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舞蹈课教学改革思考

时间:2022-11-06 11:03:59

素质教育舞蹈课教学改革思考

摘要:在教育实施形成教育活动的过程中,课程与教学是最为基本的两个要素。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教育发展的主要方向依然是课程的建设和教学的改革。而素质教育舞蹈课恰恰是今后舞蹈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的一个主要内容。因为素质教育舞蹈课具备全面性的特点,不仅能够探索处理舞蹈课程在普通学校存在的课本问题,而且也能够在本质上改善课程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素质教育;舞蹈课;作用与意义

一、传统的舞蹈课堂

在中国的传统教育方式中老师是教育的本主,学生对于传授知识的学习也得在老师的严密掌控下。现如今我国的高等教育仍然采用的是这种传统的以教师为主体地位的教学模式,舞蹈的高等教育也不例外。在舞蹈的教授课堂上,老师仍旧是整个教学的主体,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的地位,通常老师给什么组合和动作,学生就不断去模仿和记忆即可。而在这个过程中,除了从动作到动作的传授以外,没有更多的思考,结果带来的就是死板和一成不变的课堂氛围。大学的舞蹈教学模式一直延续着传统的教学方法,采取单一、统一、教材唯一的教学方法,即教师讲授,学生被动接受。

二、综合类大学舞蹈教育中现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模式上。目前,绝大多数的舞蹈高等教育仍然不脱离传统的教师主宰课堂的状况,导致学生只是被动并且有限地接收信息,课堂气氛死板。(二)考试制度上。舞蹈专业的考试都是以教师看课评估,学生将所学组合如走马观花表演一番结束。很多老师组合的编排都是为了期末考试时候展演所准备,突出技能和组合的花哨,注重学期末学生集体表演带给观众的震撼性,而不注重学习过程中个体的需要。(三)教学管理体制上。主要体现在教材管理、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的评估和考核上。综合类大学中舞蹈专业接触平台的广泛应当使得学生在大学毕业后的就业选择有更宽口径,而不像专业院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定位十分狭窄,除了演员、教员和编导很难再跳出这个圈子,现有的培养方案与课程设置存在脱节现象,是综合类大学中的舞蹈高等教育遇到的一个难题。

三、素质教育舞蹈与传统舞蹈教学的区别

(一)教育主体。素质教育舞蹈课,改变了传统的舞蹈课堂教学形式。鼓励和激发学生真实思想情感的表达。老师采用不同形式的教学手段,目的都是要让学生的思想和行为运动起来。(二)创造主体。教师的教学重点是要辅导学生在已有的舞蹈行为上发现特色、突显核心、提出指导性意见等。从“老师编、学生演”转向“学生编、学生演”。(三)教育公平。素质教育舞蹈课的出发点是面向所以学生的,体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教育公平。开设适合每一位学生学习的舞蹈课,正视差距和差异,发挥个性与特色。

四、素质教育舞蹈课对大学专业舞蹈课的启示

(一)欣赏每一位学生。由于历史传统的影响,中国的学生相对来说,敬畏与顺从的习惯多于自主和独立的意识。在专业舞蹈教学的课堂上,由于有着严格的专业标准,因此有些学生在不达标的情况下,我们的老师很难以欣赏的眼光看待他们。素质教育舞蹈课首先是看到学生身上好的一面,用欣赏和鼓励的方式,让学生充分感到自己良好的表现和优秀的品质,能够让学生的自信和勇气在被尊重、被欣赏的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呵护与培养,从而使学生在轻松平等的氛围里获得更多超越自我的力量。(二)各种知识的融会贯通。素质教育舞蹈课的课例设计和具体教学都注重交叉吸收和跨领域借鉴学生其他课程的知识点。有效地丰富舞蹈课程内容的同时,也为舞蹈与各种知识结合从而发现创新点。(三)分组编创交流的过程。课程中,分组编创的设计可以看出是该课程的一个重要环节,目的就是让同学学习如何与别人合作,如何使一个小组各个成员都发挥出最好的自己。(四)交流探讨中的思维意识。传统的课堂上往往让学生记忆的东西较多,让学生思考的东西较少,让学生们互相探讨,表达出个人观点的机会少之又少。评价,就是为学生制造交流探讨、各抒己见的机会。

五、素质教育舞蹈的作用与意义

(一)提高学生思维上的创新性。学生在观看和练习舞蹈动作时,经过身体的感知、思想的感悟等,能够加速大脑右脑的运转。因此,舞蹈这种形象思维可以有效的帮助右脑发育。(二)提升学生观察力与注意力。素质教育舞蹈之所以能够提升学生的观察力和注意力,是因为在观看和练习舞蹈的过程中,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关注到舞蹈动作行为的节奏、整个舞蹈结构对于路线的编排、以及舞蹈本身所包含的情感思想。而在进行这些的同时必须要大脑和肢体整体协调配合的,这时候学生的注意力就会高度集中起来。(三)提高学生创造力和想象力。舞蹈不仅可以对人的外在形象进行训练,同时还能发掘学生对事物的认知能力和创造能力。素质教育舞蹈最终目的就是对人的创造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刘青弋.重提“力效”研究对于艺术教育的启示—兼论舞蹈教育在当代的失落[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7,03.

[2]刘青弋.为未来争夺身体—关于全民教育中舞蹈教育的思考[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1999,04.

作者:陈思彤 单位:山西师范大学音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