队文化发展的一个关键点。

3、少儿科学院是我们月浦新村小学少先队的社团。自年成立至今,已从发展、壮大并逐步走向了成熟。学校少先队也通过长期的实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如:《少先队科普系列活动的探索》、《少先队科技教育模式的探索》《开辟少先队科技活动网络阵地的探索——构建网上少科院》、《信息技术支持下“绿色育人”模式的探索》、《少先队主题人文环境创建对实现少年儿童自主教育辐射的研究》等。这些课题的研究都是围绕着学校少先队的社团——少儿科学院的活动展开的,对各个发展阶段都起着“总结——反思——提升——发展”的作用。为本课题的研究积累了大量经验,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选题意义

1、研究少先队的社团文化是少先队自身建设的需要。

少先队在长期的发展和文化的积淀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昂扬向上的、自主自动的少先队文化。社团文化是少先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出了各校少先队的特色,属于少先队的特色文化范畴。社团文化作为凝聚少年儿童的重要力量和激励他们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它体现着新世纪、新阶段少先队发展的要求,实现着提高少年儿童综合素质、促进少年儿童全面发展、服务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重要目标。研究少先队的社团文化建设是少先队完善组织机制,突显自我管理,实践自主生活的需要。

2、研究少先队的社团文化是实现“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的有效手段。

在教育发展的十一五规划中提出了“用文化的方式发展有灵魂的教育”这一具有导向性意义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的提出将“文化”置于教育发展的空前高度,视之为教育灵魂的所在。作为教育文化的一部分,少先队社团文化也散发着独特的塑造教育灵魂的魅力,是实现这一理念的有效手段之一。研究少先队的社团文化建设具有体现本区特色的现实意义。

3、研究少先队的社团文化是学校特色文化发展的迫切要求。

我校少先队的社团——少儿科学院是顺应“科技教育是一项基本校策”而于年成立的。十多年来,少先队一直以“科学普及”为目标,实现社团活动的自动化建设。在不断的继承与发展中,已基本形成了相关的“模式”、“机制”等,但缺乏系统的总结与提升。因此通过此课题的研究来对学校少先队社团文化作一个全面的反思与提炼,为形成校本特色的少先队文化理顺思绪。

二、课题研究组织:

(一)顾问指导组织:

1、进修学院:本课题在研究实施的过程中将聘请区进修学院科研室、德育室的专家对我们的研究过程进行专业指导,及时将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困惑、难点加以解决。

2、区少工委、区少科站:本课题有许多方面涉及到少先队的科技活动,因此将聘请区少工委、区少科站对学校在课题研究过程中开展的科技活动进行指导。

(二)研究实施组织:学校确立了以大队部、德育室、科技室、科研室为核心力量的研究组织,将分工合作进行本课题的实施。

三、课题目标:

通过本课题的实践与研究来创建以“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少先队社团文化环境,构建以“自动化”为目标的少科院的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探索以“全童性”为宗旨的少儿科学院社团的活动模式,并进行科学品质培养的个案研究。

四、研究思路:

本课题将通过四个层面对学校少先队社团——少儿科学院的文化建设进行研究。这四个层面分别是:环境文化层面、制度文化层面、活动文化层面和精神文化层面。本课题从以上四个方面,以不同的角度对学校少先队的社团文化进行研究实践。

(一)进行环境文化层面的研究:创建以“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学校少先队社团文化环境。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内容的研究:

1、少先队的标志性环境建设:学校“领巾苑”的创建。

2、围绕少科院活动的“五园两线”的规划与创建。

3、开辟学科探究的网络环境:网上少科院的创建与发展。

(二)进行制度文化层面的研究:构建以“自动化”为目标的少儿科学院的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内容的研究:

1、规范少科院的三大组织机构:顾问机构、辅导机构、行政机构。

2、与快乐中队建设相结合,完善少科院小分院的建设。

3、建立少儿科学院社团活动的激励机制。

(三)进行活动文化层面的研究:探索以“全童性”为宗旨的少儿科学院社团的活动模式。主要开展以下三方面内容的研究:

1、探索少科院与网上少科院活动的交互方式。

2、探索网上少科院科学探究活动的操作模式。

3、研究辅导员组织活动的行为对策。

(四)进行精神文化层面的研究:进行科学品质培养的个案研究。主要开展以下两方面内容的研究:

1、队员成长的个案研究。

2、科学品质培养的活动个案研究。

五、研究过程:

本课题计划从年9月开始正式启动实施,至年9月完成结题报告和课题相关的成果。主要研究过程安排如下:

1、准备阶段:(年9月——12月)

(1)查阅、整理与本课题相关的、已作的一些研究

(2)修改课题研究设计方案

(3)组织专家对研究方案进行评估

(4)组织群体和个体的专题学习、交流,完成相关的研究综述

2、实施阶段:(年2月——年2月)

(1)制订阶段研究计划及实施细则

(2)创建以“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少先队社团文化环境

(3)构建以“自动化”为目标的少科院的组织机构和激励机制

(4)课题研究中期总结、汇报

(5)探索少儿科学院社团的活动模式

(6)进行“全童性”为宗旨的科学品质培养的个案研究。

3、总结阶段:(年3月——6月)

(1)收集、归纳、调整课题研究相关资料

(2)撰写课题研究报告

(3)课题研究成果的汇报及专家鉴定

(4)修改研究报告,编撰研究的相关成果

六、研究方法:

根据本课题实施的特点和研究的实际需要,在研究过程中将涉及到调查研究法、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比较研究法、行动研究法、经验总结法等研究方法。通过不同的、多样的研究手段更好地实现本课题的研究目标。

七、研究条件:

1、学校少先队通过长期的实践进行了相关的研究,积累了实践经验和大量的第一手信息资源。如:《少先队科普系列活动的探索》、《少先队科技教育模式的探索》、《开辟少先队科技活动网络阵地的探索——构建网上少科院》、《信息技术支持下“绿色育人”模式的探索》、《少先队主题人文环境创建对实现少年儿童自主教育辐射的研究》等。

2、研究的主要成员均参加过相关课题的实践与探索,其中包括市科研成果一等奖获得者沈文文副校长、多篇论文获奖的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王燕平老师、区十佳科技总辅导员顾海滨老师和长期从事科学探究活动并多次获奖的少科院辅导员赵金老师等。强大的研究队伍是实施本课题研究的人力资源保障。

3、学校以科学教育为抓手,少先队坚持十多年开设少儿科学院社团活动,以“自动化管理”和“普及教育”为目标,在广大少年儿童中宣传科普知识、普及科学活动、启蒙科学志向,是少先队的窗口学校之一。这些为本课题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研究环境。

4、区少先队的科研意识较强,科研能力进步较快,区科研室为基层少先队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有针对性的的指导,确保了学校少先队科研工作的稳步推进。

八、研究成果:

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实现学校少先队社团文化建设的全面提升,最终形成的成果有:

1、研究主报告

2、“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为内涵的少先队社团文化环境

3、少科院分院建设个案

4、辅导员组织活动的辅导个案

5、与科学品质培养相关的活动方案

社团文化范文篇5

通过各类活动的开展,丰富了企业的文化,增加了员工的业余生活内涵,增强了员工对企业的归属感,有利于企业内部的稳定和谐。同时,各类协会在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可以将一些知识融会其中,通过各种活动等娱乐方式来实现文化的普及,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水平,锻炼员工的综合能力。其次,各类文体活动的开展还可以更好地为塑造员工的习惯、行为规范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起到作用。

二、企业协会社团是企业文化的载体和企业文化建设的生力军

企业内部社团协会具有目的明确、凝聚力强、员工覆盖面广的特点。协会社团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理论学习、文化娱乐、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渗透到企业文化活动之中,在丰富员工的业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对建设良好的企业文化风气,营造浓郁的企业文化氛围,对员工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对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协会社团有利于促进企业创新型文化氛围的形成

以共同的兴趣爱好、技能、特长等为基础成立的企业协会社团可以自觉地开展一些积极向的文化活动,可以更好地满足员工渴求新知、新技能以及乐于交际的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身心的全面发展。一个社团的成员大多数来自不同的岗位,协会成员在平时的活动和交往中互相学习、互相帮助,感受不同岗位员工的思维方式和独特的技术技能,这种交叉式的相互影响将使每一个协会成员从中受益,促进员工知识结构的不断完善。同时,协会对员工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通过参加如以纪念日、节日为契机开展的各类教育引导活动,使协会成员逐渐将道德、伦理、传统等精神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遵循社会道德规范,增强员工对协会乃至对企业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和谐企业文化的形成与发展。

(二)协会社团为企业文化建设提供了活动新载体

企业文化是构建和谐企业的动力源泉。加强企业文化建设,营造稳定和谐、高雅向的环境,对促进员工健康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协会社团是企业文化在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并拓展了企业文化建设的舞台,成为企业文化建设的新生力量。一是企业协会社团繁荣了企业文化。根据共同的志向、兴趣、特长和愿景自愿结合的各类员工协会组织,通过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思想政治、文娱体育等企业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渗透到企业文化活动之中,使员工在活动参与中思想感情得到熏陶、精神生活得到充实、道德境界得到升华。二是协会社团有利于良好企业学习氛围的形成。计算机爱好者协会、书法爱好者协会、摄影爱好者协会等学习型协会社团,通过开展知识培训、书画摄影展等活动,在企业内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和积极向的学习风气,有利于引导员工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和成才观,帮助员工养成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

三、企业协会社团能够引导员工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员工建立的协会社团是个特殊的团体,它可以在学习兴趣方面引导员工。员工因为兴趣而加入到协会社团,协会可通过一些职工喜闻乐见的形式组织员工活动,从而引导员工以正确的方法和态度来提升自身素质,在企业内部形成一种良好的学习风气,创造一种具有激励作用的积极的学习氛围。如计算机爱好者协会组织CAD绘图比赛,使公司技术人员活跃起来,积极练习绘图技术,认真学习电脑技术。又如书画爱好者协会组织书画展览,能够浓郁企业的文化氛围,在企业形成良好的学习风气,吸引更多的员工参与到自身综合素质的提升中去,不断进行自我激励,促进自我能力的完善。协会社团可以培养员工的多方面能力。协会社团是员工自己的组织,在这个集体里,每个人都能积极参与,员工在这个组织里进行各种活动,在活动中锻炼自身的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组织能力、决策能力等。另外,一些学习性比较强的协会,如计算机爱好者协会等,员工通过参与这些带有专业知识色彩的协会活动,可以锻炼和提高自身在这一专业方面技能,从而全方位地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四、企业社团有利于对员工的组织管理和分类

引导教育,整合员工的人才智力资源,为企业的管理和发展服务企业员工被动参与活动时有一定的松散性,使组织管理工作具有一定难度。而协会社团可以让分散的员工因为兴趣走到一起,联系在一起,从而主动地参与相关的活动。可以使对员工的组织管理超过原有的八小时,这种八小时之外的组织管理可以更加合理化地引导教育员工,通过协会来开展一些具有教育性质的文体活动,对不同兴趣爱好的人群来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引导教育,可以大大提高培训教育质量,同时增强培训教育效果。在协会社团中,因为各种协会社团要开展进行活动,比如计算机爱好者要开展电脑技能方面的培训活动等等,开展活动需要在这一方面较为精通的人,并且要有组织能力强的人进行正常活动的组织。通过协会的这种自我管理可以更好地发掘此类人才,通过协会的管理运作可以更好地培养此类人才。

社团文化范文篇6

尊敬的各位领导、来宾以及各位社团代表,大家下午好!欢迎各位参加北京科技大学社团发展研讨论坛暨第九届社团文化节开幕式。

首先,请允许我来介绍一下到场领导和嘉宾:()

让我们再次用热烈的掌声对以上领导和嘉宾的出席表示欢迎与感谢。

下面有请校领导宣布开幕式正式开始。

现在有请校领导为开幕式致词。

参加本次论坛的兄弟院校有:原创:()欢迎各位的到来。

我校的社团是由团工委统一组织和协调的,下设理论学习类,学术科技类,文学艺术类,体育健身类共计五类四十多个社团,在组织管理上,实行积分评比制度,建立了完善的社团管理机制。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社团定位与发展、社团自身管理以及社团活动开展。

我们举办此次论坛,就是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个交流的空间,大家彼此互通经验与心得体会,为社团今后更好的发展寻找动力。

现在是兄弟院校社团代表发言时间。()

现在是校内优秀社团代表发言时间。()

社团文化范文篇7

关键词:教育理念;高职;武术社团;发展

“文以德张,武以德显”,武术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之瑰宝,既是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作为一种独特的民族传统文化现象,被传播与研究。武术在中华传统文化的浸润中,逐渐与中国传统哲学、伦理学、军事学、美术学等其他文化要素与文化观念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独具中国特色的武术文化体系。近年来,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兴起,武术也开始以活动课程或者校园社团等形式进入高职院校,成为高职校园文化的一道独特风景。如何引导和管理高职武术社团的发展,开始成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中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

一、通识教育范畴下的高职武术社团文化

通识教育是西方教育中对专业教育功利性目的的一种否定,国内学者李曼丽在综合国内外通识教育的表述后,认为从性质上看,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中学生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教育;从目的分析,通识教育培养积极参与社会生活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公民;就内容而言,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1]其实,通识教育在我国历史上有着肥沃的土壤,从古代的“博学多闻”,到梁启超倡导的“中西贯通”,以及后来蔡元培在北大号召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等,都是今天中国高等教育实行通识教育的重要根基。按照广受国内学者认可的李曼丽有关通识教育的概念,从教育性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上解析高职武术社团文化,对高职武术社团的发展具有积极的启示。

1.教育性质:注重高职武术社团的非专业性

从通识教育视野下分析高职武术社团的非专业性,主要指两个方面:一方面,高职教育中不论是以活动课程开展的武术教学活动,还是以社团形式展开的学生武术交流,都应该是非武术专业性的活动。这种非专业性的活动从目标上看,就是学生习武只是出于个人的爱好而已,最多成为自身的特长,而不会在今后走出院校走入社会后,从事与武术相关的职业。另一方面,高职武术社团的非专业性还指在社团活动开展中,虽然可能涉及相关的专业武术技能的传授,但这些内容不是主要内容也不是全部内容,更多的应该是让学生在武术社团活动中感受到传统武术文化的魅力,并注重在活动开展中结合相关的传统文化传授武术中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与美术知识等,以达到增强学生综合素质的目标。

2.教育目的:注重培养习武学生社会责任感

笔者长期在高职院校中指导武术社团的活动,通过观察分析,高职学生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武术社团活动后,其社会责任感是有显著提升的。从责任感来说,笔者认为一方面应该对自己负责,高职院校中学生由于各方面因素,其自控自制能力与本科院校学生有区别,特别是在如今的网络时代,不少学生沉迷于网吧,导致身体素质下降。加入武术社团后,在一种集体氛围下坚持早晚利用空暇时间进行武术锻炼,高职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其自控自制能力也增强了。另一方面,武术社团的训练与活动往往是一种团体行为,学生加入武术社团后,会意识到自身的一些不足可能会对团体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在这种意识下开始具备团队意识,从而逐渐具备社会责任感。

3.教育内容:注重引导武术社团广泛性发展

武术本身除武术技能外,还具备广泛的内容体系,在武术社团发展中适合向学生传播。比如,武术与爱国主义精神的关系:霍元甲等前辈的英勇故事,孙中山题写“尚武精神”并论断“中国拳勇技击,与西方的飞机大炮,有同等作用”。武术与思想道德素质的关系:“未习拳,先修德”“习武先习德,习德先习人”,武术修养中强调并注重武德,将其视为重要的武术规范贯穿于武术学习过程。武术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儒家思想中的“仁爱”与“忠、孝、智、仁”“勇、宽、信、让”等道德规范,随着历史的发展内化为武德的重要内容,孔子提出的“有文事者必有武备;有武事者必有文备”的文武双全、仁勇兼备思想,一直流传影响至今。

二、终身教育理念下的高职武术社团发展

《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规划(2014—2020年)》中,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框架和总体布局方面,所依照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终身教育。何谓终身教育?终身教育应该是个人或者集团为了自身生活水准的提高,而通过每个人一生所经历的一种人性的、社会的、职业的过程。这是在人生的各种阶段及生活领域,以带来启发及向上为目的,并包括全部的“正规的”“非正规的”及“不正规的”学习在内的,一种综合和统一的理念。[2]与终身教育相伴随的一个理念是终身学习。终身学习是一种有意义的学习,学习场所也不限于家庭、学校、文化中心或企业等,大凡被个人或集团可以加以利用的一切教育设施及资源都应被包含在内。[3]

1.学习目的上强调武术对人的自我完善

高职教育中的武术社团,其成员都是属于自愿参加,也有不少学生因为受不了武术社团较为规范的训练时间,而在中途退出社团。笔者所带的高职武术社团,非常注重武术对人自我完善的作用。习武需要长期坚持才能有所成效,这本身就是对人的惰性的一种挑战与克服,因此系统性甚至枯燥性的武术学习,对学生的忍耐力是一种完善。而在完善忍耐力中,武术对学生的感悟能力、想象能力、应变能力等都有锻炼价值。一般的武术以套路练习为主,而在武术套路学习中,为什么会形成这种套路,如何尽快掌握套路的精髓等,都在锻炼学生的感悟能力;在掌握武术套路的基础上,武术的发展又不局限于套路,怎样形成新的武术套路,对学生的想象能力提出了挑战;武术对抗训练中,灵活运用武术套路,是一种应变能力的考验。

2.学习内容上强调武术与其他内容交叉

中国武术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武术早已与其他文化融为一体,在高职武术社团活动中,应尽可能在武术训练外将其他优秀文化内容融入其中,使学生更为深刻地感受到武术的魅力,并养成终身习武的好习惯。以武术中的美为例,在古典美学的范畴中,武术中所体现的意蕴美、动作美、造型美等内容,集中展示了东方古典艺术美。意蕴美是武术美的灵魂,主要表现在武德上,作为习武者的行为准则,其产生与发展体现了中国礼仪之邦的民族美德。动作美是武术美的基础,每一个武术套路中的动作都是来源于生活,是对生活形式与态度的高度集中,是中国文化从生活中吸取知识的典范。造型美作为武术美的外在,又分为运动造型和静止造型,当两种造型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连续成某一不可分割、相互联系、彼此转化的画面时,更能够体现武术的艺术魅力。

3.学习时间上强调武术修为的终身一体

习武忌讳“一曝十寒”,笔者所带的武术社团,每天都坚持早晚自我训练,即使下雨,也安排在室内进行相应的活动。但从一些学生寒暑假返校的情况看,不少人由于缺乏一个环境的熏陶与带动,回家后的学习训练不系统。不论从武术本身的技能看,还是从武术文化综合性看,都需要学生在长期的学习训练中感悟。

三、职业教育模式下的高职武术社团融合

高职院校中的武术社团发展,不仅需要在通识教育下注重发挥非功利性,也可以在终身教育下注重发挥其持续性影响,但从武术的内容与发展来看,武术中的武术道德、习武方式以及如今流行的武术段位制度等,与高职教育中强调的职业道德、职教模式、职教证书等内容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1.武术道德与职业道德相通

一个人在某一种经历与职业中获得的道德体验,往往在其生活的其他领域中,也会如此。“忠”被视为武术道德的首要内容,“忠”在武术道德发展中,既可以视为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在武德的演变发展中,还可以视为对单位的忠诚,也就是一种职业操守。“礼”是武术道德的重要组成部分,“言必行,行必果”“明礼”“礼让”等是武术礼仪的重要方面,另外,还有抱拳礼、持械礼等具体礼仪,所以,武术道德中礼仪的内容与要求特别是其精髓,是与职业道德相通的。“仁”在武德中主要指师承关系,“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凡习武之徒,必须以贤为师,谦虚好学,尊敬师长,崇扬武德”,不论是在现代职业教育中还是在现代职场上,对教师、前辈的尊重,都是应该的,具备良好武德的人,相应地会做得更好。

2.习武方式与职教模式相融

在历史中,武术的学习一直采用“师父带徒弟”的方式;而从现代职业教育的起源考究,西方职业教育的起源就在于工业革命后,原先各个行业中流行的“学徒制”已经不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转而兴起了职业教育院校,开始批量化地传授学生技能。所以,从这个方面来分析,习武方式与职教模式是相融的,不仅在起源上相融,就是在现代,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都是相融的,武术教育中的“套路”教学,其实与职业教育中根据职业操作流程演变出来的“模块”教学模式,具有异曲同工之处,都需要学生在掌握一定“套路”或者“模块”之后,才能进入下一个环节,也都强调学生在掌握过程之中,要发挥自身的主体性,教师则发挥主导作用,也就是武术教学中常说的“师父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3.武术段位与职教证书相似

武术水平的高低,早已经告别之前的“当场切磋”方式,自从韩国跆拳道运动兴起后实行“段位制”以来,中国武术的发展积极借鉴其他国家运动的经验,于1998年开始实行《中国武术段位制》,分为初段位、中段位、高段位3个层次,每个层次又设有3个等级,共9个等级,并以获得相应的证书与徽饰为体现。而在职业教育中实行毕业证书与职业证书融通的“双证书”制度,也强调要求学生在毕业之后,获得一定的职业资格等级证书,从而增强自身的职业竞争能力。从这个方面分析,武术的段位制与学校的职业资格证书之间有着相似的地方,在高职武术社团活动开展中,可以在积极引导学生获得武术段位的同时,由此及彼,鼓励学生获得高级别的职业资格证书。

作者:彭涛 单位:湖南大众传媒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李曼丽.通识教育:一种大学教育观[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社团文化范文篇8

关键词:音乐社团活动;高中校园文化;重要作用;组织方法

一、引言

在新时展背景下,高中生的课余生活日渐丰富,手机、平板电脑以及其他各类电子游戏设备走进高中生的生活,丰富多元的网络世界正以“婀娜多姿”的姿态吸引着高中生,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中生的学业。网络生活是虚幻的,没有边界,对心智发展尚不成熟的高中生具有一定的威胁,影响着高中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过程。高中校园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虽然其依旧为形态意识领域的内容,但相较于网络生活和网络文化,校园文化可以在学生的实际生活中寻找到实体媒介,更可以使学生走出精神世界,脱离虚幻生活的桎梏。音乐社团活动作为高中校园文化生活的主要形式之一,可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多的资源,可充分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时展的新活力。

二、音乐社团活动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分析

(一)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广泛的资源

高中校园文化的载体比较多,表现形式也较为多元。一些高中在建设校园文化的过程中,为了结合学校的发展历史和建设历程,在校园文化中加入学校历史人物艰苦奋斗的艰辛历程以及相关暖心故事,使校园文化具有历史沧桑感的同时,也更具历史厚重感和文化建设的温度。从文化载体的形式角度考察,部分高中为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学习资源,为教师提供与校园文化建设相关的教学资源。例如,学校发展历程类书籍、学校植物花草种类说明以及学校建筑建设理念等。但此类资源均为静态资源,不具备明显的文化资源立体性和互动性,换言之,文化建设不是搞学术研究,文化建设应走进学生的现实生活,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音乐社团活动作为学校社团活动的一种,可促使学生以团体形式参与到文化建设过程中。在参与音乐社团活动时,学生可结合学校的校园文化内容,如校训、校歌、发展史等内容,编写相应的歌曲或者演唱具有代表性的曲目。此类歌曲或者曲目可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媒介、新载体,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广泛的资源。

(二)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升校园文化内容适应性提供有效参考

作为出生在信息时代的社会主义新青年群体,高中生的生理和心理也在新时代社会发展背景下呈现出别样的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对新事物敏感度高,受网络文化影响性强,行为举止以及语言表达方式“网红化”明显等特点,换言之,当代高中生的在各种信息技术以及信息资源的影响下,呈现出较为明显的“早熟”态势。这就导致高中生在学习校园文化时,如果认为校园文化的内容与自身兴趣爱好相差甚远或者自认为不符合自身人生观和价值观,则可能出现一定的抵触心理,从而无法真正地参与到高中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音乐是高中生日常生活中的必要元素,从此角度分析,音乐社团活动可有效提升校园文化内容的适应性,并可在一定程度上满足高中生的兴趣爱好表达诉求。在参与音乐社团活动时,虽然社团活动大多以集体形式开展,但高中生可在参与集体活动的过程中,表达自身的个性化诉求或者活动意见和建议,从而在表达自身思想的同时,充分发现和培养了兴趣爱好。

(三)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时展新活力

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法应与时俱进,更应开拓进取,高中校园文化建设对高中整体建设和发展至关重要。在新时展背景下,衡量高中教育教学质量的标准不再单纯是升学率,而是扩展到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领域。高中生不能在高考的压力下成为“书呆子”,更不能在极度规范化,甚至军事化的高中教学管理模式下,成为应对高考的“工具人”。高中生应具有新时代青年的活力,还应具有为校园文化建设出一份力、添一份彩的能力。音乐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非常灵活,可在适应高中生兴趣爱好的基础上,促使高中生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到课外活动中,从而使高中生在劳逸结合的学习模式下,在与教师的进一步接触中,感受教学的温度,感受校园文化的美好,从而在积极主动地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中,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时展的新活力。高中生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新青年,其思想意识、行为举止以及思考问题的方式,均具有一定的时代特点。高中文化建设在具有此种特点的高中生的参与下,文化建设主体可更具活性,文化建设过程也会更具活力。

(四)为学校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新途径

如果以县或者市为单位考察不同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现状,不难发现,现阶段部分学校之间沟通和交流的内容主要与教育教学内容相关,并且会以升学率或者学生平均成绩作为评比不同学校教学质量的直接数据。从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角度分析,这种做法无疑会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甚至可能造成学生综合素质培养工作被忽视的情况。高中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一方面是为了深化校园文化精神,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另一方面,是想借此机会,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发掘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学生综合发展提供新契机、新资源。鉴于此,高中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工作时,如果可以以校园文化为沟通和交流的媒介,开展不同学校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工作,则可从学校的层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发现校园文化建设中出现的问题,进而可从整体上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合理性进行评估,并借助具体的音乐社团活动,将校园文化建设活动渗透于不同学校的不同学生群体中,促使学生可在相互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更全面、更具体,也更准确地认识校园文化。

三、开展音乐社团活动,发挥音乐社团活动重要作用的方法分析

(一)提高音乐社团活动主题自由度,减少制度干预

高中教育教学工作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这并不代表高中所有活动均应为围绕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换言之,作为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主要形式之一的音乐社团活动,其活动自由度应该高一些,学生参与音乐社会活动时可以做的事情应该更多一些。具体而言,部分高中在开展校园文化建设时,为了不耽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往往选择非常简单的文化建设内容或者形式,并且在自上而下的制度规范下,使校园文化建设的流程比较死板,一些活动内容表现出明显的刻意化特点。学生在参与此类文化建设活动时,拘束感较强,进而导致学生在参与此类活动时,积极性不高,影响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活动的兴趣和动力。鉴于此,高中教育工作者在组织音乐社团活动时,可结合学校校园文化的特点,从校园文化建设的整体角度,制订一个大主题,而对校园文化音乐社团活动的小主题,应放宽自由度,引导学生依据自身兴趣爱好选择个性化的音乐活动主题,减少制度干预。在此基础上,高中教育工作者还应本着劳逸结合思想,贯彻素质教育理念,在开展活动时为学生讲解参与校园文化活动与调节学生学习状态之间的关系,鼓励学生多参与音乐社团活动,在为校园文化建设出一份力的同时,也可缓解日常学习的压力,丰富课余生活,从而为学生后续学习与生活提供调节剂,舒缓高中生活的紧张节奏。更为关键的是,可充分调动学生参与校园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促使校园文化建设的过程更合理,内容更丰富,“人气儿”更高。

(二)紧跟时代新思想、新思潮,优化音乐社团活动内容

高中教育工作者在开展音乐社团活动时,在确定了具体的活动大主题的基础上,可引导学生结合社会时事、网络文化等内容确定紧跟时代新思想、新思潮的音乐社团活动小主题,从而优化音乐社团活动的内容,使音乐社团活动的内容或形式更具时代特点。具体而言,传统的音乐社团活动往往流程性明显,一般流程多为学生依据音乐社团活动的主题,选择演唱曲目,并组织社团团员练习相关舞蹈,以团体形式或者个体形式演唱歌曲或者演奏音乐器材。此过程的互动性不强,换言之,不够“热闹”。高中音乐社团活动应具有组织性,更应具有新青年的活力,彰显出时展的新思潮。为此,高中生在参加音乐社团活动时,可结合校园文化的主要内容,模仿《我是歌手》《中国有嘻哈》或者《蒙面歌王》等赛制类型的音乐社团活动,而并非单纯地进行音乐表演。借助此类音乐社团活动形式,高中生可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结合自身兴趣爱好,选择对唱方式或者对唱曲目。高中教师可也参与到比赛评比的过程中,以校园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为打分基础依据,以学生具体表现为打分综合依据,从而促使校园文化建设与音乐社团活动可在形式上结合在一起,也可在内容上连接起来。

(三)加大资金投入,贯彻校园文化精神,提高音乐社团活动组织性

若要提高学生参与音乐社团活动的自由度,并促使音乐社团活动的主题或者内容紧跟时代新思想、新思潮,高中教育工作者应针对音乐社团活动,加大资金投入,在贯彻校园文化精神的同时,丰富学生参与音乐社团活动的资源,并促使学生在有效资源的支持下,提高音乐社团活动的组织性。具体而言,首先,在开展音乐社团活动之前,高中教师应结合教育教学进度,选择开展校园文化活动的时间,避免文化活动的时间与各类考试的时间出现冲突。其次,在校园文化活动大主题确定完成后,高中教师可要求班长统计班级学生参与音乐社团活动的具体需求,结合音乐社团活动的形式,将学生的需求与社团活动的硬件设备或者活动场地等客观要素对应起来。再者,在统计了学生的实际需求之后,高中教师应结合学校发展的现实状况和资金设置的具体规范和要求,针对学生的实际需求,适当加大资金投入,从而为学生开展音乐社团活动提供有效支持。另外,学校也可鼓励学生多与校外单位或者企业交流,拉赞助,筹资金,进而为音乐社团活动的有效开展提供更多的资源保障。在此过程中,教师的组织行为得以突出,学生的活动主动性得以凸显,进而使校园文化精神可在教师和学生联动的过程中,得到有效传递和发扬。

(四)应用学校联谊新形式,促使高中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多元化

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不应拘泥于学校校园,而应采用学校联谊的新形式,以县或者市区为单位,开展联谊行校园文化建设活动,促使高中校园文化建设多元化,也可为校园音乐社团活动提供更多的资源,使学生在与不同学校的学生沟通和交流的过程中,感受不同的校园文化,领会不同的文化思想。从此角度分析,首先,高中教育工作者可设置校园文化活动周或者活动月,在此期间,教师可积极与市区内其他高中进行沟通,结合不同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需求和学校发展建设的具体要求,沟通确定校园文化建设的联谊主题,并结合不同学校的建校历史以及历史文化故事,寻找共同的校园文化精神,提高联谊主题的适应性。其次,在确定了联谊主题之后,高中教育工作者可引导音乐社团活动小组开展校区交流活动,引导同学们坐到一起商讨音乐社团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并依据学生的实际诉求,确定活动参加人数以及活动召开场地。在确定活动开展场地时,各学校举办方可依据不同学校的位置特点、学校操场或者观众位置的设置特点,综合确定音乐社团活动的开展场地,避免场地资源的不必要浪费。再者,为了改善社团音乐活动效果,提升校园文化建设质量,高中教师应鼓励学生以集体为单位,结合本学校的校园文化,自行编写与校园文化相关的歌曲,而不是简单地演唱校歌。此间,学校音乐教师应为学生提供针对性的建议,为编排歌曲演唱舞蹈提供支持。另外,教师之间也应积极进行沟通和交流,综合学校校园文化的特点,为音乐社团活动的开展提供新思路、新途径。

四、结语

总之,文章首先分析了音乐社团活动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主要包括为校园文化建设和发展提供更广泛的资源;为培养学生兴趣爱好,提升校园文化内容适应性提供有效参考;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时展新活力以及为学校之间进行沟通和交流提供新途径。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了开展音乐社团活动,发挥音乐社团活动重要作用的方法,主要包括提高音乐社团活动主题自由度,减少制度干预;紧跟时代新思想、新思潮,优化音乐社团活动内容;加大资金投入,贯彻校园文化精神,提高音乐社团活动组织性以及应用学校联谊新形式,促使高中校园文化建设过程多元化。希望广大高中教育工作者可结合校园文化建设的具体要求以及学校音乐社团活动的现实状况,合理选择具体的社团活动形式以及合适的社团活动内容,进而切实优化校园文化建设过程,提高音乐社团活动的质量,充分发挥出音乐社团活动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冉.音乐社团对高中音乐课堂的影响及策略研究[J].文化产业,2020(15):122-124.

[2]童晓荣.高中音乐社团活动对学生的作用及组织策略[J].甘肃教育,2020(2):132.

[3]童晓荣.浅谈高中音乐社团活动对学生素养能力的培养[J].天津教育,2019(34):134-135.

[4]童晓荣.县域高中音乐社团活动的运作模式探析[J].教育界:基础教育,2019(9):66-67.

[5]沈春静.建设和完善高中音乐社团的策略研究[J].艺术评鉴,2019(8):171-172.

[6]王艺飞.音乐社团活动在高中校园文化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高考,2019(3):280.

[7]么琳.高中音乐类社团的建设与指导[J].戏剧之家,2018(13):217.

[8]吕小步.浅析高中音乐社团的运行策略[J].新校园,2017(4):5.

社团文化范文篇9

关键词: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管理途径

学生社团是高校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书法社、篮球社、武术社、舞蹈社等社团,学生根据自己兴趣爱好去选择,让课余生活变得丰富多彩。在发展的新时期内,学生对高校社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要加强管理和文化建设,才能保持活力。发挥出学生社团的作用,不断丰富校园文化内容,营造出良好学习氛围,成长为优秀的人才。

一、高校社团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高校学生社团及社团文化。高校学生社团是指在学校共青团、学生会和指导教师等规范下,经过批准由学生自主成立的群众性学生团体。社团的类型多种多样,对于学生自身能力提高有很大的帮助,他们参与社团的热情比较高,营造出良好的校园氛围。高校学生社团文化是指学生社团活动和建设发展中形成一定特征并反映其社团价值属性的文化,社团文化一般都是促人奋进的,对学生有激励作用。除了学校批准成立的社团外,学生在私下也自发组织了一些团体,例如老乡会、美食群、唱歌吧等,活跃度非常高,经常一起聚会,丰富了自己的课余生活。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高校社团迎来了良好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管理问题,所以要客观去看待[1]。(二)高校社团文化是校园文化重要部分。学生是高校社团的主体,其思想发展和社团思想文化有着密切联系,同时作为社会亚文化组成部分的高校校园文化,主要是通过学生思想和社团文化对社会文化产生重要影响。在科学技术推动下,学生普遍使用现代化通讯工具,包括qq、微信、微博等,成为网络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为社团文化增添了活力。高校学生课余时间是非常多的,通过参与社团活动可以让自己变得充实,培养团队合作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组织领导能力等,促进自身健全人格形成。因此加强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可以推动校园文化发展,这有着直接的联系,要提高重视程度。意识到社团文化对高校发展的重要性,保证思想文化的先进性。(三)高校社团多元化。在我国的高校中,社团类型比较多,以喜好、兴趣、特长为文化特征,学生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来选择,有着很大的自由性,完全是出于个人主观意志。例如有的学生喜欢书法,就可以加入书法社,找到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经常一起探讨书法,对自身水平提升有很大的帮助。在高校社团发展过程中,慢慢呈现出去政治化的形态,在文化建设过程中,思想的社会和意识形态建设是不可或缺的,保证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念,才能实现健康发展。在高校社团多元化的今天,出现了更多新的社团,因此要加强管理,进行有效的规范,减少不利因素影响。社团多元化在高校中呈现出百花齐放的局面,促进校园文化的繁荣。

二、高校学生社团管理的措施

(一)建立管理机制。高校社团管理具有复杂性、范围广、时间长的特点,为了有效的执行,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管理机制,可以起到约束、规范的作用。由于不同社团性质上存在差异,所以制度建设要体现出针对性,确保和实际情况相符合,解决实际中遇到问题。社会在发展中会发生变化,制度内容要及时调整,否则会出现滞后的情况,对正常管理工作产生不利影响。社团在开展相关活动时要交由学校相关部门审批,如果在某些方面违反了规定,那就不予通过,从根源上杜绝社团中不良现象的学生[2]。要到社团中进行考察,结合活动内容、特点、参与人员等方面的因素,建立起管理体系,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推进依法管理。近年来,在高校社团活动中出现了很多违法乱纪的事情,一方面是学生缺乏法律知识,例如在活动结束后,成员会用团费吃喝,损害了集体的利益。另一方面是学生缺乏判断力,部门社团需要和社会人员打交道,学生社会阅历不足,在诱导下可能会坐一些违法的事情。为了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必须要进行依法管理,整顿社团纪律性。对于没有经过审批成立的社团,应该予以取消,不得进行任何相关的活动。高校要加强依法管理,才能让学生社团在合法合规的条件下发展,构建出文明、和谐的校园。同时可以增强学生法制意识,在开展活动时要慎重考虑,坚决不做违法的事情,树立起正确价值观,为社团发展贡献一份力量。(三)重视学生干部选举。在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工作中,除了教师进行指导外,还要发挥出学生干部的作用,通过积极配合达到更好效果。首先采用民主选举的方式,让学生选出他们心目中的领导,这些人具有权威性,管理起来会更加容易。其次教师要加强和学生干部之间交流,听取他们反映的情况,了解实际中存在问题,通过制定有效策略来解决。在教师和学生干部的共同管理下,内部会形成一股强大合力,从而不断改善工作效果。最后学生干部要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在行为举止上严格要求自己,为社团成员树立起优秀的榜样。良好的道德修养会对周围人产生积极影响,提升社团的整体素质。发挥出学生干部的作用,成为社团管理的一支重要力量,可以很好的将效果落实下去,解决实际中遇到问题。为了提高学生干部管理的水平,在权力上适当下放,充分发挥出主观能动性,积极投入到管理中去[3]。

三、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途径

(一)关注学生社团的文化价值属性及其多元价值取。高校社团类型是非常多的,但是根据属性可以分为兴趣价值属性和文化价值属性,其中兴趣价值属性又过属于文化价值属性。在开展社团管理工作中,要提高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关注文化价值属性和多元价值取向特征。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理论指导,保持文化方向的正确性,要积极丰富社团文化内涵,具有更强的感召力,从而提高学生思想政治觉悟。高校学生是重要人才资源,将来会投入到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去,因此要积极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对目前社会发展状况有清晰的认识。高校学生创新意识比较强,应该关注社团的多元价值取向,进一步拓展文化建设的范围,在吸收中逐渐走向完善。(二)以学习型、理论型社团为引导,把控学生社团文化建设方向。构建学习型、理论型高校学生社团对党的思想文化战绩构建学习型组织、学习型社会的高层要求。坚持以学习型、理论型社团为引导,发挥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明确高校社团文化建设的主要方向,不断提升学生的思想认知水平。高校社团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为基本任务,积极探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的途径。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建设要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保持一致,更好的为学生服务,认识到当前发展的主要任务。如果对社团发展不进行引导,很有可能出现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情况,导致作用大大削减。所以在高校社团文化建设中,以学习型、理论型社团为引导是非常重要的,保证文化的先进性和正确性。(三)加强学生社团文化的要素建设。高校学生社团文化的要素是指该社团名称和属性相符和文化特征、价值取向、活动范式、活动内容、成员的素质、社团组织和个人行为规范等元素。加强对社团文化要素建设,使之成为社团的符号代表,从而促进学生健康发展。以书法社为例,为了加强社团文化建设,要提高每个人的涵养,明白书法是一种文化、精神的体现。在设计社团标志的时候所有人都要参与进来,提出自己的看法和建议,成为书法社的品牌,让更多人了解到。社团文化要素是多方面的,因此要从整体上把控,提升文化的完整性和深度,对学生健康成长会产生积极影响。文化要素建设要发挥出学生的创造力,注入更多新内容,保持较强的活力,扩大在校园中的影响力,吸引更多人参与进来。

四、结语

综上所述,先分析了高校学生社团文化对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时展新背景下,指明了正确的方向,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另外要重视社团管理,创建出稳定、有序的校园环境,学生可以更好的去学习和开展活动。学校要大力支持学生社团的发展,提供自我锻炼的平台,不断提高学生自身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奚路漫.强化高校学生社团管理及其文化建设途径探究[J].考试周刊,2017(81):35.

[2]郑帅,霍晨.高校学生社团建设与管理模式探析[J].考试周刊,2018(14):45.

社团文化范文篇10

关键词:高校;体育社团;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高等学校体育社团文化对于高等学校体育课堂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非常有必要的,高等学校可以在此基础上最大限度地挖掘大学生的体育特长,优良配比并逐渐形成最优的社团文化,可以最大限度地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素养[1]。另外,高等学校的体育社团文化还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自我约束力,逐步把自己发展成为一名人文素养优秀的大学生。

1国家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要求

早在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和教育部、团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意见》中指出,加强高等学校的校园文化建设是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最为有效的载体之一。无论是何种社团都是高等学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一种直接体现,是可以帮助大学生适应社会、促进大学成长、成材的重要方式之一。自中国2003年高等学校扩招以来,高等学校生源地以及生源都发生很大的变化,高等学校的社团都如雨后春笋般建立起来,尤其是体育社团,在每一所大学都比比皆是,且都有着其内在的文化元素在里面。对于高等学校体育社团的大学生而言,由于体育具有其特殊的魅力,以至于体育社团的大学生趋之若鹜,所以国家对于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学校应该紧抓这个机遇,把握时代脉搏,充分利用高等学校体育社团文化这个阵地,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有很大的裨益[2]。

2高等学校体育社团的界定

大学生体育社团是指大学生在大学校园开始自己的学习生活,并根据自己对各项体育运动的爱好和兴趣,由学校、学生会、自发的组织起来的具有一定规章和制度的学生组织。大学生体育社团不仅仅起到锻炼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目的,同样也肩负着传承校园文化、映照全员运动的历史使命,所以,大学生体育社团是物质与精神的结合体,其中包含了社团活动的开展、社团名称的创立、社团形象的打造,社团精神传承等。

3高等学校体育社团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

3.1高等学校体育社团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的途径和手段。对于高等学校体育社团而言,社团的文化是丰富大学生思想政治的途径和手段,主要帮助大学生增强关于体育道德的认知、体育思想的影响,进一步影响大学生的整体道德认知和整体道德准则。尤其是体育专业大学生,他们的道德素养亟待加强。那么高等学校的体育社团成员间相互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是课堂上、实践中无法做到的。体育社团还可以最大限度地引导大学生尊重个人兴趣和个人需求,最大限度地迎合大学生的兴趣和爱好,让大学生把这种热爱融入到喜爱的体育活动中来,既锻炼了体魄,同时也积极引导学生全面发展,还能锻炼他们的对输赢的承受能力,为将来的就业择业打下良好的基础。3.2高等学校体育社团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的教育情景。思想政治教育情景就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精神、教育文化、教育心理等主要的教育方面,思想政治教育情景主要是指人与人的互动交流,是一种以面对面为主的教育情景[3]。高等学校的体育社团在开展体育活动中,大学生彼此交流体育项目、学习体育项目,起到了学生相互学习的作用、相互指导的作用,彼此间可以成为对方的老师,大学生将转变角色成为体育社团里的佼佼者和体育社团的促进者,大学生通过这种协作模式和促进模式最大限度地丰富了大学生的热情,锻炼他们的思维能力,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开展学习。加上高等学校对体育社团的积极引导,体育社团的功能和内涵逐渐被丰富,社团里同学间的体育水平与文化水平都有着很大的提升,同时也能提升大学生们的审美水平和他们对于真、善、美的追求。另外,真、善、美也将成为大学生最为重要的追逐目标,这就是他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基础,也是体育社团带来的良好教育情景,对高等学校而言体育社团的作用尤为巨大,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作用。

4高等学校体育社团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策略

4.1当前高等学校大学生的特点。1)运动能力要强于个人素养。本节内容主要是指高等学校体育专业类大学生,由于体育专业大学生是高等学校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更注重专业技能的同时往往忽视了道德素养,以至于他们的素质与运动能力相比有较大的差距,同时由于其专业的特殊性,使他们所学习的文化课程也相对较少,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对于这类大学而言,他们往往能够克服日常体育项目训练的困难,也都能够很好地坚持专业的能力训练。但是,往往他们的道德素养课程却不尽人意,尤其是对公共类课程的要求甚至可以无限制的下调底线,以至于他们的道德素养形成一定的恶性循环,从而影响他们的道德认知。长此以往,势必会对他们的道德素养形成缺失或者失衡。2)要求别人与要求自己有反差。在高等学校的很多体育项目竞技过程中,很多人往往会邀请体育专业的大学生来充当临时裁判工作,通过裁判来判定运动过程中双方队员是否符合体育项目的要求。往往裁判的要求会非常严格,因为要保证竞技比赛的公平合理性。裁判一旦发现竞技比赛中的不合理现象,往往会第一时间就会行使裁判的权利,及时地纠正错误。但是他们往往忘记了自己的运动行为也是受到约束的,他们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握这个度,竞技比赛的结果就会有着明显的变化,甚至出现在比赛中出现过激行为。3)组织能力与处理问题能力有矛盾。目前中国高等学校大学生经历12年的寒窗苦读迈进了大学的校门,经过家庭学校的教育,他们都具有了一定的组织能力,这种能力是较为直观的组织能力,组织的过程涉及的矛盾因素较少,所以他们在组织的同时不需要花费较大的精力去化解矛盾。大学生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时,往往显得手足无措,有的大学生甚至会出现情绪焦躁的情况,反而影响了他们处理问题的态度和出发点。尤其是在高等学校的社团中,面对了来自不同专业、不同年级的学生,更是茫然。社团所在组织的相关比赛中都本着一种必赢的心态,一旦结果不能满意就会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有的学生还会产生失去自制力产生过激行为的情况出现。高等学校只有结合大学生的特点进行必要的引导,并在大学生社团中加大思想政治力度,才能改变这种社团状态,进而塑造大学生积极进取正确面对人生的道德情操[4]。4.2高校体育社团文化视角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策略。1)构建优良的社团文化,提高大学生的道德素养。在高等学校,大学生社团一定要有正确的引导和监管。上文中提到过目前中国高等学校的大学生社团往往都是自发自组起来的,其多样性的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些因素造成了大学生社团需要大量的活动与活动场地,需要高等学校要坚持正确的引导和监管。只有正确的引导和监管才能更好地发挥大学生社团的作用,引导大学生积极开展高质量、有品位的社团活动是对大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的有效助力。高质量、有品位的大学生社团活动对他们的文化品位是有巨大的提升的,还可以开拓他们的视野,丰富他们的业余文化生活,给大学生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在引导的同时还需要加强监管,要合理分配体育社团所需体育场地的利用率,积极鼓励他们自己协商,锻炼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和面对突发问题的处理能力。2)高等学校体育社团应该实行人本化管理,提高大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5]。想要提升高校体育社团大学生们的管理模式实行人本化管理,应该从以下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科学的引导,对大学生而言他们还处在一个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初级阶段,他们对于突发问题的处理能力还有欠缺,对社会上的一些不良信息还缺乏起码的判断能力,容易左右他们的思想和初衷。所以高等学校要加强这方面的引导,正确的引导才能加强他们社团的信任,加强社团的凝聚力,使社团持续向好发展。但是在引导的同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不能过度地引导,要让社团回归建设初的作用,引导的方式和方法也要大学生自主完成,尽可能锻炼大学生们的组织能力,尤其是锻炼大学生们的自我约束能力,要让他们有一个恒心、信心和决心,只有这样才能发挥高等学校体育社团的作用;另一方面是服务的宗旨。高等学校大学生体育社团的宗旨中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宗旨,就是服务宗旨。只有全员都有一个服务他人的宗旨、服务社团的宗旨,这个社团才能更好地发展,才能把社团活动开展得风生水起。这个过程中就是一个思想政治融入的过程,良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有利于他们服务社团的,可以让他们感觉到社团是大家的社团,使得他们能够客观地自我评价,及时找不足,最大限度地提升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时效性和渗透性。

5结束语

中国正处在一个飞速发展的新时代,根据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具体发展要求,体育教学融入思想政治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同时也是与时俱进的。如何发展高校体育社团文化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成了目前最需要研究的课题,研究的同时还要坚持不断地创新和顺应时展的脚步。文章分析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高等学校社团文化的建设工作,突出了思想政治的引领地位,提出了建设高等学校优良社团文化的口号;建议并鼓励高等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认识到体育社团的重要性,意识到体育社团文化对大学生成长的作用,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体育社团文化中来,积极有效地寻求联合效益,进一步提升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和实效性。

参考文献:

[1]代卉霞.班级和大学生社团的比较研究及对策探讨[J].湖北社会科学,2003(7):99-101.

[2]彭志越.高校学生社团的组织承诺及其影响因素分析[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3(1):97-99.

[3]章剑锋,倪建伟.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想模式的重新构建[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75-77.

[4]刘献国,罗晓凤,王健,等.河南省高校体育专业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调查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3):93-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