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内涵及目标

时间:2022-06-19 08:34:41

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内涵及目标

摘要:新时代的发展对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具备基准性教学能力的同时,还必须具有鉴别性教学能力,高职院校应以鉴别性教学能力为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目标,为制造业人才培养提供保障。

关键词:基准性教学能力;鉴别性教学能力;职业特色

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是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实现与否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尤其在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作为人才供给方的学院,其整体教学能力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制造业转型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因此,深入探索特定人才需求背景和人才质量要求,以此来倒逼教学机构重新思考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内涵及其方向,不仅有利于学校整体教学能力的提升,也能为制造业的转型发展助力。

一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性

(一)高职教师群体的年轻化和非双师化需要提升教学能力。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推进,高等职业院校也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教师数量也大量增加,35岁以下青年教师已经成为了主力军,[1]这些教师大都为高校应届毕业生,且以非师范类学校毕业生为主。他们不仅缺乏实践工作经验,也缺乏教师职业的相关教育教学知识与技能的训练,进入学校的第一项重要挑战就是怎样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教师,有能力承担教学工作任务的问题。因此,提高这部分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其尽快适应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从而成为具有教学基本能力的教师,不仅对于教师个人的成长很关键,对于学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也具有重要的作用。(二)产业发展需要大量教学能力强的高职院校教师。中国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发展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质量要求,他们不再是简单的技能操作工人,而是整个工艺流程的技术负责人和现场管理者,要求他们不仅要掌握人工智能、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也要具有能将这些技术与制造业进行高度整合的能力,还需要他们掌握深厚的理论知识,具有不断创新的能力等。[2]这些人才素质的培养对从事教学工作的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不仅要具备适应新时代的知识和技能,还要具备将其有效传授给学生的教学学术水平和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是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不足以支撑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有研究者对经济比较发达的苏州地区高职院校教师进行了教学监控能力、教学认知能力、教学操作能力和实践指导能力四方面的调查,结果显示苏州地区教学能力强的高职教师数量不足。[3]另有研究者按不同内容对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技巧、实践教学能力、教学研究能力,[4]教学基本能力、教学学术能力、职业教学能力、教学发展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调研,[5]结果都表明教师在这些方面的能力明显不足,有必要改善和提高。这些调查结果基本上反映了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教师的教学能力现状和水平,也说明提升高职院校教师教学能力会为我国高职人才培养提供相应保障。

二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内涵

高职教育是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的不同教育类型,其教育的性质、任务、目标和特点决定了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内涵。(一)高职教师。高职教师是指在高等职业院校从事教育工作的一线教学人员,他们具有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人员的特点。普通高等教育中绝大部分以高深学问的探究为主,教师教学活动主要在于引导学生从事专业学术活动,这要求教师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且能将理论深入浅出传授给学生,主要培养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中等职业教育的教师以传授技能为主要职责,要求教师首先必须是熟悉生产一线工艺流程的技术操作人员,并能将操作技能传授给学生,他们并不一定需要较深的理论功底,也不一定从事高深学问的探究。高等职业教育是具有高等性和职业性双重属性的教育类型,它主要培养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这些人才是产业技术发展和更新的中坚力量,教师不仅要具备较深的专业理论知识功底,也需要熟练的工艺操作技能和对行业新技术的敏锐感受力、快速适应力和积极引领力,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成为专业领域知识的传授人,更应成为实践技能和行业技术的传授者,成为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的启迪者。这样才能培养出适应产业发展需要的人才,才能对产业发展产生有效的促进作用。因而,高职教师的素质既不同于普通高等院校的教师,也不同于中等职业院校教师,他们是具有较深理论功底,熟悉行业新技术的更替,又掌握了生产一线操作技能的教师。(二)教学能力。自从博耶提出“教学学术”的概念之后,教学作为专门的研究领域提上了日程,教学中的相关问题也不断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其中教学能力概念和教学能力的构成是研究比较多的问题。对于概念的研究,有研究者分别从心理学、教学过程任务与内容、教学过程有效性、专业发展等视角进行了研究;对于能力的构成研究,则有多学科的视角,有基于教育分层的理论,也有教育者自身的视角等,[6]认为教师教学能力是由教师个体能力、专业教学能力与本体核心能力构成的一个能力体系的观点,[7]正是基于教育分层的理论。对于高职教师来说,从教学过程的视角来定义更加切合教学的需要。因而,教学能力主要是指从事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能力,即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专业知识和教育学理论的相关知识,为特定对象开展的有效课程设计、教学组织以及教学评价等活动,以达到既定教学目标的能力。而教学能力的构成,从高职教育的特点来看,高职教学属于高等教育的范畴,同时又具有职业教育的属性,因此,高职教师的教学能力主要是由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和实践技能教学能力两方面组成的综合能力体系。其中专业理论教学能力包括了根据教学对象的不同而选取不同知识、方法和途径开展教学并对教学本身进行研究的能力,即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和教学研究的能力;实践技能教学能力包括了技术的运用和转化、操作的方法和技巧、行业新技术的掌握和创新以及专业社会服务的能力等。(三)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高校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受到关注的时间比较短,教学能力的发展也同样受到了影响,直到美国心理学家威尔伯特第一次从教学能力的视角阐释了大学教师发展项目,教学能力的发展才正式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教学能力与学术能力的发展逐渐受到了同等的重视,他提出,大学教师应具有3个方面的胜任特征,即学术能力、教学能力和教学态度,应将教学学术能力作为评价教师发展的重要内容,这是一种基于科教融合的理念。[8]这种理念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产教融合理念非常契合,因而,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理应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目前学术界对新教师、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研究比较多,[9-13]其研究假设是这部分教师教学经验缺乏,教学能力有待提升,但忽视了重要的一点,即高等职业教育是与社会经济发展联系非常紧密的教育类型,任何阶段的教师都必须将教学与新技术、新信息以及产业的新发展相联系才能具备教学能力,进而胜任教学工作。因而,高职教师的职业身份就注定了教师的教学能力发展是贯穿职业生涯的一项重要活动。其教学能力发展指的是专业理论知识不断丰富,行业实践技能不断精湛,教学方法和技巧不断成熟的过程。

三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目标

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是贯穿职业生涯的持续过程,这一持续过程有着不同的层次目标和发展特点。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根据其所处的阶段不同而具有不同的目标定位,只有定位准确才能持续发展。从人力资源的角度来看,教师群体中既有能力一般的教师也有能力优秀和卓越的教师,能力一般的教师能完成教学基本工作,但不一定能将教学工作做好,达到胜任教学工作的水平,而能力优秀和卓越的教师,则在任何时候都能做好教学工作,且能完全胜任教学工作,这两者的区分点在于能力的基准性和鉴别性。基准性内容是指以可见的、外显的知识和技能为主,鉴别性内容是指以深藏的、内隐的思维、意识以及对他人产生的影响等为主。因而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目标可按优秀与否的不同要求层次划分为两个,即基准性(合格)教学能力和鉴别性教学能力(见表1)。作为新入职教师,鉴于其职业的初始阶段,其主要任务在于完成自我角色的转换,能完成作为一个教师应承担的教学任务,因而,必须学会教学中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技巧,明确教学中应该“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把自身的知识和技能通过教学渠道准确传授给学生,成为一名合格的高职院校教师。因而,合格标准也就是新入职教师应该达到的基本标准,也是所有教师教学能力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有研究表明,达到基本标准,具备基准性教学能力,新教师必须经历5年左右的时间。[14]教师仅具有基准性(合格)的教学能力还不能满足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只有具备鉴别教学能力的教师才能完全胜任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工作,成为推动高职教育发展的有效人力资源。因而,鉴别性教学能力的发展是高职教师教学能力发展的高层次目标,也是非常关键和重要的目标。在鉴别性教学能力的发展中,首先教师向外界呈现的社会角色非常鲜明,即是一名从事高职教育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不只是知识和技能的传授者,更重要的是知识和技能的启迪者,启发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发现问题并主动积极探索问题和解决问题。其次,在教学工作中,有准确的自我身份认知,即教学工作的成功是教学双方共同努力的结果,教师只是教学工作团队中的一员,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工作中必须分工协作,才能达成教学工作的有效性。第三,在教学工作中,教师的主要行为方式具有宏观性、全面性和导向性,即对教学过程中所涉及的教学内容、组织模式、节奏把控等胸有成竹,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教学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形式中,以多样化途径达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第四,在长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渐形成了对教师职业成熟的思想、价值观和职业精神,工作的内在动力和动机并不基于个人的成就感,而基于为社会培养优秀人才的社会责任感。因而,高职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应以基准性教学能力为初级目标,在初级目标的基础上达成鉴别性教学能力的高级目标,为高等职业教育积累和储备优秀的人力资源,从而培养出行业所需要的优秀人才。

作者:罗汝珍 谢露静 梁贵红 单位:1.长沙环境保护职业技术学院 2.滁州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