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工程引发的一些思考

时间:2022-07-11 10:03:14

美术工程引发的一些思考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政府牵头大型美术工程的首次回归,试图将革命历史题材和中华五千年文明题材全纳入到国家、民族的重大历史题材范畴之中,体现了当代社会主流意识形态的内在需求。历史题材创作再次承载了作者或是主流意识形态所赋予的历史观、价值观,也代表其所处时代的思想立场和政治文化诉求。国家力推这二个美术创作工程正是基于绘画主流价值不明确,导向正确、客观公正、层级分明的艺术评价体系未曾确立的现状,发挥体制优势以历史题材绘画为契机,旨在引导过分追求流行时尚而疏离对历史文化深度思考的主题性创作的当下艺坛;试图用政府行为来引导更多的现实主义题材绘画创作,避免泛绘画作品泛娱乐化、肤浅和低迷,从而修正某些当代绘画背离艺术原则和社会责任,一味的迎合不健全的市场的问题,逐步建立核心艺术价值观。

它山之石

横向细观现今国外可行的、有价值的历史题材绘画中,政府行为的确能激发艺术工作者的社会担当,益于共同的精神指向的确立。掌握“艺术标准话语权”的西方艺术虽然在表现形式上多元,而在核心的主脉上并不多元。纵观西方的绘画、影视、音乐、文学等,都承担着输出和巩固其核心价值观,传播和发挥文化普世价值作用。诸多发达国家都拥有完整的引导评价体系如:沙龙、收藏、拍卖、鉴定、基金、私人及公立馆藏等。例如:国家艺术基金,与专项资金或是某个单一的绘画工程相比,艺术基金是长期借助社会各界力量的公开的资助形式,资金可以来自于非政府的、其他领域的。但不论艺术基金最后的组成形式如何,在起步阶段恰恰亟需政府的扶持和引导,也就是国家艺术基金的确立。例如:美国完备的国家艺术基金体系构建的长效收藏机制,保证其国家文化价值强力输出,持续影响世界的绘画艺术走向,当然也严重冲击了中国原有的绘画艺术评价标准。故任何体制、任何的意识形态下的国家都有政府行为在正确导向,以期让绘画工作者心无旁骛,不受非艺术因素干扰如市场,去创作出更多能代表自己国家文化形象的作品,客观看待国家美术工程的必要性,意识形态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

如何长效

二十年未有出现的方式,投资规模空前,作品如同工程竞标的产生方式的确聚集了相当一部分美术家的参与。也冲击和考验着经由市场培育的当代美术界,能否准确体现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和中华文明历史题材美术工程的重要性和相关现实意义。回首前一个工程很多问题值得思考解决之道:运动式的工程如何避免流于小范围美术家的围猎?全以工程的方式进行命题创作如何避免作品面貌单一的问题?如何吸引更广泛的艺术家积极参与,怎样把创作工程建立成长远有效的鼓励优秀人才出优秀作品的长效机制?首先要遵循的就是要艺术创作规律,“成教化、助人伦”(唐代:张彦远)无疑是艺术的重要社会功能,艺术还具有:情感宣泄、审美需求与人的自我完善的功能。从题材内容的拓展、形式语言的创新、主题意义的挖掘等方面展现更为开放的状态。政府开放的艺术态度对艺术家思想的解放会起到很好的引领作用,更为开放的状态也能充分释放艺术家的创造力,通过艺术家的个人艺术修养、绘画能力站在当代高度用艺术的创造来阐释未来历史的内在真实。甚至达到“艺术应该是中国人的宗教”[2]的局面,创作出有别于西方、体现国家水准的作品,毕竟美术作品的艺术价值最重要的还是基于艺术家个人的才情之上,也“只有真正的艺术家才懂得如何恰如其分地偏离,并高明地打破这些规则”(威廉•弗莱明语)。[3]从而找寻到中国绘画艺术发展之路,建立长效机制和美术评价操作系统,无论主旋律或是当代艺术都是基于这个操作平台的。如同苹果公司一样建立属于自己Mac操作平台,才能使国人的想象力、创造力不受Windows的局限。通过各方向智力的协同攻关,同时借鉴西方世界已有的评价方式、方法,根据绘画艺术规律,摸索出一个符合中国当代绘画艺术现状和满足国情需要,立足人类绘画艺术普遍规律之上的可操作性高的评价标准与评价体系。

工程过后何为

历史题材在政府推动的主流美术创作中仍占据着绝对主力的位置,但需看到新时期的变革,艺术创作审美的个人化、平面化、表现化对公众的整体审美趣味影响在不断扩大,反过来也多少的影响到主流美术在社会教育中的功效与形象。美术工程作品有所体现,可以得到印证,形式风格和表述态度的相对多样化、理想主义政治激情的逐渐消退回归作品本身都是新特点和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巨幅版画作品《重于泰山》(著名版画家、清华大学教授代大权、贺秦岭共同创作)推翻了版画不适合大型题材创作的论调,打破国、油、雕的传统艺术门类组合,用什么形式创作可否交由创作者决定?多个工程过后如何促使主旋律绘画与自由的艺术市场对接、融合,或者说:怎样建立有效的艺术评价体系来完善艺术市场,从而使得一大批有担当的艺术家进行自主的创作,既不必去迎合官方口味也不会因盈利需求而放弃自己的艺术追求,政府积极倡导建立长效的艺术基金或许是突破口。通过国家财政设立艺术创作基金,用于鼓励、支持讴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重大民族艺术创新性美术创作,也能为经典作品的产生创造良好条件。设立国家艺术创作基金,还可以鼓励美术以外的多个艺术领域的创作,这也与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实现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的大方向相符合。

结束语

诚然,构建适合国情的评价体系绝非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情,是需要艺术家、批评家、文化工作者和美术机构的共同努力,建立评价体系绝不是要禁锢绘画艺术的自由性。“有两种方法可以让文化精神枯萎。一种是让文化成为一个监狱,另一种是将文化变成一个娱乐至死的舞台。”(波兹曼的主要观点)如果在绘画传播和绘画创作领域不呼吁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那么,政府的引导就变成了监管,绘画作品就很有可能沦为宣传手段;若完全交由市场来导向,绘画作品会变得趋利甚至是娱乐至死的消遣品。通过开设国家艺术基金或是地方艺术基金来建立长效机制,才能让类似于历史题材和中华文明这样的大型创作工程持续的、自发的进行下去,才能逐步建立起符合我国特色的开放式长效收藏机制。

作者:王海鸥薛岂凡单位:重庆大学艺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