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人文意义及应用初探

时间:2022-07-05 11:05:08

高校教育人文意义及应用初探

高校教育中的人文意义及应用初探教育戏剧是指将戏剧与舞台的技巧嫁接融合到学校课堂教学的一种方法和形式。换言之,教育戏剧“是一种教学上的应用戏剧,不是训练,不是表演娱人,而是教与学之间的新关系。”[1]笔者尝试通过“教育戏剧+”模式,把教育戏剧理念与高校教育有机结合,在高校非戏剧表演类专业的文科类专业中运用戏剧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并提倡在学校社团等活动中运用戏剧教育法,从而有效提升高校学生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一、“教育戏剧+”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人文意义

“戏剧是整个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大有裨益元素。”[2]关汉卿、汤显祖、梅兰芳、曹禺、莎士比亚、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等古今中外的戏剧大家早已让人们领略了戏剧的魅力。毋庸置疑,戏剧对于培养高校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健全的人格,提升高校学生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文化品位,以及促进高校学生身心全面健康成长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强大化育作用。马加爵、药家鑫、林森浩、吴谢宇等大学生极端杀人案件,反映出应试教育模式下忽视学生德育教育导致的恶果,而在不少高校学生中存在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及时行乐等错误思想和价值观,更侵蚀着学生的心灵。提倡运用“教育戏剧+”模式进行教学,无论是以“阳光校园”“最美青春故事”“明天,由我们自己叙写”等为主题举办校园戏剧艺术节,还是利用名著、课本进行室内或课堂的小型剧目编排,这些正能量元素的戏剧呈现,都是当下高校学生的德育之钙。高校学生智力正处于与社会生活交互作用的特殊时期,“见识”重于“知识”,智力更有赖于通过实践获得宽领域、多层次、综合性的发展。在采用“教育戏剧+”模式进行教学时,因引入和带入戏剧元素,学生需要对历史、文化、生活等等情境感同身受,因而获得比平时更多的智育体验。这个过程,是一种人生阅历和智慧的升华,是采摘由戏剧培育的舞台智慧之花的美好过程,这是其他种类的艺术作品难以企及的。说过:“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3]戏剧是精神文化产品,是感受的艺术,而审美就是人通过艺术感受在心中“造”出另一个非现实的世界。在“教育戏剧+”模式展开时,学生调动起审美思考,展开想象,试着与另一个自己对话,从而完成自我“美的塑造”,在心性、性情、情感等方面提升审美境界。

二、“教育戏剧+”模式在高校教育中的应用

戏剧因其融音乐、舞蹈、美术、文学等多门艺术为一体,所以包含的文化内容非常丰厚。在高校教育文科类课程和校园社团等活动中引入“教育戏剧+”模式,让戏剧教育在人文关怀、人文素质匮乏的高校里开花结果,是当下高校教育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寓教于乐,在思法类课程中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针对思想道德修养、法律基础类公共课理论性强、平实枯燥的特点,“教育戏剧+”模式运用过程中应注重理论知识的通俗化、故事化、趣味化。比如,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等内容的讲授时,教师可以撷取2018年纪录片《不朽的马克思》中的精彩片段,采取组织室内展演方式,把马克思的生活、学习、工作片段与伟大理论的产生和原理阐释结合起来,让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起来。再比如,在讲授各种具体法律条款时,可以借鉴央视CCTV12的《普法栏目剧》,选取一些综合性强的典型案例,让学生分角色在课堂上表演出来,使参演学生和观看学生都兴味盎然地掌握法律知识。“教育戏剧+思法类课程”模式的具体运用可参照“教师提前安排、确定主题——学生搜集素材、编制脚本——教师进行指导、商讨调整——学生进行排练、教师整型——正式进行演出,教师点评——学生欣赏讨论,总结思考”的步骤进行。编演剧目,在社团类活动中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目前,我国高校戏剧社团中比较突出的有北大戏剧社、江苏校园戏剧联盟,等等。在2018年江苏省紫金文化艺术节上,《马克思》《古今流觞》《以法之名》等众多由高校学生戏剧社团打造的原创剧目陆续在艺术节的“江苏省大学生戏剧展演活动”板块中亮相,成果丰硕。虽然舞台上大学生对戏剧艺术的理解还略显稚嫩,但他们用心表达了对戏剧的真诚理解和对生命的真诚感悟,一幕幕精彩的演出,最精致地展示了当代大学生的优良素质。在主题上,社团戏剧活动可以围绕文明校园建设、大学生素质提高、大学生恋爱观、大学生未来就业创业等方面开展,也可以走出校园,以文明城市创建、环境保护、社会与法等社会现象为主题进行思考创作。在这个过程中,逐渐使他们的交际能力、心理素质和心态趋于稳定和成熟。“教育戏剧+社团活动”模式可以参照“确定主题——搜集素材——老师指导——学生排练——内部演出——外出演出——总结反思”的步骤进行。扮演角色,在文学语言类课程中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基于高校文学语言类课程和戏剧的“亲缘”关系,“教育戏剧+”模式在这类课程中的应用最为广泛。一句典故、一首诗词、一个故事、一篇文章、一段历史……均可以用戏剧的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论语•先进》记载,孔子的弟子曾晳在谈志向时,希望“莫(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感叹道:“吾与点也。”这是一幅孔子与弟子畅谈人生理想的美丽画面。在学习这篇经典作品时,教师可以引导和组织学生将这个场景以及与其他学生的交谈过程用戏剧的方式惟妙惟肖地表现出来,注重体味孔子和弟子的神态、语气,揣摩他们的思想,就可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传统文化精髓,增强角色意识,对其身心发展大有好处。“角色扮演将学生自然地引入文本,学生充分调动知识积累、生活经验,借助文本语言,展开想象和联想,在灵动的、富有创造性的言语环境中品味文本内涵。”[4]角色扮演在中文、历史、外语等课程中都能加以运用。“教育戏剧+文学语言类课程”模式可参照“确定主题、搜集素材——学生编演、教师指导——课堂演出、回顾反思”的步骤进行。

舞台历练,在戏剧表演实践中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戏剧关注人的角色创造活动,这里的角色不仅是指舞台上、艺术中的角色,而且更是指生活里、社会中的角色。”[5]“教育戏剧+”模式若要真正发挥戏剧教学法的优势,有意识地培养高校学生的戏剧意识和素养,还要特别重视“两剧”(课本剧和校园剧),尤其是校园剧,发挥好“教育戏剧+表演实践”模式的专业培养塑造作用。课本剧以中文、外语等教材为基础,选取其中故事性、冲突性、动作性、教育性较强的篇目加以改编;校园剧则是以高校校园生活(当然可拓展至校外社会生活)为主要内容,以高校学生为创作和演出主体的戏剧。二者对表演的专业性要求极强。近几年来,上海高校大学生原创校园剧培育项目每年开展,已经孵化了一批又一批贴近大学生活,艺术性思想性很强的优秀作品。比如,2017年,上海戏剧学院、上海音乐学院、上海电力学院、上海海洋大学等高校的12部戏剧小品、歌剧、舞剧等作品入围了优秀作品汇演,以初心、清正、修为、梦圆四个章节为主题展开,反映了当代上海高校学生积极向上、和谐阳光的精神风貌,展现了新时代青年大学生不忘初心、清正廉洁、重德修为的优秀品质,对当代高校学生起到了很好的思想引导作用,对于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念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高校和高校教师在认真思考筹划的基础上,可以组织开展专业系、班级的戏剧日或校园戏剧艺术节,让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从编剧、导演、排演、舞美制作到宣传海报,全部让学生大显身手,真正发挥“教育戏剧+”模式独特的教学功能和“以文化人”的育人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晓华.教育戏剧的理论与发展[M].台北:心理出版社,2006.25.

[2]董建,马俊山,戏剧艺术十五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3].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4]黄爱华.探索与实践: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戏剧教育[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8.

[5]张生泉.教育戏剧的探索与实践[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10.

作者:梁爽 单位:天津艺术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