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实践思考

时间:2022-01-29 11:17:36

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实践思考

1开展社会调研

专业建设的第一阶段是开展社会调研。社会调研是从高职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目标岗位的确定,目标岗位所需的知识、技能、态度,目标岗位所需知识和技能的使用频率和重要程度等方面进行开展。以实事求是、客观全面、认真细致、保持教育本质、遵循教育规律为准则,采用文献分析、访谈、观察等手段,调研以下内容。(1)毕业1~3年毕业生从事最多的岗位。(2)最多在校学生期望从事的岗位。(3)教师期望学生从事的岗位。(4)校外和企业专家期望学生从事的岗位。(5)机电一体化专业的未来新兴岗位。统计各岗位的排名,选出排名靠前的2个岗位作为机电一体化专业的目标岗位。在大、中、小3种类型的企业中,选择具有3~5年以上的相关工作经验的企业技术人员进行访谈,访谈内容如下:(1)机电一体化专业目标岗位的工作任务。(2)每个工作任务对应的一系列工作行为。(3)完成该项工作任务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职业能力内涵。将关于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知识、技能、态度的访谈结果进行汇整。根据汇整结果制作调查问卷,在大、中、小3种类型的企业中分别向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发放问卷,调研机电一体化专业学生需要具备的各项知识、技能的使用频率和重要程度。统计问卷,剔除使用频率和重要程度较低的知识、技能。通过对相关企业和学校现状的调研,掌握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与高职学校教学现状之间的差距。

2课程体系改革

专业建设的第二阶段是课程体系改革。课程体系改革是从专业课程的确定、教学进程的安排等方面进行开展。按照“以就业为导向”“以学习者为中心”“以职业生涯发展为需要”的课程开发原则,依据学生需要具备的各项知识、技能及其使用频率和重要程度的社会调研结果,经过机电一体化专业所有教师及校外和企业专家的认真思考和探讨,针对机电一体化专业现有科目进行扩充、缩减、增加、删除,将科目与使用频率和重要程度较高的知识、技能相对应,确定专业课程。估算学生课余时间的学习能量,确定每个科目对应的学分;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学习规律,排列科目的优先顺序。以学院学分为基准,按职业能力内涵的重要程度和使用频率,调整必修与选修科目,确定教学进程,最终构建机电一体化专业课程体系。由机电一体化专业所有教师共同完成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人才培养方案的撰写。

3保障实施规划

专业建设的第三阶段是保障实施规划。保障实施规划是从师资、实训设备、课程评价等3个方面进行开展。在师资方面,引进高技能专业人才,壮大师资队伍,完善知识结构与人员配置的合理性。大力推进教师培养培训工作,有针对性地更新或拓宽专业知识,提高教师队伍的学术水平。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提高教师队伍的专业技术能力。强调教研活动的针对性,促进教学思想的活跃程度。在实训设备方面,清点原有实验室空间和实验设备,根据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更新老旧系统,增加缺乏的实验设备。完善实训指导书、教材等教学文件,实施理论与实践一体化教学。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和管理,保障实训基地的有效运行。在课程评价方面,完善学生评价体系和同行评价体系,注重过程考核,参考相关行业和企业标准,创建明确的量化标准。

4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高职院校机电一体化专业建设的实践过程,通过开展社会调研,掌握了企业对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依据调研结果,经过校内教师、校外和企业专家的思考和探讨,制定了较为完善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并对保障实施条件进行了规划,为机电专业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为其他高职院校进行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改革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董泽芳.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概念界定与要素解析[J].大学教育科学,2012(3):31-33.

作者:陈堰芳 单位:上海电机学院高等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