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创新要求与路径

时间:2022-03-06 03:44:57

高校德育创新要求与路径

摘要:互联网技术的发展,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科技的进步在改变信息传播方式的同时,也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大学生作为互联网和自媒体平台的使用主体,容易受到功利性市场的驱使,盲目地追求物质利益,忽视思想道德品质的提升,使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现偏差。高校德育创新是一个现实课题。文章在全面分析高校德育创新现实要求的基础上,提出了高校德育创新的具体实施路径,对互联网环境下高校德育教育的创新起到了借鉴和参考作

关键词:高校德育;创新;现实要求;实施路径

我国面临着经济转轨、社会结构转型以及由此引发的思想文化领域的相互激荡,使多元化成为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事实特征和价值存在。能否实现高校德育创新,关系到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和成果,关系到我国人才培养的大计。

一、高校德育创新的现实要求

1.社会现代化转型时期多元化和价值导向是高校德育创新必须面对的社会现实。社会转型相对于变化缓慢的社会变迁是“惊险一跳”,我国面临着全面深化改革的现代化转型。改革意味着社会结构的转型、经济的转轨和利益格局的调整,因而是各种矛盾和冲突的凸显期。[1]而经济的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以及由此引发的思想文化领域的相互激荡,使多元化思潮成为现代中国的一种客观存在,这种客观存在必然导致差异性的价值取向[2],而所有这一切,将直接影响尚未定型的大学生的行为习惯、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大学生思想和行为的矫正必须通过德育来完成,德育工作者如何及时回应并正确引导大学生看待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问题,达到多元共存、消除差异、凝聚共识,促进现代化转型的顺利实现是高校德育必须面对的社会现实。2.新时代实现中国梦和民族复兴的独特德育环境是高校德育创新的现实基础。新时代大学生肩负着实现中国梦和民族复兴的重任,这是一种独特的德育环境——国家对人才的渴望比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而作为人才培养和储备基地的高校,却面临着种种困境。[3]高校德育的首要目标,是帮助大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道德行为和价值取向作出正确的定位和选择[4],而目前的高校德育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德育环境,无法针对新时代的国家需要、大学生群体自身的新变化及其对德育的新期待开展具有实效性的德育工作。因此,高校德育未能因时而新,因势而进,其思维和方法的滞后、老套已严重阻碍这一目标的实现,必须进行制度、模式、内容以及方式方法的创新。3.互联网普及和自媒体发展对大学生的影响是高校德育创新的客观要求。互联网普及和自媒体发展给高校德育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大学生作为在互联网环境中成长的“数字原住民”,其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和生活习惯均受到互联网和自媒体的严重影响[5],其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就积极影响而言,网络为大学生提供了学习的便利,为获得各种信息提供了新的渠道,“家事、国事、天下事”尽在网络中,因而拓展了大学生的思路和视野;网络特别是自媒体中的微信朋友圈和微博为人们提供了互相交流和沟通的平台,有利于大学生与教师以及大学生之间的交流和沟通;网络还方便大学生生活,并为大学生的就业提供便利和帮助。就消极影响而言,网络虚拟世界交流的隐匿性,使大学生可以时刻扮演着自己非现实的理想角色,容易使大学生的道德行为规范失准,社会责任感降低;网络的交互性、开放性极易使大学生身心受到危害,网络上不良信息的泛滥,如封建迷信、色情暴力、造谣中伤、反动言论等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将产生重要影响;网络文化的多元和自由,容易让大学生产生思想上的迷茫,容易导致道德意识的弱化。互联网和自媒体条件下的高校德育创新包括德育理念、德育模式、德育内容、德育方法、德育形式以及德育队伍建设等的全面创新。[6]高等教育,以德为先,高校不能培养具有专业水平的道德、操守、品行低下者,不能为社会制造危险人才。因此,高校德育创新已迫在眉睫,时不我待。

二、高校德育创新的实施路径

1.转变德育理念。教育理念决定教育的成败,德育理念的先进与否将影响教育的效果。德育理念作为高校德育创新发展的风向标和先导,是高校德育整个创新系统中的关键因素。没有德育理念的创新,就不可能有德育内容、德育方式和德育模式的创新。转变德育理念,一是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立德树人的理念,改变重专业轻德育、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教育,积极开展综合素质教育;二是要树立以人为本、生命化的德育理念,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基本权利,以学生为中心、立足生命立场开展道德教育,让大学生作为道德生命主体参与道德教育实践,培养大学生学会发挥自主教育的能力[7];三是要树立开放式、全球化的德育理念,以互联网、自媒体为代表的信息技术革命,开启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开放性、广泛性和共享性,这一方面拓展了大学生的全球视野,另一方面使教育资源的获取更加容易,原来一直处于主体地位的德育教师不再是德育知识和信息的垄断者,因此开放式、全球化德育理念是时代对高校德育提出的要求;四是树立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德育理念,全员、全方位、全过程育人构成了高校德育大格局,这种不留死角、连续不间断的全程式德育能够切实达到帮助大学生“修身”“立德”的目的。2.革新德育内容。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一是融合优秀的传统文化。高校德育内容中体现了大量的儒家思想以及其他的优秀传统文化,可以说,儒家文化和其他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是高校德育的根基和源头,但在高校德育内容体系中,却没有系统性和专业性的传统文化知识。因此,要将高校德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进一步融合,以更加精练、简洁、系统的方式进行整合、梳理和概括,以增强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达到以文育人、以文化人的目的。二是挖掘德育课程源泉。通过挖掘社会资源和校园资源,进一步充实德育内容,以形成一个有序、系统的高校德育内容体系。每个大学都有自己的杰出校友,对其现象进行研究,就会形成各自的独特文化品牌,将校园德育资源充入德育内容,不仅富有感染力,而且学有榜样,不觉得高不可攀。三是实现高校德育内容和网络的融合发展。吸收并整合全球优秀道德文化,并使之与我国传统道德文化相融合,以此来丰富我国的道德文化,完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同时,通过自媒体这个平台将我国的传统道德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向全世界传播,以不断提升我国人民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和价值自信。3.构建德育模式。在高校传统德育模式中,教育者具有绝对的权威,处于主导地位,他们在向受教育者传授德育知识时,毫无例外地采用填鸭式的灌输方式,根本不顾及受教育者的心理感受和自身发展的需要。由于德育知识的垄断,只能是老师讲学生听。在这种单向传输过程中,二者之间的身份被固化,心理距离拉大,受教育者对德育的逃避和抵制情绪由此而生。[8]网络的普及、自媒体的发展,使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地位和相互关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一方面,由于开放的网络环境,知识获取变得异常方便和容易,教师已无法垄断教育资源,因而其权威性和主导地位日益受到来自学生方面的挑战;另一方面,利用自媒体的互动性,教育者可以了解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及真实想法,并尊重其在自媒体中的主体地位,帮助其解决学习上、思想上和生活上的实际困难,从而增强了德育的渗透力。教师权威和主导地位受到挑战及其德育渗透力的增强,使自媒体环境下的高校德育模式的重构变得十分必要和迫切。构建高校德育模式的关键是要处理好自媒体虚拟空间教育与现实德育环境的融合。其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自媒体环境下的课上和课下资源共享和交流互动是构建高校德育新模式的基础,而高校德育实现自媒体环境下的学校与社会、家长、学生四位一体的立体德育模式[9],则是以现实德育为基础、以自媒体德育为拓展构建高校德育新模式的有效路径。构建高校立体的德育新模式,无疑能充分发挥德育的合力效应,提升高校德育的效果。4.优化德育环境。高校德育环境是德育活动实施的外部条件,在德育这个大系统中,高校德育环境制约着大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因此,优化德育环境是提高高校德育实效性的保证。[10]自媒体的发展为个人话语权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大学生作为自媒体使用的主体享有充分的话语权,这使得我国高校的德育环境日趋复杂。目前我国德育环境既有网络虚拟环境,又有社会现实环境;既有德育社会环境、人文环境、生态环境,又有校园环境、社区环境、家庭环境,而且每种环境还可以细分,形成许多德育小环境[11],其共同作用的结果,将直接影响大学生思想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要想实现德育目标,高校就应该为大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德育环境。一是要建立立体化与开放性的德育环境,面向现实、面向未来延伸,重点抓好社会空间、校园空间、网络空间和精神空间的治理与优化,营造全国性、地区性优良的高校德育环境,实现高校德育环境在空间、渠道、资源等方面的开放和协同。二是要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健全的网络环境,进而构建良好的德育环境,高校要加强网络监管,对网络信息要组织力量进行筛选,剔除不良有害信息。网络平台上的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有害信息不仅混淆了大学生的价值判断,造成大学生认知偏差,道德水平下降,而且还扰乱了德育工作的正常秩序,对高校德育危害极大,必须坚决清除。开放性是互联网和自媒体的根本特性,因此网络环境下的高校德育环境的优化,必须以开放的心态,着力挖掘和拓展内源性和外源性德育资源,并对其进行优化重组,以形成德育合力,构建无边缘的德育生态环境。[12]

参考文献:

[1][11]谢守成,徐杨巧.高校德育工作创新发展的挑战及趋势[J].北京教育(德育),2016,(11).

[2][4][5][12]陶银鹦.新时代下创新高校德育实效性的对策研究[J].知识经济,2018,(2).

[3][8][10]张倩,李赐平.论高校德育创新——基于自媒体的视角[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6,(2).

[6][9]陈龙国.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德育创新研究[J].社会科学家,2014,(4).

[7]杨浩英.德育个性化与高校德育创新[J].教育评论,2016,(11).

作者:陈昱 单位: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