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构建范文10篇

时间:2023-04-11 02:56:09

社团构建

社团构建范文篇1

专业型大学生社团的运作模式与机制

(一)运作模式金融学院专业型大学生社团由校团委和金融学院联合管理,目前正逐步过渡到以金融学院统一管理为主,已初步形成了挂靠学校平台领导、学院管理、系部支持、专业教师指导、广大学生主导和辅导员协助的基本运作模式。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充分利用金融学院雄厚的师资,聘请了学院领导和多位专业教师担任社团导师和顾问。导师团的工作以帮助学生进行金融、保险、投资专业的学术研究和实践为主,努力帮助学员全面而深入地理解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历史、现状和发展,从而掌握金融学科研究的科学方法。学生是学生社团建设的主导力量。专业社团均设有学生管理部门,侧重于日常活动的组织与开展、会员制度的建设等事务。其构成由主席团和各具体事务部门组成。辅导员老师则从旁协助,在学生研究团体的组织、教师与学生的有效沟通、场地资金的筹措、社会实践项目的开拓等方面提供支持和帮助。(二)运作机制1、导师制。导师制是专业型大学生社团良好运作的重要保证。金融学院师资力量雄厚,拥有教授11人、副教授19人、博士20人、江苏省教学名师1人、江苏省“333工程”培养人选2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学术带头人培养人选3人、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8人。金融学科梯队是江苏省金融学科唯一的“青蓝工程”优秀学科梯队,区域金融创新研究团队是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科技创新团队。专业社团依托这一优势资源,聘请了多位专业老师任社团导师及顾问。他们在活动策划、活动建议、活动评估等多方面给予指导。2、主题活动。专业社团围绕专业学习实践和业界动态,每年举行一系列主题活动,在活动中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学习能力得到提升和积淀。其中有些活动已形成了品牌和特色,如证券投资俱乐部的“模拟股市大赛”、保险学社的“保险营销大赛”等。3、社会实践。金融理论来源于实践,具有很强的应用性,因此,专业社团在活动组织上非常注重将各项活动同社会改革与发展的热点紧密联系。专业型的社会实践就是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结合的良好契机。历年来,社团组织了一系列社会实践活动,如证券投资俱乐部为学生提供到证券公司实习的机会,保险学社组织学生到各大保险公司参观交流并开展暑期实习。社会实践对学生深层次地了解社会、增加社会经验很有帮助。4、成果展示与评价。专业社团努力以各种形式传播学术知识,扩大社团影响。如频繁邀请校内外知名学者、成功的业界精英来校做报告,弘扬校园学术氛围。目前,证券投资俱乐部拥有刊物《证券观察》,保险学社办有《金陵保险》,刊登学生自己的科研成果及论文,将重大的金融热点新闻带进校园,搭建了学生交流思想的平台。

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作为新兴的团学活动形式,虽然金融学院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显现,如果不加重视将会阻碍社团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应当加以关注。(一)社团管理制度有待完善作为学生因兴趣而自愿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众团体,在组织上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参与学生在思想素质、专业基础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从以往来看,大多数社团发展疲软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处理好社团自身建设和组织管理的关系,重活动而轻管理,因此,科学管理制度的有效、长期实施成为社团建设的基础性问题。一方面,我们应注重学生在社团发展全局上的主导作用,另一方面,也要强调社团管理组织体系的合理构成,增强社团管理层的责任感和凝聚力,不断完善社团管理办法,用机制规范社团的正常运作。(二)专业指导的切入不够专业教师对于社团活动及过程的参与对于专业型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也是专业型大学生社团建设区别于其它类型社团建设的特点之一。专业指导不仅要在活动策划、课题选择、研究方法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帮助,更要贯穿于对学生专业研究的各个阶段进行监控和评估。就目前的现状而言,专业指导教师和社会资深人士对于专业社团的关注程度和指导力度还不能满足社团发展的需要。(三)经费投入不足经费投入不足是很多学生活动面临的共同问题。尤其是在市场化环境下,专业型社团开展活动所需成本很大,如参观实践费用、专业人士讲座费用、杂志编印费用、影音资料存储费用等等,单靠学生社团会员筹资和学院的拨款已不能满足越来越丰富的社团活动的需要。(四)会员结构不合理会员是社团的主体,当前金融学院专业型大学生社团以大一、大二学生为主,大三学生极少,大四学生基本上没有。而大一、大二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远远不够,理应成为社团主导的大三、大四学生因种种原因缺乏参与专业社团活动的热情与动力,这种会员结构对专业社团的发展是很不利的。

社团构建范文篇2

一、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关系

学生社团能丰富和活跃学生的课余文化生活,补充和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吸引和培养一大批各有所长的人才,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生力军,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从活动领域上看,学生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学生社团活动具有传承文化、创新思维、发展学术、凝聚人心、交流思想、社会实践等多项功能。要使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必须要使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相互渗透、相互促进,因而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显得十分必要。学生社团以其丰富多样的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生活的主力,同学们能在宽松上进的精神世界里拓宽知识、发挥潜能、锻炼能力,并使求知好学、热情高涨、良好的校风学风日渐形成,学校和学生均受益匪浅。特别是肩负第二课堂建设的学校相关职能部门,由于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工作不可能太细致太具体。这样,学生社团成了相关职能部门的“组织”,他们开展活动大大延伸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手臂,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阵地。从一定意义上讲,学生社团及其活动反映和体现着学生的一种倾向,是校园文化和学生思想流向的晴雨表,是学生精神家园的建构场所和人才培训基地,它在一定程度上创造和熏染着高校的文化氛围,是学校育人工作不可忽视的因素,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占领社团这块阵地,牢固树立阵地意识,坚决抵制各种错误思潮和腐朽文化对大学生的侵蚀。

(二)从活动的内容来看,学生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丰富多彩的学生社团活动有利于把学生吸引到健康发展的道路上来。避免部分学生无所事事而从事一些对自身发展不利的活动,通过自我教育、自我发展培养他们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学生社团包含有丰富的内容和多种多样的形式。学生社团大致可分为四类:一是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和研究型社团。这类社团所占比例不大,但思想政治性强、政治方向鲜明,是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很重要的一个载体。二是学术和专业学习实践型社团。目前,以本专业和相关专业为主体组成,跨系、跨学科的这类社团发展较快,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载体。三是社会服务型社团。这类社团多与所学专业有一定联系,以一技之长服务社会。四是兴趣爱好型社团。这些社团中学生思想沟通多,真实想法多,情绪波动多,对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乃至高校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学生社团理应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载体。

(三)从活动的效果上看,学生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人,学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都面临着机遇和挑战。如招生制度的改革,使学生层次多样化、生源素质下降、思想复杂化;毕业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使学生对社会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更加关切,对学生自身的成长提出更多的要求,希望一专多能、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为学校和学生共同努力的目标。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竞争意识不断增强,促使他们根据自己所学专业与个人兴趣爱好组织和参与活动,寻找各自舞台和地位,以求最大限度地锻炼自己,树立正确的社会角色意识,努力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和满足社会需求的合格人才。学生的这种内在需求和社团活动的性质、目的、功能是基本吻合的。学生社团作为学校课堂教育的补充和延伸,因专业的交叉性、活动的实践性、组织的社会性而具有实践和教育的功能,为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高提供了有效的平台和舞台,调动了学生提高自身素质教育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社团中,学生可以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社团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学生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增强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社团成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形式。

二、高职院校学生社团的特征及现状

学生社团是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是第二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第一、覆盖面广,普及性强。学生社团组织始终活跃在学生中间,因其种类较多,每个社团均能接纳少则几人,多到几十甚至几百人参加,人数多,覆盖面广,各个社团又肩负着在校内普及与推广和本社团有关知识的任务,社团组织者以讲座、出刊、比赛、辅导等种种活动形式,普及本社团的知识,扩大社团的影响,普及性强。

第二、自愿参与、积极性高。学生社团是由志向、兴趣、爱好相同的学生自发组织起来的。学生社团组织机构比较散,对成员没有强制约束力,形成了宽松、活泼、幅所欲言,平等相处的良好氛围。学生社团的活动形式更是灵活多样,社团活动可以定期举行,也可以不定期举行,可以是校内活动,也可以走向社会。学生社团这种自愿参与活动灵活的特点,适应当前青年学生学习、生活规律,具有强大的吸引力。

第三、窝教于乐,实践性强。新时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社团的群体凝聚功能,思想教育功能,在教师指导下,开展流溶思想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寓教于乐的活动,把学生共同的兴趣和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改变过去“你说我听”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互动性,引导学生在自我参与、自主思考中达到自我教育的目的,从而形成良好的舆论导向和氛围,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学生社团所开展的各项活动,其内容为同学所接受,其形式也是同学所喜闻乐见的,因而其教育的效果也较之正面灌溉要好的多,能达到寓教于乐的效果,而且这些活动撇开了“务虚”的因素,实践性强和可操作性强,很有吸引力和感染力。

第四、自我管理,主体性强。由于是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爱好而自愿加人,社团成员均能以主人翁的姿态活跃在其中,发挥了学生主体的作用。在社团组织中,学生实现了自我管理,社团负责人热心组织,广大成员积极参与,大家表现出极大的主动参与意识和创造精神,充分展示各自的才华,锻炼和发挥自己的才干。这些自我管理、自我成才的团体组织,使大多数同学从多方面得到锻炼,培养了能力,掌握了一技之长。为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学生社团既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相互切磋技艺、共同提高的重要场所,又是学生自我教育的大课堂。同时,面对竞争激烈、快速发展的社会,学生的目光不再是单单希望社团在这个群体中丰富自己的生活,更希望在社团生活中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社会竟争力,充分体现了当代大学生主体的务实态度。

我院属于高职院校又刚刚组建,目前分为三个校区,与普通高校相比,我院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存在一些不足:一是学院创建历史短,虽然,我院合并前的三所学校都是部级重点中专,有的办学历史很长,但学院创建的历史是短暂的,短暂的历史无法造就“大师”,即使是优秀学生也是“小荷才露尖尖角”,因此,山要高,水要深,无“仙”如何“名”?二是学生生源素质差,学生之所以进人高职院校,是因为他们的高考分数名列下游,一旦进人高职院校,学生自己、家长和社会对他们的期望也随之下降,因而学生表现为动力缺乏和自信心不足;三是缺乏独特的办学理念,这些先天不足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难度,学生社团建设也就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从学生社团类型来看,娱乐性社团多,思想性社团少。从我院目前学生社团的状况看,学生社团活动重文体、娱乐类、轻思想、学术性,前者比例大于后者,这样,社团的思想工作功能、凝聚功能、培养功能就得不到充分发挥。

第二、从学生社团发展来看,管理不够规范,指导力量薄弱。部分社团成立仓促,加上自身建设跟不上,存在组织机构不健全,内部分工不明确,活动开展无计划等问题。学生社团虽说是以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为主,但活动的开展仍然需要相关老师的指导,在当今市场经济条件下讲求的是经济效应,义务提供指导已不再是老师们份内的事了,到校外聘请教师也有一定难度。因此,对学生社团活动放手有余,指导、帮助和管理不足。

第三、从学生团体参与主体来看,学生参与动机中功利思想较严重。许多同学加人社团首先想的是能得到什么好处,而且急于求成,比如加人书画协会的,就想一夜之间成为书画家,而缺乏长期锻炼的准备,同时,参加社团的同学层次参差不齐,低年级同学积极性高一些,盲目性也大一些,这样,不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第四、从社团活动保障来看,活动经费缺乏,活动场地不足。近年来,我院学生活动设施虽有改善,但由于处在三个校区,学生活动场地和设施普遍缺乏,除一小部分社团有固定场地外,绝大部分社团没有固定场所,这给社团开展活动带来诸多不便,也不利于社团管理和活动的策划。社团经费不足也是一大问题,它是目前影响学生社团发展的主要因素。各个社团相应都收一点会费,但杯水车薪,难以维持,况且学生社团绝大部分筹资能力薄弱,使社团发展受到限制。我院社团活动的专门经费不足,学生管理部门有时还不得不从其他经费中列出部分支持社团活动的正常开展,这样,使得参加社团的学生思想上出现波动,不利于校园的稳定。

三、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学生社团的思考

我院刚刚组建,虽然先天不足,但这种劣势是表面的、暂时的现象,如果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它的劣势往往就是它的优势:一是没有沉重的历史包袱。学院可以在一块白布上绘制理想的蓝图。二是可以开发学生的潜在优势。学生生源素质差是相对而言的,他们的某些天赋比如体育、音乐、美术、表演、动手操作等往往无法在考试中表现出来,社团活动能发现和培养学生储藏着的力量。因此,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还是大有可为的,要认真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学生社团的工作,这是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必须努力探索和研究的课题。

第一、提高认识、促进发展。近几年来,随着我国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组建学生社团,完善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必要性已经得到越来越多高校领导的重视,大部分高校对学生社团建设给予了多方面的支持。但也存在认识上的偏差,有的高校仅把学生社团活动当作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大学生活动的点缀,没能给予充分的重视和有效的组织。从高校层面而言,则是在就业市场的调节下,往往对学生的技能培养和知识积累比较重视,而对学生内在潜力的挖掘和包括学生个性,品格在内的综合性因素和塑造关注不够。学校领导和老师应把加强学生社团建设放在培养合格人才的战略高度,从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要充分认识学生社团在团结青年、引导青年、教育青年、促进青年健康成长中的地位和作用,统一认识,加强领导,大力扶持,促进发展,从指导力量、活动经费、活动场地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学生社团走上健康发展轨道。要克服那种认为社团只是学生兴趣爱好、发展与否无关大局的片面观点,应该认识到,学生社团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重要载体、重要形式。这里特别强调一点,要加强对作为社团活动的主体的学生的教育,使他们对社团活动要有一个正确的认识,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社团在青年学生成长中发挥的作用,在社团中,学生可以接受多方面的锻炼和培养,社团活动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能力,陶冶情操,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要积极主动地参加社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第二、健全机制,加强指导。要使学生社团健康发展,就要把社团建设纳人规范化、制度化建设的轨道,有关部门应订出相应措施支持社团活动,指派有特长且热心学生工作的教师和干部担任社团指导老师,对其工作实绩进行考核,并纳人教师工作考核范围核算成相应的教学工作量,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是提高社团工作水平的关键,要在学校形成一种大家都来关心社团思想工作的良好氛围。在指导社团活动中要注意做到“三抓”:抓制度、抓组织、抓活动。一是抓制度,就是要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社团管理条例,如社团的宗旨、挂靠单位、指导老师、经费来源及社会刊物的审查制度等,这样社团活动才有章可循;二是抓组织,就是要设立专门指导社团活动的机构,如成立社团联合会来管理社团。三是抓活动,学生社团生命力在于活动。社团活动的数量与质量直接关系社团的兴衰成败,抓活动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抓有影响、有规模的社团活动,如社团活动的展览;第二层次是发挥各社团的自主性,创造性,积极性开展活动。总之,指导社团活动要坚持“政治方面上要管严,活动方式上要放活,社团之间要协调”的原则,促进社团活动的健康繁荣。

第三、分类指导,创出特色。特色出人才,特色出效益。一个社团生命力的强盛,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社团是否有自己的特色工作,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应立足于创办、发展有特色的学生社团,要针对各类学生社团的特点及其生存和发展的不同规律,进行分类指导,要按照《共青团中央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团工作的意见》中指出的那样:“大力扶持理论学习型社团,热情鼓励学术科技型社团,积极倡导志愿服务型社团,正确引导兴趣爱好型社团”,把握好社团发展的方向,指导学生社团开展活动,即要在重要问题上严格把关,又要在活动的具体实践中放开学生的手脚,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鼓励他们开展丰富多彩、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推动多领域,多层次,各具特色的学生社团工作的局面形成。学院要积极探索开展社团团建工作,在一些规模较大、机制健全、条件成熟的社团中首先建立社团团支部,强化社团团支部的思想政治功能、监督功能、信息反馈功能,以便有的放矢地开展工作。

第四、加强交流,注重学习。学生社团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校园文化与社会文化是息息相关的,许多学生社团是随着社会存在的“热门”而产生的,比如社会上的“公关热”、“外语热”、“计算机热”,学校就有了公关协会、外语协会、计算机协会等社团组织,越来越多的社团也渐渐认识到不仅要在校园里完善知识结构,更应走出校门,到社会的广阔大舞台中经历风雨,转变活动方式,承载“校园文化、社团文化进社区”的功能,组织社团成员走出象牙塔,在奉献社会过程中完善自身的人格塑造。因此,学生社团要深化实践环节,了解社会现实,社团组织间要相互沟通,促进工作交流与发展,使社团活动求实和务实,既具有现实性,又具有前瞻性。同时,要注意社团建设的层次,注意培养社团带头人,使那些思想过硬,作风正派,素质全面,有社会工作能力的学生担任社团负责人。各社团组织带头人的素质,很大程度上决定该社团的发展,社团负责人的培养要形成梯队,要在自身建设和提高水平上下工夫,要举办社团干部理论学习培训,把培训班作为培养社团干部理论学习的基地,同时把培训班作为一个辐射源,通过发挥社团干部骨干作用,带动更多的同学加人到学习理论队伍中来,才能保证学生社团稳定有序地发展。

社团构建范文篇3

[关键词]学生社团和谐校园载体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高校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担负着为达成这一目标而培养人才的重任,贯彻落实这一目标就是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校园。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日益蓬勃发展的大学生社团在素质教育以及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笔者认为:构建和谐校园,应以学生社团为抓手,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建设和管理,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渗透到学生社团工作中,引导大学生参加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社团活动,切实增强育人工作的生动性和广泛性,达到育人工作的实效性,促进学生的全面成长成才。

一、高校学生社团在构建和谐校园中的作用

高校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从数量上看,学生人数又占有绝对优势。如果学生能在一种文明向上、宽松愉悦、竞争创新、协调有序的校园中学习、生活,那么他们的身心就能获得全面发展,随之实现个性的和谐发展。高校学生社团是高校学生的群众性组织,数量多,种类全,辐射面广,已成为高校具有较强影响力和凝聚力的学生团体,并在诸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学生社团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极好形式。

新的时代,对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修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单一的说教方式已经很难被同学们所接受,而通过学生社团活动的方式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则能有效地克服传统模式中存在的种种弊端。社团的起点在于自发性,学生参加社团从某种意义上说是对成长模式的一种自我选择。在社团活动中,学生处于主人翁的位置,具体活动的策划、组织都是以学生为主体完成的,学生主动意识、参与意识在这一过程中得到加强,教育效果更加显著。学生社团作为校园中的非官方组织,它以影响的广泛性、内容的直接性、参与者的自愿性以及活动方式的多样性,越来越为广大大学生所接受和认同,在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2、学生社团是大学校园文化的主力军。

构建和谐校园,高校应成为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区和辐射源。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活动为主要手段的群体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内容之一,对大学生有巨大的感染力、渗透力和熏陶力。学生社团具有目的明确、凝聚力强、学生覆盖面广的特点,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开辟校园文化建设的主力军。学生社团积极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理论学习、学术科技、文化娱乐、社会实践、志愿服务、体育竞技等校园文化活动,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渗透到校园文化活动之中,在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培养兴趣爱好的同时,对建设良好的学风、校风,营造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都起着重要的作用。社团活动所形成的文化氛围,对大学生有着直接或潜移默化的导向作用,深刻影响着每个学生的思想品德、行为规范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3、学生社团是大学生进行“三自”教育的重要阵地。

大学生最富有激情和创造性,是构建和谐校园的生力军。社团组织有意识地开展一些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可以满足他们求新知、求技能、求娱乐、善交际、善表现的心理需求,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发展。由于拥有共同的志向、兴趣和爱好,社团成员团结一心、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相互激励、相互促进,完善了知识结构,培养了协作精神和竞争意识。同时,社团作为一个自发的非正式群体组织,成立之初也相互约定了一些规范,遵守这些规范依赖于每个成员的自觉行动,也需要每个成员自觉维护。在此过程中,实行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社团成员逐渐将道德、伦理、惯例、传统等精神规范内化为自己的自觉行为。学生社团通过自娱、自乐、自我完善的途径达到了解社会、学习社会、强体益智、陶冶情操的教育目的,已成为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重要阵地。

二、高校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

高校种类繁多、主题各异的学生社团吸引了一大批学生的积极参与,为学生的全面成长与成才提供了舞台。但是,从学生社团的发展现状看,也存在着不少问题:学校管理层面对学生社团定位不明,重视不够;学生社团制度不健全,缺乏规范化管理;社团活动不能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活动水平整体较低等等。在学校上下积极构建和谐校园的今天,我们必须不断加强对学生社团的建设与管理,把学生社团纳入学生管理体系,使社团不拘一格而又健康有序地发展,在构建和谐校园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第一,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

党团组织加强对学生社团的领导,是建设和繁荣学生社团的关键。一是思想领导。要把有坚定的政治方向摆在对社团成员要求的第一位,在遇到思想矛盾和问题时,积极疏导,警惕和抵制错误思潮对学生的误导。二是组织领导。党团组织要把握对社团组织的审批、考核与监督,并明确学生社团的主管部门,同时将学生社团的管理纳入学校管理的工作轨道。另外还可考虑由主管部门委派社团负责人,保证上通下达、上情下达的顺畅,也保证社团活动在严格的组织管理中进行。第三是加强社团的干部队伍建设。要求社团的主要负责人必须符合学生干部的任职资格,并享受学生干部待遇。严格坚持社团联合会例会学习制度,不断提高社团干部的思想素质和理论水平。

第二,建立健全学生社团的管理制度。

建立健全社团的规章制度是实现社团规范化管理的保证,也是学生社团活动得以蓬勃开展的保证。学校要通过制定政策来建立社团的管理体系,理顺各方面关系,整合多方面资源,明确日常管理部门,明确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范围,对学生社团的成立、审批、考核、基本原则及学校的基本要求等加以明确规定,使学校对学生社团的指导和管理有章可循。在此基础上,要指导学生社团建立完整的规章,对社团的性质、宗旨、任务及会员的权利、义务等做详尽的规定,使社团活动规范化、制度化。要进一步形成社团的优胜劣汰制度,对于管理规范、活动成效显著的社团,要给予经费等方面的倾斜性支持;对于管理比较混乱、活动不能正常开展、考核不合格的社团,管理部门要勒令其限时整改,甚至取消其活动资格。

第三,重视发挥社团骨干的作用。

学生社团干部是社团的骨干力量,一般来说,他们都有较高的工作热情、较强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号召力,在社团成员中享有较高的威信,一个社团活动开展得好不好,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团干部的表现。如果这支队伍能够发挥积极的示范、表率作用,就一定会广泛而深刻地影响其他社团成员。在工作中既要把学生看作教育的客体,又要注意发挥他们的教育主体的作用。要通过定期开展业务培训、座谈会、户外活动等,加强与社团骨干的联系与交流,增进感情,掌握情况,改进工作,完善管理。实践证明,一支优秀社团骨干队伍,能充分发挥桥梁与纽带作用,有效地协助学校和职能部门搞好管理。在重大历史事件和关键时刻,具有良好素质的学生骨干是贯彻党的政策,执行学校规定,维护校园稳定的中间力量。

第四,坚持双重导师指导。

学生社团属于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团体,但并不意味着学生社团就不需要学校有关部门和老师的指导。恰恰相反,为了保证学生社团能顺利运转,学校必须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指导。实行双重导师指导制度,选拔部分德高望重、教育有方的教师做社团的业务指导导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导师,在指导社团开展特色活动的同时,有效进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业务导师,侧重于对社团成员进行专业指导,如指导他们做实验、写论文、开展社会调查及其他科研活动,并注重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业务指导之中,在提高社团成员业务水平的同时提高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素质。思想政治教育导师侧重于社团成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社团组织的管理,如组织社团文娱活动、组织建设制度建设、政治学习等。两方面的导师相互配合,相互补充,相互促进,保证思想政治工作和业务工作“两手抓,两手都较硬”,实现学生社团的全面发展。

第五,注重培育精品社团。

社团构建范文篇4

同志在论述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时指出,要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综观中外社会管理实践,社会团体始终发挥着重要的特殊作用,没有成熟的社团组织及运行体制,是难以构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当前社团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制约因素,一是传统社会管理思想与模式的束缚。主要是一些政府部门对社会团体,尤其是民间组织缺乏信任感,扶持力度尤为欠缺。同时,许多社团组织又与政府部门有着“先天”的联系,与政府行政部门相互衍生,形成所谓的“二政府”。二是社会团体自律和运作机制不成熟,缺乏健康持续发展的能力。目前各类社团组织在开展活动中普遍缺乏民主决策、缺少管理制度等规范自律的运作机制,导致社团个人专断和成员纠纷频生,甚至出现政治立场问题。同时,往往因为社团的发起者、组织者的变动,就会引发社团的自生自灭。三是政府对于社团的登记和管理机制有待完善。一方面,现行的相关条例和规定还只停留在部门规章的范畴,缺乏具有法律效力的文本;另一方面,不同程度的“一刀切”粗放型管理,对不同类型的社团组织缺乏相应的有效性,大量活跃在社区的“拳、操、歌、舞、戏”等群众活动团体尚处于社团管理的“盲区”,存在底数不清、情况不明的问题。除此以外,目前社团组织发展的新动向、新问题值得关注:比如网络社团的迅猛发展。各类大型网络社区以及“菖菖派”、“QQ群”等形式的网络社团大量涌现,看似虚拟,实质上却“实而不虚”,往往组织者在网上“振臂一呼”,成员们立即按照约定的时间、地点会面,不问规范不规范、应该不应该。再比如一些境外别有用心的人借“民间交流”之名,通过向国内社团组织捐款、赞助、联手开展活动等手段逐步渗透和控制社团的活动,从而达到其不良图谋。

社团组织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基础,是政府管理社会事务的得力助手,是确保社会安定有序的“稳定器”。加强社团组织的培育发展,必须从外部和内部两方面入手,寻求破解问题的对策。一是要积极调整政策,营造社会团体组织健康发展的外部环境。首先,加快政府职能转移,将群众性、社会性、公益性、服务性的社会管理服务职能,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管理等各种方式逐步转移给社团组织。其次,切实降低社团准入门槛,吸引和鼓励社会力量有序而规范地创办社团。还要积极探索建立政府对社团组织的资助机制、奖励机制,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力度,树立社团先进典型,为社团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二是要坚持自我完善,实现社团组织发展能力的自我提升。自治性是社团组织最重要的特征。作为社团自身来说,要建立健全以章程为核心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会员大会或会员代表大会、理事会、监事会制度,推进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自觉增强遵纪守法意识,完善组织治理结构,主动加强与政府、企业的相互信赖与合作,不断提高社会公信力。三是要加强管理,努力做到社团组织党建“全覆盖”。社团组织是在党领导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生力军,社团组织中要有党的声音,有党的身影,实现“社会人”成为“组织人”的转变。一是加强对社团领导者的引导教育,为他们排忧解困,引导社团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二是创新管理方式,避免行政命令,减少“直接干预”,努力在对社团组织的扶持帮助工作中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实现党的工作意图;三是积极依靠党员、发展党员。党组织要加强对社团组织成员中党员的教育引导,要强化党员是第一身份。各类社团组织中,党员人数符合建立党支部条件的应及时成立支部,尚未达到建立党支部条件的应将党员按属地或归口进行管理,暂无党员的可以由属地居民区党组织派出党建联络员加强沟通联系,做好发展党员工作,努力实现社团组织党建“全覆盖”,真正使社团组织成为党联系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社团构建范文篇5

少儿科学院的活动形式

少儿科学院采用学生自主管理的形式,开展日常和相关的活动。1、日常活动少儿科学院日常活动时间是相对固定的,一般为每两周一次活动,每次活动为一个多小时。活动内容主要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习相关的科学知识,开展探究性学习活动,撰写小论文,进行动手制作等活动。各研究所每年都会确定一两个所级研究课题,由研究所成员在老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研究所成员还可以确定个人研究课题,也可以在老师指导下与其他同学合作研究课题。2、年会活动少儿科学院每年召开一届年会。年会活动是少儿科学院的重大活动内容,一般在年底进行,前期要进行大量相关的策划和筹备工作。如每一个研究所要完成年会的交流论文,各单位要推选各自的研究所所长、俱乐部主席、报社社长、实验室主任等。少儿科学院院部还要做好院长和副院长人选的推荐。年会当天,是少儿科学院的盛大节日。当天要选出少儿科学院的院长、副院长,交流各研究所的论文,展示各单位的实践成果,并举行相关的学生科技活动。年会通常还会邀请名誉院长、其他科学家和部分家长代表参加活动,并请科学家进行指导和点评相关的活动。3、激励机制少儿科学院设有小院士、小研究员等称号的评选,作为对成员的激励,每年根据少科院各单位成员参加部级、市级、区级科技活动和科技竞赛的情况进行评选,并在年会召开时授予相关的称号和证书。

少儿科学院的功能作用

1、有利于科技教育氛围的营造少儿科学院在在学校中与少先队大队部一样具有同等的地位,学生可以连续几年参与少儿科学院各单位的活动。学校中大多数三至五年级的学生都是少儿科学院的成员,有的甚至一个班级中80%以上的学生都是少儿科学院的成员,这些成员中有的是小院长、小院士、小研究所长、小研究员,他们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或多或少地影响着全校的学生,使学生们向往参与到科技活动中来,使学生们感受到参与科技活动的乐趣和自豪。特别是每年年会的召开,已经成为学校的一个重大的节日,每年的年会都会有许多科学家参加年会的活动,使学生能够近距离感受到科学家的素养和魅力。由此可以感受到,少儿科学院所营造出来的是一种浓浓的科技教育的氛围,学生长期受到这样一种科技教育氛围的熏陶,有利于学生的科学情趣和科学态度的培养和形成。2、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少儿科学院鼓励所有成员创新,参加少儿科学院的学生每个学期都要在老师的指导下完成相应的研究课题。少儿科学院的各研究所鼓励成员提出各种问题,并鼓励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探究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如学生发现空的牛奶盒在水中有很大的浮力,由此他产生了一个想法:人们用浮力大的木材制作的船,可以航行在水面上,那么能否用同样浮力很大的牛奶盒制作小船,载人航行在水面上呢?学生将这个问题在活动时提出,受到了老师的鼓励,并且在老师的指导下,与研究所的同学合作,用牛奶盒和透明胶带拼接出了一艘环保牛奶盒船,在学校的喷水池中试行。又如信息科技创新实验室的活动主要是鼓励学生用学到的信息技术进行创新性的运用,如利用网站制作软件制作个性化的个人网站、利用软件制作个性化的小报、学习课件等信息产品,强调制作的产品与众不同、富有个性。在这样一种活动模式的影响下,少科院的学生思维活跃,这对于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3、有利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少儿科学院各研究所的每一名学生都有自己的研究课题,在完成研究课题的过程中需要进行设计一实验、动手实验、寻找资料、撰写小论文等各项活动,对于学生来说是非常好的实践能力的培养过程。各俱乐部的学生每学期也都要完成一定的实践任务,如完成小制作、小发明、科幻画、小报等,同样是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4、有利于学生自主管理能力和自我意识的培养少儿科学院实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自主管理,少儿科学院所有的研究所、事务所、俱乐部、报社、实验室的负责人,均由学生担任。这些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进行管理和活动。少儿科学院的院长和副院长也均由学生自主推选。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行完成相应的探究性学习的任务和相应的实践活动。历年来,少儿科学院年会,均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有少儿科学院的骨干和学生完成年会的筹备、年会的主持,年会的展示活动也由学生负责实施。这种自主管理、自主活动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和自我意识,尤其是有利于当前学生中独生子女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

社团构建范文篇6

1.1构建第一平台——“1+3+X”高效化学课堂教学模式

“1+3+X”高效化学课堂教学模式能较好地解决学生在化学课堂上的问题,但是还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一和问题二,于是课题组利用构建化学课堂以外平台来寻找突破口。

1.2构建第二平台——化学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1)课题组成员成立化学校本课程开发小组进行课程开发(2)化学校本课程的实施从校本课程的实施而言,化学校本课程作为化学课堂教学的延伸,实施的方式不拘泥于传统的授课方式,可以采取灵活多变的课程活动形式,比如实验探究式、合作学习式、问题调研式。目前我校开发的第一期课程主要采取的是讲座形式。(3)化学校本课程反馈与修订第二平台的构建,对化学教研组、备课组的建设有很大促进作用,化学组各位教师承担了校本选修课程编写工作,并出版了校本教材《平顶山市一高校本选修课程—化学篇》。

1.3构建第三平台——成立化学社团辅助学科内探究

(1)课题组成员运用“1+3+X”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进行搭建社团平台“1”即计划案包括学生自编教材、实验报告、实践活动报告等“3”为自主、合作、探究自主合作探究在社团平台中的意义:满足“三自”,活动自选——小组合作,社团交流——有效实验,科学探究“X”即变量化学社团平台的“X”,作为一个变量,活动形式多样、选题多样、活动对象不限、活动时间及地点灵活。(2)“1+3+X”高效课堂教学模式应用于化学社团的操作性研究化学社团平台构建的可操作性流程顺序为①化学社团的搭建自发性搭建:“化学大爆炸社”管理式搭建:“分子吧”社团②章程建设:每个社团都有全面详尽的社团章程。③社团活动:社团活动是社团的主要载体,它构成了每个社团的特色。学校应设立学生社团活动日,提供活动场所。针对化学社团而言,主要有趣味实验类、社团课程类、社会实践类、学科实验类、科学探究类等形式。④反思总结:针对每学期的社团活动,在学期末全体社员大会上进行反思总结,不足之处在新的章程中、新的活动中加以改进。

2“三平台多元”化学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及实施过程后的反思及对策

2.1教师角色的转变

“三平台多元”化学教学模式为实现这一转变搭建了通道。以“1+3+X”高效化学课堂模式为主平台,校本课程实施和社团活动为辅助平台,三个平台相互渗透而又各有突破。主平台的构建是化学课堂教学更高效;第二辅助平台使课程开发更民主化并能有效激发教师开发和参与化学课程的热情;第三辅助平台能让教师很自然的过渡成为学生学习过程中平等且积极的合作者。

2.2学生角色的转变

“1+3+X”高效化学课堂模式为主平台确实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式中学生被动的接受式学习方式,提高了学生的主动性。但学生探究的需要、主动性的发挥迫切需要更大、更自由的空间,本校鼓励开展的社团活动,正好与学生需求相吻合。

3研究的成果

(1)课题引领科研工作,科研助推教师专业成长。截止目前,课题组成员有2项省市级课题结题,在部级和省、市级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多篇。此外,课题组成员在近两年的省、市级教学比赛中5人次获得二等奖以上。(2)集体教研成果明显,化学组各位教师承担了校本选修课程编写工作,并出版了校本教材《平顶山市一高校本选修课程—化学篇》。(3)化学社团建设初具规模。目前有两个化学学科类社团:“化学大爆炸社”和“分子吧”。“化学大爆炸社”2015年荣获平顶山市“优秀社团”称号。王金雨、冯溥鑫同学所做课题《平顶山市土寨沟垃圾填埋场调查纪要》在2016年获第三十届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崔旭阳同学所做课题《中学生运动时间》在2017年获平顶山市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一等奖。

作者:王蓝蓝 单位:平顶山市第一高级中学化学教研室

参考文献:

[1]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06:11-14.

[2]霍华德•加德纳.《多元智能》[M]..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16-16.

[3]杨全清蔡淑敏.《“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教学模式操作性研究》[B].平顶山:平顶山市第一高级中学,2012.

社团构建范文篇7

关键词: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社团

高职医学院校往往是以医学教学为主的高职院校,为了迎合当前人才发展需求,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积极的建设学生社团势在必行。文本将针对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社团建设进行详细的分析。

1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的重要性

1.1有利于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工作如同雨后春笋,在我国当前教育工作中蓬勃发展。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社会对人才的需求也不断的提升,为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医学院校的学生不仅要夯实的掌握基本的医学知识,更要兼备竞争意识、团队合作意识、乐于助人意识等多种综合能力。学生社员能够以主动参与的形式,不断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此同时,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个更加宽广的舞台,在展示学生个人风采、增强学生自信心的同时,充实了学生的精神世界,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满足了当前人才培养的需求。1.2有利于彰显高职医学院校特色办学文化。特色办学文化是高校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内容,更是高校生存发展的重要任务。校园文化是高职医学院校特色文化的核心构成之一。学生社团作为学生自发组织的兴趣爱好团体,能够彰显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的风采[1]。与此同时,在精神文明的指引下,体现了高职医学院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面貌和深厚的文化素质。社团建设为高职医学院校的特色文化舔砖加,并不断注入了新鲜的血液。社团类型往往涉及到了多个层面,并且对于多个层面的专业技能,有着一定的要求。例如,爱牙协会、健康与保健社等,都对学生某一层面的专业素质有着极大的要求,在学习医学的同时,学生可以通过社团的形式,实现自我学习、自我培养、自我教育、自我展示,切实的彰显了学生的个体风采,促进了高职医学院校的文化繁荣,增强了高职医学院校的综合竞争力。

2高职医学院校学生社团建设策略

2.1统筹高职医学院校社团的定位发展。在组织、构建社团的过程中,高职医学院校应该针对本校社团的总体发展方向进行定位。高职医学院校领导应该将本校的特色本文办学的内容尽心详细的分析,将素质教育与社团发展方向进行统筹,切实地将社团作为“第二课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提升。高职医学院校领导部门,应该积极的利用共青团的力量,谨遵实现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内容,针对学生自行组织的社团进行统筹。高职医学院校社团发展必须要在共青团的指导目标下积极的践行,切实地使学生社团服务于培育学生、协助本校[2]。其次,确定其特色化建设。社团的特色化建设展现在其多样性,社团的构建必须紧跟高职医学院校特色文化引导,通过不同形式的特色社团的构建,展现高职医学院校文化形式的多样性。可以积极的倡导广大学生对于创建社团的积极性,通过多种形式倡导,构建起多样化的社团内容。例如,艺术社团、羽毛球社团、武术社团、街舞社团、合唱社团等丰富多彩的社团内容,彰显高职医学院校丰富的文化生活。最后,社团必须要紧跟时展方向,着重于培养学生综合能力,利用学生喜欢的形式巧妙的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把握好人才培养的契机,及时的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2.2建立健全高职医学院校社团机制。完善统一的社团机制,是保障社团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高职医学院校管理部门在制定社团相关机制的同时,必须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以及政府对学校社员的政策进行良好的统筹。切实地将广大学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建立出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发展需求的相关机制。其次,应该积极健全社团成员的相关制度,按照高职医学院校社团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关制度的要求。例如,社团成员在参与社员一年之内不可以主动退出社团、社团成员必须按时的参与社团活动等相关的社团制度。最后,严格制定社团活动的申报制度。社团活动申报制度是保障高职医学院校社团质量的关键环节,并且能够为社团活动更加合理的进行规划与统筹。在申报活动时,必须要让社团的学生干部将社团的活动目的、活动人数、活动内容、活动场地、活动时间进行详细的概括。与此同时,要将活动申请上交给社团管理教师,通过教师审核后再由上级部门进行批准,才能够开展校内以及校外范围的社团活动。最后,建立完善的社团奖惩制度。校园作为高职医学院校的文化品牌之一,必定要制定完善的奖惩制度。针对奖惩制度的设置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考核,分别可以从社团凝聚力、社团品牌文化、社团影响力层面针对社团进行奖惩。为了切实的调动学生们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可以实施末尾淘汰的形式,针对综合实力相对较低的社团进行淘汰。通过完善的社团机制,在监督社团成员工作的同时,调动了社员成员参与社团活动的积极性,在激发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同时,提升了社团成员的人际交往能力、团结精神、文化创新能力,有利于彰显高职医学院校社团文化的鲜活性。2.3构建独具特色的社团文化。针对社团文化来说,便是学生们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特色精神信念。为了切实的营造社团独有的文化风采,教师们可积极的引导社团干部,彰显社团独特的魅力。可以说社团是大学文化魅力的体现,更是社团成员凝聚力的集合,从中融入了积极的社团精、社团形象、社团文化、以及社团价值。社团领导教师可以积极的利用物质层面的内容,展示社团精神的内容。例如,制定社团特色LOGO,制定社团文化衫、开展社团文化宣传、制作社团文化宣传片等形式。社团指导教师应该积极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并将其内容向社团学生介绍,使社团无时无刻不散发着青春的正能量。通过独具特色的社团文化的建设,不仅能够活化高职医学院校社团的理念与价值,而且满足了学生对社团的归属需求,在彰显高职医学院校学生个性的同时,体现了广大学生积极、良好的精神面貌[3]。在展现高职医学院校社团文化特色的同时,高校应该积极的将社团打造成高职医学院校的品牌工程,积极的创建一批满足社会需求、满足学校需求、满足个人发展的品牌社团。为了切实的彰显我校的品牌文化,可以努力的为学生争取实践机会,引导社团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通过各种竞赛的手段,使社会、其他院校真切的感受到我校独有的特色社团文化,展现高职医学院校特色文化的魅力。

3结语

总而言之,高效建设高职医学院校社团的意义重大,不仅能够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能够彰显高职医学院校的特色文化、增强高职医学院校的综合竞争力,真正的做到了一举两得。高职医学院校在社团的建设中,应该确定社团的定位及发展方向,将高职医学院校的特色文化与社团文化进行统一,构建完善的社团机制,保障社团活动开展的有序性和高效性。切实的通过社团特色文化,打造高职医学院校的特色品牌,在实现人才教育目标的同时,增强高职医学院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为高职医学院校营造良好的口碑。

参考文献

[1]刘娜,万袁翔,姜晖,等.高职院校专业社团建设与发展的几点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7(20):240-241.

[2]陶涛.高职院校学生社团建设路径探析[J].陕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6(4):55-57.

社团构建范文篇8

一、研究方法

(一)文献资料法

根据研究需要,使用中国知网等数据库查阅本研究有关文献,以通过“体育社团”、“阳光体育”为关键词检索并整理了与本研究相关度较高的论文和研究文献近180篇,较全面了解体育社团化管理模式的相关成果,为本研究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二)专家访谈法

根据研究内容,走访高职院校团委、阳光体育负责人,体育社团指导教师和社团相关学生,对高职院校运动委员会、学生体育社团现状、组织管理机制、运行机制等问题进行访问,以求进一步获得可靠资料。

(三)案例分析法

通过借鉴国外院校体育活动社团化案例,结合实际情况,对国内外院校社团化体育活动的管理模式、运行机制等多方面进行考察与分析。为论文构建阳光体育社团化管理提供可借鉴的模式。

二、阳光体育社团化模式构建与实施

(一)构建以服务为导向的阳光体育运动委员会

学校体育运动委员会是负责组织、协调全校的体育工作,制订学校体育工作计划并监督计划实施的管理机构。[2]而在校体育运动委员会下设学校阳光体育运动委员会,具体负责阳光体育的计划、组织、实施与评价等全过程。(见图1)以服务学生为导向,分类管理各类体育社团,一部分,围绕团委、学生处的发展规划,由分管体育的领导直接管理,如规模较大的、影响力较强的品牌社团;另一部分,则由高校体育部、专业指导教师共同参与管理规模较小的社团。通过分类引导,精简部门设置,可以使人员得到充分利用,实现资源共享。如美国哈佛大学存在着两类社团,一类是通过负责社团的生活委员会认定,并已获得正式批准成立的社团,另一类是学生自主形成的较成熟的社团。但无论哪种方式的管理方法,都必须具备内部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及外部宏观引导,即社团章程、审批与管理制度、切实可行的宣传制度、严格的财务制度以及社团成员选拔与考核制度,只有从整体上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才能使体育社团化得到切实发展。

(二)储备体育社团顾问

社团顾问人力资源的开发,对社团长期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顾问是指在某件事情的认知上达到专家程度的人。[3]其重要作用是协助校方领导实现体育社团统筹管理,优化发展的目的。通过顾问储备,一方面,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对社团长远发展具有高瞻远瞩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加强了团队建设,通过规范管理、咨询、研究,使社团管理思想科学化、管理过程有序化。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体育社团聘请体育教师为管理型顾问,全面指导体育社团的工作。然而,目前高职院校在社团管理中缺少体育专业顾问的全面指导,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社团缺乏具有总体规划和实操能力的专业顾问,管理手段往往局限于形式主义化,缺乏长期有效的规范化指导;(2)体育社团顾问的价值仅体现对社团活动的指导,指导力度不够,不能全方位统筹兼顾,严重阻碍了社团发展的合理性与科学性。

(三)鼓励学生“人人进社团”

倡导服务型的社团服务,加大对社团的扶持力度,鼓励学生参与社团活动,人人成为社团成员。(1)培养社团活动品牌,增加经费支持和体育技术指导,从而提升品牌活动的高度与知名度,同时,结合学生兴趣,培育特色体育活动,以健身观赏类为突破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品牌吸引力,培养学生1~2项感兴趣的体育特长,使他们对体育运动充满热情,进而达到阳光体育的目的;(2)开展形式多样的具有时代性的体育活动,如在社团内举办社会公益活动、学术讲座、观赏赛事等主题活动,吸引学生眼球,鼓励学生进入操场,感受体育运动乐趣。美国学生的体育社团活动方式具有很强的自主性,通过平时课余时间、假期时间以及独立活动周期开展内容多样、时间自由、社员自主的体育活动;[4](3)对参与体育社团活动并表现突出者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并结合专业成绩的总体分数予以相关优先体育培训,观赏体育竞赛的机会,以激励手段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

(四)制定社团考核评估激励机制

科学合理的考评机制具有导向性及示范性作用,建立什么样的考评机制,对于社团管理工作的执行具有显著的引导示范功效。[5]健全的考核评估机制主要包括社团学生骨干、指导教师以及社团成员三方面内容。(1)建立科学的学生社团考核与评估是关键,通过社团联合会对各类社团进行分类,建立不同类型的考核体系,使得考核具有科学性与针对性;(2)将学生社团负责人纳入考核范围,对负责人的工作态度、思路、方法等多方面进行量化。通过考核加强负责人的责任意识与竞争意识,从而提升社团整体水平;(3)在评选过程中倡导学生成为评估主体,对社团指导教师的业绩、能力、态度进行考核,并将工作量纳入考核范围,从多方面激励指导教师。

(五)核定社团专项资金

体育社团活动的开展对资金、场地设施的依赖性较强。专项资金的设立是开展多种形式活动的保障。目前,较多高职院校的经费严重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阳光体育社团化的发展。因此,每年的经费管理中,要对今年预开展活动做财务预算,并向有关部门申请资金支持,来作为社团体育活动的专项资金。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团委与体委共同设立一定量的专项资金,支持体育社团的发展,并按项目申报制的方式给予支持。与此同时,社团要增强自我“造血”功能,不断扩大自身的影响力来吸引社会资金进入社团。如美国威斯康辛大学采用规范的资金管理制度,通过服务和中介的管理模式弥补自身经费不足,哈佛大学除了受到学校相关部门的经费支持,还允许社团在学校内举办盈利性活动,所取得收入全部免税作为社团活动的经费。国外高校资金来源途径广泛,活动场地广阔以及体育指导专业化,并且管理过程公开透明、财务制度严格。通过基金会的支持和自收自支,使社团呈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景象。

(六)保障活动场馆的数量与质量

阳光体育是以体育活动场馆为物质保障,开展形式多样的体育活动。目前,高职院校可以为学生提供的可自由活动的体育场地较少,基本用于传统的体育教学,不能满足学生自主运动的需求。体育资源的缺乏,一方面,局限了社团发展的数量与规模;另一方面,影响了学生参与兴趣,使学生的才能得不到充分发挥。因此,高职院校应从基础设施的条件出发,为社团体育活动开展提供最基本的物质基础。同时,制定相关政策与制度,如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制定了《社团使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办法》,从制度层面为社团开展体育活动提供条件保障。

三、完善阳光体育社团化模式的对策

(一)加强对阳光体育社团化模式的功能认知

阳光体育社团化作为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就要将体育社团纳入高职院校文化建设的范畴中,进一步加强领导和广大师生对体育运动的功能认知。加大“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充分发挥体育社团的体育活动与文化载体作用。以学生身心健康和适应社会为基本出发点,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坚韧以及乐观向上的个性。

(二)课堂教育与阳光体育的一体化统筹

阳光体育社团化发展是素质教育、创新教育与终身体育为一体的教育过程。必要的课堂教学是对完善阳光体育发展的重要基础。因此,高职院校应把课堂教育与阳光体育相统筹,在重视体育课堂教学的同时,落实课外阳光体育工作,培育学生体育兴趣,强化体育技能,并把课堂教学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体育能力在课外阳光体育中得到强化。

(三)建立阳光体育社团化的运作机制

建立阳光体育社团的运作机制是阳光体育可持续发展的保障。(1)构建体育社团的人才选拔机制,尤其应选择与配备社团的主要骨干,组成强有力的领导班子;(2)建立社团日常体育活动考核机制,并建立活动档案,社团成员活动状况与体育成绩挂钩;(3)建立沟通交流机制,如校与校之间的体育竞赛表演交流、社团与社团之间的工作经验交流等,以提高阳光体育社团的工作效率。

(四)重视阳光体育社团骨干队伍的培养

骨干队伍的培养是阳光体育社团发展的人力资源保障。校阳光体育委员会在选聘各类体育社团骨干的同时,加强社团骨干队伍的工作培训,并聘请学校体育部教师为他们进行技术培训与裁判培训,提高他们体育活动的指导能力、体育竞赛的组织能力及裁判能力。制定完善的新成员选拔与录用机制,将对某项目感兴趣、有意愿加入体育社团的学生吸收到本社团,达到人人进社团的预期目标,扩大社团的覆盖面。

社团构建范文篇9

1学习型社团的特点

高校大学生社团是学生在第一课堂之外,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自愿参加并开展活动,以陶冶思想情操,优化知识结构,开拓知识视野,提高自身素质,活跃校园氛围和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群众性组织。学生社团类型多种多样,有公共服务型社团、体育娱乐型社团、艺术兴趣型社团、科学和技术创新型社团、专业学术型社团、政治思想型社团。而学习型社团是社团成员基于共同的兴趣爱好和学习目标而参与的团体性组织,在组织开展活动的过程中,需要社团各部门的精心组织策划和相互配合,通过这样的集体活动,一方面充分发挥和调动了社团成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了他们的组织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也增强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不断超越自我,达到共同提高和进步的目的。根据学习型组织理念,学习型社团具有以下特点:(1)既突出社团自身特色,又注重社团成员的全面发展;(2)具有健全的学习机制,能带动其他社团成员共同进步;(3)扁平化的组织结构;(4)具有与时俱进的创新能力;(5)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具有促进作用。

2学习型社团在高校学风建设中发挥的积极作用

2.1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潜能。研究表明,当下有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他们很难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大学生活中去。而学习型社团是学生根据自身兴趣爱好自发组织和参加的团体性组织,一方面,它注重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成长能力的培养,它把学习与实践、思考紧密结合起来。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使课堂教学方面存在的问题得到了延伸和补充,提高了社团成员追踪学科发展前沿、拓展专业知识面的能力,培养了学生在实践中对理论知识的运用能力;而学习与思考的紧密结合,改善了社团成员的思维方式、提高了社团成员的创新思维能力[1]。这就促使社团成员在团体的氛围下不断获取新知,在自我超越和不断成长的外部机制的引导下,个人自主意识和自我学习的欲望被调动起来,从而促进个体的主动学习。另一方面,学习型社团作为第二课堂,更易被学生接受和肯定,它不仅强调个体的学习,还强调团体的学习,社团吸引更多志趣相投的学生参与到活动中,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就从根本上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改变了学生的主观学习态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内在潜能[2]。2.2提升榜样教育,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学习型社团是一种自发性的学生组织,社团成员具有相同的兴趣爱好,他们聚集在一起,通过开展社团活动来达到提升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的目的。虽然社团内的成员来自不同的年级、不同的专业、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但良好的社团环境形成了优良的学风氛围,它强大的辐射功能吸引了很多具有共同理想信念的学生参与其中,从而进一步推动学风建设。社团成员通过共同参与社团活动,在学习、思想、心理等各方面相互交流,就会“见贤思齐”,带动身边的同学,彼此互相学习、互相影响,从而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培养学习兴趣、确立学习目标,同时达到唤起自身的学习热情,激励自己不断进取,鼓舞斗志,共同成长成才的目的。2.3持续不断的创新能力和团体凝聚力,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习型社团活动是在学校管理部门的指导下和社团各部门的互相配合下独立自主开展的,社团成员通过参加各种专业类竞赛、学术类讲座、专题讨论、社会实践等社团活动,不仅能够不断加深对专业知识的认识和理解水平,拓宽学生专业知识面,提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能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向主动探求知识,并把课堂所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实践当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这就激发了学生的创新灵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及创新意识,不断提升创新水平。学习型社团作为大学生自发组织的社团,它是以集体的形式组织和开展活动的,充分地融合了个人目标与团队目标,从而将共同的学习目标确立起来,所有的社团成员均把社团活动当作是自己学习和提升能力的机会,它在鼓励学生不断创新的基础上有效地培养了大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协调合作能力,从而提高团体的凝聚力,增强学习型社团的内聚力。2.4推动高校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发〔2004〕16号)明确提出“要依托班级、社团等组织形式,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型社团作为大学生社团的一种特有形式,是第二课堂活动的有效载体,它在推动高校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以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无限生机和活力的学习型社团为依托,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社团活动,寓教育于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中,让学生在活动中寻求真知,不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端正学习态度、开拓了学生的视野,增长了学生的才干,而且能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从而达到推动学风建设,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的目的。

3对学习型社团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思考

为充分发挥大学生学习型社团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这就需要学校必须采取积极措施,努力营造有利于学习型社团发展的浓厚氛围,通过健全社团管理机制,规范学习型社团建设;建立社团指导导师制;提高高校管理部门对社团发展的重视程度;实行分制管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等一系列措施来积极支持大学生学习型社团开展活动,保障学习型社团可持续发展,从而推动高校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3.1健全社团管理机制,规范学习型社团建设。学习型社团独有的特点决定了它不可能像普通社团那样做到学生完全自治,它是在学校管理部门的统一制度下,由学生管理者、专业教师,有时候还有企业技术人员参与的协同管理机制,从而充分发挥能够为社团活动提供先进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的长者的育人功能,同时社团也要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制订长期发展计划,明确责权,制定各种条例,如奖惩条例、考评条例、活动安全条例、经费管理条例、进入退出条例、换届选举条例等规范完善社团管理办法,创新活动形式和内容,提高活动质量,推动高校学风建设,活跃校园文化,这样学习型社团活动开展的成效才会真正得以实现,社团才能健康有序发展。3.2完善社团指导导师制。建设学习型社团的有效途径之一就是建立社团指导导师制。我们知道开展学习型社团活动,比如专业技能竞赛、挑战杯比赛、学术类讲座、职业技能竞赛等,学生组织活动的经验相对欠缺,这就需要专业教师的参与和指导。专业教师具有先进的理论知识素养,他们能够在专业技能方面给予学生积极指导,对社团的建设和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选拔一批具备专长和责任心,与学习型社团发展要求相适应的优秀教师,参与和指导大学生学习型社团构建,将会对社团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应依据指导教师开展工作的实际情况,在评优评先、职务晋升等考核中优先考虑,可以提高指导教师的工作积极性,进而推进指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促进大学生学习型社团的建设。3.3提高高校管理部门对学习型社团建设与发展的重视程度。大学生学习型社团在推动高校学风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高校把学风建设作为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强化学科建设、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而学校管理部门的高度重视与支持是建设和发展大学生学习型社团的前提。建设学习型社团的保障之一就是要有必要的基础经费,一般社团的经费都是来自社团成员所缴纳的会费和企业所提供的赞助费,当社团活动经费严重不足时,就为举办活动带来了障碍,从而阻碍了社团的建设和发展。为促使学习型社团的可持续发展,可在社团经费自筹的基础上,从教学、科研、学生活动等经费中拨出专项资金作为学习型社团活动的基础经费来予以支持,这是建设学习型社团的必要财政保障[3]。另外,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也是学习型社团建设的重要前提。在构建大学生学习型社团过程中,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能够为学习型社团建设创造充分的外部条件,如开展活动所需要的场地、器材、设备等,使其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更加充分地体现出来,促进学习型社团的良性发展。同时,高校要充分利用专业、行业优势和区域优势,与企业共同建设学习型社团,从而实现社团带学风、学风促就业的学习型社团建设战略。3.4实行学分制管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和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及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大部分高等学校均实行了学分制。一般情况下,大学生参加社团活动不计入相应的学分。经过笔者的调查发现,一般大一新生对参加社团类活动比较积极,大二的学生几乎都不再竞争参加学习型社团,甚至有些社团成员在大二时以影响自己专心学习、不太感兴趣等为由退出社团,其主要原因还是因为没有实施学分制进行管理。所以,对学习型社团实行分制管理,提高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对学习型社团的发展是极其有利的措施。

参考文献

[1]高晖.大学生学习型社团构建探究[D].天津:天津师范大学,2014.

[2]赖晓红,杜军.大学生学习型社团的构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8):150-152.

社团构建范文篇10

社团作为学生自愿组成的团体,在具体活动过程中往往需要资料和数据的支持,而图书馆则成为了书刊资料和数据信息的最佳收集地。在图书馆中,具有最丰富、最全面、最新的理论知识,这为科技型社团、学术性社团的发展提供了莫大的支持。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图书馆应当充分发挥自身作为资料和数据库的特点,主动根据社团的需要收集期刊、书籍和网络资源,服务于社团的同时,也提高了图书馆资源的利用效率。如,为“摄影协会”成员提供各种摄影相关书籍;为“天文爱好者协会”提供天文相关知识的书籍和数据等。

二、图书馆为社团活动提供场地

学生社团若要发展,就必须要不定期的开展相关活动。活动的开展,必然涉及到资金、场地等方面的问题。图书馆的场地面积充足,人流量大,可以为学生的社团活动提供较为理想的场地。因此,选择图书馆作为社团活动的场地,能够达到较好的前期宣传效果,也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的活动参与度,促使社团活动圆满成功。因此,若社团在开展活动时遇到场地不足等问题,可以积极寻求图书馆的帮助,同时,图书馆作为构建校园文化的重要机构之一,也应该积极支持社团的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为社团活动在场地等方面提供便利。比如,图书馆可以为电脑爱好者协会提供微机房等场地,也可以在宽敞的图书馆大厅开展书法展、摄影展、油画展等,还可以为诗歌爱好者协会提供诗歌创作的场地等。

三、公益性社团服务于图书馆

所谓的公益性社团指的是爱心服务型的社团,他们通过自身的无偿服务为他人提供便捷。在高校中,公益服务性社团主要包括了青年志愿者等。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运转不仅需要图书馆全体员工的大力支持,同时也需要青年志愿者的热情帮助。在日常工作中,青年志愿者可以积极加入到图书馆的管理中,帮助图书馆整理书架、打扫卫生等等,这不仅为社团活动提供了机会,也为图书馆的正常运行提供了服务。另外,公益性社团还可以从其他角度为图书馆的读者提供更加便捷的服务,比如,公益服务社团可以为图书馆读者提供笔和纸张的服务,以便于读者在检索图书以后方便记录和查找。也可以将一些热门书目的信息检索好后,放在图书馆的检索电脑旁,这样读者可以减少排队检索的时间。四、创建以图书馆为服务主体的社团目前,大多数高校都创建了图书馆自己的社团,团员由爱好读书,热衷于图书管理事业的学生构成,他们积极参与到高校图书馆的管理工作中,并负责与其他社团联系,联合举办活动,或是自助开展读书相关的社团活动,如读书月、书刊捐赠等。另外,他们还积极宣传图书馆,为图书馆提供服务,积极参与到校园文化构建的活动中。促进高校图书馆的发展,也为高校校园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五、图书馆与社团联合开展文化活动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图书馆已经一改以往以“藏”为主的管理模式,而是转而成为以“用”为主的模式,不断提高图书馆各项数据信息和藏书的使用效率已经成为了图书馆管理的主要工作。但是,由于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高校图书馆部分藏书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一直处于较低的状态,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成为许多高校图书馆管理所面临的难题。例如,英文类的书刊在图书馆的使用中,使用率就一直处于偏低状态。这种现状与时下火热的英语辅导、英语讲座等显得格格不入。面对这种现状,高校图书馆应当主动出击,积极与学校的外语协会联系,形成联盟,共同举办种类多样的活动,积极提高图书馆中相关资料、书籍的使用效率。图书馆联合社团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不仅是为了提高图书馆资料的使用效率,也不仅是对社团活动的支持,更是为校园文化的建设贡献力量。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