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法制意识培养方式研究

时间:2022-09-25 09:23:52

高职生法制意识培养方式研究

摘要:高职院校学生作为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其法制意识和法律思维的培养,对国家法治化进程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高职院校法制培养的问题、加强高职学生的法制意识,符合社会与时展所需。

关键词:高职学生;法制意识;培养

党的明确提出:“要把党的领导贯彻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和各方面,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要求树立法治观念,弘扬法治精神,将全面依法治国建设推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新高度。高职院校培养出来的大学生,是为国家应用型人才的主力军,是国家未来建设的专业性人才与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肩负着实现中国梦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其法制意识和法律思维如何关乎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建设进程。当前,高职院校在法制教育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也有了很大提高。然而,社会现实呈现出的新状况以及高职学生所具备的新特点,对高职院校的法制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创新法制教育实施路径、提高法制教育效果,是值得深思并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高职院校加强法制意识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法治国家的需要。全面深入推进依法治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国家治理领域一场广泛而深刻的革命。《中央宣传部、司法部关于在公民中开展法制宣传教育的第六个五年规划》中强调,开展法制宣传和教育,是建设法治国家、提升公民法律素质的重要举措,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法制教育工作纳入当地发展目标和规划。在多次讲话中也明确指出: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党和国家自我完善、自我提高、树立自信、保持定力的重大课题。高职院校作为我国大学生法制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其法制教育非常重要。(二)构建和谐校园的需要。建设和谐校园、构建法制环境,对于形成安定团结、和谐友爱的社会环境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近年来,随着我国依法治国进程的不断推进,高职院校也开始积极构建依法治校的方法和途径,将依法治校的理念付诸于学校的教育管理之中,使我国依法治校的进程取得了一定进展。但从总体上来看,当前许多高职院校依法治校的进程中仍然充斥着许多矛盾和问题,例如“95后”学生群体以自我为中心、个性鲜明,不能很好地处理个人与学校、师生、自我之间的关系;一旦出现矛盾,容易走向偏激,发生恶意伤害事件。同时,随着各大院校的连年扩招,高职院校学生素质连年下降,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对于基本的法律常识知之甚少。近年来,高校寝室室友“投毒”“杀害”等事件频频发生,严重影响校园环境稳定,也给社会带来了极其恶劣的影响。究其原因,都与学生法制意识薄弱有关。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对于构建和谐校园也有着一定的促进作用。(三)提升学生素质的需要。英格尔斯曾说:“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组织原则如果没有其得以运营的社会根基和缺少赋予这些制度与组织原则以真实生命的现在心里基础,也会变成一堆废纸或导致畸形发展。”这说明个人素质的高低对于法治进程的建设也有一定影响。不容乐观的是,当前我国高职学生法制素质和意识并不理想。具体来说,一方面,是因为高职院校开展法制教育,大多处于空洞的说教范畴,很少将法制教育作为实践课程来传授方式方法。另一方面,由于部分学生法律信仰缺失、法律思维淡漠、守法意识不强,违法犯罪现象时有发生。当遇到传销、侵害或拖欠工资等事件时,不能有利地使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因此,加强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对于大学生法律素质的提升是很有裨益的。

二、高职院校法制意识教育面临的现实挑战

(一)课程实效性差。“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关于法律教学的目标设定为“应当以培养大学生法律观念,树立大学生的法治意识为主要任务”。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育教学目标有所偏颇,往往只注重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知识的简单灌输,而忽视了对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熏陶。目前,高职院校法制教育实效性难以保证,主要有几个方面的原因:一是课程设置弱化。根据2005年教育部和联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高校思想道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共用一本教材,且法制教育只占用其中两章,这就使得法制教育处于明显弱化的地位。二是专业教师不足。在法制教育授课方面,教师大多数并不是法律专业出身,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法律知识教育和培训,法律知识欠缺,法律素养不高。三是教育形式单一。在法制教育课堂教学过程中,教育形式单一,多采用灌输式课堂教学,学生处于被动地接受地位,以至于对法律教育提不起兴趣、认同感不强,表现出教育学习过程中精力不集中、上课不认真听讲、应付笔记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法制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具体实践应用课程的缺乏,也导致了学生遇到问题难以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二)法律信仰缺失。十八届四中全会强调要重点培养公民的法律信仰,高职院校也要着力提升学生的法律信仰。然而在现实过程中,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存在重知识轻信仰的倾向,对法律不能自觉遵守。归结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从自身原因分析,高职院校学生一般思想较为散漫自由、自控能力差,对于法律,认为离自己生活遥远,对学习与否抱着无所谓的态度。部分学生还对西方的法律文化比较赞同,对学校的法律教育采取轻视的态度。另一方面,从外部原因探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人治观念根深蒂固,加之市场经济追名逐利的影响,导致了学生对法律的信任并不乐观,严重制约着法制教育的效果;同时,高职院校对法制教育的培养也不够重视,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造成了学生法律信仰的缺失。结果导致有的学生在签订合同时随意毁约或者违约,有的甚至走上严重的犯罪道路,还有部分学生急功近利,重眼前利益而忽视长远利益,缺乏全盘考虑问题的思维和目光,在校期间只注重钻研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法律知识和条例,表现为钻法律空子、打擦边球,有着较为强烈的功利主义思想,这也是法律信仰缺失的重要方面。(三)校园氛围不浓校园文化作为强化学生素质教育,提升学生理想信念的一种方式,在促进学校精神文化建设、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治校园文化氛围体现了法治精神和理念,对于大学生法治思维和精神信仰的引领尤为重要。然而,不可否认的是,许多高职院校在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的同时,却忽略了法制教育活动的开展。另一方面,依法治教的观念在学生管理过程中不能得以贯彻和强化,难以尊重学生和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这也大大影响了学生法制素养的培养。三、高职院校学生优化法制意识培养的创新路径(一)提升法制教育定位在党的报告中明确强调“提高全民族法治素养”的要求。新时期,树立全社会的法治信仰和法治理念,是法治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目标上的新定位和思路上的新调整。要提升法制教育的教学成效,高职院校首先应当将法制教育定位为一项必不可少的教学内容。应根据《高等教育法》、《高等学校学生行为准则》以及刚出台的《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教育部41号令)等多项有关规章制度,构建系统完善的教育网络,调整和充实符合学生实际的教育内容。例如,对于大一的同学,刚步入大学校园,如何摆脱孤独情绪,与同学相处融洽,这是一个严肃和重要的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传授《民法》和《刑法》中的相关内容和案例,使同学了解权利与义务的关系,进而深刻理解与他人相处融洽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要积极构建从学校领导到具体系部的教育管理体制和经费保障机制,确保教育的实际效果。总之,要力争让法制教育与学生的工作和生活密切相关,使学生在态度上真正实现从“让我学习”到“我要学习”的转变,实现法制教育定位的提升。(二)整合教育师资力量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要开展好高职生的法制教育工作,高职院校教师首先要有较强的个人素质。教师可以利用学习培训、集体备课等方法取长补短,提升教学质量。同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抓住“主渠道”,即以课堂教育教学活动为法制教育的主渠道,通过创新案例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将教学知识运用到实际过程之中,保证法制教育的现实性、多样性、渗透性,努力增强思修课法制教育部分的实效性和趣味性,使学法守法用法成为广大师生行动自觉行动,从而落实法制教育的教学实效。(三)创建优良教育氛围。学校是法制教育的主阵地。构建良好的校园法制环境、营造法制教育的宣传氛围,对于提升法制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展具有法律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并充分利用例如橱窗、广播等宣传平台来弘扬法制教育文化。可以通过学生文艺团体排练演出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法治文艺节目,形象生动地宣传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法律知识,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法治精神,提高其法治素养。还可以积极主动争取学校周围执法机关的配合,例如可以联合政府、派出所、文娱监管等校外机构,邀请相关公安干警到学校开展法制讲座,对校园周边开展综合整治工作,查处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和侵犯学生权益的事件,争取群众支持,消除安全隐患,为学生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教育文化氛围。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这一背景下,开展法治宣传活动还应大力依靠网络作用开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切实将法制教育与网络教育紧密结合起来。例如可以建立学校普法微信、微博、QQ、论坛等公众服务平台,开设法律网络辩论、法律新闻专栏等多种新颖的教学形式,对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及时进行回复处理。通过合理有效运用网络媒介开展法制教育,法律知识的普及率一定会有明显提升。(四)强化法律信仰培养。“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它将形同虚设。”高校传授法律知识是手段,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才是目的。高职院校要强化学生的守法精神,鼓励学生参与民主管理学校,将与学生利益相关的多项管理制度和学生讲清楚,帮助学生知法、懂法、守法。同时,要大力开展实践课程,组织学生去法庭、监狱实地体验法律的价值,从而引导学生从内心尊重法律,切实提升大学生的法律意识。学生只有体会了法律所体现的精神和价值,将法律所追求的平等、自由、人权、公平、正义等价值要求转化为大学生内在的宗旨规范,才能用法治思维方式去处理问题,使之转变成为大学生的日常行为规范,并真正形成对法律的信仰。

参考文献:

[1]杨锐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缺失及培养模式研究[J].管理科学文摘,2015(02):2.

[2]郝雪玲.高校法制教育改革刻不容缓[J].中国高教研究,2000(02):1.

[3]赵光军,裴正轩.论法制现代化与大学生法律素质培养[J].巢湖学院学报,2005(04):2.

[4]陈群辉.国外高校中的法制教育及其启示[J].荆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01):3.

[5]张俊杰.思想政治教育视野下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研究[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3):1.

作者:黄璇 单位:豫章师范学院