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艺术审美范式特征思索

时间:2022-05-18 11:36:00

声乐艺术审美范式特征思索

声乐艺术随着社会的发展越来越成为人们精神的食粮,声乐以其特殊的艺术形式刺激人的感知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理性世界,声乐艺术的审美重心已从原来的高高在上社会精英领域逐步下移至人的日常生活中来,这一审美范式的转变使得声乐艺术给予人的全面发展一定的营养。

一、声乐艺术审美理念

一直以来,对人的审美活动的研究总是在感性世界和理性世界间徘徊穿梭。将审美范式同人的自由发展结合以来也是一种审美范式的自然回归,即回归于人自身的发展。审美范式最早可以追溯于美学学科诞生后。18世纪中叶,鲍姆嘉通将美学定位为研究感性认识的学科,在鲍姆嘉通所作的最初的系统阐述中,审美是指与概念思想领域相比照的人类的全部知觉和感觉领域,“‘审美‘这个术语开始强化的不是艺术和生活之间的区别,而是事物和思想、感觉和观念之间的区别。”而后康德提出的“无目的的和目的性”命题奠定了西方经典美学审美范式的基础。审美通过其自身独有的特点将感性和理性二元对立进行沟通,审美范式必然要以艺术为思辨对象,艺术在感性的感知下激发对理想的想象能力,这使得艺术在人类活动中成了审美活动本身。

二、声乐艺术审美范式的基础

声乐艺术是集合了诗歌、音乐、舞蹈等多种元素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声乐艺术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承载了不同的人类文化。声乐以“声”为乐器借助语言的形式辅以一定的背景音乐以及舞蹈得以完成,以良好的气息控制和共鸣为特点。由此可见声乐中“声”是实现人们审美的手段,“乐”是情感表达的目的,是引起人们审美体验的重要部分。柏拉图在其对话录《法律篇》中说道:“追求美妙的歌唱和缪斯的人,应该追求的不是快感,而是正确。”声乐艺术在此种意义上将追求“和谐”之美孕育于声乐艺术的形式之中,构建了人类的心灵之美这门艺术的情感以其特有的方式得以传达,需演唱者对作品进行充分的理解,如作品和演唱者在审美情感进行审美感知最终使人获得绝对和永恒的意义。而声乐的原始功能与人类早期的宗教活动和社会活动密切相关,逐步演化到具有审美的功能:使人类活动以及人自身达到和谐统一。审美源于生活,声乐表演艺术的审美活动受到作品本身的审美性、审美主体以及受众体三者的约束和感悟。如一首音乐作品不能给听众带来美的感受不能称之为一首优秀的作品;不能引起演唱主体共鸣也难以构成一首优秀的音乐作品;音乐作品自身缺乏美的符号则审美感受荡然无存,只要在歌者与审美受众体在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达到一致时才能引起情感上的共鸣,艺术价值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有了价值,声乐艺术的存在离不开人们的审美需要,声乐的审美范式是建立声乐艺术审美范式的本性回归。

三、声乐审美范式的本性回归

声乐审美范式的本性回归是建立在回归人的自然本性基础之上的,将声乐艺术置于生活审美化这一领域进行分析与研究。通过分析日常生活的审美现象找寻人的自我发展的变化规律,从生活出发探索声乐对人的全面发展的影响,把握中国音乐文化的发展。声乐的研究离不开社会历史语境。声乐艺术在我国发展逐步向多元化的开放趋势发展,声乐艺术不局限于某一种单一的模式和风格,博博采众长集合优秀的声乐艺术形式和风格。声乐艺术的审美范式活动从归于生活之中绝不仅仅是简单地归结为人的生存状态的平面化,这与现代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的发展息息相关,如政治、经济、文化尤其是人的全面发展。随着经济的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声乐素养以及声乐感悟都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使人们对艺术的体验和认知方式发展了一定的转变。而在消费主义盛行的现当代,仅仅强调对消费主义意识形态的批评极易将声乐文化的真实形态遮蔽。审美活动具有普遍性和广泛性,时代决定了审美的取向和趣味,而将声乐审美范式置于日常生活的语境中理解,体现了当今社会平等的关系。而将声乐艺术的中心下移至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形式,体现了审美的民主化。随着电子领域的不断壮大,声乐艺术得以良好的传播,同时,大众日常生活的需求使得声乐艺术滋生了一种世俗化色彩的追求,使声乐艺术变得更加平易近人,人们在声乐审美体验中得到了自身生活的感性需求和情感释放,产生了一种源于生活的自我满足和感动。日常生活中审美实践在感性和理性的相互的作用中为人的主体发展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开阔性。日常生活的审美化不断地美化了生活,声乐艺术的普遍发展促进了整个社会审美风尚的流变,使人们的生活乐趣得到了更多的空间和范围。

总之,将声乐审美范式置于日常生活中来对人的全面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时代精神的引导使其向着积极一面发展,使声乐艺术更好的为大众服务,促进人的全面和谐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