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师课程开发思考

时间:2022-04-26 04:48:21

高职教师课程开发思考

一、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随着“后GDP时代”的到来,经济增速、财政收入、进出口总值、全国排名等这些往年被各地政府捧上神坛的数据,在广东省被逐步淡化。经济结构调整与升级使社会不仅需要优秀的就业者,更需要优秀的创业者和管理者。这一发展趋势要求我们培养的毕业生不仅要能成为一名优秀的就业者,同时要成为一名潜在的企业管理者,即要求培养的学生在专业、轮岗、转岗的应变能力,生存发展的创业能力方面均有一定的基础。作为培养学生就业、应变、创业能力的有效载体———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既要适应广东省经济发展的差异和对教育多层次、多元化的要求,也要广泛地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促使学生全面发展,有效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技能与心理品质,获取就业与创业所需的必备素质,从而实施创业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职业教育发展的迫切要求

教育部2006年16号文件指出:“加大课程建设与改革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不仅说明课程开发的必然,也说明课程开发是实现高职教育特色的必由之路。考察广东省80多所高职院校的课程建设与改革历史,不难发现:经过广东省高职人才培养水平评估和国家示范高职院校建设后,面对着市场需求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选择状况,教师已充分意识到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对我国目前职业教育的主流课程改革观念也认可。但问题在于,许多院校师资数量不够,教师担任课程教学任务太重,根本无法深入企业了解毕业生岗位能力要求,因此,“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等理念是以一种客观知识的形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中的,老师并不能在教学知识、培养能力过程中做到真正的联结与融合,没有在课程教学改革中进行实际应用。并且,不同院校之间课程开发也存在着很大区别,主要有:一是示范高职院校内示范专业与非示范专业课程开发存在不平衡,二是示范高职院校与非示范高职院校整体层面上存在明显差别,三是公办与民办高职院校存在更大的差别。此外,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及地域文化观念的差异,教与学的氛围和其他区域也表现出明显不同,广东职业教育要深入发展,特别是真正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与提高是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

二、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分析

针对广东省高职院校的具体情况,结合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实际和教师课程开发的具体要求,笔者选择各层次有代表性的高职院校为个案研究对象,在分析影响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因素基础上,试图构建课程开发能力体系,探索一种有效、科学、可行的、培养高职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途径与机制(如下图)。

(一)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现状分析

目前,广东省高职院校共有国家精品课程126项、省级课程144项,这为课程建设提供了优秀范例,但对于精品课程建设,大部分院校和教师过于功利,认识不深刻。学校把精品课程作为一个向外展示的窗口,教师把通过国家或省级精品课程评审作为终极目标,建设时组织团队,全力突击;建成后置于网上,不予更新,教学中不使用,纯粹为参加精品课程评审而制作,荣誉获批后又回归至常态教学模式,更不说有措施促进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培养。从课题组对广东省高职院校调查情况来看,困扰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主要因素有:(1)教师的课程意识与课程观念薄弱;(2)部分院校教师课程开发能力欠缺或不够;(3)大部分教师缺乏课程开发动机或动力;(4)教师缺乏合作意识;(5)学校缺乏合理的培养手段和激励机制;(6)教育主管部门无相应的监督机制及成就的评价体系。

(二)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基本构成

从课程建设与开发的经验来看,高职教师除了应有一定的课程开发意识和理论知识外,还应重点突出以下能力:第一,收集信息能力。高职教师要根据教育专家课程开发理念,在充分调研行业企业需求的基础上,利用本校资源并突出本校特色,这需要教师具有一定的收集信息能力。第二,专业能力和实践能力。高职教师要传授给学生的某一专业实践能力,首先需要高职教师本身具有一定的专业能力。而高职课程特别强调实践性,对于高职教师而言,要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必须自己具备熟练的实践能力。第三,选择和规划能力。课程开发首要的工作是对课程内容的选择与整合,这要求理解人才培养的规格及学生未来工作岗位的能力要求,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重构教材内容,选择适合的教材体例。教材在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工作岗位要求不断更新,同时教材开发中应充分考虑与之相适应的考核方式与评价标准。高职课程开发是一个能动的动态过程,教师只有在评价中对课程进行动态的修改,根据目标的不同进行相应的调整,才能与人才培养相一致。第四,与人合作能力。高职教师层次复杂,有来自企业单位的高级技师,有来自高等院校的理论人才,在课程开发中还有企业专家,如何有效整合各种人才资源,发挥各自能动性,这就需要强化教师与人合作的能力。第五,教育科研能力。目前,部分高职院校过分强调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忽视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在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没有可供借鉴的成熟模式情况下,更要求教师具有一定的教育科研究能力,对课程开发进行不断探索,从而使课程开发逐渐趋于成熟和完善。第六,创新能力。高职校本课程开发的终极目标是学生的就业,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最终就业为主要方向,如何合理有效地应用现有的各种资源,更好地为学生服务,就应发挥教师的创新能力,寻找适合本校学生的教育方法、途径,并做好人才培养方案的设计。

三、高职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策略

(一)充分利用学校资源,提升教师课程开发能力

1.强化课程资源意识。课程资源是有利于实现教学目标的各种因素,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因素,也是最关键因素,因为教师的能力决定着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资源的开发、课程资源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这就要求各学校采取有效措施,促使教师把课程看做发展资源,把自己看做教授者、开发者、建设者、实践者。强化课程资源意识,就是教师面对身边的教学材料时,会自觉不自觉地考虑到它如何为教学服务,如何为人才培养服务。2.需求导向式专题培训。根据教师的需要,采取“请进来”或“送出去”的方法进行培训,给教师创造机会,提升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既可以根据教师课程开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课程开发专家定期对教师进行培训;也可以采取校校联合方式,实行国家示范校、省示范校、骨干校、一般院校教师合作,实现经验共享、相互合作、共同提高;还可以在教育管理部门引领下,引导高职院校把课程开发培训常态化,将课程开发的学习过程与课程开发的结果作为教师考核和晋职的依据之一。3.倡导行动研究,发挥教师的主体性。教师是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关键性因素。只有通过一系列措施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让教师不遗余力地进行课程开发与利用,促使教师在顶岗实习、专业实践、教学科研、人才培养等方面一边实践一边学习,在课程开发与运用中不断探索、不断反思,提高驾驭课程的能力,从而使课程开发与实施能够更加适合学生个人成长需要,符合企业工作岗位的能力需求。4.协同式课程开发研究。以“课程开发”为主轴,校内以课程专家、教师、学生等合作成立“课程开发小组”,校外由行业、企业、兄弟院校等共同成立“专业课程开发平台”,这样可以将教师个体课程开发变成校内与校外共同探索的交流平台。教师在教学中不断创新课程内容、教学手段与教学方法,学校不断完善课程建设条件,企业对课程建设提出要求,教师在边行动边研究中进行新课程开发。5.课程开发与运用并重。课程资源的开发并不是终极目的,开发的目的在于运用,运用开发所获得的课程资源服务于教学,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因此开发是前提,是利用的基础。在开发课程资源的过程中,要求老师注重运用所开发课程资源,实现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并重。6.制定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评价标准。现行大部分院校以课堂教学评价对教师进行考评,而较少考虑教师课程开发能力。这要求我们摒弃以分数为评判标准、忽视教师课程开发能力的做法,通过建立一定的制度引导教师对教学研究与人才培养质量进行反思,建立以教师、同行、学生、家长、领导、第三方等多元主体参与评价的课程开发与利用制度,把课程建设的成果作为能力评价体系的依据和前提,引导教师进行课程开发与运用的实践和研究。这也是教师课程能力发展提高的源动力。

(二)依托广东省高职师资培训基地,搭建课程开发平台

依托广东省高职师资培训基地,建立“广东省高职课程开发共享共建平台”,实现学习者与课程建设者之间的交流,实现广东省院校之间的相互交流,实现国家、各级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三者之间的交流。高职院校充分利用其网站的流量统计资料、课程评价反馈留言板、课程交流论坛、教师定期网上答疑、课程访问排行榜等功能,搭建起教师、学生、企业之间相互讨论、交流、学习的桥梁,建立起“课程开发-课程应用-企业反馈-课程开发”的良性循环机制,保证课程开发与资源建设的持续发展。

(三)紧密联合行业企业,共同构建课程开发平台与机制

高职院校主要为我省中小企业培养人才,因此人才质量高低不是学校认定,而是依靠企业评价。只有企业,才知道不同岗位能力要求和素质要求。因此,课程开发必须与企业紧密联系,在明确人才规格及要求后,将能力要求、知识要求及素质要求融入到课程开发之中。而且课程开发与教学是否成功,也只有学生到工作岗位后才能体现出来。所以就高职院校来说,他们需要与企业共同建立课程开发机制与平台,就广东省而言,全省各行业也需建立交流的平台与机制。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与企业人才运用的良性循环。

(四)依托教育主管部门,构建可持续发展的课程开发保障体系

国家重视精品课程建设,许多学校尽管通过课程建设立项等激励措施促进课程建设,但总体还是不够深入,这些措施大多停留在课程或课题申报层面,对于课程或课题所取得效果不够重视,而对于课程开发能力培养的激励措施明显不足。这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构建课程开发与建设的内部和外部保障体系。内部保障体系构建主要在于完善教师素质结构、健全课程管理制度和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3]而外部保障体系构建则主要在于教育主管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措施,如课程开发经费的支持、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培养、院校间课程开发的共享共建和应用等相关政策。

作者:程时用工作单位: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