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的理论十篇

时间:2023-12-21 17:36:35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篇1

【关键词】精神分裂症;积极心理学;护理干预

【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6350(2016)02—0342—03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病症明显、治疗难度大、复发率及致残率均极高的精神病,不仅可对患者的身心造成极大伤害,最终将导致其社会功能低下[1]。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伴有自卑绝望等负面情绪,也是导致其基本不愈及复发的根本原因所在,如何疏导及缓解患者的不良心理状态成为目前精神分裂症可否治愈的关键所在。护理人员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得当与否是决定治疗预后的重要环节,目前有学者提出应当在日常护理中注重对患者的心理状态疏导及干预,在缓解患者不良情绪的同时应积极诱导患者的正面积极心理状态产生[2-3]。积极心理学是旨在激发患者自信、满足等积极情绪,提升患者生活幸福感的一门理论学科,本文主要分析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3年12月至2014年12月间的精神分裂症患者74例纳入研究,所有患者符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家属在了解研究过程后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根据接受的护理干预措施不同,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7)及对照组(n=37)。对照组患者接受临床常规护理干预,其中男性17例,女性20例,年龄16~59岁,平均(34.28±7.51)岁;观察组患者接受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其中男性16例,女性21例,年龄18~60岁,平均(35.09±8.43)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该组患者接受精神病患者常规护理,即:护理人员对其进行日常健康教育,为患者提供娱乐活动包括打牌下棋、读书、看电视等,护理人员对患者给予支持性心理治疗,不涉及积极心理干预。1.2.2观察组该组接受积极心理学理论护理干预,与患者进行亲切交谈,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针对患者及家属关心的问题进行详细耐心讲解,并给予针对性指导意见。对患者的无助感进行劝解、鼓励、安慰,帮助患者及家属建立疾病康复的信心[4]。组织患者参加相关讲座,鼓励其进行自我心理状态表述及团体活动的参与;为患者提供其感兴趣的报章杂志进行阅读,聆听安静优雅的愉悦,引发患者对新知识的探知及好奇心理,使其心态平静;鼓励患者将自己的情绪记录下来,通过观看励志人物的相关视频录像,使患者树立起积极生活及重新投入社会的信心及希望[5]。

1.3临床价值评价方法

1.3.1积极心理评分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采用幸福进取者问卷(HEIQ)评价积极心理品质,HEIQ问卷包括6个维度:幸福感、人际关系、目标管理、克服困难、自我肯定、学习成长,得分越高、幸福进取程度越高。1.3.2精神病症状采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干预前后的精神病症状进行评价,具体包括焦虑抑郁、活力缺乏、思维障碍、敌视猜疑四方面,分值越高,病情越严重。1.3.3社会功能及自尊水平评分采用社会功能缺陷筛选量表(SDSS)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干前后的社会功能情况进行评价,分值越低,患者社会功能越好;采用自尊量表(SES)对两组患者接受不同护理干预前后的社会功能情况进行评价,总分10~40分,总分越高、自尊程度越高。

1.4统计学方法

所得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22.0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积极心理评分

观察组患者接受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后,幸福感、自我肯定、目标管理、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学习成长等积极心理评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精神病症状

观察组患者接受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活力缺乏、思维障碍、敌视猜疑等精神病症状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见表2。2.3社会功能及自尊水平评分两组患者的基础社会功能、子准水平评分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护理干预后社会功能评分较对照组低、自尊水平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

3讨论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高致残慢性疾病,据相关统计研究显示其致残率达75%以上,终生患病率约0.65%,若不及时加以积极干预,将严重影响患者的精神健康及正常生活能力[6]。住院治疗是目前精神分裂症的主要治疗方式,但是患者长时间处于医院密闭环境中、交流环境少,有可能会精神状态恶化、病情加重[7]。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中,心理治疗扮演着重要角色,应当最大程度的恢复患者的良好心理状态。有研究显示,精神分裂症患者多伴有自卑绝望等负面情绪,自身幸福感及生活质量均低下,成为阻碍患者康复的最主要因素[8]。良好的心态及正面的情感体验有助于提升患者的心理健康度,在以往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护理干预中,往往重点关注患者的定时定量药物服用情况,对患者精神异常程度的评估、对患者的心理状态了解及干预则较少涉及[9]。最新的研究显示,在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整个治疗过程中,护理人员是与其接触最多的人群,护理人员对患者的心理状态诱导及干预将成为影响治疗结局的关键因素之一[10]。最新的精神疾病护理要求,护理人员应当对患者的不良心境进行积极干预,向患者灌输积极的心理状态,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措施逐渐受到临床重视。积极心理学的中心思想为激发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使之形成积极的品质,促进人们生活适应能力的提升[11]。基于积极心理学的护理干预措施中,注重对患者的信任及希望关注、使患者感受被关注并增强内心幸福感,其内涵是增强患者的力量、增加患者的愉悦及快乐等美好体验,而非仅仅是减轻患者抑郁、焦虑、低自我效能等消极心理[12]。在本次研究中,将积极心理学理论与护理干预相结合并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重点观察患者在精神状态、疾病评分及社会功等方面发生的改变。在积极心理评分方面,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的幸福感、自我肯定、目标管理、克服困难、人际关系、学习成长等积极心理评分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提示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措施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的痛苦与烦恼,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还赋予了患者自信、满足、乐观等积极心理,对于远期的疾病康复及减少复发等均有积极作用[13]。精神病症状评分是临床判断精神分裂症等精神疾患最主要的评价指标,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必然伴随着整体精神病症状的改善,故精神病症状评分不仅可以反映患者病情的轻重,也可以侧面反映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变[14]。上述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焦虑抑郁、活力缺乏、思维障碍、敌视猜疑等精神病症状评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提示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症状。精神分裂症患者普遍伴有自卑心理及社会功能降低;测定患者的社会功能及自尊评分也是评价治疗有效性的指标之一,上述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接受护理干预后社会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自尊水平评分高于对照组患者(P<0.05),提示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降低患者的负面情绪、提升整体社会功能水平[15]。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护理干预应用于精神分裂症患者中,有助于相关临床症状的缓解,在优化患者心态以及强化患者社会功能等方面均有极大优势,是一种理想的现代化护理方式。

参考文献

[1]刘燕林,胡晓华,陈颖.辅助治疗手段治疗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对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神经损伤与功能重建,2015,10(1):80-83.

[2]尹娟,李小妹,周凯娜.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水平与家庭支持及应对方式的相关性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2,12(11):761-765.

[3]李西敏.积极护理干预对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能力的影响[J].齐鲁护理杂志,2014,20(21):94-98.

[4]李遵清,韩鹏,仇爱玫.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精神分裂症康复护理中的应用效果[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12):1098-1101.

[5]刘林林,江源,王川.精神分裂症患者积极情绪对抑郁症状的间接作用[J].四川精神卫生,2014,27(6):538-542.

[6]邵华,李立华,王黎,等.愉快因子回输式护理对早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J].国际精神病学杂志,2015,42(2):59-62.

[7]张黎明,马晓燕,肖路平.交往训练对稳定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恢复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3,24(21):3274-3276.

[8]Agnew-BlaisJC,BukaSL,FitzmauriceGM,etal.EarlychildhoodIQtrajectoriesinindividualslaterdevelopingschizophreniaandaf-fectivepsychosesinthenewEnglandfamilystudies[J].SchizophrBull,2015,41(4):817-823.

[9]HajnalA,TényiT,VargaE,etal.Socialcognitivedifferencesinfirst-degreerelativesof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Asystematicre-view[J].PsychiatrHung,2014,29(3):301-307.

[10]李福英.支持性心理干预联合康复训练对慢性精神分裂症远期治疗效果的影响[J].海南医学,2013,24(15):2336-2338.

[11]BrownEC,TasC,CanH,etal.Acloserlookattherelationshipbe-tweenthesubdomainsofsocialfunctioning,socialcognitionandsymptomatologyinclinicallystable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J].ComprPsychiatry,2014,55(1):25-32.

[12]KhanA,LindenmayerJP,OplerM,etal.AnewIntegratedNegativeSymptomstructureofthePositiveandNegativeSyndromeScale(PANSS)inschizophreniausingitemresponseanalysis[J].SchizophrRes,2013,150(1):185-196.

[13]PonizovskyAM,VitenbergE,Baumgarten-KatzI,etal.Attachmentstylesandaffectregulationamongoutpatientswithschizophrenia:re-lationshipstosymptomatologyandemotionaldistress[J].PsycholPsychother,2013,86(2):164-182.

[14]BortolonC,CapdevielleD,BoulengerJP,etal.Earlymaladaptiveschemaspredictpositivesymptomatologyinschizophrenia:across-sectionalstudy[J].PsychiatryRes,2013,209(3):361-366.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篇2

心理学的作用在当今生活日益凸显,个人、社会乃至国家都重视学生心理的发展情况。所以各学校都开设了心理健康课程,心理咨询等机构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随着心理健康课程教学实践的不断增多,心理健康课程的理论也逐渐发展与完善。其中,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实践最具影响力的就是积极心理学,不管是心理健康教学理论还是实践的各个方面,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积极心理学相关内容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使用心理学由开始到现在已较为完备和可靠的科学的实验方法与研究手段,来探究人们的品德、潜能等积极品质的一股心理学热潮。它开始于20世纪末的美国,代表人物为塞里格曼。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的主要内容包括: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消极心理的改进;提倡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应限定在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强调对心理问题的解释也应该从它积极的方面入手,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所以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重点是在人内在品质中积极的那一面,积极心理学深深地受到人本主义的影响,人本主义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大势力,二者都强调人内在的潜力,相信人内在都拥有积极向上的动力。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的重点应该是从人内在的向上的力量和人的生活出发,倡导用一种乐观的心态来看待人的许多心理现象,也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解释心理方面的问题,在负面的事件中看到积极的一面,就像人本主义的积极关注一样,这样就有利用发现人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人们如果能够认识到自己的内在能量,就可以用他们在面对困难时提供力量,也可以让人们在最大范围内发现自己的内在的力量,由此而达到一种幸福的生活。同样,心理健康课程的目的也是为了帮助学生强化心理能量,认识自我,发现自身的内在潜能。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三个层面:一是在主观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主观体验。包括幸福感和满足、希望和乐观主义、快乐和充盈,重点是强调人要满意地对待过去、幸福地感受现在以及充满希望并乐观地面对未来;二是在个人层面上,研究积极的个人特质。包括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洞察力、才能与智慧等。三是在群体层面上,研究积极的组织系统。包括研究安定的社会、关系良好的社区、健康的家庭、有效能的学校以及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从而使公民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有职业道德。

 

心理健康课的目的从主观层面来说,是让学生在授课过程中产生积极的主观体验,正确的看待自己的过去和展望未来,这种体验能够帮助学生在以后遇到相同的情景时能够学以致用;从个人层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发展自己的积极品质和才能,这些在以后的生活中都会产生深远的持久的影响;群体层面是通过打造良好的课堂和班级风气,让学生的成长环境是安全健康的。这群体环境包括了教室课堂氛围、学校环境,也可以延伸至学生的家庭,多方面环境的塑造帮助学生建立全面的社会支持资源。

 

所以,从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与方向来看,是可以给心理健康课程实践提供相关的指导与帮助。

 

二、从积极心理学角度对心理健康课程的分析

 

(一)课堂上以学生为主体

 

心理健康教育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是以自己为主体,同时教师教育也是以学生为对象。心理健康课需要取得实际效果,就需要学生有兴趣积极主动的参与进来。与人本主义颇有渊源的积极心理学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而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有利于学生学习潜能发挥的情境,让学生主动的在这种情境中发掘自己的潜在能力。

 

而心理健康课程正可以给学生这样的空间,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创造性,发挥其自身积极力量上,即找到学生自身存在的积极力量和潜能。也让学生自己明白内在存在的克服困难能量,从而可以帮助学生克服成长中存在的障碍,利用这种积极的潜能来完善自己,而不是没有问题的解决方法而使成长有所滞留。

 

在心理健康课程中,教师也要做到以学生为中心,从而使学生大胆地释放自我,呈现出一个真实的自我。这样就使心理健康脱离了其他学科的教学的方式和中心,不是以教师的教授为主,而是以学生的参与为主。让学生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看到自己内在的力量,认识到自己的强大资源。但是传统的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式还在很多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存在着,原因也是多方面的。因为教师主导课堂的方式使知识的传达率提高了,也可以防止一些突发的意外的事件,但是降低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都受到影响。所以学生的主体性也体现了学生兴趣的激发和引导学生正确的学习价值观念。

 

(二)应重视学生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的研究领域其中一方面就是研究个体如何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的生活中获得的感悟与收获,包括人类的快乐、幸福、美好等等,强调人应该对待生活是感恩的,是充满希望与幸福的,由此形成丰富多彩的人生感悟。具有这种感悟的人会以“积极”为主要目的,即“用积极的视角发现和解读问题的积极方面;用积极的途径培养积极的品质;用积极的思想浇灌积极的心灵;用积极的过程提供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形成豁达、宽容、大度的生活态度。

 

有关心理健康的活动特点是以目的明确、计划详细、可行性强的活动为主,在活动中需要让学生都参与进来,使学生在活动中有所体验与收获,再从切身的体验中领悟一些道理或精神上的成长。同时,活动场景还可以帮助学生建立在某些生活情景下的行为反应,这样就可以与生活中的实际情景进行对比,并可以把这种行为反应应用到不同的生活情景中。这种形式的课程注重学生的参与、认真领悟、专心体验和技能的操作训练。

 

心理健康课程注重学生的主观体验,体验不断的积累,能够加深内在的强化,慢慢就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这更注重内在感悟,而不是知识的获得。心理健康课程教师不应用灌输或死记硬背的方式让学生记住某些知识,而应当通过角色扮演、对话等方式让学生在过程体验中有所收获。通过体验获得的感受会比通过记忆的方式获得的知识更长久,也更有利于学生的成长。

 

(三)课堂授课内容和氛围都是积极的

 

以积极心理学为基础的心理课堂应强化通过“积极”这条主线来进行课程,教学的目标也始终围绕着“积极”设定。在当代心理学的范围中,“积极”一词,应该是正向或充满活力的含义。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健康课程也应该是充满活动的,具有正能量。从情绪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人们对恐惧的负面的事印象更深刻,而积极心理学更重视传授学生正面的内容。

 

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一方面,心理健康课的教师在选取案例时应该是正面的案例多一些,虽然一些心理问题的事件可以教会学生如何解决和应对这方面问题,但是负面案例的介绍强化了学生内在的恐惧;另一方面也应在情绪情感方面引导学生向好的方面发展,更加重视学生内在良好品质的发展和心理能量的强大。以积极为主旋律,用丰富健康的内容与合理的方式塑造学生的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让学生对未来的期望是乐观,富有希望的。在活动中的体验也是积极正向的,这样就激发了学生内在成长的积极动机,强化学生的心理品质,是积极心理学理论下心理健康课堂的教学目标与宗旨。

 

(四)课堂环境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格是社会活动的外部表现,在一定生理条件的影响下,以积极体验为中介,由外而内,转为个体内部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也就是说人格是个体内化社会活动的结果。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第三方面也重视学生周围环境的变化。

 

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除了在课程内部,通过课程自身的特点帮助学生内在潜能的发现与发挥,还需着力营造积极的外部环境,包括课堂,学校乃至家庭。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导向,从影响学生开始,带动了学校家庭的全面发展,由点到面的整体环境得到了改善,而好的环境又给学生以强化,形成一个良性循环。这样走出心理课堂之外,学生也能继续保持在课堂上这样积极的情绪体验,久而久之,能帮助学生人格的健全与发展。

 

总之,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心理健康课堂是积极向上的,从教师的授课方式以及主体的改变,到课堂氛围和环境的塑造,都体现了积极心理学在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实践中的指导作用。针对根据积极心理学理论而进行的心理健康课程实践的方法还有待完善和发展,其效果,也需要长时间的实践才能得到体现。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篇3

(一)抗挫折教育是社会发展的要求高校是人才的集散地,高校培养人才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肩负着建设祖国的伟大使命。当前我国正处于经济转型时期,随着高校大学生毕业人数的增加,就业压力也逐渐增大。随着经济飞速发展,精神文明的不断进步,当今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也与过去不同,种种原因都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甚至择业观有很大影响。导致学生群体中出现很多不和谐现象,如人际关系紧张、盲目攀比、学习氛围差、考试作弊等等。如果这些现象不及时发现并加以制止,很有可能会使一些大学生产生心理问题,心理问题如果不及时解决,容易导致生理上的不协调、不理性,甚至引发犯罪。为此,高校应当在注重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学习的同时,还应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教会学生在面对挫折时应该以积极乐观的心态去对待。高校应该以培养大学生的完美品行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抗挫折教育是预防大学生心理疾病的要求当前大学生心理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和学校的关注。调查显示,许多校园暴力大部分是因为学生的心理问题引发的。如1991年11月1日的“卢刚事件”,卢刚在取得博士学位后,因为未获得最佳论文奖,并且面对巨大的就业压力,最终酿成悲惨血案。当然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但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大学生在面对挫折时,消极情绪不能及时排解。长期处于压抑、痛苦的心理环境下,学习生活的积极性受挫,如果不及时调整就会进入一个“死循环”,甚至有部分大学生会在绝望中轻生。高校作为育人的地方,必须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抗挫折教育环境,防患于未然,要建立积极的防控体系,缓解和疏导学生消极的挫折情绪。

(三)抗挫折教育是增强大学生生存能力和竞争力的需要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我们不可能离开社会而生存。因此不可避免地会遇到诸如工作不顺心、人际关系紧张、家庭矛盾等问题。大学生在走向社会以后,当他们单独面对生活上和工作上的问题时,只有具备一定的抗挫折能力,才能在社会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所以高校在大学生在校期间,有针对性的对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让大学生学会面对问题和挫折时,不逃避、不放弃,以一种积极的心态去面对,培养自己顽强的意志,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本质需要。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抗挫折教育路径探析

以往心理学研究重点多放在了心理问题的研究上,认为心理学是为了解决心理问题而存在的一门学科,而积极心理学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更是不被重视。随着抗挫折教育的发展,人们更多地关注个体内心对生活所持有的态度,团体情绪在团体协作中也被列为重点参照因素,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理念与观点能够帮助个体和团体在遭遇挫折前、挫折中和挫折后找到积极乐观的因素。所以,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抗挫折教育是一种时代性的探索。

(一)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的原则高校作为大学生学习知识与文化的场所,在大学生遇到挫折时,应该充分发挥高校的主渠道作用,把大学生抗挫折能力培养纳入到教育教育体系中,使之成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积极心理学视域下的抗挫折教育有其独特性,所以运用积极心理学开展高校抗挫折教育应该遵循三点原则:第一,预防性原则。积极心理学研究方法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它更注重个体或团体心理问题产生之前的心理状态,也就是说个体或团体应该以一种乐观、积极向上、开朗的心态面对生活、工作或学习。虽然与抗挫折教育的目的一致,但积极心理学更强调发挥人性中的优点来预防挫折感的出现,这样的心理治愈理念比传统的修复遇到挫折后的心理问题更具有价值。并且运用积极心理学能够节省解决心理问题的成本。因此,在抗挫折教育中,运用积极心理学能够帮助大学生形成积极的认知以抵御挫折。第二,体验性原则。积极心理学不仅强调教学目标和知识技能目标的实现,更强调学生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所谓的积极的情绪体验,早在1998年B.L.Fre-drick就提出了拓延建构理论“认为某些离散的积极情绪,包括高兴、兴趣、满足、自豪和爱,都是拓延人们瞬间的知性的能力,并能构建和增强人的个人自愿,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大学生的情绪特点趋向于强烈且不稳定,所以在抗挫折教育中,不仅要注重大学生认知因素,更应该注重大学生的情感因素,通过各种防范唤起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第三,希望性原则。积极心理学强调每个人心中都有自我实现的向往与需求,这种需求会激发个体的潜能和积极力量。高校在开展抗挫折教育时应注重学生的优点和价值。在生活中大学生往往会感到孤独和寂寞,希望有人能够发现他们的价值。所以,在抗挫折教育中,高校应该充分的理解学生,充分的信任他们,给没个人提供发展的机会,相信他们可以形成积极的人格。

(二)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大学生抗挫折教育的路径

1.心理健康课高校的心理健康课是针对全体大学生进行抗挫折教育的一种路径,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阵地。高校心理健康课的主要目标是在挫折产生之前进行积极的预防,面向全体大学生普及专业的抗挫折知识,让学生们正确认识挫折、抗挫折,并且通过专业讲解积极心理学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抗挫折意识和抗挫折能力,而这一目标恰巧与积极心理学的中心思想相契合。积极心理学强调发挥人性中的优点,培养积极的人格力量,预防面临挫折所产生的心理问题。积极心理学作为一种心理学理论,只有将理论具体化才能发挥其实际效用。高校教师可以在心理健康课上课之前与学生们分享一个或两个积极向上的小故事,也可以在课后与学生进行积极沟通,帮助学生树立强大的自信和积极乐观的态度。高校心理健康课程安排定课时进行积极心理学知识普及,能够让学生在平时的学习中系统的了解到挫折的概念、挫折情境、挫折反应和挫折防御、应对挫折等知识。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抗挫折能力,引导大学生认识到挫折的两面性,增强大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使大学生处于低强度的积极生活事件中,培养大学生的积极人格,以预防挫折的发生。

2.团体心理辅导所谓团体心理辅导,就是通过团体内部的人际交互作用,促进个体学习团体中大多数人的态度和行为的一种辅导方式。团体心理辅导是高校抗挫折教育的辅助路径,也是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采取的最有效的措施之一。当前心理学界讲心理团体按照功能分为“成长性”团体和“治疗性”团体。“治疗性”团体辅导注重成员经验的深层解析、人格的重塑与行为的重建。这种团体辅导方式多用于遇到强大挫折之后,产生深度心理问题的人群。而“成长性”团体辅导注重成员的身心发展,注重成员的正向行为的建立,这种辅导方式符合积极心理学应用于高校抗挫折教育的基本规律,可以作为大学生应对挫折的重要方法。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实践性、高效性、趣味性等特点,因此在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具有更强的适用性,更明显的成效性。但是一直以来,受到传统主流心理学(消极心理学)等因素的影响,目前大学生团体心理辅导在一定程度上存在问题解决取向的弊端,因此,需要积极心理学思想和理念的介入。高校应充分利用党小组、学生会、社团等活动团体,定期开展团体心理倾诉活动,帮助学生发泄内心的负面情绪。也可以指定团体心理辅导方案。高校抗挫折教育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树立大学生的积极的自我概念,所以将积极心理学引入团体心理辅导中,能够对当前价值取向倾斜的团体心理辅导进行不断的平衡和完善。

3.积极心理咨询心理咨询是指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对心理适应方面出现问题并乞求解决问题的求询者提供心理援助的过程。积极心理咨询是高校抗挫折教育的补充途径,为受挫严重的大学生进行个别调试和辅导。也可以说心理咨询是一种语言发泄方式,内心释放的过程,心理导师对咨询者的辅导可以是一种引导过程,在解答咨询者问题的过程中加入积极心理相关知识,为可能复发的心理问题做好充分的预防。同时,积极心理咨询认为每个人都具备两种能力,一种是爱的能力,一种是认知能力。积极心理咨询主要针对于遇到挫折之后具有不良心理反应的大学生,消除他们的消极情绪和想象,帮助他们从挫折中解脱出来,为此学校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和心理咨询电话,并且专门安排心理老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高校抗挫折教育采用积极心理咨询的方式主要是帮助学生们对挫折进行积极的归因,指导他们形成乐观积极向上的解释风格,同时,为学生提供消极情绪宣泄的场所,帮助他们学习讲情绪进行转移、宣泄、升华等调节方法,以提高他们的心理调节和抗挫折能力。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篇4

[摘要]积极心理学理论对于营造积极的、有内涵的高校校园文化有着重要的作用。建设积极的校园文化,要通过指导学生树立目标,

>> 积极心理学理论对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 积极心理学视阈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阳光校园文化建设 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校园文化建设 浅析教育心理学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的运用 以积极心理学理论为主导的高校团体心理辅导创新研究与实践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大学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建设 浅谈积极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班集体建设 科尔的文化心理学理论解读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幸福感调查研究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的运用和思考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分析 积极心理学与职校校园文化的研究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初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中的应用研究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论探讨整形美容的可发展性 积极心理学理论在中职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初探 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打造有热度的历史课堂 运用积极心理学理论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

[3]王福建.积极心理学对和谐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01):42-46.

[4]王福建.积极心理学对中学校园文化建设的启示[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7.

[5]潘柳燕,刘惠珍.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的走向[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9(03):540-243.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篇5

【关键词】 积极心理学; 外科学总论; 实验教学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利用心理学已经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以及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能力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方向[1],该学说起源于20世纪末,以创始人Seligman和Csikzentmihlyo两位心理学家所著《积极心理学导论》的出版为其正式诞生标志。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积极心理学主要是对理想的人类机能进行充分的科学研究,目标是发现能够使个体、团体乃至社会良好发展的影响因素,并利用这些因素来提高进人们的健康幸福,促进整个社会繁荣[2]。积极心理学不仅填补了传统心理学研究的空白, 完善了心理学研究的领域[3],而且有力地促进了心理学的应用,在心理治疗,以及各层次教育教学上得到了广泛应用。国内学者从21世纪初开始关注积极心理学,对其研究主要集中于积极心理学的缘起及概念、研究领域、意义和跨学科研究等几个方面,但是仍多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4],特别是对于医学生教育实践应用方面,仅限于医学心理学及护理教育等领域[5-7]。

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是医学教育中的必修课,主要是培养学生在外科动物实验中树立严格的无菌观念并掌握手术基本操作和技能,为学生进入临床实习乃至工作奠定重要的基础。要达到这一目的,就要求教师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强化预习意识,热情带教,严密组织实验,提高实验效果,开放实验室,严格实验考核等多方面努力[8]。在教学方法上,可采用传统的以教师授课为基础、学生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lecture-based learning,LBL),也可应用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PBL教学模式(problem-based learning),当然两者也可以相结合应用[9]。另外有报道采用情境教学法也可显著提高教学效果[10]。此外还有应用形成性评价[11],拓展医学考试模式等多种评价方式来补充单一的考试为最终考核标准以提高教学效果[12]。然而无论采用何种方法,始终需要医学生拥有积极的情感体验,浓厚的学习兴趣,具有创新思维能力,才能达到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从根本上使医学生得到全面发展。本文拟用积极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阐述其在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1 提高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积极的情绪体验是目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主要以主观幸福感为中心,研究人们对过去、现在及将来的积极情绪体验的特征和产生机制。除主观幸福感以外,爱和快乐等都属于心理学家研究积极情绪体验的热点。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授课为基础,学生被动灌输的教学模式,优点是大班化教学,紧扣教学大纲,传授知识多,知识结构系统有条理,作为一门拥有大量医学知识的课程,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采用这一模式显然是最经济的,然而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又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有大量的动手机会,从这一角度讲,仅仅采用传统教学模式是远远不够的,不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PBL教学模式是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优势在于把学习设定于复杂的而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以自主学习及小组学习为主要形式,在教师的指导下,解决复杂的、真实的或实际性问题,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本学科基础知识,有助于发展学生自主学习以及终生学习的能力,这其中已然包含了积极心理学的某种色彩。然而受传统教育思维的影响,老师习惯从学生的问题入手,注重解决学生中存在的问题,但却忽略了那些处于较好条件下学生的发展,忘记了在发现学生问题的同时也要去探寻学生们的优点。随着积极心理学理论的发展,要求教育心理学应该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和积极体验,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以改变传统心理学中过分关注于学生们的心理或者行为上存在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课堂教育教学过程中,不应只满足于寻找学生解决问题时存在的不足,更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感受,主动去探寻学生的优点,用以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挖掘积极的自身潜能。由于情感及认知是人类精神世界中两个相互作用的组成部分,人的需要、愿望、兴趣与学习都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因此学生在积极情感的参与下,就可以取得更好的认知效果;而认知的提高又可以使学生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这样可以形成正反馈,达到良性循环的效果。总之,教师在外科学实验总论实验教学中,一方面要督促学生学习进步,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积极情感的培养,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及实验操作中来,而不是教师让学生做什么,学生才做什么。只有充分激发学习兴趣,才能促进学生情感与认知协调全面同步地发展。

2 增强教师心理健康,避免教师职业疲倦

积极心理学研究的另一个主要内容是积极的人格特征(positive personality),主要是研究各类积极人格特征的形成过程和作用,研究重点是人产生积极行为的能力及潜力。在积极的人格特征里,乐观(optimistic)又是研究的重点,因为乐观让人更多看到好的方面,这对于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及教学效果是至关重要的。外科学总论的教学由临床医学院相应科室的教师讲授,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 还需参加任务繁重的医疗工作。与临床医疗工作相比,教学虽然具有较大的社会效益,但看不到眼前的经济效益,导致部分教师重医轻教。此外,有调查表明,教师为职业疲倦的高发人群。职业疲倦不仅损害教师身心健康,同时也造成教学质量、教育目标和整体学习成就的下降[13]。对于这些情况除了在各种待遇上教师应与临床科室同级人员相同以外,还要使教师树立以教为荣的思想,增强教学意识。积极心理学把自己的研究重点放在积极因素上面,因此要培养教师在面对压力的时候,能够用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去面对,通过合理的情绪控制和调节使自己既不由于外部的刺激而引发消极情绪,更不因个人的情绪波动而迁怒学生,继而使积极的情绪在个人的生活中占主导地位,形成教师积极的人格特征,从而将乐观的情绪带到课堂并感染学生,从而提高教学水平和效果,达到教学目的。

3 积极进行教学评价,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人包括其经验是在社会环境中得到体现的,同时环境又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个人,良好的环境适应性实际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特质。社会关系、文化规范、家庭影响等能够支持和发展人的能力及长处,其各种支持系统或组织包括家庭、学校、社会文化条件、语言环境等[14]。在学校,积极心理学要求教师不再像传统的课程中把目光仅仅盯在学习成绩上,而要在关注成绩的同时更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感和体验,因此教师需要拓展多样性的教学评价,采用形成性评价、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OSCE)制度等多样形式,避免让“分数”成为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要转变观念,注重发掘学生各方面的闪光点,鼓励学生发挥创造力和创新精神,激发内心积极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这样一来,也有利于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下,学生可以体验到社会支持的力量,拥有人际交往的安全感与归属感,进而减少孤独无助等消极情感,增加勇气和快乐等积极的心态。因此,在知识传授之余,教师还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体谅学生面对复杂手术等问题的畏惧和犹豫,理解学生探求医学知识的艰辛与努力,深切感受学生解决问题后的愉悦。此外,教师还要学会赞赏学生的情感、人格与意见,在这种有益的赞赏中,可以使学生获得相应的自我认同。同时而来的积极情感体验则可以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不断得到强化,最终形成积极的人格品质,从而发挥各方面的潜能,成为一个自由完善、和谐发展的人,以达到培养优秀医学人才的目标。

积极心理学所倡导的积极教育是对传统教育的反思,即用积极教育的方法转化普通学生行为,培养性格自信、心智健全的学生,而不仅仅是关注那些处于某些不利条件下的学生,这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在外科学总论实验教学中利用积极心理学理论,以积极乐观的态度贯穿于多种教学方法之中,重点要培养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提高教师心理健康水平,形成乐观向上的人格特质,进行多方面积极的教学评价,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这样必将培养出既有丰富的基础及临床知识,又有实践能力,更有使知识及能力得以发挥作用的素质的优秀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李金珍,王文忠,施建农.积极心理学:一种新的研究方向[J].心理科学进展,2003,11(3):321-327.

[2]张倩,郑涌.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J].心理学探新,2003,3(6):6-10.

[3]饶丛权,曹蓉.积极心理学述评[J].安康学院学报,2010,(2):22-24.

[4]黄静茹.中国积极心理学研究发展现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2):78-83.

[5]段青青.如何将积极心理学融入医学心理学教学[J].高教高职研究,2012,28:162.

[6]曹宝花,徐莎莎,史瑞洁,等.基于积极心理学《护理科研》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2,9(22):93-94.

[7]赵静.积极心理学理论在外科护理教学中的应用[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9):96-99.

[8]金丽.浅谈外科学实验教学的基本要求[J].中国医药指南,2011,9(26):360-361.

[9]黄华兴,沈历宗,肇毅,等.PBL与LBL相结合在基础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4(3):227-229.

[10]田维忠,楚丽雅,邵红英.情境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专业外科学总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3,31(5):50-52.

[11]黄华兴,沈历宗,凌立君,等.“形成性评价”在外科学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与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9(2):170-173.

[12]黄华兴,沈历宗,肇毅,等.外科学基础考试模式的改革与探讨[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47(6):488-490.

[13]杨晓萍.积极心理学及其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南昌高专学报,2008,5(20):92-94.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篇6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是20世纪末西方心理学界兴起的一股新的研究思潮,这股思潮的创始人是美国当代著名的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Seligman)、谢尔顿(KennonM.Sheldon)和劳拉・金(Laura King),他们的定义道出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特点――“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主张研究人类积极的品质,充分挖掘人固有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使人类走向幸福,其矛头直指过去传统的“消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

将积极心理学应用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有助于推进思想政治教育观念的发展、方法的完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科学水平,增强教育实效性,而且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与促进学科之间的学习借鉴也具有重大意义。关于运用积极心理学来探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柳礼泉、肖冬梅指出要“注意提高大学生积极情绪体验能力,善于挖掘大学生身上积极的个人特质,重视营造大学生积极学习的环境氛围”。朱继光提出了培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大学生积极心理的三个维度:“积极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大学生的积极人格、大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龚光军指出要“努力增强大学生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体验,全力优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组织系统”。

1 积极心理学理念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1.1追寻幸福理念

积极心理学关注希望、快乐和幸福对人的意义,如何让人获得幸福、过上有意义有价值有尊严的生活,成为积极心理学的终极关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重视其社会的实现,更要关注大学生内心世界的和谐发展。希望、快乐和幸福是大学生内心和谐发展的基础,培养内心和谐发展的大学生,是党和国家赋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追求。追寻幸福理念恰恰是大学生内心和谐发展的基础,积极心理学提倡的个体内心和谐发展的幸福理念对于培养“人的全面发展”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观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助于促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观念的精细化和具体化。

1.2自我决定理念

自我决定理念的应用途径,主要是重新设定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角色,一是教育者的双重角色设定,引入积极心理学的自我决定理念,启迪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更新教育观念,明确自己既是教育工作者又是助人者的双重角色;二是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角色设定,积极心理学一改传统主流心理学将人视作本能的或环境的产物的消极观点,提倡人的行为是由“自我”来进行选择,由“自我”来进行决定,强调人的自我意识、自主性和能动性。如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素质育化育人体系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和主动转化状态,以及施教者教育方法的灵活性与浸润性,将“学生”作为改革主体与出发点,注重学生职业素养的提升、职业能力发展,与终身学习能力的养成同步。

1.3积极教育理念

传统的教育过分强调矫治功能,习惯于从学生问题人手来开展工作;积极心理学启迪我们,教育不能仅仅把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个体的各种压力源或者潜在的一些消极结果的分析上,而是要把重点放在各个心理阶段的积极资源上。积极教育理念提出,现代教育的使命在于“使人真正成人”,而“使人成人”不仅要纠正学生的错误,更要激发人的潜能、美德和善端。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以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引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内涵,将校训“充实光辉”集文质于一身,化美育、身心、社会、理法于一体的大美之道渗透于学院人才培养、校园氛围中,培育“充实光辉、德艺双馨”的校风精神以及“崇实尚美,求精致远”的优良教风,“敬业修德、持之以恒”的良好学风。

2 积极心理学方法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2.1积极情感体验法

积极情感体验法是积极心理学的重要方法和主要途径,主张让学生进入良好情境中去体验、思考和分析,获得积极情感体验,提高认识,健全素质。积极情感体验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启发在于积极开展富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校园文化活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如“学术活动月”、“毕业设计开放展示周”、“校园文化艺术节”、“紫藤花开校友活动”、“异想天开”学生创意创业活动、“磕磕碰碰”学术论坛等,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热情。学院注重加强学生社团建设,重点推进社团内涵建设,培育品牌社团与优秀社团活动,并组织青年志愿者活动,利用节假日、课余时间深入社会开展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大型活动等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在丰富的活动情境中自主思考、积极探究、深入体验,在开放的、充满活力的认知客观世界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中,促进其思想、政治、道德等品格的内在生成。

2.2积极心理辅导法

积极心理辅导法可以纠正和提高当前高校心理健康辅导的实际效果,丰富心理健康辅导方法体系:一是应用积极心理测量技术科学地认识学生的心理状况;二是应用积极心理学课程教育方式优化心理健康教育方式;三是应用积极心理干预策略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关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积极发挥“美丽心灵”心理协会的影响,运用心理网站、校园广播等媒介,举办心理知识讲座、心理沙龙、团体辅导和心理健康知识竞赛活动,开设积极心理学选修课程,普及积极心理学知识,营造健康活泼、乐观自信的大学生成长氛围。

2.3积极组织系统法

应用积极组织系统法,构建“家庭-学校-社区”模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组织系统尤其重要:一是目标整合。在充分认识家庭、学校和社区的教育功能、教育责任主体地位以及教育目标的一致性基础上,实现三者目标整合、资源共享。二是路径整合。教育作为一项培养人的实践活动,是一个综合的系统工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学校为核心,推进“家校社”合作,以互联网为平台,构建“网络家校社”合作体,以社区为依托,促进“家校社”一体化,将家庭、学校和社区融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实现一体化,建立全方位生态育人系统,既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其必然要求。

3 结论与展望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篇7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临床带教;助产士;学生

Discuss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Theory in Clinical Teaching of Midwives

ZHANG Xiu-hua,TANG Xiao-ying,ZHU Yan,WU Qin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and Gynecology,Nanchong Central Hospital,Nanchong 637000,Sichuan,China)

Abstract:Objective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heory applied to midwives students in clinical teaching on the impact of midwives students.Methods A total of 152 midwifery students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ontrol group and experimental group.The students in the control group use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troduced positive psychological theory on the basi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Results The two groups,the level of self-efficacy of the students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during the internship evaluation,evaluation of patient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in control group(P

Key words:Positive psychology;Clinical teaching;Midwife;Students

积极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界兴起的新的研究领域。助产学生实习的过程是从理论走向实践的过程,是从学校走向社会的过程。临床实习工作是整个助产教学^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学校教育的延伸,是专业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关键,是培养助产士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动手能力的第一步。产科是一个高风险、高强度、具有紧急抢救性、多学科综合性和应急应变性强的科室。助产工作是高负荷、高风险、高责任的工作,助产士心理压力大,夜班多,工作量大,在接产过程中处于职业暴露的高风险中等。这些让刚进入临床实习的助产士学生产生紧张、焦虑、自信心不足等消极心理。在助产士学生临床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提高教学效果。结合助产士实习学生临床带教的实践,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4年4月~2016年4月在我市两家临床教学医院产科实习的助产士学生152人,均为女性,年龄18~21岁,大专学历,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76人,两组在年龄、学历上无明显差异,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学生采用传统带教法,由助产长指派带教老师一对一全程带教,教授助产士学生临床相关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实验组学生在传统教学基础上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具体方法如下:①在学生进入产科时,助产长和带教老师与学生交流,了解她们的心理状态,完成克里夫顿识别器和VIA优势量表,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对学生初步评估后再针对学生心理状态分配给不同专长、不同个性的老师带教。②老师和学生一起制定实习计划和目标。目标又分解成若干个小目标,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学生都自我总结,把做的好的方面和不足之处分别记录,下次继续发扬优点,改善不足之处。③在带教过程中,老师遵循个性原则,不同老师对自己带教学生心理状态随时了解,积极干预,充分利用并强化她们的优势,特别是责任感、关怀、希望和智慧。老师不仅有积极心态,而且要指导学生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自我调适。④指导学生在产妇产程中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和孕妇及家属建立积极友善关系,把顺利度过分娩期作为共同目标,增强交流沟通能力。

1.3观察指标 两组学生自我效能水平(采用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患者评价,实习期间考核得分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

2 结果

2.1 两组实习学生入产科时自我效能、患者评价,考核得分的比较见表1。

2.2 两组实习学生出产科时自我效能、患者评价,考核得分的比较见表2。

3 讨论

在助产士学生临床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体现临床教学的积极方面,培养助产士学生的人文精神和积极心理素质,使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对助产专业产生积极认知,并树立崇高的职业理想。使学生建立积极的 内在学习动机,更重视专业知识给患者带来的积极影响[1]。把积极心理学原理运用到教学中,教师们会表现得有一种使命感,展现出对教学深厚而强烈的热爱。老师和学生一起制定实习计划和目标,可以促进实习学生的学习,激发她们的实习动机[2]。目标被实习学生和带教老师一致认同,那么它将更有帮助。学生在每完成一个小目标,都自我总结,可以追求比以前达到的目标稍难一些的目标,让她们实习的投入感增强,学会把学校的理论知识和临床实践相结合,增强“我能做到”的实习动机,提高学生技能,主动构建知识体系,培养了助产士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综合动手能力。带教老师不仅在业务知识操作技能上指导学生,而且在生活中关心她们,与她们谈心,帮助她们排忧解惑,营造一个关怀和信任的支持性氛围。来自带教老师的关怀和积极的情感可为年轻人提供安全基地,信任能够使学生在心理和行为上获益[2]。在临床教学中加入积极心理学干预技术(识别并运用优势)[3],能显著提升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4]。

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以提高人们的主观幸福感为终极目的的学科,它有助于帮助助产士学生积极主动地去选择和建构快乐的生活和学习模式,大学生幸福感对个体利他行为有一定影响[5]。积极心理学能培养学生积极人格,树立对职业的热爱,积极提升就业能力[6]。利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助产士学生对自己有一个全面而客观的认识和分析,从而找到自我调整和自我完善的有利途径[7]。积极心理学是一门从多元思维和正面激励的角度来激发正能量、挖掘人的潜能、激发优秀品质的学科,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与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着密切的联系。积极心理学运用积极可行的教育方法,能有效激l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潜能[8]。产程中若产妇不能以正确的心态对待分娩,会引起各种生理病理反应,延缓产程进展[9]。在临床实习中,指导学生和孕产妇及家属建立积极友善的合作关系,有利于学生学习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有利于缓解助工作压力,提高幸福感,与产妇进行良好沟通,使产妇体验到被关注和幸福。改变孕产妇心理状态和行为,缩短产程,运用积极心理学知识与家庭建立良好关系,让家庭对护理者产生好感[10]。

4 结论

在助产士学生临床教学中引入积极心理学理论,发现每个学生的优势,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培养积极的情感体验,能提高教学效果,让助产士学生高质量完成实习任务,成为合格的助产人才。

参考文献:

[1]李新.积极心理学在护理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教育研究,2013(6):95-96.

[2]C.R.斯耐德.沙恩・洛佩斯.积极心理学[M].第3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5:352-374.

[3]Seligman M E,Steen T A,Park N,et al.Positive psychology progress: empirical validation of interventions[J].Am Psychol,2005,60(5):410.

[4]梁挺,刘洁,李树学,等.积极心理学理念指导下医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教学效果评价[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5,28(14):1957-1958.

[5]井婷,宋佳东,刘佳.幸福感对利他行为影响的实证分析[J].学术交流,2011(8):22-25.

[6]臧凯,刘嵩,李英.积极心理学理念对提升医学院校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实践探索[J].科技创新导报,2015(25):210-211.

[7]张丽.利用积极心理学提高大学生自我教育能力探析[J].亚太教育,2015,24:239-243.

[8]谢利苹.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大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5(1):65-68.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篇8

关键词:大学生;音乐教学;音乐赏析能力;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24-0307-02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影响心理健康的因素多,特别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内在特性的差异性,其健康与亚健康、不健康的心理不容易界定和判断,这导致开展心理健康的预防、维护和治疗十分困难。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人之一,心理健康教育不能像专业知识教育那样,单纯通过教师的传授就能奏效,而需要将工作渗透到学生的各个空间,通过多种方式来进行。大学生心理活动的内在特性决定了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充分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激发他们对自我心理健康教育的认知,并发挥其自身的心理调节作用。而音乐教学的作用就此显现。

音乐教学的实践,能提高学生感性体验和理性认知。音乐作品在欣赏的过程中尝试采取探讨、启发、引导的方式,尽量调动学生运用这些知识,建立他们思维上的自我意识和积极性,并适时地予以鼓励和指导,使学生在得到音乐知识的同时,又获得音乐欣赏的初步技能和感性体验。从而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正确的心里认知,促进大学生心里健康发展。而本文之所以研究这一课题,就是因为现今的大学生大部分都面临着或多或少的问题。

首先,大学时期的突出特点是人的心理发展进入相对活跃的状态。这个阶段是人生的多事之秋,在面临生理、心理、社会适应能力的问题上,容易产生许多尴尬,如果这些冲突和矛盾得不到有效疏导,久而久之就会形成心理障碍。特别是当代大学生,为了在激烈的高考竞争中取胜,被家长的过度保护,加之学校的应试教育,致使当代大学生们普遍缺乏生活经历、意志薄弱,在面对学习、生活、交友、恋爱、择业等方面的挫折时,经常使他们难以承受,致出现心理疾病。

其次,中国社会情况正在发生复杂和深刻的变化,种这情况也会在青年学生中引发心理矛盾和心理冲突。例如父母下岗、家庭生活变故、习成绩不佳、友失败等,这些使得大学生在短时间内产生时间大量紧迫感和压力感;而且,随着对生活目标选择机会的增加,难以兼顾的矛盾更加剧了内心的冲突,使得社会变革所给当代大学生带来的心理冲击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更强烈、更复杂。各种生理因素、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交织在一起,极易造成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中的失衡状态,更容易导致各种心理疾病 。

另外与中学时期相比,大学时期的学习、生活、人际关系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于平时习惯依靠父母的人来说,进入大学后,日常生活全要自理,也会对他们产生精神压力。同时,大学生跨进大学,面对周围各不相同人,忽然间由原来中学时间亲密无间的同学,变成一些陌生人,这对于大学新生来说,是极不习惯的,会产生孤独感。

那么,面对这些或轻或重的心理疾病,我们应该怎么办呢?或者说,有什么解决的方法呢?我认为,面对当代的大学生,要解决这些问题,可以适当的增加音乐教学在他们教学计划中的比重。因为增加音乐教育,可以提高学生们的音乐审美心理,而音乐审美能力高的人,自然有一个健康的心理环境。审美心理能力的高低与欣赏者是否能获得深刻的审美体验和审美愉悦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通过研究它们形成的特点及规律,我们可以获得很多关于音乐欣赏教学的启发,从而设计出更加适合当代大学生的音乐教学方案,更好的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程度。如根据审美注意形成的条件,在选择欣赏材料时应注意音乐作品相对于学生的冗余度,冗余度适中的作品最能吸引学生的审美注意力;又如根据灵感能有效地帮助欣赏者获得更为直观的审美体验,教师在欣赏课堂上可以适当地采用音画结合等方式,将听觉转化为视觉体验,促进学生对作品的理解;音乐教学是师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在教学中,要强调音乐的情感体验,即“丰富情感体验”和“注重情感体验”的要求。体验是个体在接触实物或实践活动中对其原貌的一种真切感受,它往往是点燃灵感火花、导入深层认识、实现发明创造的源泉。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实现审美体验价值的最佳载体。在音乐欣赏教学中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条件,留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调动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使学生通过切身体验激感,学习音乐文化知识,并在自己的体验中尝试创造。这样,让学生主动的产生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从而让他们产生了精神寄托。最关键的,是通过音乐艺术的影响,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正确的、健康的心理环境。

下面,我就简单说说在具体教学中,可以运用的方式:(1)在音乐教学时,帮助学生了解音乐语言的特殊性;(2)在音乐教学时,帮助学生了了解音乐语言中丰富的表情性以及音乐具有的模仿性、象征性与暗示性的特征等;(3)在音乐教学中,结合不同乐曲讲解音乐的曲式结构与音乐的组织手段、乐器性能及表现力;(4)在音乐教学中,从音乐的形式与传统的继承关系、音乐的风格、精神特征及音乐与姊妹艺术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讲解;(5)用比较鉴赏的方法进行分析讨论。在教学中,教师不要将自己对音乐的感受和理解“灌输”给学生。但也要注意,音乐欣赏中只有发散性思维是片面的,必须辅以集合性思维,才能完成从感性欣赏到理性欣赏的全过程,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创造性思维。学生通过学习音乐的内部结构与它所表达的相关内容,理解音乐作品的内涵,追求作曲家所表达的一种对世界的认识与深刻“体验”,探求音乐所表达的“意义”,提高审美意识与精神境界,从而追求音乐中所表达的人类对理想的憧憬及人生的奋斗与牺牲精神。最终达到帮助学生建立健康心理环境的目的。

其实,参与音乐的实践的同时,也能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并提高团队精神。音乐活动通过表演来进行,就是审美活动最生动的方式,也是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演唱、演奏或其他活动方式参与音乐欣赏,可使学生下意识地从听觉上注意音乐、熟悉音乐,最终通过实践来验证自己的体验。同时,也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无形中提高了学生的交际能力,也有助于排解部分学生身心的孤独。

总的来说,音乐欣赏教育不单纯是感官的和情感的愉悦,还必须实现精神的升华和理性的领悟,因此就需要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辅以逻辑思维,使感官欣赏能上升到理性欣赏,使生动形象的感性体验与准确深刻的理性认知完美地结合,以实现审美心理活动的完善和飞跃。参与音乐活动不仅能使审美更加生动,同时能增加人们交流内心感情的机会和渠道,特别是多声部训练还是培养学生合作与协调能力的有效途径,能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好的音乐能让人感动,美的音乐能让人陶醉,有朝气的音乐能让人挺拔奋进,伤感的音乐能让人流泪,思乡的音乐能让人想家、思绪万千……音乐欣赏与表演过程就是这样一种短暂而美好的自我体验。这种体验导致人格发展的飞跃,让学生感受崇高,感受美好,感受爱、体会爱、学会爱,感受自我的力量,超越自卑与痛苦,最终达到人格的完善,形成积极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篇9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简介]才忠喜(1973-),男,河北迁西人,牡丹江师范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党委书记,副研究员,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职业生涯规划、创业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黑龙江牡丹江157012)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高校学生工作)“高校学生心理咨询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建设”(项目编号:1252xs104)和牡丹江师范学院教改项目“大学生就业竞争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XJ14088)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12)21-0044-02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思想

积极心理学是利用心理学目前已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来研究人类的品格强项和美德等积极方面的一个心理学思潮,它是当前心理学的最新进展,其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研究重点放在人自身的积极因素方面,强调要以人固有的、实际的、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品质、美德和善端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待人的许多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做出新的解读,从而激发人自身的积极力量和内在的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或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良好的生活,从而增进人类的健康、幸福,促进社会的繁荣。可见积极心理学的研究主要是从三个层面开展的:第一是主观层面,在这一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积极的主观体验,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流(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第二是个人层面,在这一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积极的个人特质,如爱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气、人际交往技巧、对美的感受力、毅力、宽容、创造性、关注未来、灵性、天赋和智慧,在积极的个人物质方面的研究目前主要是集中在形成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第三是群体层面,在这一层面上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公民美德,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有礼貌、宽容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人际关系、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二、积极心理学对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体现

1.拓展了大学生思想教育的途径。在高校传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常常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游离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工作之外,经常用管理取代思想政治教育,在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上也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开设理论课、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活动、社会实践教育等,造成重管理轻教育,重结果轻过程,重视问题解决忽视心理需求,使思想教育效果不明显。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采取的方法一方面是取决于教育者对受教育者人性的根本认识,另一方面教师必须对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内涵的有深刻的理解。传统主流心理学的观点常常是这样的,把人比做动物与机器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把人当做精神病人看待是精神分析心理学的主要观点。把人隐喻为一种信息加工系统是认知心理学的主要观点,这些对人性的认识与假设加剧了主体与客体之间关系的对立,造成了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地位常常处于被动状态。积极心理学认为,每个人都具有多种基本需要,都重视自我发展,都存在巨大的潜能,都有积极向上的愿望,这种积极的人性观决定了高校思想教育的途径与方法必将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2.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传统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基本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紧紧围绕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内容开展的,突出了政治性,而淡化了学生的个性需求,影响了大学生潜能的开发与思想素质的培养。“人人都是教育者、都是自我心理的调适者、都有积极的心理潜能、都有自我向上的成长能力”是积极心理学的观点,从这种价值取来看,积极心理学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拓宽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视角。在每一个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身上和周围随时都能找到这些内容,从肯定学生的角度入手,挖掘学生的潜力,最后使这种积极因素内化为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力量。

3.突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以人为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中的体现就是以学生为本,其基本内涵就是把教育和大学生的幸福、尊严、自由、终极价值联系起来,使教育真正成为促进人的完善和全面发展的教育。现代教育观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积极的人性论,这正是积极心理学的主要思想。积极心理学是把培育学生的优点作为教育本身的根本目标,力争发挥每个人的潜力,最终实现生活幸福的目标,从本质上说是它体现了教育的本来功能和使命,弥补了传统教育的缺点和不足。

三、运用积极心理学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1.建立一支懂积极心理学的师资队伍。积极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很短,本土化过程还需要一定的时间,要在大学生思想教育中很好的应用必须建立一支精通积极心理学的师资队伍。一是在已有的高校心理咨询中心的老师中通过培训提高,使其灵活掌握积极心理学的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的咨询中广泛应用积极心理咨询;二是通过校本培训或外出学习提高,对辅导员老师加强积极心理学相关知识和技能传授,使积极心理学能在他们在平时的工作中加以应用;三是对班级的心理委员进行积极心理学知识教育,建立一支掌握积极心理学知识的朋辈心理辅导队伍,从而壮大积极心理学师资队伍。

2.营造积极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积极的思想教育环境能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思想情操,是大学生积极进取的不竭动力。积极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环境包括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家庭环境、公寓环境等等。在营造积极的思想教育环境的同时,还需要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发展的环境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并使各种积极因素充分发挥作用,以形成促进大学生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如开展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健康向上的第二课堂活动,促进大学生成长的社会实践活动等。

3.开展积极心理学知识普及教育。积极心理学关注的是普通学生,重点放在问题出现之前的心理预防,如果让学生都掌握了积极心理学的知识,能对自身有正确的认知,随时发挥自身人格积极力量的作用,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自我调控能力和抗挫能力,用一种积极的心态去学习、生活、工作,在出现问题之前应能进行自我调节,从而把心理问题消除在萌芽状态,使学生快乐学习、健康成长,潜移默化地达到思想教育的目的。

4.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积极心理咨询和治疗模式。积极心理咨询是以挖掘大学生自身的潜能,激发大学生利用自身拥有的积极资源,促进自我知识内化的动力,实现心理品质的改善和素质提高的过程。以积极的思想开展心理咨询,把积极心理咨询应用到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中是对高校心理咨询的一个重要补充,也符合当代大学生思想个性化化、独立性的特点,从而可以把思想教育渗透到每一个个体层面。积极心理咨询不是对大学生存在的不良品性听之任之,而是强调在教育过程中,更应关注大学生身上的积极品质,从而激发大学生自身的潜能,并加以引导使之转化为自身的能力,并在形成的过程中逐渐克服和改正自己的不良品行,从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积极心理学的兴起和发展给大学生思想教育注入了新的血液,促进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开拓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丰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更加突出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以学生为本的育人理念。

[参考文献]

[1]周炎根,仲云香.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J].理论与改革,2010(1).

[2]李自维.积极心理学视野下的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探析[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9(8).

积极心理学的理论篇10

[关键词] 最近发展区;积极心理学;教育启示

[中图分类号] G4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4)22-0015-03[ZW(N]

[作者简介]乔君堂(1982―),男,硕士,贵州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助教。

一、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HTSS]

苏联心理学及心理语言学家维果茨基(Vygotsky)是社会文化历史学派的开创者,是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先驱。他提出的“最近发展区(Zone of Proximal Development)”理论,指明了教学和发展的关系,教学应该走在发展的前面。尽管教学受到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限制,但是学生的学习潜力是无穷的,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是没有限制的,只要提供足够和适当的帮助,学生就能不断进步。

二、积极心理学思想[HTSS]

20世纪60年代人本主义心理学诞生。人本主义心理学重视人性的积极一面,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心理学家对于心理活动积极一面的研究。在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浪潮里,积极心理学应运而生。美国Seligman和Csikszentmihalyi发表的《积极心理学导论》被认为是积极心理学诞生的标志。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要以人实际的或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美德和善端等为出发点,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解读人的心理现象(包括心理问题),帮助所有的人最大限度地挖掘自己的潜力并获得幸福的生活[1]。积极心理学思想倡导重视人的潜能,培养人的积极品质,塑造人的积极心理。

三、“最近发展区”理论中蕴含的积极心理学理念[HTSS]

积极心理学的号角在20世纪末吹响,而早在20世纪30年代,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最近发展区”理论,该理论就蕴含积极心理学的元素,承认人的潜能,以人潜在的、具有建设性的力量为出发点,确定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强调人具有模仿、向完成任务者学习的积极心理。同时,该理论认为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具有内化知识的能力,主张通过以完成任务的方式帮助人逐步获得成长,逐渐激发、形成目前还不存在的心理机能,认为不断积极上进、不断超越自我、不断创造文明成果是人类固有的积极品质。

“最近发展区”理论提出的“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是积极心理学思想的突出体现。当儿童处在“最近发展区”时,在成人的恰当指导下,能从完成任务中体验成就感,享受满足感,收获幸福感。“最近发展区”逐渐培养了儿童的主体意识,使其形成了独特个性,增强了自信心;训练了儿童的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知能力,为以后度过幸福人生打下了坚实基础;塑造了其积极的情绪情感,使其学会调控自己的情绪,理解人际交往的重要性;锻炼了儿童的意志力。“最近发展区”中对困难的应对为儿童以后克服各种困难塑造了原型,有助于其形成乐观向上的心态。儿童跨越一个又一个“最近发展区”,最终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心理。

四、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最近发展区”理论的教育启示[HTSS]

在积极心理学视野下,教师要扮演好学生发展的组织者、催化者的角色,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学生积极模仿、主动参与学习,关注学生的尊严和创造力。学生不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而是参与者、创造者。师生都要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最近发展区”理论通过以下三方面体现积极心理学思想:

(一)“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scaffolding)”教学理论假设教师提供的支架可以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2]。支架是“将外部知识内化并转变为意识控制的工具”[3]。当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时,起初教师要做很多工作,要提供支架,要确定学生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当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时,教师要准确扮演自己的角色,既不能完全代替学生尝试的过程,也不能对学生在这一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产生的错误置之不理;当学生内化了学习成果,积累了学习能力时,教师要适时、合理地逐步撤走支架,使学生独立地完成任务,否则会严重阻碍学生的发展,与此同时,教师要准备适时地搭建下一个支架;最终使学生养成不断探究挑战性任务的好习惯。

保证支架一直使学生处于“最近发展区”是“支架式”教学应用的关键。在这里,支架不仅是帮助学生完成任务的工具,也是一种积极的鼓励。适当而合理的支架能不断调动学生探索的积极性,挖掘学生的学习潜力,促使学生不断内化知识,使得学生敢于不断尝试,不断提升自己。

“支架式”教学能促使儿童穿越“最近发展区”,获得提高。好的教学必须走在发展的前面,好的教学是一个为学生建立并逐渐推进“最近发展区”的教学[4]。维果茨基不仅强调人的潜力,肯定人的发展,而且重视教育教学的积极作用,对教育教学过程做出了独特的要求。教学走在发展前面不仅仅是指在教学开始前要测量出受教育者的“最近发展区”,更为重要的是要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造新的“最近发展区”。教学要能帮助受教育者跨越“最近发展区”,同时要促进主体内在的自我建构,激活更高的潜能,使教学真正成为发展的动力[5]。

“支架式”教学强调人在学习过程中,具有不断内化知识的积极潜质。只要搭建合理的“支架”,人就会在“最近发展区”内不断积极地探索。积极上进、不断成熟的优秀品质被“支架式”教学肯定。同时,“支架式”教学对教师角色做出了新的诠释,对教育教学过程提出了积极而独特的见解,有利于学生积极心理的形成。

(二)交互式教学

交互式教学模式提倡教师和学生小组之间相互对话。“最近发展区”理论强调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内与成人和能力强的同伴合作可以获得提高,即从目前的水平达到潜在的发展水平。交互式教学强调与成人和能力强的同伴合作是一个社会交往的过程,应用于教学中就是学生与教师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教学互动,这对学生学习并获得日常生活所需要的技能具有重要作用[6]。交互式教学模式强调教师和学生都是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双方具有平等的地位。教师应该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建设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平等交流学习的平台,打造师生学习联盟,确保师生共同完成教学目标。交互式教学模式将人际交流互动视为知识生成的重要机制。交互式教学模式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使学生学会合作,学会共同生活,形成丰富而健康的个性[7]。

交互式教学肯定了学生自身的学习潜能,重视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能够调动学生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相互学习的积极品质,唤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三)动态评估学习能力

维果茨基主张建立一种动态评估的方式,强调重点要评估那些正在成熟和发展的心理功能。与西方标准化“智力测验”(以斯坦福比奈量表、韦氏量表为代表)相比,维果茨基这种基于“最近发展区”的动态评估方式,更为开放、积极和科学,对人的不断学习、成长更为肯定,为我们探索正确的儿童发展评估方式指明了方向[8]。这种动态评估学习能力的方法激励、引导人不断探索、不断学习、不断成长。维果茨基以毕生发展为出发点,提出学习能力要实行动态评估,始终会唤起人的学习动机。这些都是积极心理学思想的深刻体现。

综上所述,“最近发展区”理论蕴含积极心理学的思想,充分肯定了人的潜能,重视人不断探索上进的积极心理,重视人不断内化知识的积极品质。积极心理学思想和“最近发展区”理论是相辅相成的。在积极心理学思想迅速发展的浪潮里,教育工作者要合理科学地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导教育实践,不断提高教育质量。

参考文献:

[1]Sheldon K.M.,King L.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2001(3).

[2]Tappan M B.Socio-cultural Psychology and Caring Pedagogy:Exploring Vygotsky’s“Hidden Curriculum”[J].Educational Psychologist,1998(1).

[3]Wink J,Purney L.A Vision of Vygotsky[M].Boston,MA:Allyn and Bacon,2002.

[4]维果茨基.维果茨基教育论著选[M].余震球,译.2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5]白雪.最近发展区理论视阈下的教学超越性研究[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2).

[6]麻彦坤,叶浩生.维果茨基最近发展区思想的当展[J].心理发展与教育,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