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心理问题分析

时间:2022-05-24 09:40:41

高职教师心理问题分析

一、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现状调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1.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较为严重

通过问卷调查与访谈发现,河南省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在SCL-90各个因子上得分均高于全国高校教师常模,差异非常显著。所测584人中,高职教师心理异常人数比例达到52.3%,特别是焦虑、强迫、敌对、偏执、人际敏感等因子得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河南高职教师在各个因子上得分均偏高,这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发生严重心理疾患的可能性较大。高职教师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健康问题,超半数的教师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

2.低职称教师是心理问题高发群体

低职称教师心理健康问题更为严重。调查表明,低职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高职称教师,主要表现在焦虑、强迫、敌对、偏执、恐惧等因子上。高级职称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高于中、低级教师。高、低职称的教师都有压力,但教师个体感受压力大小的差异却比较明显。低职称教师是高职院校中的弱势群体,心理压力更大。特别是学校的津贴标准与职称挂钩,高级职称与中、低职称之间差异很大,职称低就意味着付出同样的劳动得到的报酬会少得多。低职称教师不仅要承受巨大的职业心理压力,同时也承担沉重的经济压力,心理健康问题更为突出。低职称教师已成为高职教师中心理问题的高发群体。

二、高职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职业压力太大,社会支持度偏低是高职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首要原因

近几年,广大考生要求享受优质高职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大,社会各界要求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呼声越来越高,“生源荒”使招生竞争越来越激烈,录取分数大幅下降使学生越来越难教。为了提高教学质量,教师常常还要自加压力,易形成焦虑、孤独、抑郁等心理问题。社会支持度相对偏低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高职教师缺乏与社会其他群体成员“等价交换”的资源与条件,社会支持度相对较低。教育教学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精力、情感,但教师的劳动成果不会在短时间内很快见效,导致高职教师投入产出不协调。与其他一些职业相比,社会对高职教师的要求较高,但社会回报率偏低。社会对高职教师提出的要求往往高于对他们的社会支持,使高职教师极易产生心理矛盾,出现心理疾患或心理问题。

(二)职称晋升太难,忽视高职特征是高职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

职称晋升难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1)发核心期刊难。如今的核心期刊属于稀缺资源,即使你的论文质量完全达到发表要求,由于版面有限,合格稿件太多,不找关系很难发表。(2)申请课题难。高职教师申报省内课题很难,由于省内课题评审专家大多来自省内几所名气较大的高校,他们对高职院校申报的课题往往是戴着有色眼镜靠思维定式评审,高职教师很难入围。(3)职称申报难。职称晋升僧多粥少,竞争激烈,从学校推荐上报,到省里评审;从小评委,到大评委,都需要通融。职称晋升已成为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最大压力。晋升职称忽视高职特征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高职教师晋升职称从属于普通高校评定,评定条件只看论文、著作、科研成果,不看工作经历和操作技能。例如正、副教授晋升条件,不仅高职教师与其他普通高校教师区别不大,而且从2010年开始,对论文刊发的核心期刊级别又有较大提升,高职教师职称晋升的通道变窄,优势难发挥。目前,职称晋升难已成为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原因。

(三)“生源荒”加剧,招生竞争白热化是高职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关键原因

“生源荒”的压力越来越大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高职院校隶属于大专层次,在当前很多考生、家长的心目中,高职再怎么强势也不如本科层次。去年,河南专科二批录取结束时,计划空余6万左右。2012年,第一志愿投档后,文科86%的招生院校一志愿生源不足,理科96%的院校一志愿生源不足,其中文科193所、理科258所院校一志愿零报考。集中录取结束时,专科二批招生计划17.4万,录取11万,空余6万多。从近几年的数据看,河南专科二批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比例不断上升:2008年,文理科一志愿生源不足的院校比例均不超过60%,2010年这个比例分别增加到70%和80%,去年达到80%和95%。招生竞争白热化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由于生源不足,征集志愿时很多高校备档线降为150分,但招生效果也不理想。不少学校录取数低于计划数的50%,几千人的招生计划只录取到一千多人或几百人。生源减少,竞争加剧,不少学校将招生任务分到教师头上,与岗位津贴、评奖评先、职称晋升等挂钩,“生源荒”已成为影响高职教师身心健康的关键因素。

(四)生存环境较差,经济收入较低是高职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外在原因

内部竞争激烈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高职院校正在逐步打破“铁饭碗”,绩效考核、竞争上岗、学生评教等举措逐步推开。为了不被时代所淘汰,高职教师在完成正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之后,不仅要挤出时间学习和提高自己,还要应对来自上下左右的各种困扰和压力。以70后和80后青年教师为主的教师群体,常常觉得在学校不被重视,充当的是“知识工人”或“工蜂”的角色。46%的高职教师认为生存环境较差,心理压力太大。经济收入少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中国社会科学研究院《当代中国社会的声望分层———职业声望与社会经济地位指数测量》报告显示,大学教师排在第8名,中学教师排在第12名,小学教师排在第35名,工程师排在第4名。由于绝大部分高职院校属于市管高校,按市属事业单位二类管理,岗位津贴很难足额到位。不少高职院校教师不仅经济收入只相当于省管高校同级教师的一半左右,而且岗位津贴还低于市属中小学同级教师的岗位标准,实际社会经济地位在35名之后。经济收入少是长期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因素。

(五)心理知识先天不足,心理调适技能欠缺是高职教师产生心理问题的内在原因

心理知识先天不足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大部分高职教师毕业于非师范类高校,大学期间没有系统学习过心理学,心理知识和心理能力先天不足。有些教师自身心理修养水平偏低,看待问题的视野不够开阔,对工作、生活和交往中所遇到的挫折很难以豁达的态度去对待,因而易产生挫折感和倦怠感等心理不适。心理调适能力有限影响高职教师心理健康。当心理不适或心理障碍出现时,部分教师既不会自己排解,也不会寻求心理咨询,结果导致心理问题日益严重。尤其是在高职内部改革步伐加快的当今,如果教师不能较好地对待来自校内外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不能理性地进行自我心理调适,就容易形成心理障碍或心理疾患。

三、提升高职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的主要对策

(一)加快高职内涵发展,提升教师社会地位

首先,应加快高职院校内涵发展。只有加快内涵式发展步伐,提高办学质量,才能有效提升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减轻高职教师的社会压力。其次,应努力提高办学质量。当前高等教育招生已经从过去“学校挑学生”转向了“学生挑学校”。在这样的背景下,学生报志愿,实际上就是在给学校的办学质量打分。当前的关键是高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结合自身优势,把学校办得吸引人,办得让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他们发展的出路,办得让家长满意、孩子愿意去读。学校有吸引力,才能有效缓解高职教师各种身心压力。再次,应坚持特色发展。当前,国内一些高校办学模式同质化越来越严重,因此,高校有必要对自身历史、发展特色、服务面向、办学规模等进行分析梳理,重新审视自己的办学定位,适应社会对教育分工的需求。这样才能提高学校的社会美誉度,提升高职教师的社会地位。

(二)优化教师生存环境,缓解教师职业压力

首先,应优化高职教师的社会生存环境。转变社会对职业教育从业者的传统观念,必须从根本上提高职教从业人员的政治地位、生活待遇和工资待遇等。社会各界应关心高职教师的身心健康,尊重教师的劳动和贡献,形成有利于高职教师干事创业的社会环境。高职教师也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扩大人际交往的范围,争取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缓解职业压力。其次,优化高职教师的校内生存环境。高职院校应维护教师的政治地位和学术地位,尊重教师的劳动和贡献,保障教师的各种合法权益。积极改善教师工作环境,丰富教师精神生活,提升教师幸福指数。再次,应提升高职教师经济待遇。凡是上级文件规定的高职教师应该享受的待遇,应不折不扣落实到位。高职院校领导应在上级文件允许的范围内,不断提升高职教师的经济地位,缓解他们的经济压力,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改革职称评聘制度,拓宽职称晋升通道

首先,应改革现有高职教师职称评审制度。应成立专门的高职教师职称评审专家组,出台符合高职教育实际的职称晋升条件和评审办法,使符合条件的高职教师能够正常晋升高一级职称,缓解教师职称晋升压力。其次,应扩大高职院校职称评聘自主权。在有关文件规定的高职专业技术人员设岗比例内,让高职院校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晋升条件和设岗比例,自主评审、聘用专业技术人员。引导高职教师立足本职工作上台阶,提高归属感,减轻职称晋升的心理负担。再次,应拓宽高职教师职称晋升通道。应重视教师的个体差异和优势,根据不同教师的实际能力和专长,在职称晋升方面引导其合理分流。对于学术能力较强的教师,应允许其按照普通高校教师职称晋升条件晋升职称;对于实践经验丰富、技术能力较强的高职教师,应允许其按照高职教师职称晋升条件晋升职称;对于在工程、技术领域优势明显的高职教师,应允许其按照工程师或技师职称晋升晋升条件难题。

(四)敞开高职教育大门,化解高职招生难题

首先,应加大高职招生改革力度。目前,我国高职招生改革的主要途径有三种:一是高职单考单招;二是高考+会考统招;三是高职自主招生。三种改革途径均取得不小成效,但仍需扩大试点范围,加大改革力度,尽快形成实质性的高职招生“多元录取”制度。改善高职招生恶性竞争的现状,缓解“生源荒”对教师身心的冲击和压力。其次,应推广完善“注册入学”制度。注册入学能有效扩大高职生源范围,缓解“生源荒”的压力。从2011年就开始在部分高职试行注册入学的江苏省来看,注册入学虽然在扩大生源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在实际操作中还存在一些不足。应认真完善注册入学配套措施,扩大注册入学范围,形成完善的注册入学制度并在全国推广,缓解高职生源竞争的压力。再次,应敞开高职教育的大门。高职教育应面向社会、面向人人,为社区居民、在岗职工、转业军人和失地农民等有学习需求的广大公众提供服务。这既是高职院校回馈社会的使命要求,更是体现现代职业教育理念的必然选择。高职院校放低门槛,敞开大门,大力开展面向社会的高职教育,必然能够扩大生源范围,缓解“生源荒”对高职教师的心理压力。

(五)关心教师心理健康,提升心理调适能力

首先,应形成关心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社会各界和教育主管部门应高度关注教师心理健康,把教师心理健康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形成关心教师心理健康的社会氛围。其次,应形成关心高职教师心理健康的高校氛围。高职院校应将教师心理知识学习纳入教师业务学习的范围,提高教师的心理知识水平。开展形式多样,有针对性的心理健康、心理辅导与心理咨询服务,形成关心教师心理健康的学校氛围。再次,应提升高职教师自我心理调适能力。高职教师应加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培养,不断提高了解自我、客观评价自我和他人的能力。善于与人合作,积极适应环境的变化。遇到问题善于思考,注重找寻原因和对策,减轻自己的心理压力,保持平和心态,提高自我心理调适能力,提升心理健康水平。(本文来自于《职业教育》杂志。《职业教育》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许德宽黄晓娟工作单位:周口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