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研究方式综述

时间:2022-04-20 05:09:00

古代文学研究方式综述

一、形态古代文学的研究

从形态上来说,可分为直接的文学研究和间接的文学研究;文学文献的研究和文学批评的研究。如果细分,直接的文学研究还可以分为专门的文学研究和非专门的文学研究。专门的文学研究主要取材于那些专门的文学著述或是文学理论著作。比如,四库全书中的诗文评、词话等,又比如刘勰《文心雕龙》、钟嵘《诗品》、皎然《诗式》、《中山诗话》、《六艺诗话》、“体兼说部”。非专门的文学研究在四库全书的经史子集各部中都有。

二、理论中国古代文论研究中体大思精的作品很少,多以札记、评点的方式进行著述。

在西方文论传入以前,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以感悟性的评点为主,表现为“重体验,轻知识”的思想特征。西方文论传入之后,才开始摒弃个人体验,进而崇尚理念重逻辑分析。用西方文论对中国古代文学进行研究的早期的先行者是王国维。王国维的很多著作体现了对西方人文理论的热切关注。然而,较早地运用西方文学理论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是从撰写中国文学史开始的。这种研究的倾向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生和不断深入而得到强化,并奠定了整个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的基础。外国人文理论和文学理论的缜密而系统的方法显然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带来了生机;但本土的文学始终植根于中国肥沃的历史积淀中,因此中国本土古代文论的文献虽不多,却仍足资借鉴。在进行研究时,中国文学的特点也是必须注意的,中国古代文学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地理和人文因素,我们需要结合以上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同时以西方文论的方法做指导。

简要来说,中国古代文学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泛政治化中国古代文学是政治色彩很重的文学。文学自魏晋作为一种独立的学术从哲学中分离出来以后,一直作为统治阶级招募人才的主要手段。这也就必然决定着文学的政治作用。可以说,中国古代文学和政治是不可分离的。尽管文学具有非功利性,但这并不能使其与政治划清界限。在历史上的一些时期,文学甚至成为政治的附庸。说到文学和政治的关系,就不能不提到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古代实行的森严的三级考试制度,为文学和政治搭建了一座天然的桥梁,使莘莘学子得以通过文学的手段进入仕途。位居人臣之后,文学也仍然发挥着它的政治功用,中国古代的文学是官僚文学,能够吟诗作文的多是官宦,因此中国古代的应制奉和的作品也很多。

(二)泛道德化文学自古具有很强的政治教化作用,这和儒家重道德伦理的传统是分不开的。从《春秋》的微言大义、一字寓褒贬,到《史记》的不以成败论英雄,莫不体现着这种道德风尚的尺度。这种尺度贯穿着中国古代文学的始终,比如在《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一篇中,处处寓道德教化于字里行间。古人对于文学家的审视很多时候是掺杂着作者的人品的,并不单从作品出发考量作者的生平,宋人尤其如此,这也是宋人对李白和王维二人评价不高的原因。

(三)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古代天人合一的观念对文学具有深远影响。孔子以“和”作为人文精神的核心。“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这体现了孔子的思想,认为治国处事,礼仪制度,当以和为价值标准,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时,也要这样。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的观点,更是体现了天与人的和谐,进而提倡人与自然的和谐。

三、方法从文学观念来说,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基本上是一种创作论。

“盖有南威之容,乃可以论于淑媛;有龙渊之利,乃可以论于断割。刘季绪才不能逮于作者,而好诋诃文章,掎摭利病。”这是一种典型的创作论的观点。认为作者做不出好的作品,则没有品评文章的资格。又如“蒙仲文人,非诗人,安能评诗!”则说得的更为明白了。文学在古代一度是经学的附庸,所以说“非特善评诗者不能诗,即善吟诗者多不能评诗。”创作论要求作者在创作上要身体力行,对于文学作品的评价也要有丰富的创作经验做基础。这样的要求看似苛刻,实则有一定的合理性。因为文学的研究都是要以文本为基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