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优化与体系研究

时间:2022-07-05 11:08:10

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优化与体系研究

[摘要]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面临着单一化与同质化的悖论与困境,违背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本要求。高校教育管理应在管理对象从宏观化转向微观化、管理内容从粗放化转向精细化、管理方式从保姆化转向协同化三个维度上实现机制优化,进一步在管理理念从管理转向服务、管理制度从行政命令转向自主能动、管理模式从科层化转向扁平化三个维度上进行体系创新,凸显管理中人的情感因素,激活管理的能动性,真正实现立德育人的大学使命。

[关键词]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优化;体系创新;立德育人

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深入,中国高等教育也进入了“井喷式”飞速发展的时期。截至2018年,全国各类高校达到2852所,大学生在校人数达到3700万,居世界第一[1]。同时,以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高科技不但改变了大学生接受知识的途径与方式,更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的生活方式。因此,“健全和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行为,将管理与育人相结合,不断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2],就成为高校教育管理不得不面临的艰巨任务。

1“单一化”与“同质化”——高校教育管理悖论与困境

高校教育管理涉及到高校的学生管理、课程设置、教育职能、发展远景、后勤服务等诸多环节,是高校日常运营得以正常进行的基础,也是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得以贯彻的重要保障。它直接面对的是学生。因此,高校教育管理“直接影响着大学生对教育的认同以及人才培养的质量”[3]。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高校的设置与管理体制参照的是政府的运营模式建构的,“教育界一直坚持高等教育管理就是行政管理,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就是‘行政体制’或‘属于行政体制’的观点”[4]。教育与行政合二为一,行政管理的思维较重,管理模式的核心是“管”,手段较为单一。同时,管理机构的设置上与行政部门类似,各部门的职能与工作互相重叠交叉,同质化较为明显。这种管理手段的单一化与管理模式的同质化带来的是高校教育管理在新时代面临的管理悖论与困境。1.1管理内容的包办化弱化学生的主体性。“在每一个现代社会中,高等教育的种种问题都与增长有关”[5]。著名教育家马丁•特罗的这一断言也可以用在对中国高校教育管理的观察与分析之中。2000年以来,随着中国高校的扩招,大学生人数急剧上升。面对如此庞大的在校大学生群体,高校的教育管理思维与水平还停留在扩招以前,试图通过管理包办大学生在校学习与生活中的一切事务。这势必把本属于大学生自主决定的日常事务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大包大揽到高校教育管理的内容之中,不但加剧了高校教育管理的负担,更弱化了大学生自主决定日常事务的主体性,远离了高等教育的内涵与本质。例如:高校教育管理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管理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任务的主要承担者是班主任与辅导员。但很多管理者依然把已经是成年人的大学生当做中小学生来看待,大至学生的学习与职业规划,小到学生的出勤与宿舍个人卫生,事无巨细,全部都要由班主任与辅导员负责与检查监督。这种家长式与保姆化的关心与管理背后彰显的是对大学生的不信任与潜在控制,非但不能起到较好的管理效果,反而会让已经成人的大学生在内心里产生强烈的抵触与逆反。有时,甚至会适得其反,大学生因为得不到足够的人格尊重,甚至会故意做出很多违反管理规定的反常行为,以此来表达自己对过度包办与管理的不满。管理内容的包办化注重的是“管”。在被管理的大学生看来,这种管理是单向的,凸显的是管理者的权力。这种陈旧的管理思维与内容不能得到大学生有效的配合与呼应,弱化了大学生自主决定自己学习与生活的主体性,势必会削弱管理的效果,增加管理的成本,已经很难适应当今高等教育管理的发展。1.2管理手段的单一化限制学生的创新性。由于高校教育管理体制是参照行政部门设置的,管理部门的工作通常就是按照教育主管部门的文件与指示制订管理内容,其最基本的管理手段是“上令下行”,管理者往往认为上级部门的一纸命令下达到下级部门与大学生,下级部门与大学生就会自动按照命令完成任务,而对管理实施过程中的流程阻碍、职责不明、流于形式等没有足够的考虑,对达到管理目标的多样化不感兴趣,甚至对命令会达到的效果过于理想化,造成高校教育管理的低效化就在所难免。管理手段的单一化背后是管理理念的落后,只依靠“行政化”的命令方式实施管理,而忽略了管理对象的人性需求,其背后的人性基础是根深蒂固的“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来自于英国著名哲学家和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经济理论。在亚当•斯密的理解中,人在本性上是懒惰的,由于这种懒惰,人会心甘情愿地接受别人的领导与管理,人所有的行为背后的动机是经济和付出,因此,必须用强制和惩罚的颁发对人的行为加以鞭策。基于亚当•斯密的“经济人”假设[6],美国著名管理学家麦格雷戈在其管理学名著《企业的人性面》中提出了管理的X理论,即:大多数人因为懒惰而不愿负任何责任,他们的目标与管理的目标相矛盾,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必须用严格的规范和管制加以约束与惩罚。所以,管理的重点在于效率,而与人的情感无关[7]。可见,当下高校教育管理只依靠“行政化”的单一手段在本质上是对被管理对象大学生的轻视与忽略。在管理者的潜在思维中,被管理对象大学生是毋需加以考虑的,他们只需要按照行政命令的要求加以服从,他们的情感需求是可以忽略的。显然,这违背了高等教育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一根本目标的[2]。1.3管理模式的同质化降低管理工作效率。当下,高校教育管理部门的设置参照的是政府行政部门的设置,实行的是校长自下垂直划分的管理模式,在纵向划分的基础上,各个职能部门各自行使自己的管理职能,完成管理工作。这种看似极为合理的管理模式与家长制非常类似,带来的是工作分级过于繁杂,各部门职能与职责重合,直接导致管理工作流程的复杂化与多部门归属化,使得原本一个部门就可以完成的管理工作在各个职能部门之间反复来回,直接降低了管理工作的效率。例如,当下高校大学生管理工作在校一级行政部门上就分属于学工处、团委、后勤处、教务处等诸多部门。在大学生的具体管理上,这些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责是互相重叠交叉的。它导致一些简单的大学生管理工作需要各个行政管理部门的批准与审核,甚至一些管理工作会在各个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直接导致高校教育管理工作的效率低下。可见,管理内容的包办化、管理手段的单一化、管理模式的同质化带来的是高校教育管理的效率低下,违背了高等教育培养创新性人才的基本要求。在高等教育飞速发展的背景下,高校教育管理旧有的思维与管理方式已经很难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对其管理机制与管理体系进行优化和创新已经成为迫切的要求。

2由“管”到“理”——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优化

当下高校教育管理的运行机制已经实行了几十年,也具有一定的优点,要在短时间内以全新的管理机制取代已有的管理机制,显然是不现实的。因此,在已有管理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优化,以有效地提升高校教育管理的工作效率与管理成效,就不仅是必须的,也是切实可行的。1990年代,为了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绩以使企业达到戏剧性的增长,美国学者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提出了“企业流程再造”(BusinessProcessReengineering)理论,后经迈克尔•哈默、乔•佩帕德、菲利普•罗兰、威廉姆•凯丁格、阿什利•布拉干扎等管理学家的改进,已经成为风靡全球的管理学理论并逐渐影响到教育管理领域。作为一种结合了1990年代最新资讯技术应用于企业管理的管理学理论,企业流程再造指的是“由组织过程重新出发,从根本思考每一个活动的价值贡献,然后运用现代的资讯科技,将人力及工作过程彻底改变及重新架构组织内各间关系”[8],其再造的重点是流程,不是企业的组织结构,目的是为了打破部门界限,大幅度地改善管理的流程。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运营体制中,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对优化高校教育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2.1管理对象从宏观化转向微观化。当前,高校教育管理的对象是宏观的大学生群体,包办化的管理内容背后是把大学生群体当成无差别的管理对象。这是违背党和国家对教育规律的强调的。新时代教育管理应该“尊重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发展每一个学生的优势潜能”[9]。所以,高校教育管理机制优化的首要着力点应该是把管理对象从大学生宏观群体转向具体的大学生微观个体,尊重每一个具体的大学生的主体性,以个性化管理促使其个性化发展与成长。这也是现代教育最核心的关键所在。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有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以及自我实现需求。这五种是从低到高一级级上升的,最高层次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10]。可见,对不同的大学生个体来说,因为性格、家庭、经历的不同,他们的需求是完全不同的。如果只用一种管理内容来强行约束所有大学生的话,就不单是对管理资源的浪费,更会产生低效或无效的管理。例如,在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管理中,有些大学生从小就已经养成了自觉学习与管理日常生活的良好习惯,如果还是用包办化的保姆式管理,则不仅会浪费管理资源,还会让这些学生产生逆反心理,产生适得其反的管理后果。正确的做法应该是:了解不同大学生个体的多种需求,然后把管理视线从宏观大学生群体转移到围观的大学生个体,以促使每一个大学生良性发展。2.2管理内容从粗放化转向精细化。与把高校教育管理的对象转移到微观的大学生个体紧密关联的,就是把管理评价指标的精细化。当下的高校教育管理评价指向的多是一些大而无当的指标,很难用一些具体的数据去评价高校教育管理的成绩与效果,目标的宏大反而让学生体会不到点滴进步带来的愉悦,反而会给学生的成长带来障碍,降低管理的成效。其背后的思维模式还是没有重视每一个大学生个体的成长。大学的根本使命在于“立德育人”,而不在于“制器”[11]。高校教育管理应该把对学生的管理从粗放化转向精细化,为每一个大学生个体设置精细而又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让学生在管理的过程中时时能够享受到成长的惊喜,进而在管理中成长为人格完善的优秀个体。这不仅仅是管理的本质与内涵所在,更是管理者作为教育工作者真正的职责所在。当然,与粗放化的管理相比,精细化的管理带来的是工作量几何级的上升。这就促使管理者转换旧有的思维方式与工作方法,根据不同的大学生个体采取“因材施教”的管理,不单单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与之伴随的同时也是管理者个人的成长。2.3管理方式从保姆化转向协同化高校教育管理制度的优化,带来的必然是工作量的增长,而如何调动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以各级管理部门与社会机构的协同化管理,则是对当下高校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管理智慧提出的更大挑战。作为系统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协同理论”是著名物理学家哈肯提出的概念。这一最初源自物理学的概念因其普适性而成为管理学重要理论。根据协同理论,如果一个系统缺乏与外界的交流而处于封闭与孤立的状态,则其内部的运行规律必然会被打破[12]。具体到管理学,它要求一个机构必须要协调好内部与周边各种力量以弥补自身的不足,进而提高自身的优势。基于此,高校教育管理者应有效地理顺内部各种行政机构的职能与管理职责,共同参与到管理过程中来。例如,对大学生的管理,应以大学生的自我管理为主,积极调动各种学生机构、学生社团的管理能动性,管理者尽量不参与到学生个体具体事务的管理中,只以监督者与评价者的身份掌握管理过程。这样不仅能够大大减少管理工作量,更能够激发学生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变刚性的“管”为柔性的“理”,大大增加管理的成效。

3强化服务职能——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创新

高校教育管理的机制优化只是在原有管理运行机制基础上的改良。而要全面适应当下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落实党和政府确立的高等教育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一根本任务[13],还必须创新高等教育的管理体系。3.1管理理念从管理转向服务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创新的先决步骤或最关键之处在于管理者首先要更新管理思维,确立管理学真正的要义不是“管理”,而是通过管理“育人”的共识,管理不是刚性的文件与命令自上而下的贯彻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应该时时体现出对被管理者的人文关怀。管理理念的更新对高校教育管理体系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因为设备、制度、技术等的落后可以通过横向的移植加以改变,但“如果从事或负责这些工作的人还没有从思想、观念、心理、态度以及行为方式上实现向现代化的转变,那么‘引进’和‘移植’的结果,往往是难以如愿的”[14]。更新管理理念也是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随着人类管理智慧的进步,管理学领域对被管理对象的理解正在由“经济人”假设到“社会人”假设,再经由“复杂人”假设发展到“文化人”假设,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越来越重视对人的本性与被管理者创新精神激发,管理的要义也越来越倾向于被管理者的主体性和自觉性,更注重通过管理激发被管理者的的创造欲望与自我超越精神。在这一过程中,管理者角色定位的转变至关重要。高校教育管理者要实现从“管理者”到“服务者”的角色转变,旧有的管理观念与机构设置凸显的是“管理”这一概念高高在上的生硬,而“服务者”的角色则是与被管理者的平等。这种角色的转变才更符合当今管理科学发展的潮流与趋势。3.2管理制度从行政命令转向自主能动高校现有的教育管理制度科学性不足,过于重视管理的刚性命令功能,行政化特征凸显,严重落后于管理科学的发展,更与高校教育管理的现状严重不适应,不利于激发大学生的内在自主性。因此,高校教育管理体系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创新管理制度。高教教育管理制度的建设应大幅弱化管理职能,强化管理制度的“服务”职能,把为大学生的服务与促进个人全面发展作为管理制度的首要原则。同时,应避免管理权力在校一级行政部门的行政化集中,适当地把对学生管理的权责下放到各个部门与院系,以促使管理服务职能更加具有针对性,也能进一步地整合管理资源,调动院系与部门参与学生管理的主动性,最大化地利用管理资源。3.3管理模式从科层化转向扁平化高校现有的管理运营模式是以政府的行政运营为参照的,其依据的是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的“科层制管理模式”。在马克斯•韦伯的组织社会学理论中,只有实行“强制性的协调”才能把有组织的团体整合为一个整体。科层制强调的是等级制与规则化,彻底淡化人的感情因素在管理中的干扰[15]。但科层制只是一种理想化的运营模式,它忽略的是人的因素,活生生的人被抽象为具体的职位、规则的毫无感情的参与者,也难以避免因层次重叠而带来的运营效率低下等弊端,已经很难适应当下管理科学的发展。高校教育管理模式的创新可在现有运营模式的基础上引进扁平化管理模式,适当减少管理运营的中间环节,拓宽管理的幅度,简化管理的层次,让管理者直接面对大学生,了解他们的诉求,强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情感纽带,凸显管理过程中人的情感因素,进一步激活管理的能动性。

4结束语——创新管理与大学的时代使命

非常重视青年大学生的成长,多次强调“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16]。而高校教育管理直接面对的是青年大学生,管理的内容、手段、方式与运营模式,直接影响到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决定着高等教育的质量。因此,高校教育管理的机制优化与体系创新考验的是高校教育管理者的管理智慧。这不仅是落实党和国家教育方针的必然要求,更是时代对高等教育提出的迫切要求。

作者:贲志红 单位:江苏商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