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师德建构研究

时间:2022-01-18 09:47:03

高职院校师德建构研究

摘要: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师职业道德建设的背景下,高职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仍凸显出一些问题,诸如少数教师理想信念淡薄,仁爱之心缺失,知行不一等。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蕴含着能够释放巨大能量的道德建设的宝藏,对个体道德修养的提升与高尚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移易的超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如何运用王阳明心学有针对性来建构高职校教师的高尚师德是一个很值得思考且富有时代感的课题。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高职校;师德构建

一、引言

近些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教育领域的师德建设。《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对师德建设进行了重点论述,指出要“加强教师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教师要关爱学生,严谨笃学,淡泊名利,自尊自律,以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要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学术道德和学术风气,克服学术浮躁,查处学术不端行为。”中共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立德树人为教育的根本任务。2016年12月,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与身教相统一……引导广大教师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2017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担当,要完善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实施师德“一票否决”。在中共报告中,又一次强调,要“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2018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对“着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质,全面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进行了重点阐述,要求广大教师弘扬高尚师德,争做“四有”好教师。长期以来,广大高职校教师教书育人、甘于奉献,赢得了全社会的普遍尊重。但在物欲横流的社会大背景下,由于受极端利己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高职校教师中一定程度上存在着理想信念淡薄,教书育人责任感不强,育人不得法,知行不一等问题。有的教师热衷于校外兼职,有的热衷于经商、炒股,有的把自己的小家庭高高地凌驾于学校这个大家庭之上,他们把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当作副业去做。有的教师就是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有的教师言行不一,表里相悖。个别青年教师不能很好地遵守师德师规,失去了教师应有的榜样与示范作用。以上不良现象涉及的高职校教师虽为个别少数,但负面影响比较大。不宜听之任之,而应导之以正,齐之以德。高职校教师高尚师德的建构是当下一项刻不容缓的重要任务。明代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蕴含着能够释放巨大能量的道德建设的宝藏,对个体道德修养的提升与高尚人格的塑造具有不可移易的超时代价值和现实意义。多次提到王阳明及其心学,要大家以古代圣贤为榜样,“致良知”“知行合一”。如何在王阳明心学视域下建构高职校教师的高尚师德是一项非常值得思考与探究的课题。为此,笔者撰文以表一管之见。

二、建构的路径

(一)志存高远。做一名有理想信念的高职校教师王阳明先生在教导弟子时,多次强调立志的重要,要求他们立圣人之志,志存高远。“立必为圣人之志”[1]“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虽百工技艺,未有不本于志者。今学者旷废隳情,玩岁愒时,而百无所成,皆由于志之未立耳。故立志而圣则圣矣,立志而贤则贤矣。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2]一个没有志向的人就像缺少舵木的船,没有衔环的马,到处漂荡,不知所终。志向坚定者,不会随波逐流,被外部环境所同化,而是义无反顾地迈向圣人之境。阳明先生少年就立下圣贤之志;后来虽遭廷杖下狱、流放荒蛮、被诬谋反等困苦磨难,一直初心不改,孜孜以求,最终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的一代圣贤。作为一名高职校教师,应志存高远,要有为办好人民满意的职业教育而奉献一生的志向,要有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培养大国工匠的理想信念,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教育情怀。任尔东西南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信念在,就有披荆斩棘、不为艰难朝向理想目标的行动。不管外部环境如何变化,不管灯红酒绿如何诱人,不管前行路上有多少阻碍,作为一名高职校教师,理想信念不能丢。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作为一名高职校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自然、巧妙地融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要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润物细无声地浸润学生的心田,做好传道者与引路人。如果教师没有理想信念,对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又从何谈起?笔者开展过调查,有些高职一年级学生理想信念淡薄,个别学生就连明确的奋斗目标都没有。到他们三年级时,笔者对这些学生再次进行调查,发现有些学生理想信念缺失的问题仍然存在。笔者对此进行了深入剖析,得出的结论是学生理想信念淡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教育他们的教师没有理想信念。如果所有教师都有令人敬仰的理想信念与高尚的思想境界,摒弃精致利己主义的毒草,那么学生必然会受到浓烈的感染,其高尚的理想信念会自然得以生成与强化。(二)相信学生。做一名有仁爱之心的高职校教师王阳明被贬龙场,躺在石棺中悟得:“圣人之道,吾性自足。”[3]阳明先生坚信,每个人心中都有成为圣人的潜质,都能成为圣人;人人都有良知,虽盗寇、巢贼也不例外;只要盗寇、巢贼弃恶从善,同样可以成为圣人。阳明先生相信每一个人,对每一个人都以仁爱待之。盗寇被其仁心感化而低头认罪,巢贼因其仁心濡化而放下屠刀。在《传习录•黄修易录》中,阳明先生还特意提到了舜帝用仁爱之心感化了傲慢、奸恶、想加害于己的象的故事。阳明先生对待盗寇、巢贼都有如此深厚的仁爱之心,作为一名高职校教师,对待自己的学生就更应如此。爱是教育的灵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在我国第三十个教师节来临之际,在与北京师范大学教师座谈时强调:好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应该是充满爱心和信任的。学生只有亲其师,才能信其道。好老师要用爱培育爱、激发爱、传播爱,通过真情、真心、真诚拉近与学生的距离,用爱滋润学生的心田,使自己成为学生的好朋友和贴心人。据笔者调查,大多数高职生都来源于农村,父母的文化水平不高。很多学生从上幼儿园到读高职父母一直在外打工,缺少父母的关爱与教育。还有些学生父母离异,心灵留有难以愈合的伤痕。在高中阶段,他们因学习成绩平平,而不被老师重视;有的因不遵守校纪班规,而遭老师怒目冷语、家长责骂棒喝。“入学后,有些学生渐渐显现出习得性无助的行为与心理,缺乏自信,有的甚至存有自卑与逆反,没有努力的方向与目标,没有奋发向上的动力,纪律意识淡薄,自律性差,道德观念模糊,自私冷漠,目无师长,我行我素。有的沉湎于电子游戏,有的陶醉于谈情说爱,有的满足于吃喝打扮。”[4]面对上述状况,作为一名高职校教师,不能怨天尤人,听之任之,更不应把学生当作斗智斗勇的对手来看待,而应时时告诫自己:这些学生更需要爱与信任。要充分相信他们心中良知的存在,用“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仁爱之心去接纳、温暖他们,理解他们、尊重他们,努力寻找他们的闪光点,以此对他们进行赏识与鼓励。当他们犯错误时,千万不要当众对他们狠言狠语地批评,更不要为泄一时之气,上报学校给个校纪处分,而应私下里找其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慢慢地,他们一定会良心发现而有所改变,进而打碎习得性无助的枷锁,立志勤学,奋发向上。(三)身体力行。做一名知行合一的高职校教师如何阐释知与行的涵义、两者的相互关系怎样是中国哲学史上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论题。对此,历代哲学家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南宋理学家朱熹认为先知后行,知、行是两回事。这种思想直接导致的负面影响是知、行脱节,理论与实践不一;众多的理学家及其信徒整天忙于读书穷理,而不顾更为重要的道德践履,道貌岸然的伪君子层出不穷;他们侃侃而谈仁义道德,行为举止却龌蹉不堪。王阳明先生在研习朱熹思想的基础上,对其知行观提出质疑与批驳,进而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思想。“逮其后世,功利之说日浸以盛,不复知有明德亲民之实。士皆巧文博词以饰诈,相规以伪,相轧以利,外冠赏而内禽兽,而犹或自以为从事于圣贤之学。如是而欲挽而复之三代,呜呼其难哉!吾为此惧,揭知行合一之说,订致知格物之谬,思有以正人心,息邪说,以求明先圣之学。”[5]“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6]王阳明先生所提“知行合一”的“知”是指人的良知,是每个人天生就具有的至善之质,具体讲就是儒家大力倡导的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信条。只要良知光明,不被私欲污染,个体就能按其标准与要求行事。王阳明先生“知行合一”思想要求高职校教师在高尚师德的建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师德认知,更要重视师德的践履,让高尚师德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此,笔者认为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其一,重视师德认知,心上用功。作为一名高职校教师,要认真学习党和国家有关师德师风建设的文件,领会其精神,认识到师德建设的重要性与必要性。心上用功就是就是“净心”,就是省察克治。王阳明先生说:“省察克治之功,则无时而可间,如去盗贼,须有个扫除廓清之意。无事时将好色好货好名等私逐一追究,搜寻出来,定要拔去病根,永不复起,方始为快。常如猫之捕鼠,一眼看着,一耳听着,才有一念萌动,即与克去,斩钉截铁,不可姑容与他方便,不可窝藏,不可放他出路,方是真实用功,方能扫除廓清。到得无私可克,自有端拱时在。”[7]“省察”就是内心自我反省,发现自己的不足。“克治”就是在发现不足的基础上努力进行自我修正。通过省察克治,拭去遮蔽良知的尘埃,克除心中之贼,使本心得以呈现,进而达到一种崇高的道德境界。作为一名高职校教师,要时时按照国家规定的师德标准要求自己,观照自身,发现不足,立即修正。通过省察克治,高职校教师可扫除职业倦怠之心,有热情,能当担;可扫除从业浮躁之心,定心从教,乐于育人;可扫除贪婪之心,两袖清风,高风亮节;可扫除傲慢、嫉妒、愤怒之心,进而尊重领导,团结同事,仁爱学生。其二,重视师德践履,事上磨练。道德不能靠美妙的言词去装饰,而应有现实的行动来支撑。与朱熹“知先行后”主张对比,阳明先生“知行合一”的思想更强调“行”(道德践履)的重要。没有道德践履,何谈良知的彰显与境界的高远。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身教重于言教。《论语•子路》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作为一名高职校教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言行举止要符合师德规范,要用自己的行动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学生学习的楷模。一个嗜烟酗酒的教师怎么去教育学生不抽烟、不喝酒?一个说本学校这样不好那样不行的教师怎么去教育学生要有集体荣誉感呢?阳明先生指出,“人须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8]人应在现实的各种事务中、在道德实践中涵养与扩展自己的优秀品德。作为一名高职校教师,要在日常的教育教学中、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在与领导同事的相处中完善自身的道德本性。

三、结束语

在阳明心学的学习与践行过程中,笔者与高职校的同仁们都深深地感受到了阳明心学中蕴含的道德建设的智慧与力量,大家的心灵品质都因之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充满正能量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都因之而得以建构。通过学习与践行,立志从事职业教育、责任心强的教师变多了,师生交流变得舒畅了,同事相处变得美好了,教师与领导、家长的关系变得和谐了。在一些教师的影响下,许多家长与学生也参加了良知教育学习,践行阳明先生的心学思想。笔者坚信,随着阳明心学的进一步普及,更多高职校教师的高尚师德将得以建构。

参考文献:

[1][2][5][6][7][8](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104、974、282、4、16、12.

[3](明)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1228.

[4]蒋福军.基于王阳明心学的高职生优秀品德的构建[J].和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18(2):7—8.

作者:蒋福军 单位:宿迁高等师范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