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活动分析

时间:2022-08-31 09:53:35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活动分析

摘要:中国的发展进入新时期,登上新的征程,社会的各个方面都随之产生了新的变化。高职院校的发展也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要打开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活动的全新局面,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满足需求的紧缺人才,从而助推各行各业的发展增效提速。本文将针对如何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活动从学校、企业、学生和社会需求等多个角度进行一些相关分析,提出几点个人见解,以供参考。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产学研建设

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不断加强对高校教育的改革创新,改善现有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力求满足当今中国社会各行各业对高等人才、技术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越来越多的需求。在此种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以校企协同育人、产教融合为导向的专门职业技术人才培养模式日益兴盛、遍地开花,成为引起社会重点关注的热门现象。因此,笔者将在接下来的文章中对校企协同育人展开一定的探究并提出一些开展校企协同育人活动的建议和对策,希望能对校企协同育人活动的开展有所帮助。

一、以应用为导向,建立实训基地,实践与理论并行

发展至今天,国内高职院校的革新与转型虽然取得了部分成效,向社会各行各业输送的专门技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都有所优化提升,但仍然有很多的不足和可以改进之处。从总体形势来看,国内的很多高职院校及企业对校企合作协同共赢的人才培养机制与发展模式的认识都不够深刻,没有把握到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机制与校企共赢发展模式的根本精髓。对学校来说,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制约,其普遍存在模式固定的缺陷,对校企合作协同育人不够积极主动,摆“高架子”,被动跟风甚至原地踏步,只是见其它院校发展校企协同的模式就一昧跟风、完全模仿,没有根据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的措施来发展校企协同合作。另外,还有大部分高职院校仍然过于重视强调书本理论知识的教学,而轻视专业技术实践能力的教学,没有系统、科学地分析社会经济、学科发展规划和产业需求,把国家提倡的技术人才创新实践教学变成了一种形式。这种情况根本难以满足当今中国社会各行各业发展对专门技术型、应用型人才的实际需求。然而,对于当今社会的大部分企业来说,如何降低产品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才是企业要优先考虑的事情,企业都希望以最小的资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利润。大部分企业对人才培养的态度过于急躁,它们需要的是能够尽快上岗为企业获取效益的技能型人才,而高职院校的学生则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和理解消化理论知识,逐渐才能在实际生产中把学到的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实际可用的技术能力。学生需要足够的成长和进步的时间,这样就与企业迫切取得经济效益的述求有所矛盾,导致大多数企业在校企合作中往往处于消极状态,使得校企合作最终成为“公益性扶持”或功利性投资。[1]因此,面对此种情况,学校和企业都必须扭转固有的观念,要以应用为导向,对人才的培养必须实践与理论并行,既不能轻视理论,更不能放松对学生实践技术能力的培养。想要做到此点,高职院校应当努力摆脱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创新教学模式,积极主动与企业进行联系,密切关注行业发展的现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水平,把专业教学目标和企业的实际需求进行挂钩,对接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实际需求,根据本院校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的创新措施,发展校企协同合作。学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绝对不能一昧地传授学生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要把对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培养重视起来,系统、科学地分析社会经济、学科发展规划和产业需求,把国家提倡的技术人才创新实践教学落到实处。与之相对应,企业也必须把人才培养的态度进行改变,不能把人才培养当成工厂生产工业品一样完全追求速度和效率,给学生相应的时间来适应和理解消化理论知识,引导学生在实际生产中把学到的知识和理论转化为实际可用的技术能力。此外,企业和高职院校也必须给出相应的机会或平台让学生可以切实地参与到工业生产的第一线,迅速提升实操水平。由企业和高职院校共同合作建立培养学生专业技术能力的实训基地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既能帮助学生将自己掌握的书本理论知识在实际工作中蜕变为技术能力,也能满足高职院校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需求,同样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企业要求技能型人才尽快上岗为企业获取效益与现实人才培养较为缓慢的矛盾。[2]

二、更新课程知识,企业一线专家参与教学

今天的我们正处于信息时代,知识大爆炸的时代,知识更新换代的速度越来越快,稍有松懈就有可能被时代所抛弃,落后于时代的发展。现如今许多高职院校在设计相应的培养专门技术型人才的专业课程时,就没有考虑到各行各业的迅速发展和专业知识的日新月异,很多高职院校的教学课本还是五年前、十年前甚至更久以前编写的教材,根本无法反映当今行业知识的发展和现状,导致课程教学的内容非常陈旧,并不能适应现如今各行各业发展对专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调查一下高校教材市场,某些课程的教材同一名称、同一出版社的版本有几十种,比如《大学英语》、《大学语文》等教材均有几十甚至上百多个品种。有些课程如茶叶加工,只有一本90年代的施兆鹏教授主编的《茶叶加工学》,这本教材一方面版本较老,再一方面用量较少,因此现在出版社已经不再出版了,这就使得茶叶加工这门课无教材可选。为什么会出现教材如此“失衡”的现象呢?像大学英语这类课程基本上是每所高校大一新生的公共课,用量都在几千册以上,经济效益的诱惑使出版社、作者对这类教材趋之若鹜,而象《茶叶加工学》这类教材的使用对象比较少,有时全国的订购数量就只有几十本,出版社都无法开机印刷,从经济利益角度考虑,这类教材的立项都十分困难。此外,不仅仅是课本上承载的知识非常陈旧单一,大多数高职院校的教师早已经脱离了企业的一线生产行业,难以把握各行各业发展的现状,头脑中对各行各业的认知还停留在很久以前。这样一来,教材陈旧单一,教师传授的知识也不贴合时展的步伐,就难以培养出满足当今时代各行各业发展需求的创新性专门技术型人才。[3]针对上述情况,我们必须尽快更新高职院校的课程知识,对教材进行更新换代。学校在为学生设计专业培养课程时,先要了解市场需求。对此,我们可以邀请企业一线的专家入驻学校,参与进学校的课程设计、教材编订甚至教学工作当中,以确保教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新的知识,是与当今社会各行各业的发展相对接的,以增强课程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同时,学校可邀请企业一线专家参与学校的教学工作,也有利于学生学习与学生就业的一致同步,让学生学成离校后能达到企业的用工标准,不至于学校培养的专门技术型人才与企业的实际需求脱钩。企业一线专家与学校教师共同合作编订出满足市场需求的新型教材,发挥企业和学校的优势。企业的一线专家和学校的专业教师组成一个课程资源以及课本更新团队,满足教学工作中对新课本的需求。同时,为了解决部分高职院校的教师因为常年从事与理论教学工作而与企业实际生产情况脱钩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安排教师到企业中进行一定时间的挂职工作,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的和实际相合的专业技术水平,促进教师责任意识的提升,开拓行业前瞻性的眼光,保证教师的教学能力。以上几点,如果能够实现,就将大大提升校企协同合作育人活动的效果。

三、变更传统评价模式,构建校企协同人才评价体系

传统的高职院校的人才评价模式大多是以学校为主。由于传统教学理论和人才培养评价模式的持续影响,我国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质量评价存在诸多问题,其中一些问题已成为培养出满足当今社会需求的专门技术人才的严重障碍。突出的一点就是以往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的评价功能方面过分强调筛选功能,只是单一的通过卷面成绩等等划分出学生的好坏优劣,忽视学生的主体性以及学生对评价结果的反馈和认可,对考核中反映的自我发展问题和各阶段被考核人的进步和努力不够重视,不能充分发挥改进作用。另外就是过于强调可量化的评价内容,如学业成绩等等,对难以量化的内容关注过少,如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培养具有的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情感态度、行为习惯等综合素质评价相对忽视,而这几点才恰恰是符合各行各业需求的高质量人才所具备的优良素质。这种方式放在以往高职院校与企业相互独立、没有联系的情况下固然是具有合理性的,可在当今我们提倡的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下不免有失偏颇。因为在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机制下,不再是学校和学生这两个主体,还参与进来另外一个主体,即企业。由于企业是用工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最终是流向企业的,因而企业才是专门技术人才主要的需求方。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人才的优劣也将直接影响着雇佣企业的发展状况和效益高低。[4]因此,针对上文中提出的人才培养评价模式的弊病,笔者在这里提出变更传统人才培养评价模式、建立校企协同育人的人才评价体系的建议。在此种体系下,学校和企业协同合作,共同为人才的评价保驾护航。对于学校方面,学校去除本身评价模式中一些弊病,继续保持和发扬教师队伍丰富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教学经验、理论体系和理论知识完整等等优势,这些优势将是校企协同合作育人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中的人才培养的基石,是培育人才、评价人才的重要保障。另外,由于企业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企业自身未来成长发展的需要,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重新审视企业员工培训、未来职业发展、多层次管理培训和专门人才成长。为此,许多企业建立了一支专业化的师资队伍,同时将企业管理层中具有丰富管理经验或生产一线中实践技能优异的师资队伍纳入企业专业师资队伍,逐渐建立起有一定规模的培训体系。笔者所提倡的校企协同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就是将学校的理论师资优势和企业的实践师资优势结合起来、优势互补,整合成一只更高水平、理论与实践多维度的师资队伍,不仅能更好地培养人才、评价人才,同样更能弥补以往人才评价机制的缺陷和不足,促进校企协同育人活动向着更高水平发展。总而言之,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活动,培养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创新性专门技术型人才是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中国经济社会各行各业发展的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要求,必须着重关注、不容懈怠。我们通过以应用为导向,理论实践并行,建设实训基地,更新课程相关知识,邀请企业一线专家参与教学工作等等措施促进高职院校和企业的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活动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曾军英,李洪波,向小亮,邹娟,胡兴.“一主线三融通”校企协同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20(42):219-220.

[2]胡继荣.应用型高校“三·三”制校企协同育人模式研究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0(16):43-46.

[3]李露,宁方美,牟晋娟.高职软件技术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老字号品牌营销,2020(05):112-114.

[4]田会峰,赵丽,周瑜,郑艳芳,刘乾.应用型本科院校多模式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与实践[J].教育现代化,2020,7(26):7-10.

作者:罗艳 熊凤 单位:重庆化工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