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时间:2022-01-30 10:35:33

高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摘要:在高职教育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融合已达成共识。如何在高等职业院校中实施“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纠偏高职教育中过强的“功利主义”思想,是关系我国高职教育能否健康发展的关键环节。本文从探讨这两种教育的内容入手,分析两种教育融合的历史及现状,提出融合的路径,旨在为构建高职教育中科学与人文教育融合的理论体系做出积极探索。

关键词:高职院校;科学教育;人文教育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并行的两种教育类型,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系统中的高层次教育,目前主要为专科层次,正在发展应用型本科和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高职教育以促进就业为导向,在教学上强调工学结合,工学交替,注重学生的实操技能培养,这就很容易导致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中出现“重技能,轻素质”的现象,将学生培养为“只会操作的机器”,而缺乏人文精神和发展后劲。因此,在高职教育中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进行融合势在必行。

一、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主要内容

对高职院校而言,科学教育主要是传授科学知识和科学技术,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提高科学能力,塑造科学精神。“掌握一门过硬的本领”,使得技术技能的传授在高职院校格外受重视。但真正能让高职生终生受益的应该是掌握科学方法,塑造科学精神,尤其是科学精神,它应该是科学教育的灵魂。在这里,我们可以把高职院校开设的各种自然科学课程、技能训练课程列入科学教育的范畴。人文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文精神的教育,通过传授人文社会科学知识,传递中华优秀传统人文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手段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良好的道德品质,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判断,其核心是立德树人。这两种教育在任何一堂课、一个活动中都会有体现。它们的核心意义都在于建立和塑造一种精神,因此这两种教育融合的实质,首先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其次才是两种教育在实施过程中的融合。

二、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历史与现状

1.融合的历史。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体系,四书五经和科举制度从今天来看,是纯粹的人文教育,教育的主要任务是灌输封建社会伦理道德和价值判断,教育的目的是“传道授业解惑”,所有世界本源的认知和探索,都似乎能被“阴阳五行”学说从哲学角度进行阐释。这导致几千年来,中国缺乏科学教育和与之成体系的传承,因此在人才培养中也是重灌输和思辨,轻实践和检验。但这并不意味着,中国古代的教育中,就完全没有科学精神的因子,《两小儿辩日》就说明了知识无穷、学无止境的道理,同时也赞扬了孔子实事求是、敢于承认自己学识不足的精神和古代人民敢于探求客观真理,并能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苏轼在《石钟山记》中明确提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表明了强烈的实证主义精神。可见,在中国的传统教育中,朴素的科学精神和传统人文思想以哲理的方式进行了初步的融合,或者说两种精神的融合天然伴随着人类探索宇宙与真理的过程,只不过这种融合在“文以载道”的传统认知中,主要通过劳动人民的智慧,零星闪烁在各种思想学说和文献中。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方,建立在实验和验证基础上,对宇宙万物分类研究,不再笼统的用哲学来解释,细分研究使得世界的真实面貌越来越清晰的呈现在我们面前。鸦片战争后,列强用枪炮敲开国门,统治阶层首先想到的是“师夷长技以制夷”,发动洋务运动,引进西方先进工业技术,自己制造船炮,培养大批工业人才,各种新式学堂如雨后春笋,近现代科学体系开始西学东渐。从这个角度看,现代科学体系进入中国,一开始就承担着“救亡图存”的功利任务,中国的文人和教育者们看重的是西方的“术”,忽视了“术”后面的“道”,认为只要学到这些技术,将西方技术嫁接在中国传统人文土壤中,就可以开花结果,抵抗侵略、克敌制胜。改革开放后,国家对理工类人才十分渴求,但在几千年的实用主义和“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下,对科学教育的要求看重的是科学知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并未受到足够重视,精神和哲学领域完全由当时的人文教育所占据。但这其实已经在探索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了,只不过这种融合,没有系统的在上层考虑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融合,而是让其自由碰撞,在实操层面也只是分别作为知识在课堂上讲授。传统人文教育和现代科学教育中实事求是、探求客观真理、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并未得到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两种教育的融合显得较为生硬和别扭。2.高职教育中融合的现状与问题。高职教育学习周期相对较短,学习内容专业性强,强调技术技能培养。以武汉城市职业学院为例,对全校2018年65个专业课程进行调查发现,专业理论课平均占比49%,专业实践类课程平均占比20%;理论课程中,人文类课程平均占比29%,人文类实践课程平均占比3%。实践类课程与人文实践类课程的比值远高于专业理论课与人文类课程的比值,说明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更加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对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均明显不足,学生和教师更多的看重技能竞赛获奖、考试成绩优秀等“硬实力”,而日常行为、道德礼仪等方面的精神铸造和培养还缺乏有力的体系与方法。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不管是在上层设计,还是在实施层面上离理想效果还有差距。3.对融合的再认识。分析两种教育融合的历史与现状,我们可以发现,人文精神中情感、执着、坚韧等品质就是科学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精神中的实事求是、大胆质疑、独立思考等因子更多的通过人文精神来体现。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是科学精神能否在人格成长和工作生活、社会交往中有效树立的根本保障。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教育就是健全人格培养的共生体。因此,在高职三年的教育中,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融合起来,综合施策,贯穿教育始终,做到立德树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

三、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融合的路径

1.理论基础的融合。两种教育融合的源头是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融合,这两种精神是构建完善人格,提高人的综合素质的不同侧面,具有很好的互补性。科学精神具有泛在性和普适性,但科学精神的发挥受到科学情感和人文精神的影响,而人文精神又与地域、民族、阶级、历史阶段紧密关联。因此,我们要提炼科学知识、科学活动中蕴含的科学精神,提炼人文教育中能够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展示优秀传统品格、与科学精神相融性好的内容,再把这两者在育人理论层面上进行融合。这种融合,可以是学校层面专题研究,统一行动,也可以由教师根据课程内容和特点,自行研究。但最好是学校确定基本思路和原则,教师具体落实。2.培养模式的融合。高职院校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分为专业理论和专业实操两种教学方式,通过工学交替、校内实训、到企业定岗实训等方式来提高技术技能。动手实践对领悟科学方法、感悟科学精神的作用更大,因此要适当提高实操实训在专业技能课的比例。人文教育更多的是理论教学,也有一些实践类课程,同样需要提高实践类课程的比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在这个层面的融合仍然需要学校提出指导性意见,明确各类教学方式的比例,寻找两类实践课程融合的方式,提出在科学教育中渗透人文,在人文教育中渗透科学精神。3.课程体系的融合。首先是重新审视公共课、专业课的编排内容、比例结构,提高人文教育内容课程和科学教育内容课程的渗透性和交叉性,逐步发展跨专业课程。其次是优化专业群建设,在专业群内寻找课程体系层面两种教育融合的方式路径,由所在院系统筹。最后是对教育效果进行判定的标准融合,不能再用人文教育理论方式来考核科学教育的成果。教师要根据指导性意见,在具体的课程中思考如何将两种教育进行融合。4.保障条件与环境的创设。两种教育的融合是一场教育教学的深层次改革,涉及到多个方面的工作,高职院校应该高度重视,必要时成立由主要校领导牵头的专班,学校统筹,院系执行,教师落实。一要在教师培训上下功夫,从源头上厘清思想,改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二要改善和优化校园环境,提供良好的校园人文环境,发挥环境育人的作用;三要加强学生管理,结合“三全育人”要求,制定本校工作方案,强调人人是育人主体,人人是育人环境;四是丰富学生社团活动和假期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等活动,精心设计,把活动内容和专业背景相结合,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董萍萍.对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融合的探究[J].教育现代化,2017(3):146-147.

[2]石梦菊,安冉.工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武汉工程大学为例[J].经济研究导刊,2019(11):112-116.

[3]张福容.新时代高校人文教育的价值定位、困境与重构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9(14):2-3.

[4]刘梦媛,马云阔.浅谈加强理工类院校人文和自然科学教育相结合[J].大庆社会科学,2018(5):144-146.

[5]王文波,耿聪.高校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融合路径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8,39(22):191-192.

作者:杨春松 杨梅 单位:武汉城市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