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创业教育系统思考

时间:2022-06-03 09:06:18

高职创业教育系统思考

一、高职创业教育内在逻辑:理念、本质和定位

在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进程中,曾先后出现过“知识本位”、“能力本位”、“人格本位”和“素质本位”等体现不同职业教育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学术界对理念内涵的探讨虽处于不断概括与深化之中,但“教育理念创新对教育实践创新的先导功能得到人们的广泛认同”,[2]无论从职业教育理念层次还是从不同职业教育理念所存在方式,我们均可感受和意识到:职业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与变化不仅具有对职业教育实践的反思、规范和指导特征,同样理念也是以职业教育的实践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基础。需强调的是,一种教育理念的提出总有其特殊的时代背景与问题的针对性。综观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导致全球范围内经济结构和生产方式的转变,出现全球性的工作机会持续成少的状况。为了能尽快摆脱此困境,包括配合国在内的国际社会均把创业作为解决青年失业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围绕教育改革和研究项目的创业教育,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从1989年至1991年专门召开了3次国际性会议。依据三次会议所提出的目标、界定的概念和概念框架及三次会议所提供的各国经验,可以推知:创业教育负载着“人们一定的价值倾向和价值选择,其判断性的陈述,相当于‘纲领性定义’”,[3]并具有导向性、前瞻性和规范性的特征。与此同时,作为现阶段“教育理念的本质在教育实践不断发展地积淀、概括与升华”;[4]和教育特殊本质和规律的反映,高职创业教育目标中不仅包含职业教育最终目的中内在“有业”和“乐业”的两个层次,同样具有符合现代社会需要和现代人特征的层次。创业教育本质内涵则反映在通过培养受教育者的自谋职业、创业致富能力和本领、培养从事创业实践活动所具备知识、技能、能力和心理品质、培养其具有开创性的社会变革参与者等彼此紧密相联却又是逐步递进三层含义,不仅较好诠释了高职创业教育对就业教育的超越,更反映出素质教育和经济社会转型间的特征关系。我们常说能力培养是教育研究的基本问题,然而要培养学生什么样的职业能力,则是跨越教育系统和经济系统的综合性社会问题,决定权在于社会经济领域的需要。[5]基于此,高职创业教育的提出,与其说在某种程度上是职业教育为适应区域经济生活巨变而主动寻求变化的结果;意味着对职业教育与经济间关系的一种新的认识,是对职业教育经济功能的一种现代注释,[6]倒不如讲职业院校“作为一个以育人为核心的特殊社会组织,其功能必须随社会发展而发展”。[7]

2010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确立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的重点是适应经济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服务产业之需要。这清楚表明:以创业带动就业不仅成为国家层面上的发展战略,同样也应是区域经济转型与实现跨越的战略内容。尤其经济社会形态的巨变,造成区域高职教育体系与市场体系间在人才资源供求关系上存在明显的机制性冲突,在这种冲突受现行教育体制与教育资源严重制约而无法消除的背景下,创业活动已成为一种特殊的劳动行为。劳动者凭借自身经验与发现机会的能力,在劳动过程中创造出新的劳动岗位。这一特殊的社会就业现象,在扩大就业和治理失业正在成为区域政府各项社会经济政策优先目标的今天,[8]发展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教育来强化实现对人的劳动能力的开发和提高,以解决就业难题,必然成为全社会的共同要求和期望。可见,由“守成教育”“、就业教育”向“创业教育”转变,[9]着力提高劳动力素质,尽快形成与产业转型相适应的劳动力供给结构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和深化中必须面对的重大现实难题。回顾我国高职院校发展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大多数高职院校均是由中等职业学校升格而来。原职业教育体制中技能型和技术型两种不同的职业教育类型特征或多或少会影响高职教育的目标定位。当前,不同区域高职院校发展不平衡,办学水平、生源质量和不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差异,客观上存有高素质技术型和技术型为主同时培养部分技能型专门人才之分。[10]然而高职教育毕竟是高中后的教育,在办学层次上属于高等教育范畴。与中等职业教育培养经验层面的技能型人才不同,高职教育主要是培养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策略层面的技能型人才培养需要在理论知识、心智技能等方面都远高于中职教育。而技能型教育与技术型教育本质差异反映在:技能型职业教育培育学生具有在某特定岗位上的操作能力,一般不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操作原理及理论知识;技术型职业教育除具备特定岗位的操作能力外,还应掌握相当的理论知识,具有发展潜能和创造能力。从世界范围内技术模式的演变过程和现实背景下高职教育对象身心发展规律特征及高职教育培养人才在理论基础、实际操作和应用研究等方面的定位要求来看,高职学生不仅需要掌握较高层次的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能力,还需具备创新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11]因此,把握高职教育与中等教育在知识结构特征差异,着力提升高职生的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以不断满足技术创新阶段对人才的客观需要,应是高职创业教育内容预设和生成的适宜性与科学性的基本前提。

二、高职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从片段思维到系统思考

高职创业教育旨在体现素质教育内涵并以培养学生现在或未来开拓事业所需的一种教育理念和活动。作为高职现有专业教育的延伸与补充,创业教育理应成为高职学习体系的重要组成。从表面上看,高职创业教育在实施中的困境主要来源于高职教育教学知识体系如何构建的问题,但更深层次的困境在于如何做出适宜于高职创业教育的制度安排。高职院校是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的机构,它不仅以一种自组织形态存在于社会系统之中,而且通过与社会其他自组织进行物质、能量、信息交换,来维持它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基于此,可以认为,如今高职院校尚未形成较为完善创业教育体系的背后隐藏着制约其实施和深化的机制和体制问题。如同高职教育自身发展受到社会各种因素制约一样,高职创业教育功能的发挥也会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制约。尤其在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的建设上,我们决不能孤立地、片面地看待和分析创业教育本身问题,而应自觉地把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系统观点渗透到分析问题的过程之中。研究高职创业教育应探究高职教育与社会变革之间的相互规律。社会变革不仅作为高职教育变革的外在环境,更是推动高职教育变革的力量,而且已渗透并体现在高职院校内部,构成高职教育变革的内在因素,规定着高职创业教育的方向。[12]这是我们构建高职创业教育体系中必须直面的问题。唯有通过区域经济发展动力和区域文化深层次内涵的挖掘,才能探讨与高职教育功能延伸互动机理与传导机制;唯有通过行业发展规律和企业成长历程的提炼,才可提示出创业的空间路径,以推进高职创业教育知识体系的建设。现阶段,高职院校在深入观察创业教育“整体要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其所形成的复杂现象”,即动态复杂性特征的同时,[13]必须克服过去那种将复杂事物分割片段后加以组合转为整体要素的习惯;从对现状仅只做出反应转为创造未来和从无助反应者转为改变现实主动参与者的思维转换方式过程中,首先应着眼于创业教育机制的有效运行。事实上,高职创业教育是高职院校自组织形态中的一个子系统,其运行必受制于高职院校系统形态及社会其它子系统的作用和影响,并在社会系统的相互作用和互动中满足趋于社会系统的需要。若使人们对高职创业教育运行机制的社会选择和社会构建,遵循创业教育自身的运行规律并纳入高职院校教育的正常运行范畴内,促进创业教育健康和快速地发展,则必须理顺现有高等职业教育的运行机制,构建和完善政府有效宏观管理、社会广泛参与、市场有效调节和学校主导的高职创业教育运行系统。“政府实现管理”属该运行机制链条中的管理系统,指的是在创业教育中的领导作用。创业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是公共事业。除受教育者受益外,社会也从中受益。发展公共事业又是政府的主要责任。政府要注重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来支持与保障高职创业教育的发展“。学校主导”属运行机制链条中的执行系统。指高职院校针对经济社会的变革和影响,以创业教育为指针,承担为社会提供一大批创业创新人才历史重任的主导作用。“市场调节”属于运行机制链条中的动力系统,它由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社会广泛参与”属于运行机制链条中的监控系统,指的是创业教育督导评估工作的社会化和社会力量的参与程度。只有当这四个系统处于有效运行过程中,高职创业教育才能健康而有序地发展。其次,高职院校应从职业教育类型结构上,把握高职创业教育成功的本质动力和制肘因素,调动成长要素的发挥。创业教育是一种崭新的教育体系,如同高职教育一样,共同担负着培养职业技能和素质,成为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在目前状况下,创业教育既不可能,同时在将来也完全没有必要形成所谓的创业教育独立的学校制度。高职创业教育的实施必须结合和渗透到现有的高职教育体系之中。其原由是:高职教育为学生提供职业知识,技能和规范是创业教育的基本条件和发展背景;创业教育的目标和内容中的递进,逐级上升的层次体系,完全可以结合和渗透到高职教育的内容与方式之中,可充分依附和利用高职教育系统的现有途经和方式;各种不同的教育思想,不同教育流派的相互渗透和融合,完全符合当今教育发展,改革的趋势和走向。再次,创业教育是一个艰难的渐进过程。现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模式和定位是围绕核心岗位或者职业群所需相关技能来展开,宏观上缺乏对创业观念和创业精神的培养;微观上也缺乏对创业计划和创业措施的培养,高职学生自主能力不足、冒险精神不佳和创新意识不敏锐已严重制约高职创业教育的实施和深化。为此,高职院校应按照系统思考的理念和方法:遵循服务社会和服务学生是高职教育发展基石的原则。纠正创业教育仅是实现毕业生和既有岗位对接的狭隘理解,充分认识创业教育是对传统就业教育内涵的拓展与功能延伸;避免把创业教育的培养目标窄化为职业能力和实用技术、把创业教育与企业家和实业家培养混为一谈偏向,充分认识创业教育是磨砺创业精神、增强创业意识,提高创业能力的重要方式。扭转高职教育中“职业性”倾向过于明显的症状。尤其要克服过去那种片面强调岗位技能培养来迎合企业需求、过度削弱甚至取消必要理论课程而忽视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知识积累过于简单及思维训练不足缺少创新精神等问题。不论是学科课程、活动课程和隐性课程的结合,还是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统一的课程体系构建过程,必须重视创业能力的培养,切实将创业教育教学的运行纳入学校原有的教学、实践实训课的活动框架之中。

三、高职创业教育深化路径:从推动到调节

首先,构建和完善以创业素质为特征的教学体系高职创业教育得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在于创建创业教育的体系。高职院校的学生处、教务处、就业指导处作为创业教育体系中的子系统,各职能部门应遵循分工明确和协调的原则。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的运作,要以教务部门选定的创业教育内容和安排的创业活动为中心,对学生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循序而行。高职创业教育体系的设计要将创业教育的理念及内容融入学校的一切活动之中。在丰富内涵的基础上,形成课内课外相统一的课程体系。与传统学科教育不同的是,创业教育下的学科课程设置需要实现四个转变:一是要从过去注重狭小的专业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不仅使大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特别注意学生了解创业的社会知识和创业经验;二是要从过去单纯传授专业知识,转变为不仅能很好地传授专业知识,而且特别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创造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三是要从过去主要根据大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的多少来衡量学科设置的质量,转变为注重大学生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的评定;四是要高度重视大学生个性的充分、自由发展。因为创业教育的核心目标体现在创业能力上。上述四种转变所体现的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一种人格精神状态,更是个体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的融合。其次,形成与职教培养目标相渗透的实践教学平台创业的实践特征决定了创业型人才培养必须延伸到创业实践的教学平台。通过高职教育实践教学的平台,理顺职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融合关系,或者借助于职业教育的实践实训教学平台,在实现职教目标的同时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是高职创业教育实践教学得以实现的核心。为此,高职院校可依据职业技能和能力演进是由低到高、由简单到综合提高的发展过程,构建出与创业教育相融合“一体化、分阶段、有层次”的实践创新教学体系。其中第一层次为认识性实践。通过边教边学和边做,实现手脑并举、知识学习和技能训练的结合;第二层次为综合性实践。突出理论、职业技能与实际工作经历的结合;重点强调核心技能和综合能力培养;第三层次为创新性实践。实现见习、实习、研习的一体化,以着力培养和提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19]再次,打造践行高水平产学研教育理念的师资团队创业教育体系构建的难点在于师资。

高职院校创业师资匮乏的主要原因是对创业教育认识不到位,导致师资培训的资金和政策无法落实。作为创业教育主体的高职院校教师不仅需要具备良好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只有提高教师实施创业教育的能力和水平,高职教师才有能力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专业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形成学生创业人格。部分高职院校采取送出去充电、培训和邀请企业经营者讲授创业体验和专题研究等办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创业教育师资不足的压力。但问题是,绝大多数教师没有创业的体会和经验,短时期的培训和上岗,无法促成其从理论研究的行家,演变成有较好实践能力的实干家;加之创业教学课程的编写和选用多停留在理论研究层面上,缺少实践的具体内容。空洞和说教的教学方式,影响学生对创业课程的学习兴趣,最终导致创业教育不能形成良好的发展态势。高职院校可借鉴美国创业教育成功的经验,采纳著名百森商学院做法,由有创业经验的风险投资家、创业家和实业家、初创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来启动创业教育。同时在校园内设立有一定资金支持配套的相关创业中心或实验基地,让学生真正接触到创业中的实际问题,提高对问题分析的能力,以真正突破创业教育的成长上限。

作者:张鑑民工作单位: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