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化工技术综合试点改革尝试

时间:2022-05-17 09:25:12

高职化工技术综合试点改革尝试

1改革的原因

高职人才培养方案初期是沿袭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逐渐向高职技能型人才培养转变,郎群秀在《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中指出,“高技能人才是指在生产服务一线岗位领域中,掌握丰富的知识和高级精湛的操作技能,能够灵活运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人才”[1]。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沿用的专业标准是培养“从事化工生产操作与控制工作等岗位群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对应的课程体系为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我们认为,对于培养直接面向企业生产一线化工操作型人才,仅注重岗位操作技能的训练和培养会使学生知识面过于狭窄,分析判断能力较弱,就业领域和职业发展空间狭小。唐锡海在《技术知识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定性》中强调“高职院校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人才,需用实践性和经验性的知识支撑其具体工作,但并不意味着高职院校可以忽略技术理论知识的地位”[2]。在教学方面,教师仅局限于自己所授课程教学,多侧重于课堂理论教学,教学方式方法较为单一。课堂上老师为主体,采用复习或提问引入式切入新知识点,穿插提问进行互动。教学中老师过多依赖于多媒体,课堂信息量大,学生难以接受。这种单一的教学方法,对基础薄弱、学习主动性偏弱的高职学生来说,课堂效果不理想,学生学习兴趣不高,对竞赛等拓展类活动没有热情。学校教学管理上,教师由学生评教,对学生的评价是课堂考查和期末考试,教与学的积极性都不高。目前,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生源质量逐年下滑现象,学生数理基础非常薄弱,学习态度不端正,上课玩手机、作业复制等现象时有发生。面对这样的学生群体,如何通过共同的努力将他们培养成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高职教育需要进行系列改革。对此,我们尝试进行了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综合试点改革。

2改革的探讨尝试

2.1调整人才培养目标

“文森蒂认为技术知识是多层次的,存在层级。越高层级受社会影响越大,越低层级越倾向于纯技术问题”[3]。韩学军在《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职业类高等教育体系构建》中认为,“专业设置的岗位针对性;培养目标的职业定向性;人才规格的多元复合性;教学内容的实际应用性;师资队伍的‘双师型’;证书发放的‘双证型’;办学体制的校企、产教结合性都是重要因素”[4]。《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强调,“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职业院校办学必须以学生为本,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才是职业院校为学的出发点”。因此,我们通过深入企业一线岗位展开调查,认为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人才应该为应用型高技能人才,应注重学生的专业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结合的培养,使其能知其然并能知其所以然,即注重学生职业潜能的培养。为拓宽职业就业领域,我们以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为主体,设置化工生产技术、工业分析两方向,采取学历证书与岗位职业技能证书并举的双证式就业模式。

2.2重构课程体系

通过对化工企业人才需求与岗位能力调研分析,并与企业有关专家和技术人员探讨,我们对专业课程体系重新进行了设计,主要围绕中控岗位和分析检测两大岗位的职业要求,重构课程体系为公共基础课、职业基础课、职业技术课、人文素质选修、职业技能训练、综合实践、第二课堂。化工中控岗位的主要岗位要求是通过DCS系统进行装置工艺参数的指示、记录、调节和计算等,进行部分设备的控制和紧急停车;监视生产仪表的运行情况和所有设备的电流变化情况,观察主要塔槽的液位变化,协调各岗位之间的联系;指挥生产的开、停车,并负责对外联系,传达调度的指令;对班组的产量、质量、消耗、安全、环保承担控制职责等。围绕这一岗位要求,设置职业基础课程《化工制图》《化工设备基础》和职业技术课程《化工仪表与自动化》等课程,让学生能识读中控室操作界面上的工艺流程图,理解各工艺参数之间的自动控制关系,看懂各控制点的参数变化,根据设备电机电流的变化情况判断设备的运行状况等;开设核心职业基础课程《化工单元操作》,在提高学生单元操作能力的同时,帮助学生形成组织化工生产的概念;开设核心职业技术课程《化工生产技术》,侧重典型化工产品的生产工艺介绍和开停车操作与控制训练,让学生明白化工生产的工艺与操作、控制之间的关联,并能根据参数的变化进行分析判断与处理,全面培养学生化工中控操作能力和分析判断能力。调查中我们还了解到,分析检测岗位的主要岗位要求是对企业的产品、中间品及原料进行日常分析;对生产中的指定环节进行监测分析,如气体成分分析、循环水水质分析等;对生产中所需燃料如煤等进行分析等。围绕这一岗位要求,整合四大化学《无机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物理化学》为《基础化学》,夯实学生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的理论基础,加大化学实验和实训力度,提升学生化学实验操作能力;开设《工业分析》,让学生掌握水质、煤炭、化工、硅酸盐、矿业等行业的分析测定方法与技能。实践教学课程体系方面就职业技能训练和综合实践构建分析检测模块、化工操作模块、职业技能养成模块与综合能力拓展模块四大模块。构建分析检测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学分析检测能力;构建化工操作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化工单元操作技能;构建职业技能养成模块,旨在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综合能力拓展模块,旨在搭建学生的综合素质结构。第二课堂具体体现为创新训练活动、创业训练活动、专业技能竞赛、专业社团活动、职业技能培训五类,在课余时间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完成。

2.3注重教学团队建设

何应林在《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效率需求及其满足》中指出,“造成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复杂原因在于:第一,用人单位对高职技能人才的动态性‘需要’;第二,用人单位需要高职技能人才能够‘零距离’就业;第三,技能的形成需要在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大量的练习”[5]。‘零距离’就业较难实现,但从另一方面对我们的专业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尤其突出和重要。从专业建设的角度,我们注重教师一专多能的能力培养,使每位专业老师都可以讲授多门课,每门课都能有多位老师去讲授。鼓励老师参加国培、省培项目,通过到兄弟院校或相关企业培训学习,提高老师的实践操作经验和技能,激励老师到相关企业进行挂职锻炼,在生产一线了解岗位的知识与技能要求、最新技术发展动态,收集企业的鲜活教学资料,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尽可能做到生产与教学的“零距离”。青年教师的培养方面,主要通过集体听课与评课、协助其参加学院教学设计、说课、教学基本功等竞赛,来提高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基本功;在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安排青年教师带队指导学生下厂实习,与学生一同接受企业技术人员的实习讲解,增加企业实践经历;安排青年教师与老教师一同参与指导校内外学生技能大赛,提高其实践教学与组织能力;鼓励青年教师通过到企业挂职锻炼,参加高级工、技师培训与技能鉴定,参加行业技能比武等方式,提高实践教学水平;通过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开展校企之间技术研讨、经验交流,促进青年教师了解企业前沿技术的应用与发展,将新技术、新观念引入课堂教学。

2.4改革教学方式方法

我们在课程教学中突出“教、学、做一体化教学”“项目教学”“情境教学”“典型案例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法的灵活应用。如《基础化学》《工业分析》采用“项目教学”法,以“项目驱动”为主线设计典型的化验实验项目,由简单到复杂,逐步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讲授《化工制图》专业制图,采取“现场教学”,对照实训装置现场讲解与测绘,帮助学生读懂化工设备图、化工工艺流程图、设备布置图、管路布置图等化工专业图纸。《化工单元操作》(原名《化工原理》)的教学,侧重于“教、学、做”一体化,如讲解流体输送、过滤、传热、精馏等知识点时,安排在实训室现场教学,一边讲解,一边演示,一边指导学生去做,并提出生产实际中的问题启发学生,让学生大胆尝试解决。我们发现这时的学生能做得很好,学生看到、学到在书本上、教室里所理解不了的东西。讲授《化工生产技术》核心课程时,我们探索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和“情境教学”等教学方式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管前期安排有学生企业认知实习,但学生对于工业生产仍然较为模糊,因此,我们以工艺相对简单的复合肥生产作为切入点,通过概要介绍,着重启发学生如何进行原料的混配、运输,探究采用哪些设备进行造粒?是否需要干燥?如何干燥?是否需要冷却?如何冷却?颗粒大小是否需要均匀?如何防结块?设备如何布置?等等。通过探究,再结合老师挂职锻炼期间收集的企业生产现场和中控室DCS操作视频,让学生组建起化工生产过程的概念,并对化工工艺和化工自动化生产形成真切的认识。在讲授其他化工典型产品时,则采取“情境教学”,在仿真实训室应用仿真DCS操作界面,按生产工艺流程设计对应的学习情境,如化工开、停车操作,正常运行操作,事故判断与处理操作等,训练学生在中控室操作的能力,培养学生分析判断与处理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就业潜能。

2.5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在学生的课余时间,学院大力推行创新实践活动,开设第二课堂,即创新训练活动、创业训练活动、专业技能竞赛、专业社团活动、职业技能培训,以学生为主体,通过老师的指导,完成五类当中的三类四项活动。为此,我们组织学生成立纳分子化学社团,定期开展一些专业性社会服务活动。成立了“化工生产技术”“工业分析”兴趣小组,由指导老师定期进行辅导,为参加安徽省高职技能大赛培养和选拔人才,自愿参加兴趣小组的这些学生都很珍惜额外学习和锻炼的机会,普遍感觉收获很多。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我们开展大型分析仪器仿真操作培训、化验操作技能培训等。每个学年组织学生参加化验技能竞赛、AutoCAD绘图竞赛、管路拆装技能竞赛、化工仿真操作技能竞赛、大型分析仪器仿真操作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能。

2.6改进教学管理办法

学院成立多个以分管教学领导和院级专业带头人组成的督查小组,定期听课(包括实训、实习课),对教师授课情况提出点评和建议,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解决。鼓励老师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参加国培和省培项目学习;指导学生参加各级技能竞赛等,提升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并以此纳入教师业务水平考核之中,作为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的评选条件。对学生的评价引入多元化考核,不再只是单一地以期末成绩评定学生,而是更加注重过程的评价,尤其是一些实践教学环节,综合学生的表现、协作情况和操作结果进行评定。学生参加创新实践活动的学分作为毕业评判条件之一。校企、产教结合方面,每年一度安排企业专家来校讲座。讲座人员可以是企业的专家级技术人员,也可以是优秀毕业生,通过他们的介绍,学生和老师不仅了解到其所在企业的生产情况、采用的先进技术,还从中知晓他们从学校走向社会后与社会磨合的经历,他们的彷徨、痛苦、挫折、失败,以及他们的探索、努力、进取与成功,给在校学生树立了一个标杆。

3结束语

综上所述,我们在高职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综合试点改革中,首先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围绕培养目标,依据职业岗位群要求重构理论与实践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为主的教师队伍,以学生为本,学生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为出发点,改革教学方式方法,鼓励学生积极投入创新实践活动,在最终取得双证毕业的同时,实现自我价值的提升。

作者:周玉琴 单位:安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郎群秀.高技能人才内涵解析[J].职业技术教育,2006(22):18-20.

[2]唐锡海.技术知识对高等职业教育教学的规定性[J].职教论坛,2016(3):5-9.

[3]王丽.论工程技术知识[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

[4]韩学军.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与职业类高等教育体系构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何应林.高职院校技能人才培养的效率需求及其满足[J].职教论坛,2016(1):67-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