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构建

时间:2022-02-15 11:26:26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日常思想政治教育观的构建

摘要:积极心理学把积极的体验、积极的个人特质和积极的环境作为主要研究领域,为高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理念。为此,提出以培养学生个体的积极体验为出发点,倡导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提高辅导员对学生教育的积极认知,改进思政教育方法,创造积极的外部环境等策略,培养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

关键词:积极体验;积极心理学;高职院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

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实现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现有理念、方法和手段已不能显现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突出表现在:工作“问题”导向,“管”多“育”少,心理工作集中于学生的心理问题,很少关注积极面。事实上,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充满激情和活力,是“贴近学生、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的富有感染力的工作。而近年来兴起的积极心理学思潮,正是研究如何唤起生命价值和意义,给人类灌注希望、快乐和幸福的理论,符合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求。因此,运用积极心理学教育理念,能为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增添活力,提高教育实效性。

一、高职院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界定

国家教育部在2014年3月《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定义辅导员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因此,本文界定的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与辅导员的工作内涵一致。同时,笔者认为,高校日常的学生管理工作包括育人,因此,本文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包含教育和管理两方面的内容。另外,《能力标准》明确规定了辅导员九方面的能力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学业指导、日常事务管理、党团和班级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危机事件应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理论和实践研究。笔者认为,这也是高校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主要工作内容。高职院校是国家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职院校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也在此界定范围内。

二、积极心理学概述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积极心理学起源于人本主义心理学,主要的代表人物有罗杰斯、马斯洛和弗洛姆等。积极心理学与亚洲文化和哲学有着紧密联系,致力于帮助人们运用自身优势获得人生的美满幸福。积极心理学主要研究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个体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积极体验;二是个体美德、乐观等积极的个人特质;三是影响个体成长和发展的积极组织环境[1]。综合以上三方面内容,人们就会有满意的生活状态,从而减少心理问题产生。

三、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积极教育观的构建

(一)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

积极心理学认为,积极体验包括积极情绪和积极的情感体验,主要是客观事物能满足人的需要而产生的情绪反应与心理体验[2](P104)。积极的情绪是短暂的,主要指人的感官体验,如身体的快感;积极的情感是持久的,主要指人稳定的情绪状态,需要运用自己特有的力量完成所从事的活动才能体验,如实现了自己的理想、目标,解决了困扰自己的难题等。积极情绪和情感体验不仅是个人幸福感的重要标志,而且是发展创造性思维,提高生产力,促使人长寿的重要因素。要增强学生的积极情绪体验,必须在高职生日常思政教育中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做到教育贴近学生生活,尊重学生个性,强调人文关怀,满足学生发展的需求。在思政教育中,采用多种形式(如谈心、座谈、社会实践活动等),了解学生,帮助他们提高处理各种学习、生活困扰的能力,从而使其产生积极的情感体验。同时,以学生为本,要求高职生思政教育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增强他们的责任意识、使命意识,提高其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获得主观幸福感,增加积极情绪体验。

(二)增加辅导员对学生教育的积极认知

积极认知是指对现实中的他人和自我进行的积极取向的认识和评价,即不仅看到事物的消极方面,也看到积极力量,并对事物进行积极评价、感知和判断[2](P109)。塞里格曼认为,人们有两种不同解释事物的风格——乐观解释风格和悲观解释风格。乐观的人把消极事件或体验归因于暂时的、外部的和特殊的因素,这不是定性评价,如当前的环境等;悲观的人则把消极事件或体验归因于稳定的、内部的和普遍的因素,这是一种定性评价,能使人产生强烈的挫败感,如个人失败。积极心理学倡导乐观解释风格,启发人们对问题做出积极解释。第一,在高职生思政教育中,教育者要改变“问题”学生的传统认知模式,用欣赏的眼光看待每位学生,关注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在以往的思政教育中,教育者往往更关注学生身上的消极因素,如自私、逆反、个人中心等,而较少关注学生的积极品质,如勇气、乐观、助人等。思政教育者如果用开放、欣赏的眼光来看学生,更能挖掘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内在的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提高高职生的自我效能感,促进学生成长。第二,在高职生思政教育中,教育者要善于创造积极的氛围来引领学生。可利用学生身边的典型、优秀事迹,开展如“校园之星”的评比或展示活动,用积极的因素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品质。

(三)改进思政教育方法

积极心理学为高职思政教育提供了更丰富的教育方法。它强调个体心理、情感和需要的重要性,注重个体的主观感受,把思政教育和情感培养结合起来,采用理解、尊重、接纳、肯定等积极教育方式,更有利于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教育者可通过情感激励法,挖掘学生的情感源泉。在思政教育中,充分利用环境和自身的情感因素,激发学生的情感,加强师生间的信任和交流,改变传统思政教育单一理论说教的模式。教育者通过科学设定学习任务难度,唤起学生积极的情感共鸣;精心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引发学生的积极体验;促进学生反思,深化学生情感体验,从而培养学生的积极力量和良好品德。

(四)创造积极的外部环境

1.发展和谐的人际关系

积极心理学认为,他人很重要。当今的理论学者认为,拥有爱的能力以及被爱的能力是人类的本质倾向。在人生历程中,这对健康和幸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P179)。在发展家庭以外的关系时,学生必须处理好友谊、信任、赎罪、原谅以及感激等问题,以提升心理和生理上的幸福感。因此,在日常思政教育工作中,教师要注意加强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和谐的人际关系,并通过多种手段培养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发展学生情商。

2.创造良好的学校环境

积极心理学认为,在与环境的积极互动中,个人能获得更丰富的经验与更好地成长。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之一——彼得森认为,感觉良好的心理学体验都是在道德的环境中出现的[3](P34)。因此,良好的环境能塑造积极的人类经验。首先,学生管理者要为学生创造感到安全的环境,自然激发学生的真善美。其次,辅导员要指导学生树立恰当、明确的学习目标,以增进学习动机,鼓励学生投入学习。最后,思政教育工作目标要突出学校办学特色与理念,促使学生在良好的环境中成长,提升学生幸福感,并最终把学生培养成具备高尚品德的社会成员。

参考文献

[1]陈晓英.高职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视角:积极心理学[J].教育与职业,2010,(15):79-80.

[2]周围.积极道德教育——积极心理学视域中的道德教育[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3]可里斯托弗•彼得森.积极心理学[M].徐红,译.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作者:宋一栋 刘月红 单位: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