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幼儿园游戏课程研究现状

时间:2022-06-28 08:29:04

高职幼儿园游戏课程研究现状

摘要:对国内14种期刊上发表的关于高职“幼儿园游戏”课程相关研究文章进行分析,发现随着高职师范教育改革发展,高职院校也在不断进行课程改革的探索。研究表明,有关课程的定位不明;有关研究文章数量非常少,但近年出现上升趋势;研究类型不平衡。文章在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对我国高职“幼儿园游戏”课程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和思考,提出改进建议。

关键词:高职;幼儿园游戏;课程研究

杜威在批判吸收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游戏是儿童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儿童而言,特别是在幼儿阶段,生活即游戏,游戏即生活”的重要观点[1]。这一观点对我国近现代的幼儿教育实践影响颇深。教育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游戏是幼儿园的基本活动”,幼儿教育应“寓教育于生活、游戏之中”。《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中也强调:幼儿教师要“重视环境和游戏对幼儿发展的独特作用,创设富有教育意义的环境氛围,将游戏作为幼儿的主要活动。”在各种幼教机构或家庭教育活动中,游戏始终是最重要的活动内容与形式。高职院校开设“幼儿园游戏”课程是随着高职师范教育改革与职业教育向纵深发展应运而生的,然而,通过对国内期刊发表的有关文章分析可以发现,关于“幼儿园游戏”课程的研究仍非常薄弱。

一、收集数据

为了解我国高职“幼儿园游戏”课程研究现状,笔者在中国知网上以“高职”、“幼儿游戏”、“学前儿童游戏”等为主要关键词对2010年1月-2020年3月间国内期刊发表的有关文章进行检索,查找高职院校对“幼儿园游戏”课程研究现状的论文,结果如表1所示。

二、结果与分析

(一)“幼儿园游戏”课程名称的定位不明

游戏是一种非常复杂的现象,迄今为止关于游戏定义人们尚未达成共识,最常见的办法是用“游戏特征列举法”来解决游戏的概念问题。由于“游戏”的概念难以界定,长期受学科教学定势的影响,各高职院校开设的学前教育专业“游戏”课程名称多种多样,有“幼儿园游戏”、“儿童游戏”、“幼儿游戏”、“游戏理论与实践”、“学前儿童游戏设计与指导”、“幼儿游戏与指导”、“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等。课程名称的差异首先反映出对课程研究对象的差异性理解,有的侧重“0-6岁幼儿阶段”,有的侧重“3-6岁幼儿阶段”,有的放眼于整个“儿童阶段”;其次,反映出课程目标与内容的差异性,有的偏重于理论介绍与分析,有的强调学生未来职业能力的培养,有的兼而有之,表现出对高职教育定位不够清晰。在实践中,由于高职院校自身属性限定,学前教育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培养适应现代幼儿教育机构所需的幼儿教师,能从事具体的幼儿园各项活动的组织与指导工作,因此,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来说,“幼儿园游戏”课程是一门专业核心课程,是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的应用性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幼儿园游戏的价值、分类和发展,理解和掌握游戏环境的创设以及各类游戏活动的组织与指导。

(二)有关研究文章数量少,但近年出现上升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在国内期刊中发表的有关高职“幼儿园游戏”课程研究文章数量非常少。在过去11年间,发表相关文章仅有14篇,平均每年1.28篇。而且,前期发表的论文数量比较零散,有时一年1-2篇,有时完全没有,未呈现规律性变化。但在2018-2020年,文章发表数量明显上升,共有8篇,占论文总量的57%;而且从期刊名称上可以看出,相关学术论文的发表刊物逐渐向“学报”倾斜。由此可以看出,高职“幼儿园游戏”课程研究的学术性逐渐增强,幼儿园游戏活动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逐渐得到重视。

(三)研究类型不均衡

根据研究内容,可以把检索到的14篇文章分为类,如表2所示:表2的统计数据表明,研究“课程建设策略”的文章多达7篇,占已总量的50%。研究者分别从“工学结合”(张亚妮[2])、搭建课程体系(王金洪[3])、“基于能力本位建设”(杜青芬[4])、“教学策略”(张莹莹,代军、韩冰[5])(李丹[6])(景含春[7])、“‘校-园’合作建设”(焦扬,谢冬英[8])等不同角度对课程定位、课程实施途径与方法以及课程评价等进行宏观性探讨,提出搭建工学新疆职业教育研究2021年第2期结合、校-园合作模式下的课程体系,确定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途径,以培养学生在幼儿园游戏活动设计与组织过程中的专业技能,满足社会对幼儿园教师的需求。研究“课程教学内容”的2篇论文分别从提高学生“教学实践技能”(徐丽玲[9])和“游戏技能”(赵欣[10])两个不同角度入手,探讨了在高职教育内容层面要注重应用型特征,确定具体可操作性的课程内容,提出要让学生学会玩不同种类游戏,还要会设计和组织不同种类的游戏,并将各领域的教育教学融入游戏之中,实现高职师范教育“一专多能”的目标。研究“课程教学方法”的2篇论文则结合目前教育热点分别从“游戏工作坊”(王鸽子[11])、“翻转课堂”(李静,李瑞,袁黎景[12])入手,在一般性教学方法外,引入“工作坊”和“翻转课堂”,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程教学效果。研究“课程教学资源”的3篇文章则对“课程项目化教材”(谢应琴[13])、“立体化课程资源”(华洁琼,阳亚平[14])、“儿童民间游戏”(王秀娟[15])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分析当前课程教学资源建设存在的问题和缺陷,借助适应高职需要的项目化教材以及线上线下资料和民间游戏,探讨如何建构高职“幼儿园游戏”课程资源,希望能更好地推动高职教学改革,提升教育质量。

三、研究现状反映的问题及思考

基于上述数据,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10年国内高职院校关于“幼儿园游戏”课程的实践与研究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有些问题仍然值得进行更深入的思考。

(一)要对“幼儿园游戏”课程给予足够重视,加大研究的力度

从统计结果看,国内14种期刊上发表的关于高职“幼儿园游戏”课程的文章仅有14篇,缺乏学前教育领域知名研究学者的探索成果,也鲜少在权威期刊中查看到有关研究内容。可见,国内关于此项研究仍然十分薄弱,多数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任课教师的自发性研究,整体性、深入性、全面性、推广性都明显不足。近年来,幼儿园教育改革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个性化、差异化、游戏化”特点,以“安吉游戏”为代表的中国游戏的新探索,表明集体教育教学活动的时间在不断减少,越来越多的幼儿在园时间被分配给幼儿一日各类自主游戏活动,这给幼儿教师也提出越来越高的游戏环境创设、游戏活动组织与指导、游戏观察与评价等要求。为适应幼儿园教育的变革,各高职院校应积极主动适应变化,加强相关研究,进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与“幼儿园游戏”课程标准的修订。

(二)要在理论与实践两层面进行整体探究课程建设

数据结果显示,关于高职“幼儿园游戏”课程的研究主要以“课程建设策略”理论分析为主,而对课程建设过程中的内容开发、途径方法、资源建设等具体方面,无论是在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缺乏深入的研究,在课程内容上缺乏对有关法律法规、师德师风建设的介绍,缺乏对幼儿园区域游戏、亲子游戏的应有关注,缺乏对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与分析能力培养的重视;在课程实训途径上多重视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忽视校内实训室的开发与利用,在课程教学实施中忽视学生差异化;在资源建设上,缺少适应高职层次使用的课程教材和实训指导书。同时,在国家大力推行“1+X证书”制度背景下,要以“工学结合”为基本理念,以“项目化教学”为主要形式,搭建“院校-幼儿园-发证部门或企业”课程建设共同体,进行课程研究与探索,将学校教学、岗位要求、职业标准等方面有机结合,促进人才培养的针对性、适用性、有效性,将职业教育理论与学前教育专业理论有效结合。

(三)要加强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

现有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课教师大多毕业于师范类院校教育类专业,知识多于技能,理论强于实践,与幼儿园的联系与感性经验来自于带领学生进入幼儿园参观、观摩等,容易流于表面。高职教育的性质决定了专业课程教师必须是“双师型”教师,专业课教师应转变角色,成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创造者,与幼儿园搭建合作平台,共研共进,成为“职业教育研究人员+学前教育研究人员+幼儿园教研人员”的课程建设共同体。高职院校教师可以“教研员”等适宜身份参与幼儿园游戏活动开发与实践研究,与幼儿园教师共同将组织幼儿开展各类型游戏活动所需知识与技能转化成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所需的学习内容,探索良好的“校-园”合作模式,既服务企业又造福学生,更加推动院校良性发展。

(四)正确认识学前教育主体的特殊性,避免出现矫枉过正倾向

上述研究论文基本以“实用”为诉求,强调强化培养学生“组织与实施游戏活动的技能”,但现实生活中幼儿开展游戏的本质却是与“实用”最远的“追求快乐的过程”,如果过多追求学前专业学生掌握某种“设计与组织游戏的知识与技能”,而忽略对儿童发展的理解、对游戏精神的重视、对幼儿发展水平与个性的尊重,则容易出现“游戏的创造者不再是游戏者,而是设计者,设计者操纵着整个游戏的规则和过程,而游戏者只是设计者控制的对象”[16]这一结果,从而有悖于学前教育的理念与目标。幼儿教师的工作对象是活泼生动的幼儿,幼儿是“爱游戏的、自由的、情绪化的、爱模仿的、差异化的”。因此,在课程建设的各个方面,都不能忽略“引导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儿童观、游戏观”的要求,要加强学生“爱护幼儿、观察幼儿、理解幼儿、支持幼儿”的专业思想的树立,使课程培养目标真正为“幼儿教育目标”服务,真正为幼儿发展服务。现代职业教育课程理论是错综复杂的,职业教育课程不断地在学问化和职业化这两条轨道之间震荡[17]。高职“幼儿园游戏”课程改革也将遵循这一规律,越来越清晰地展现出其理论框架和实践空间。

作者:潘新红 单位:乌鲁木齐职业大学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