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古代墓葬艺术

时间:2022-03-10 10:04:47

浅析古代墓葬艺术

摘要:墓葬自古以来在中国古人心中就极为重要,历经几代,墓葬逐步演变发展,成为一种等级制度与文化艺术。通过对墓葬的诠释解读,可以了解到该时期的社会文化,物质经济,文化艺术以及古人生死观等诸多方面。文章从解读墓葬背后的真正内涵出发,重点解读了秦始皇陵背后所蕴含的文化艺术,并诠释秦朝时期古人生死观与等级制度、礼制文化等诸多方面,探析其背后的真正内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墓葬艺术;秦始皇陵;礼制文化;古人生死观;等级制度

何为墓葬?在中国古代社会,“墓”与“葬”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却又相互区别的两种事物。墓,可理解为安置死者肉身之地;葬,则是指安置死者的方式。二者并称为墓葬,墓葬也可看作古人生死观的物化形态之一。墓葬受中国古人生死观,宗教,制度,礼节,祖先崇拜等多方面的影响,所以在中国人心中显得极为重要。由于古人对死后世界的种种憧憬与幻想,更直接的体现于墓葬与随葬品之中,因此,通过对一座墓葬的发掘与考察不仅可以了解到该时期建筑,绘画,雕塑,工艺品等多种艺术形式,而且可以让人们更深刻的了解某一个时期的社会,更有利于人们了解其制度,文化,礼节,政治,经济等多方面的情况。墓葬作为中国古人在生死这个最大的哲学命题下,以建筑,雕塑,绘画等多种表现手法所营造出的艺术作品,其背后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关乎于该时期整个社会古人的生死观,等级制度,礼制文化等诸多方面。因此,对于一座墓葬背后所蕴含的艺术文化的研究就显得格外重要。

一、中国上古时期的墓葬艺术

(一)对墓葬意识的起源的解读。通过对英德青塘遗址的“蹲踞葬”的考察与测定发现,早在一万多年前,岭南古人便有了墓葬礼制的意识与行为,此时的墓葬处于初期阶段,尚未有严格的墓葬等级制度。随着社会的发展,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转变,墓葬开始出现了不同等级的分葬,以区别身份等级。经由新旧石器时代,夏,商,周这些历史时代,墓葬制度随着社会经济与政治制度的发展而不断演进,显示出了一定的规律性。由于时代,地域,文化的不同,不同时期与不同地域的墓葬呈现方式与制度各有不同。(二)墓葬艺术与先秦时期礼制文化的关系。墓葬艺术与礼制文化也是息息相关的,自商以来,青铜器文化不断发展,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社会阶级制度也已经确立,再随着祭祀礼仪的发展完善以及崇拜祖先的观念,商朝时期的墓葬已经形成了严格的阶级等级差别,贵族阶层往往墓穴中伴有丰富的随葬品,由于商王朝重祭祀,所以在殷商时期开始出现大量的人牲殉葬,正是这些暴政也加速了商王朝的灭亡。到了周朝阶级制度进一步划分,墓葬的等级制度区分的更加严格,逐渐形成了“天子棺椁七重,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的棺椁制度。但在周朝后期周天子没落,诸侯崛起,礼崩乐坏,一些诸侯的陵墓开始出现了僭越现象。此时的墓葬礼仪与商朝时期差别并不是很大,直至秦朝,中国的墓葬制度才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不过由于受儒家中“仁”的思想观念的影响,人殉制度自周朝开始出现的则越来越少。

二、对秦朝时期墓葬艺术的解读与诠释

(一)对秦朝时期墓葬制度发展的背景及原因的解读。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的王朝。秦国自商鞅变法以来国力不断充盈,先后用十年的时间就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制国家。秦的统一为百姓提供了一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来从事生产活动,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其次统一度量衡,文字,语言,货币单位以及焚书坑儒等措施,为中国的统一,文化的融合,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君主专制的确立,君主的权力空前加强,皇帝便成为了封建社会当中最至高无上的存在,使得君主可以同时调动大量的财力,物力以及人力从事大型的设施建设。因此自秦以来,无论是中国君主的宫殿还是陵墓,或是祭祀场地以及边防建筑,规模宏大的都超越前代。君王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是意为将自己与常人划分出来,体现自己的财富地位以及权力。这也是礼制文化与等级制度的体现。因此在秦开启了中国封建社会以后,中国帝王就极其重视自己陵墓的修建,帝王的陵墓往往从君主继位以后就开始修建,直至死亡方才停止,其规模之宏大往往令人瞋目结舌。秦始皇陵便是这一时期杰出的代表性产物。(二)秦人生死观的体现——对秦始皇陵背后文化内涵的解读。秦始皇陵作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在建筑,雕塑,绘画以及其他方面,秦始皇陵都具有着极高的艺术价值、审美价值、文化价值与考古价值。秦始皇陵是体现着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代表着秦代建筑,雕塑,绘画艺术的最高水平。皇陵的修建整体本着“事死如生”的原则(人死后的极乐,来世的重生都被寄托于墓葬之中)。人活着时的种种需求,古人认为死后则也需要,死后的墓穴则是活人对墓主人死后的美好祝愿。秦始皇为了显示其显赫的地位,按照自己生前的享乐标准设计了整个秦始皇陵。因此秦始皇陵的内部构造与秦都城基本相似,规模宏大的令人瞠目。据《史记》记载,皇陵地宫“上具天文”,体现着秦始皇对死后仍然统治江河湖海的期望,也表现其强烈的升仙愿望。包括皇陵的选址也是极为考究。皇陵整体的建设依山傍水,在风水学当中是呈现着“五爪金龙”之象,凝聚着天下之气,以保秦朝千秋万代,体现着秦始皇死后的期望,以及对秦朝后世的祝福。秦始皇陵中的一事一物,无一不体现着秦始皇的个人功绩、至高无上的地位、对死后世界的憧憬、对子孙后代的祝福,可以说整个秦始皇陵是秦始皇整个人生死观的体现,也是整个秦朝的生死观的集中体现。(三)秦代墓葬艺术的杰出代表——秦始皇陵兵马俑。以俑殉葬的出现是由于儒家观念逐步深入人心以及周王朝时期吸取了殷商时期使用生殉的残酷陪葬制度导致其逐步灭亡的教训,二者共同作用下产生的结果。为避免步商之后尘,从周王朝开始君主便逐步抑制人殉制度,并慢慢废除,改为以俑殉葬。秦始皇陵兵马俑便是这一时期人俑殉葬的杰出代表作品。秦始皇陵兵马俑的人物形象,基本依托现实生活,身高比例与真人相似。每一个陶俑的服装,神情也各不相同。整体面容中都流露出秦人的庄严与从容,具有鲜明的秦代特征。数以千计的陶俑陶马,每个都独具特色,栩栩如生,使得这些陶俑有血有肉,复有真情实感,不仅展现出了秦代匠人们的高超技艺,而且反映了秦代统治者对造型艺术的高度重视,同时也显示了王权威严与秦始皇统一全国的丰功伟绩。秦始皇陵兵马俑的出现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走向成熟的标志,也为之后的唐三彩等雕塑艺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中国后世雕塑艺术具有深刻的意义。从陪葬坑中出土的兵俑主要有士兵与军吏两大类,包括步兵,骑兵,车兵等等兵种,排列布局按照作战时进行排列,分前锋,主体,侧翼,后卫四部分。通过对兵俑的排列布局,武器装备,服装头饰等等方面的考察,有利于我们了解秦代命将制度,等级划分,服装兵器等方面。如此规模宏大的兵俑陪葬坑,展现出了秦代战场上的真实情景,也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威震四方的丰功伟绩的体现,亦是秦始皇对死后仍旧统治千军万马的憧憬与期望。如此规模宏大的陵墓工程反映出秦朝时期我国的强盛,各方面的成就在此时远超世界各国,但也由于秦始皇时期大量修建大型建筑工程,耗费了大量的财力物力与人力,导致百姓们苦不堪言,因此加速了秦朝的灭亡,有了“秦二世而亡”的悲惨结局。从文化艺术的角度来看,兵马俑是我国古代墓葬艺术当中的宝贵财富,对于我们了解秦朝时期的雕塑艺术、士兵作战、秦人生死观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并且对汉代墓葬制度的发展也具有深远的影响。

三、结语

从商到周,从周到秦,中国古代的墓葬制度与礼仪不断完善发展,形式也变得愈加丰富多样,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进步的集中体现。大规模的陵墓的修建以及陪葬品的多寡体现了各个阶级之间等级的差别,是我国自进入封建社会以来礼制文化的鲜明体现。墓葬归根结底是皇帝及其臣属意志与运作,是宗教热情与皇权威力的集中体现。通过对秦始皇陵的诠释与解读,能够使我们更清晰的了解秦朝时期社会的艺术,文明以及思想政治经济等诸多方面。在生死这个最大的哲学问题困扰着所有人的情况下,我们通过对墓葬艺术的研究能够更清晰明确的了解古人的所思所想以及不同年代,地域,制度与习俗的不同,对于中国文明史,美术史以及考古学而言其意义是非凡的。

参考文献:

[1]李茂昌.《中国美术简史》,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年.

[2]郑岩.《逝者的面具:汉唐墓葬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作者:杨坤雨 赵鑫 单位:武汉理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