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多级循环体系实现农业经济发展

时间:2022-02-28 08:10:00

完善多级循环体系实现农业经济发展

“十五”以来,宁海县从自身的发展实践和现实基础出发,确立“生态立县”的战略思想,立足于早谋划、早部署、早推动,积极推进循环经济从理论层面向实践延伸、从战略层面向执行延伸,形成的区域性混合型循环经济模式被理论学术界定为全国县域循环经济五大模式之一。农业循环经济作为循环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和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意义。宁海县在近年着力探索完善企业、产业以及区域多级循环体系,走出一条现代农业的新型发展之路,实现了农业经济和生态环境效益的高度统一。

一、生产生活“绿色化”,构建“家庭绿岛”式的微循环当前,农业发展组织化、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但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的农业生产方式仍占据着重要位置,是推进循环经济发展最富活力和潜力的细胞。宁海县着眼于量大面广的农村家庭生产经营主体,紧紧抓住被列为宁波市第一个部级农村沼气池国债项目县的机遇,引导农民利用畜禽粪便、废弃秸杆开发以沼气为纽带的农村生态能源,最大限度地实现了资源利用节约化、产业链条生态化。目前,全县已建成沼气池323座,沼气用户近2000户。建立了“畜-沼-果”、“畜-沼-粮”、“畜-沼-鱼”等多种生态种、养模式,不少家庭构建了“养猪不垫圈、做饭不烧柴、种菜无农药、产品无污染”的“家庭绿岛”式微循环。同时,扎实推进农村改水、改厕,大力推广运用太阳能、风能等清洁能源,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

二、企业生产“减量化”,构建“生态家园”式的小循环“减量化”是发展循环经济的首要环节,是企业合理利用资源、降低生产成本、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效途径。农业企业上接市场、下联农户,是推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关键环节。宁海县积极引导农业企业发挥绿色农业、农产品加工、劳动力密集型产业三大比较优势,形成源头减量、过程减量、排放减量等系列化生产流程,培育出一批资源利用率高、污染排放少、经济效益显著的典型企业。目前已拥有15家农业龙头企业,其中6家被列为市循环经济试点企业。抓源头促减量。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自建基地或订单生产等方式,在种养殖环节中综合运用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设施栽培等多种“减量化”技术,既降低了生产成本与物料消耗,又从源头上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和安全,产生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如金龙浦合作社采用工厂化育苗、雨水回收系统和以色列精滴灌等循环农业技术进行科学施肥,不仅节约了土地、水等各种资源,也极大地提升了农产品的质量,合作社生产的“冰淇淋西瓜”每只卖到100元,比当地普通西瓜高5-10倍。抓生产促减量。积极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开展清洁化生产,努力在企业内部形成资源少投入、高产出、循环利用的良性生产格局。如东部海洋公司利用对虾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外壳等废料,粗加工为鱼饲料,节约了30%的生产成本。抓产品促减量。把提升农产品品质作为推动农业生产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发展。目前,宁海县无公害农产品种植面积达34万亩,占总种植面积的50.4%。无公害农产品、绿色、有机食品总量达到105个,在近年省里举办的连续4届十大优质农产品评比中,宁海县的望海峰茶叶、泉丰西瓜、振宁土鸡、甬丰大米均榜上有名。

三、产业体系“组合化”,构建“宇宙飞船”式的中循环产业“组合化”是促进循环经济最终实现的有效载体。近年来,宁海县通过土地流转,推动优势农产品和特色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并积极引导各生产经营主体优化组合,构建完善产业链条,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积极构筑不同产业系统的物流质能共生耦合与相互依存的“宇宙飞船”式中循环。如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面积达11万亩,是全县的主要农牧渔业产区,约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三分之一,通过科学规划、合理设计,整个区域内的水稻、柑橘、西瓜、西兰花、牧业、海水养殖等看似分散的多种产业相互依存、环环相扣;区内国盛农场现有出口订单蔬菜基地2750亩,常年种植西兰花和毛豆,大批西兰花茎叶和毛豆杆可作为另一家农业龙头企业利丰牧业700余头奶牛的优质饲料,而利丰牧业每天产出的大量牛粪经发酵后又成为优质有机肥提供给基地使用;海联牧业是一家万头猪场,产生的大量粪尿采用干湿分离后,干粪加工成有机肥,尿液进入沼气池进行厌养发酵,产出沼气、沼渣、沼液,沼液通过专用管道输到金龙浦合作社的瓜果基地,成为有机肥料,在作物用肥淡季,多余沼液用于池塘养鱼和种植水葫芦,作为蛋鸭和猪牛的饲料。产业的有机组合和几种模式的实施,解决了大量农作物废弃秸秆、畜禽养殖排泄物的出路问题,又为生产绿色有机肥提供了优质原料,从而增加了农民收入。目前,该区域已初步构建形成7条循环产业链,区内60%以上农产品通过优质加工得到转化,60%以上农产品出口创汇,90%以上的农作物废弃物得到有效转化利用,先后被列为宁波市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发改委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项目,并作为宁波市唯一的农业循环经济项目参加2008年首届国际循环经济博览会。

四、生态环境“资源化”,构建“田园牧歌”式的大循环宁海县立足农村实际,以生态县创建为载体,既加大生态保护力度,不断巩固强化生态优势,又着力于生态资源化,挖掘好金山银山,使生态优势不断转化为经济优势,打造“田园牧歌”式的农村大循环。积极培育生态产业,大力推广海水内循环和“种养饲加”等生态种养殖模式,打造形成“蓝色东部”和“绿色西部”的生态产业格局。开发建成温泉4A级旅游景区、浙东大峡谷、野鹤湫等一大批生态旅游景区。深入开展基层生态创建工作,大力实施“净化大地、美化家园”活动,成片连线推进村庄整治,农村面貌得到极大改善。75%的镇乡、街道完成省、市生态镇乡(街道)创建,累计建成市级环境整治村214个、省级示范村9个、市级示范村24个,位于全市前列。开展坟墓专项整治,共迁移平毁坟墓21万穴,“青山白化”现象得到根本治理。集中开展农村面源污染整治,加强流域综合治理,开展大规模绿化活动,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2%,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合格率为100%,森林覆盖率达到62%。

宁海县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始终坚持因地制宜的原则,立足根本实际,挖掘自身优势,积极探索整个县域内的交叉式多级循环模式,被专家誉为农业循环经济理念在国内的一次创新和发展。经过近几年的实践,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

(一)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要推进土地流转“大规模”、“大经营”推进土地流转、促进规模经营,能有效集聚农业发展要素,构建完善产业链,促进物质能量的逐级循环利用,是农业循环经济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早在2003年,宁海县就加大工作力度,在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的前提下,积极引导农民按照市场机制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土地流转总面积达42.2万亩,形成五千职业农民经营全县七成土地的良好局面。土地流转的推进,促进了农业的规模化经营,极大地提升了农业要素的承载力,为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建立了广阔平台。如浙江东海岸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区土地流转面积达8.6万亩,占园区土地总面积的78%,集聚全县所有农业龙头企业,形成1000亩以上农场9个、500亩以上农场13个、100亩以上经营大户39户。农业生产技术、资金、人才等要素的集聚,实现了生物物种共生互利和产业体系共生藕合,直接促进了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也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农民增收提供了新的空间。农民不但从土地流转价格上升中得到实惠,而且从基地农产品生产务工中直接赚取劳务费,每个务工农民一年收入可增加上万元。农业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规模经济,不仅要着眼于一个企业或一个产业,更要牢固树立区域一体的理念,以土地的大流转推动农业循环经济的大经营。

(二)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要推进体制机制“强支撑”、“重效应”循环经济作为经济模式转型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我国还处在起步阶段,迫切需要政府的整体策划和积极推动。近年来,宁海县委、县政府不断探索、积极完善,逐步形成了一个导向明确、支撑有力的政策体系。着力解决“只循环不经济”现象,推动企业、农户自觉主动地发展循环经济。制订出台《宁海县循环经济发展纲要》,有针对性地引导鼓励和支持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企业加快循环经济发展,在投资、税收、土地等方面向循环经济倾斜。同时,建立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对一些循环经济重点项目进行直接投资或资金补助、贷款贴息。如为解决畜禽粪便污染问题,政府积极扶持发展生态有机肥加工项目,目前已建成7家有机肥加工厂,年综合利用畜禽粪便8万吨,生产有机肥3万吨。为推广使用有机肥,政府又出台补贴政策,350元/吨的精加工有机肥,县财政每吨补贴80元,1000元/吨的精加工配方肥,每吨补贴160元。为消化国盛农场2750亩西兰花基地的菜叶,引进利丰牧业,通过直接还田和用作奶牛饲料,使农场所有的秸秆都得到消化利用。

(三)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必须要推进发展规划“长谋划”、“硬约束”循环经济作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其推行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涉及经济、环境、社会的各个层面,还涉及到许多技术、市场的细节,必须制定科学、合理的长期发展规划。宁海县于2003年成功创建全市首个部级生态示范区后,就提出建设“全国生态县”的更高目标,明确要构筑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在“十一五”总体规划中,将发展循环经济确立为新时期的发展战略,并设置独立篇章。2006年又完成《宁海县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规划》和《宁海县浙江东海岸10万亩农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规划》的编制,明确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和保障措施等,系统提出传统农业经济增长模式向循环经济模式转变的途径选择和对策措施。提出“764”行动计划,即推行7种循环型农业发展模式、打造6个主导产业示范基地、实施好“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综合类”4个方面的重大工程项目。在规划的实施过程中,明确政策导向,不断加大扶持力度。进一步完善鼓励清洁生产、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的有关优惠政策,对能利用园区内已有企业的废物作为原料形成生态链的企业进驻园区予以优惠。研究制定清洁生产制度、环境管理标准认证制度、排污许可证及其交易制度、行业准入制度和督促检查制度等规范制度,建立绿色管理机制,保障园区的规范化、循环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