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创新素质和中学教改的关联性

时间:2022-01-28 10:25:00

探究创新素质和中学教改的关联性

一、中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中学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素质,就必须对中学生进行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教育。而笔者在查阅相关的文献及资料后发现,现行中学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方面虽然取得了可喜成绩,但也存在许多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观念落后

现行中学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方面存在的问题,首先集中体现在教育思想与观念落后上。从学校行政管理者、教师到学生本人普遍缺乏创新意识和创新思想,表现为在中学培养目标、学生观等方面,与教育创新要求相去甚远,甚至有些是相背离的。

2、教育途径单一

从教育途径方面来说,只重学校教育,忽视家庭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又只重视课堂教学这一途径,对课外活动、社会实践极不重视。目前中学教育中只重视课堂教学,从学生出勤到教师讲授严格把关,而其他途径则流于形式,既无任务,也无要求,中学没有有意识地开辟更多的教育途径来充分挖掘和调动学生的创新潜力。

3、教育内容陈旧

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中。课程设置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知识结构、智力结构是否完善。合理的课程设置是形成学生综合知识、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前提条件。然而,“单纯应试教育”在课程设置上只重视升学竞争要考的学科,忽视非考学科,尤其忽视劳动、体育、音乐、美术、思想品德等学科;只重视学科教学,忽视课外活动。

4、教育方法呆板

教育方法方面,从指导思想到具体实施都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成为影响中学生创造素质培养的最重要方面。

教学方法上只重讲授法,轻讨论法、谈话法等其他方法的使用。单一的教学方法极易在中学生心目中形成教学等同于讲授的错误印象,以致会影响中学生在以后工作中对工作方法的选择和运用。而且单一的讲授法,学生没有太多参与学习与活动的机会,不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影响了中学生教育创新素质的发展。

5、教学过程失衡

教学过程中过于强调教师主导作用,忽视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在教学中处于中心地位,调控着整个教学过程,片面强调教师权威,忽视学生的主动性,使教学进行得死板、被动,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和创造性。与此相应,中学重视教师的教法,忽视学生的学法指导,忽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与提高。其实,要培养学生创新性,教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远比教给学生知识本身重要得多。

教学中重视向学生讲授学习内容的结论,忽视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学只重学习结果忽视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导致学生只背答案与结果,不愿也不会去探索知识的来龙去脉。长此以往就会剥夺学生进行探索创新的权利和机会,扼杀学生创新的天性。

以上从几个主要方面分析了我国现行的中学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若干问题。此外,中学教育管理、中学校园文化环境以及中学教师素质方面也或多或少地存在不利于培养创新素质的问题。这种现状必将阻碍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最终将会影响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与创新,因此,中学教育必须改革。

二、中学教育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改革措施

中学教育在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方面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导致中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较差,缺乏创新的精神和能力。这种状况与社会发展的需要极不适应。为此,中学必须全面推进教育改革和创新。针对中学教育现状,中学教育创新应包括教育观念创新、教育环境创新、教育途径与方法创新、教育内容创新和教育评价创新等方面。

1.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念是培养创新素质的前提

培养创新素质首先是观念创新。转变教育思想、教育观念是中学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前提和动力。

(1)要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树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

在中学教育中我们应当确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主体观是就学生在教与学这对矛盾中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而言的,学校是为学生而存在的,教师是为学生而服务的,在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上,学生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说教师与学生都是教育的主体,但二者并不是并列的,教师这个主体是为学生这个主体服务的。因此,必须树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育观”,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变成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的人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使学习者“成为他们获得的知识的最高主人而不是消极的知识接受者”。

(2)要改变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教育功能观,树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的教育功能观。

传统教学是以课本为中心,也即以传授知识为中心的。这种以知识为本位的教育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的教育从一次学校教育向终身教育转变的背景下,已经不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了。

所以,教育改革、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着眼点应放在能力的培养上,培养学生诸如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超脱陈旧学习方法的能力、与他人合作取得成绩的能力、创造性能力等、让学生能学会转变为会学,促使新世纪教育质量观落到实处。

2.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环境是培养创新素质的突破口

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也强调指出:“每一个学校都要爱护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帮助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保护学生的探索精神、创新思维,营造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氛围,为学生的天赋和潜能的充分开发创造一种宽松的环境。”

环境是教育的生存场所和发展空间,是教育观念和教育模式的标志性体现。只有在浓厚的创造氛围和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中,只有在崇尚真知、追求真理的、生机勃勃的氛围和环境中才能实现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坏境和氛围主要包括家庭、校园、社会三个方面。

(1)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家庭环境

在培养创新素质的实施过程,家庭义不容辞地肩负着为学生创新素质的培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条件的责任和义务。教育的起点,不是小学、幼儿园,而是家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每一个幸福的家庭,都堪称一流“学府”,适宜的家庭环境是培养子女创新素质的基础和重要条件。

(2)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校园环境

营造校园创新素质培养的环境,包括三个方面:一是物质文化环境,一般包括校园建筑、校容、校貌、教育教学设施等。它是整个校园文化环境的载体和物质标志,是培养创新素质、环境育人的物质基础。二是制度文化环境,包括学校管理体制、组织机构与结构、规章制度等。它是学校开展创新素质培养的制度保证,是创新素质研究与实验不断深化的前提和保障。三是精神文化环境,包括学校所有成员的群体思想意识、舆论氛围、心理素质、人生态度、人际关系、价值取向、思维方式、校风教风、精神风貌等。它是创新素质教育环境创设的内核和灵魂。

(3)营造有利于创新素质培养的社会环境

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社会环境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层级。

宏观上,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在于全社会营造出有利于创新、鼓励创新的社会风气和支持系统,包括对教育导向的宏观指导、科研创新的经费投入以及符合时代特征的人才观的舆论导向,建立以教育科研为基础、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国家创新体系。

微观上,社会是学习创新的大课堂,陶行知说过:“一切教育必须通过生活才有效。”富有教育意义的社会活动为学生拓宽了在实践中培养能力的道路。

3.构建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是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关键

目前,以“统”(统一性教学)、“独”(教师独占课堂)、“死”(教师教死书,学生读死书)、“费”(费时费力,教学效率低)为特征的课堂教学,是不利于学生创新素质培养的,必须进行改革。改革的方向和思路是建立多维互动的课堂教学体系。“多维”是指改变过去教师独占课堂、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教学信息传递方式,促成课堂教学多向互动(师生、生生、群体)局面的出现。“互动”是指通过师生多种感官的全方位参与,促进认知与情感的和谐和多维互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主动的教学关系的生成,实现学生的主动发展。

4、建立崇尚创新的评价机制是培养创新素质的保障

中学生创新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与他们接受的评价有密切关系。要培养中学生的创新素质,必须改变传统的教育评价,尤其是学生质量的评价必须创新。

(1)建立全新的评价观念

“接受教育”评价的弊端集中表现在用“一把尺子”来评价所有的学生,它不适应学生个性差异和潜能差异的需要,不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开发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素养。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所要求的评价观念是,对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看学生利用知识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更不能只看一次考试或一张试卷的分数。

(2)制定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评价标准

根据培养中学生创新素质的目标和要求,应当制订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评价标准,从而建立相应的学生档案卡或成绩单。每个学生都有一张档案卡,凡是在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上有所显示的都应记录在案,我们应当对富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学生给以多种方式的激励,形成崇尚创新、追求创新,努力使学生成为创新型人才的有力机制。

(3)建立有利于创新型人才升学的制度

现在的社会更加需要各种规格的有创新精神的新型人才。社会要求我们不拘一格育人才。那种只求门门高分,不求个人发展,只看试卷成绩,不看解决问题能力的升学制度,显然是不合要求的。

二十一世纪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新的世纪将对我们的教育提出诸多的挑战,我们必须全身心的去做好开创性的工作,在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创新型人才的教育改革实践中,努力探索研究,不断开拓前进,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培养出大量的具有创新素质的创新人才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