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文秘专业礼仪教育探讨

时间:2022-06-09 09:50:47

高职文秘专业礼仪教育探讨

众所周知,文秘专业对学生的礼仪要求很高。但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很多文秘专业的学生不知礼、不合礼,比如不会礼让他人,不善控制个人情绪,把穿戴奇特视为个性等等。可以说,提高他们的文明素养迫在眉睫。因此,高职院校文秘专业应全面推进礼仪教学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模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切实增强礼仪教育的实效性。

一、从供给主体来看,应扩大教育主体

大多数教育工作者非常清楚当前学生的礼仪素养现状,但这似乎并不足以引起对礼仪教育的高度重视。有些学校非常“功利”,在学生毕业前开个讲座,讲授一下“面试礼仪”“职场礼仪”了事。更多的学校则是试图通过开设一门礼仪选修课来实现教学目的,认为学生只要学习了这门课程,就应能懂得各种为人处世的礼仪规范并养成良好的礼仪行为。这显然过于理想化了。将礼仪教育限定为某些特定时间、特定场合的专门的课程的做法,形成了礼仪教育在教学实践中的狭隘场域,导致人们往往将礼仪教育的责任不自觉地推到课程主讲老师身上,从而忽视了非专门礼仪教育主体应有的教育责任。实际上,礼仪教育不能只是一门课程的课堂教学,而是一个系统工程,应统筹学校内多维育人力量,协同推进“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形成立体、贴近、全天候的礼仪教育新载体。在传统社会,礼仪教育的渗透性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在的。个体从一出生就进入一个礼仪的文化语境,在没有明确的自我意识时,就以一种自发的状态接受礼仪的教化。在当代中国,礼仪这一传统美德的表现形式,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承载者,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的德性所在。在我国公民道德规范中,“明礼”就被确定为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基础性任务。因此,从这个角度来说,礼仪教育不但要在学校内得到全方位的支撑,而且不能局限在学校范围内,家庭和社会都应是礼仪教育的课堂,多方共同形成教育合力。

二、从供给内容来看,应深挖文化内涵

礼仪课程中含有丰富的知识内容,比如具体的礼仪规则可谓包罗万象。显然,我们无法对所有情境中的礼仪规范与操作要求一无遗漏地传授给学生。学生只有透彻掌握礼仪理论及其文化底蕴,才能在任何纷繁复杂的情境中,都保持一种雍容大度、应付自如的礼仪风度。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基因,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滋养;它曾经塑造了一个文质彬彬、从容优雅的民族,为后人提供了许多可资借鉴的精神财富。但长期以来,由于传统礼仪的精华和糟粕处于渗融并存的状态,又由于其糟粕产生了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这一宝贵的精神财富被忽视了。当我们“幡然醒悟”之时,承接传统习俗、符合现代文明的新礼仪还只是“碎片”,尚未形成完整体系。因此在现今礼仪课堂上,很多教师只能大量传授西方礼仪文化。时至今天,传统礼仪仍然是当代新礼仪文化建设的思想资料,如作为其核心意蕴的“仁义礼智信”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头。要充分挖掘传统礼仪的当代价值,构建以传统礼仪为内核的课程教学内容。当然,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传统礼仪文化中的部分内容与繁文缛节已不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在顺应现代民主政治、先进文化、技术革命等新形势下,批判性、创造性地传承和转化。不少礼仪教师把礼仪教学的焦点集中在讲授一些表面的礼仪规则或者训练一些实用技巧上:如鞠躬要多少度,微笑要露几颗牙,如何打领带,如何围丝巾……调查显示,一小部分学生不太喜欢该课程的原因就是认为礼仪课无非就是学些不随地吐痰、如何握手等一些在他们看来属于“小儿科”的内容;而相当一部分女生把礼仪课等同于化妆课。其实,传统礼仪的高妙之处在于,每一个看似简单的礼节,都赋予了很深的内涵,可能是由历史的、文化的、民俗的、美学的、心理的等诸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礼仪教师要重视挖掘礼仪动作背后的文化内涵,使学生获得内在的道德力量;让学生在行礼之时,不知不觉地受到德的浸润。孔子曰:“立于礼,成于乐。”我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特色之一就是注重礼乐教化,“乐”能感化人心,“礼”的达到离不开“乐”。比如在背景音乐的伴奏下进行形体训练,能有效激发学生对训练的兴趣,提高训练实效。当然,孔子说的“乐”是广义的,实际上等同于艺术。可积极开展一些青少年学生喜闻乐见的文艺活动,如古典舞蹈、茶艺表演、服装秀、配乐朗诵等,让礼的教化在艺术化的氛围中完成。

三、从供给方式来看,应践行知行合一礼仪课程具有很强的实用

性和实践性,礼仪规则的运用非常讲究场合及对象。因此,在礼仪教学中,教师要多开展“情境化”的实操训练,帮助学生理解学习内容,掌握礼仪智慧。有国外学者对情境与知识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你是无论如何难以下咽15克盐的,却能轻松地喝掉一碗融入了15克盐的汤。情境之于知识,犹如汤之于盐。知识融入情境之中,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知识技能的迁移,提高思维的品质。教师最好将学生置于真实的具体情境中,让学生在复杂多变的人际交流活动中获得个人的经验和感受,经过总结提升,又重新应用到实践中去。当然,受时间和教学条件等因素限制,在很多时候,学生是无法真实参与的。这就需要教师结合实际生活创设出一些模拟情境,让学生以角色扮演等形式练习礼仪技能的运用,并进行探究、发现。《论语》开宗名义第一句话是:“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习”就是经常练习、经常实践的意思。荀子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这更加点明了“行”的重要性。礼仪的规则是典型的教条,但礼仪教育并不是单纯的知识教育,其中60%~70%的课程内容需要实操训练。礼仪行为缘于有一定生物基础的反射行为,是经过社会教养而形成的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揖让举止。因此,礼仪教育必然是行为化的,不仅要“言传”,而且要“身教”。孔子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史记》中就记载了孔子与弟子在大树下“演礼”的历史事实。在礼仪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出“实践性、操作性、实用性”等特点,进行知识灌输的同时,注意“情景演练”,并将礼仪规范与道德认知、个体信念、情感、行为习惯等结合起来,以便让学生更好地把礼仪学到手。法国学者米歇尔·福柯在其著作《规训与惩罚》中提到:“为什么士兵身上具有鲜明的符号特征,如动作机敏、昂首挺胸等?人们通过一种精心计算的强制力慢慢通过人体的各个部位,控制着人体,使之变得柔韧敏捷。这种强制不知不觉变成习惯性动作。”军队的操练,正是对人的身体的严格规训,久而久之人就会养成某种信念。不少影视作品,如韩剧《我的名字叫做金三顺》《情定大饭店》中都有表现“培训老师近乎折磨的苛刻训练以及学员自我加练”的情节。在上海世博会开幕式礼仪佳丽培训过程中,300多名礼仪佳丽吃饭要一丝不苟,头发要全部盘起来,坐姿、手势、微笑、语言等,必须和开幕式的表现是一样的,不允许有丝毫的差别和松懈。这样严格训练、严格把关,坚持21天后,身体有了记忆,这个时候训练的效果就会得到巩固。学生经过长期的严格的具体礼仪行为训练,也会逐渐把外在的行为规范内化为自觉的行为习惯,最后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四、从供给环境来看,应强化氛围熏陶

马克思说:“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校园环境是育人的隐形课堂,“他律”作用非常显著,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荀子说:“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又说:“居楚而楚,居越而越,居夏而夏,是非天性也,积靡使然也。”可见,环境对一个人品格的形成有着重要影响。礼仪环境由诸多因素组成,其中社会舆论是极其重要的影响因素。它一经形成,往往就成为人们关于某一事件或问题的言论和行为的不成文的准则或规范,对个人的言论和行为具有一种无形的控制力和约束力,迫使个人的言行与舆论所代表的公众意见趋向一致。在自媒体泛滥的时代,要把学校的网站、微信公众号、电台、报刊等作为传播文明礼仪的主阵地,用积极的、健康的内容影响和教育学生,营造一种浓郁的礼仪文化氛围,引导学生“讲文明语、做文明事、当文明人”。学校还应全方位开展各种形式的礼仪活动,努力营造一个良好的礼仪氛围。实际上,“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式的隐性教育方式,更能提高礼仪教育的实效性。如开展“日行一礼”活动,倡导学生将所见所闻或自己践行的文明行为,以文字、图片或短视频等形式,通过微博、微信等网络平台,影响更多的同学注意遵守礼仪规范。中国古代常通过仪式活动以达到良好的道德教化功效,在如今的高职院校,仪式教育却很缺失。应建立一些规范化和常态化的校园仪式制度,如升旗仪式、开学典礼、毕业典礼、运动会开闭幕式、成人仪式、入党团仪式等。充分发挥这些仪式活动的德育功能,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受到情感的熏陶和心灵的洗礼,进而形成强大的向心力,激发出奋发有为的进取心。仪式活动要注重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融合,抛弃传统仪式中明显多余和失去基础的繁文缛节,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仪式不是做给别人看的,而是表达内心理念的一种方式,可适当借助“声、光、电”等现代新技术和新工具,营造出一种更为庄严的仪式氛围,但一定要避免形式主义倾向。一项成功的仪式活动,不但能使学生受到很好的教化,还能给他们的校园生活增添深刻的集体记忆。五、从供给客体来看,应强调多元评价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进行,教学方法与手段日趋多样化,倒逼着考核方式要突破传统形式,以使考核更加具有针对性和准确性。在课堂教学中,要设置一些计成绩的区域,强化过程考核。书面考试可以采取“无人监考”的形式,让学生在收获成绩的同时感悟到“诚信”的重要性。技能考核要动真格,如服饰礼仪测领带的正确系法,仪态礼仪测坐、立、行的正确姿态等。考核校园文明礼仪时,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有关“文明礼仪”的微电影,并进行评比活动,这能使学生更加积极地去完成。考核个人形象礼仪时,可以采取“个人形象展示”活动,“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相信每位同学都会精心准备,展现出最好的状态。考核餐饮礼仪时,可以组织一次聚会活动,学生一边享受美味佳肴,一边接受老师的考评。期末考核时,应重点考查基本技能掌握及实践运用情况,不妨以小组表演的方式进行“汇报表演”;专业教师和企业专家组成的考核团队现场点评、评分;对于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一定精神及物质上的奖励。另外有一点需要特别注意,考核的结果必须及时反馈,这是高职院校课程考核中最容易忽视的一点。

作者:张建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