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保障体系研究

时间:2022-10-12 11:04:54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保障体系研究

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是一种非专业性的教育,它是使受教育者具备健康的社会人应该有的正确三观又具备职业人应有的职业素养和技术技能,是除专业性的技术技能以外的知识、能力、素质的教育,是受教育者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一、影响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的核心要素

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要把通识教育放在与专业教育同等重要地位。应准确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重新规划人才培养方式,解构与重构课程体系,将通识教育真正地渗透到专业教育之中,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素质养成与技能提高相融合,构建通识教育实施的保障体系。[1]影响通识教育的因素很多,核心要素有体制机制、课程体系、师资保障、实践条件和质量监控,这些核心要素缺一不可。体制机制是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决定因素,是顶层设计,体制是学校关于通识教育的基本制度、规范、原则,它代表一个学校对通识教育定位的认知。机制是学校各部门之间在实施通识教育中的结构关系和运行方式,包括对接方式、分工协调及相互关系。通识教育的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是并行的、有机融合的,决定了学生的知识结构,是专业培养目标的具体支撑和重要依托。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共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只有良好的师资队伍建设和物质条件保障才能实现教育的目标。而这也恰恰是各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弱项和短板。[2]质量监控应以培养全面发展的合格社会公民为核心,以完善质量标准和制度规范为重点,建立完整且相对独立的通识教育质量监控机制。体制机制是决策,是系统谋划;课程体系是载体,是目标实现的支撑;师资保障和实践条件是保障,是支持服务;质量监控是质量生成的制度保障和管理措施。这五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辅相成,有机结合形成统一整体,直接决定着通识教育的实施效度和终极目标达成度。

二、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体制机制建设不完善。1.通识教育地位不高。上级教育行政部门将学生的就业率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考核指标,用人单位希望毕业生进入岗位就能立马独立、高效地完成工作,急躁的、短视的价值和传统思想的惯性,直接影响了社会对高职教育毕业生的评价,大多数高职院校在发展改革中,将技能培训和专业教育的育才摆在了非常重要的位置,弱化和忽视了通识教育育人的重要作用。2.通识教育体制不健全。很多高职院校没有通识教育专门管理机构,工作职责不明确,通识教育职能不独立,附着于其他部门,大多高职院校将通识教育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中,但方向性和计划性不强,通识教育的相关内容散落在各个职能部门和教学单位,不系统、不集成。3.通识教育保障制度不完善。通识教育虽然列入人才培养方案,但实施过程中缺少制度规范,没有建立与专业教育同等的政策制度,比如专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建立、实习实训管理、专业教师实践等方面都有相关的制度规范;通识教育没有相应完整的制度体系,在实施层面和教师保障层面更需要制度支持。[3](二)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1.通识教育教师数量不足。受办学历史因素、体制机制影响,大部分高职院校是由中职转型升格而来,通识教育实施较晚,通识教育教师队伍建设时间短,而且在学校中的地位不高,发展空间不足,多数教师不愿意从事通识教育。学校层面没有建立促进通识教育师资建设的长效机制,在教师选聘、补充方面缺少有效的制度保障,通识教育教师在整个师资队伍中的占比较低。2.通识教育教师专业化程度不高。大部分高职院校通识教育教师都是由各个专业、基础教研室抽调过来的教师,一般不具备广博的知识背景,在通识教育方面有些力不从心。因为通识教育素质、能力与技术技能习得有明显差别,需要长时间积累才能养成,短期、间断式培训无法满足教师成长需要,致使教师转型慢、幅度小,教师专业化程度低,能力水平与教学需求存在差距。3.专兼结构与职称结构不合理,学历层次低专门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师比例低,大部分教师都是校内专业兼任,企业的兼职教师承担通识教育的数量少,承担通识教育实践育人教学任务的教师数量更少。与通识教育专业学科相符的学历多为本科,评聘的职称多与通识教育学科门类不符,且高级职称比例不高。(三)实践育人条件需要改善。1.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没有得到重视。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学校还是更注重理论教学,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成为理论教学的辅助条件。从学生角度来看,他们也缺失相应的职业目标,积极性不够。2.校内实践基地数量较少。各高职院校普遍重视专业实训条件建设,在专业实训基地和实训室建设方面舍得投入,实训条件较为完善,但对通识教育的实践基地缺少明确的规划,投入明显不足,通识教育校内实践基地数量不能满足需要,有的学校根本没有通识教育的校内实践基地。3.校园文化建设与通识教育没有很好结合。。高职院校普遍建校时间不长,因此在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缺乏相应的传承性。建筑、绿化、雕塑等等这些硬件设施的精神传承都缺乏一定底蕴。没有考虑通识教育因素,历史文化积淀被忽视,行业、企业文化要素体现不明显,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培养在建设中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四)质量保障系统不完善。1.质量标准不健全。在教学监控中,重视对课堂教学环节的监控,忽视了教学过程的监控;重视教师教的过程的监控,忽视了学生学的过程的支持与指导;重视内部教学质量的监控,忽略了市场对学生质量的监控,如用人单位的反馈等。实践操作过程中,很多老师只在督导或领导听课的时候才注意教学质量,质量检测往往应付差事,形式大于内容。同时在教学评价方面受到很多外在因素影响,评估过程中人为成分比重较大,人情分普遍存在,对教学质量的评价难以达到科学化和客观性。2.考核评价方式单一。表现为从上到下对通识教育评价的重视程度不够,考试内容主要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多数情况是一考定成绩,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等素质养成类的通识教育内容缺少相应考核标准,没有纳入考核范围,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得不到考核。3.质量监控环节不全教学质量监控包括规划、检查、评价、反馈和改进等环节,各高职院校对通识教育质量更多关注检查环节,重视对课堂教学、教学过程的监控,对通识教育规划、改进等环节投入精力不够,重视内部教学质量的监控,忽略了外部(如市场、用人单位)对质量的监控。

三、以核心要素优化促进高职院校通识教育保障体系的建设

(一)体制机制保障:构建上下联动、内外协同的通识教育体制机制。通识教育是一种纵向贯通、横向延展跨学科、跨专业学习的综合性教育,涉及所有专业,面向全校学生,必须发挥全校的教学资源和力量优势,建立系统完备的决策指挥系统,可以设置专门机构、专门人员从事通识教育工作,统筹谋划通识教育保障体系,在顶层设计和制度政策上予以保障,将通识教育列入学校的整体发展战略和学校领导的日常工作议程。建立统揽全局和领导权威的通识教育管理系统,学校领导主抓通识教育,授予全校教育教学资源的调动权力,形成学校领导主抓、各学院实施、全体教师参与上下联动的教学运行管理体系,统筹协调全校的通识教育运行。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摆到同等重要位置,加强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有机融合,在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中,把跨学科、跨专业课程内容纳入必修课,构建由必修通识课程、选修课程、隐性课程、必读书计划构成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4](二)师资队伍保障:建设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通识教育师资队伍。1.解决通识教育教师配备的问题。组建一支由多个学科教师组成的专兼结合的通识教育教师队伍。思想境界高尚、文化底蕴丰厚、知识领域宽泛、思维模式多元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师资队伍应具有的基本特征。思想境界高尚就是指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5]文化底蕴丰厚就是指教师除了具有广博的人文文化,还应具有丰厚的科技文化;知识领域宽泛指教师不仅具有本专业知识,还要具备跨专业学科领域知识;思维模式多元是指教师不仅具有从单一方向或维度上进行思考的能力,还要具有从多个方向或维度上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制定通识教育教师准入机制和激励机制,在教师选聘、职务晋升、职称评定、评优评奖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适度提高通识教育教师地位待遇,提升通识教育教师地位。2.增强通识教育教师人文素质。从通识教育的性质来看,需要师资队伍综合素质要求会比较高,既要有多学科性,又要有很强的社会实践经验与能力。教师的个人魅力、人格素养以及文化底蕴对学生影响巨大。因此,教师一定要具备较强的人文素质。加强通识教育教师培训,通过教师红色之旅教育、素质提升计划、企业实践锻炼、专项读书活动等方式,提高通识教育教师的思想政治素质,扩宽知识领域,了解企业文化,增强多元思维能力,使通识教育教师深刻理解通识教育的要义,提高通识教育的质量。3.提高通识教育教师专业化水平。对现有的师资队伍进行重新整合,从教师的个人能力和个人爱好出发,调动教师从事通识教育的教学热情,鼓励文化造诣高、综合素质好、教学能力强的高水平的专业教师加入到通识教育的队伍中来,优化通识教育师资队伍专业结构。通过通识教育课程教师参与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专业课程开发、实训项目制订等方式,提升教师与专业的融入度。(三)实践育人保障:创设一校一品、特色凸显的文化活动基地和实践基地。1.建立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校外社会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有效载体和实践平台,是通识教育实践育人的必备条件,对实现通识教育目标有积极促进作用。学校应重视校外实践基地建设,建立基地建设制度,明确建设标准,建设一批促进大学生成长和专业学习的育人条件良好、适合本校专业特色的社会实践基地。利用校企合作平台,与企业合作,建立适合就业择业、创新创业的企业实践基地,实现专业实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主动与区域内的社区对接,建立适合开展公益活动、参与社区服务、社区教育、老年教育的社区实践基地,实现奉献社会与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充分挖掘校外红色教育资源,拓展校外红色教育基地,将理想信念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稳定的校外社会实践基地建设,为通识教育实践育人提供条件保障。2.建设通识教育校内实训基地。校内实训基地是保障通识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渠道,也是检验教学成果的一块试金石。学校要根据通识教育实践教学要求,建立满足通识教育实践体系需要的专属校内实训基地,把通识教育校内实训基地纳入全校实习基地建设规划中。通识教育实训基地一方面承担学生的音乐、美术等艺术素养和非遗传承、思维训练等人文素质训练;另一方面完成除专业技能实训之外的学生职业思想、职业心态、职业行为、职业体能的训练,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职业精神和职业意识。学校要增加投入,也可以积极寻找企业支持,争取让每一位学生都能有更多的实践机会,让学生能在设备先进的环境中接受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建设校园文化活动基地。校园文化体现一个学校的综合能力和水平,也是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文化活动基地是校园文化活动开展的物质基础,是大学生人格塑造、人文素养提升和责任意识养成的实践条件。高职院校应结合学校自身特色,建设定位清晰、格局宽广、设施先进的校园文化活动基地。“三馆”建设(图书馆、体育馆、校史馆)和“三场”建设(文化剧场、体育操场、创业广场)是校园文化活动基地建设的重要内容,将“三馆”和“三场”建设与校园环境建设、办学理念、建筑风格等结合起来,体现大学文化传承和本地精神文化。举办丰富多样的大学生社团活动,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达到在做中学乐中学的效果。高职院校在创设通识教育实践育人条件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社团活动基地的通识教育要素,为通识教育实践育人提供保障。(四)质量管理保障:建立内外结合、持续改进质量监控系统。1.构建通识教育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全要素、网络化、具有较强预警功能的内部质量监控体系,形成常态化质量提升保障机制。建立通识教育质量标准,构建通识教育目标体系,加强教务检查、督导听课、领导听课、学生反馈、期中检查、日志填写、网络监控等日常教学监控,对通识教育质控点进行监测。建立通识教育数据分析系统,及时进行数据分析和监控预警,通过教学例会、督导月例会和值周例会等及时反馈通识教育的教学情况,分享好的教学经验,及时解决发现的问题。2.建立学生素质考核评价体系。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设计学生全面发展标准,突破以往的笔试为主的形式,打破传统的以知识为主,单纯注重学生知识层面的把握和知识记忆能力的考核方式,突出独立思考的能力与实际应用能力考核。指导学生制定成长成才规划,以学生工作的计划、组织、实施为学生成长成才搭建平台,建立学生发展数据中心,对学生素质发展质控点(通识教育评价指标)进行数据采集、监测与分析,定期反馈素质考核评价结果,为通识教育质量改进提供数据支持,发挥学生评先评优等激励机制功能,促进学生学习与创新,实现个人素质的阶段改进与螺旋上升,逐步形成“知识———思想———能力———人格”的培养递进程序。3.将外部质量评价引入通识教育。引入第三方评价已经得到高职院校普遍认同,从用人单位和以麦可思为代表第三方评价机构反馈来看,都把职业操守、意志品质、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等作为人才需求与社会评价的重要指标,普遍关注素养培养达成情况。由此可见,第三方评价更加重视通识教育培养目标达成情况,高职学校要将通识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对通识教育教学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以此推进学校通识教育教学质量持续改进。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实施保障体系建设对于通识教育质量保证具有重要作用。只有对高职院校通识教育实施的核心要素进行正向干预,加强通识教育体制机制、师资队伍、实践基地、管理监控等方面的建设,对教学资源进行重新整合和再开发,才能促进通识教育向质量提高的方向发展,才能够从宏观到微观、从政策到实操、从教师到学生全方位实现高职院校的通识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卢亚莲.台湾高等技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内涵、特色与启示[J].凯里学院学报,2015(4):66—68.

[2]王靖.台湾地区高职院校通识课程设置研究[D].南宁:广西大学,2018:15—18.

[3]严杰.浅析高职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困境和应对策略[J].科教文汇,2018(1):82—83.

[4]张凌凡.现代职业学校要加强通识教育建设[J].江苏教育(职业教育版),2016(6):47—48.

[5]鲍贤杰.高职院校通识教育课程新体系的构建[J].职业技术教育,2015(14):16—17.

作者:杨凤翔 商丽 王祥林 单位:黑龙江农业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