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性范文10篇

时间:2023-04-05 06:58:52

积极性

积极性范文篇1

关键词:积极人格;主观幸福感;自我决定性;形成机制

积极心理学是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MartineE.Seligman于1998年出任美国心理学会主席时倡议和定位的,是近几年在西方心理学界出现的一种新的研究取向。积极心理学的本质在于修正先前心理学对心理问题的过分关注,强调对人类积极力量的关注、培养与建构,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

积极人格的研究也始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积极心理学主张人格心理学的积极研究取向,强调人格研究不仅要研究问题人格特质和影响人格形成的消极因素,更要致力于研究人的良好人格特质以及影响人格形成的积极因素,特别是研究人积极的现实能力和潜在能力在个体良好人格特质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即积极地人格特质研究[1]。

1.积极人格的研究内容

1.1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既是一种人格特质,也是一种心理体验。它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的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态度[2]。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第一篇研究幸福感的文章是WannerWilson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

目前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有关特定人群如聋哑儿童、农民工、教师、贫困大学生、离退休老人等的主观幸福感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涉及了经济状况、生活环境、生活事件、健康、人口统计学变量、价值观、社会支持等因素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其中佟永峰(2006)的研究表明,年龄、年级和家庭收入对中学聋生主观幸福感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影响[3];余欣欣(2007)的研究表明,贫困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非贫困生,社会心理取向、生活满意度判断标准、外向性、价值取向影响其主观幸福感[4]。在这些研究中,主观幸福感是作为一种心理体验来对待的。

另一方面的研究是探讨影响主观幸福感人格特质形成的多种内外因素。首先,在内在因素方面,积极心理学认为主观幸福感是人先天气质特点的发展结果,同时也是主体对外在社会生活适应的结果,这种适应主要受个体的期望、目标等因素的影响。DeNeveKM和CooperH(1998)认为,人格特质是主观幸福感最稳定、最有力的预测指标[5],BrebnerJ等人的研究则进一步指出,外倾和神经质能解释幸福感变异的42﹪[6],我国学者邱林和郑雪(2005)的研究同样证明了,外倾和神经质是主观幸福感的重要预测指标[7]。其次,在外在因素方面,积极心理学认为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主观幸福感特质形成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朋友关系,夫妻或家庭、亲情关系等社会人际关系。

1.2自我决定性

自我决定性是指个体自己对自己的发展能做出某种合适的选择并加以坚持。Ryan和Deci提出了自我决定理论,以个体的内在动机为出发点,探讨了人类的三种需要:能力需要、归属需要和自主需要,并指出当这三种需要得到满足时,可以形成自我决定性的行为,并会带给人们幸福感和促进社会的发展。

已有研究主要从三个方面研究了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第一方面,研究了人先天的学习、创造、好奇等本性在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形成中的基础作用。Deci(1995)指出,人的先天的学习、创造、好奇等本性,反映了人类心灵固有的积极本质,它对认知和社会的发展非常重要,是终身快乐和发展的主要源泉[8]。第二方面,指出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的形成必须以吸收一定的社会价值观、外在生活经历为条件,只有把这些因素和自己本性中的学习、创造、好奇等品质相结合,并把它们转化为自己的内在动机和内在价值观之后,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才能形成。第三,个体自身在健康、幸福等方面的心理需要的充分实现是自我决定性人格特质形成的前提。Ryan,Lynch和Stiller(1994)的研究发现,与父母和老师有更多安全关系,得到他们更多照顾和关怀的孩子,更容易将积极的行为内化到自身[9]。

我国学者对自我决定性的研究主要是集中在对自我决定理论的介绍及验证方面。刘海燕、闫荣双和郭得俊(2003)将自我决定理论较为详细的介绍到国内[10];暴占光和张向葵(2005)探讨了促进能力缺陷学生和正常学生自我决定能力发展的模型,认为该模型包括机会干预和能力干预[11];林桦和彭运石(2007)从自我决定理论的视角,对幸福感及其测评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12];孙延林等(2001)通过对青少年体育活动的研究,发现自我决定动机在性别这一人口统计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并且自我决定动机是青少年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呈正相关[13]。

1.3乐观

乐观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显行为和周围所存在的客观事物能产生一种积极体验。

早期的一些心理学家如Lazarus,Beck,Taylor和Tiger(2000)等人认为乐观是人的一种自然天性[14],但Seligman,Abramson,Peterson(2001)等人的研究表明乐观是后天形成的一种人格特质,它虽然在不同的人身上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但大部分人都可以通过学习而形成“习得性乐观”[15]。

Peterson(2000)对乐观人格作了进一步的研究,他认为人格是个体在外在的真实事件和个体本身对它们做出的解释之间的中介调节方式,因此乐观人格的功能也是一种中介调节作用。他把乐观分为小乐观和大乐观,分别对当前的实际行为和将来的长远行为起着调节作用,但不管是小乐观还是大乐观,它们都包含三个因素:认知成分、情感成分和动机成分,其中,情感成分是乐观人格特质形成的最基本的动力。

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心理学又进一步将乐观人格特质分为现实性人格特质和非现实性乐观人格特质。Taylor等人的研究表明对未来不现实的乐观信念能使个体免于疾病[16]。SandralL.Schneider(2001)讨论了一种“现实的乐观”,认为“现实的乐观”与现实并不抵触,因为人们能够做到乐观而不自欺。

2.积极人格的形成机制

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一个人都是一个能够自我组织的人,个体的活动从本质上说是为了适应周围环境,个体为了获得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应对生活中所面临的一些挑战而主动选择一种合适的表达方式,由此而形成个体的应对模式。我们认为,这种应对模式是自我组织系统,主要由个体自己决定,一旦形成就会保持相对稳定,并在在社会化过程中被内化为个体内在的积极品质,即积极人格特质。积极人格特质一旦形成,又会作为个体自身的因素,影响个体的应对模式,而这种影响是使个体的应对模式趋于跨时间和跨空间的稳定性。由此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是在生理机制、外部行为、社会环境三者交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同时更强调后天社会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影响作用。

那么这就存在几个问题:应对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应对模式如何内化为个体内在的品质?

2.1应对模式的形成

任俊(2007)认为,应对模式的形成主要受三个方面因素的影响[17]。第一个因素是日常行为。我们假定生命系统最初是一个空白状态(生理遗传作为先天存在),当个体有了第一个行为(在本能基础上)之后,他在这次行为中的经验就会保存在大脑里而构成他最早的应对模式。随着行为越来越多,个体的应对模式就会在综合这些行为的基础上变得越来越丰富,我们把这一过程称为个体的自我组织过程,个体的自我组织过程其实也是个体的一个自由选择的过程。当个体面临外在的刺激时,他可以做出自己的理解,并且自由地选择看到事件积极的方面,或者选择看到事件消极的方面,有时这种过程也是自动发生的。当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总是用积极的行为方式来应对他所面临的问题时,他就会形成积极的应对模式,而这个模式反过来又会促进个体更多的积极行为;反之,当个体在日常生活中总是用消极的行为方式来应对他所面临的问题时,他就会形成消极的应对模式,而这个模式也会促进他更多的消极行为。第二个因素是情感。情感是是行为的动力系统,为人的自我组织提供最原始最直接的动力。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正是某种情感在支撑着我们应对模式的建构。第三个因素是符号表征系统。一个人的行为应对模式首先必须转化成一定的符号,然后再以一定的方式表征于人的头脑。社会建构主义观认为,“知识”或“真理”是我们在社会过程中的一种建构,而这一过程依赖于参与者在其中所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因此,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根据知觉的主动性,符号表征系统也具有消极或积极性质的区分,我们可以选择积极性质的符号表征系统来应对日常生活。

应对模式一旦稳定下来,就会在社会化过程中内化成个体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认为,正是不同的人在后天有着不同的社会生活体验,人与人之间才出现了不同的人格面貌,也因此,积极体验是促进应对模式内化为个体积极品质的最重要的因素。

2.2积极体验

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体验是指个体满意地回忆过去、幸福和从容不迫地感受现在并对未来充满希望的一种心理状态。具体来说,积极体验主要有两种:第一种是感官愉悦,即个体在保持某种生理或心理上的自我平衡时产生的体验,这是一种满足机体自身张力的积极体验;第二种是心理享受,即个体打破自己固有的某种自我平衡,超越了自身的原有状态后所带来的一种积极体验。与感官愉悦相比,心理享受类积极体验更具有社会意义和个人意义,也更有利于个体的成长和幸福感的产生。在对积极体验进行描述时,我们可以用一个人有意识地体验积极事件或积极结果的总时间量(PositiveExperienceAmounts,简称PEA)减去其体验消极事件或消极结果的总时间量(NegativeExperienceAmounts,简称NEA),这样可以得到一个人的纯积极体验量(Well-BeingAmounts,简称WBA)[18],即PEA-NEA=WBA。这个纯积极体验量的大小常常是评价一个人的积极人格状态的重要依据。

积极体验在促进个体行为应对模式内化为个体积极品质的过程中,积极情感为其提供了动力。美国密歇根大学的Fredickson提出了一种“积极情感扩建理论”[19]。她认为,某些表面上看起来分散的积极情感——如欣赏、满足、感兴趣和爱他人等,都能有助于使支配一个人在某一时刻进行思想和活动的指令系统得到增强和扩张(也即指令系统变得更具有积极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这些分散情感还能帮助个体建构起作用于人思想和行为的个人长久资源——即从身体和智力资源到社会和心理资源,也即形成一种积极人格。一些实证研究同样表明了积极情绪与积极人格特质之间存在某种关系,Larsen(1991)的研究表明,诱导的积极情绪的有效性或强度能更好地被外向性分数预测,而诱导的消极情绪的有效性或强度能更好地被神经质分数预测[20];Chanles(2001)等进行了一个23年的纵向研究,结果发现,高水平的外向性与较高的积极情绪稳定性有关,高神经质分数使得消极情绪随年龄而下降的趋势变慢[21]。

3.对积极人格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3.1积极人格与消极人格的关系

就像是对于积极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关系,有的研究者认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两个不同的因子维度,二者是垂直的关系;也有的研究者认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是情绪连续体上的两极,二者是线性的、彼此相反的关系。在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中,积极人格与消极人格之间的关系也存在这样矛盾的观点。

积极人格研究乃至整个积极心理学的研究的本质在于修正先前心理学发展的不平衡,认为,“即使人的所有问题被消除后,人本身所具有的积极力量也不可能得到自然地增长”。从这些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基本理念中,我们可以发现,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人格与人的消极人格方面是两个相对独立的维度,消极人格的消除或抑制,并不意味着积极人格力量的增长。然而同时,我国学者许思安、郑雪和张积家采用自由分类的方法探析了汉族的人格结构,认为汉族人格结构中存在“积极/消极”的维度,即积极人格和消极人格是连续体上的两极[22]。那么,在人格结构中,积极人格与消极人格到底是两个独立的维度还是连续体上的两极呢?这是我们需要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此外,在研究中,我们也需要考虑关于积极人格与消极人格的关系是否存在文化特异性,在进行本土化研究的同时,进行跨文化比较。

3.2积极人格的形成机制

我们提出了积极人格的形成机制,但是,关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是比较少的。原因之一即是积极人格的研究对象大多集中在成人被试上,而成人的人格已趋于稳定和成熟,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我们对于积极人格形成机制的研究。拓展研究对象,探讨积极人格形成过程中,各种内外因素对个体的影响及影响程度的大小,也是未来的研究方向之一。

此外,对于经过重大应激环境变化,个体能够表现出更多的积极力量,如身残志更坚的个体,这是不是预示了在积极品质的形成过程中,有更特殊的因素或机制存在,导致了积极人格的形成?这些问题要求我们对积极人格进行更深入细致的研究。

积极性范文篇2

企业员工与企业的关系都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由于企业的不断改制。由原来的国有企业职工改变为现在企业的合同制工人,新的管理模式使一部分员工不适应,有的员工思想波动,积极性发挥的不好。这既有员工观念转变不够、自身素质难以适应的问题,也有企业的正面引导、企业制度、管理方式等对其影响的问题。如何稳定企业员工的思想,将企业员工中蕴藏的巨大积极性和创造性调动起来,促进企业的良好发展,本人有以下几点见解: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一、树立“以人为本”企业价值观。

都需要人、财、物等资源,企业在生存和发展的每一过程中。这里人力资源是处于首位的企业应清楚地认识到人是企业最重要的能不断开发的资源,实际中应改变过去那种视人力为成本的观点,而应将人力看做是企业资本,科学的开发、调动他积极性,使用这种具有创造性的资源,为企业创造财富。

必须信赖和尊重企业员工,因此。使其愿意工作,有成就感、自尊感和自我实现等高层次需求的激励,进一步实现他进取心、创造性和人生价值。以人为本”不能是企业挂在口边的一句空话,而应下工夫真正落到实处,要把“以人为本”价值观真正体现在企业的各项制度、日常工作和文件之中。

调动员工积极性。

二、发挥领导干部的表率作用。

以实际行动树立起廉洁、务实、公正、奉献的形象,领导干部的行为对员工的情绪、心理影响极大。领导干部只有在德、能、绩、勤和社会生活诸方面起到表率作用。才能树立威信、更好调动员工团结向上的工作积极性。

推动企业不断发展。一是以“四互”促团结。企业领导班子成员之间应“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以团结的形象来带动和促进广大员工的团结。

哪里有腐败,二是以“四讲”树清政廉洁的形象。领导干部只有“讲学习、讲廉洁奉献、讲无私为民、讲与民同甘共苦”才能贴近群众、深得民心。反之。哪里环境就不安定,管理就会混乱,内部就会离心离德。

做到尊重支持下属工作,三是以“三做到拉近与员工沟通的平台。做到经常与员工进行谈心。做到为员工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对员工所做出的成绩要及时地表扬,对员工遇到困难要尽可能地给予帮助。

一心扑在工作上,四是以“二心”做员工的表率。领导干部要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把单位和职工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说话办事要让群众心服口服,凡是要求群众做到首先自己要做到要求群众不做的首先自己不做,做到表里如一、言行一致。

调动员工积极性。

三、将企业做强做大增强企业的吸引力。

提高员工对企业的依赖度。企业的生存、发展与员工的利益息息相关,增强企业经济发展实力。加快企业发展是实现员工利益的体现,所以,既要重视企业形象建设,提高企业的知名度、信誉度,又要努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经济实力。企业兴旺,员工富裕,员工就有一种光荣感,自然就会形成一种吸引力。反之,企业衰落,员工贫穷,甚至连工资都发不出来,员工就会情绪低落、人心思散、缺乏凝聚力,最终影响员工的积极性。

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四、提高民主管理意识。

员工只有感到自己处在当家作主的地位时,民主管理是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重要形式。积极性、聪明才智和创造精神才能充分得到发挥。要建立健全各项民主管理制度,重大问题交由员工代表大会或发动广大员工群众进行讨论,广泛听取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对群众的合理化建议一定要高度重视,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答复,对有价值的合理化建议一定要认真组织实施并给予奖励,这样才能持续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调动员工积极性。

五、营造城信友爱和谐共事的氛围。

平等待人,要尊重员工的人格、权利、尊严与爱好。化解干群之间、群众之间的对立情绪,创造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以开展各种文化、体育、娱乐

让员工在活动中交流沟通,活动为载体。交流沟通中建立友谊、增进感情。还要从细微之处关心员工,以激发员工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调动员工积极性。

六、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

涉及供应商、客户和企业员工等与企业生产经营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激励机制是一个含义宽泛的词语。这里我只探讨企业对员工的激励这一单方面内容。企业的激励机制应结合企业整体制度的发展变化,从企业经营活动中不断的发现和清除不利于激励的因素,采取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激励因素。现实经营活动中物资激励,虽然具有较大的激励作用,但也要避免过多采用物资激励的方式降低精神激励作用的发挥,使物质与精神激励有效相结合相得益彰。企业除了应用高薪激励外,企业还应当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舒适的工作环境、竞争力及发展前景等也能对员工产生极大的吸引力。也是企业自身激发员工积极性的内在重要因素,而企业内部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员工调岗加薪、车间绩效管理、重奖技改人员等等,都能对企业员工产生较大的正面影响。建立有效的竞争激励机制,就是要根据每个人的努力程度和绩效大小,采用物质或精神手段进行奖惩,使员工有一定的危机感和压力感,迫使员工努力工作,不断产生新的绩效。建立“竞争上岗,定岗定薪”竞争激励机制是挖掘员工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员工人性化竞争意识。通过给予员工选择岗位的自主权,发挥个人主动性和积极性,员工根据自身的具体条件,凭实力竞争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只有这样,建立的激励机制才会达到企业的期望值,促进企业价值观和标准的提升”夯实企业参与市场竞争基础。

调动员工积极性

积极性范文篇3

会计学是一门应用型的经济管理科学,会计理论教学与会计实验教学是不可分割的,任何一方都不能舍弃另一方而独立存在。要想搞好会计实验教学就必须打好会计学原理的基础。但是,强调会计学的基础理论并不丝毫意味着可以忽视会计实践这个主题。因此,对会计专业的学生和财经类其他专业的学生应根据各年级的情况分阶段进行实验教学。第一阶段,针对学生初学会计学原理的情况,分别在“凭证”、“账簿”章节讲解结束后,着重课内实验,操练如何填制凭证和登记账簿等;第二阶段,在学生学完基础会计课程之后,模拟一个企业进行从审核原始凭证,编制记账凭证,登记明细账,作科目汇总表、结账、对账、编制会计报表等一系列基本业务处理实验,形成一个系统性的认识;第三阶段,针对学生已完成大部分专业课,可进行有一定深度的财务会计和成本会计实验,主要锻炼学生处理业务的能力;最后阶段,针对毕业班学生对毕业后的工作处于既新鲜又担忧,更渴望接触实际的心理,可派其去单位进行两个月的顶岗实习,通过对一个工厂的信息流程的解剖,加深学生对信息传递的实际认识,切实体会工厂内部的经济事务处理关系。通过实验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论联系实际、使所学知识掌握更牢固,更重要的是能将枯燥的理论变为活生生的现实,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对会计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二、布置弹性作业。

这里的弹性作业有两种,一种为可以不交的作业,另一种为学生自己选择的作业。第一种可以不交的作业我让学生做在准备好的自备本上,这部分作业主要是一些知识点的巩固练习,不要求学生交,我利用课余时间帮学生校对好答案后,“局部”抽查,这样做一举多得,既使学生得到了必要的练习,又让他们感觉这位老师比较有亲和力,比较为他们着想,也减轻了自己的工作量。第二种弹性作业是习题集上的练习,课本上每一章的内容在习题集上都有配套练习,但是一章通常要分好几次课讲完,那么练习也要分好几次布置,考虑到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同,另外为了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习题集上的练习由学生根据每堂课的进度自己完成,直至这一章讲完再统一收上来批改。这样一来,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多分几次完成作业,而接受能力强的学生还能有时间预习新课甚至提前完成作业。另外在布置作业时我喜欢用商量的口吻,如果作业较多的话,不要求第二天就交,给学生一个缓冲的时间,让他们觉得老师不是独断专行的而是体谅他们的,以后对学生提要求的时候就给自己留了余地。通过这种充满温情的作业布置方式,使学生感觉到会计学习的过程是轻松愉快的不是严肃复杂充满负担的,同样可以取得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效果。

三、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减少课后补课时间。

积极性范文篇4

关键词:培养、学习、主动性、积极性

要使学生按语言学习规律学好这门学科,我感到在英语教学中应抓住三个环节: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培养学习兴趣,这是学生学好外语的前提;二要通过适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多种多样的语言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这是教学的核心;三是图村施教,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学习毅力.这是学好外语的保证。这三个环节相辅相成,彤成一体,自始至终贯彻于教学各个环环节。分别谈谈三个问题。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兴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英语的学习越来越重要.我平时收集英语在社会主义建设及科学技术中起重要作用的材料,做为自己向学生反复宣传的依据,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然而提高认识只是一方面,改课堂教育学,培养学习兴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最必要的知识。这就是求知欲.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有求知欲。因此自青少年接触英语的第一天起,教师就要利用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因势利导.逐步培养并巩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十一至十五岁的青少年,求知欲强.视觉与听觉发展很快,善于模仿,而且辩音能力相当准确,其灵敏度甚至超过成年人,这段时期是学外语的最佳年龄。因此,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青少年这一特点,引导他们模仿正确的语音,大量进行听说练习。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时常碰到有些学生在入学初期学习时,他们的情绪十分激动,但也有的学生学习上不去,甚至视学习英语为畏途,究其原因主要是过不了“单词拼读”这个关。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同教师的教学有关。如果我们在词汇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读音规则,通过音、形、义结合的方法记单词的读音和拼法,而不要让学生不动脑筋盲目地当个“录音机”,跟着老师重复,死记硬背,那么学生就可逐步克服“单词拼读”的困难,从而为巩固兴趣,进一步培养学习词汇的能力打下基础、否则,学生死记硬背,前读后忘渐渐兴味索然,缺乏信心,就更谈不上学习毅力和能力了。

初级阶段的英语教学,以听说为主,带动读写最后达到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熟练掌握,为了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老师要在教材上下功夫,并应用幻灯,物或自制形象生动的图片,编出有情节内容的对话.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才能有较高的积极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争先恐后地用英语表达要说的话.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急于纠正,更不要批评加以指责,要让学生反复练习。大胆地说话,自己去找错误,教师发现学生更正错误后,再给予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初中阶段,每节课都安排五至十分钟左右的日常谈话,从入学第一节课开始,老师利用表情、手势、实物教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班次、学校;说我爱学校、同学、班级、老师等。一周学两三旬,细水长流,有计划地与课文配合,按几个单元进行。随着谈话量增加,内容逐渐丰富,由回答老师的提问到连续说话。谈话方式有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个别问,集体答;大家问,值日生答。

有的根据课文提问,而更多的是无无备的即席回答。这一问一答,来;回较快,在十来分钟的时间内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同时,由于练习的句子比较多,复习的内容涉及面就比较广。在操练过程中听得多,说得快,反应起来越灵敏。在培养学生听力和答题能力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

通过课堂上以1日带新,滚雪球似地逐步增加口语。练习的内容与实践量,几个月就可以看出明显的效果(1)学生的听说能力大大加强,敢于开口;(2)课堂的外语气象浓厚.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如在学习字母阶段,本来是枯燥无味的,加入口语后,学习兴趣大增。(3)由于操练中听得多,说得快.学生活动面广,反应越来越灵敏,不仅巩固所学.而且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埋伏,可以分散难点。

语言实践活动不仅要生动活泼,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方面的能力。机械性的句型模仿和一些单项性的练习,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使学生对某些知识从生疏到熟练,但很难使学生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我根据教材分析,在初中一至二年级句子种类基本出齐的情况下,教师可借助语调、手势、表情,实物讲解初一的be动词句型,将一般问句、反意问句、特殊问句、选择问句都在口语中进行练习,只要求学生理解、听懂、能根据问题回答就行。到第一册结束时,老师可将这种句子归纳在起。实践证明,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比、分析总结出对话的规律,当堂做到朗朗上口。,以不同种类的句子进行连续说话,便成为学生基本口语训练的方式之一.

三、调动学习主动性,培养学习毅力

语言这东西一定要天天学,日日用,才能越学越好因此、贵在坚持,不少学生的情况都往往相反.或一曝十寒或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因此.不断了解学生的动态,听取学生的意见,帮助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培养学习毅力,是学好外语的重要因素。

我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对程度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培养他们毅力的主要方法。是: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具体困难.例如:有些学生学习基础差,英语听不懂,课文读不出,学习又不甚得法。经过摸底把他们组织起来,帮助他们预习老师将要讲的内容一在预习时,给他们补缺(如单词读音规则,如何划分音节,怎样使用音标等)。到了课堂上,尽量给他们机会回答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鼓励他们张口,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他们有坚持学习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对于有些程度较好、聪明、容易自满的学生,就着重于不断提高对他们的要求。课上,让他们针对所学课文提问题,让其他同学回答。经常给他们难度较大的作业和问题,防止产生自满情绪,使之不断进步。

还有部分好学生反映教学速度慢“乞不饱”,这是因为课堂上给他们思维活动的机会不足,教师未能注意到刺激他们学习的求知欲,未能充分开掘他们的学习智力。针对此情况,我在教学中往往为他们补充一些有利于启发思维的素材,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看图说话,复述课文。此外,我们还组织一些外语课外活动,增加课外阅读、听力练习、唱歌及演出英语剧等,补充营养,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对于那些学习不用功的学生,我也不轻易在班上批评,主要在课外从思想上启发他们认识英语对建设袒国的重要性,常与他们谈心,热情帮助他们克服思想障碍,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并经常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

积极性范文篇5

1惰性的内涵及其危害性

先秦时期,儒家著名的现实主义代表荀子曾说,“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荀子•性恶》)意思说,人的本性是恶的、自私的、懒惰的,而善是人为的结果。所谓人为,也就是说,人必须加以教养,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照荀子看来,“性者,本始材朴也;伪者,文理隆盛也。无性则伪之无所加;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礼论》)

美国著名的管理学家道格拉斯•麦格雷戈也有类似的观点。他指出,人的本性是坏的、懒惰的,一般人都有好逸恶劳、尽可能逃避工作的特性;由于人有厌恶工作的特性,因此对大多数人来说,仅用奖赏的办法不足以战胜其厌恶工作的倾向,必须进行强制、监督、指挥,甚至惩罚进行威胁,才能使他们付出足够的努力去完成既定的工作目标;一般人都胸无大志,通常满足于平稳地完成工作,而不喜欢具有“压迫感”的创造性的困难工作。

从上面分析不难看出,人皆有惰性,惰性存在于每个人的身上。那么应该如何来认识惰性呢?在笔者看来,人的惰性属于人的本能,本质是一种自我保护,是对自身生命能量的节制。简单地说,就是不想通过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而获得成果,或不想为某件事付出脑力劳动或体力劳动,也指在工作中和生活中懒惰消沉,不求上进的消极倾向。

当然,个人的惰性必然会影响个人的工作效率、生活方式等。但是,作为个体的人是不可能脱离社会组织而生活的,这就必然产生出一个问题,就是个人的惰性会对社会组织产生什么样的影响?答案就是:个人的惰性会在社会组织内传染,使得更多的人的惰性被激发出来,从而导致整个组织或团队的工作效率低下,甚至发生严重的问题。惰性是会传染的。惰性是人处于巨大的压力下生成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这种保护机制对整个组织会产生不良的影响。理论上来说,机构越庞大,人员越多,竞争越小,惰性就越大,惰性的传染就越快;反之,机构越小,人员越少,竞争越大,惰性就越小。以前人们常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机关工作人员的工作状态:“一支烟,一杯茶,一张报纸叹半天”,这是对人的惰性的一种形象诠释,也是惰性在庞大机构中传染速度之快的最好例证。

2管理活动中惰性产生的原因

人有惰性,并且这种惰性会在管理活动中蔓延形成阻力,妨碍人的积极性的发挥。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人的惰性的产生?笔者认为,可以从人的物质、精神以及制度三个层面作一些分析。

首先,惰性产生的物质层面原因。管理活动是通过人的行为来实现的,而人的行为的起点是需要。当人的需要未得到满足时,心理上会产生一种不安和紧张状态,这种状态会促成一种导向某种行为的内在驱动力,即动机。当人有了动机之后就会导致一系列寻找、选择、接近和达到目标的行为。如果人的行为达到了目标,就会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满足。原有的需要满足了,新的需要又会产生,从而又引发人的新的行为,如此周而复始。

著名的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马斯洛认为,生理和安全的需要是人的基本的物质层面需要。生理需要,包括人类维持基本生存所需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一旦不能满足,人的生存就成了问题,也就根本上谈不上别的需要了。人的生理是有极限的,饿了就要吃,渴了就要喝,困了就要睡。比如,一个寻宝的人在漫无边际的沙漠里,饥渴难耐,突然面前出现一桶水和一袋金子,如果要他二者选其一,他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者,因为生存是第一位的。因此,在一些经济不发达的地方,要调动人的积极性,克服人的惰性,首先要解决的就是要满足人的生理需要。

人在物质层面除了生理需要之外,还有安全需要。安全需要是指人类免除危险和威胁的需要,实际上是生理需要的延伸。这不仅要考虑到现在,而且要考虑到未来。比如,要求摆脱失业的威胁,要求在生病及年老时生活有所保障,要求工作安全,希望免除不公正待遇等等。如果这些要求得不到满足,人就无法安心于工作,更不要谈积极性的发挥,从而导致人的惰性的产生。

其次,惰性产生的精神层面原因。人需要被爱、被尊重、自我实现,这是人相对于物质层面的精神需要。社会组织是由人构成的,社会组织的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人,尤其是人才。从管理学这个角度来说,一个社会组织要想留住人,留住人才,一般采取三种方式,即待遇留人、感情留人和事业留人,呈现出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人被爱的需要就属于“感情留人”这个层次。人在自己的社会组织里,希望与同事们保持良好的关系,得到别人的友爱,以使自己在感情上有所寄托,能被认同,有一个归属。这种认同感和归属感的存在,使人生活在组织里好似生活在一个充满爱的大家庭里,使人融入组织工作中并为其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反之,人游离于组织之外,感到孤独,产生惰性。

人的尊重的需要,包括来自别人的尊重与自尊。人希望别人对自己的工作、人品、能力和才干给予承认并给予较高的评价,希望自己在同事中间有一定的威望和声誉,从而得到别人的尊重并发挥一定的影响力。人的自尊是指人对获得、信心、能力、本领、成就、独立和自由等的愿望,自尊心是驱使人们奋发向上的强大推动力。如果人的这种尊重的需要得不到满足,也容易导致人的惰性的产生。

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人的最高层次需要,属于前文提到的“事业留人”这个层次。人都希望在工作上有所成就,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实现自己的理想或抱负。自我实现的需要通常表现在两个方面:胜任感和成就感。胜任感是指希望自己担当的工作与自己的知识能力相适应,工作带有挑战性,负有更多的责任;成就感表现为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并取得成功。这种自我实现的需要如果得不到满足,会使人失去理想,陷入一种迷惘状态,从而产生惰性。

第三,惰性产生的制度层面原因。俗话说:“一个和尚担水吃,两个和尚抬水吃,三个和尚没水吃”,这是对制度在管理活动中的重要性的形象表述。制度的目的在于规范人的行为,激发人的潜能,更好更快地实现组织的目标。但是,制度的制定必须因时、因地而变。如果环境变了,时代不同了,而制度不变,就容易形成制度的惰性。而这种制度的惰性,会压抑人的的积极性,造成人的惰性的产生。比如公司管理中的资历本位的人事制度。所谓资历本位,就是升迁、晋级都以资历为标准。资历本位的人事制度,无疑对青年员工的积极性有着巨大的扼杀效应。公司的生产、销售都由高层计划安排,这种公司管理模式必然会产生一种资历本位的人事制度,即员工的业绩好坏与升迁无关。青年人的积极性都没有了,大家当然只会剩下惰性。

3克服惰性的管理措施

人的惰性的产生源于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人的需要的满足在某种程度上取决于管理制度的完善与否。在社会组织管理活动中,有两种管理措施,即奖赏和惩罚。它们以组织目标实现与否作为衡量标准,实现组织目标进行奖赏,而达不到组织目标进行惩罚。在克服人的惰性方面,惩罚是一种常用的管理措施。比如,末位淘汰制,即每过一段固定的时间,就把所有人的工作进行一次评分,评分最低的人将会被淘汰。这样的方法无疑会提升员工的工作效率,但也同样会破坏员工的积极性,员工会觉得自己在被强迫工作。长期实行末位淘汰制,必定会使员工自危,组织内部缺少合作气氛,最终导致人才的流失。

人的需要是多层次的,有物质的,也有精神的。很明显,末位淘汰制没有顾及到人的多层次需要,它过分地强调组织目标的实现,没有考虑到员工个人目标的实现。在笔者看来,只有组织目标和个人目标达成一致,融为一体,才能激发人的潜能和积极性,克服人的惰性。在具体管理措施方面,笔者认为,可以从组织外部和内部两个角度着手,采取两种措施:一种是从组织外部引入人才的的“鲶鱼效应”的管理方法;一种是在组织内部建立起“学习型组织”的模式。

提到“鲶鱼效应”的管理方法,这里涉及到一个小故事。据说,挪威人爱吃沙丁鱼,挪威人在海上捕得沙丁鱼后,如果能让它活着抵港,卖价就会比死鱼高好几倍。但是,由于沙丁鱼生性懒惰,不爱运动,返航的路途又很长,因此捕捞到的沙丁鱼往往一回到码头就死了,即使有些活的,也是奄奄一息。只有一位渔民的沙丁鱼总是活的,而且很生猛,所以他赚的钱比别人多。该渔民严守成功的秘密,直到他死后,人们才打开他的鱼槽,发现只不过是多了一条鲶鱼。原来当鲶鱼装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就会四处游动,而沙丁鱼发现这一异己分子后,也会紧张起来,加速游动,如此一来,沙丁鱼便活着回到港口。这就是所谓的“鲶鱼效应”。运用这一效应,通过个体的“中途介入”,对群体起到竞争作用,有利于克服人的惰性,符合了人才管理的运行机制。

所谓“学习型组织”的模式,就是将一种不断变化的状态融入到组织中去,用不断变化的组织形态或组织形式去应对那些已经到来和即将到来的变革;增强员工的不断学习的能力,将员工打造成不断进取、追求卓越的员工类型;对于那些在自己岗位上已经产生了惰性的管理者,隔一段时间进行岗位调整,防止产生岗位惰性。这样,通过各种各样的增加员工动力的方法,将组织内部进行能量的激活,从而有利于组织目标的实现。

人是有惰性的,它源于人的本能,是人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但人的惰性却是管理活动的阻碍。因此,在管理活动中,我们要尽量避免惰性,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去克服人的惰性。

参考文献:

积极性范文篇6

一、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兴趣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英语的学习越来越重要.我平时收集英语在社会主义建设及科学技术中起重要作用的材料,做为自己向学生反复宣传的依据,逐步帮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学习目的,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然而提高认识只是一方面,改课堂教育学,培养学习兴趣,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更重要的一方面。

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只有学生感兴趣的东西,他才会积极地开动脑筋,认真思考,并以最简捷,最有效的方法去获取最必要的知识。这就是求知欲.没有兴趣就谈不上有求知欲。因此自青少年接触英语的第一天起,教师就要利用他们对英语的兴趣,因势利导.逐步培养并巩固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心理学告诉我们,十一至十五岁的青少年,求知欲强.视觉与听觉发展很快,善于模仿,而且辩音能力相当准确,其灵敏度甚至超过成年人,这段时期是学外语的最佳年龄。因此,英语教师要充分利用青少年这一特点,引导他们模仿正确的语音,大量进行听说练习。

在实际教学中,我们时常碰到有些学生在入学初期学习时,他们的情绪十分激动,但也有的学生学习上不去,甚至视学习英语为畏途,究其原因主要是过不了“单词拼读”这个关。这种现象的产生往往同教师的教学有关。如果我们在词汇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读音规则,通过音、形、义结合的方法记单词的读音和拼法,而不要让学生不动脑筋盲目地当个“录音机”,跟着老师重复,死记硬背,那么学生就可逐步克服“单词拼读”的困难,从而为巩固兴趣,进一步培养学习词汇的能力打下基础、否则,学生死记硬背,前读后忘渐渐兴味索然,缺乏信心,就更谈不上学习毅力和能力了。

初级阶段的英语教学,以听说为主,带动读写最后达到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熟练掌握,为了使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老师要在教材上下功夫,并应用幻灯,物或自制形象生动的图片,编出有情节内容的对话.这样学生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才能有较高的积极性,并结合自己的实际,争先恐后地用英语表达要说的话.当学生出现错误时,不要急于纠正,更不要批评加以指责,要让学生反复练习。大胆地说话,自己去找错误,教师发现学生更正错误后,再给予鼓励.进一步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在初中阶段,每节课都安排五至十分钟左右的日常谈话,从入学第一节课开始,老师利用表情、手势、实物教学生介绍自己的姓名、年龄、班次、学校;说我爱学校、同学、班级、老师等。一周学两三旬,细水长流,有计划地与课文配合,按几个单元进行。随着谈话量增加,内容逐渐丰富,由回答老师的提问到连续说话。谈话方式有教师问,学生答;学生问,学生答:个别问,集体答;大家问,值日生答。

有的根据课文提问,而更多的是无无备的即席回答。这一问一答,来;回较快,在十来分钟的时间内基本上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活动。同时,由于练习的句子比较多,复习的内容涉及面就比较广。在操练过程中听得多,说得快,反应起来越灵敏。在培养学生听力和答题能力方面发挥很大的作用。

通过课堂上以1日带新,滚雪球似地逐步增加口语。练习的内容与实践量,几个月就可以看出明显的效果(1)学生的听说能力大大加强,敢于开口;(2)课堂的外语气象浓厚.学生的兴趣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也随之提高:如在学习字母阶段,本来是枯燥无味的,加入口语后,学习兴趣大增。(3)由于操练中听得多,说得快.学生活动面广,反应越来越灵敏,不仅巩固所学.而且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埋伏,可以分散难点。

语言实践活动不仅要生动活泼,还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思维能力包括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等方面的能力。机械性的句型模仿和一些单项性的练习,在很大程度上只能使学生对某些知识从生疏到熟练,但很难使学生开动脑筋,做到举一反三。我根据教材分析,在初中一至二年级句子种类基本出齐的情况下,教师可借助语调、手势、表情,实物讲解初一的be动词句型,将一般问句、反意问句、特殊问句、选择问句都在口语中进行练习,只要求学生理解、听懂、能根据问题回答就行。到第一册结束时,老师可将这种句子归纳在起。实践证明,全班有三分之一的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观察、对比、分析总结出对话的规律,当堂做到朗朗上口。,以不同种类的句子进行连续说话,便成为学生基本口语训练的方式之一.

三、调动学习主动性,培养学习毅力

语言这东西一定要天天学,日日用,才能越学越好因此、贵在坚持,不少学生的情况都往往相反.或一曝十寒或一遇困难就打退堂鼓.因此.不断了解学生的动态,听取学生的意见,帮助学生在不断克服困难中培养学习毅力,是学好外语的重要因素。

我针对不同学生的情况,提出不同的要求对程度差、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培养他们毅力的主要方法。是:满腔热情地鼓励他们在学习上的点滴进步,并帮助他们解决学习上的具体困难.例如:有些学生学习基础差,英语听不懂,课文读不出,学习又不甚得法。经过摸底把他们组织起来,帮助他们预习老师将要讲的内容一在预习时,给他们补缺(如单词读音规则,如何划分音节,怎样使用音标等)。到了课堂上,尽量给他们机会回答他们力所能及的问题,鼓励他们张口,并对他们的点滴进步给予充分的肯定,’使他们有坚持学习下去的信心和勇气。

对于有些程度较好、聪明、容易自满的学生,就着重于不断提高对他们的要求。课上,让他们针对所学课文提问题,让其他同学回答。经常给他们难度较大的作业和问题,防止产生自满情绪,使之不断进步。

还有部分好学生反映教学速度慢“乞不饱”,这是因为课堂上给他们思维活动的机会不足,教师未能注意到刺激他们学习的求知欲,未能充分开掘他们的学习智力。针对此情况,我在教学中往往为他们补充一些有利于启发思维的素材,要求他们运用自己的语言,看图说话,复述课文。此外,我们还组织一些外语课外活动,增加课外阅读、听力练习、唱歌及演出英语剧等,补充营养,使他们的智力得到发展,能力得到提高。

对于那些学习不用功的学生,我也不轻易在班上批评,主要在课外从思想上启发他们认识英语对建设袒国的重要性,常与他们谈心,热情帮助他们克服思想障碍,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对他们提出严格要求,并经常检查他们的学习情况。

积极性范文篇7

(一)影响农村青年入党积极性的主观因素

1、片面追求个人经济利益,淡漠了政治追求。许多年轻人把物质利益放在第一位,对入党持无所谓的态度。就山区青年农民而言,打工收入是主要收入来源。许多农村青年说:在外打工闯市场,讲究的是文化水平、技术专长,不讲究是否是党员,没有组织约束的人在外打工还方便一些。

2、片面地看待党组织内部某些阴暗面,对党失去信心。电视报纸上曾多次报道某地某某党政领导、党员干部腐化堕落,贪污受贿。周边不少基层党员干部包括无职党员也存在着或这或那的问题,如:打牌、生活作风腐败、工作方法简单粗暴等等。有不少农村青年片面地认为现在一些党员还不如群众,因而不愿加入党组织。

3、片面看待部分农村老龄党员当前的困难现状,降低了入党热情。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无不凝结着老一辈共产党员的辛勤汗水,一部分老龄党员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致伤、致残、致病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一批老党员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经济经济拮据,少数党员甚至无依无靠。为此,农村青年特别是老基层干部的子女对加入党组织大多不感兴趣。

4、片面地认为党员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缺乏入党动力。有些青年农民错误地认为入党就是“尽义务”,就是自己给自己套枷锁,不愿入党。为推动一项工作,往往免不了需要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少数农村青年把上缴税费、执行计划生育、推广科学技术、出义务工等方面“凡事都要带头”视为负担和枷锁,因而不愿入党受约束。

(二)影响农村青年入党的客观因素。

1、部分党支部不重视农村青年的入党问题。表现在:①有的怕发展青年农民入党会对自己的支部书记的位置构成威胁。②年轻党员的大量网外出,部分支部错误地认为发展青年农民入党是费力不讨好。③少数村支部负责人宗派思想严重,对不是同姓同族同派的青年入党,根本不予考虑。

2、对农村流动青年入党未建立有效的培养机制。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青年大多流入城市务工,流动性强,如何在务工人员中培养和发展党员,还没有形成一套有效的工作方法和机制,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农村青年入党形成制约。

3、面临当前农村工作难做、干部难当的现状,农村青年对加入党的组织“退避三舍”。党的工作落脚点在农村,工作的主体是农村党员,也就是说,青年人入党以后大多数都要有奉献在基层的准备。众所周知,当前农村工作难、税费任务难收、计划生育工作难做、民事纠纷难调处等等,村干部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在外忙碌,弄得不好,两头受气,年终几百千把元的工资还是个赊帐,不知哪年哪月才能兑现,就算及时兑现,有的还不如外出打一个月工的收入。

二、提高青年农民入党积极性的几点思考

我们党发展党员坚持入党自愿的原则,但在提高青年农民入党积极性方面还是可心作些探讨的。

(一)建议全日制中学设置党课,对青年学生进行党性教育,使之牢固地树立共产主义理想。

在中学开设党课可以使青年农民在中学时期就对党组织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奠定党在他们心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增强党组织对他们的吸引力,使他们步入社会后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具体作法是:党课每周可安排一课时的学习时间,学校明确专门的党课辅导员,解疑答难,并可利用“五·四”“七·一”,开展党的知识竞赛活动,以提高中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充分利用农村党支部这一阵地,正面教育农村青年,端正他们对党组织的认识。农村党支部特别是党支部负责人离农村青年距离很近,朝夕相处,有很多的交往和接触机会。利用这些机会,为其多讲讲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道理,宣传党的性质、宗旨、任务以及党员的权利和义务,从多方面多渠道为年轻人安排一些力所能及的工作开始,直至放手让他独挡一面地去完成工作任务,以此来启发、培养和加深他对党组织的认识。任何年轻人都有成才的机会,也有不成气候的可能,关键是组织上如何培养和利用,不能用老眼光去看待现代的农村青年。毛家坪村党支部成功地培养了一名年轻党员伍小清同志,其基本做法是由党支部发现这一正派的苗子后,派员与之接近、适当利用他办些力所能及的事务、利用村委换届的机会把他推向社会、让群众去评说,最终得到了全村人民的认可,吸纳他为预备党员也就顺理成章了。

(三)利用身边的典型经常性地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加深农村青年对党组织的了解和热爱。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我们可利用身边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经常性地开展党员先进性教育,潜移默化地教育农村青年端正对党的认识,激发他们的入党热情。

积极性范文篇8

关键词:初中体育;积极性;趣味化;情境化;信息化

《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而且初中体育已经成为中考必考科目之一。这就要求广大体育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将学生作为体育教学的中心,创新教学方法,以此来提高学生体育锻炼的积极性。

一、转变传统的认识观

在传统观念中,我们普遍认为体育是作为健身、健美而存在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体育不仅对人的身体素质有一定影响,还具备着一定的教育、社会功能。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首先需要转变传统的体育认识观,根据体育教学的特点将知识传授、体育锻炼技巧以及情感教学结合起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体育训练。教师除了对学生进行基础的体育知识教授、体育锻炼之外,还要对学生进行体育能力锻炼,使学生将已经学到的体育知识运用到实际的体育锻炼中,真正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以此提高学生的体育锻炼水平。除此之外,教师还要向学生传授一些与体育锻炼有关的知识,如奥运会的举办、田径的起源、奥运项目的要求变化等,以此加深学生对体育的了解,开拓学生的视野,使学生的知识储备达到广、博、深的程度,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二、课堂教学趣味化

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教师一般会采取跑、跳等形式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有的教师甚至会在跑之后就让学生自由活动,这种教学方式会使学生体育教学产生误解。有的学生认为体育课无关紧要,上不上都可以;有的学生觉得老师上课除了跑就是跳,没有任何新意,整个课堂显得枯燥乏味;有的学生甚至认为自己的老师比较严肃……教师严肃、枯燥的教学不仅不会使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反之会加深学生对体育的误解,在长期的体育教学中会失去原有的兴趣。因此,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教师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采用趣味教学方式来对教学手段进行创新,以此激发学生学习体育的积极性。我在开展体育教学的时候,常常会将游戏引入课堂。比如,在对学生进行体能训练的时候,我会将学生按照十人一组进行分组,每组学生按照顺序编号排名,并让学生围成一个圈蹲下来,然后我随意指定一个学生站起来报号,该学生需要说“2号呼叫5”,此时5号需要站起来,随意指定一名学生“5号呼叫10号”……以此类推,随着游戏进程的加快,学生的喊号速度也随之加快。通过这种游戏,学生在蹲起的过程中,不仅可以锻炼腹肌体能,增强学生的体能,还可以使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在游戏中,调动起学生参与的积极性。

三、课堂教学情境化

中学生在参与体育锻炼的时候是否具备体育锻炼意识、是否对体育有着浓厚的兴趣,与学生对体育锻炼内容的自主探究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教师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的时候,需要从学生对体育知识的探究出发,积极开展探究性教学活动,以此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其在合作探究中加深对体育知识的了解,提高体育锻炼能力。如,我在讲篮球的运球、传球这一内容的时,会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在课前先向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在玩篮球的时候,应该如何运球,有什么规则或者技巧,在运球和传球的时候需要掌握哪些动作要领以及一些著名篮球运动员是如何运球、传球的。学生在老师提出问题之后,会在课下通过到图书馆查询与篮球有关的书籍或者利用网络搜集与之相关的资料,等到正式授课的时候,学生会就自己查询到的各种信息、资料与同学交流、讨论,有的学生甚至为了验证自己的见解会亲自做一些示范。通过这种问题情境的创设,学生不仅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来搜集资料,提高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还可以使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主动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自主掌握动作要领,以此提高自身的体育能力。

四、课堂教学信息化

随着现代教育教学的发展,多媒体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辅助手段,对教学活动的开展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在体育教学中,教师也可以将多媒体引入课堂,将那些学生不易懂的动作要领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该知识的理解程度。如,在讲跨栏的时候,我会利用多媒体向学生播放刘翔跨栏的视频,然后控制快慢键将刘翔跨栏时的一些动作放慢,让学生在静态中观察动作要领,再通过动态画面让学生了解如何运用这些要领。通过这些方式,不仅可以使学生了解一些难做的动作技巧,还可以激发学生的模仿兴趣,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总之,在初中体育教学中,教师要利用多种手段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其在体育学习中学到知识,提高体育技能,以此为学生的终身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时佃强 单位:山东省邹平县明集镇初级中学

参考文献:

积极性范文篇9

关键词:调动;教职工;积极性

要想把学校办好,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必须加强教师队伍的管理,充分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挖掘教师的工作潜力,使全校教职工形成一股合力,同心同德,实现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对于管理者来说,要想达到目标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管理者要表现出优良的工作作风

1.1要有说服力——能起到表率作用

作为领导者如何才有说服力,仅凭嘴皮吹牛是不行的,也是万万不可的。要有说服力,就必须以身作则、身先士卒、雷厉风行、言行一致,给全体教职工做出表率。

(1)领导者要有振兴教育事业的强烈事业心和高效的政治责任感,这种事业心和责任感是建立在管理者对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的充分认识基础上的。为此,领导者要具备锐意进取的创新和教育意识,要敢于负责任,不怕挫折和失败。只要是有益于教育事业发展的,就应该坚持,并为之奋斗到底。

(2)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品质,在决策时,要从实际出发,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为此,领导者必须做到深入实际,尊重科学,不唯上,不唯书,不拘于成法,不囿于旧见。要讲实话,办实事,不浮夸不隐瞒。

现代领导观念强调榜样的作用,认为领导就是榜样。孔子曰:“己身正,不令而行;已身不正,虽令不从。”这就要求领导必须以身作则,率先垂范。

1.2要有征服力——领导要有“公心”

作为领导,在工作中,一切都要为全体教职工作想、从学校的利益出发。不谋私利,要公开、民主的开展管理工作,让教职工看到学校领导公正廉洁,时刻都在为大家着想,他们在工作中一定会加倍努力,工作热情也会在不知不觉中就被调动起来。分配的工作就会自觉承担并努力地去完成。这样的领导集体才会令人折服,才有征服力。

1.3要有战斗力——善于团结

首先领导集体要团结一心,各负其责。为学校、为全体教职工说实话、办实事,排忧解难,提供热情帮助。教职工才无后顾之忧,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这样的领导群体和教职工群体才有战斗力。

1.4要有魅力——加强领导艺术

领导者要加强学习,加强自身修养,不断提高其领导艺术,使领导者在教师心目中具有吸引力。这样的领导才会有魅力。

2要建立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

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提高教师积极性,实现学校管理目标的合格证。在人际关系中,特别是干群关系,领导起主要作用。有一句古话叫:“文人相轻”,这句话带有贬意,简单说,就是“文人”之间是相互看不起的。其实不然,相互间非常崇拜的也很多,之所以“看不起”是有原因的。教师群体可以说都是些知识分子,是有文化的人,他们都有自己的观念、见地和为人处事之原则,如果一个“文人”做事处事非常浮夸,不做实事或做事没有原则,是肯定要被其他“文人”所轻的。其实绝大部分教师特别重感情,重平等,自尊心也很强。这就要求领导者在调控干群关系上要不断改进管理方法,重视情感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和教师达到情感融洽,才能有效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

2.1平易近人——是建立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前提

领导者必须树立正确的教师观,把教师看成是自己工作的合作者,是办好学校的依靠力量,只有信任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才能调动教师的主观能动性。HTtP//:

2.2淡化角色——是建立团结和谐的人际关系的关键

事实上,学校的领导者绝大多数都是教师出身,曾经或者现在仍是一名教师,不过同时还兼有领导者的身份而已,不要总将自己看成是领导居高临下,不可一世的样子。因此,在同教师的交往中要注意淡化角色差距,或者说在不同的场合要进行角色转换。要设身处地为教职工着想,促进关系融洽。使教师把学校看成是温馨的地方,把领导看成可信赖的人,只有这样教师的积极性才能提高。

2.3情感投资——是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的途径

根据管理心理学解释,情感投资,就是以沟通思想和情感为内容的管理过程。人们在支配自己的言行时很大程度上是情感因素在起作用。特别是领导者与被领导者之间,通常保持着一种不易察觉的情感平衡——你体贴我,我也体贴你;你尊重我,我也尊重你;你不理我,我也懒得理你;你不冷不热,我敬鬼神而远之。这种情感平衡有良性、恶性、中性的,维持着这种人际关系。在学校管理中,领导者善于抓住表达感情的一切契机、注入浓厚的情感色彩,营造良性的情感平衡。这种情感投资好说不好做,总之要做到适时、对路,切忌画蛇添足。

3完善各项管理制度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规矩对学校工作而言,就是学校的各项管理制度,要办好学校,应完善学校的规章制度,做到有章可循,否则学校的各项工作便会混乱无序。

3.1在制定这些制度方面,应做到科学、合理、可操作

一方面所定的规章制度应以鼓励教职工、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为目的。另一方面应兼顾不同部门、岗位群体的工作特点,协调各方面的职、权、利三者之间的关系。第三,在制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中要坚持民主集中制的原则。学校的规章制度是学校全体教职工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因此应在制订过程中充分发扬民主,集思广益,做到科学合理、合法。将基本完善的规章制度交学校教代会通过,再颁布实施。

3.2在执行这些制度方面,要保证“法”的权威性

积极性范文篇10

摘要正激励和负激励作为两种相辅相成的激励类型,它们从不同的侧面对人的行为起强化作用。通过阐述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指出只有正激励和负激励相辅相成,形成一种良好的风范,才能够使整个群体的行为导向更积极、更富有生气。

关键词负激励企业管理正激励

1引言

众所周知,激励制度是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之一,是确立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石,是企业管理中的精髓组成部分。激励一词,《辞海》解释为“激发使振作”,即激发人的动机,诱导人的行为,使其产生一种内在的动力,朝着所期望的目标努力的过程。顾名思义,所谓负激励就是对个体的违背组织目标的非期望行为进行惩罚,以使这种行为不再发生,使个体积极性朝正确的目标方向转移,具体表现为纪律处分、经济处罚、降级、降薪、淘汰等。在现代企业管理中企业家们非常重视正激励,而往往忽略了负激励的作用,因此,本文谈一谈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运用。

2负激励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

2.1负激励是控制员工行为的一条隐性“止步线”

就像道德与法律的界线一样,逾越了道德的界线必然受到法律的惩处,负激励也是如此,企业一般都设有日常的行为准则、管理制度等,超出了这个准则、制度必然受到一定的制裁。当然,负激励的措施和手段大部分存在于企业的相应管理制度中。负激励作为一条“止步线”,也许作为一名企业员工很少注意到,实际上却起到控制员工行为不可或缺的作用,在日常的潜移默化中,员工自觉或不自觉地已经接受了这种负激励制度的约束,无形之中给企业的管理行为带来一种持续良性循环效应。比如,在制度中规定“上班迟到一次扣薪100元”,所有的员工都知道不能迟到,否则会被处罚,正常情况下,员工自然而然地养成了按时上班的习惯,管理者其实只应用了一条负激励的约束机制,就管住了整个企业的劳动纪律,可见,这条隐性“止步线”多么重要。

2.2负激励可以起到以儆效尤的作用

以上谈到负激励制度通常是约束员工行为的界线,但并不意味着所有员工都会遵守约定的法则,正如,并不是有了法律所有的公民都会守法一样,总有些员工会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不然,这些法律制度和企业负激励制度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也就意味着,当一些员工逾越这些约束时产生的后果将得到相应的处罚,而这种处罚的性质是强制性的、威胁性的、起震慑作用的,往往可以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真正使员工在心理上接受对企业管理行为的敬意,从而提高对自我行为的管理。例如,假设在一个企业中本月有3人次上班迟到,企业当月对此3人各扣薪100元,并予公告,就会使员工意识到,这种负激励的手段不是摆设,而是很好地维护了企业的劳动纪律。

2.3负激励对员工心理的影响经常大于正激励

所谓正激励就是对个体的符合组织目标的期望行为进行奖励,以使这种行为更多地出现,提高个体的积极性,主要表现为对员工的奖励和表扬等。但是,正激励对员工的心理影响在逐步淡化,特别是对于高薪白领阶层,有调查表明,在中国月薪高于5000元的阶层,对于奖励额度在10%以下的激励,绝大多数人员表示“没感觉”,原因是相对于其较高的薪酬总额来说,这一点奖励是微不足道的,也难怪他们无所谓,并且经常性的表扬也会落入习以为常“惰性”的圈套。而负激励的心理影响却是巨大的,并且具有双重性,从物质的角度看,本来正常情况下就能得到的没拿到还被处罚,损失是双倍的,更重要的是精神上受打击,心理波动可想而知,企业正是通过负激励的方式从心理上的影响达到影响其行为的目的。如上例,一个白领迟到被扣薪100元并公告,此白领很担心员工对他的认识改变,对他的心理影响不是能以金钱来衡量的。

2.4负激励的正效应

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人们往往会想到负激励起到的是负效应,恰恰相反,我们在企业管理过程中就是要通过负激励起到正效应。上述谈到的“止步线”也好、以儆效尤也好,所有的负激励措施或手段都是为规范员工行为、为企业管理行为服务的。日前,一份研究报告认为,当前人事管理工作中的“职务能上不能下、工资能增不能减,年度考核只有优秀、称职,没有或极少数不称职”等诸多现象的产生,源于没有负激励制度,最终导致整个集体缺乏激情与活力,创造性和积极性不高。从上述案例分析,可能一次处罚对当事人来说是负面的、消极的一面,但是应该看到,如果没有这些负激励的措施,对员工的错误行为放任自流,可想而知一个企业的命运将会如何,其实这只是对少数人的处罚,效果是使大多数人遵守企业的“游戏规则”,正面效应远远大于负面效应;对于当事人来说,负面影响也只是一时的,只有他认识到错误并加以改正,最终的结果才是正面的。

2.5负激励的执行不能产生偏差

在宪法中规定“法律面前人人平等”,负激励也是如此,在企业管理行为中要做到“负激励面前人人平等”,它的执行比正激励要更为准确和适当,难度也较大。负激励在执行时往往不同于正激励,正激励通常偏向于“锦上添花”,多一点少一点,员工不太会计较;而负激励则不同,一旦产生偏差,员工就会斤斤计较,会导致企业管理者的权威受损,甚至导致企业管理制度形同虚设。例如,一个员工迟到,决不能因为员工说他在途中塞车,没有主观错误而放弃对其处罚,否则下次因“塞车”迟到的人会越来越多,因为管理者根本不可能去落实是否真的塞车,管理者还可以这样理解:既然知道上班高峰期有可能塞车,那为什么不能提早一点出发呢?更不能因人而异,如某领导的太太或亲戚迟到而放弃对其处罚,那么,所有制度将会流于形式,企业管理必然陷入混乱的状态。

2.6在负激励面前管理者要以身作则

作为企业的领导阶层,管理者要舍得“亏”自己,要陪同员工接受应负担的责任,让员工心服口服。在电力行业中,日常管理中多年采用《月度经济责任制考核办法》和《违章记分管理办法》是两个行之有效的管理办法,这两个办法对员工的行为做了详细界定,绝大多数是负激励的措施,少数为正激励措施,其中很好的一部分是下一级员工受到处罚,上级管理者要受到一定比例的连带处罚,理论依据是既然下级员工犯错上一级至少要负管理责任,这种负激励的连带处罚措施执行时更具操作性,上级可以理直气壮。还有一个下属企业,建立“三德银行”管理办法,即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管理的范畴从八小时以内延伸到八小时以外,给每一位员算“三德”的本金,受到的处罚作为“三德”的贷款利息,奖励作为存款利息,而对领导层的连带责任更严厉,“三德”的积分是全公司员工的平均值,该制度受到员工的极大认同。

2.7正确把握负激励的力度和尺度

现代管理理论和实践表明,在员工激励中,负激励给员工造成工作不安定感,同时还会造成员工与上司关系紧张,同事间关系复杂,有时甚至会破坏企业的凝聚力。过于严厉的负激励措施容易伤害员工的感情,使员工整天处于战战兢兢的状态,不敢越雷池一步,很容易抹杀员工创新能力和积极性;负激励措施太轻了,员工不当回事,处罚与不处罚差不多,不痛不痒,起不到震慑作用,又达不到预期目的。因此,负激励的运用一定要注意把握一个“度”,对于不同的员工群体,有时还要区别对待。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对待关羽、张飞可以说成功使用了正、负激励,他对关羽恩崇有加,时常赞许,而对张飞则恩威并重,时常加以贬惩,其结果使两位虎将都焕发出超常的能量。在柔性管理的企业中,负激励尺度的把握尤为重要。例如,在一个以商贸为主的公司,对于产品推销员的考核,业务量的设置要准确适当,在通常情况下,设置的量要使大多数人通过一定的努力都能完成的合理数量,如果要求过高、业务量过大,一旦未完成就严加处罚,那么推销员的积极性将大大受挫。

2.8物质负激励与精神负激励相结合

以上提到了很多负激励的措施,其中有物质的,如经济处罚、降级、降薪等,也有精神的,如批评、警告、降职等。物质负激励与精神负激励都是负激励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相辅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