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理念论文范文10篇

时间:2023-03-30 01:57:30

教育理念论文

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篇1

美国的广告教育,最早始于1893年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UniversityofPennsylvaniainWhartonSchoolofBusiness)的JosephF.Johnson教授第一次在课堂上讲授广告课,八年后的1905年纽约大学(UniversityofNewYork)将广告学作为一门完全正式的大学课程在其商学院开设,而1913年密苏里大学(UniversityofMissouri)在其新闻学院里始建了美国的第一个广告专业,使美国的广告教育由此正式成为一门专业步入了高等教育的殿堂。而从20世纪初叶美国开设广告课程和广告专业开始,其广告教育的理念即开始萌发并不断演变。百年后的今天,根据对美国诸多大学广告学专业培养目标的理解与分析,美国当代的广告教育理念从一般意义上说具有两个显著特点。

1重视综合技能与应用素质的教育

美国大学广告教育的主力是本科教育,今天的美国大学广告本科教育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为美国发达的广告业及其他传播业未来的从业者提供综合技能与应用能力的教育和训练。这一办学理念贯穿于美国许多大学广告专业的教育体系之中。

如美国西肯塔基大学(WesternKentuckyUniversity),其设在新闻/传播学院的广告专业的办学理念是“最好的学校、最好的专业、最好的工作!”(“TheBestSchool,TheBestProgram,TheBestJobs!”),其具体培养学生的目标就是通过该广告专业最佳的技能素质教育。并使毕业的学生能够“为其广告的真正客户进行工作并获得报酬;在被雇佣期问,能充分展现这些学生的优秀表现及销售和设计技能。”同时,学校将为毕业的学生“建立一个具有深刻影响的庞大完整的人际网络;并可到芝加哥、亚特兰大、纽约和辛辛那提(美国俄亥俄州西南部的一个城市)去访问那些成功的广告公司。”

美国西部的圣乔治州立大学(SanJoseStateUniversity)设在新闻与大众传播学院的广告专业同样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实务能力。它的广告教学理念非常简洁:“在实践中学(Learnbydoing)”,因此,在它所开设的10门广告主修课程中,非常重视学生到业绩良好的广告公司实习的实践课程及有关信息环境与新技术应用的必修课程,而且规定所有的主修课程一律由电脑授课。同样,美国罗斯福大学fRooseveltUniversity)设在传播学院的广告专业的教育理念与上述的西肯塔基大学、圣乔治州立大学几乎一样,即它将向选读该校广告专业学生“提供灵活的课程,包括平面设计、照相、印刷等最新的技术课程,以满足传统和非传统学生的需要”。

再如,南密西西比大学(UniversityofSouthernMississip-pi)大众传播,新闻学院广告专业所确立的教育理念则比上述几所大学更为明确清晰:学生应该“实践从未有过的广告和公关,创建一个强有力的学术基地,努力学习获得成功所需的应用技能。并积极参与AAF(美国广告协会广告分会)和PRSSA(美国公关研究协会)的实践活动。”

而德克萨斯基督教大学(TexasChristianUniversity)设在新闻系的广告与公关专业培养学生的目标则是:“在美国最有活力的媒体市场上,你能够获得广告与公关硕士学位,同时,你也能够在美国第7大媒体市场追踪你的广告与公关生涯。”

2加强理论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如前所述,美国许多传统广告专业的教育理念偏重于实务和注重技能。但随着第三次科技革命和新媒体的不断出现,传统教育理念受到了现实世界的严峻挑战,由此,从上世纪90年代起,美国的广告学界就对当时美国高校广告学偏重于职业技能培养的理念与模式提出了质疑,2001年的美国广告教育峰会的报告中提出了在新形势下“我们将通过何种方式使学生取得最大的进步?”这一命题。而在美国广告专业于20世纪60年代后逐渐归属于新闻/传播学科、并提高了广告专业的理论性与学术性之后,美国许多一流大学广告专业在强调职业化训练重要性的同时,已将培养具有理论素养和创新能力的高级广告人才作为自己的主要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

如佛罗里达大学(UniversityofFlorida)设在新闻,传播学院的广告专业的教育目标是“培养学生成为战略性传播领域里的领导角色(leadershiproles)”,为此,佛罗里达大学提出“尽管我们坚信自己能够为学生提供指导和帮助,但我们更是营造一种环境,激发强烈的学习自觉和学习欲望。成功取决于学生以下能力:1)批评性思考。有效地用语言文字方法沟通,3)对建设性批判的积极接受和反应,4)对自己的行为的负责。”他们把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反应能力培养作为广告教育的主要导向。

对于偏重新闻学的密苏里大学来说,他们的教育目标与佛罗里达大学相同,“我们培养未来具有战略沟通能力的业界领导者”(theindustry’sfuturelerdersinstrategiccon—munication),其具体目标是:他们培养出来的学生,将是美国“未来的艺术主管、公关专家、平面造型艺术家、市场主管、创意开发者、广告文案者、财务经理、研究者等等。”⑨

同样,霍华德大学(HowardUniversity)新闻学院广告专业的教育理念是“培育明天的广告与公关界的精英们”(Ad-vertisine/PublicRelationsIndustryLeaders)。而美国唯一一所具有广告学博士学位授予权的著名大学——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TheUniversityofTexasatAustin)广告系的教育目标则是:“一贯被公认为美国顶尖广告学专业之一的德克萨斯大学广告学专业在授予学士,硕士,博士的各阶段,我们都实践融汇理论和实践为一体的教学策略,”“我们强调的重点是帮助有着聪明头脑的学生们能够发挥他们的特长和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他们将专注于广告创意、设计和媒介方面的学习”,因此,“我们的学生无论在广告知识的深度上还是在广泛创意的培养上,德克萨斯大学都是美国最好的大学”。

二、美国学界对高校广告教育的期望目标

2001年4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大学奥斯汀分校(UT)举办的广告教育峰会(AdvertisingEducationSummit)上,与会的学者明确提出了对美国高校广告本科教育的两项目标要求。

一是要求高校广告专业加以注重对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它包括4项具体的内容:1、要培养学生具有扎实的写作技能(solidwritingskills);2、要使学生具有熟练的语言表达能力和良好的演讲技巧(speakingandpresen—tationskills);3、要让学生毕业时具备广泛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技能(Broadbaseofknowledgeandskills);4、要教会能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技能(Teachskillstolastalifetime)。

二是要求高校广告专业特别注意对学生的个人修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它包括3方面的内容:1、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workinteams);2、激发学生对专业领域的研究和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3、向学生教授广告的原理,策略和理论知识(principles,strategies,andtheory)的同时,必须努力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abstractthinking)。

同时,该次峰会的与会学者也明确提出了美国高校广告专业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加强对他们的理论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其具体要求有8条之多:1、指导和鼓励研究生们在读期间发表专业论文;2、强化研究生独立思考问题和批判性思维的能力(IndependentthinkingandCriti-calthinkingskills);3、培养研究生具有跃居世界领先地位的专业实践的能力(Abilitytoleapaheadofprofessionalprac-tice);4、要教育研究生懂得他们的事业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的知识深度(depthofknowledge)6、鼓励研究生积极表现他们的领导才能(leadershipskills)7、教会研究生有能力处置复杂的问题(tomanagecomplexissues)8、需要研究生懂得市场营销、预算编制、投资(understandmarketing,budgetingandinvestments)

上述对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既代表了绝大多数美国大学广告教育者的理想,也凸显了美国广告业界对未来广告人才基本素质的急切期望。

自然,美国学界在对高校广告教育提出期望目标的同时,也对广告教育的师资提出了与其教育目标相一致的要求,早在1978年的美国4A中心区会议上,J托马斯如瑟尔就提出:“在教授学生们广告学的工作中,我们(教师)到底需做什么样的工作”的这样一个命题。因此他提出了广告教育工作者同样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学术修养与创新能力:1、教授们是否会定期与学生交流:2、专业教职人员是否是当地的广告社团机构的成员;3、专业教职人员的思想是否与时俱进?他们是否得到鼓励去进修,参与暑期教员实习。或是积极地定期参加广告商业活动;4、课堂教学内容是否与广告公司实践结合起来,以便营造一个真实的广告理论与实践结合的环境(arealisticadvertisingsituation)。

美国高校广告专业积极倡导的综合技能与应用能力、理论素养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是美国长期以来重视广告教育与其发达的广告(包括传播)产业互动发展的结果。

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篇2

1.艺术审美课程的研究,可以引领教师不断学习和深入领会有关幼儿美术、音乐教育方面的新理念,并用新的理念来重新审视我们的艺术教育,为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方法,做出科学、有效的教育行为提供了很好的成长平台。为逐步培养一支有较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的研究型的教师队伍奠定了基础。

2.艺术审美课程的研究,使得幼儿艺术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材料都更加适应幼儿发展的需要,有效地促进了幼儿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3.艺术审美活动的研究可以有效地改进幼儿艺术教学的内容,使其更加全面、系统、有效,内容的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我园艺术特色课程的建构,为幼儿园幼儿艺术领域的研究提供丰富的实践研究经验。

二、激励教育理念课题研究的阶段进程

本课题的研究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准备阶段(2011年1月至2011年6月)

课题负责人带领课题组成员进行相关理论学习,完善研究方案的主要构想,对课题组成员进行分工,明确子课题的研究内容,起动课题研究文献检索工作,学习课题相关的研究操作方法,对幼儿园教育的内容、形式、方法和材料等方面的现状进行回顾。

2.实施阶段(2012年7月至2015年6月)

有了明确的研究目标和清晰的研究思路,课题组成员就主题的选择、建构和实施三个阶段分别进行了充分的讨论。我们认为:

(1)主题的选择。既要细致分析主题内容所包含的丰富的审美教育价值,又要深入了解幼儿现阶段的审美需要。只有价值和需要相吻合,主题的选择才是合理而有效的。

(2)主题的构建。既要考虑到幼儿的审美认知经验(包括感受)的丰富,又要考虑幼儿审美表达(包括技能)能力的提高。

(3)主题的实施。既能关注预成计划的有效实施,又能充分关注幼儿的兴趣需要,自然、合理、有效地调整教育教学内容。经过多次的实践研究和不断地思考,我们对课程内容进行了大量的调整,使其更加全面、合理。随着研究的深入,参与研究的教师越来越多。课题组负责人组织课题组核心成员对主题的类型、构建的主要路径、实施的有效方法进行了分析、梳理和总结。并将结果分发到每一位教师的手中,有效地提高了全体教师构建和实施主题的能力。在此期间我园教师有四十多篇论文、教学案例在全国、省、市、区获奖。多次接待幼教同行来园进行教学实践观摩活动。还将我们的经典教学案例,如“美丽的螺旋画”、“猴子商店”、“面跳舞”等与幼教同行进行交流,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这大大激发了我们研究的热情,使得我们更加精益求精,更加关注构建和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力求幼儿在活动中获得更多的发展。

3.激励教育理念总结阶段(2015年7月至2015年12月)

本阶段主要是完善、提炼与总结课题研究成果。开展课题研究四年多以来,课题组积累了大量的鲜活的原始材料。课题组对照研究目标和预期成果要求,整理了适合小、中、大班开展的美术主题式课程、主题式音乐课程;整理了丰富而鲜活的过程性资料;整理了一节节成功的教学案例、一次次深入而有效的研讨记录,还有厚厚的获奖论文和案例、幼儿创作的生动的绘画、手工作品及再现的一个个精彩的音乐作品等。每一份资料都凝聚了课题组全体成员的汗水和喜悦。

经过课题组长期认真的研究,基本完成了原定的课题研究任务,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通过研究,本课题组得出以下一些基本的结论:

1.艺术审美课程内容,突出了学习内容的连贯性、系统性、审美性、层次性和有效性。

2.以审美认知(包括感受)经验为显性线索,审美表达(技能)能力为隐性线索的主题构建思路,很好地实现了审美认知、感受和表达的完美统一。

3.幼儿的审美创造绝不是无中生有,而是厚积薄发,因此,适宜而有层次的内容,能有效促进幼儿审美感受和创造能力的提高。

4.通过课题的研究,教师更加关注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的观察、思考和表达,为幼儿细致观察、积极思考、清楚而富有创造性的表达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很好的发展平台。

5.艺术审美课程研究,不仅有效地促进幼儿园园本课程的建构,而且提高了艺术课程建构的水平和质量,对主题设计和实施的不断反思,促使教师持续地思考和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初步形成美术教学活动的方式———欣赏+创作,音乐教学活动的方式———欣赏+表现,使幼儿获得更大的收益。

6.通过研究,我们发现在主题实施过程中有效利用具有审美价值的家长资源、社会资源,可以提高主题实施的效益,增进教师、孩子、家长之间的情感交流。本课题组的研究成果主要有:原教材比较重视内容的有机联系,多领域的整合,但对于幼儿创造性表达过程中的技能支撑有所忽视。在深入研究阶段有所改善,使得主题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加多样,层次更加分明。《幼儿园教师课题论文汇编》———课题研究的大量阶段性成果在这里得到呈现,此本汇编中,幼儿教师、幼儿保健教师、保育员、园长等各类人员都有自己的收获,尤其令人欣喜的是一批年轻教师和骨干教师们在课题研究中,教育观念、教育技能、教育行为方面的提升和转变。《课题研讨实录汇编》———这本汇编选取了课题组长期以来形成课题研究的实况记录。包括课题组核心成员关于主题建构的思考,课题实施过程中有关课例的观摩和研讨,课题组研究中期和结束后的交流,从中可以看到课题组是如何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是如何建构主题、实施主题、反思和调整主题的。

三、激励教育理念课题研究的主要观点讨论

在四年多的研究中,我们反复学习《纲要》,并对照艺术领域的核心价值,审视我们的主题内容、核心价值、设计理念,并对我们课程中的内容进行调整。教育内容构建流程:我们分别在实施过程中对幼儿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进行深入的研究。

(1)幼儿的观察能力。观察是获取丰富审美经验的有效途径,也是理解作品丰富情感和创造性表达的基础。

(2)幼儿的思维能力。幼儿思维能力发展的主要方式包括想象、比较和归纳三个方面。想象是创造的基础,可以获得丰富的审美经验和情感体验。比较,可以加深幼儿对审美对象的认识和感受,了解不同的艺术表现方法,积累丰富的审美创作经验。归纳,可以将零散的审美经验按线索整理,为幼儿的创作提供思路。

(3)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的表达分为两个阶段:审美认识感受阶段和审美创造阶段,审美认识感受阶段要关注的是幼儿的语言表达,审美创造阶段要关注的是幼儿的创造过程。课题研究的目标指向是教师的专业成长,而教师专业成长的标志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教育技能的熟练、教育行为的适宜以及不断发展丰富的如何教的知识和能力,如何把握幼儿学的能力。在四年多的时间里,我们的教师在参与课题研究的过程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一支具有正确教育理念、较强实践能力的教师队伍正在逐渐形成。

四、激励教育理念课题研究问题的思考

开展课题研究是幼儿园科研兴园的极好途径,但是,对教育规律的探索和把握是一件十分复杂、十分精细的事情,需要十分严谨、十分科学的态度,在我们开展研究的过程中,还存在着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思考的问题,我们认为这样才能把课题研究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和层次上来。

1.艺术课程的进一步研究

目前,我们的艺术活动内容虽然相对以前而言,无论内容还是形式都精彩得多,但是还不能涵盖所有的艺术教学内容,现在的状况是两者并存,教师自由把握。在下一个阶段的研究中,如何融合、全覆盖,是我们要深入研究、逐步合理解决的。

2.活动过程中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虽然我们一直在做,并对欣赏材料的选择、图片的呈现等相关问题也作了比较细致的研究。但是,教育是个相当复杂的过程,关于教学内容是否适宜、教学方法是否得当,问题指向是否明确,工具材料是否有利于幼儿的创作等等问题,都有待于我们进一步去研究,我们认为,只有细致而严谨的研究,才能带来高效的教学。

3.主题实施过程中幼儿的学习品质和社会性发展的研究

幼儿的学习品质和社会性发展是每个领域都必须关注的问题,而且针对现阶段的孩子而言,它显得尤为重要。现根据《指南》精神,我们把它提出来,去深入地研究为幼儿健康人格奠基。

4.主题环境的创设与幼儿发展的研究

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篇3

论文摘要基于音乐在人的教育领域里的多种功效,使得音乐美育越来越引起了人类的高度关注,而对于学生这一主要受教群体而言,由于其理解能力强,但音乐素养普遍偏低,又急需艺术教育的营养,所以如何能有效地对普通的学生施以音乐鉴赏方面的教育,已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注的课题,因为“对于一个不辨音律的耳朵,再美的音乐也毫无意义”。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音乐美育也将随之而不断地进一步地深化,并将起到更为广泛而有效的作用。

长期以来,音乐鉴赏作为普及艺术教育的主要内容和途径,深受广大美育工作者及在校生的普遍青睐,多年来在学生的美育方面一直起着积极而有效的推动作用。那么如何针对普通学生特点,更有效地渗透音乐鉴赏教育理念,使学生的音乐文化素养和能够更有效地提高呢?根据大学生的音乐欣赏层次和阶段性的主要特征,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体会来进行音乐欣赏

就德国著名音乐家贝多芬所创作的钢琴独奏曲《献给爱丽斯》而言,其创作源泉来自于贝多芬自身的一段恋情,音乐家贝多芬将他与自己的学生——美丽少女马尔法之间纯洁、美好的爱情。以及其间所发生的矛盾、冲突和最终和好的爱情历程,写在了五线谱上,并通过音乐这种特有的形式表现了出来,但恰恰是这种生活当中最真实、最普遍、最美好的感情,却被音乐家变成了不朽的乐章:这就足以证明艺术来源于生活,一切艺术创作的源头都是都来自于生活。每一部音乐作品的诞生往往是生活和情感的一种体现、高度升华和凝结。

对于普通的学生,他们当中绝大多数人处于青年时期,这一时期决定了他们具有思想敏锐、情感丰富等显著特点,如果在教授音乐鉴赏课的过程中,能教会学生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感受、情感体会来欣赏音乐作品,将会使学生更容易领略和掌握音乐鉴赏的方法,并且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教会学生运用“通感”的方法进行音乐欣赏

“通感”是指性质和形式完全不同的两种事物所给人的相同的感受。在著名散文家朱自清的散文《荷塘月色》中曾有过这样的一段话:“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影子,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里的“月光”与“影”同“梵婀玲”上奏着“名曲”看似毫无相似之处,可细细体味它们之间那种美妙、宁静、轻灵、飘渺、谐和的感觉是相同的。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教会学生运用这种“通感”。结合音乐主题,再结合自身的一种感受,进行音乐鉴赏将更有益于音乐欣赏课的授课效果。这就是音乐鉴赏当中的“通感”。即视觉与听觉之间的一种通感,如果将这种“通感”运用到音乐鉴赏的讲解过程当中,会使学生很容易从作品当中体会一种来自于身边的切身的感受,对于音乐欣赏课的讲解是非常有帮助的。

对于普通学生而言,他们的理解能力强、知觉丰富,如果在音乐鉴赏课当中适当地将“通感”的方法运用到其中,将会提高音乐赏析课的授课效果。

另外,我们还应当告诉学生音乐语言不同于我们日常生活当中所接触的说话的语言,音乐语言所表达的喜怒哀乐,完全是利用音乐所特有的音的特征来表达的,当音乐所带给人的感受和人类内心对某件事物的切身的感受产生共鸣时,我们认为我们所说的“通感”产生了,有了这样的通感,我们就很容易与作曲家跨越时空产生共鸣,更好地理解到作曲家的创作意图,音乐鉴赏课也自然会达到一定好的效果。

三、在音乐欣赏讲授过程中应当运用的三个“过渡”

对于普通的学生,由于音乐基础相对薄弱,但理解能力强所以在对他们讲解音乐鉴赏课时,应力求做到深入浅出,由浅到深、逐步过渡,根据这一原则,笔者总结归纳出了三个过渡。在音乐欣赏过程中,最易于欣赏和接受的莫过于声乐作品了。因为声乐作品结构简单,有歌词,并且歌词的内容,与旋律所要表达的情绪,基本上是相一致的,所以在教授音乐欣赏课时,应当首先由讲解声乐作品入手。不仅是因为声乐作品易于欣赏,更主要的是要让学生通过对有歌词的音乐的欣赏,了解音乐的表现、发展、和欣赏的规律,更准确地理解音乐所要表达的含义,从而逐步过渡到器乐作品的欣赏。在讲解声乐作品时,首先应让学生了解作品词、曲作者的生平,了解作品的创作背景,歌词的含义。通过举例和讲解。让学生了解和掌握音乐旋律发展的特征,并锻炼学生在脱离掉歌词的基础上,依然能够欣赏歌曲的旋律,通过旋律进一步理解音乐。这样的过渡会使学生在进入到器乐作品欣赏部分时不致感到不知所云或无所适从。

2、由民间音乐欣赏过渡到西方音乐欣赏

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自己的语言。虽然人们常说音乐是人类共同的语言。但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审美习性,音乐作为一种民族特有文化。有时会像血液一样融入到人的身体里,它甚至是根深蒂固,与生俱来的。比如说每每播放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民族器乐合奏曲《春江花月夜》,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对于很多学生而言,都是耳熟能详的民族乐曲,如果在音乐欣赏的过程中,我们能首先将这些作品按照一定的顺序依次介绍给学生,会使学生感觉亲切、更容易理解和接受音乐作品欣赏,尤其是在讲解作品结构时。学生较之就更容易理解,在此基础上再逐步过渡到西方音乐,比如说《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仲夏月之梦》等等,这样会使学生对于音乐语言有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从而能够进一步吸引学生的鉴赏兴趣。

3、由器乐独奏曲逐步过渡到交响音乐

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篇4

1认识观的转变

体育的功能具有多因素,如健身、健美、医疗保健、延年益寿的生物功能和教育、政治、经济的社会功能。其价值不仅是为了健康、娱乐,或为升学、就业作准备,而是为了人的一生作准备。因此,应根据体育学科特点,从知识、技术的传授,身体素质的锻炼以及情感教育入手,采取科学的方法对学生进行教育。在教学中,不但要强化体育知识,还要注意社会知识、人文科学、自然科学,使学生的知识达到广、博、精、深,为未来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不仅要锻炼学生的身体,还要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非智力因素;不仅要教会学生学会知识、技术、技能,还要教会学生会学习;不仅要教会学生怎样做人,还要教会学生如何生存。要注意培养“学是为了用”的观点,努力创设学生动脑、观察、练习、创造的机会,充分发挥体育多功能的作用,为提高学生全面素质服务。

2教师观的转变

实施素质教育,教师是关键因素。在其他学科中,随着学科内容的更新发展,从事这门学科的教师都要进修和培训,学习一些有关教育理论方面的课程,如教学论、课程论、教育学、心理学等。然而体育教师的继续教育却很少有机会“充电”,通常一个大学本科毕业的体育教师,二十年前学习的知识至今还能完全胜任现代教学,这在知识更新如此迅速的年代,怎么能相适应?其结果必然导致体育教育落后于现实。体育教师既是脑力劳动者又是体力劳动者,他们并不是社会世俗偏见认为的“四肢发达,头脑简单”。体育教师的知识结构不能只满足于“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应形成多层复合结构:(1)掌握有关当代自然和人文两方面的基本知识,具有工具性学科的扎实基础,并能熟练运用。(2)更多地了解和熟悉信息科学、生命科学、

环境科学等知识,了解体育教育对社会、人类进步的人文价值,从社会发展来揭示、认识学生素质发展的规律性;提高人际交往中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外语能力,具备计算机一般知识和操作技能。(3)对学科专业知识和技能的深刻理解和熟练掌握,花更多的精力去设计教学,在课堂上更多地关注学生和整个教学进程状况。(4)应注重现代教育理论和思想、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活动设计、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现代教学手段及教学科研等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还应结合教学进行教育研究,每学期都应写一些科研论文。教师不是单纯地进行知识的传授,而是像心理学工作者那样,发现学生心灵的奥秘,捕捉学生内心的感受,培养学生健康良好的个性,建立起高尚美好的情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对学生的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归根到底是对教师的要求。无论是教育观念的更新,还是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都将取决于教师的素质和态度。教师除应注意完善知识结构、提高教学能力、专业技能之外,更应该注意培养良好的个性和心理品质,从政治、道德、知识、能力、心理、审美等诸方面提高自己,使其全面发展和综合提高,成为全能型、开拓型、创造型的教师。

3教材观的转变

在高科技蓬勃发展的今天,教学内容的现代化是我国体育教育改革的重要课题。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小学、中学、中专、大学的教学内容没有真正地构成有机的整体。各层次的教材内容缺乏传递性和发展性,致使体育教学内容在低水平上重复,处于陈旧和滞后状态,缺乏时代性和超前性,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和未来的实际需要不相一致。21世纪是全面提高民族素质的时代,体育教材应与培养学生能力和未来实际需要挂钩,使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体育内容进入体育教学,删除效果较差的教材,使教学中的体育与生活中的体育更加接近,使教材反映现代科学技术的新成果,让学生能学习和掌握体育学科中的新成果、新技术、新动态,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材应反映体育学科的基本结构,加强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的比重,使学生便于学习、掌握本学科的基本框架,提高理论水平。第三,教材应多样化,除了必修课外,还应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第四,增加教材的趣味性和可读性,增加体育史、教学和训练范例、评价标准和方法。为此,笔者认为,不同类别的学校应从本专业出发,设置和安排教材内容,不能千篇一律。如对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在体育教材中增加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等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对某些运动项目的技术动作进行力学分析,了解和掌握科学训练手段;对医学专业的学生可增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战地救护等内容,了解做某一项目技术动作时哪些肌肉参与作功,如何训练其功能及健康方面的指导;对海洋、航海专业可增加水上项目、海上自救、生存能力锻炼及专业技能项目等内容。这样,学生既学习了体育知识,又巩固了本专业的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体育的兴趣,并使教材在今后的实践中具有参考和实用价值。

总之,教材的制定应考虑现代化、理论化、结构化、多样化、趣味化,教材内容应含有诸多层次:知识层次、能力层次、情感层次、认知层次、教学思想和方法层次。4器材观的转变

在体育教学中,器材因素对教学效果、学生的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与发展,都有很大的影响和限制。如果我们在体育教学中适当地改进或变换一下器材的重量、高度、大小等因素,那么教学效果就会绝然不同。如在篮、排球教学中,将篮圈的高度适当降低些,篮球变小些,那么学生就能像美国“NBA”明星那样能扣篮;同样,将排球网的高度适当降低些,学生扣球、拦网效果会更好,战术更丰富。学生既能体验到先进技术带来的乐趣,又能激发和调动学生对篮、排球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如果在田径项目考核中,选用技评与运动成绩结合的标准,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重视先进、正确的技术动作的学习,而不是一味地只顾追求运动成绩,而忽视技术动作的学习。目前在田径教学中,铅球的重量为男子小学3公斤,中学4~5公斤,中专、大学6~7.26公斤;女子3~4公斤,因为铅球标准重量对这个年龄段的学生来说确实太重了,在技术教学中无法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仍然只是要求学生掌握侧向滑步投掷。其结果,必然造成铅球运动水平和成绩普遍较低,并且容易使学生对铅球项目学习失去兴趣,更谈不上自觉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如果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采用适当降低重量的器械,加强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如铅球的背向滑步或旋转式投掷技术,并在考核中增加技评考核的方法,那么学生就会增强对铅球技术动作的学习和练习,在动作质量上下功夫,以掌握技术动作为本,使动作质量更高,姿态更美,技术更先进,为今后有机会从事专项训练和比赛打下扎实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在小学、中学、大学的体育教学中,适当降低器材标准,将主要精力注重于学习先进的技术动作,利大于弊,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课堂教学观的转变

学校体育的目的是增强学生体质。然而在当前的体育教学中,由于内容繁杂、时间少,教学过程受到严重的挤压,每节课的教学过程因内容膨胀而无法实现目标。笔者认为,想通过两节课来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其实是不现实的,只有使学生注重学习运动技能和掌握练习方法,才是体育教学中最实在的目标。如果目标不清,就会使学生在课堂教学中不明白自己是在学习健身方法,还是娱乐活动,还是为了参加比赛。如果各种项目的内容都要面面俱到地在课堂中完成,那么在目前课堂教学设备的条件下,技术教学仅仅是在低水平上的重复,学生既体验不到运动的充足感,又体验不到提高技术和掌握知识的乐趣,教学容易出现因内容空泛而产生的“游戏化”和“活动化”倾向,很多时候只是让学生参加活动,根本达不到体育教育的目标。美国教育家林格伦把课堂上的师生交流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单向交流,教师讲、做,学生听、跟;第二种是双向交流,教师问学生答;第三种是多向交流,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相互问答;第四种是综合交流,师生共同讨论、研究、做实验。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一个教师面对全体学生讲解、示范,学生模仿跟随练习,基本上是教师—学生之间的单向传递,这已远远不能适应当今体育教学的需要。因此,现代体育课堂教学信息传递方式应由“单向”转向“多向”,即学生—教师,学生—学生,学生—社会;课堂—课外活动—家庭—社会,形成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多手段的综合性立体化的教学模式。体育课堂教学目标的任务是:(1)教给学生基础的、系统的体育知识;(2)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能力;(3)使学生养成科学锻炼身体的习惯和能力;(4)培养学生美好的情操和自觉锻炼的态度。并且,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提问题,找思路,做实验,分析错误动作,让学生主动地接受知识,真正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6小结

中、小学的体育教育应加强基础教育和素质教育的观念,大、中专学校的体育教育应以终身体育教育的观念为主导。以上几个方面的转变是影响当前体育教育的重要因素,是未来体育教育改革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的问题。

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篇5

关键词:生本理念;课堂改革;角色转变;方式转变

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全面提高其阅读能力,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是我们每个语文老师为之奋斗的目标。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应该如何变化,教学效果才能达到最好呢?郭思乐教授提出的生本教育理念犹如一盏指路明灯,指引了我们课改前进的方向。关注生本,实践生本课堂是近几年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二十五中小学校教育集团花城校区的各位同仁不懈努力的目标。为了让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有所表现、有所收获,学校在各学科中强力推行了“121”课堂教学模式改革,它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生本课堂实践机会。该模式将40分钟的课堂一分为三,即开课时用10分钟时间诱导学生自学,中间20分钟合作探究释疑解惑,最后用10分钟进行训练拓展。这种模式有效地控制了教学的盲目性,彻底改变了师生在课堂中的角色地位,将学生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氛围中获取知识、体验成功、激发兴趣、获得快乐。在教学中实施“121”课改模式,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三点。

一、诱导式自学绝不等同于一般的自学

一般的自学,它没有反映出教师的指导作用,而诱导式自学,是让学生在教师诱导下主动探索,自主发现问题,掌握原理、原则和学会如何学习的一种教学法。其目的在于尽量发展学生自学能力,培养他们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能够主动地进行研究、探讨和创造。教师的训练目标要逐渐使学生自己能学习。达到此点,乃为教学之成功。小学生年龄小,对学习语文没有方法,经常感到无从下手。引导小学生在进行“121”教学模式实践时,必须有一个由扶到放、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上课前一天,教师就应该把下一课的自学目标发到学生手中,让学生明确目标。在目标中,应较详细地交代清楚读书的方法和注意的问题,明确自学的重点、难点,调动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求索心态。课中的前十分钟,学生根据教师要求和目标中的问题导学,再次进行自主学习,梳理出自己不会的问题。教师巡视学习情况,一定要做到让学生先学而后教。

二、在学生释疑解惑过程中教

师应注意的三个重大转换当学生提出疑难问题后,首先让学生互动讨论研究,有疑必质,寻求解答,可采用小组合作讨论、邻组互补讨论等形式进行。在讨论中,教师巡视发现并筛选出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由小组代表向教师反馈学习疑点、难点。教师根据小组反馈和自己收集的学习信息,进行总结性串讲点拨,解答问题,对有些问题进行规范性的界定,也可以让已掌握该知识点的学生讲评,或师生共同讨论。最后学生归纳整合,教师巡回指导。这是对学生学习内容的进一步深化,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形成知识结构,熟练掌握本课知识的过程。在整个释疑解惑的过程中,教师的职责是激发学生思考,我们只是顾问、意见的参与者,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进行角色的转换。1.从“主宰一切”到“七不六让”的转换在传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学生完全失去了自主性、主动性。要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实践中去获得知识,形成能力,教师必须实施“七不六让”教学策略:“七不”策略是:学生能看懂的,教师不讲;学生能做的,教师不做;学生能说的,教师不说;学生自己能探索的,教师不讲;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教;学生在讨论中说错了的,教师不批评;学生争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下结论。“六让”策略是:问题让学生提出;过程让学生操作;时间让学生占用;方法让学生归纳;知识让学生获取;规律让学生发现。如果切实做到了“七不六让”策略,也就实现了教师角色的转换。2.从“教知识”到“教方法”的转换诺贝尔奖获得者、著名科学家杨振宁在上海讲学时呼吁:“知识那么多,哪能教完全部知识?主要是教方法。”在学生自主阅读的过程中,教师角色功能,理应从字词句篇等知识的讲解、传授转向教给学生方法,指导学生自己运用方法去自主学习,把学习语文方法的精髓,变成学生实践操作的行为步骤,使学生按程序一步一步地去自主学习,这样学生就会觉得有章可循,容易多了。(1)如在自学字词方面可采用以下程序:①自读课文有关句段,画出要解释的字词;②结合上下文和语言环境,用自己的话讲出字、词的主要意思;③如果理解不了,可查阅工具书、参考书,弄清要解释的字、词的主要意思;④在课文恰当的地方,把字、词的意思批注出来;⑤与同学、老师交流,看看自己对字、词的理解是否正确。(2)分析句子的方法,有“读—想—查—问—批—说—读”的程序。读:读有关句子;想:对句子进行五想:一想句子的重点字义和词义是什么,二想句子表达的是什么意思,三想句子与前后句有什么联系,四想句子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五想句子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查:查字典、词典及有关参考书籍,弄清句子中重点字词的意思;问:对句子中不懂的地方问老师和同学;批:把句义或词义以及对句子思考的结果批注在课文恰当的地方;说:在小组或全班说一说自己对句子的理解;读:有感情地朗读句子。3.从“串词串讲”到“精当点讲”转换过去,教师在传统阅读教学中,总是“串词串讲”。现在要让学生自主阅读,就必须坚决改变“串词串讲”的方法,实施“精当点讲”的策略。在学生自主阅读过程中,我们认为,教师要在以下几方面精当点讲:(1)自读之前启发讲:即在学生自主阅读之前,简要讲明阅读要求和重点,提示阅读方法、途径及注意事项。(2)重点地方着重讲:对课文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之处,在学生自主阅读、钻研、思考的基础上,要着重进行点拨,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3)疑难问题明确讲: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上的疑难之处,教师要鲜明地进行讲解,从而为学生解难释疑,让学生正确理解课文的内涵。(4)讨论之中提示讲:在学生自读、互议、开展讨论交流过程中不能抓住要害、本质时,教师要进行提示性讲解,以便把讨论引向深入。(5)总结时补充讲:在总结一堂课、一篇课文的阅读情况时,在学生概括、总结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进行补充性讲解,以进一步进行提炼和归纳,从而使总结更加完整、准确。

三、训练拓展要注意实效

每一课、每一课时,教师应根据相应的教学目标,设计一些行之有效的练习,以达到巩固基础、突破重难点的作用。因此字词句训练、读写训练、口语训练甚至课外拓展教师在设计习题时都应该有所涉及,到高年级还可引导学生自行设计习题,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121”课改教学模式,值得我们每一位教师亲身去实践,它真正做到了关注能力,关注学生成长。“先做后教、先学后教、少教多学、以学定教”的教学思路,会将我们从繁重的教学中解放出来,让我们的教学真正达到“授人以渔”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郭思乐.生本教育的意义——写在生本教育进入第十个年头[J].现代教育论丛,2008(1).

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篇6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才能够让大家对于教学内容更有兴趣,并且让大家更积极的展开对于教学内容的思考与探究。教师可以采取很多方式来实现这一教学目标。可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透过多媒体等辅助教学工具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也可以创设更多有意思的课堂教学活动来锻炼学生的思维,增进大家对于知识的应用与实践。教师要将很多书面的且一元的知识讲的生动而立体,要从不同的角度与层面来向学生们呈现这些教学内容,这样才能够更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如在学习特别行政区时,可以和学生一起回顾香港回归的历史,并向学生展示邓小平与撒切尔夫人关于香港问题会晤的照片,让学生感受祖国是完整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增强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信心。又如,在“亚洲人文环境”教学中,可以让学生说出中国的特色节日,还可以进一步让大家来讲述自己家乡的特色等,让学生认识到文化的独特性,提升学生的国家、家乡荣誉感。这些都是非常灵活的教学模式,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能够极大的激发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慢慢变得浓厚。生本教育理念下的初中地理课堂中,教师首先要注重对于学生学习热情的激发,这是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的一个基础。在这样的氛围下大家对于知识的理解与吸收才会更为深入,课堂教学效率才会更高。

二、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样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个目标,这也是促进学生知识吸收的一个方式。生本教育理念下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课堂上不再是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导,而是要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独立探究。可以让学生自学教学内容,教师创设相关的思考问题让学生独立完成。也可以在知识教学结束后给学生们布置相关的学习任务来锻炼学生的知识应用与实践能力,这也是对于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的一种考查。教师要有意识的凸显学生的学习主体性,要给学生们的思考创设更多空间,这样才能够更好的锻炼学生的各方面能力。激发学生探究欲望的一个最为直接的途径辨识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好奇引发兴趣,在好奇心的驱动下,学生总会被吸引到“为什么”,“怎么办”之中,并在好奇事物的推动下,进行积极主动化学习。如在“海陆变迁”教学中,教师通过呈现高山下沉、海平面上升、同一地域内部环境的变化等图片,吸引学生的目光,当学生看到这些变化现象后,不由得产生“为什么会变成这样”的想法,对于知识的探究欲望也越来越强烈,此刻,教师抓住学生的疑问点,将学生引入知识理论学习中,大大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性,并且能够很好的提升课堂教学成效。

三、合理使用分层教学

生本教育理念下同样需要教师合理的处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要针对不同层面的学生采取更为适宜的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够让班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所收获。教师可以在知识讲授时合理的采用分层教学的模式,可以创设梯度性的问题来锻炼学生的思维,也可以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设置分层作业。这不仅给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有良好的锻炼空间,这也是尊重学生间个体差异的一种教学方式,这样才能够让每一个学生都在已有基础上有所进步与提升。例如,在讲述完“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后,教师可以这样设置问题:

(1)分别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地域特征,并比较两者的差异。

(2)形成不同地域特征的原因,并结合所学知识,解释我们城市(或村庄)的地域特征与其形成原因。

(3)让学生制作地域特征差异表,并收集家乡人文、地理、经济等资料,做家乡“宣传小册子”。这就将问题难度一步步提升,且以基础知识、能力提升、素质培养等级性的问题,实现了不同层次的教学。分层教学不仅是一种更为人性化的教学方式,这个过程中也能够让每一个层面的学生都有锻炼与发展自身能力的机会,这才是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下应当有的教学模式。

四、结语

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篇7

实现由升学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轨,这是学校教育现代化的必然。我们认为,在这个过程中要以现代教育理念来营构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

学校能否实施素质教育关键在于学校领导、教师的教育思想能否更新。因为升学教育和素质教育,是两个不同的教育概念。它们是教育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的不同的表现形式。素质教育是在传统的升学教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反映了现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根本要求。具体地说,素质教育和升学教育在教学的理念上有着根本的区别。在教育目的上,传统的升学教育主要是为了学生的升学,而素质教育主要是为了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在课程设置上,一个是最大限度地强化统考学科课程,弱化、淡化甚至消亡非统考学科以及活动课程,一个是要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并重;在教育的策略上,一是要以同一内容、同一标准来要求所有的学生,一是要面对有差异的学生实施有差异的教育,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在品德教育的方法上,一是单一的灌输、说教,重在德育内容的认知,一是讲究知情意行的统一;在课堂教学目标上,一是重在知识的认识,一是强调教学目标多元化,不仅传授知识、训练技能、发展智力,还要培养人格品质;在教学方法上,一是以教师为中心,讲授法一统天下,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一是要综合各种教学方法,促使学生自觉主动地学习;在教育评价的标准和方法上,一是以学科考分的高低为主要评价标准,以终结性评价为唯一方法,一是以德智体美劳的素质发展目标为标准,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由此可见,如果我们囿于传统的教育理念,去进行素质教育的实践,是绝对不可能的。如何根据现代教育的理念来营构学校素质教育的实践呢?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学校的管理者应根据现代教育理论的要求,从课程设置、教育策略、教育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对学校的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改革,如构建学生素质发展目标,制定教育教学改革措施以及评价方法,对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环境课程的内容与形式以及实施计划作出规定等等。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学校营构素质教育的实践,应遵循系统性的原则,不能简单地做“加减法”。所谓“加法”就是在原来升学教育的模块上加一些素质教育的课程。如果是这样的话,学生将更加苦不堪言。所谓“减法”就是减少必要的学科课程的时间,随意增加活动课的时间。素质教育不是不要成绩,不是不要升学,成绩、升学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我们不能顾此失彼。素质教育应该是在规定的时间空间里,几类课程、各种要求各得其所,不能以牺牲一方面的素质的发展去换取另一方面的素质的发展。素质教育是以学校为本位的设计,每个学校所面临的教育背景、所拥有的教育资源是各不相同的,我们应根据素质教育的总要求,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对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形式进行创造性的设计,以促使本校学生的素质全面充分地发展。

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篇8

因此倡导和建立校园舞蹈的教学实践体系,提供生动、活泼、切实可行的教材,对当前全面提高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是非常必要的。而目前我国各地方学校,特别是大学校园,没有一套适合非专业学生舞蹈教学的教材及教学思路和方法,这给校园舞蹈的普及和整体水平的提高带来相当的困难,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教学理论,将校园舞蹈教育定位在面向校园、面向普通学生和文化阶层,探索舞蹈的教育新理念,十分必要。

一、国外舞蹈教育与我国舞蹈教育的对比

21世纪的国际竞争无疑首先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才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基于这一战略意义上的考虑,美国舞蹈、音乐、戏剧和视觉艺术这四门艺术教育的全国性组织,在联邦政府的直接干预下,早在1994年就制定出版了《艺术教育国家标准》。该《标准》有一个副标题,意指每一个年轻的美国人在艺术中应该知道和能够做什么。这种全新的“素质教育”思路是对传统“应试教育”模式的叛逆,它规定艺术等同于数理化等核心学科,这显然是以全球宏观的文化视角来关注人的教育和人的发展,也符合人类渴望心灵感知和审美体验的本性。《标准》强调艺术教育不是少数“天才”的专利,所有学生,不论其背景、天赋,即便残疾,都有权享受艺术教育及其提供的丰富内容。

反观我们的艺术教育,不能说毫无作为,但是我们也深知“缺乏基本的艺术常识和技能的教育绝不能称为真正完整的教育”。而让我们无奈的是至今还没有一套科学而又便于操作的艺术教育的措施和方法。

我们有不少舞蹈艺术专科学校,选拔人材基本上仍源于教师的伯乐相马,如体型“三长一小”适合跳舞,给他们的最佳出路便是升和入正规的艺术大学学习,以求将来技惊四座,拿个大奖什么的,徒喜师荣。这样的学生除了所学专业学科的知识、技能,旁的学科的知识、技能则很贫乏。而绝大多数的学生却被这样偏科的教育体系剥夺了对艺术教育的渴望和权利。有些酷爱艺术的学生,甚至会被只注重高考升学率的老师要求暂时把提琴或舞鞋放下,去应试。撞过终点的幸运者,如果愿意,才可以补续艺术教育这一课。然而,大多数的落选者面临生存为第一需要时,恐怕也没心思再去接受艺术教育了。

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素质教育真的还没有起步。美国人的《标准》是着眼于保证下一代在与世界对话时仍能处于不败之地。这一次,他们在智力思维和艺术教育实践方面又走在了世界前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国也应考虑制定一套符合国情的素质教育大纲,以切实提高从幼儿园到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教育理念的转变至关重要

校园舞蹈教育应定位在面向校园、面向文化阶层,不断探索舞蹈教育的新理念十分必要。在多年的表演和教学中笔者认为以下一些教育理念的转变是至关重要的。

1.要相信所有的学生是能够教育好的。

传统观念认为,一个人的舞蹈才能是要有天赋的,舞蹈教育只是一部分人的专业,而在普及舞蹈教育的今天,教师对学生有了正确的观念,对学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一位教师如果认为某学生好,那么在他的影响下,这个学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好;反之,如果教师认为根本不行,那么这个学生的成绩会越来越差。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诺在美国3000多所学校进行实验:有20%的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参加测试,用他的教学方法后,其中70%的学生的成绩得到了提高。这说明学生的潜力是比较大的。能否开发潜力,关键在于教师教的是否得法、是否善于调动学生的心理因素、是否善于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来进行教学。

2.要承认学生是学习舞蹈的主体。

通过对舞蹈参与主体在舞蹈方面是否有主观能动性的微观分析,发现学生能否学习好舞蹈,与他的主观能动性有直接的关系。

学生学习的时候是有选择性的。有兴趣的,他就接受;反之就不接受。因此,教师在舞蹈教学活动中,一定要重视学生的心理活动,重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学生的学习兴趣、愿望进行培养和激发。兴趣是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内在动力,兴趣也是一个人终生追求事业成功的内在动力。使用精彩、新颖而富有启发性的导语,能体现教学的难点与重点,是教师在新的教学内容或活动开始时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的行为方式。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在讲课伊始,教师巧设一个引人人胜的艺术导语,激发学生认知的兴趣和情感,启发引导学生思维,以让学生用最短的时间进入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唤起学生对知识技能探求的欲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此时,才是数字的良机,为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创造了良好的氛围,是实现整体艺术效应的关键一步。

3.要承认学生之间是有差别的。

教师对“差”的学生要宽容。教师非常重要的任务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每个学生的潜能是不一样的,因此对学生的成长要因材施教,各展其长。要给孩子以成功的体验,这样孩子就相信自己的能力,他接着会追求下一个成功。这种成功感对每一个人终身的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

4.要重视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开朗的性格。

健全的、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舞蹈教育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之一。舞蹈学习到了关键时刻,不是比技术,而是比心理素质。心理素质有时起决定作用,像冰上舞蹈家申雪、赵宏博,他们在相当多的情况下能达到技术和艺术的完美表现;但有时心理素质较差,就屡有小的失误,最终与冠军无缘。所以,心理素质的培养在舞蹈的基础教育中应当作为非常重要的任务来抓。很多学校在心理素质方面开了课,有心理咨询辅导,这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5.要把德育,也就是把教育学生做人放在首要位置。

克服重智育轻德育的倾向。学校要坚持把德育工作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树立育人为本的思想,将“思想政治素质是最重要的素质”的要求落实到教育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一个人在知识上的缺陷,不至于影响他的一生,而在做人方面的缺陷则会影响他一辈子。

随着时代的发展,做人方面的要求也是不断发展的,应增加新的内容,让学生进入社会以后,能很快适应这个社会。特别是在市场经济社会,要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规范,长大以后,要诚实守信,有职业道德,对他人有爱心,能与他人建立沟通与合作。

6.要重视让学生掌握现代的信息技术,重视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运用。

信息技术发展非常快,它将对学校的教育和学生的学习带来革命性的变化。“未来的文盲,是不会运用现代技术的人”,网上教学、网上舞蹈信息的交流、网上视频及面对面的沟通,这些都会为舞蹈教育的普及起到积极的作用。

三、舞蹈艺术向我们走来

素质教育有点像体育的全能比赛,我们可能会在某个单项上保持优势,但总成绩却可能被远远甩在后头。鲁迅先生说,中国人做事太不认真了,干什么事好象一挂招牌就成功了。

人们应把真善美作为人生最重要的价值,并视为美好人生不可或缺的因素。通常富庶的生活并不一定令人满足,甚至会使人失落。人们逐渐认识到美好的生活并不决定于物质,而取决于人生的态度。正确的人生态度可以使人在有限的人生体验中创造更多的美好,持这种态度的教育才能造就出素质全面且身心和谐的人。艺术教育是实现美育的重要途径,艺术教育不满足于“阳春白雪”乃至“孤芳自赏”,艺术教育与美育密不可分,在现代社会里它们已深深地渗透于生活的各个方面。

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篇9

这种理论的存在,使得大学生在面临着巨大的就业压力的情况下,在大一就已经对这种就业情况有了清晰的认识,早作打算的大学生在大一时候就开始注意提升自己的就业竞争力,在四年后真正面临就业压力的时候才会有好的状态和好的结果。

二、高校对于全职就业指导教育理念的对策与建议分析

(一)给予大学生就业问题上足够的关注度

在每年毕业生超500万的当下,高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职责,而就业率也成了评价一个高校知名度的重要指标,一个好的高校,他所培养出来的大学生应该让全社会都给予认同的,而并不是给予大学生一个好看的象牙塔。在大学已经成为了跳板的当下社会,高校的就业指导自然也该成为重中之重。

(二)为大学生的就业指导给予足够的支持

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了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而应届大学生的就业率将会直接影响到高校在社会上的影响力。自然,在中国,绝大多数的人认为上大学就是为了找工作,一旦一个大学里面出来的大学生面临着就业难的问题时,这个高校的教学质量等都会受到这个社会的质疑。而许多学生在选择高校的时候,选择的都会是自己认为的“热门”:热门城市,热门专业,热门高校。这些所谓的“热门”就业率是重要的衡量标准。所以,作为高校无论合适,都该对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给予足够的支持。建立现代化的高校就业指导中心,成立健全的就业指导机构,配备强大的就业指导队伍,建立完善的就业信息系统……所有的这些都需要高校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真正做到经费、场地、人员的“三到位”,才能保证就业指导工作更快更好的开展。

(三)指导就业队伍应该是有经验的、专业的指导团队

在面临大学生找工作的问题上,高校应该给予一只专业的、职业的,有经验的指导团队来进行相关的指导工作,这将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的重心。自然,整个队伍中相关人员能否达到指导大学生的目的也将会是这个团队所要关心考虑的问题。个人认为,应该采取内外结合的方式来聘请这个团队的工作人员,内部人员以深入学生内部,了解学生所需所求为目的来进行相关分析和解决。而外部人员已将企业为重点,了解企业的所需所求,为企业的相关要求做到分析归纳。最后,将这两者进行结合、对比,了解学生的期望与企业的供需有着怎样的差距,再进行相关的指导。这个团队无论在何时都该富有创新意识和较为扎实的专业技能,他们在具有相关的就业指导能力之外还应该具备相关的各种人才的基本能力。这样在指导工作上,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四)要进行各个高校的联络工作

可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多所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人员进行经验交流和学术探讨。各个高校的情况有着或多或少的不尽相同的地方,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取长补短,因为各种高校的专业侧重点不尽相同,在相关高校的企业关注度自然也不大一样。但是,每一所高校的毕业生都为各个专业,有弱有强,在面临这种情况下,我们自然要关注其他高校是如何进行就业指导的,如何让学生增加自己的竞争力的。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摸索和不断的进步,我们便可以看到本校学生的就业率得到提升。将会是一个漫长而枯燥的过程,但是整个过程中所需高校的凝聚力必不可少。

三、全职就业指导教育理念与高校的关联

教育理念论文范文篇10

一、把握生活题材做好真情实感

把握生活题材做好作文真情实感是生活教育理念初中作文教学的重要目标。初中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很多学生作文明显缺少生活,表达情感缺少真情实感,更侧重是作文应该这样写,而不是我应该这样写,无法带有自己的感情色彩,导致作文读起来比较生涩,无法引人入胜,因此必须要把握真情实感的写作指导,引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如在《卖白菜》一文课后扩写中,我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母亲形象的描写,文章写作完成后,很多学生写作过程中都会受到文章影响,在目前具体描写中都是坚强女性的形象,缺少了真情实感的表达,部分学生直接就行了仿写,“母亲的眼睛湿漉漉的,但她没有哭,她有些恼怒地说:‘这么大的汉子了,动不动就抹眼泪,像什么样子!’”那时的母亲面对困境,一筹莫展,直接仿写成:我晚上写不完10点了还没有写完作业,急的要哭了,妈妈泪眼婆娑地坐在我旁边说,好好写你已经是大孩子了,哭就不是大男孩了。这段描写虽然带有一定的生活特征,但是确少了真情实感的表达,学生没有体会文章中母亲的伟大,而是侧重了自己没有写完作业委屈,进而引起母亲“泪眼婆娑”与原文中写母亲面对困境表达一位坚韧母亲形象不相符。这是我就会引导学生联想,母亲只会在你没有写完作业泪眼婆娑吗?有没有在你受伤的时候担心过你?有没有因为你吃没吃饭而担心,帮助学生联想进而贴近生活,后续在母亲形象写作具体事例应用时,学生大多采用自己的真事来描写,明显带有自身的感情色,作文写作生活化特征明显,部分优秀文章也引起了我的共鸣。把握生活题材做好作文真情实感的表露是初中作文教学的基本要求,在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帮助学生更好的贴合生活化特征,不要人云亦云造成千篇一律,防止“感冒就是打针,摔伤就是鼓励”的作文固化写作模式。

二、转变教学模式提高作文兴趣

转变教学模式提高作文兴趣是生活化作文教学的重点。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初中作文教学过程中必须要积极转变作文教学模式,将作文写作由教师直接指定转变为学生自主选择的模式,通过实在作文选题,素材积累和运用方面也要做好生活化特征。如在《白杨礼赞》单元教学中在作文训练课时,传统的教学方式就是播放一段白杨视频片段,点明《白杨礼赞》这篇散文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抒情线索,运用象征手法,托物言志,歌颂了整个中华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然后进行写作,我在这篇文章作文训练课时并没有以播放视频片段和点明白杨代表的精神特征为特征,而是直接带领学生直接走出课堂外,观察室外草木,实际探索草木精神,以生活化特征拓展其内涵,这样学生在素材运用和积累方面得到了很好的拓展效果,作文写作兴趣明显提升,通过走出去,学生更好掌握了草木代表的不同精神和走出课堂时学生感悟到的草木精神,具体应用到作文当中,我的某位学生就以记叙文的方式,描写了学习《白杨礼赞》后老师带我们外出,让我们更好的知道了原来草木还有春天,还有生机勃勃的一面,这是我在生活中不曾遇到和思考过的。这样学生作文思路也打开了,作文写作兴趣明显提升,在后续教学中学生参与作文写作的积极性也明显提升,做到了有内容可写,有感而发的写作教学目标。

三、加强写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

加强写作能力培养创新意识是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初中作文教学重要理念特征。作文教学不是以生活教育为理念就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是需要不断提高学生写作能力和创新能力来实现的,需要学生不断掌握学习技巧和方式,灵活运用写作技能,这样才能真正做好作文生活化。如在《海燕》为素材的描写中,主要是利用了象征手法的运用,那么如何将象征手法与生活事物结合在一起呢?这时就需要学生具有较高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意识。我在教学中发现有学生利用家中小狗来描写家庭和睦,他采用拟人化的手法从第一人视角观察家庭生活的一天,这种写作手法就是很好的生活化教育理念的体现,正常的描写中,起床困难,学生都是写我起床如何如何困难,这名学生通过以小狗视角来写,“我刚刚睁开眼睛,家里静悄悄的,已经6点了,爸爸妈妈应该出门锻炼了,又没带我”。然后写他“哥哥”是如何打哈欠、起来又躺下按闹钟等行为,非常生动具体。我在教学中以该文为优秀作文进行了表扬,同时让学生解释写作思路,其他学生也纷纷进行了仿写,以大树视角写森林砍伐、以蝴蝶视角写春来,起到了很好的写作生活化思路的创新。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初中作文教学必须要紧紧依靠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注重写作技巧的培养帮助学生找差距,找不足,这样学生生活化作文教学才能真正落到实处。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初中作文教学必须要做好真情实感的表达,避免引经据典产生的文章生硬感,同时要积极转变教学模式,拓展学生写作思维培养学生写作积极性,只有这样学生写作思路才能更好的创新,依托写作能力的提升更好地实现生活化作文要求。

【参考文献】

【1】沈海波.初中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J】.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上旬),2014(05)

【2】王云娟.初中作文教学:从“无序”走向“有序”【J】.基础教育论坛,2014(16)

【3】蔡淑婧.初中作文教学的有效策略探微【J】.成才之路,2014(28)

【4】刘德秀.浅议初中作文教学体系的构建【J】.金田,2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