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文化建立的认知与操作

时间:2022-05-08 09:51:00

校园文化建立的认知与操作

总书记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明确提出:中国共产党要“始终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为我们校园文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因此,在学校管理中,正确认识和把握校园文化这一范畴,以战略眼光看待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文化进行理性思考和构建先进的校园文化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正确理解校园文化的内涵和特征

所谓校园文化,是指学校师生共同创造和享受的,通过物质、精神和行为等方面显示的、特定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反映的是学校这个特定的社会组织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是渗透在学校一切活动中的东西,具有三层含义:第一,校园文化是一种全体师生所认同的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它包括学校倡导的价值观念、道德规范和校园精神。这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和精髓;第二,校园文化是一种管理思想和方式。校园文化是以育人为中心,以激发全校师生为实现学校的培育目标而自觉奋斗为目的。它是学校自觉主动培育的结果,而不是自发的。学校主要领导者的一个重要职能就在于倡导和培育校园文化;第三,校园文化是随着学校的建立和发展而生成发展起来的。

校园文化是以校园精神为灵魂,以物质为载体,以行为为实践形式,潜在地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精神世界,它主要表现为三个特征:

1、规范性

校园文化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中形成的。一方面,它凭借历史的惯性朝着一定的目标流动,另一方面它不断地容纳每一个新的进程中汇来的涓涓细流,它是相对稳定的,但不是一成不变的,它的生命力就在于能依据社会发展的要求进行自身调节。作为校园文化基本核心的校园精神和校风就在这样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基本核心决不是一个口号,而是影响力很强的一种精神规范,是教育者依据社会的要求,按照既定的教育目的,对学校教育行为起指导作用的观念,它所主宰的环境气氛和集体舆论体现了校园中每个成员的价值观念、集体荣誉感和精神意识,支配着群体中每个成员的行为。

2、潜在性

校园文化的教育作用是间接的、潜在的。无论是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和行为文化等,对师生的影响是潜在的,在潜移默化中感染人的感情,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使受教育者在较为自在、愉快的状态下接受教育,使自己的思想情感得到升华。

3、共同参与性

校园文化是师生共同参与创造且共同享受的,校园建设、环境布置、制度制订、绿化设计等是这样,校风、教风、学风的形成,价值观念的认同也是这样,这就决定了群体中每个成员都必须在一定程度上参与校园文化建设。先进的校园文化反过来又会影响每个成员的行为,它的潜在规范性通过集体舆论等因素客观上要求群体来遵守和维护。

二、正确认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积极创设先进的校园文化。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增强校园文化建设的理性认识,最大限度地开发以下主要的教育管理功能。

1、建设艺术性的物质环境,发挥载体文化的熏陶功能。

杜威在《美育论》一书中指出:“校园的审美环境是校园审美文化的物化形态,是师生校园活动的审美空间。优美的校园环境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官刺激,提高他们的审美感受力,赏心悦目的环境对学生也可以使学生的身心获得松驰与安逸,学习生活更有活力。”如果我们在校舍设计和环境布置时如果能注入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么它不仅会愉悦于人,而且能塑造人格,熏陶情操。把校园创造成一个蓄满文化底蕴的空间,花园的构建,教室的布置,环境的创设等都具有独特的魅力,就能使学生在心情愉悦的环境中潜移默化,萌生一股蓬勃向上的力量。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一所好的学校,连墙壁也能说话,校长教师的言行是教育,优美整洁的校园也是教育。”学校领导者和教师要善于在校园物质环境建设上进行研究和设计,优化校园环境,构成美的氛围,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这是一种无声的教育,其效果往往是有声的教育难以取代的。这就要求我们十分重视校园物质文化的建设,做到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统一。

2、规范道德行为,发挥制度文化在学校管理中的约束功能。

师生的道德行为是校园精神和群体意识的动态反映,而规范师生的道德行为要依靠制度进行必要的约束,它主要包括学校的规章制度、道德规范、行为准则、考核办法和组织机构等。制度文化的建设无不反映着一所学校的观念、精神和文化,反映着一所学校的管理思想和水平,它是一所学校为实现自身的奋斗目标而制定的一种强制性文化。校园制度文化开发的程度如何,直接关系到学校能否真正做到规章合理,纪律严格,管理科学。它是一种主要的教育手段,对师生的行为具有规范的约束作用,一所学校必须有一整套完整的制度,并赋予制度以文化色彩,这就需要我们在制订学校规章制度的过程中,特别注意在条文中突出目标追求、价值观念、素质要求、作风态度等精神文化方面的条款,给制度以灵魂,只有把精神要求与具体规定有机结合起来,把“软文化”和“硬制度”熔于一炉,才能铸造出刚柔相济、软硬相兼的规章制度,才能使规章既起到强制作用,又能发挥规范的激励作用。

3、精心创设精神氛围,增强精神文化的凝聚功能。

精神文化是学校本质、个性、精神的集中反映,它是大多数师生认同的文化观念、价值观念和生活信念。某校落成后,为达成新的办学目标,明确提出了校园精神:即爱校敬业、开拓创新、敢于争先、精益求精。校园中树起了醒目的“三风”标语牌,校风为“崇善求真,志远业精”,意为全体师生都应崇尚美好纯洁的情操,关心善待他人,弘扬正气,追求真理,教师为人师表,学生学做真人,师生志存高远,共同开拓进取,在事业上和学业上不断创造新业绩;教风为“博采创新,务实严谨”,意为教育工作者要谦虚谨慎,好学上进,博采众长,教学上改革创新,扎实工作,务求实效,一丝不苟;学风为“勤奋自主,善思求全”,意为学生要刻苦地进行学习,养成自觉学习的良好习惯,善于独立思考,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的实践能力,做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三风”内容和校园精神天天展现在师生面前,让师生铭记心中,内化到行动中,强化了校园的主体精神。每周升旗仪式,让学生坚持唱校歌,激发学生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

4、优化学习工作环境,发挥人本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功能。

以法治校强调的是工作的规范性,发挥人本文化在学校发展中的主体功能,建立健康的人本文化,构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是学校现代管理的重要标志。只有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广大教师的潜能,才能实现学校整体目标。这就要求学校管理者在管理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各个层面上都把人放在核心地位,把调动人的积极性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特别是要考虑到教师的自身素质和工作的特殊性,在大是大非上总是讲原则,在小问题上讲人情,和风细雨,润物无声。如果只强调制度文化的硬性约束,而忽视了思想情感的沟通和充满人情味的软管理,也很难把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充分调动起来。一所学校的可持续发展,依赖于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依赖于内部的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依赖于领导者的人格魅力和影响力。

健康高雅、文明向上的校园文化能促进学校的发展和人才培育,弘扬先进的校园文化是学校管理者的重要职责,只有不断深化认识,在实践层面上不断探索和研究,校园文化才会不断赋予新的内容,在学校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